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une, 2011

我爱毁志书

Thursday, June 30th, 2011

每天早晨醒来看新浪微博,最讨厌的是各媒体发的“励志寄语”,老生常谈配上晨光明媚的照片,迂腐、肤浅、无趣、更没用。为对抗之,我推出每日“毁志寄语”,专发各种不那么励志的大实话。

成功学和励志书总让我想起我家楼下的即开型彩票销售点。每天我看到一群又一群的人,停下,掏钱,刮奖,又走开,却从来没看到过任何人中奖狂奔。彩票点,小小的黑洞,以希望之名,吸金吞银。彩票很励志书、成功学本质上很像,都是利用人们对概率学的无知,提供渺茫和虚假的希望。

励志书往往不提供真相或者只提供部分真相。就拿马云这样的成功人士来说,很多真正的成功秘笈未必会真的会讲。有一年,我所在的报社跟马云和他的淘宝员工一起搞活动。有一个淘宝的小伙子被工牌甩伤了眼睛,被两个人扶着去乘车看医生。路过马云身边的时候,他正在打牌。他看了一眼,问了一两句,就继续打牌,谈笑风生。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此人必成大事,因为他有一副硬心肠。

我主张不读励志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读书很奢侈。一个人余生还能读多少本书,是可以估算出来的。每个月读的本书乘以12,再乘以还能活的年头。以我自己为例,我的阅读速度是每个月4本书,一年48本,我今年39岁,预计再活30年,那么我一共还可以读1440本书。想到这里,才明白所谓“开卷有益”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说法。应该谨慎买书,多看好书,少读闲书,远离腰封花里胡哨的时髦书,尤其是那些励志书。

相反,“毁志书”才是生活的清醒剂,它能告诉你生活的真相,而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它。”

在这里,我推荐三本“毁志书”。第一本是《悲惨世界》,雨果曾经说过:只要世上还有愚昧困苦,《悲惨世界》同一性质的作品就不会是无益的。

珂赛特被母亲寄养在德纳第夫妇开的旅店里。“她吃得比狗好一些,比猫又差一些”。五岁就开始被迫干活,“五岁,也许有人说,那不见得确有其事吧。唉!确有其事。人类社会的痛苦的起始是不限年齿的。”而虐待珂赛特的德纳第夫妇是什么人呢?“这些人属于那种爬上去了的粗鄙人和失败了的聪明人所组成的混杂阶级。”“既没有工人的那种大公无私的热情,也没有资产阶级的那种诚实的信条。”这让我想起当下中国城市里以收房租为生的食利阶层,他们很像这种“混杂阶级”。

第二本书是安迪·沃霍尔的 《我将是你的镜子》,这里面收录了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25年的访谈精选,里面的句子充满了“毁志”色彩。他说:“我从来不曾崩溃瓦解,因为我从不曾完好无缺。”“如果命中注定有事情要降临在你身上,那么它一定会,你无法迫使任何事情发生。而且它往往是在过了你在意它会不会发生的那一刻之后,才真的发生。”

第三本“毁志书”是萨谬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贝克特的这部荒诞戏剧其实并不难懂,它的一些台词似乎绝望,却又误透了人生。两个流浪汉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在一棵树下等待戈多,有了下面的对话:

埃: 我做了个梦。
弗:不要告诉我!
埃:我梦见了……
弗:我不要听!
埃: 你听够了吗?你太不地道了。如果我不把闷在心里的恶梦告诉你,我告诉谁去呢? 弗: 那就让它们继续闷在心里好了,你知道我受不了这个。

除了这段对白,我还喜欢贝克特所的一段话:“没事。再试。再输。输好看点。(No matter.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这几句话也道出了“毁志书”与励志书的根本区别,虽然都是鼓励行动,“毁志书”没有玫瑰色的应许,只告诉你硬帮帮的现实。

Loading

The Daily:默多克的麒骥一跃

Thursday, June 30th, 2011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制定规则的,一种是遵守规则的,而默多克无疑属于前者。在传统媒体巨头面对数字化的挑战谨小慎微地摸索、随波逐流地跟风的时候,默多克总能发出跟众声喧哗所不同的声音。他最早提出传统媒体面临消亡,向全球同行敲响了警钟。他始终主张数字化内容应当收费,并在他所控制的《华尔街日报》上坚决实施这一战略。在传统媒体面临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进行内容数字化,并像哈姆雷特一样犹豫“To be or not to be”,“收费还是不收费”的时候,他又走出了一招险棋,创办了纯数字化的报纸:The Daily。

The Daily,中文名字就是《日报》,光听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默多克有多么野心勃勃,这就好比在狗不理包子对面开一家饭店,名字就两个字“包子”一样霸气。

The Daily从2010年开始筹备,2011年2月2日正式出版。跟传统的报纸最大的不同是,它只在iPad上订阅发行,没有纸质版,也没有完整的网络版。要看这份“报纸”,你必须拥有一台iPad,还得有一个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的美国账号,当然光有这些只能保证你试看15天,此后,再想看,你必须选择订阅:每周0.99美元,或者全年39.99美元。

收费策略不是默多克一时兴起,而是谋划已久。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把传统媒体杀了个措手不及,看到新闻门户网站无偿使用自己的内容增加流量,并用流量换取广告费,传统媒体十分眼红。他们一方面收回新闻内容的无偿转载权,另一方面开始构建自己的网站,试图如法炮制,通过吸引流量来卖出在线广告。而这条路证明是行不通的,门户固然可以用海量信息来获取点击率,传统媒体却只能吸引特定用户的访问。因此,传统媒体开始尝试对内容进行收费。然而,互联网早期,免费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为电子版内容付费的习惯的还没有在网民中形成。《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都曾在尝试收费之后,又重新免费。

默多克的不凡之处在于,看到了表象背后的实质和现状之外的未来。人们暂时不接受收费,并不是不认可内容的价值,也不是没钱,而是还没有对电子内容消费形成依赖以及缺乏有效便捷的支付手段。当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华尔街日报》之后,立即宣布在三个月之后对部分内容实行收费。当时,其主编艾伦-默里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每天都有大量用户花费几十亿美元来购买信息。在德克萨斯州有些人每天就靠着数石油钻塔的数量来出售石油业务信息,这些人可都是开奔驰的。真正的问题在于信息要有价值而不是受众广泛。或许受众很小,但它的价值足以让人们掏钱购买。而我认为这正是很多报纸的机会所在。”

在The Daily的创刊仪式上,默多克说:“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新闻媒体。”乔布斯则称赞,这份报纸必将重新定义数字化时代报纸的概念。经过一个季度的运作,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来看看这份略显神秘的“包子牌包子”--名叫日报的日报。

我同时订阅了《纽约时报》的Kindle版和The Daily。对我而言,《纽约时报》好比是主餐,量大价贵(每个月定价为19.99美元),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深入阅读。而The Daily好比是餐后甜点,适合作为休闲阅读。The Daily 不愧是默多克旗下的报纸,深得《世界新闻报》等传统小报的三昧,新闻选择得抓人眼球,八卦拿捏得恰到好处。每期内容约为100页,文章长度以2页为限,恰是数字阅读可以承受的上限。内容涵盖美国政治,经济,娱乐八卦,体育,App和游戏,封面报道以丑闻和犯罪新闻为主,相当引人入胜。其内容,不与长篇大论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论短长,只与平民大众喜爱的《太阳报》《今日美国》争高低。每隔一段时间就抓一热点,例如卡恩丑闻,恶母杀女案等,近期经常占据头条。按照默多克的说法:“The Daily并非简单的纸质报纸电子化,她的视频和图片质量是非常高的,比杂志还要好,而且,可与用户有很好的互动,这与传统报纸的形态还是不一样的。”

从用户体验角度讲,我用过那么多报纸杂志的APP, The Daily的阅读体验是最好的。它只用左右翻页,合乎自然之道,可以方便地自学习,甚至到了中年公务员能解的程度。它也是利用iPad多媒体特性最好的,音视频的插入恰如其分,互动虽然不多,但常令人耳目一新,深得鱼水之欢。整体来讲,The Daily好比一个美人,比燕肥,比环瘦,前凸后翘,恰到好处。

The Daily并没有与传统媒体相结合,而是组织了一只全新的团队。它又自己大记者、编辑、摄影师、自由撰稿人,内容无所不包,每天更新。当然,它也是一架烧钱机器,在创刊之初,至今已经花掉了3000万美元,其中首季度运营花费1000万美元,平均每周花费50万美元,比办一份传统媒体成本要低,但作为电子媒体,消耗依然很大。

迄今为止,新闻集团没有公布The Daily的付费订户有多少,也没有公布有多少免费用户转而付费,所以,它的营收还是一个谜。不过,按照现在的办报成本,它需要至少65万付费订户,才能维持一年的收支平衡。

默多克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说:“我会努力成为这场新闻革命中的一名先锋,但我要特别强调的是,The Daily现在还处在一个非常早的初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的成果发生,我们现在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快,我相信我们最终会是处在一个电子时代,它会改变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是新闻、电影、电视,还有教育、文化等等,都会受到影响。”

有《华尔街日报》数字化成功的先例,我们有理由相信,默多克在The Daily上的豪赌,不会枉抛心力。

Loading

致罗永浩和我共同的朋友们

Thursday, June 30th, 2011

各位罗永浩和我共同的朋友们:

我不是一个原则鲜明、立场坚定的人,从来不是,但以后也许会是。

五年前,当我最好的朋友跟罗永浩绝交的时候,我一直试图促使他们的和好。五年来,我经常在酒酣耳热之后,吹灯拔蜡之前,不合时宜地当着一个的面,给另外一个打电话,劝他们重归于好。我知道,聪明人是绝不会干这种傻事的,但我不知道,不应该怀疑好朋友的判断,当他说某个人没有底线的时候,这是一种警告,也是一个邀请。要么跟朋友去,要么留在没底线的人身边,没有中间选项,没有第三条道路。

今天同样的选择摆在你们面前,请你们从我和罗永浩之间,选择其中一个做朋友。这并不难,就像选择把手放在炭火上还是拿开一样简单。

我不是那块炭火。虽然我有时软弱倾跌,但我不会做那块炭火。

我知道,选择与罗永浩做朋友,对于你们来说更加与有荣焉,只要保存好你和你的强力朋友的聊天记录。

跟我他不敢--你也可以这样说。这说明你有更强的气场,更重的筹码,更广的人脉,更厚的资本。这是一个强者自以为很能说话的年代,但是挡不住一个弱小的声音,它来自微末,来自尘土,来自不会咬你的昆虫。

所以,从今天起请你们做出这个选择。如果你看了这条公告,再跟我联系,那意味着你选择跟罗永浩绝交。否则,请从你的手机中删除我的号码,一个人在世上,并不需要那么多“好”朋友。

最后,特别补充一句,以上选择,不适用于王小山。不是因为他有多特殊,仅仅因为我答应了他不必做选择。

祝你们在尘世找到幸福。

王佩
2011年6月 30日

Loading

关于柳叶刀事件的来龙去脉

Wednesday, June 29th, 2011

这两天出差在外,本不想马上回复罗永浩 @luoyonghao 关于柳叶刀事件的无端指控,鉴于此事已经被亲友们知道,为尽量解除他们的困扰,我决定正式回应,让大家了解事件真相,顺便看清罗永浩的真面目。

1、2006年我在杭州日报集团杭州网任职,获得了公派留学的机会。在这之前,我跟罗永浩没见过面,也不太熟悉。虽说留学对我来说是大事,对别人来说,却是微末小事。罗永浩和其它朋友轰轰烈烈来杭州为我送行,让我实在受宠若惊。当时牛博网刚刚兴起,这也成了网站的一件大事。

2、当时,杭报集团都市快报所办的都快网,正在力推博客,其中柳叶刀人气很旺。柳叶刀,现实中身份是电视台的MRR老师,2003年她主持杭州电视台新闻开讲栏目,我做过嘉宾,从那认识。在王大姐饭馆吃饭时,我向罗永浩推荐柳叶刀,他表示感兴趣,让我去邀请柳叶刀来牛博。

3、我打电话给MRR,邀请她到牛博网开个镜像,并告诉她只要同意就行,文章搬家由牛博编辑来完成。MRR答应了。随后才有了牛博网的一把柳叶刀博客。MRR独特的军医经历和冷峻的笔法,吸引了不少网友,博客镜像开通后,效果不错,为牛博网带来了不少点击。

4、2006年10月27日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都快网编辑部门给罗永浩电话,转达了MRR的意见:对牛博未经授权就做镜像转载表示愤慨。罗永浩在没有跟我沟通核实的情况下,就做了郑重道歉。他说联系不上我,经查当时我并没出门旅行,手机,邮件,MSN均未联系上,很怪异。

5、当罗永浩跟我联系上,我知道了MRR投诉牛博侵权之后,感到很震惊。因为MRR在电话里亲口答应我的,我随后做了三件事:1)跟MRR电话询问情况。2)跟都快网负责人电话澄清柳叶刀转载经过授权的事实。3)跟罗永浩通过电话和MSN分析原因,商议对策。

6、沟通很快有了结果。1)MRR在电话里,承认同意我授权镜像了,但是她又称,当时以为是在我服务的杭州网做镜像,就答应了。2)都快网负责人电话打通,听了我的澄清后,认为这是场误会,不是牛博网侵权。3)我将沟通的结果告诉罗永浩,并把他当自家人,开始对此事的吊诡之处进行分析。

7、按照我当时掌握的情况,我做了一个阴谋论的假设,并把想法告诉了罗永浩。当时MRR的一位家人,也是我的前同事,在都市快报的子报中处境非常微妙,我想会不会是MRR为了迁就都快网,才向牛博网发难的?这种怀疑完全因事发突然,站在自己立场上才提出的,且只限于朋友间的私密谈话。

8、在我越洋沟通三方,尽力使事件平息的同时,事情早已悄悄起了变化,首先,MRR承认看到自己文章在牛博转帖,并不在意,还挺感谢的。但是她不能容忍不转载她的“我对中医的看法”一文,认为是断章取义。接着,罗永浩回应,收回道歉,称没转载这篇文章是技术原因,并非故意。

9、至此,MRR和罗永浩双方争执的焦点,已经不是柳叶刀牛博镜像有没有侵权,而是罗永浩方舟子有没有打到中医,以及是不是数典忘宗的问题。MRR间接承认,知道牛博网转载,只是因为觉得自己被断章取义,才提起抗议。都快网没有再通过编辑指责牛博网侵权。关于牛博网的侵权之争,已经结束了。

10、当年10月28日,我收到罗永浩转来的MRR的留言,内容摘录如下。“罗老师:我是MRR.王佩昨天给我电话时,我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知道,我的回答会引起这样的事情。我只是觉得王佩是无端受累。”“王佩给我电话的时候,我还告诉他请他把我的电话给你。”

11、10月28日事发后,MRR给罗永浩留言:“因为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你的电话。就是这样。你生气或蔑视,都有你的道理。我只是觉得这事情有一点不着边际。请你的技术人员查一下,我写一点声明的时候在前,没看到你的道歉。后来别人让我看,我还觉得罗老师太郑重了,用不着这样。”

12、从MRR的这些留言的字面来看,她有跟罗永浩平息争论的意思表达。而罗永浩对此的态度,可以从给我转发这一留言的邮件正文看出来。“柳叶刀这个傻逼到菜头和你那里留言的时候,都强调她给我的留言我没有公开,好像我有什么内容要隐瞒一样,所以现在转给你看看。”此时MRR已经被他定性为傻逼。

13、现在回答最关键的问题,我有没有站出来替罗永浩澄清牛博网没有侵权这一事实?我澄清了,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我都很明确表示:”牛博网柳叶刀镜像是经过MRR授权的。”这一澄清,也通过MRR自己的博文、声明和留言,传递给利益相关者和牛博网的读者。只是,我没有单独发文澄清。

14、时间久远,加上我没有保存好友聊天记录以备翻脸的习惯,我记不清跟罗永浩之间沟通的每一句话。我可以肯定的是,罗永浩没有要求我发布声明,对柳叶刀事件进行单独澄清。如果他要求的话,我不会拒绝。

15、在处理柳叶刀事件上,我试图协调好MRR,都快网和牛博这三方的关系。跟罗永浩,我以好友待之,我告诉他我的猜测,也告诉他我的软弱,我觉得告诉好友这些并没有问题,因为你可以假设他们永远不会对外泄露。我跟罗说:我和MRR及其家人有私交。都快网跟我同属一个集团,我要顾及同事关系。

16、关于恋栈的问题,当时确实有一点,但我没有害怕都快网的道理。当时我已是副处级,跟都市快报的副总平级,我属于杭州日报集团管理的杭州网,跟都市快报和都快网井水不犯河水。就算他们对我有罢黜大权,我也不会为这个背叛良知和朋友。如果自证清白是无力的,事实会证明我说的不假。

17、在柳叶刀事件的争论中,胡缠老师多次进行斡旋,并建议罗永浩再道两个歉。一是没书面授权的问题,二是博文丢失的问题。罗永浩表示拒绝。胡缠放弃斡旋。他说:“昨天晚些时候,当初的中间人、双方共同的友人已经和两方面都联系上了,虽然调解结果令人遗憾,但我相信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

18、最终,牛博网停止柳叶刀镜像,MRR不再来牛博网,这一事件告一段落。时隔五年之后,罗永浩翻出旧账,指控我为了自己的饭碗让他背黑锅,这完全是颠倒黑白,血口喷人。事发后,我一直在劝说各方,努力澄清牛博没有侵权转载这一事实。至于牛博漏转MRR的中医博文,我怎么帮你澄清?

19、2011年6月27日,罗永浩在微博放出长文,指控我在柳叶刀事件中没有为牛博做出澄清。这是我们近来因辩论 “twitter和微博哪个好用”而引发的,我在微博上批评罗永浩不讲道理、喜欢骂人傻逼的问题,罗开始还击,直到有此爆料。我无意参与纷争,但必须给亲友一个交代。

20、罗永浩、王佩到底是什么人?是否曲直,相信自有公论。我只是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提醒那些已经/即将成为罗永浩朋友的人,罗永浩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当你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他是你的朋友。当你触及到他的缺陷和利益时,他会坚决地给你背后一刀。

先说这些吧,打扰到大家了。

资料链接:

牛博柳叶刀事件——转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f82fb80100060m.html

Loading

一周微史记(2011-6-28)有没有微博只谈论美好的东西

Tuesday, June 28th, 2011

过去的一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给北京的交通带来了麻烦,跟武汉不同,北京是相声的发源地,是盛产“嘴力劳动者”的地方。关于北京大雨的段子和图片瞬间覆盖了微博。“组团参加北京水上一日游,三星豪华水床,飞禽走兽,现吃现钓,有人报名参加吗?”

申遗都成功了,注意形象!

对于杭州市来说,2011年6月24日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湖景区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意味着西湖漫漫十二年的申遗路,终于到达了幸福终点站。

1999年,杭州决定为西湖申遗,并把这一目标写入了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但直到2006年,申遗工作并没有实质进展,处于国内“预备”阶段。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西湖的风貌改动太多,景观价值降低,2000年以来杭州市政府对西湖进行综合整治,7次推出“新西湖”,在湖滨一段的湖底开挖了一条隧道。迷信风水的市民纷纷议论,此举动了西湖的龙脉。

2007–2009年,西湖申遗实质性启动,这时决策层提出以“西湖—龙井茶园”为申遗目标。杭州市政府先后推出三评西湖十景,将景观增加到30个。直到2010年,杭州才以传统的西湖十景作为文化景观,通过了世界遗产中心的初审。2010年9月份,一名来自韩国的国际古迹理事会专家到西湖进行了现场评估,也是老天相助,恰好那几天杭州雾气濛濛,把西湖周边簇新的建筑掩盖了起来,韩国专家登船眺望,只见山色空蒙雨,如临仙境,遂在报告里给西湖打了高分。

西湖申遗的成功使得杭州多年夙愿得偿,尽管在国内被称为人间天堂,但杭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并不高。杭州一直渴望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2006年,市政府宣布“杭州击败温哥华和马德里两个申办城市,而成为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在此之前,世界休闲组织没有举办过一次博览会,杭州也不需要击败竞争对手,因为根本没人取竞争。其直接结果就是,休博园及其周边土地成为房地产热土,现在叫奥兰多小镇。这也渐渐成为杭州的一个历史包袱。如今,杭州终于有了一项真正的荣誉,这对扩大杭州的国际知名度有着莫大的作用,也让杭州人感到了真正的骄傲。

新浪微博@企丁丁同学:“今天白堤上的一位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举着喇叭不停的对一些乱踩草地的游客喊道:‘走出去,走出去,申遗都成功了,注意形象!’”

申遗成功只是第一步,杭州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出租车打车难,已成顽疾,黑导游黑酒吧,时而猖獗,更重要的是,房价让年轻人望而却步。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网友口占三绝。

“西湖青青会所新,房价鸢飞愁煞人。前方申遗传捷报,喜极而泣是草民。”

“我们的家住天堂,蚁穴蜗居出租房。待到申遗成功后,房东喜把房租涨。”

住在杭州,住在哪儿?遗产不仅是少数人的遗产,杭州不只是富贵者的杭州。

美国人是怎样做父亲的?

科技在发达,也不能代替面对面的谈话。本周跟美国回来的朋友聊天,了解到美国教育的一些情况。
恰好这几天高考放榜,报纸上教育版连篇累牍都是高考状元的访谈。朋友说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学生的成绩是三种受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之一(另外两种是个人医疗信息和个人财务信息),学校和老师不得向本人以外第三方透露,更不能排名次,否则官司伺候。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严格保密的,若无大学生本人授权,就连他们的家长也无权知道。

在美国,学生的功课很宽松,小学下午三点半就放学,家长不是逼孩子写作业读书,而是催孩子赶紧出去玩。华人家长喜欢送孩子到课外兴趣班,学钢琴者居多。钢琴有各种比赛,有才华的孩子参加比赛,没才华的孩子参加考级,但一切都以孩子的兴趣为本。美式教育特别强调家长的参与。即使家长再有钱,能雇得起许多保镖和保姆,也会尽量抽时间送孩子去幼儿园,为的是不错过与孩子及其同学的亲子互动。一个总不露面的家长,是令人鄙视的。连比尔盖茨也会亲子开车,送孩子上学,因为要参与孩子的成长。

微博的优势在于可以发起针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并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在新浪微博发布了几条对美国教育的见闻之后,立即引来了在美国网友的社情讨论。朋友告诉我,在美国,体育在教育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习成绩再好,也只能算个nerd(书呆子)而已。而打得一手好橄榄球、篮球、棒球,则可以独步校园,美妞任挑。女生则喜欢踢英式足球。朋友的儿子,在橄榄球二队里,一直打不上主力,请教白人队友,怎样才能提高。队友说:把你的学习成绩再降一降。

@燕语额头挂满汗回复:“美国校园里的橄榄球、篮球、棒球主力都会收到超级巨星般的礼遇。学校里最好的车位都是留给他们的,最漂亮的啦啦队员,几乎都是他们的女朋友。”

微博的好处在于,不仅能听到单一的声音。@史律回复道:过分重视体育,也是“美国病”之一。美国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发达国家中叨陪末座,美国研究生院里充满外国留学生,都和这个“体育至上文化”有关。另一方面,竞技体育的被重视并不代表整体健康状况的良好,五角大楼因为中学毕业生中肥哥太多,已经一再放宽入伍体重标准。

你们这样叫实体书店怎么活?

6月18日,京东以超低价促销图书,很多书相当于定价打3-4折。爱书的网友们感觉捡了一个大便宜。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很多网友到现在还没有收到在京东订购的书籍,因为很多当时血拼时有货的书,订单完成后就莫名其妙变成无货了。有人对京东有了微抱怨。有书商朋友说,京东为了抢占网络图书市场,能够开出令人无法拒绝的价码。

相比之下,传统书店的日子真不好过。《纽约时报》6月22日的一篇文章,在推特上引起广泛共鸣。文中说,传统书店受网购冲击太大,不得不经常举办作者签售活动。以往这些活动是可以免费参加的,最近的趋势是,书店会收取门票或者规定读者有消费才能参加。很简单,一位书店经理说,我们不是Amazon网上书店的展厅。

我喜欢在实体书店买书,哪怕只打9折,特别好的书,哪怕不打折。我相信书店是上帝建在这个世界上的花房,多一所书店,就少一所精神病院。纸书不死,精神不亡。大家少一点网购,多去照顾一下那些独立书店吧,拜托了。

很多微博网友指出,光有精神是不够的。书店要走出困境,必须有所创新。新浪微博@薏小年说:“实体书店可利用自身优势提供其他增值业务,比如漂流、寄售、咖啡、小众书、签名本、会员活动、讲座。实体书店能持续生存下去必须进行定位改变,不能只是放书的货架。”

哪怕目的高尚,假的还是假的

一阵大雨,让北京市政猝不及防。推特网友@cuishaoyu说:“莲花桥真是一朵奇葩,所以当初设计师是错拿了蓄水池的图纸吗?”和菜头选出了北京十景:“莲花现海,白石听涛,陶然飞瀑,安华垂纶,二环浮岛,望京观澜,大望逐浪,亦庄浆声,后海潜翔,中观激流。”笑来说:“以后在北京做成功人士,有房有车是不够的,还要有船。”

与这些调侃相比,流传最多的是北京雨中即景的图片,有水漫地下道、汽车变潜艇等,触目惊心,令人哭笑不得。有一位叫“点子正”的微博网友,经过认真搜索比对,发现大量暴雨照片是假的,要么是几年前的老照片,要么是外地暴雨的图片。在中国很多人喜欢对事物进行戏剧化、神化和妖魔化,加上吸引眼球的利益驱动,不惜进行造假。

有些用户,不愿意花力气去辨别真伪,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转发一些很玄乎的消息,然后加几句不疼不痒的“求证”、“真的吗”、“期待媒体跟进”。推特网友@isaac发现:“新浪微博里口头禅之一就是—真的假的?”这是无事生非、乱设议程、传播符合己意的消息,而说的潜台词。

面对莫衷一是的消息,作为意见领袖,更负有对事实做谨慎判断之责,如果传播消息有假,传播者又没有尽量求证,那么也应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不能因在转发谣言时加了“求证”、“期待媒体跟进”等词语而把自己洗脱。

面对扑朔迷离的网络信息,去伪存真是一门必修的手艺。推特网友兰小欢@wglxh说:我想知道什么和日常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是,第一件事总是去搜索“×× 方舟子”(例如:宠物食品 方舟子),超过一半的时候会有他的文章。当然我也会用英文再搜索一遍。得到的信息和方舟子差不多,但方舟子文章的好处在于他已经事先把这些信息汇总了。

有没有一种微博只谈论美好的东西

溧阳卫生局副局长微博开房事件被本报披露以后,成为微博的热点。人们在揶揄谢局长的同时,也留意到了一些细节。
@cuishaoyu在推特上说:“刚去围观了那个和情人互发微博调情的局长,很多网友称赞两人言辞柔情。不过根据我的切身观察,那个年龄的国家干部貌似都能淫得一手好辞,说起情话来总是正直而甜腻。”《金融时报》中文网一篇文章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至少这对漩涡中心的男女也在试图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

面临毕业季,很多年轻人离开了校园。我在推特上采访了大学生@Alice7vong,请她谈谈毕业的感受。她说:“非常好。我盼毕业盼了好几年了。可能因为我很多时候都不在学校,对学校没啥感情吧。而且我觉得我在学校能学到的东西太少太少了,所以毕业了很开心!”

本周有一个话题吵得不可开交,那就是:推特和微博,哪一种更好?程序员霍炬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万言文,阐述了推特的先进性。但也有网友认为,国内微博更贴近用户的使用习惯。双方争吵之际,留学日本的网友@StarKnight说了一段妙语:
关于“皮沙发好还是布沙发好”这个问题,我的意见是前者更好。因为它虽然贵,但皮沙发可以套布套,布沙发很少有套皮套的。

新浪微博网友@陈纪英问:有没有谁的微博只谈论美好的东西,诗歌,爱,风景,旅游,植物,阳光,青春,奇迹,童真,风,四季,花朵⋯⋯?

我想说,会有的,那就是你自己的微博。

Loading

我为什么依然相信Bitcoin?

Sunday, June 26th, 2011

2011年6月20日,一个像偷袭珍珠港一样臭名昭著的日子,Bitcoin最大的交易网站MT.GOX受到黑客破解和攻击,将这种虚拟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从18美元打到了0.01美元,随后,MT.GOX承认,它的用户数据库被盗,大量用户名、密码和邮箱暴露在网络上,接下来,情况急转直下:

1、MT.GOX被黑客攻陷之后,宣布停止运营。尽管MG不安全不等于bitcoin本身不安全,但Bitcoin最大的交易市场关闭了,也就是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货币交换的主要通道堵死了。Bitcoin没有了参考价,其它小的交易市场价格也就缺少了风向标。头羊已死,羊群四散。这就是比特币面临的主要困境。

2、挖矿难度空前增加,这是致命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挖矿大军,挖矿的难度系数空前增加。以全球最大的deepbit.net矿场为例,从6月4到6月20日,挖矿难度已经从607,153,增加到849,607。更可怕的是,6月25日,这一难度已经增加到1,379,223!

3、产能下降,挖矿有入不敷出的趋势。随着挖矿难度的增加,挖矿效率几何级数降低。笔者在6月4日,安装一台矿机,显卡是:6990×2,运算能力是1400Mh/s,这台机器运行之后,初期每天产量是3btc,随后下降到2.6btc,6月25日起,这一数字下降到了0.89BTC! 产能至少下挫了70%!令人气结。

4、比特币热度开始消散。跟5月底6月初,人们趋之若鹜相比,现在讨论Bitcoin的人明显减少,比特币的声誉也一落千丈。对于Bitcoin这个游戏来说,依赖于用户的信心,如果信心下跌,那么它的价值也就下降。

目睹了以上种种不利局面,Bitcoin还有希望吗?

我的回答是:有!

计算机专家会从比特币算法、安全性等方面来论述这种虚拟货币存在的合理性。但我是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

Bitcoin是人类社会产生的一种反规训手段。

规训这一词,来自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福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后,敏锐地发现,人类社会的管理从公开严厉的惩罚,慢慢向更加精巧细致的方向发展。以前是游街示众、公开处决,用这种赤裸裸的暴力形式,恐吓市民们顺服。后来,社会文明了,不再把血淋淋的刑罚当众展示,而是换了一种升级版的管理方式。通过校规、制度、打卡、监控等手段,让人们心里慢慢形成规矩。这好比,一所监狱,以前用高墙铁丝网围住,后来科技进步了,换成了一种杀伤力极大的电磁墙,墙看上去并不存在,但只要穿过去就立仆,问题在于,这面电磁墙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通电的。对于犯人们来说,有形的高墙固然可怕,但是能人们还是可以越狱。但无形的墙,几乎是不能穿越的。尽管它不一定通电,但穿过的代价可能就是死亡。用这样的办法,这面墙就竖在人们心里。惩罚变成了规训。

英国哲学家边沁,1785年设计了一种新型监狱Panopticon,一般翻译成“全景观察屋”。这种监狱,四围全是一个个透明的囚室,在中间设置一个观察屋,屋里的看守可以看见每个囚室内的情况,囚室里却看不到看守,也不知道看守是否在盯着自己。边沁相信,依靠这样的设计,就可以用很少的看守来看管很多犯人。因为犯人吃不准看守是不是在盯着自己,他的行为就会自我约束。不要以为这是哲学家的空想,边沁一辈子推销自己这套设计方案,由于议会反对,才没有实施。不过他的理想在200年以后实现了,阿根廷就建了这样一所监狱

福柯深受“全景观察屋”的启发,他进一步发现,边沁所设想的治理结构,在人类社会已经普遍实施。学校、军队、工厂、公司,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用这种精巧的办法来控制。不是惩罚,而是对于惩罚的恐惧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不是外部监控,而是内在的审查,让人们俯首贴耳。

边沁和福柯精准地预言了现代监控社会的产生,如今借助电子手段,个体已经无处藏身。摄像头、银行、电话线、光纤、电波组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大网。监控无处不在,又让人感觉不、出来。除非你成为重点关注的目标,你照常可以出门、会客、开车、乘机、转账、通话、博客、微博……,但一旦监控者认为必要,这张大网就可以瞬间收紧。在失去自由之前,你是自由的,在被剥夺权利之前,你拥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里,信息和资金的流动,比人和物的流动还要重要。一旦信息和金融处于监控之下,社会将真的变成铁板一块。近在眼前的例子是,全球范围内,监控的大网都在收紧。当阿桑奇的wikileak威胁到美国利益的时候,美国政府立即给paypal施压,终止了wikileak的帐号,从而切断了同情者给wikileak捐款的渠道。

每一种控制力量都会产生它的反作用力。Bitcoin就是反抗社会监控的产物。Bitcoin的诞生,使得突破全球资本主义的密集监控成为可能。Bitcoin基于P2P协议,不用通过第三方,资金的流动匿名且不受监控。这为西方世界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目前,wikileak已经开始接收Bitcoin捐赠,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Bitcoin的应用,当然不局限于捐款赞助,它还将更多地用于劳务交换,想象一下,当人们用BTC购买孕育新思想的书籍,购买服务器,雇佣美工设计网站,招募程序员开发iOS应用的时候,Bitcoin的春天才刚刚开始,而目前不过是冻雷惊笋的时刻,要坚定信心,要耐心等待。

彩虹,只显现给那些在暴风雨中没有丧失心智、没有沉沉睡去的人。

Loading

转:《毛选》五卷中一篇有问题的文章

Thursday, June 23rd, 2011

转自:书之驿站

中共领导人的选集,尤其是毛泽东的,每本出版都有其政治需求;文章的取捨,文句的增删,皆配合当时形势,不能乱来的。《毛泽东选集》共五卷,毛生前出了四卷,第五卷是他死后其接班人「英明领袖」华国锋编辑出版的。那时华只凭毛的「你办事,我放心」六字遗言登上大宝,其资歷既浅,军队有大军头叶剑英把持著,政务则只由陈云指挥,他唯有高举毛的幡旗,為自己助威。

一方面他祭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同时乘机推出毛选第五卷,并大搞宣传:「学好《毛泽东选集》,紧跟华主席胜利前进」。「两个凡是」其后被邓小平及胡耀邦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準」打得无影无踪。出版《毛选》第五卷原本想树立老毛权威的,可是其中收录的一篇〈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则大有问题。

事缘一九五三年老毛觉得大局初定,便提出甚麼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是,后来开会讨论总路线,梁漱溟发言时却质疑党的建设做得不够,农民生活依然很苦,「工人九天,农民九地」。这触怒了毛泽东,一连开了几天会批判他。开会的时候,毛一再打断梁的话。梁要求让他将话讲完,并说:「我想看看毛主席有无雅量。」毛又再插话,说:「你要的这个雅量,我大概不会有。」

梁则说:「我现在想考验一下领导党,领导党常常告诉我们要自我批评,我倒要看看自我批评到底是真是假。毛主席如有这个雅量,我对您更加尊敬。」毛的答覆是:「批评有两条,一条是自我批评,一条是批评。对你实行哪一条,是实行自我批评吗?不是,是批评。」

台下起哄要轰梁下台。梁不理会,只看著毛泽东。毛最后让他再讲十分鐘,他仍不肯,指时间不足,坚持要给他一个公平待遇。双方僵持不下。毛提议大家表决,看看座中是赞成他继续讲下去的多还是少。当然在这情况下,多数人都表决不赞成。毛虽然举手赞成,却假惺惺说:「梁先生,我们是少数啊。」梁仍不服气,但大家叫嚣:「少数服从多数。」毛也叫他将话组织好,到别的会上讲。梁只好黯然下台,可是以后他再没有机会将话公开说完。他给毛写信,毛也不理会。

收录在《毛选》第五卷那篇文章,就是当时会上发言的记录。这记录相当传神,好些助语词如「嘛」等都照录,使人感受到当时剑拔弩张的气氛,和毛主席真正的「雅量」。此文竟不是给毛脸上贴金,却是抹黑了。英明领袖匆匆出版这第五卷,似乎英明得过了头。没多久,老邓上台,英明领袖被逼退居林下,那第五卷立即遭禁。所以今天在书店里,《毛选》只见四卷,不见第五卷。孔网倒是有的,不过售价相当贵。我倒有幸,在台湾书友处找齐五卷。那批梁大文如今从许多渠道都读得到,然而留著这第五卷,也可作个歷史见证吧。

附:《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毛泽东 1953年9月16日-18日)

Loading

电子并没把我们变成白痴–《荒原》就是证明

Tuesday, June 21st, 2011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这是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代表作《荒原》的开头几句。这首诗向来以意象奇特、用典丰富、艰涩奥义而著称,跟大众文化向来没有什么交集。然而,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借助iPad平台,《荒原》的电子书创下了一个奇迹。

一直致力于新型电子书出版的Touch Press公司,把《荒原》制成了iPad版(软件名称为:The Waste Land),创造性地把文本解读、手稿展示、音频朗诵、视频表演等元素无缝结合于一体。《荒原》电子书在iPad上刚一推出,就占据了苹果应用商店英国店的第一名,并且迅速占据了图书类应用软件的第一名,在全部应用软件中总排名第45。

《荒原》利用了 iPad 的特性,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诗歌的魅力。读者阅读这首长诗的时候,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调出注释,可以选择收听包括诗人自己录音的在内的7种朗诵,也可以爱尔兰著名女演员Fiona Shaw演出的视频,视音频与文本之间,精确同步,声音念到哪一句,文字就高亮显示,手指触到哪一句,音画就从哪一句开始。同时,应用中包含互动性的草稿和其它很酷的效果,读者能够了解诗歌创作的过程。虽然13.99 美元并不便宜,但性价比并不低,更重要的是它把人们重新拉回到经典文学作品面前,得以获得更高级的精神愉悦。

《荒原》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诗作,包含有很多奇特而启示性的镜像,同时也有很阴暗晦涩的一面。这部诗作能够为读者欢迎,证明电子时代并不一定如同某些人担心的一样,会导致文化的衰落。同时,也为电子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苹果iPad刚刚问世的时候,人们曾经惊呼电子书的春天终于来了。但是很快大家发现,如果只想阅读文本,iPad跟使用电子墨水的亚马逊Kindle阅读器相比,并不具备优势。电子墨水本来就是对彩显的反动,iPad又改回了背光屏幕。亚马逊发明好了轮子,苹果又改成了狗拉爬犁。

迄今为止,人类的图书可以分成两种,有形式的和无形式的。有形式的图书,只有借助纸张和印刷术才能完整呈现,比如字贴和画册。无形式的书可以装进任何容器。就拿《荒原》来说,它的文本上无形式的,由于过了版权保护期,还是免费的。理论上讲,它的内容可以灌装进任何图书介质中,人们为什么非要来买Touch制作的电子书呢?

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电子书做得不够好。还没有斩断与纸质书的脐带。目前主流的读书软件,都在模仿书页轻微翻动的效果,初看令人惊艳,看多了酒令人厌烦。电子书不应该是实体书的模仿,它完全打破翻页顺序,创造一种崭新的形态。《荒原》彻底摈弃了翻页效果,它的文本是连续的,左右翻动,可以切换手稿的照片与电子文本。它让看电子书变成连绵不断的阅读。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电子书与纸质书相比,有一个劣势,就是不能乱翻。而《荒原》在导航上做了大胆创新,可以调出全文地图,迅速让书页到达你希望它出现的位置。这项改进,使乱翻电子书成为可能,也大大方便了读者。

速读和精读永远是一对矛盾,而在传统纸质书时代,除非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否则很难在茫茫字海中找到你想要的关键词,除非练就“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也不会认真地去阅读注释、查询每个疑难文本的含义。而《荒原》这类新一代电子书,较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当你需要精读的时候,注释在文本的一侧出现,可以查到一个词或者一句话的笺注,便于深度阅读。

想想一下吧,将来的孩子们读的《史记》,肯定不是现在的纸质版。在未来的电子版《史记中,》至少每一条注释,都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不懂的句子,立即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时,召唤出王力群老师的讲解;不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变成王力宏老师唱歌。这一天看上去不太遥远,既然《荒原》能够做到,《史记》、《离骚》为什么做不到?

如此说来,电子书的发展前景看上去很完美,但有一个问题,谁来做这么精良的电子书呢?一般来说,在苹果商店里,电子书公司与苹果公司七三分成。电子书软件卖得越多,出版商的收入才越高。而在中国,购买正版软件还没有形成气候。即便是在苹果商店里,越狱盗版纵横,让开发中文图书的出版机构缺乏动力。

电子书《荒原》的成功说明,人们现在对电子书的设计和制作,已经开始告别了婴儿阶段。未来必然是电子书的天下,也许有一天,大部分跟纸质书打交道的时间越来越少。作为内容的书和作为形式的书,将同样重要。人们愿意为新鲜的内容付钱,也愿意为获得更好的体验而付费。现代科技并没有使我们变成数字白痴,电子也同样可以是有灵魂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