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May, 2010

在东北

Friday, May 28th, 2010

在东北,早晨4点就出太阳了。山间烟雾缭绕,农民已经下地干活。白水黑土,恍若仙境。

窗上一层雾,太阳懒懒地升起。车穿行在苍翠之中,群山为何矗立,万物为何而歌?何时我们才能象Woody Gasrie那样吟唱:这是我的土地,这是你的家园

东北,近四百年来多少大戏在这里上演。国破家亡,玉碎宫倾,大清崛起,小民涂炭,浴血抵挡,卖魂求宁,军阀易帜,共军围城,天翻地覆,下乡返城…..这土地埋藏千年尸骨,弥漫着春夏之交的生机与忧伤。

漠漠水田飞白鹭,荫荫夏木啭黄鹂。这一幕本是王维心中的江南,无意间,在这白山黑水间看到了。

在山水间我是一枚匆匆过客,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并不比田间的老牛更多。

俄罗斯诗人李白曾经说:假如生活欺骗尔,莫使金撙空对月。

我知道人们都耻谈梦想,但我还是说出我卑微的愿望。希望在有生之年,山一程,水一程,走遍杜甫的五城,李白的碎叶城,留一双花眼,看山看水看美人。

江声浩荡,黑水滔滔。两匹白马,宛若石雕。仔细一看,就是石雕。

每次旅行都激起内心低微的呐喊:我爱这美好短暂而残缺的生命。

旅途上的自己不是自己,是一个与自己对视的陌生人。

如果我不把喜悦传递给收听我的人,这快乐又有什么意义呢

路边开满樱花,树木的绿色中还带着春天的稚嫩。外面的空气肯定有草木的芬芳,望着打不开的车窗,我在想。

车停在路旁的一个养蜂场,蜜是椴树蜜,异香扑鼻。我走入密林中,感觉看过的俄罗斯油画都复活了。

我不喜欢游记里夹杂照片,一处风景,如果语言无法描述,图像更无力表现。

所以,亲爱的,给我一支如椽笔,让我带你去旅行。

旅行在拍照中迷失了风景。我宁可伫立凝神5分钟,以便把眼前的雪域冰湖曝光在心中,也不愿意在忙碌中制造一堆数码影像垃圾。

暮从白山下,山月随人归。回看来时路,苍苍横翠微。诗句是囚禁的精灵,只有跟随旅行的步点才能复活。

为什么这次东北行,我印象最完美的是不经意的风景:椴树林,蜂房,遍地野花,卖蜜人,栓在树上的没有名字的狗?

下起了雨,山雨是野花的镜子,你是鲜花的镜子,我是你的镜子。在宇宙的根服务器,我们互为镜像。群山啊,侧耳,众水啊,欢唱。

一路少了你的唱和,斯世不过是一片荒漠。

Loading

听课笔记(5)凤凰卫视评论员主讲香港媒体生态

Thursday, May 20th, 2010

凤凰卫视评论员主讲香港媒体生态。

香港媒体的自由历程,殖民政府的政策是,只要不反对殖民统治,说什么都行。保皇VS革命,共产VS国民之间的论战都在香港展开。

港媒总体情况。报业发达,在世界上名列前茅,700万人口,中文报纸13份,英文2份,免费3份。

香港是一个自由港,不仅仅是货物、技术、资金进出没有限制,(只有香烟、大米收税),49年以前,按照英国与大清的协定,中国人可以自由进出。50年,香港和大陆有个协定,只要大陆发证,香港就允许进入。此政策至今仍然延续。香港也是信息中心。

邓小平说,没有香港信息不灵。香港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俄罗斯之所以转型不成功,跟资本主义隔绝太厉害。俄国人移民之后,往往融合进当地。华人则不同,1949年之后,北京方针是,维持现状,长期利用。

香港是内地走私基地,霍英东先生就是做这个的。1978之后,中国最早的外商投资。霍英东联合李嘉诚等,在广州修建了白天鹅宾馆。最早投资的都是香港的中小商人,这些人文革期间偷渡到香港的。1962年,广东有一度边界故意失控,几十万人劳动力给香港帮了大忙。

最早的对外开放是从香港开始,从小商人开始。南洋的华侨也利用香港逃避本国资金的限制。最有名的是泰国正大集团。

大陆房地产全套学习香港,但是只学了一部分。香港房地产分两部分,一是私人房屋市场,一是公屋市场。公屋只租不卖。大陆一开始就没有考虑给老百姓预留。弄到现在尾大不掉。最好的地不可再生,价格怎么再下来呢?

最近香港最好的公寓70万一平米,曾荫权说“我不担心”,遭到媒体炮轰,但曾说的意思是,有公屋保障,所以才不担心。

香港的电视业。香港从60年代发展,很快成为华人电视中心,特别是电视剧制作。住在公屋里的人,看电视的选择范围很小。无线,亚视是免费的公共电视台。问题在于香港中下层民众,没有付费看电视的习惯。香港政府把新闻媒体当成商业,放任其自己发展。

90年代开始,香港有了有线电视,包玉刚女婿吴广政(音)主持。有线电视进私屋没问题,因为居者收入高。公屋居民难以达成共识,使有线进入成为问题。李泽楷又办了NOW宽频,利用电讯盈科的霸主地位,利用此网络进军有线电视。另外还有一家香港宽频。

香港电台情况。香港政府有个电台RTHK,也做电视节目,但不是喉舌,也骂政府,有7个电台,没有交通电台。免费电视台必须在黄金时段播放政府电台电视台制作的节目。有一家商业电台,陶杰半夜主持一个节目,嬉笑怒骂。

李嘉诚财团办的新城电台,一个财经,一个娱乐频道。香港政府对电视、电台控制很严。频率由政府控制。无线电视台最大,不断有内地财团来接洽想购买。亚洲电视台的前身叫立地呼声,目前吵得很厉害,实际上是台湾人与上海人之争。

亚视之争原先是张茂生家族主导,旺旺的老总蔡严明从大陆回到台湾,买了中时集团,买了亚视股份,胡女士做了亚视行政总裁。蔡觉得出的钱与所掌权不成正比。张讲法律,蔡讲义气。又杀出一个叫王筝(舒同之子),派出兄弟来到香港,要从张茂生那里买股份。

蔡严明、张茂生、王征为了股权正在打官司,打得不可开交。王筝,豪气干云,说要做亚洲CNN。我的判断是,很多商业人士,其实未必会做媒体。

香港互联网。非常发达,家家户户有电脑,政府给与帮助。香港没有防火墙,没有类似内地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香港只有一个雅虎,内容也不怎么样。发网贴,议时政,没有内地多。也不容易形成内地网络事件。

香港政府广开言路接受投诉,香港网络跟内地不一样。除了BUS大叔,少有网络时间。谷歌搬到香港,进退自如的方式。

香港报摊书店里很多关于大陆的书籍,里面的内容真真假假,书中的内容如果造假怎么办?香港的诽谤法是谁控告谁举证,控告媒体诽谤,要自己拿出没有这回事的证据。

香港的平面媒体。香港有四份免费报纸,三份中文,一份英文。香港人有读报习惯,有了三份免费报,基本信息都有了。为什么还要花5-6元买一份报纸呢?

香港的平面媒体,从晚清开始就成为内地的工具,香港报业的大发展是6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时期。香港的左派报纸,文,大,商。文革之前这些报纸占有半壁河山,非现在所能比。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因为主持港澳工作的廖承志,理念是报纸是办给香港人看的。

当时的外围左派报纸,不宣传社会主义,对国家民族乡土有感情。刊登了很多市民喜闻乐见的新闻。足球版、马经版是左派报纸先办的,武侠小说是左派报纸创新出来的。梁羽生,金庸,每天1000-15000字,读者非常喜欢看。

文革给左翼报纸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横排,简体,报头加毛语录,越来越脱离群众,足球武侠马经都没有了,只刊登北京的社论。于是,香港的左派报纸就慢慢没人看了。

查良庸英文很好,在大公报做翻译,后来他的领导说,你写写武侠吧,他就写了,一发不可收。查先生1960年代初离开了大公报系统,另起门户,创办明报,靠武侠小说带火了一份报纸。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查良庸每天一段武侠,一篇社论,让明报获得成功。当时有内地难民来香港,明报采访难民,了解到中国饥荒情况。与左派报纸分道扬镳。查先生熟读中国历史,从姚文元的文章嗅到中国有大事发生。

文革爆发之后,明报靠采访逃亡到香港的大陆逃民,报道了大陆的真相。有一段时间,文革高潮的三年,明报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真实状况的重要渠道。

1969年,东方日报创刊,目前还是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东日从创刊开始,以社会新闻为卖点。东方日报的创办者是个毒贩,现在还在台湾,不敢回香港。通缉令今天还有效。东方一贯反港英,回归后一贯反港府。

重点介绍了改变了香港传媒生态的《苹果日报》。从黎智英谈起。黎1962年从广州逃到香港,现在是右派大佬。他从小有冒险精神。据说因为邻居从香港带来一块巧克力,发誓要到有巧克力的地方去。到港之后,在服装工厂工作,慢慢熟悉了服装行业。

黎智英创办了佐丹奴,现在卖掉了。他在富豪中排一百多名,不算特成功,但可以长期安稳做下去。但黎对政治很有兴趣。想把媒体当作影响政治的工具。在80年代后期,卖掉佐丹奴大部分股份,套现转型,告别服装业,进军媒体。当时被香港人当笑话。

JIMMY LEE黎智英,当地人称为肥佬李,香港当时认为办报纸杂志是破产捷径。黎一开始创办了《壹周刊》,狗仔队文化的创始人,如今这一文化蔓延到中华大地。壹周刊一刊两册,一部分是软新闻,一部分是硬新闻。各种八卦新闻,生活资讯。形式创新,大量图片。

黎智英创办的壹周刊至今是香港发行量最大的周刊。黎智英的办法就是从别的报社挖,尤其是挖摄影记者。当时报业报刊老板很紧张。用这样的方式壹周刊开张。他显然有时间表,96年办苹果日报。他主张普选,也反共,但不是为了反共而反共。

黎智英聪明之处,就是把超越政治的东西,做得不带感情偏见。苹果日报也有创新,大字标题,图片用得多。香港报纸过去喜欢头版卖广告,影响销路,“不要脸”,苹果学日本报纸要脸,上半版内容,下半版广告。

壹周刊的狗仔队,不仅追踪名人,也做社会新闻。苹果日报把狗仔队文化发扬光大,跟踪政商界的名人,偷拍,追踪丑闻,这一招非常成功。早期,登大幅“艳尸” 照片,销路打开。卖一份报纸配一个苹果

(现场展示香港的各类报纸,明报,大公,东方等,以说明这些报纸的版式都是模仿苹果日报)从报纸的角度,苹果日报的做法都成了常态。

广州的报纸也有一些受到苹果日报的影响,这跟年轻人的阅读习惯有关。

0年代,黎智英开始转战台湾,变成过江龙,台湾媒体有自己的特点,国民党重视教育,报纸很严谨,图片不多。台湾报人觉得他行不通。黎智英把香港做的事情,在台湾又做了一遍。台湾壹周刊,台湾苹果日报,都成功了。苹果日报一创刊打破都卖10元的规矩,卖20。

黎智英在台湾刻意模糊自己的立场,同一天报纸两边都骂。狗仔队不分蓝绿,有丑闻必揭。苹果日报变成蓝绿都重视的报纸。

黎智英的壹传媒的集团。现在开始进军电视,他的创新,用动漫作为电视新闻的主要形势。我们现在看新闻都是摄像,他在电视上用动漫形式重现新闻。黎智英看重的是年轻人市场,如果电视新闻用动漫表现,肯定能争取年轻人。

关于90后,有人说他们跟我们不是两代人,而是两种人。对未来的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会有什么影响,难以想像。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报纸,那么,总不能到处都是电脑吧。90后可能表达能力受到影响。

答问时间。

问:报纸会死么?

答:至少从香港来看,报纸不会死掉,有人赔钱也会办报纸。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有报纸办不下去,就会有人来收购。手里有媒体的老板,影响力更大。看不清的是现在的年轻人,现在不看,将来会不会也不看。倒是杂志有点危险。

那个家里偷偷安装卫星锅的同学,又问了一个卫星电视的问题。何亮亮说:大陆4亿网民,防火墙他们要怎么弄?我认为对特别不堪色情信息,可以限制。现在的网络管制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最终它管理不了。最好的期望是未来松弛的管理,而不是无效的严管。

前几天我做了苍井空收到大陆网友的推崇,有观众打电话对我说,其实,我们什么都能看到。这其中有博弈。最根本的是,我们的国家在迅速发展的时候,回到钱学森的话,为何中国大学培养不出创新人才?我觉得根现在的信息封锁有关系。

今天温总理在凤凰关于屠童案的讲话,全国媒体都在引用,可能新华社没有发稿。今天的报纸可能也没有。但是老百姓都知道了。现在传播的方式还是有很多的。

屠童案与媒体的关系可以探讨,报道就刺激杀童么?这个事件我很痛心,现在学校已经变成了碉堡,孩子现在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孩子不应在监狱中长大。但是不这样又不行。此事,对媒体。。。(未讲完)

问:屠童案温总讲话为什么透过凤凰?

答:温总理很重视用非主流的传播方式,我们凤凰非常重视用同期声,我们不属于这个体制,又在这个体制内有限地生存。温总理昨天的表态我也非常意外。我们推测,总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他当然知道内地的禁区。

这或许是国家进步的一个标志,也不排除今后还有这样的情况。

Loading

听课笔记(4)陶傑杂谈

Thursday, May 20th, 2010

香港独立撰稿人陶杰讲新闻媒体。先自我介绍,留英才子,华威大学,bbc服务8年。

新闻自由就是报忧不报喜。但丁三部曲最没劲的是天堂篇,最好看的是地狱篇。金庸小说中郭靖最难看,岳不群最好看。

儒家理学灭人欲怎么可能,见到范冰冰我就想多看几眼,人性。

雷锋想不想到按摩房爽一把?想也不能说。

新闻要好看,有戏剧冲突才好看。四大名著到阿凡达都有冲突。我们看新闻就是要看大事不好,大事不妙。

从诗学讲悲剧的本质。欣赏悲剧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引起惊惧与怜悯。

政府做好事自有选民选票回报,所以媒体不必表扬它。第四大权力是新闻权。监督新闻权是诽谤法。

英国诽谤法,梅杰告破产了一家知识分子杂志。该杂志说梅杰与厨子有一腿,但是后来拿不出证据。

布朗老是被骂,不但被骂脑残还被骂眼残。批评其政策就没问题。

香港两届特首都是弱政府,因为董曾都在殖民地成长,港英教育压根儿没有培养他们为政治精英。

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盛行的社会,什么都要浅而快。早年报纸头版是国际新闻,现在都是本地新闻。(指着今天报纸说)瞧,今天是两个风水师斗法。

苹果日报也报天堂式的报道,老是悲剧人们厌烦,可见总编很懂九浅一深法。

在香港看报纸都是西媒照片,都是红一色喇嘛救灾。我还以为是达赖喇嘛回来建成大西藏国了呢。

西媒玉树报道也不是国家机器操纵,不是妖魔化中国,而是西方哲学自亚理斯多德莎士比亚一脉相承而来。

西方没有法律规定自杀新闻不要报道,但是同业会自律,除非首相名人一般不报,至少不登照片。

网络对人的专注性影响很大,从而对媒体市场也产生影响。

港府无能,房地产主导,不幸大陆也走上这条不归路。

地产商当上北京两会代表之后,在港府面前颐指气使,因为随时可以到北京打小报告。

说起广东话汉语占据报章,我担心以后会有港独出现。

港府被地产商洗劫,形成了汪精卫与东条英机的关系。

地产商跟北京关系密切,广告虚假宣传,民怨酝酿,不知何时爆发。

新闻没有绝对客观。喇嘛救人是真的,但样板戏的方式仰拍,背后有金光,并且全是这类照片,就是意识心态的加工。

新闻就是事实的加工创作。加工过滤很自由。(拿出今天的ft),头版新首相,双立人剪刀造型,给读者以希望。

讲到温家宝北大共餐当着大学校长这么说,意味着什么?以后有什么动作。温家宝重提科学民主精神。没说爱国精神。为什么呢?新闻就是要抓住这些戏。

新闻一国两制,应该一国一制。天天涂脂抹粉,到最后大家都不信这个媒体,你自说自话。

香港受西化比较深。今天苹果日报,左派民建联与商业电台下社区搞宣传,泛民挖出67暴动往事。报纸用了文革语言出现 篡改 一词。

绝对新闻自由,中国没有,西方也没有。苹果日报每一版都有黎智英的影子。

西媒登图片都选具有戏剧性的,香港报纸照片泛滥。英国文化讲究空间感,世博会英国馆空空荡荡。

香港特区政府被800人绑架,地产商说了算。房价越来越贵,80一代出来没工作,租不起房。立法会的功能组别大部分中央控制,2012民众要求减少功能组别。

516要公投,民意逼北京。种种矛盾解决不了,解决不了苹果日报就越有市场,因为有冲突,就象鲨鱼闻到血。

要正视闻题,那位影帝的豪言壮语才能实现,不改,火山要爆发,黄河要决堤。这是科学规律。

英国现在是悬浮政府,今后有麻烦,政令不出首相府。英国大选的制度性缺陷,自民党提出改革办法,改成比例代表制。但是少数服从多数制也有其行政效率高的优势。英国人是制度设计大师,香港的功能组别就是上了英国人的当

香港还不具备普选条件,普选很可能民粹上台,就会有红衫军。

香港现在的制度是不三不四。北京允许香港有三个党已经法外开恩了。绝不允许民主党上台。最后利用香港人怀念港英的心态,扶植了曾荫权,这个英国人培养的买办。

自由行不能救香港,只会让香港经济更畸形。

布朗电话一通就辞职,所剩什么,就西敏寺旁一套公寓。英国人有gentleman精神,足以垂范世界。

英国人以控制情绪为荣,美法都喜欢放纵情感。英国选举不搞电视秀,但是今年没办法,也搞电视辩论,结果让克劳各占了大便宜。

我问了陶杰先生,香港二楼书店如此憋屈,是不是意味着香港文化的衰落。他说:现在是中资书店的天下,三联商务财大气粗进驻大商场。那些揭秘大陆政局的书,跟亚洲周刊等杂志一样,担当北京的牵线人和桥头堡。《前哨》的人事任命预测,屡屡说中,消息来源很微妙。

陶杰的演讲,如山苍苍,如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由于我没带笔记本而用ipad记录,很多精彩都没有录入,而且有不少断章取义和舛误,还请大家见谅。这是本次来港听到的最精彩的几场演讲之一,值得长久回味。

Loading

听课笔记(3)中国新政

Thursday, May 20th, 2010

关于浦东开发,浦东开发并没有当初宣传的那样,实际上上海更热衷于浦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追求效率,导致上海领导人短视。浦西比较容易见效益。浦东开发未达到邓当年的预想。

(真是不知听谁的好。昨天那位老师说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今天这位老师说服务业不创造价值。)

中国新政是关于当今在位的国家领导人的书。外媒问作者,中国还有新政吗?作者回答:我认为中国不仅有新政理论,而且有新政的实践。

08.12.30,作者到重庆采访,与黄奇帆聊天半小时,发现重庆解决的不仅是重庆迎接民工返乡的问题,而是发现一种不同于深圳、浦东的新的发展模式。次日,作者考察了重庆开发区。09年初,亚洲周刊刊登《重庆模式》封面文章。被新闻联播报道。

作者认为,重庆模式是两个字“统筹”。例如:国企增长过程中,不断向百姓让利,许多公共设施由国企来建。重庆不鼓励两头在外的外企,只鼓励一头在外的外企。这使得重庆躲过了金融危机。重庆追求的是红色GDP,又发展经济,又保障民生。

作者09年06月,再次见到薄熙来。在此之前,由于报道仰融,让薄熙来不爽。这次见面,薄对作者态度友好起来。

演讲者在说重庆发展的是红色GDP,是没有铜臭味的GDP。关于这篇文章,发与不发,编辑部讨论了四个月。作者因写这篇文章,被网民骂得很厉害。

亚洲周刊评选过14个维权律师,作者对他们进行了回访,发现除了一个之外,其余都受到了公权力的打压和骚扰。

演讲者说,中国维稳经费的总额,已经接近于国防开支,明年预计超过国防开支。到重庆去,发现信访办门口没有人。后来了解到,据说因为重庆20万干部“大下访”,把上访者的资料拿出来,排队解决。薄熙来说,上访者生活困难找共产党没有任何问题。对上访者无罪推定。 作者次日采访20万干部大“下访”,不采访领导,只采访老访民。然后写成了报道,告诉海外记者,这些虽然是重庆做的,但是作者说他看到了胡温的新政实践。

中国新政这本书本来想叫“第三时代”。胡温上台之后是按照16大思路。迈向民主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但是2003年发生了很大的转折。周正毅,非典,49以来上访最多最集中的一年。胡的讲话,开始从上层建筑,转到以人为本和“新三民主义”

作者把中共建国分成三个时代:中国第一时代革命建国时代;第二时代是改革建国时代;第三时代是和谐富国时代。作者认为,2010中国新政全民启动,把中国人民从社会不公平中解放出来。

演讲者认为:胡温新政,哪怕胡温离去,其继任者不太可能提出超过新政的新思路。就像江泽民没有超越邓小平一样。

演讲者认为,党章没有规定总书记任期多长。台湾立法会立委对作者说,他们希望胡连任,因为他对台湾最好。

演讲者说,这里面有威胁性的是前任核心,本次世博会,作者发现,胡的幕僚做得非常漂亮。在这次世博会中,胡的影子没有了。这次胡先让老同志都去看了看世博,这意味着以后这种场合,他们再也不出现了

谁阻碍了中国的共同富裕?怎么带动共同富裕,这是邓没有解决的问题。1994年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警戒线,现在在0.47徘徊。香港的贫富差矩超过了0.5,但香港很和谐。因为政府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公共品。

(听演讲感想:对于文人师爷们来说,最激动人心的事莫过于写劝进表。成则飞黄腾达,败则身首异处。像轮盘赌一样刺激。令人不解的是,现在居然还有人玩这个。)

演讲者说,希望扔出去的是(砸向任志强的)破鞋,捡回的是社会公平。

温家宝今年重提舆论监督,再提幸福与尊严,演讲者认为,这意味着,新政真正到来了。

演讲进入问答时间。演讲者说,自己写文章有几条底线:1、常委不碰,政治局委员敢碰。2、如果自己判断涉及国家机密的不管新闻多重要,一定不能碰。3、不凑热闹。(原话如此。)

有人问:“你对李庄事件怎么看?”演讲者先愣了一下,反问,你希望我怎么说?后说:这个问题,我没有涉及,但我有想法。我一直给他们讲,为什么要从重从快,这违反了共产党法制的常理。我查了一些文章,李庄非常嚣张。我也跟他们建议开李庄案件研讨会,后来在西政开了。

Loading

听课笔记(2)凤凰卫视分析师谈国内外经济形势

Thursday, May 20th, 2010

老师在讲世界经济形势。说到中国的孤儿外交。中国跟台湾学会了一个妙着,给美国有势力的人物,送孤儿收养,以拉近感情。外交部原英美司司长何亚飞跟研究外交事务的院长斯坦伯格吃饭,问上次送给你的中女儿怎么样?斯说,挺可爱。何说:您要不要再抱养一个?

老师讲,现在研究中国领导人的决策风格一定要联系他的成长背景。温是中办出身,风格是以等为主,等着危机自己过去。

006年外国人都预测李克强要上位,李光耀,日本首脑都拉近跟辽宁的关系,而保尔森很聪明,则去参加西湖论剑。一年之后,2007年北戴河会议决定习接班。老师说,根据美国对中国的研究,已经押宝押对了习近平。

老师说,列宁的方法论在中国有绝对统治地位。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垂死,腐朽,注定要灭亡的,当时有预见性。但是他忽略了资本主义的自我更新能力。去年有一堆理论文章,都论证列宁正确。有人竟然说这次金融危机超过1933年危机。

师在讲中铝收购力拓的SB决策过程,当时中国对世经的判断严重失误,预测危机深不见底,妄图火中取栗,结果经济反弹,而中铝的老总被调走,换成了中旅老总,迟迟拍不了板,导致收购失败。老师说,其实当时管它见不见底,考虑到中国城市化的需要,不需要压价,先收购再说。

中国在第三世界投资最成功的是投资苏丹,当时江派周永康办的,这也是中国海外投资最漂亮的一次。老师说,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在达尔富尔问题上持续搞我们。

08金融海啸如何定性?老师说,全球化的一次系统性危机。发生于资本主义核心地带。欧元危机是区域地区一体化的系统性危机。

老师在讲希腊危机。希腊本来是个大农村,加入欧元之后开始鸡犬升天。南欧人非常懒,准时上班有奖金,加入欧元之后开始富裕起来,希腊公务员收入向德国看齐(以前是德国的1/3)。现在危机来临,一定都不奇怪。为什么要用IMF请来,因为欧央行如果给钱,肯定希腊人不还了。

老师说,欧洲危机只是个序幕,怎么演化看各国政策。这次危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的危机。不是第二次全球经济危机。

老师认为中国当前高层对经济走势的判断还是错误的。中国经济的强劲走势是政府刺激推动的,还是市场带动的?老师认为,中国经济是市场带动的。经济刺激措施应及早退出。

有人说,调控很精准,很到位。老师说,一点都不精准。这好比武林人士不练内功,只练旁门左道。

老师讲民工问题。他到重庆开县,70万人在外打工的大县,当地正在想办法让40/50的民工返乡。

中国的现实是,工业化没有把人也城市化,我们创造了农民工这个词。因此,40/50岁的农民工迟早要返乡的。重庆开县的想法是回乡创业,回乡置业,回乡就业,老师说,回乡就业,这个说法有问题。他们本来是没活干出去的,回来怎么就业呢?

中国人口过了一个拐点,即刘易斯拐点,本来认为2005年才出现这一拐点。诺奖获得者刘易斯,劳动力富裕,经济增长工资不会上涨,然而到一定程度,工资必须涨。人口红利已经吃光,目前中国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和谐社会和新劳动法于是出台。

假如80年开始投资,投资古董最赚钱,其次是投资土地,投资黄金最不赚钱。

老师说,中国经济的赌性很强。我们现在的决策者,不懂中国经济的投机性。中国人有钱之后觉得什么最值钱,玩到现在买房的人是赚的。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本质原因是土地稀缺。老师说谁听了谢国忠、易建荣的(2004年就劝人不买房),都该骂丫的。

怎么看当前的房地产调控?大家最害怕的词,报复性反弹。老师的观点是,从现在起,中国房地产进入大拐点。1、以后中国首富不再由房地产商主导。而由那些能把大学生转化成竞争力的企业家主导(例如华为,毛利率50%,把大学生转化成了巨大生产力)

中国房地产大拐点:2、中国的老百姓和政府的关系,政府以前的老在需求上做文章,不增加供应。现在相反,大幅度增加土地供应,相当于去年前年土地供应的 2.5倍。限制炒房。北京此招最狠,主要做法是限制外地人买房。要当地完税证明,当地社保证明。

中国房地产大拐点 3、过去五年大家过了好日子,以后再买要小心。已经房价太高了,3年涨了10年的幅度。资产红利的时机也过。以后房地产以后不会大涨大跌,最高跌20%。

下面是自由提问时间。

问:中国的民工不可能短时间减少,以后要分流到哪里去呢?

答:首先待遇一定要提高,问题是待遇提高了也招不到人。这是没办法。农民是理性的,以前民工计算成本收益,决定进城。如今农村免税,直补,当地经济发展。民工把建筑技术带回农村。

现在中国缺的是农民工,最多的就是大学毕业生。

问:一对夫妻在杭州,宁波工作,老家在长沙,武汉,要买房,换成你,再哪里买?

答:如果大家都说房地产不行的时候,你就可以买。我的建议,排除法。武汉太破,不考虑。长沙也没发展起来,很落后。没有好的行业,没有好的职业,不要回中部,又不天天洗脚。宁波与杭州可以选一。

有人问中国银行贷款赖账的问题,老师说,中国老百姓要学会集体诉讼。

问:杭州卖地1200亿,原本预期是连续卖5年,以后怎么办?

答:要看你们新领导怎么想的。要搞服务业,不是再退到搞大工业的时代。

如果为官一任,什么也不干,经济自己上去,这个官也就上去了。比如习同志。如果瞎折腾,那么就没上升空间了。

深圳到广东,动车组10分钟一班,而杭州到上海动车很少,杭州打车困难,车挤得要死。杭州应该把这事搞好,而不是搞大工业,大平台。

Loading

听课笔记(1)凤凰卫视记者谈世博报道

Thursday, May 20th, 2010

凤凰卫视记者在谈世博会采访心得

国内报道世博会都是整齐和谐快乐的,而我们每天都在世博园里,每天尝试把自己当成一个观众,体验消费是否有困难,展示真实的角落。

在世博园里还有一堆堆垃圾,游客随手抛垃圾的场面,反映了参观者到素质问题。

凤凰卫视尝试新闻从弱势群体入手,关注园中农民工和清洁工人。报道了蔡国强“农民让城市更美好”展览。

记者要扩展自己的思维。世博会公布人数,刚开始每个小时公布一次,后来改成每天17:30公布一次。通过分析这一有趣现象,原来有很多玄机。

关于香港媒体与世博会志愿者吵架事件。中国馆门口,民众抢预约券。产生争执的这家电视台拍摄人群近景,志愿者拍了一下摄像机,取景器拍歪了一下,当时没有保安,警察不管,顿时志愿者小朋友成了媒体围拍,小朋友一怒又拍了一下,把取景器拍下来了。

世博局为了息事宁人,把这件事,降格为志愿者小朋友与媒体之间的个人冲突。小朋友不得不发布道歉声明。但是他家根本赔不起摄像机。香港媒体不依不饶。采访中发生冲突是正常的。世博要承担的责任,冲突发生之后没人站出来处理,而让事件发酵。

世博会的安保人员可能有个潜规则,都不敢惹海外记者,尤其是香港记者。

如果只听大陆网民或者香港舆论的意见,都是不完全的信息。反映出两个问题:世博局用志愿者有问题;媒体如何行使采访权,也值得反思。如果挡镜头的是代表公权力的官员或者警察,媒体执着是必要的。而对一个志愿者一个平民,这样做就不妥了。

以下进入提问时间:

有个家里偷装卫星锅的同学问,为什么凤凰资讯台没有象CNN,FOXNEWS那样有口号?

凤凰记者答:说到底,只是广告PR手段不一样而已,没有绝对的标准,没有绝对的对和错。

问:假如你服务的是内地电视台,你将怎么做?
答:如果我在内地媒体工作,跟凤凰服务的观众差别并不太大。我知道内地有很多限制,但同样的限制我们每天也在面对。例如,一篇负面新闻出来,都会有各方面的电话打过来。但这不影响我做新闻的考虑。

我觉得最基本的是,前线记者,不应该给自己设定框框,那么经过后面几道编审,就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我对前线记者说,你应该把第一线的事先做好,不能做做筛选和审查,并且一线记者的筛选未必准确。

问:你对全媒体记者怎么看?

答:全媒体记者,凤凰卫视前些年也提过,虽然貌似降低成本,实际上降低效率。记者不可能一边拍,一边记录。在国外NYT, 华邮在05年左右也要求过,后来发现是不可能。就算手可以同时在用,脑子也不可能分开用。在香港,剪片不需要记者来做,那样效率更高。

为了节省人力,而搞全媒体记者,是不划算的。最终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做法。在香港电视台,有专门的剪片师。分工明确。记者就是出镜和写稿子,不用自己剪片子。

问:凤凰卫视和凤凰网是什么关系?

答:凤凰电视和凤凰网是完全独立的两家公司,只不过凤凰网可以无偿使用凤凰卫视的视频而已。

问:假如有机会,你会跳槽吗?

答:我喜欢这个行业,我希望影响力最大化。我考虑了很久,目前凤凰可能是唯一达成这两个目标的媒体。另外凤凰在香港。我曾在北京常驻两年,直到回港才发现那两年思考与他人同质化。周围的氛围很重要。被同质化很危险。到目前来说,不是凤凰留我,而是我自己选择留下来。

问:有人说你跟柴静是同一类人,你对她怎么评价。

答:我不太看央视,柴静的节目就看过一两次吧。柴静是个文艺女青年,她的文字很好,她更感性,我更冷血。我跟柴静不是同一类人。

Loading

在香港看书

Thursday, May 13th, 2010

一到香港,我迫不及待地奔向附近最大的书店PageOne。在万宝龙、Polo等一堆名牌专卖店的汪洋之中,PageOne像一片新大陆,而我则更像从“五月花”号爬上岸的拓荒者兴奋不已。然而逛了半个小时我的热情就急剧冷却,这里的书太贵了!我看好了一套三册台湾出版的《左传新译》,售价是650港元;一张大比例尺的越南地图,竟然要118港元;一套《洛夫诗集》售价将近700港元。我一边掂量着钱包,一边计算行李的重量,最后只忍痛花了307港币买了一本《越战摄影集》来安慰自己。

闾丘露薇老师告诉我,Shopping Mall的大老板非常精明,要求每家商铺的电脑都必须与商场的主机联网,以便掌握每个商家的销售和盈利情况,再据此来决定下一年的租金合同。看来,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书价昂贵实属无奈。不过她推荐我去旺角一带的“二楼书店”去逛逛。

香港的“二楼书店”,绝大部分都在三层以上的阁楼上,为了节省一点租金。我最早知道“二楼书店”,源于一则悲伤的消息。香港有一家青文书屋,其老板罗志文在整理仓库的时候,书架坍塌,人被压在书下,14天后尸体腐烂,邻居报警才被发现。罗志文的死简直就是一个斯文扫地的隐喻以及文脉衰竭的象征,在香港读书界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当我来到西洋菜南街一带,在一排排伸向半空五颜六色的招牌中,找到了“田园书店”、“乐文书店”的牌子,从逼仄的楼道,经过发廊和宠物店的门口,蹩进这些书店里,有一种”我来晚了”的感觉。书店里空间狭小,需要一边盯着书脊浏览,一边为别人让路。这里的书确实比大书店里的分类更精细,码放更用心,价格也至少便宜20%。我买了《策兰诗选》、《西夏旅馆》和一本外国短篇小说集,一共花了400多港元,但我觉得这已经相当便宜了。

与在香港读书的内地学生聊起来,他们也普遍抱怨香港书价太高,尤其是教材更是价格不菲。而香港法律规定,复印社不得整本复印,所以他们有时只好收购高年级同学的二手教材。

尽管在地铁上经常看到捧着书的旅客,但据我了解,香港人一般是不读书的。我到周大福给外甥女买礼物,跟店员吴小姐聊起来。因为都用iphone的缘故,我们很快找到了共同话题。我给她看我安装的软件,她对一个叫“四大名著”的电子书软件产生了兴趣,点开看到四本书的封面图标,她指着《水浒》说,这本书是不是讲武打的?我瞬间晕眩,顿时有请她去吃满记甜品并为她恶补国学基本读本的冲动。然而,我知道只是杞人忧天而已,在香港,不懂四大名著一点关系也没有,不知道四小天王的八卦才会让人OUT。想到这里,我释然了。立即在iPhone上调出“植物大战僵尸”,跟她愉快地手把手演示起来。

Loading

香港的鳞爪

Wednesday, May 12th, 2010

现在是早晨8点钟,从宾馆的窗口望出去,青色的山顶被云雾罩住。在这里,我每天都醒得挺早,吃完早餐,就到附近的公园散步。

这里的公园叫“九龙仔”,在香港可以迅速通过地名判断一个地方的大致情况。仔,就是小的意思。公园的确很小,但里面设施齐全。有一个标准人工草皮的足球场,一个综合运动场,一个游泳馆,塑胶跑道,免费开放。早晨,这里成了健身者们的乐园。

香港法律严厉而细密,从公园张贴的标志和文件就能窥见一二。公园和海滩等露天公共场所都禁止吸烟,公园长椅上禁止躺卧,在公共场所点蜡烛泼洒蜡油都是违法的。在香港的朋友告诉我,法律规定得越详细,自由的界限就越清晰,因为法不明文禁止即为合法。可我的感觉是,法律不禁止的事,在香港太少了。

香港法律规定,警察可以对闯红灯的行人进行检控,法庭可以处以1500元罚款。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吵架,否则路人可以说自己受到威胁而报警。拖欠雇员工资,将被提起检控,一旦定罪将被罚款35万港元,并处以三年监禁。任何图文复印社,不得复印正本书,以保护知识产权。如果深更半夜,路上无车,但你看到一个人站在红灯前静候,不是他迂,也不是他素质高,而是法律很严格。

香港的朋友告诉我,香港人的规矩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被港英政府管出来的。早年,香港人不喜欢排队,殖民警察就用棒子把人群打成一条直线,后来有形的棒子没有了,无形的棒子还在人们心头。

香港面积狭小,空间逼仄。在旺角这样的闹市区,最能感觉出来。杭州用来开洗脚房都不够的店面,香港用来卖各类高档化妆品;杭州流浪汉都嫌憋屈的大桥下面,十几个人围坐着下棋。

在西洋菜南街一带,有很多“二楼书店”,名为“二楼”,实则是指在二楼以上。需要爬上窄小的楼梯,折折弯弯,才能找得到。书很贵。我买了三本书:《策兰诗选》、《西夏旅馆》、《大师的残忍》,去银400多港元。而我看好的一套三本《左传》,居然标价650港元。

香港是一个信息自由的地方,网站没有审查,出版相对自由。难怪不少从事文化传播的大陆人来到这里就再也不想回去。闾丘露薇说,她曾在北京常驻过两年。那期间她没觉得有什么异常,等回到香港才发现自己的思维被同质化。在香港一个人更容易保持思想的独立与活跃。

虽然不过是匆匆一瞥,我还是能隐约感觉到香港的脉搏。这块中国自由而另类的飞地,正在经历着一场身份认同危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