Posts Tagged ‘日本’

《六项精进》是我看得最快的一本书

Monday, February 4th, 2013

稻盛和夫的《六项精尽》,sorry,《六项精进》,我花了29元买来,用了不到29分钟看完。

稻盛和夫是日本的马云,企业界的传奇人物。他所说六项精进是指: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要谦虚,不要骄傲。

3、每天都要反省。

4、活着,就要感谢。

5、积善行,思利他。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听上去都是大道理,其实,这个世界上的道理何曾复杂过?只是听起来容易,做到难。所谓看书,与懂得一本书,还是有很长距离的。很多书,心气儿不在的话,读了也白读。

“马虎懒惰、不负责任的动植物并不存在。遵照自然界的规律,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也必须认认真真、竭尽全力。”(我知道日本人说这话的时候,they mean it. 如果是中国人的话,多半是说说就算了。)

“真挚,认真,不懈地努力,走投无路也不言放弃。上帝看到我这么努力,这么执着,便不嫌我愚笨,慷慨赐予我新的智慧,新的灵感,新的启示。”

“日文里的谢谢一词的含义是,本来不可能有的事现在有了,奇迹发生了,对这样的幸运当然应该感谢。”(汉语里的“谢谢”是啥意思,谁说的清楚?)

“人的细胞可以在陶瓷表面顺利繁殖,却对金属敬而远之。”

“日本古语中有‘言灵’这个词,就是说必须将灵魂注入语言。”(相比之下,汉语有时就是一块橡皮泥,捏成什么,就是什么。)

我不会再买类似的书,但是依然保持对日本企业家、日本成功学家、日本学者、日本导演、日本演员、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除外)保持信任与尊重。

Loading

2012所遇好书:《蒙古高原行纪》

Sunday, December 30th, 2012

2012年,是我有史以来买书最多的一年,大部分书都没有看,看过的书之中大部分不喜欢,只有寥寥几本值得推荐,我觉得最好看的是《蒙古高原行纪》,虽然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2008年。

蒙古高原行纪

《蒙古高原行纪》
作者:[日]江上波夫
译者:赵令志
出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这本书是“蒙古历史文化文库”中的一本,这套文库极好,我买了其中的《匈奴》、《大契丹国》、《蒙古人的文字与书籍》、《蒙古纪闻》,只有一本《最后的游牧帝国》没有找到。

这本《蒙古高原行纪》的日文原名叫《蒙古高原横断记》,最早出版于1937年。作者江上波夫是著名的考古学家,他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后四次被派到内蒙古考察。日本人派他来考察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世界和平,而是更深入地了解蒙古地区的地理和人文,为实现其“欲征服中国,先征服满蒙”的战略目标服务。当然,对于一位学者来说,政治动机并不是他所首先考虑的,他要行千里路,完成考察任务再说其余。

本书的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江山波夫一行1931年考察锡林郭勒,第二部分是1935年考察乌兰察布,第三部分是研究成果杂记。

这本书既象科学考察报告一样严谨,又象游记一样好看。江上波夫所考察的蒙古高原,还处于混沌未开的时代,文物随处可见,在戈壁经常可以捡到彩陶碎片、石器,挖开坟可以找到完整的人骨。当时,外蒙已经独立,内蒙则处于中华民国和蒙古王公“旗县并举”的统治之下,正面临被日本人殖民统治的前夜。

江上波夫一行用文字、手绘图纸和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内蒙的风土人情,为历史留下了一个真切的历史横断面。书载,当时的喇嘛既愚蠢,又贪婪,书中描写了一个没有鼻子的喇嘛跟考察队要药的情形,让人恐怖而生厌。东北的汉人多耍小聪明,例如打酒的时候故意缺斤短两。而蒙古的王公对日本人非常友好。

书中有很多真知灼见,比如,蒙古人会把次子送到召庙去当喇嘛,庸众之见多认为,这是宗教信仰虔诚的体现。江上波夫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其实是因为蒙古人贫苦,无力给第二个儿子分家产,让其组织家庭,另外加上清政府实行的盟旗制度,限制了蒙古人的流动,牧场要在规定的范围之内,不可能接纳新的家庭,于是为了调节牧区人口状况,才出现了次子以下当喇嘛的惯例。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经常在无心之间,散发出诗意。考察队到了东浩济特王府,遇到了王爷的养女,这个姑娘只有16岁,但“容貌秀丽,态度温和,气质高贵,知情达理,与王女的身份极为相称。看到她,可能连屠杀牛、羊的屠夫们也会改变人品,温顺地屈膝敬礼,非常高兴地为她效劳。”临走时,王女给他们送行。“王女走在侍从们打着的淡茶色的伞下……看到灿烂的阳光下,缓缓走在绿色原野中的有众多随从的王女的行列,真像走进了罗曼蒂克的神话世界。”

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可能正是其最枯燥的部分《从地文学上看蒙古高原》(这部分由松泽勋执笔)。按照牟森的观点,历史文化背后的因是地理。如果这一说法成立,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人用相当大的篇幅和图表,来详细描述内蒙古的地文地貌,黄土有多深,红土有多厚,每个土层里都埋着什么样的人骨。

本书让人比较不舒服的地方,就是其中的侵略与殖民倾向,考察队每到一处,固然给当地人免费看病,但这样做的目的,恐怕是为了考察蒙古人的体貌特征。他们公开为蒙古人、尤其是儿童测量头部的尺寸,并采集他们的掌纹指纹。试想一下,如果现在中国派出一个考察团,到曼彻斯特测量英国人头盖骨的尺寸,揪着鲁尼新植的头发进行研究,当地人会有什么反应。

本书翻译晓畅优美,装帧印刷也属上乘,我唯一一点意见是第189页,图31《亚洲山脉分布图》,其中14,15两条山脉,在图片标注的时候遗漏了。

瑕不掩瑜,这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Loading

日本の花見

Monday, March 16th, 2009

张燕淳《日本四季》一书中有一篇《花宴》,写道:

而苦寒之后,谁有本事把冬眠的日本列岛唤醒?又是谁,到处忙碌,散发一年生机?

樱花!是樱花,这粉红 春雷轰隆轰隆,由南到北,倾力迸裂,熊熊燃烧,打得全日本每扇窗子都开了。

日文里,单用“花”一个字,通常指的就是樱花。

赏樱,称作“花見”(hanami)……

然而,现代日本“花見”的热闹,不身历其境,是很难描画得出的。一月,樱花足迹轻点日本最南端的冲绳,然后往北一处接一处绽放。将正要开花的各地连成一线,叫“桜前線”(sakura zensen),它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默默上移,到北海道的山巅时,已近初夏。

四月间,樱花此起彼落,开在岛国中央地带。花的含苞,初放,盛开,凋零被画成符号,天天在媒体的地图上跳换,是人人密切关注的游乐指标。

【按】日本这个网站上用FLASH做了一幅樱花地图,恰好是张燕淳这段文字的最好演示。

Loading

村上春树的书名并非原创

Thursday, March 12th, 2009

网友slowwalker递送了一篇文章《旅日学者李长声谈村上作品的中文翻译》,里面提到村上春树的新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书名并非他所独创。

这个句式是美国小说家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的书名: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他的日译本就是村上翻译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