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编剧’

知情的魔咒

Saturday, December 3rd, 2016

最近,我与人合作翻译了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史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所写的 The Sense of Style(中文暂名《风格的感觉》)。翻到第三章,小标题叫the curse of knowledge,初稿翻译成“知识的诅咒”,发给心理学者、《精进》的作者采铜看,他认为“知识的诅咒”的译法有问题,本身就有“the curse of knowledge”的特点。

the curse of knowledge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知情,而别人不知情,但是这个知情的人,想当然地认为别人知道的跟自己一样多,从而没有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来获得利益。比如说,在二手车市场上,卖家对自己的车况是知情的,买家是不知情的。但是,研究者发现,卖家心里总觉得买家对这辆二手车的了解跟自己一样多,从而没有以次充好,利用自己知情的优势来获得便宜。这在经济学上就叫the curse of knowledge ,或者沿用过去的翻译,“知识的诅咒”。

可是这个翻译不是没有问题的。正如采铜所说:

诅咒是西方文化的概念吧,我们这边用的比较少,诅咒的结果感觉是很严重的,死了残了这样的。“知识的诅咒”从字面理解是,有了知识然后遭受了厄运。

采纳他的建议,我把the curse of knowledge 译成了“知情的魔咒”,并且加了一条译注。

【译注:the curse of knowledge,此处译成“知情的魔咒”。一般翻译成“知识的诅咒”,但是这是一个误译。因为knowledge在这里的意思是the state of knowing about a particular fact or situation,对应的中文词是:“知晓;知悉;了解”,而不是通常意义上讲的(通过教育和经验获取的)“知识”。故应翻译成“知情”。而curse在这里的意思也不是中文里的“诅咒”“咒怨”,而是,something that causes harm or evil,中文一般翻译成“祸根;祸端; 祸水”,但是在这里翻译成“祸根”,又太重了。斟酌再三,决定翻译成“魔咒”。有点魔幻,有点无奈,还带一点轻松幽默。如果沿用以前的翻译“知识的诅咒”,在汉语里会引起很多误解,作家采铜对译者说,若翻译成“知识的诅咒”,会给人以“有了知识就遭受了厄运”的感觉,这种翻译本身就是一种the curse of knowledge,因此他也建议翻译成“知情的魔咒”或“知晓的魔咒”】

知情的魔咒,可以解释我们遇到的一个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正如平克所说:

为什么有那么多文字令人费解?为什么一位普通读者需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理解一篇学术论文、税务登记表上印刷的小字、或是组建无线家庭网络的说明?

他进而指出,文章写得晦涩难懂的主因是: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

我们称之为“知情的魔咒”,这个术语由经济学家发明,用来帮助解释,为什么一个人明明掌握了对手所不知道的信息,却没有在做生意时表现得更精明。

知情的魔咒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那种把“你知但别人不知”的东西抛诸脑后的无能,是人类普遍遭受的折磨。

为什么好人写出烂文章?据我所知,知情的魔咒是最佳且唯一的解释。很简单,作者毫不知情,她的读者们并不知道她所掌握的知识,也不熟悉她业内的土话,不能领悟她觉得简单得不值一提而故意忽略掉的推导步骤,更无法视觉化对她来说明若白昼的场景。于是,作者不肯花时间解释术语、详述推导逻辑,也不肯提供必要的细节。

任何人想解除知情的魔咒,须先意识到此种魔咒之恶毒。如同醉鬼已经麻痹到认识不到自己业已麻痹到不能开车,知情的魔咒也阻碍我们认识到自己中了魔咒。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知情的魔咒”还真不少。“知识的诅咒”的翻译本身,就是其中之一。咱汉语有个特点,可以自由组词、自我解释。电冰箱,电视机,电吹风,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都是现成汉字,随便一组和,就把外来词搞定了,不像西方语言,往往要新造生词,不能一看便懂,一个中国农民哪怕从没有见过电冰箱,但是看到这三个字,就能猜出大概。而一个德克萨斯农民,第一次看到refrigerator肯定晕菜。

同理,比较“知识的诅咒”和“知情的魔咒”,两种翻译的优劣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白痴经济学者翻译“量化宽松”的时候,就没考虑大家有没有看得懂。你看以前的政治经济学翻译,虽然也有一些专有名词,但基本都可以让人合理地望文生义,大差不差,猜个八九不离十。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都能让哪怕一点经济学基础都没有的人看明白个大概。可是现在的供给侧改革,M2,次贷,就真让人看不懂了。

如何摆脱知情的魔咒,一个办法,就是把文章的草稿先给朋友看,至少把文稿给你自己看,最好是等到连自己都不熟悉了文章内容的时候再看。如果你像我一样,你会发现自己在想:“我那时这么写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怎么连贯下去的?”,而且,不止一次地自问:“谁写的这篇烂文章?”

在《风格的感觉》第三章的结尾,平克说:

我常听说,有的作家能够文不加点、倚马可待,最多就是在发表之前改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你也许不是他们中的一员。很多作者改了一稿又一稿。至于我自己,在进入下一步之前,隔段时间就把每个句子都改写一遍。而且,我要将整个章节修改两到三遍,才去拿给别人看。然后,拿到了别人的反馈之后,在进入新的反馈循环之前,我会把每一章改写两遍,最后把整本书再润色两遍。只有到了编辑手上,我才罢手,那时,又开启了一个新的审稿流程。

如果不是把这个翻译草稿给采铜看,我还真没有发现,自己在翻译知情的魔咒时,也陷入了这同一个魔咒。

作为编剧,也应当避免知情的魔咒,你所知道的,观众未必知,你所记住的,观众未必能记住。

比利·怀尔德《日落大道》中,编剧为了让观众记住男主Gillis的女朋友、年轻的剧本阅读员贝蒂·莎菲(Betty Schaefer)的名字,你知道,一共把这个名字重复了几遍吗?三遍。

  1. 在剧本第10页,制片人办公室里,制片人 Sheldrake记不清这个年轻的剧本阅读员的名字,错叫她“克拉莫小姐”,贝蒂纠正说:“莎菲,贝蒂·莎菲”。
  2. 当贝蒂离开时,Sheldrake再次搞错,但马上纠正自己:“再见,克拉莫小姐,哦,莎菲小姐。”
  3. 在剧本第57页,贝蒂重现,Gillis没有认出她,她只得再次提醒Gillis(同时提醒观众):“让我帮你,我是贝蒂·莎菲,Sheldrake办公室的。”

有句老话,为了让观众记住一件事,作者至少重复三遍。应该把重要信息加以重复,以便使观众牢牢记住。

知情的魔咒无处不在,这是每个作者,无论写任何文体,都应该时刻记在心里的。

Loading

快扔掉你所有的编剧书

Thursday, December 1st, 2016

译自托尼·比尔(Tony Bill)《电影会说话》(Movie Speak)一书。

关于电影编剧这回事,已经被写得太多,而且还不断被写出来,这使我很犹豫,要不要对这门艺术和手艺稍加评论。但是我有确定无疑(也许有人说是自以为是)的看法憋在胸口,必须一吐为快。

在过去的三十五年时间里,我在制作、导演剧情电影和电视电影。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有以下共同特点:

  1. 它们是编剧的处女作或者处女制作。
  2. 它们是原创剧本。
  3. 原作者保留署名,且是唯一署名(只有两部除外)。

所有的剧本都通过不寻常的方式提交,绝大部分编剧都没有代理。但是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无论好坏,每一个剧本都是真正的原创,没有蹈袭任何一部前人的作品,重复那些让人生厌的类型与公式。

故而,我在这里只说原创剧本。改编剧本是一种不同的小东西,最好留给专业人士。但是如果你想拍下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去拍,其他编剧用这种方式获得过巨大的成功。最近的例子有:《血色将至》、《断背山》。没有人雇佣这些编剧去写这些剧本。他们都是自己找到了材料,追随之,然后写出改编剧本。没有代理,没有工作室,没有制作人,也不需要去上必修课。

绝大多数处女做剧本都有共同的特点:新鲜,令人惊奇,不给人以被剧透的感觉(意思是情节、台词、场景不老套–译注)。最近的代表作有:《朱诺》、《阳光小美女》,它们跟《我的盛大的希腊婚礼》《心灵捕手》《洛奇》《出租司机》一样,都是处女作剧本。上述中,没有一部是教你编剧的书或者周末编剧课培训出来的。处女作剧本经常产生于需要写点什么(或者,有时是生活的需要)。但是它们不会产生于想写出个大片、想制造出票房奇迹、想一炮走红这样的需要,鲜有例外。另外,它们不会追寻成功影片的脚步,它们永远是商业片中的意外。无论什么类型,它们都从心而出。

(此处略去一个例子)

想写一个好剧本?我要说,别麻烦了。好剧本一毛钱能买一打,像它们说的,“所谓好其实还不够好”。写一个酷的剧本,伟大的剧本,否则你就是在浪费你的时间。这年头,圈内圈外有成千上万的剧本被写出来。绝大部分极差,一些还行,一些算好的,只有极少数是真好。不幸的是,许多作者只关心如何卖掉自己的本子从而找了一条平庸的捷径。我不是责怪他们,但我不鼓励。为何?因为你不可能设计一个卖出去的剧本。但是,你当然可以设计一本如何写剧本的书。扔掉这类书,把它们清除出你的书架,你的记忆。

你能想象一位今天的好画家会花时间读《如何画一幅好卖的画》吗?或者,一位受人尊崇的诗人在阅读《人人都能写出了不起的诗》?你有没有注意到,哪一个小说家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是看了《畅销小说的结构》才写出了一纸风行的小说?

写出一个真正好的剧本的唯一真正的关键是:人人都自以为有的才华,辛勤的写作,还有一点点灵感。人们很乐意承认自己缺少音乐、体育和绘画方面的才华,但是它们一般都不承认缺少写作之才。我奇怪这是为什么。我看到过通过不同渠道(网络、代理、朋友、剧本比赛、电影学院等等)递过来的剧本,我很惊奇地看到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浪费在非常非常坏的剧本上。每个人对于电影都有个伟大的想法,似乎每个走出电影院的人都说,“哇,这是一个电影的好点子,我喜欢这个点子。”伟大的想法,好点子,商业类型,伟大的开场画面,这些都是一毛钱一打。或者,至少是,执行为王,写出来才算。

所以,这是我的完全免费的“如何写出一个伟大的剧本”的演讲、书籍和培训系列,归根结底一段话:

找三到四个很棒的原创剧本。你来决定是那几个。读之。如果你乐意,分析之,或只是让它们洗洗你的脑。注意其格式:它们无一例外都符合行业标准。然后,扔掉并且从记忆中抹掉所有含有以下内容的书、文章和课程:三幕结构,五幕、七幕结构,刺激事件,角色弧,救赎,约瑟夫·坎贝尔(《作家之旅》《千面英雄》的作者–译注),情节图表,或者业内秘诀。忘掉这些乱七八遭,然后写出这个该死的剧本,写120页,或稍短。如果你有足够的才华,足够的原创,足够的灵感,其它任何东西都不需要。如果你没有,其它任何东西都帮不了你。如果你缺少以上一种或三种要素,那就再写一个。也许再写一个。直到你不愿再尝试为止。你不看那些编剧书所省下的时间足够你写好几个剧本了。听上去很残酷是吧?去问问任何一个电影编剧。

这就是你需要知道的所有积极和正能量的东西。不容易,但简单。做到这一点不需要才华与灵感,它是机械性的。人人皆能做到。不听,风险自担。

Loading

提交电影剧本十二“禁”

Thursday, December 1st, 2016

译自托尼·比尔(Tony Bill)《电影会说话》(Movie Speak)一书。

当你提交电影剧本的时候,有十二件事不要去做。任何一条,都会影响到你的剧本的阅读、买卖和命运。下面这些规则不是我制定的,我只是像发现运动定律一样,恰巧发现了它们。

1. 不要给剧本加上花里胡哨的封面

至简为美。不要用皮革封面、艺术设计、手写书法、照片或者其它噱头。使用稍硬的纸或者软塑封即可,不要装订成精装笔记本。只需要用标准的白纸打印,打三个空,用平头钉装订。(这是好莱坞的业内标准,国内编剧可以作为参考–译注)

2. 不要附上人物小传

剧本应该自己会说话,人物应当通过剧本清晰地介绍出来:他们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是否是主角?这是话剧剧本和电影剧本的巨大差别。

3. 不要建议由谁来演

在进行剧本推广时,一个行业惯例是宣称“女主”可以由朱丽叶·罗伯茨来演,或者这是一个“桑德拉·波洛克型的人物”,但是在剧本中不要提到演员的名字。

4. 标题页越简单越好

片名位于中央。下面标出原创剧本,编剧是谁。在右下方留下你的地址和电话。除非剧本已经售出,不要加上日期。不用标注是第几稿。不要写上“版权登记”号,你剧本中体现的才情会自动为你进行版权注册。越搞得紧张兮兮越证明你业余。

5. 不要附上故事大纲

这只会鼓励制片人不读剧本。如果他们愿意总结出一份大纲,他们自己的人会去做的。

6. 不要附上道歉信

没有任何理由让剧本中出现错误拼写、长度问题和情节漏洞。如果你觉得还不够好,就不要提交。改了再交。一封道歉信会把你的剧本直接送进碎纸机。

7.不要包含镜头提示或者其它技术指导

那是导演、编辑和摄影导演的工作。不要出现“特写”、“镜头推拉摇移“,或者其她你碰巧学到的技术术语。除非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出于叙事的需要,才对视角进行必要的提示。实际上,连”切入“这类词都是累赘,你不“切入”又如何能从一个镜头换到另一个呢?(也不要写融入、渐隐、渐显之类的词)。不要提到其他电影。不要提到配乐,尤其不要出现歌词。你以为作曲和音乐总监是干什么的?

8. 不要给演员加入情绪提示

[愤怒地]、[讽刺地],等等。除非特别必要–而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埃尔默·伦纳德(Elmore Leonard)写过好几打成功的小说,描写人物的对话都是用“他说”或“她说”。绝大多数好演员都很讨厌别人告诉他们怎样说出台词,许多情绪提示看也不看就会被直接涂黑。顺便说一句,你应该读一读埃尔莫·伦纳德写的《十条写作规则》,它很简短。虽然无意指导剧本,但它的确是最好、最简明的编剧指南。顶多花你十五分钟,读两遍。

9. 不要过长或过短

不要提交一个少于100页或者多于140页的电影剧本。不要改变留白和字体。英语剧本都是用Courier或者Courier New字体,12号英文字体。上、右、下各留1英寸。左侧留1-2英寸。一般剧本的长度是110-120页,差不多正好是每页一分钟。你骗不了行内人。(由于中文剧本不是正好每页一分钟,所以这条对于中国编剧来说还不适用。–译注)

10. 不要有错别字

每台电脑都有拼写检查软件,写出一份干净、完美、无误的剧本越来越容易。不过你依然应该认真地阅读每一个字。我可以打包票,如果前10页中,有半打错别字或其他错误,剧本会被打回。如果你不在乎剧本的整洁,制片人也就不愿意浪费时间读它。语法错误也要消灭。没有任何借口。

11. 不要给场次编号

场次编号只适用于拍摄剧本,而不适用于文学剧本。为场次加上编号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拍摄计划,选定地点和编制预算。如果你使用编剧软件,那就关掉场次编号这个功能。

12. 使用高质量的打印机和复印机

使用激光打印机。如果字体不清晰,那么就容易被拒。(对于中国编剧来说,打印和装订都可以找复印店解决,不是什么问题。–译注)

Loading

你的作品不会放过你

Friday, February 19th, 2016

Anything that is wrong with a film will come back to haunt you forever, so I take a long time writing, fix everything, underline bits that I thought were funny when I first thought of them because they won’t be funny when I look at them later. Oh, and I put the word ‘fuck’ in a lot.

Richard Curtis(《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诺丁山》《真爱至上》的编剧)

Loading

黑泽明的师傅教他的事

Thursday, February 11th, 2016

在英国电影学会出的电影导读丛书中,《七武士》被译成中文。里面详细解读了黑泽明的匠心独具之处。

其中一点就是,如果电影中有一个年轻人陷入悲痛,会有一个老者将其从悲伤的泥潭中拉拽出来。当久藏牺牲,胜四郎悲痛不已,这时勘兵卫就说了劝勉的话,将年轻人拉回到战斗的现实之中。

Loading

阿里影业的鞭子与被宠坏的编剧

Sunday, November 29th, 2015

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派乐影视创意峰会“原创与IP”论坛上的一番发言,在编剧界引起轩然大波。徐在大会上说“我是在给在座的编剧指出一生路”。他们以后不请专业编剧,而是请IP创作者们,由他们进行角斗士一样的厮杀,胜者的故事将被选中,此时再请专业编剧介入,将其改编成剧本。所以,编剧应该放低姿态,甘当IP的后端。他更是大谈“屌丝票房经济学”,称判断一部电影是否大卖,要看三方面:有没有一个IP,有没有明星,有没有一个逆袭的概念。许多专业编剧被这番颇显傲慢的言论激怒,还有人声明不与阿里影业合作。

我不认识徐远翔,对阿里影业也不喜欢,但我觉得他说的这些话很有道理。面对一个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电影市场,还有转型期粗糙浮躁的审美心态,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阿里影业这样的机构,一定用最省事、最快捷的方式来收割观众。谁更年轻,更饥饿,更凶猛?当然不是那些有了一定作品和地盘的专业编剧,而是那些网络娱乐最前线摸爬滚打的贴吧吧主、微信群主、网文顽主、以及各种要钱不要命的主儿。

我想说的一句话是,中国专业编剧们的日子实在太好过了。我因为购买了几款国外的编剧相关软件,经常会接到国外编剧网站的恳切来信,邀请参加他们的剧本大赛,获胜者的作品将有机会被影视公司看到,信后面附了这些公司的名单,没有一家主流的大公司,都是一些从没听说过的小公司。对外国业余编剧来说,这不啻于天大的好消息。自己的作品能被专业人士读到,他们都觉得已经很幸福了。

无独有偶,在宝岛台湾,一个电影编剧想作品被投拍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我看过一位台湾编剧涂芳祥的演讲,他是台湾多届“行政院新闻局优良剧本奖“得主,为了追求编剧梦想,从一家高科技公司辞职,潜心写作。至今还没有一部作品被拍摄。而他给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标是,做好四年一点收入都没有的准备,争取第五年进入商业剧组,达到收支平衡。为了练好编剧技艺,他刻苦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从强雄的视角改写《少林足球》。

相比之下,海峡对岸的编剧日子简直太好过了。忽如一夜春风来,诗人流行做编剧。我所认识的几乎每个会写字的人都当过或者计划当编剧。和菜头一度痴迷地研究《24》准备编一个中国版,新浪博客频道的一位女编辑编过中国的《急诊室的故事》,我的中学同学莎漠自从创作了电视剧《浮出水面》,就稿约不断,经常”作一、谈三、等五“(手头的活,在创作的一个,在谈的三个,等在后面的有五个。)

好莱坞的编剧可没有这待遇。许多编剧和导演都是从片场里当小工起步的,没有十年以上的卧薪尝胆,他们不可能有出头的机会。

所以,做一个内地编剧应当惜福,更应当警醒。你们认为理所当然享受的机遇,别人要为之奋斗一生。

这位徐副总裁的话,为编剧们敲响了警钟。

关于IP作者PK,虽然让专业编剧听了不舒服,但事实上,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据我了解,张艺谋也是用类似的方式在筛选剧本,只不过他用的还是专业编剧。也是10个人PK,最后剩下2个人,每个人都写同一个剧本,影视公司全买下。有一个人的剧本会被张艺谋拍成电影,另一个人拿钱走人,根据保密协议,他甚至不能对外提起自己参与过这个项目。

至于”屌丝票房经济学”,徐所说的是现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并不是长久适用的规律。我更欣赏比利·怀尔德说的话:”观众是反复无常的。抓住他们的喉咙,绝不要松手。“无论你想收割票房,还是收获奖项,还是做一部流芳影史的艺术片,怀尔德的这句话,都值得认真思索。而徐副总裁只不过用市侩的语气,把这段话演绎了一遍。


附: 《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派乐影视创意峰会“原创与IP”论坛上的发言全文》

我对IP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四个字:群众基础,如果说你用一个很拽的网络语言去界定它的话,我理解是信息传播有效到达的一种方式。

现在大家一说IP好像就是网络文学,其实不是这样,我们中国电影票房排名前20位的作品有多少完全来自于网络文学,这个是打折扣的。IP和具有IP属性是两个概念,比如高满堂老师,他就是具有IP属性,如果有一个超级运作家就可以做出非常好的大电影,郑钧的《回到拉萨》这四个字具有IP属性,但是它具不具有开发出IP的潜能?现在没有IP是没法拍电影,这是肯定的,它是信息传播有效到达的方式,首先让大家先知道。

所有的编剧没有必要恐慌,因为电影电视剧的核心还是讲故事,只不过没有IP这个概念,没有互联网信息发生之前,我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编剧基本垄断了剧本创作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从抓什么选题,然后怎么做剧本,怎么去磨,只不过现在的编剧第一条先从网络产业链把前端抽出来,网络小说也好,是一个游戏也好,经过长期孵化的舞台剧也好,一个动漫也好,先抽出来,这个前端是属于纯IP,后端需要加工成好的剧本,编剧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编剧也很清楚,不要认为还要像以前一样,一个项目给我,我把前端后端都做了,现在这个产业链是有分工的,前端是IP,后端是编剧,这是我的理解。

另外我还有一个观点,我认为中国最好的IP都不是领先的东西,中国最好的IP是四大文学名著,还有一个是聊斋,一个是金瓶梅。我们每个中国人在任何一个国家,除了学汉字以外,学中国文化的时候必须学四大名著,它培养了一代一代中国人。知道的人越多,这个东西就是一个好的IP,因为它具备一个初步的群众基础。当把IP抽出来需要非常优秀的编剧加工成好的故事,我认为根本不存在相煎急不急的问题,只是前端和后端的问题。

IP真的很伟大,我就举一个例子,《盗墓笔记》这个IP,它的文字只有180万字,同人小说好几亿字,这个剧在爱奇艺上播出以后,点击量接近30亿人次。

我刚才讲了一个观点,我是在给在座的编剧指出一生路,IP真的是信息传播有效的传达方式,以前没有互联网之前是什么呢,因为编剧都很聪明,都很渊博,现在是你知道他也知道,但是有些东西他知道你不知道,由于信息的传播方式,如果信息有效到达,人越多就越成为一个超级IP,因为最终是靠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去植入到人们的内心里,这个东西我们要尊重。

我们现在的方式完全是颠覆性的,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包括跟很多国际大导演谈都是这样,我们会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人写的最好,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我们再在这些大导演的带动下找专业编剧一起创作,我们觉得这个是符合超级IP的研发过程。现在很多人都在讲IP,但不是所有人都具备IP的开发能力。

我在24、25岁读研究生的时候写我人生的第一部电视剧,在央视一套还真的播了,叫做《热血天歌》。当时中国的情况是什么呢?如果你写了一部剧在中央一套播,在省里基本是职称晋级,分房子,升官,当时我就觉得春潮在涌动。我毕业了以后去了国务院新闻办的官方机构,因为对电影的热情,我还是回到了阿里,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不再是几个人、小群体就可以垄断电影电视剧的时代,中国电影票房今年和去年增长是40%的增长速度,乐观的说法是明年中国的票房超北美。

这两年我自己研究了一个名词很有意思,这个名词叫“屌丝购票心理学”。中国电影市场接近500亿的市场,平均观众年龄21.3岁,大概85%到86%的群体来自于19到29岁,也就是说台上在座各位都是被电影票房抛弃的,可以说你们加起来,加上外延那么多人也就是10%多一点的票房,这个现实决定了什么呢?我认为有三件事,首先有一个IP,第二是强大的明星阵容,韩国、台湾、意大利这些地方,导演身价比明星低多了。这个故事虽然很烂,但是有很多明星阵容,我至少看张脸也可以。第三条,你这个电影有没有概念,有没有可逆袭的可能性。如果这三个条件一条都不具备,你肯定是颗粒不收。这个就是屌丝购票心理学。

我今天来不是来吵架的,我是怀着一颗平常心,邀请那些有情怀,有才华,有担当,有潜力的编剧来跟我们阿里影业合作,我们对剧本创作的重视程度,有些方面可能超出你们的想像。如果说通过这次论坛能够寻找到几位非常好的有潜力的有情怀的合作者的话,那真的是不虚此行,而且我们真的是怀着非常开放和宽容的心态跟你们做一个很真诚的对话,我们是怀着十足的诚意和大家做这样的沟通和更长远的合作。

阿里影业一年有三部电影够了,其实很多电影我们都参与了,只是不打这个标而已,也不愿意张扬,不像有的公司我投了5%,然后到每个电影节都说是我们投的。我们有娱乐宝,我们有票务软件系统等等,但是一个品牌的公司可能从制作团队到演员到制作公司都要更新换代,可能很多公司在几年以后就不存在了,我们要尊重这个现实。这一年我们做了很多精心的布局,更多是在平台的建设上。当我们具备足够的实力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那个时候我真的是恳请在座的诸位请你们拿出高质量的剧本。

Loading

比利·怀尔德给电影人的11条建议

Tuesday, June 16th, 2015

【白板报按】比利·怀尔德是大师中的大师,喜剧之王。在美国编剧工会评选出的百佳剧本中,他占了三四席。《热情似火》、《公寓春光》、《日落大道》、《双倍赔偿》、《控方证人》、《战地军魂》,这些历久弥新的电影,至今仍然无人超越。以下是他对编剧的简易,言简意赅,受益良多。

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 )给电影人的11条建议


  1. 观众是反复无常的。
  2. 抓住他们的喉咙,绝不要松手。
  3. 为你的主要人物设计一条清晰的行动线。
  4. 你要知道往哪发展。
  5. 你能把情节点隐藏的越巧妙越从容,你的编剧水平就越高。
  6. 如果你在第三幕遇到了麻烦,那真正的问题一定在第一幕。
  7. 来自刘别谦的建议:让观众自己去把2和2相加,他们就会永远爱你。
  8. 在做旁白时,要注意不要讲观众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要讲他们看不到的东西。
  9. 第二幕中发生的事情要能开启电影的结尾。
  10. 第三幕必须建筑在节奏和动作上,直到最后一个事件发生,然后……
  11. ……它就成了,不要犹豫不前。

英文原文

Here are Wilder’s ten rules of good filmmaking:

  1. The audience is fickle.
  2. Grab ’em by the throat and never let ’em go.
  3. Develop a clean line of action for your leading character.
  4. Know where you’re going.
  5. The more subtle and elegant you are in hiding your plot points, the better you are as a writer.
  6. If you have a problem with the third act, the real problem is in the first act.
  7. A tip from Lubitsch: Let the audience add up two plus two. They’ll love you forever.
  8. In doing voice-overs, be careful not to describe what the audience already sees. Add to what they’re seeing.
  9. The event that occurs at the second act curtain triggers the end of the movie.
  10. The third act must build, build, build in tempo and action until the last event, and then — that’s it. Don’t hang around.

Loading

我看希区柯克之《蝴蝶梦》

Saturday, February 8th, 2014

“昨夜,在梦里,我又回到了曼德丽庄园。”这是小说史上一个著名的开头,它的原著叫《丽贝卡》(Rebecca),中文翻译成《蝴蝶梦》,蝴蝶梦的典故出自庄周,而庄周又装死试妻,最后鼓盆成大道,与小说中一对夫妻死了一个的情境很契合,所以这真是一个很高妙的译名。

《蝴蝶梦》完成于1940年,是希区柯克前往好莱坞发展后拍的第一部电影。在此之前,凭借《三十九级台阶》、《擒凶记》、《贵妇失踪案》,他已蜚声大洋彼岸的英国电影界。恰好米高梅花高价买下了《蝴蝶梦》的版权,制片人就让他一试身手。

《蝴蝶梦》是一部不太希区柯克的电影。希氏电影的模式是:一个无辜的好人被卷入一场大麻烦。而这部中琼·芳登扮演的女主角–“我”(她在片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只是被称作“德温特夫人”)显然是因为郎有情、妾有意,才主动进入曼德利庄园的。希区柯克的高超之处,就是把一个并没有太多悬疑元素的故事,拍得揪心夺魄、悬念丛生。

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有一个稍微冗长的引子,交代了“我”与劳伦斯·奥利弗扮演的男主角麦克西姆从相识到结婚的过程。“我”是贵妇人范库帕太太的仆从,通过她跟麦克西姆相识,并且发展出朦胧的好感。范太太临时决定要去纽约,而且马上就走,“我”不想跟意中人不辞而别,就去房间找他。麦克西姆通过一次漫不经心的求婚,改变了“我”的行程。在这段戏里,范太太是关键人物,她对“我”严厉,对麦克西姆崇拜,起到了连接、催化二人关系的作用。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编剧技巧,二人之间关系的发展,需要通过第三方用制造障碍的方式来助推。

这对新婚夫妇来到曼德利庄园,故事才正式展开,“我”走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遇到一个咄咄逼人的仆人丹佛斯太太。奴大压主,即便是在英国也不正常,丹佛斯太太之所以感藐视新女主人,皆因为她的背后有已经死去但又在庄园里无处不在的丽贝卡。当然,其根本原因还是跟麦克西姆的纵容分不开的。至于,他为什么不敢得罪这位老仆人?电影到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只能任观众猜测了。

希区柯克不愧是善于营造气氛的大师,一条狗,一扇窗,一道蕾丝花边,一个装满烟头的烟灰缸,都能传达令人惊恐的效果。故事草蛇灰线,处处照应,看似不紧不慢,实则按照大师设定的进程,进入圈套。

麦克西姆到伦敦出差,留下“我”在家主政,是影片故事的转折点。前半部分是出谜语,后半部分是揭谜底。丽贝卡表兄费弗尔的出现,让影片增加了新的悬念,也增添了一些喜剧气氛。丹佛斯太太带着“我”去参观丽贝卡的卧室,在梳妆台前讲自己每晚会给丽贝卡梳20分钟的头,边讲边用梳子比划了几下。对照剧本才发现,梳头这个细节在“我”刚进庄园就出现过,当时“我”正在自己梳头,丹佛斯太太敲门进来。丹太太讲得太投入,不但编出丽贝卡经常走动的话来吓唬“我”,而且还展示薄如蝉翼的丽贝卡的睡衣。她弄巧成拙,反而倒逼出“我”的勇气。“我”立即行使女主人的发号施令权,让丹太太把丽贝卡的东西统统拿走。不但如此,“我”还上奏麦克西姆重开化妆舞会,决定重整家风。

接下来,影片叙事加快。任何人都可以猜到,“我”在制作cosplay衣服的时候,被丹太太给耍了。就在我受到麦克西姆的斥责,伤心欲绝,在丹太太魔鬼细语的诱导下,准备跳窗的时候,沉船事件发生了。在丽贝卡的海滨小屋,麦克西姆说出了真相。他讲述了丽贝卡临死那天的情景,讲到那儿,空镜头就跟到哪儿,仿佛丽贝卡依然坐在那里一样。接下来,影片达到了高潮。

麦克西姆:我知道丽贝卡的尸体在哪儿,在船舱里,沉在水底。
“我”:(恐惧地)你怎么知道的,麦克西姆?
麦克西姆:因为……是我把她放到那儿的。

在原著小说中,麦克西姆用手枪打死了丽贝卡,但是按照当时好莱坞的电影道德准则,“杀害配偶的人不能逍遥法外”,所以希区柯克把她改成摔倒头磕在船具上而死。至于为什么摔倒,电影巧妙地戏耍了一下观众。

按照麦克西姆的讲述:“我当时气疯了,我可能打了她。她站在那里,盯着我……她微笑着走过来,被什么东西绊了一跤,摔倒了。”

很多观众会以为麦克西姆失手打死了丽贝卡,但是影片埋下的伏笔却是让他脱罪,丽贝卡是得了癌症而自杀。她想激怒丈夫,让他打死自己,从而让自己的表兄兼情人要挟勒索,让这个曼德利庄园依旧摆脱不了自己的影子。一看麦克西姆不上当,丽贝卡故意摔倒,恰好撞死(这难度比C罗在禁区内假摔还要大!)

麦克西姆讲完这段故事,无奈叹息道:“丽贝卡赢了。”

“我”争辩,丽贝卡没赢。

接下来的戏,即表现麦克西姆如何惊险脱罪,又表现费弗尔如何敲诈勒索。费弗尔形象非常鲜活,咄咄逼人又不失礼节,带着那么点滑稽。如果没有他,这部电影会沉重而黑色。最后,丽贝卡得癌症的秘密揭开,麦克西姆也逃脱了杀人的指控,并且摆脱了负罪感的控制。一切看上去皆大欢喜。

只不过,麦克西姆说对了一点,丽贝卡会赢的。她的忠仆丹佛斯太太点着了庄园,自己葬身火海。丝丝的火苗,烧着了绣着丽贝卡名字首的枕套,全剧终。

老子说“圣人无弃物”,大师的电影里也没有废弃的人物,连一条狗都有独特的用途。丽贝卡的爱犬——名叫贾斯帕的一条可卡犬,在电影中起到了引导、推动作用。

1、“我”初进庄园,狗守在丽贝卡的房间门口。

2、“我”走进丽贝卡以前写信读书的Morning Room,趴在壁炉旁的狗一见我就不屑一顾地走了。

3、“我”跟麦克西姆散步,狗引导“我”去海边找到了丽贝卡的小屋。

4、丽贝卡的表兄偷偷来访,狗对他摇头摆尾很是亲热,一看就知道此人跟丽贝卡关系非同一般。

5、“我”在房间,抱着狗睡着了。丹佛斯太太拿着蜡烛走进来,准备点火连“我”一块烧死。电影没有交代后来的事,但从“我”牵着狗逃出火海,不难推断,此刻狗已经完全接受我作为它的新主人,从而救了我一命。

这部电影中,琼·芳登扮演的“我”处处受压、笨拙紧张,劳伦斯·奥利弗则时而柔情,时而暴怒,神秘莫测。电影的主题十分暧昧,站在丽贝卡的角度看,麦克西姆绝对不像自己表白的那样戴着绿帽子清白无辜,事实上,从他暴怒的脾性,把“我”当成玩偶的举动,观众也能猜出此人也非善类。倒是丹佛斯太太,举止稳重,忠心耿耿,真爱无敌,让人觉得性格完整统一。难怪她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电影史上TOP100坏蛋第38位。

这部电影为希区柯克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摄影,但他没有得到最佳导演奖,因为这一年有一部更伟大的电影与他竞争并最终获胜,那就是约翰·福特的《愤怒的葡萄》。

《蝴蝶梦》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是跟希区柯克巅峰时期的《迷魂记》、《惊魂记》、《后窗》等电影相比,还差一大截。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