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生活不是条件反射’

生命的轻重缓急

Friday, February 14th, 2014

这个冬天,我一直在挣扎,连春节都没消停过。从去年开始,构思一个新剧本,关于一个人得了癌症的故事。试写了几场戏,都不满意。由于我还没有徘徊在死亡线上的经验,写出的文字难免肤浅,甚至轻佻。我知道,国外有一类“临终写作”,就是患了绝症的人在生命最后时刻写出的自传体文字。它们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在细细回忆中,充满对美丽人生的留恋,对无情命运的蔑视,以及摆脱绝望后发自心底的笑声,例如:《一年有半》、《潜水钟与蝴蝶》、《最后一次演讲》等。

交稿期临近,我大脑一片空白,只好在网上瞎转。无意间在苹果的iBooks在线书店里,看到一本《纽约时报》上榜图书《The Priority List》(直译为“优先表”,可意译为“生命的当务之急”)。光看简介,就把我深深吸引。这是一本自传体的纪实作品,作者David Menasche是迈阿密的一名高中语文老师,他在六年前被诊断出脑瘤,随着病情的恶化,他左半身开始不遂,视力也近乎半盲。就在生命接近终点的时候,他决定放弃治疗,好好活一回……

今天杭州下起了大雪,在一家咖啡馆里,我捧着Kindle Paperwhite读完了这本书,几次热泪潸然。

David Mennasche忽然感觉左耳耳鸣,他没有在意。几个月后,耳鸣变成了左半身的痉挛,他知道可怕的事情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在医院做了核磁共振之后,医生宣布他的左脑中有一颗高尔夫球大小的肿瘤。

“会不会是良性的?”他怀着最后的希望问。
“脑瘤没有良性的。”医生说。
“那我等到暑假再治好不好?”他问。
“恐怕等不了那么久。”医生终于实话实说。

David此时才知道,如果不治疗,他这个病的患者的剩余寿命是一年半。他感到他的世界要崩塌了。作为一个东欧来的二代移民,他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且在全国闻名的高中谋得一个教职可真不容易。他还成了家,在机场旁买了一座房子,虽然随着飞机起降而摇晃,但毕竟是自己在这世上的第一处不动产。他在高中教英语,他的课堂,既是语文课,又是心理课。受《奥赛罗》启发,他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做一个给人生重要事项排序的游戏:爱,隐私,家庭,灵修,事业,友谊……通过分析学生交上来的清单,他再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他的教导下,酗酒的少年戒了酒,自残的女孩承认自己是拉拉,一个准备嫁个富人做一辈子家庭主妇的印度裔女孩决定不服从父母给自己安排好的人生道路……他们都已经毕业,分散在美国各地,只是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的。

但是,David很快适应了自己的新境况。他坦然告诉亲人和学生自己的病情,一面接受了开颅手术,一面继续教书。英语文学滋养了他的身心,也带给他蔑视无情命运的勇气。他是一个天生充满热情和同情心的人,当发现抗抽搐类精神药物会让他情感麻木之后,他果断停药。对他来说,让自己变得麻木冷漠,比死还可怕。

他心里总是装着别人,经常用螺旋的比喻,来教导自己的学生。

人一生关心的人和事,是一圈圈的螺旋线。婴儿时期,饿了要吃奶,尿了要换尿片,除了自己,对什么也不关心,此时心在螺旋线的原点。幼童时期,除了自身,会关心零食和玩具,一辆小汽车被抢走,就哭得昏天黑地,好像失去了全世界,这种关心目光短浅,此时心稍微外移,位于螺旋线第一圈。到了七、八岁,看到妈妈哭,会不知所措,再大两三岁,则会给妈妈一个拥抱,安慰她,此时心随着螺旋线向外延伸。直到真正成年,发现活着的意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亲人、爱人、别人,此时螺旋线已经远离了最初的原点。最终,心到了螺旋线的最外端,多数人到不了这儿,但是每个人都期盼自己能抵达。心位于此处意味着,你把过去、现在、未来、自己、别人都放到一起去观照。你关心不会马上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事物:贫困地区的饥荒,骚乱地区的战火,他人的痛苦,不属于这个世界的荣耀。我们的心应当到达这儿。

他是文学史上那些璀璨心灵的同行者,也是自己所传之道的实践者。在奇迹般活了六年之后,他脑中的肿瘤长大了,从一个高尔夫球变成了网球。若不是及时抢救,他早就不在人世。在经过了第二次开颅手术和一系列化疗和放疗之后,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渐渐地,他的左半边身体逐渐半身不遂,他的视力范围在收窄,只能看到一道窄窄的扇面,照镜子只看到半张脸,几乎半瞎。他与妻子的心也开始相互远离。他甚至不能再去上课,生命马上失去存在的意义。

忽然,他明白了。癌症夺走了他的过去,也会夺走他的未来,但夺不走他的现在。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采取行动,真正地活一会。想到这里,他觉得一切重担都放下了。他对医生和护士说,他放弃治疗。大家都很吃惊,不免给他劝诫和警告,但他毅然走了。他找到了对抗癌症的办法:健康、快乐、有目标地活着。他决定实现40年来最大的愿望,周游美国,去拜访自己全国各地的学生们。

他的内心回荡着迪兰·托马斯的一句诗:

“不要柔顺地走进黑夜,要对正在死去的光线暴怒、暴怒啊!”

他在Facebook上发了一条消息:

“所有Coral Reef高中大家庭的成员:首先,我要谢谢大家的相伴。你们把自豪、意义和喜悦注入我的生命。曾经成为你们生活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这是我最大的荣耀。在大家为我擦眼抹泪之前,请允许我说说我的计划。我要上路了。我计划用坐大巴、乘火车、搭便车、拄手杖等方式横跨这片国土,到达太平洋沿岸。所以,请告诉我你们都在哪个城市,并且让我知道能不能为我提供一张过夜的沙发。”

在48小时之内,他得到各地50多名学子的响应,大家纷纷表示,我的家里有一张沙发属于你。

就这样,他拖着一条瘸腿、拿着盲人用的手杖,踏上了旅程。乘坐汽车和火车,他一共周游了101天,拜访了31个城市,行程18000英里,见了上百学生。每到一处,学生们远接近迎,跟他一起回忆中学时光,分享自己成长的故事。他也遇到过歹徒,扒过飞车,用大麻贿赂卡车司机搭过顺风车,他见过人世间的温暖,也目睹人世间的冷漠。那个曾经喝酒的问题少年,如今已经成了IT精英,那个用火柴自残的同性恋女孩,如今幸福地跟自己的同性伴侣生活在一起,那个不愿意相夫教子一辈子的印裔美女,如今已是主流媒体的记者。他当初撒下的种子,如今已经发芽、开花、结果。他与学生们泡酒吧、玩赌场、交流纹身经验,用残缺的肉体享受物质带来的小小与短暂快乐。

哪怕是已经发财的学生(比如在Google工作并且有几套公寓的成功人士),都忘不了他的教导。David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培养学生们的金钱观。他先问学生们,给你足够多的钱,你会做什么。各种各样的回答都有,但基本都是两类:一是买东西,各种梦寐以求的商品,给自己买,也给自己所爱的人买。二是周游世界,跟自己爱的人一起去目睹全世界的美。他继续问,如果这些都满足了,你还有大把的钱,你准备怎么打发时间。这时候回答就有意思了,有人说希望去免费教孩子跳舞,有人说希望能做探索外太空的宇航员。看到时机已到,他就启发孩子们说:“既然你们愿意义务去做这些事,如果有人愿意付钱请你做同样事岂不是更好吗?”通过这个课堂互动,他希望让学生们明白,尽管金钱很重要,但是没必要让自己的梦想建筑到赚钱上。他鼓励学生们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既能带来收入又能满足灵魂需求的职业。

在旅途中,他得到一个坏消息。他的妻子提出离婚,她甚至不愿意等到他入土为安。还有一个更坏的消息,妻子让他回来后马上搬出这所房子。这意味着他将在生命最后的阶段,从头再来。

他乘坐飞机从太平洋沿岸回到故乡,他要回到医院取走做化疗而植入身体的一个部件,他本来以为医护人员会对他冷淡责怪,想不到所有的人都在走廊上排成两行,向他鼓掌、欢呼。

《The Priority List》是一本用生命写成的书,它能让我们的心灵苏醒,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找出自己生命中的当务之急。

请对下面的关键词按照它们在你生活中的优先顺序排序:

A、被接纳
B、冒险
C、艺术表达
D、职业
E、教育
F、家庭
G、友情
H、乐趣
I、健康
J、荣誉
K、独立
L、爱
M、婚姻
N、拥有的物质
O、权能
P、隐私
Q、受尊敬
R、安全感
S、性
T、庇护所
U、灵魂的需求
V、时尚
W、科技
X、旅行
Y、胜利
Z、财富

无论你做什么,都可以停下来,想一想人生的轻重缓急问题。

——————————————————————————————————————————————

图书推荐

The Priority List: A Teacher’s Final Quest to Discover Life’s Greatest Lessons(《人生的轻重缓急:一名教师在弥留之际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美国中学老师写的自传体励志书,作者罹患脑瘤后,与癌症斗争了六年,最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这本书以作者最受欢迎的一堂课“人生的轻重缓急表”为基础,以大胆、自由的精神,以幽默、自嘲、笑中含泪的笔法,回答了“人一生中到底什么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

David Menasche 是迈阿密一所中学的英语语文老师,他热情坦诚、平等对人。从莎士比亚到凯鲁雅克,他从伟大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生存的智慧,并且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在不幸被诊断出脑瘤,并且做了两次开颅手术之后,他依然顽强乐观地教学、生活,直到六年之后,病情恶化,他几乎半身不遂,视力也几乎丧失。他做出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放弃治疗,只身周游美国,去拜访他的学生,学习生命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课。

他一个人踏上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探寻之旅。癌症已经剥夺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不想再拱手想让出现在。他一路乘私家车、灰狗巴士和火车从迈阿密到纽约,从新英格兰到旧金山,他拖着跛腿、拿着盲人手杖,旅行了上万公里,历时百日,拜访了一百多学生。他的无畏之旅探寻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学到的人生课,他把一张排列人生中轻重缓急次序的清单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家庭、爱、事业、安全感、独立、冒险、隐私、灵性……究竟如何排序,每个人都应当停下脚步来想一想。

推荐理由

这是用生命写的书,作者已到了弥留之际,他坦诚又带着苦涩的幽默感讲述自己教书育人以及罹患癌症的过程,并且用荡气回肠的笔法,讲述了自己生命最后周游美国、穷究人生意义的旅程。作者是自由思想者,富有六十年代那种自由不羁的气息,他不笃信宗教,通篇没有说教气息。感人至深,催人思考,令人拍案。这样难得的好书是中国读者迫切需要的。如果有哪家出版社愿意引进版权,请找我来翻译。他用命写书,我会用心去翻译。

亚马逊书评:4.7星
亚马逊销售排名:传记类教育工作者子类第8位

Loading

钱并不是坏东西

Friday, February 7th, 2014

古今中外对于金钱的批判中,以莎士比亚的下面的话最为著名,也最富文采,连马克思都常常引用。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吓!你们这些天神们啊,为什么要给我这东西呢?嘿,这东西会把你们的祭司和仆人从你们的身旁拉走;把健汉头颅底下的枕垫抽去;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咒诅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它会使冰炭化为胶漆,仇敌互相亲吻;它会说任何的方言,使每一个人唯命是从。它是一尊了不得的神明,即使它住在比猪巢还卑劣的庙宇里,也会受人膜拜顶礼。”

当然,这只是莎翁给《雅典的泰门》中的泰门所创作的独白,这并不一定代表莎翁本人的想法,读过莎士比亚的传记,他老人家本人还是很喜欢钱的,要不怎么能养活一个环球剧院呢?

马克思本人也不讨厌钱,他只是常常缺钱。我们知道,马克思跟恩格斯之间有最伟大的友谊,他俩经常通信,马克思的信,主要就是要钱。一般马克思一周要花销2-5个英镑。这可是不是个小数目。1英镑就是一枚索弗林金币,8克多,以前中国人叫它“马剑”,按照现在的国际金价,1克=40.54美元,当时的1英镑相当于现在的324美元。一周2-5枚就是648-1512美元,这真是高消费呀。从1851年至1869年,马克思总共收到恩格斯的汇款3121镑,相当于今天的1,011,204美元。其实,恩格斯本人也不是土豪,他只是用自己做职员的收入,尽力贴补老朋友罢了。

钱究竟是一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呢?每个人在每个不同的时期看法都会不同。有时候,我觉得钱挺好的,因为钱能简化人际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我前年装修,不慎漏水,淹了楼下邻居,我很快做出了补偿,赔款加维修。但是由于装修公司干活太糙,邻居大伯对维修结果一直不满意,时不时打电话,让我重新给他刷墙。我联系装修公司,他们每次都答应,但是每次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从春天拖到秋天,从秋天拖到年底,后来,每次看到手机上显示邻居大伯的来电,我都要打一个寒战,不敢马上接,而是定定神,再打过去。说尽了好话,赔尽了笑脸。今年元旦前,我正在开车,又接到了邻居电话,此时我忽然灵光一现,为什么不用钱解决呢?一谈,果然可行,他的心理预期是500元,我直接说了个1000,最后皆大欢喜。我后悔的是,早知道用钱就可以解决,我何必受这一年多的煎熬啊!

关于用钱,我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不要麻烦他人。比如说借车,对于车主来说,其实是一个风险性很高的行为,因为如果驾驶员出了事故,车主负有连带责任,万一涉及巨额赔偿而借车的人跑了,车主就会陷入大麻烦。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宁可租车也绝不借车。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搬家。二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当然,如果钱太多,也不是小问题。

尽管这个世界上有谋财害命、见利忘义、为富不仁、人穷心凶、人为财死、不义之财、铜臭熏天、纸醉金迷、有钱能使鬼推磨、钱多能使磨推鬼……但这些都是赚钱和用钱的方式不当引起的,毛病并不在钱身上。没有了货币这种交换中介,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反而会更高。

人与钱应该保持什么关系,耶稣用一句话就说透了:“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6:19-21)”

可见,钱不是一种坏东西,只是要明白,钱是被赐予之物,不要刻意想发财,更不要掉进钱眼里。除了钱之外,人的眼睛应该向上仰望,寻找并积攒更大的财宝。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Loading

走亲戚

Tuesday, February 4th, 2014

前几天,跟一位二十多和一位三十多的朋友聊天,谈起春节的礼俗,他们都表示不喜欢走亲戚。其时,我刚从老家走完亲戚回来,我多么想说,我喜欢走亲戚,enjoy走亲戚啊,但是看了看他俩手里点燃的香烟和几米开外的烟花销售点,我忍住了发起辩论的渴求。

我从小就喜欢跟亲戚们来往。我父母的弟兄姐妹多,我有一个叔叔,三个姑姑,一个舅舅,两个姨妈。再加上五服之内族亲,我的亲戚可真不少。我小时候在姥姥家养大,特别喜欢跟舅舅在一起。他是一个被毛泽东的时代耽误了终身的高材生。由于被剥夺了高考的机会,他在船厂做过临时工,回村后做过木匠,后来一直务农。我最佩服他的手艺和为人。舅舅经常教育我和他的儿女们:“看新闻联播的时候,我一点都不眼热(注:方言,羡慕的意思)江泽民,我佩服的是站在他后面的那个人–翻译。那才是靠本事吃饭的能人,也是咱老百姓可以奋斗的对象。”

在我的姑姑中,我跟小姑的感情最深,上学的时候,很多暑假都在她家度过。记得小学的时候,我跟她的侄子一起去偷了生产队里一只大葫芦,回来藏到屋顶上,她的大伯哥是生产队长,下了工回家嘀咕:“队里留一个葫芦种,不知让谁给偷走了。”家里人都笑了,指着房顶说:“别找了,在那儿呢。”我记得最后一次在小姑家住是1992年,我在她家读完了两本英文的神学书,并且看完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如今已经五十六七岁了,但依旧务农,除了种自己的地,夏天还受雇给人拾棉花,在骄阳曝晒下劳作两个月,可以赚五千元。她觉得简直发了大财。

大姑年轻时对我父亲的照顾最多,经常把干重体力活赚来的地瓜干省下给我父亲吃。只因为爷爷欠了别人一口袋高粱,觉得还不起不好意思,就把亭亭玉立的大姑嫁给了这家人智力不太灵光的儿子。我每年都会去看大姑,今年也不例外。大姑父去年病逝,76岁的大姑,虽然眼不花,背不驼,但看上去憔悴了很多。往年她还种着三亩棉花,今年已经种不动了,但她还是整天为子孙操心。他的大儿子,也就是我的大表哥,去年学着别人种苹果,收入微薄,大姑每天帮他做饭,看到他消瘦劳累的样子,忍不住落泪。二表哥的儿子,在当地派出所当了一名协警,大姑一提起这个小孙子就愁眉紧锁。她说:“怕他到了派出所,学一身坏毛病,惯一身臭脾气。要是真警察,也就罢了,反正有人敬他怕他。但他又不是真警察,这样下去,一没学到本事,二养成一身暴脾气,以后可咋到社会上混啊?”我临走,大姑给我车里放上满满一筐土鸡蛋,嘱咐我给我儿子吃。她说:“这个蛋好,只喂棒子,没喂饲料。”

临回杭州前几天,我去看了舅舅。去年他的冬枣虽然也卖了些钱,但他的整体状况并不很好。一是因为被人夺地而气得死去活来。二是他突然得了面部肌肉痉挛,左侧眼皮以下的肌肉,总是在跳动。我劝了他几句,并且给他用英文搜索面肌痉挛的资讯,因为我知道中文的医疗信息已被全面污染,根本不可信。我把翻译的维基百科相关词条给舅舅看,并且用美国和英国的案例,劝诫他千万不要轻易去做手术(尽管国内这类的减压微创手术的广告很多。)最终,结合医生的诊断意见,我们确定了打针治疗的方案。舅舅终于又笑逐颜开了。

在我离开家乡的前一天,舅舅来到我父母家,跟我父亲一起喝酒。我和媳妇按照舅舅的口味做了几道菜。往年都是舅舅下厨,我坐着吃喝,今年终于倒过来了。酒酣耳热之际,舅舅给我念了他新写的一首诗,总结了自己迄今为止的生活。

十二年寒窗不识丁,
十五年船厂临时工。
十五年木匠吃百家饭,
十五年务农五谷丰。
愿老天再借十五年,
徒骇河畔做钓翁。

最后一句说出了舅舅的理想。他今年六十五,希望能活到八十,并且用自己的积蓄在我故乡最大的一条河–徒骇河边的公寓楼上买间居所,每天散散步,钓钓鱼,安度余生。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还没亮出我的论据,为什么我认为走亲戚大有好处。

简单地说,我认为:

1、走亲戚可以使我在一个冰冷的世界里感受亲情的温暖。

2、走亲戚可以使我走进他们的生活,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3、走亲戚能让我认识诚实劳动的价值。

4、走亲戚能让我获得比较好的自我感觉,知道自己并非一无所能。

5、走亲戚也是对父母尽孝的一种迂回曲折的方式。

6、走亲戚让我更加习惯生老病死,从而对生命产生更多的珍惜与敬畏。

7、他们都待我这么好,连亲戚也不走,还是人吗?

Loading

曾经的核桃壳

Thursday, October 25th, 2012

核桃壳个人主页(1997-2001)

王佩的核桃壳

核桃壳是我在1997年创建的个人主页,先是建在一个叫Angelfire的国外网站上,后来搬到网易。它存在了四年,记录了我在彼时的业余创作。现在看来,有一些需要彻底摈弃,有一些重新需要拾起来,把烂尾楼建完。

Loading

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武器–论为什么应当坚持写博客

Monday, November 14th, 2011

冬天深了,冬夜更需要温暖的阅读,然而,令人嗟叹的是,身边写博客的朋友却越来越少了。

有一种人,上天赐给他才华,命运赐给他磨砺,他只需要轻轻敲击键盘,故事就从他指间流出,想法就在屏幕上迸溅。根本不用考虑文采,也不须迁就受众,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他却退缩了,逃避了。他选择了沉默,以及比沉默好不了多少的140字微博。

当今社会有两样东西必将毁掉我们的阅读和写作,微博和千字文。同样种植了一片甘蔗,微博好比吃一口吐一口渣,千字文好比榨一杯甘蔗汁。两者都是十足的浪费,这片蔗林,本来应该萃取出存放更久、运输更远、用途更广的蔗糖。

我从2002年开始写第一篇博客,中间写写停停,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写长文章的努力。我深知,在这个变化莫测的社会,博客是我在数字世界真正的资产。通过写博,可以积攒素材,锻炼笔耕,造血养气,对抗遗忘,更重要的是,可以聚集同道,克服孤独。博客是世上的盐,黑暗中的光,虽然细小微弱,但关键时刻,也许会爆发出千钧之力,迸发出万丈光华。

文字改变世界的例子,古往今来,实在太多了。

1517年10月31日,一个叫马丁·路德的人,把一份辩论提纲贴在德国维滕堡城堡教堂大门上,猛烈抨击了教皇发放赎罪券敛财的行为,史称《九十五条论纲》,后世认为认为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

1776年7月4日托玛斯·杰斐逊负责起草的《独立宣言》划破了人类历史黑茫茫的夜空,向苍穹宣布:“我们以下真理是不证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并且从造物主那里获得了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846年一个夏日的傍晚,大卫·亨利·梭罗走在路上准备取回修补的皮鞋,遇到了警察要他补交三年的人头税,梭罗因为反对美墨战争而拒绝缴税,从而坐了一夜的牢(直到他姨妈赶来把稅给他缴上)。梭罗心意难平,写下了一篇短短的论文《论公民不服从的权利》,此篇一出,一纸风行,对全球各地的非暴力运动影响深远。

还有,《共产党宣言》,那斩钉截铁、仿佛真理在握的句子,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福兮祸兮,至今说法莫衷一是。

如今似乎再无一本书可以改变世界,但是那只是表象。改变早已发生,到处都是静悄悄的革命。不要小瞧一把吉他,到了歌者手里,这乐器消灭法西斯。不要小瞧一台电脑,到了合适的人手里,它足以抵挡千军万马,酒池肉林,金山银山。

黑暗之所以看上去强大,是因为它们结为一体,连成一片,光明之所以看上去微弱,是因为它们星星点点,孤立无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所处的时代,恶已经不可抵挡。春天来了,人们愁眉苦脸,在龌龊的牢房里被折磨或者折磨别人。但是善念的种子也可以突破坚硬,在人们心里窜出绿色的火苗。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作家,卖文为生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但是人人都应当学会写作,因为死亡终有一天会到来,而表达将在那时画一个句号,濒临死亡造就我们的表达。如果现在不写,等待何时呢?难道等待病榻旁站满医生,坟茔上长满青草?

写吧,不需要酝酿情绪,写吧,不需要沐浴更衣。写作,并不比撒泡尿更复杂,小林一茶写过一首著名的俳句:“门前雪,小便洞真直。”你只需要在雪地上畅快淋漓地穿一个洞而已。

从今以后,我会督促我的朋友们,更新他们的博客,维护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资产。蚂蚁有穴,狐狸有窝,人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博客。

在这个黑云压城、娱乐至死的时代,真诚地说出一句人话是多么重要啊!我们已经身处工业化时代,但是却没有工业化的诗歌,工业化的小说,工业化的非虚构作品,有的都是肤浅的、伪善的、短命的、抖机灵的应景之作。这种情况下,不放弃写作就是不放弃抵抗。不要说抵挡徒劳,没有意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武器,而一旦丢弃了它,掠食者就会踏过我们的行尸走肉,并且指着我们说:

看哪,这些老百姓!

在这个比黑铁更黑的时代,打死也不做尼玛老百姓。

Loading

青岛往事

Thursday, November 3rd, 2011

收到一封陌生青年的来信,叙述了刚从校园步入社会所受的拒绝与打击。对于安慰人这件事,我比较在行,没有别的秘诀,无非告诉对方自己曾经更加沮丧、更加不堪、更加不走运。于是,我对他讲了一段青岛往事。

在一个成功学泛滥成灾的社会,直率地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是个loser,是走向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没错,大学毕业那年,在青岛,我曾是一个loser。

像所有满怀豪情的年轻人一样,我穿着泺口服装市场买来的廉价西装,打着外教赠送的比西装还贵的领带出现在青岛八大峡一家外贸公司的写字楼上。虽然是一个二流大学的实习生,但是我还是想给实习单位留下年轻、专业、大气、开放的良好印象。当一帮办公室的老油条围着我问:“你从哪儿来的?”我忽然灵机一动说:“贫僧来自东土大唐。”坏了,从此,我在这家公司有了一个外号:“大唐”。

实习的日子,是单调的日子,我们白天在海边的写字楼里跟白领同出同入,晚上回到学校安排的小旅馆改造的集体宿舍里。晚上业余生活不多,不敢多出门,因为一出门肯定花钱。有一天晚上,有一个三句话离不开性生活的男同学说,咱们去看刺激的电影吧。于是,我们一小撮人蹩进了一家电影院,看了一部新婚科教片。当巨大的性器官出现在屏幕上,我们才明白叶公好龙这句成语的真正内涵。当性病的特写出现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感到胃部痉挛。从电影院逃回旅馆,那个无黄不谈的男生,一个礼拜没有提到性。

青岛的风景让人迷醉,青岛的姑娘让人心慌。在我实习的公司里,有一个绰约的姑娘,她的牛仔裤,在那一年的春天,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她经常端着杯子飘然来到我和师傅的办公室,然后拖长声音说:“喝口水~~~~~~”。她喜欢听音乐,我是从她那里知道有一系列巨牛的磁带《音乐天堂》。

实习生没有工资,唯一的福利是中午偶尔可以跟着经理去撮一顿。有一次吃完海鲜,经理,一个平常挺严肃的中年男人对绰约姑娘和我说:“我觉得你跟大唐挺般配的。”我表面羞涩,心中暗爽。但这只是一个玩笑而已。

我爱青岛,更爱青岛小嫚,我想留在这个城市。当年,这是一个奢侈的梦想。因为我们那个时代就业的主要渠道还是毕业分配,虽然也部分放开了双向选择,谁都知道,对于好单位,好城市来说,永远只有单向选择。

我忘记了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小Loser,决定对经理表明我的愿望。经理听了我想毕业留在他们公司的想法后,先是一惊,然后很大度地说:“没问题,我接收你。你去活动吧,只要公司领导同意收你,我的部门就收你。”济南人管不成熟的傻逼叫“半青”,当年我就是这样的“半青”。我把这个当成一个好消息,马上电话告诉了家里,说经理已经同意要我了,你们能否找找关系,让公司把我收下。

父亲那时候只是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所有的社会关系网不超出县教育局500米的辐射范围。但是为了满足儿子的野心,他还是通过无数转折关系,找到了以前在我们县任职、当时在青岛外经贸系统工作的一位老领导。

老领导一听这家外贸公司,当时就说不可能,能进这家公司要么是优秀毕业生,要么得是省市级领导的子女。不过,老领导念我父亲不易,乐意介绍另一家公司给我。这家公司的名字我还记得,叫凯远公司,这说明,我年轻时的挫折经历多么刻骨铭心。不过,老领导说,想进凯远,也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面试。

我懵懵懂懂去了凯远公司,接见我的是一位低级别的经理。他给了我一份试卷,内容是外贸实务,等我做完之后,又用英语面试我。当时我的英语学习非常畸形,一方面成绩很一般,另一方面却读过十几本英文原著。不知道那天出了什么状况,我思维笨拙,结结巴巴,稀里糊涂败下阵来。几天之后,老领导很严肃地跟我父亲说,想不到你儿子的考试成绩这么差。父亲很失望地告诉我。我还觉得挺委屈,认为自己没发挥好,全然不知道,我实际上是一个loser.

我的青岛梦最终没有实现,以后的人生道路坎坎坷坷。我的同学们纷纷在青岛找到工作,班长SAM带我第一次去青岛的中山路吃肯德基,吃完,他告诉我,文明人是自己把托盘端到垃圾桶旁边的。我跟他做了一回文明人,并且把这个习惯保持至今。八大关,第二海滨浴场,对我来说,永远只是一个旅游地。没有海风吹在我脸上,没有小嫚的身影出现在我窗外。因为那时我是一个Loser,只有十多年之后,我才正视这一点。

Loading

假日书市

Monday, September 19th, 2011

未曾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书市。位于曙光路黄龙体育中心对面的浙江图书馆是我在杭州最喜欢的地方,一方面是因为可以借到英文原版新书,另一方面是因为那里有一个假日书市,专门卖二手书的地方。

二手书市,露天的二手书市,不止在伦敦诺丁山才有的,在咱杭州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了。那里的书包罗万象,以80年代前的旧书和国外设计书为特色,经常会淘到令人惊艳的好书。价格吗?老板们的开价,便宜得让你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仿佛穿越回到了20年前。

还是要感谢新浪微博,你不得不承认,它作为信息交流平台的有效性。由于夏季天气多雨炎热,书市停了两个月,我不知道现在是否已经重开,就在新浪微博上问了一句。30分钟内收到三条有效回复,都说已开,并且刚刚从书市归来。

于是,下午我和老婆杀奔浙图,短短半个小时,收获多多。一本1978年的《新诗选读》,里面收录了1919-1965年的新诗,老板只开价5元,让人都不好意思还价了。在另一个摊点,老婆挑了一本书,我挑了四本书,:

  • 《我的音乐生活--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通讯录》
  • 《优秀相声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 《评剧传统剧目选》
  • 《五四以来电影剧本选集》(下)
  • 《外国剧作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

老板只开价20元,平均4元一本,一斤青菜的价钱。这还不是最大的惊喜,在一个卖设计书的摊点上,我买到了一本King James Version的The Bible,这本书真皮封面,薄纸大字,宛若全新,平安喜乐若出其里,得救之道就在其中。说钱就庸俗了,但是它真的只要65元。

回家路上去了一趟菜市场,买了一斤多肋排,花了34元,跟老婆感叹,现在精神食粮是最便宜的。可惜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在书市,老板们也抱怨,现在生意不好。

我去过好些城市的二手书店,成都红星二路附近的旧书店卖得最贵,上海的第二贵但环境逼仄,西安旧书品种少价格也不便宜。唯独杭州,才能找到这么多白菜价的好书。

如果你是爱书人,恰好周末在杭州,就去一次假日书市吧,保证会给你的旅程增添美好,而不是失望。

浙江图书馆假日书市

  • 开放时间:每周六/周日白天(特殊情况会关闭)
  • 地点:杭州市西湖区曙光路38号 (地图

Loading

全自助时代

Sunday, August 14th, 2011

忽如一夜东风来,中国流行全自助。一些人宁愿亲力亲为,也不相信社会提供的公共品和市场流通的商品。

我的朋友星空,在杭州做出口贸易,最近左手受伤,打上了石膏。但他宁可一个人自驾900公里去山东出差,也不乘坐高铁和大巴。他说,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残缺的手中,也比寄托在小概率的奇迹上强。

朱峰,天津的程序员,最近开始自己种菜。他和朋友以2400元的价格租下了郊区的66平米的蔬菜大棚,在农艺师的指导下,雇佣菜农种植绿色蔬菜。一季下来,收菜近千斤,不算自驾、运输和时间成本,每斤有机蔬菜相当于2元钱。同样的菜如果放在在超市里卖,单价至少在12元一斤。

在食物安全令人担忧的今天,城市白领猛然发现自己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境地。社会金字塔顶层的设计者和参与者,不需要为吃什么而担忧,他们要么有特供,要么有渠道购买昂贵的有机蔬菜。处于体制庇护下的人们,可以在廉价而安全的单位食堂就餐。处于金字塔底层的菜农,往往会专门种一块无农药、低残留的菜园,给自己吃。唯独白领和城市里的普通人一样,除了去菜场和超市买菜,别无选择。

精明的商人看准了这一商机,推出面向白领的自助农场。最近频在媒体上露面的有北京郊区的小毛驴农园和九城旗下的沱沱工社。这些农场实行会员制,出租小块土地(一般以30平方米为一个单位),供会员象征性种植,农场提供全部农资和日常管理,收成归会员所有。当然,费用自然不菲。小毛驴农园30平米的一年的租金是3000元,这相当于每亩土地年租金66,700元,据我所知,在山东农村,一亩耕地的年租金只要2,000-3,000元。

自助农场的收成还不错,虽然只有半分土地,一年收菜1000斤,相当于3元一斤有机蔬菜。不过,如果算上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成本也不低。

问题还不在这儿,问题在于,这种自助种菜并非白领和小资们所想象的田园生活。蔬菜大棚里闷热难当,二氧化碳会让人感到窒息,即便是露天劳作,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也不是城里的人可以想象的。所以,自助种菜的劳动只是象征性的。租客不是土地的主人,也不需要真的付出劳动,只需要发布指令其余都可以由真正的农民去完成。说到底,这只是一种更高级的线下游戏,它与陶渊明无关,与梭罗无关,只与厨房和餐桌有关。

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分工的细化,如果大家都去DIY,将无任何效率可言。另外,即便是大米、蔬菜全都自助解决,也无法保证吃进肚子里的东西都安全。我们总要在外吃饭,总要用到辅料、调料,说不定一包醋精就可以把多年的绿色修炼毁于一旦。再者说,哪怕食品安全了,也不能保证药品也安全。医院的一次误诊,药店的一次推销,搜索引擎的搜到的一片误导文章,也许就能把人送上西天。

随着全面自助时代的来临,势必有一天会有自助殡葬服务问世。为了保证死得体面,死得放心,人们自己订购鲜花制作的花圈(并且保证不会被重复利用),自己布置灵堂,自己修订悼词,在墓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和这样一段墓志铭:

“XXX,生于微时,长在中国。一生谨慎,不相信陌生人,有限相信熟人。能自己做的事,绝不麻烦别人。雇人种粮,自助种菜,只喝新西兰牛奶,只吃丁磊养的猪肉。2011年8月12日,天降大雨,保姆偷懒,没去指定超市,在小卖部购得冒牌陈醋一瓶。于是,从此长眠于此。生于斯,长于斯,自助于斯。尚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