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May, 2018

父亲的故事

Wednesday, May 9th, 2018

父亲的故事

2018.02.19

父亲高中期间学习成绩一直第一,身体素质也特别好,有一年济南空军来我们那里招聘滑翔员(滑翔员是飞行员的预备队),我父亲还有另外三个人被选上了。

结果一政审,刷下来三个。一个是爷爷参加过所谓的土匪,一个是爷爷参加过所谓的反动会道门,一个就是我父亲。他阶级成分是上中农。

最后是一个贫农成分的班上最笨的人,被选中了。但是到了济南,一复查,这个人也不合格。部队里就想把他退回来。这个时候,这个人家里有人在城里上班,见过世面,就给他出主意,说什么也不要回来。

于是,这个笨学生就以功课耽误了为由,赖在部队,后来成了地勤。再后来,成为空军招待所的主任,结交了很多首长,最后从副师级岗位退下来。

而我父亲只能在家务农。当时村里小学有一个当民办教师的机会,不用干农活也可以记工分,并且还跟文化搭边,是一个十分抢手的岗位。跟我父亲竞争的有大队主任的儿子、大队会计的弟弟。

那年初春,发生了一件事。村里准备浇地,水泵的泵头掉进了池塘里,当时春寒料峭,水里还结着冰碴子,一群精壮劳力都围着池塘,七嘴八舌,一筹莫展。此时,就见我父亲,扑通一下跳进冰水,把泵头给捞了上来。

大队里开会决定民办教师人选的那一天,村里的支书开口了。”咱们先不说文化水平怎么样,教书育人,思想品质得过硬吧。你们都看到了,泵头掉到水里,全村老少爷们都站在那里不动窝,只有他一个人跳了下去。这样的人不当老师,谁当?“其他几个人觉得说得在理,也就附议通过。

父亲成为了民办教师,每个月的工资是11.5元,要交给生产队里9.5元,抵8分工分,剩下的2元钱,养活一家四口人。就这样拿2元一个月,一直拿了10年。

当时穷到什么程度呢?父亲在公社里的中学当物理代课老师,中学自己养猪种菜,所以食堂里的饭菜特别便宜。

一份猪肉白菜,才1毛钱。因为猪是学校自己养的,菜是自己种的,几乎算零成本,1毛钱是收的油和火的成本费。

即使这样,我父亲连1毛钱的菜也舍不得买。他吃饭怎么解决呢?只买两个馒头,跟我们村一位也担任代课老师的伯伯(也是我们村的才子),两人5分钱买一包红糖。蘸馒头吃。一包红糖可以吃三天。为了贴补家用,冬天要到80里外的洼里去拾草。

你们想象不到,中国农村,仅仅在40年前是多么贫困和匮乏。

首先,农村里见不到钱。粮食固然可以自给自足,但是没钱万万不行。

火柴3分钱一盒,要拿钱买。小孩子上学用的本子,笔,给祖宗上坟烧的纸,过年吃的一顿饺子,都需要花钱。而父亲把草拉回来,不但可以自己家烧,还能够在年前买掉一车草,卖5块钱,过一个年。

大年初一早晨,再困难的家庭也要吃全年唯一的一顿饺子。为了这顿饺子,不同的家庭在想着不同的办法。有的拿出祖传首饰;有的拿出为女儿准备送嫁的铺盖;有的老人忍痛拿出准备自己后事的棺木和寿衣;实在没有办法的家庭就从房梁上抽出一根檩条,到黑市上换几斤麦子,磨面时掺上点碎地瓜干,凑合全年这唯一一顿饺子……

我父亲给我讲,他小时候下洼打草的故事,把我惊呆了。

那时候,农村人没有盛水的容器。村里只有一两个大户,家里会有水葫芦,但是从不外借。所以,我父亲出门下洼去打草,根本不考虑带水的问题。因为没有东西装!他只带上干粮,推着小车就出发了。

大约走60里开外,会经过一个水库。冬天水库都结冰,凡是出门的人,都会到水库上去砸一些冰,装到小推车上。条件好一点,就把冰点火融化在脸盆里,也不管水有没有开,就喝掉。条件不好的话,就把冰舔一舔,止渴。

可是那一年,天气特别冷,等父亲到了水库一看,冰结的太厚了,根本砸不开。

现在回忆起来,父亲说,当时应该立即返回的。但是当年不这么想,决定不带冰,前往洼里打草。打草,应该叫拾草,因为草已经被别人打过好多遍了,需要用耙子在光溜溜的地上搂半天,才能弄到一耙。十耙才够一小捆。

第一天晚上到了目的地,拾了两三捆草,已经渴得受不了啦。跟他一起去的我的三大伯说,睡觉,睡了就不渴了。

第二天早晨醒来,果然觉得不太渴了。就继续拾草。饿了,就吃馋了咸萝卜条的窝头。幸亏年轻,他竟然这样渴了两天两夜。最后终于装满了车,回程还有100多里。

这个时候,想起来,路上会路过一个村庄。但是这个村庄自古以来有个规矩,要干粮可以,要水不行。因为这个村的水,也是从50里开外一担一担挑来的。

但是我父亲实在是渴坏了,就决定碰碰运气。推开了一家人掩着的房门。屋里看到炕上坐着一个老头。

我父亲,眼睛四下一看,找到了水缸的位置。水缸上还放着一个瓢。他一边拿起瓢,一边问:“大爷我喝点水行吗?” 大爷听到这话,嗖地一声从炕上站了起来,准备下炕,但是找不到鞋。就在这个时候,我父亲拿着瓢,从缸里挖出半瓢带着冰碴子的水。没等老人家反应过来,就一口气喝了下去。

这个时候老大爷已经下了炕,过来抢瓢。但是我父亲已经喝下了救命的半瓢水。

父亲跟我讲起他的一生。

我在想,这么完美的一个人,想不到会有我这样一个儿子。这也是宇宙的平衡吧。

Loading

父亲的短信

Wednesday, May 9th, 2018

2018-03-17 16:50:47 父亲的短信:偶遇一联,觉得不错,与你共赏。上联“若不撇开终为苦”,下联“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人”字两笔,一撇一捺。撇即撇开、失去之意,捺即得到、收入之意。该失不失,撇而不开,终身为苦。得而不贪,捺而能住,功成名就。哲理藏在字的结构中:“若”字中间有一撇,若撇而不开,到“口”为止,若字便成苦字。“各”字中间有一捺,各人能够得而有度,止于“口”上,“各”便成“名”。

Loading

守护者

Wednesday, May 9th, 2018

title: 守护者
date: 2017-05-22

tag: 纪录片

在b站上一口气看完了Netflix出品的7集纪录片《守护者》(The Keepers)。好看极了。

《守护者》由瑞安·怀特 (《审判八号提案》、《披头士女助理》) 执导。这部精彩的 7 集纪录片讲述了巴尔的摩修女被害悬案和其中的恐怖秘密,以及她遇害后近 50 载仍挥之不去的痛楚。
本片从修女凯茜·切斯尼克的失踪事件展开,她是巴尔的摩一位备受喜爱的修女,也是天主教会高中的教师,她于 1969 年 11 月 7 日失踪。大约两个月后,人们发现了她的尸体,时至今日,她的遇害仍是一桩悬案。

与虚构的电视剧不同,如果你想在《守护者》里,看到真凶被抓获,正义得伸张,肯定是会失望的。因为事实就是,这还是一宗悬案。尽管影片中多项证据指向了疑凶,但是毕竟不是法律上的判定。

不过纪录片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采取层层揭秘法,至少在每一集中,都解释2个秘密。让观众看着看着会说:

哇,原来这样啊。

导演运用非常高潮的影像叙事技巧,愣是把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发生的凶杀案,呈现在人们眼前。没有一个画面是offensive的,但是那种悬疑、压抑的气氛,却扑面而来。

片子塑造了不屈的受害者,以及民间调查者的形象,他们从创伤中抬起头来,顽强地寻找着真相。

跨度超过40年的侦探纪录片有个问题,那就是人会死,不但证人、当事人会死,疑凶也会。看这部片子,心里默默祈祷,那个嫌疑人,千万要长寿啊!他要是一死,正义就无法得到伸张了。

因为:正义不但要实现,而且要在众目睽睽下实现。

结局我就不剧透了,大家自己看吧。如果觉得片太长,时间太少,就学我用1.5倍的速度看完。

[Netflix][纪录片] 守护者 / The Keepers [全七集][官方中字]纪录片科技bilibili哔哩哔哩

Loading

原来我楼下住着一位马丁路德金

Wednesday, May 9th, 2018

我楼下住着一位马丁路德金

昨晚,四楼邻居来家里串门,不聊不知道,一聊才发现,我楼下原来住着一个马丁路德金。

这些尘封的历史,经他一说,变成了鲜活的往事。

1949年以后,杭州曾经有一个市委书记,江华(江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 搜狗百科),他要把杭州搞成“水晶城”。

水晶城,这个名称,我第一次听到,还以为是房地产项目(现在也的确有楼盘叫这个名字)。但是这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跟南非种族隔离政策一样的坏政策。

我问邻居,什么叫“水晶城”?他说,就是不留一点杂质的城市,不能让一个坏分子居住。

他的母亲,因为是复旦大学毕业的,担任青年党的委员,从而被打成了右派。因此,年仅7岁的他,就跟家长一起下放到了农村。水晶城,不允许他这样的杂质存在,尽管他是一个无辜的7岁儿童。

这个悲剧伴随了他一生。

1978年以后,他开始了上访运动。曾经三次去中南海,给邓小平递信。

在杭州市,跟他一样命运的有3万多人。

他作为上访的代表,让地方官员头疼不已。每次去市委市政府,都是市委书记亲自接见。

市委书记问他有什么要求。

他说,我们没有要求。我们就问问,当初把我们赶出水晶城,这个政策对不对?

那时的市委书记,和稀泥说: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有必要性。但是在极左思潮影响下,也存在扩大化的趋势。

他说,那好,你既然承认错了,那就给我们改正吧。

作为单身汉,他是第一批被调回杭州的,工龄从16岁开始算。

跟他同样情况的,后来一批一批,都是通过个人的上访,慢慢调回城里。但是回城指标往往只有一个,有的人就让给了自己的子女。

3万人出去,1.8万人最后回来。

另外的1.2万,要么身死了,要么心死了。就不回来了。

听到这段往事,我震惊了。我一个左派,对毛还充满同情。

现在发现,这种赤裸裸的人间悲剧,就发生在身边。

而历史记录基本上没有。我在网上搜索,只看到一本《阳谋》。《阳谋》 – 原创 – 三民主义健中国研习会 – Powered by Discuz!

里面没有提到杭州建“水晶城”,但是提到了北京:

捱过了1960年的饥荒,倒也不再有饿死之虞。大家只盼着能挺到解除教养、回到北京去的那一天。谁料北京市市长彭真指示说:“要把北京市搞得象水晶石、玻璃板一样,没有不劳动的人,没有靠剥削生活的人。流氓、小偷打扫干净,当然反革命也不能有。”农场当局于1961年年底宣布:教养是四年,1962年春天到期,但是北京要办成“水晶城”、“玻璃城”,不能收容坏人,所以右派解除教养后全部留场“就业”。

书里有一段提到杭州:

杭州儿童叶辉反右时也年仅三岁。父亲被杭州大学定为右派,遣送回原籍监督劳动。全家都到了临海县老家农村。1965年,父亲被允许回杭州大学教书,但他与母、兄、弟四人却被杭州拒收,留在农村继续当贱民。直到1978年,全家才在杭州团圆。

我的邻居马丁路德金老头,一生的性格执拗,与人为敌,刺头,难缠。

到什么程度呢?我说个真事。

他住四楼,我住六楼。中间隔着五楼,五楼也是一个本地老头。

我水管漏水,跟五楼邻居斗争了很久,觉得他很难搞。

后来,我选择了和解,出钱修好了漏水水管。

五楼邻居跟我推心置腹地说:

小王,我理解你也不容易。我家的水管子也漏过,漏到四楼,四楼天天找我,那时候,我都想卖房子了。

现在我明白他的意思了。

一个从童年就被打成另类,赶出水晶城的老上访户,肯定是死咬一切威胁了自己利益的人。

我也被他咬过,装修,谁管破,淹了5楼,也淹了4楼他家。

最后给他重新铺了“千年舟”实木地板,并且赔偿了3000元,才了。

现在我有些同情他。

不过这位民间的民权领袖,斗士精神保持得很好。他眉飞色舞讲他如何帮助同学上访,如何斗争教育局,派出所,公安分局的故事。

当年我们把杭州市公安局的玻璃都敲了。

就是这么霸气。

可是这个人本来可以平和的一生,就这么被毁了。

并且他不会发表演讲,也不会给他机会,他不会留下:

I have a dream.

他的梦想,就是,不越级上访,但是你得把我的事给办了。

不办,是吧?叫你们领导来!

被掩盖的历史,历史中的小人物,这些难倒不值得我们去记录,书写吗?

Loading

纪录片里的周公

Wednesday, May 9th, 2018

昨夜在B站上看了几部周恩来的纪录片和片段。

第一部叫《情系周恩来》,是央视出的一部纪录片,讲述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的感情故事。我看到弹幕,基本都是缅怀和敬仰的,稍微有几个说不的,立即被后来的弹幕给斥责,淹没掉。

第二部是《十里长街送总理》,周恩来逝世的纪录片。全程拍摄了周恩来的葬礼前后,尤其是邓小平在周追悼会上的致辞,几乎全部原声再现。很明显,这部1976年出品的纪录电影,政治宣传意味明显。因为在民间认为,纪念周,就是反对“四人帮”,而邓做致辞,说明邓继承了周的衣钵。整部电影中,看不到“四人帮”去吊唁的身影,甚至连陈永贵,XX莲(记不清了,当时是工人阶级的代表)等常委的声音都没有。说明,已经根据政治站队进行遴选了。

第三部是美国出品的《尼克松访华》纪录片,里面记录非常客观。最有意思的是,周恩来前后态度的对比。在迎接尼克松的晚宴上,一脸严肃,公事公办。双方签订联合公报之后,在上海的欢送晚宴上,周公一改严肃,谈笑风生。甚至发出一声歇斯底里式的大笑。他对尼克松说:

告诉你个秘密。今天我们换一种菜的形式,跟在杭州不一样。

还有一次,中间两人见面,尼克松用英语问周:

昨天睡得怎么样?

周伸出一个指头,用英语说:

One hour.

尼克松马上回答,我也是。

周恩来到机场为尼克松一行送行,飞机起飞后,美国记者录下了人们的谈话。当时气氛一片轻松,我们听见工作人员在议论美国官员年轻,并且笑语不断。

而周公一脸严肃。美国记者问他对于尼克松这次访问怎么看?

周说:

联合公报里说了。不用我再说了。

第四段录像是周恩来会见埃德加-斯诺。

周对身边的翻译说:

我记得他是抽烟的,给他烟。

斯诺点上烟,赞美了中国的经济。

周恩来这时有点慵懒和无精打采,说是啊,我们的国民经济正在好转。云云。

对于这样一个经常来拿车马费的海外记者,这态度是得当的。

总之,周确实有魅力,能喜怒不形于色,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被两个不同朝代的人喜欢的政治家。

实际上的周恩来,非常激进,忠厚长者的形象,也是文革后被可以塑造的。

Loading

Youtube时代

Wednesday, May 9th, 2018

title: Youtube时代
date: 2017-06-06 14:49

tag: 翻墙,学习, Youtube

在风口浪尖上的崔永元,忽然上了推特,并且以 @cuiyongyuan 的名义发推。但是大家并不相信,要求他验明正身。现在网上验明正身很方便,只要录一段视频,放到youtube上,正式回应,六耳猕猴们就无处藏身了。

现在就是一个视频的时代。要想学一门技艺,怎样最快?

我有个朋友,开了一个木工工作坊,自己也喜爱木工,购置了全套德国机械。有一次没按规范操作,差点牺牲一根手指。我问他怎样才能学好木工?

他回答:

简单。第一,买最好的工具。 第二,上youtube对照视频学习。

上youtube,是生存的最基本技能。甚至也是保身护家的基本技能。

如果你还在优酷,乐视,b站上乱转,你的人生基本就没有多少进益的空间了。

youtube上有哪些好东西呢?youtube上有你需要的一切。

国内也有从油管(youtube)上忘墙内搬砖的,但是第一资讯落后,第二夹带私货,第三,根本搬不完。

油管上神人辈出,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台湾工科男,油管上的ID,“谁不重要”。誰不重要 – YouTube

他每次介绍自己都说:大家好,我是–谁不重要。

他专发影评,内容以漫威,漫改,科幻为主。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对《普罗米修斯》做这么深刻的解读。而且用的是视频的形式。

他这个系列叫:[電影研究] 神之解說 : 《普羅米修斯》(附《異形》系列)

理工男的严谨,电影迷的热情,一丝不苟的剪辑,适可而止的幽默。让这个video影评鹤立鸡群。

国内也有一些影评播客,比如喜马拉雅的“半斤八两”之类。

跟他比简直弱爆了。

国内这帮电影学院聊天党,最眼高手低了。

看谁谁不顺眼,看到电影就批,然后一个个觉得自己就是大师转世。

其实就是一群文化成绩不好,颜值又不高,家里还有点点关系,只好去考电影学院戏文系的鲁蛇(这个词是跟“谁不重要”学的)

而谁不重要老师,是学习机电专业的。

他的物理学霸的特长,在评论[預告分析] 《蜘蛛人:返校日》 : 少年超級英雄的進化(一) |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预告片中,出现了少年蜘蛛侠教室的镜头。

后面有一面墙,上面都是物理学家的画像。

谁不重要老师如数家珍,一一介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19H3CC5UE 从7分15秒开始。。。

这样的影评,听着提气,过瘾,长学问

电影学院的影评家们应该送到砖厂劳动改造

一个爱学习的人,在有生之年,不上油管,等于自残。

一个人不上推特,不上油管,不上ins,不看纽约时报,不看bbc中文,不看海外的优质信息,整天封闭在微信上,微博里,新浪网,财新网,得到app,优酷,那么只能落后于这个时代。

不要被京东618迷惑,被买400送300诱惑,失去了源头信息,没有了独立思考,看啥都没用。

如果你要学编剧,谁能教你?

你可以跟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师学习

只需要去youtube 搜索 screenwriting master 就可以了

绝对是世界一流的大师在那里跟你在讲

学其他领域的知识也一样

如果你可以聆听赛琳娜-威廉姆斯,指导你打网球,你还会迷信俱乐部教练吗?

如果你能亲耳听到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的作者)给你讲未来,你还会去听什么万维钢,千维钢吗?

你被世界抛弃,因为你自愿抛弃了世界

一个vpn,也就是一顿麻辣小龙虾的钱

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学了,又怎样。

你们不知道世道的险恶

你们只看到成功人士的风光,没看到他们背后的力量。

王思聪现在自身已经有了上百亿身家。

是他很努力吗,是他很优秀吗,是他常常翻墙造成的吗?

胡舒立被称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是单单靠个人奋斗吗?

为了反对血统论,遇罗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在四人帮被打倒之后,在改革开放40年以后,你会发现血统论卷土重来

法官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法官,小偷的儿子很容易再成为小偷。

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

前些日子跟一群朋友讨论的结果是,现在合法做生意,不可能发财。

合法创业也是。

所有前进的道路现在看来一条条在堵死

上海郊区一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农村拆迁,家家户户10来套房,当地村子里一个光棍放出话来,坚决不娶上海市区的女人。要娶就只娶本村的,或者同样拆迁的别的村的。

同样是干一辈子

凭什么一个城中村的农民,就得这么多套房

凭什么大城市里的居民财产凭空增加了几百万,甚至千万,仅仅因为有一套水泥盒子。

当初应许给大家的可是全民所有,集体所有。

人人让渡自己的自由,献出自己的青春,血汗,为了建设一个公平的社会

公平何在?

我以前瞧不上心灵鸡汤

现在发现有些鸡汤才是直面惨淡的人生

比如《谁动了我的奶酪》

有人看过奶酪这本书吗?

奶酪不是一天之间突然变没的,它一定会有征兆。

最重要的是,新的奶酪始终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不管你是否已经意识到了它的存在。只有 当你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念头,并且勇于走出久已 习惯的生活,去享受冒险带来的喜悦的时候,你 才会得到新奶酪带给你的报偿和奖赏。

奶酪就在一个叫youtube的地方

剩下的路,需要你自己去找。

最后有两句话送给大家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not afraid?
如果你无所畏惧,你会怎样做呢?
When you move beyond your fear, you feel free
当你超越了你的恐惧,你就感到自由。

谁都别信,包括我。

自己翻墙,自己看youtube,自己找路!

Loading

父亲的回复

Wednesday, May 9th, 2018

父亲是一个文字上沉默寡言的人。

前些日子,妹妹写了很长一篇微信,告诉父亲自己的生意进展,职业规划,未来美好前景。

父亲回复:

我是长子,也是爱子,待遇当然好过妹妹。

2014年,我的戏在北京人艺首演,我回宾馆给父亲写了这封短信:

话剧《鱼眼》的首演成功落幕,我邀请了人生各个阶段的朋友来看戏,包括……,还有在北京期间一起生活过的其他朋友,老高也专程赶来,盛况空前,难忘今宵。当朋友送上一束鲜花,我难掩热泪。还记得上一次接到鲜花还是1989年在火车站,火车开动的一刻,你我难掩的悲伤和热泪……所有这一切,站在人艺的舞台上,都画上了一个句号,算是对以往岁月的一个交代。金教授说,她在人艺看了30年戏,顶多站在首都剧院的台阶上,从没能再进一步站到舞台上,而我做到了,作品被中国话剧的最高殿堂所认可。如果没有父母的养育,没有家庭的支持,没有Seven的贤内助,我还不知道在哪儿徘徊,无论如何来不到这里。抚今追昔,思绪万千。谢谢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我的妹妹,我会努力向前,多做一点让你们放心和骄傲的事。儿,北京匆草。

父亲回复:

很好

Loading

看戏手记

Wednesday, May 9th, 2018

《亨利四世》

两个晚上,六个半小时,看完了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带来的《亨利四世》上、下两部。明白了为什么在莎翁故乡埃文河畔,欢迎全世界游客的四个雕像中有一个是福斯塔夫。他是亨利王子世俗生活的父亲,具有人类所有的缺点除了伪善,他是一个表里如一的胖子、懒虫、酒色之徒、大话王,但他又是那么温暖可亲,像我们必朽坏但不能离的肉体。他的使命就是助哈尔也就是亨利王子尝尽人间世俗之乐,贴近土地和人群。而一旦王子成长为国王,我们可爱的福斯塔夫就被弃绝和放逐。当王子成为亨利五世,他去兴冲冲觐见,以为必得封赏。没想到王说:「吾不识汝,二毛。」I know thee not, old man. 这是一个心碎时刻,王子成长的路上有多少炮灰。哈尔曾开玩笑问福斯塔夫:「我欠你一千镑吗?」福认真地回答:「不,一百万,还有更多。」

《亨利五世》

终于在电影院看了最经典的电影版《亨利五世》。这是在1944年劳伦斯·奥利弗应丘吉尔要求,而自导自演的莎士比亚电影。当时为了鼓舞士气的需要,把莎翁原作中处决叛徒的戏给删除了,同时把剧中的法国王室与将领塑造得非常傲慢无礼、缺少教化,这是为了映射现实中的德国纳粹。这个版本最大的特点就是舞台化,为了模仿在莎翁当年环球剧院的演出效果,戏的第一幕采取了环球剧院戏中戏的形式,这也是最早的戏剧LIVE吧。当进入战争场面之后,就动用了真正的大队人马,在爱尔兰拍摄(因爱尔兰当时是中立国)。但是景物故意采取了手绘风格,这些风景画都是历史上画家所绘,看上去有一种特别的美感。这一套方法后来被乔·莱特导演的《安娜·卡列尼娜》所采用。《亨利五世》当年获得奥斯卡4项提名,但都没获奖,只是发给了劳伦斯一项荣誉奖。跟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呈现相比,这个版本过于“主旋律”,喜剧效果不突出。尤其是里面删掉了关于批评亨利王的台词,也一直让人诟病。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经典,只是剧中的战争场面虽大,但看上去过于虚假,反而不如以舞台剧的形式,更容易激发人的想象力。

哈姆雷特

昨晚20:45,在国泰电影院,我终于看到了劳伦斯·奥立弗的《哈姆雷特》(1948)。任何视频投影都取代不了银幕带来的细节震撼,那流动的光影,黑白胶片的颗粒,岁月遗存的光斑,都构成了完美的观影体验。我是屏住呼吸,从头仰望到结束。由于对剧本够熟,不需要看字幕,因此可以专心致志地欣赏每一帧画面。每一根头发,每一丝皱纹,兵刃上的闪光,柱石投下的阴影,都带着丰富的质感。声音就更不应说了,每个演员的声音都恰到好处,散发着古典的金声玉振。这才叫“看-电-影”,之前虽然在电脑上看过几十次,但充其量叫“瞧视频”。感恩似江河,喜乐如雨霈。

TNT剧团《暴风雨》

英国TNT的莎剧说好听点像中学生的课堂剧,但还没有学生真诚。演员台词差,形象差,靠低俗以博取廉价的笑声。导演没想法,只希望像朗诵课文一样读完台词下课。舞美简陋,群戏没有。字幕直接拷贝粘贴朱生豪。乱删人物,居然去掉了《暴风雨》中唯一正面人物忠臣Gonzalo。总之,今后不推荐。

爱神剧团《哈姆雷特》

愛神劇團帶來的小劇場版《哈姆雷特》果然有驚喜。最後的決鬥一場,用的是鐵棍,在眼前劈劈啪啪真打,場面震撼,死給你看。驅散一晚上的夢神。掘墓人一場戲果然誰演都出彩,沒有比拿著笑星骷髏更絕的反諷,原來infinite jest的出處在此。一天的哈劇之旅結束了!收穫滿滿,淚笑混合。偉大的作品永遠是清醒劑和解毒劑,讓我們不被生活的表面所迷惑。去年有一個最大遺憾,買了皇莎劇團《哈姆雷特》的票,準備了三束花,竟然沒趕上火車。今天全得到了補償。我愛著絢爛和操蛋的生命!

卷福版 《哈姆雷特》

英国国家剧院LIVE版《哈姆雷特》看完了。Live版说白了就是集体录像,不过是在剧场里看的1080P+,票价150/200元,不便宜。似电影又不是电影。镜头语言没有电影丰富,只不过模拟观众的视点来拍摄和剪辑。可事实上,我们在看现场戏剧时,眼睛是乱转的,也许盯着次要人物的围裙,也许看着房顶一只苍蝇。但录像不给你这样的自由。只能跟着一个虚拟观众的主观视角来看方框里的戏。气氛没有台上台下的交流,较沉闷,大家也不好意思鼓掌,喊bravo,因看录像怎么做有点神经。总之,算一次独特的观剧体验。相当于通过梁朝伟的目光看色戒吧。

卷福版《哈姆雷特》特点是连贯燃爆,现代感强,时间设在有枪支、留声机和中画幅相机的时代,卷福演得很尽力。王后和国王演得不错,破锣尼斯致敬经典中规中矩。但是缺点也不少:1/为了区别于经典,故意拉长枝叶,主次有点不分。2/奥菲利亚疯癫不可爱,差评。3/黑人演的列奥提斯过度表演。4/书呆子打扮的赫拉旭本应是正义理性代表,现在却乱糟糟脏兮兮的,不解为何如此。5/节奏有点赶,无论台词还是剧情。有些场景处理上,像刷地展开一张易拉宝!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