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uly, 2011

从盗墓到掘金

Saturday, July 30th, 2011

从外表来看,徐磊跟普通的商人没什么两样,一米八的大个,穿着松松垮垮的7分裤和T恤衫,脸上带着睡不醒的倦意,仿佛刚打完一夜麻将并被别人连庄连和。但是,一谈起文学,他眼里就开始发出光,像一件保存完好的青铜器从墓穴里取出来,突然放到日光之下。

提起他的笔名,网络上无人不晓,他就是《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

南派三叔从小就对故事有一种特殊的迷恋,那时他外婆经常给他讲一些惊悚故事。他记得最清楚的一个与棺材有关。有一户人家,买了一座大宅,院子里开满桃花,但是夜里总感觉阴森森的,有些不对劲,就请风水师来看。风水师堪舆了一番之后说,这宅子东西南北都没问题,天上也没问题,要是有问题的话,肯定在地下。于是,这户人家就雇人在院子里往下挖,挖着挖着,铁锹被血染红了,再挖下去,发现一具血棺材……

他从小生长的地方很像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村落,他的妈妈祖上是开砖窑厂的。当地有一种风俗,开窑厂的人家的妇女到了50岁都要养乌龟。因为烧窑要挖土,容易得罪地母,而乌龟则可以替人到地母那里求情。他母亲的外婆,50岁那年养了一只乌龟,一直养了40多年,她仙逝那一天,乌龟突然神秘失踪了。家里人觉得此事特灵异,至今还保持着这一风俗。

南派三叔从小就喜欢讲故事,他悄悄迷上了写作,并模仿金庸、古龙的笔法来写小说。在《盗墓笔记》动笔之前,他已经写了2000万字。

写《盗墓笔记》完全是个偶然。他说从小喜欢看黑白电视,有一天晚上他看了一个考古节目,从此迷上了古墓。他本家有个亲戚是盗墓的,曾经告诉过他这一行当的常识,比如南方的地湿,不适合盗墓,除非你准备一台抽水泵。有一年,他在山东开纹身店,店里来了一个壮汉,一条金链子绕着脖子缠了三圈。他很纳闷,为什么要戴这么奇怪的首饰。壮汉告诉他,这是用来牵尸用的。到了古墓里,把着链子套在尸体脖子上,自己身体往后一仰,尸体就会坐起来,这时往尸体胸口一拍,就会有玉蝉从嘴里掉出来。

2006年,他所开的外贸公司生意不太景气,他就开始完成积压已久的一个愿望,写一部离奇的小说。《盗墓笔记》在博客上连载后,好评如潮。有时,也有盗墓者加他的QQ,跟他探讨盗墓的技术问题,说:“小伙子,按照你这种盗法是会死人的。”他从善如流,不断修改这部长篇处女作。

在创作的时候,他有超人一等的勤奋,并具有随时随地写作的能力,有时开着车,来了灵感,他就用手机录音。在网络时代,他的付出很快有了回报,他和《鬼吹灯》的作者天下霸唱一起,开辟了通俗文学的盗墓时代。

但是盗墓文学一直登不上大雅之堂,这主要是因为肇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网络文学一直行动先于理论。青年文学理论家夏烈看到了这一理论盲区,提出了类型文学(一种“通俗文学”的学术提法)的概念,凭借超广的人脉、超强的活动能力,他开始为网络文学正名。2010年,在他的力荐夏,浙江省文联推选《盗墓笔记》作为茅盾文学奖的参选作品上报。虽然最后被“技术性”刷了下来,但在文学界还是引起了轰动。

南派三叔对“茅奖”这样的荣誉并不太看重,他有更大的野心,目前他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好莱坞,他创作的《盗墓笔记》电影剧本已经被派拉蒙公司买走,虽然距离拍摄还遥遥无期,但多少确定了中国奇幻作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我问他何时可以填上《盗墓笔记》的大坑,他告诉我:“对于写过超长篇小说的人来说,填这些坑实在太容易了。我现在只是没有时间而已。”作为国内最成功的通俗小说家,他的主业却是一个外贸公司老板,创作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他最近正在醉心于一部“天才之作”的创作,内容与数学有关,灵感是他在做梦中得到的。另外他主编的一本杂志《超好看》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上摊。

我问他:“你是中国最会讲故事的人吗?”他说:“我很希望它是假的。”

Loading

一周微史记(2011-7-26)这样子可以躲过A,可是能躲得过BCDEFG吗?

Tuesday, July 26th, 2011

悲哀的雾在浙江大地上弥漫。7月23日20时38分,北京开往福州的D301次动车运行至温州境内,与前行的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动车发生追尾。7月24日一早,我接到了很多电话和短信慰问,原来媒体公布的伤者名单里有一人跟我同名同姓。进入苦夏,华夏大地,仿佛有一场黑色的掷色子游戏,我们都不知道,黑色的命运转来转去,会降到何方以及谁头上。

小宝贝,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懂事啊?

项炜伊,小名伊伊,女,两岁半,爸爸叫项余岸,妈妈叫施李虹,都是教师,都开通了新浪微博,用户名分别是“@闲坐不谈语文”和“@一一成长回忆录”。7月15日他们一家三口坐动车从温州去杭州看外婆,爸爸在微博上发照片纪念“伊伊第一次出远门”。7月23日他们一家三口坐动车回温州的家,当晚7点13分,母亲发出微博“人小脾气大,小宝贝,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懂事啊。”

这是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1小时25分以后,她和丈夫双双遇难。搜救结束后10小时,伊伊被发现了。铁道部的称这是个“奇迹”。
伊伊的妈妈在新浪的微博只发了8条,其中7条是事发前一周发的,如今读起来每一条都让人痛彻肺腑。

5.27 今天是星期五啦!

7.17 注册微博许久,竟然忘了帐号和密码。今天才登录成功。

7.17 从今天起,勤写微博,以后对伊伊有个交待。

7.18 伊伊第一次坐动车去杭州,记念一下

7.18 晚上,伊伊在床上玩手机游戏,连着数次成功,她自叹:"哇!伊伊好厉害!"又连着几次成功,她更是感叹:"伊伊太厉害了!"真是小屁孩!

7.19 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狗窝。不仅小宝贝念叨回家,我也期待周末快来。

7.21 手拿一块布在她舅房间窗台前来回擦 ,还叫嚷着:"妈妈,小宝贝在擦地哦。"

7.23 19:13 人小脾气大,小宝贝,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懂事啊。

逝者已矣,活着的仍然在清醒和麻木交替中活着。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彼此相爱,而不是相恨。点一柄烛火,照不亮黑漆漆的世界,至少可以照亮黑洞洞的人生。愿小伊伊能够坚强长大,愿平安如江河,伴随在路上的人们,愿平安如雨霈,眷顾宅在家里的人们。

玉石和人肉怎么可能撞击出声音?

推特、Facebook、Google+等社交网络,为两岸三地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途径和管道。大家经常在一起探讨语言文字问题,比如简化字和正体字,哪一种更适应于网络时代?

老猫是台北的一位著名出版人,在内地出版了《老猫学出版》一书,很受好评。当我告诉他我的名字其实想叫“王珮”,但是“珮”字已经被简化成了“佩”,他听了十分惊讶。他说:“这真是太糟了。当年孔子去卫国拜见南子夫人,两人在房间做啥没人知道,倒是夫人周身‘环珮’叮咚作响,外边听得一清二楚。太史公把这段故事写得多活。这个玉珮现在变成人肉饰品,石头碰在肉上,哪还有声音可以让两千年后的人无限想像啊?”

汉字简化是从民国时代开始的,当时只有300多个简化字,如今简化字一共有2357个,平均每个字,减少了1.4划,实际上对于简化书写和扫盲的意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造成的问题是,笔画减少,字反而不好认了。因为简化字中大部分使用的是古代的俗体字,说白了就是古代文盲写的中国字,而汉字的发展规律是逐步“形声化”,即由一字多义,通过加上形旁,变成一字一义,例如在金文中佩戴的“佩”和玉珮的“珮”都写作“佩”,后来为了区分“衣”和“石”才变成两个字的。

简化字的最大问题是多个繁体字简化成一个简体字,这种“多对一”不仅不利于学习汉字,还对简转繁体带来了麻烦。例如“台”字,在正体字里对应的是四个汉字“台、臺、檯
、颱”,当我们的新闻媒体说“夺取抗台伟大胜利”的时候,其实抗的是“颱风”,而不是中国的宝岛。正因为这种繁简体“多对一”的情况存在,造成了内地人用繁体字写书法经常闹很多笑话。比如写出“北鬥七星”、“慈禧太後”这样的条幅,实际上,繁体字应该是“北斗”和“太后”。

最近微博上流传一个故事:现在的玉器很多都是造假的。有一种做风化的效果,就是用喷砂机喷。街边有现做的,喷的时候工人一边呼呼的喷一边嚷:“再过一会可就到明朝了啊。你要什么朝代的赶紧说,过了可就回不来了!”

老猫看罢,恍然大悟,他说:“ 我终于理解简化字为何把珮改成佩了,原来是玉石变人工啊。”

这样子可以躲过A,可是能躲得过BCDEFG吗?

我到药店去买创可贴,店员热情地给我推荐一种新品,一个从没听说过的牌子,说是透明的、柔韧性好。我说,我只要邦迪。她不情愿地拿出一包,收了我3.5元。我联想起,每次去药店,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推销。除非你点名要某一种药,否则店员会给你推销很多莫名其妙的牌子。

我把这事在新浪微博上一说,立即引起好些人的共鸣。

@皮屁西:我爸感冒去药店买回个推荐的藏药治感冒,吃了连烧三天!坑爹有木有?

@杨光的实名志:更绝的是我家门口的药店,创可贴只卖杂牌,问起邦迪,根本没有。

@卡布奇奇诺-字论语:去康杰药店买个早孕测试条,大姐说,有58、48、38、28、18元的,你要哪一种?大姐,你以为我是小姑娘吗?这么容易被你唬住?我要1块钱的!大姐拉耷着脸从柜台最底下不情愿地拿出“秀儿”“好运”等众多大众品牌⋯⋯每天早上测一条,大姐你怀孕的话,用得起58的吗?

由这些回复可见,药店推销已经常态化,店员已经机械式,想必其中有提成,无论你买的药是贵是贱,他们的原则是先推销再说。蚂蚱肉也是肉啊。这种推销还存在于其他行业,比如餐馆服务员推销的特色菜,千万不要点,好不好吃倒在其次,贵是一定的。在理发界也是如此。

有网友说,生在中国就好比玩游戏选择了hard模式,你要时刻提防周围的人,哪怕一枚硬币都会有人试图从你身上榨取,至于你的死活,那不在他们的关心之列。

面对频频出现的问题,处处潜在的陷阱,推特网友@StarKnight说了一段最经典的话:“不止一次看到过类似描述:‘我有个(亲戚/朋友)就是做A的,告诉我很多内幕,还透露说,他们自己从来不(吃/喝/坐)A,也叫家里人不要(吃/喝/坐)A。’这样子可以躲过A。可是,能躲得过BCDEFG吗?”

是啊,即使你躲得了药店的陷阱,躲得了医院吗?上周,我陪同一个亲戚就看病,四个医院,告诉她三种说法:1、不用管,2、现在做手术,3、吃药控制两个月后做手术。单听任何一家,都会产生误判。现在网络上经常发生中、西医口水战,依我看,都歇了吧,人靠不住,则啥也靠不住。

星巴克不是卖咖啡的,丫分明是卖糖和奶油的。

民以食为天,在任何时候谈吃都不会不合时宜。《纽约时报》最近发表了一篇热文,跟吃有关,标题是《计算卡路里?你的减肥计划可能过时了》,文章公布了哈佛大学一个研究小组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计划,公布了惊人发现,我们一向认为是低卡路里食品不一定能减肥,包括脱脂牛奶。相反一些貌似增肥的食品经长期跟踪观察实际上是减肥的,比如:花生酱、酸奶和坚果。这项研究列出了增肥食品排行榜(排名分先后):1、炸薯条2、炸土豆片 3、甜饮料 4、红肉 5、其他方式烹调的土豆 6、甜食 7、谷物 8、油炸食品 9、100%果汁 10、黄油。

不过这项烟酒也就是聊备一说,大家还是相信传统的减肥理论。在推特上,曾被广泛讨论的一本书是《饕餮的终结》(The end of
overeating)。这本书告诉我们,餐饮食品业的秘诀就三个:盐、糖、脂肪。只要在外吃饭,三样东西都会无可避免地摄入过量,糖,盐,脂肪,因为这三者就是整个食品产业牢牢拴住食客的魔力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讲,星巴克不是个卖咖啡的,它分明是个卖糖和奶油的!如果你再吃巨无霸的时候要小心了,它的面包里可不只是面粉和盐,还包括谷物果糖、豆油、和其他方法提炼出的油脂。

看了这书,我进餐馆特别留意每道菜的成分。例如中午点了上汤菠菜、番茄蛋面,很素吧。但菠菜放了高汤、火腿、松花蛋、海米。面放了咸菜。成分:油脂和盐和盐!我曾天真地以为餐馆里的蔬菜是健康食品,现在终于明白,很多时候不过是伪装d的脂肪、糖和盐罢了。比如土豆,那就是一个个糖疙瘩呀。粤菜的高汤、深井烧鹅、满是油脂的各类肉丸,也健康不到哪儿去吧。唯一可以信赖的大概就是白粥了。

说到吃,最近被调侃最多的是海底捞。人人网有个段子,怒赞海底捞服务员无所不能:“其实赖昌星的事情是这样的,我在海底捞吃饭,无意间抱怨了一下,连个赖昌星都弄不回来。结果被服务员听见了⋯⋯”

关于吃,本周最美的微博来自推特, @kapradina:“灰喜鹊在无花果树丛中跳来跳去。有些果子已经发红,我没有翅膀没有口福。”

科幻作家@tihu说:“ 怀念绿皮火车,燥热的车厢,不转的电扇,卖袜子的大叔,昏黄的灯管,吊带的姑娘。慢怎么了,真安全啊!”我补充道,其实我还怀念10-15元钱一个的盒饭,如今动车/高铁上的盒饭都要35元。有鉴于此,以后出门,我优先考虑买打折机票,至少飞机在空中,不会追尾。

Loading

我不在那列D3115动车上⋯⋯

Sunday, July 24th, 2011

各位亲爱的朋友:

我昨天到现在一直在杭州,没有在那列黑色的D3115动车上。

向本次事故的遇难者致哀,向伤者致以慰问,向造成本次事故的铁道部表达我的愤慨。

杭州开往福州的动车D3115是杭州-温州的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基本上每班列车(杭州-温州段)都满员。所以,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灾难。

原来,高铁动车实名制的真实动机,就是为了确认伤亡者身份。

这次事故告诉我们,若财力允许,出远门还是应坐飞机。飞机票量透明,可以网上和电话预定,事故率比任何交通工具要低,至少不会追尾,还有免费饮料,免费空姐可以看。买一份20元保险,死亡可赔偿40万元,一个人可以买多份保险。

而火车票只能到售票窗口和火车站购买,高铁上一份扣肉饭35元,时速300公里的高铁甚至在卖站票。万一减速和紧急刹车,乘客会从一号车厢飞到八号。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铁路赔偿沿用的还是1994年的《铁路旅客运输损害赔偿规定》,每名旅客人身伤亡的赔偿责任限额定为4万元。

但是,令人不安的是,大巴也不安全,刚刚发生的河南新乡境内大巴燃烧事故,使40多人尸骨不全,只能靠DNA鉴定身份。

七月的中国大地,动荡起伏,仿佛有一场黑色的摸奖游戏,我们都不知道,灾难转来转去,会降到何方以及谁头上。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彼此相爱,而不是相恨。

点一柄烛火,照不亮黑漆漆的中国,至少可以照亮黑洞洞的人生。

感谢朋友们一早起来的关怀。

愿那位D3115动车上受伤的叫王佩的旅客早日康复。

平安,在路上的人们。

平安,宅在家里的人们。

愿平安如江河,如雨霈。

王佩

2011年7月 24日

Loading

一包创可贴

Friday, July 22nd, 2011

我到药店去买创可贴,店员热情地给我推荐一种新品,一个从没听说过的牌子,说是透明的、柔韧性好。我说,我只要邦迪。她不情愿地拿出一包,售价3.5元。

每次去药店,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推销。除非你点名要某一种药,否则店员会给你推销很多莫名其妙的牌子。

我把这事在新浪微博上一说,立即引起好些人的共鸣。

皮屁西:我爸感冒去药店买回个推荐的藏药治感冒,吃了连烧三天!坑爹有木有?

杨光的实名志:更绝的是我家门口的药店,创可贴只卖杂牌,问起邦迪,根本没有。

卡布奇奇诺-字论语:去康杰药店买个早孕测试条,大姐说,有58 48 38 28 18的,你要哪一种?靠,大姐,你以为我是小姑娘吗?这么容易被你唬住?我要1块钱的!!!大姐拉耷着脸从柜台最底下不情愿地拿出“秀儿”“好运”等众多大众品牌⋯⋯每天早上测一条,大姐你怀孕的话,用得起58吗?

药店推销已经常态化,店员已经机械式,想必其中有提成,无论你买的药是贵是贱,他们的原则是先推销再说。蚂蚱肉也是肉啊。

这种推销还存在于其他行业,比如餐馆服务员推销的特色菜,千万不要点,好不好吃倒在其次,贵是一定的。在理发界也是如此,新浪微博上一个网友说:

曾凡树:理个头发至少要被持续唠叨推销半小时。几乎把他们店里的服务和产品从头到尾完整地来回讲上三四遍,最可悲的是我每次都去同一家理发店。

生在中国就好比玩游戏选择了hard模式,你要时刻提防周围的人,他们是哪怕一个钢蹦都会试图从你身上榨取的,至于你的死活,那不在他们的关心之列。

Loading

一周微史记(2011-7-18)看你那么认真复习,我考试也就放心了

Tuesday, July 19th, 2011

本周无大事,举目皆和谐。对于参加完高考的莘莘学子来说,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各高校已经开始陆续发放录取通知书。最萌的录取通知来自南京理工大学:“亲,祝贺你哦!你被南理工录取了哦!不错的哦!211院校哦!奖学金很丰厚哦!门口就有地铁哦!景色宜人,读书圣地哦!亲,记得9月2日报到哦!录取通知书明天发货哦!”亲,要是包毕业、包就业就更好了。把学生当成“亲”,说明高校开始摆正了自己的位置,高等教育是一种商品,大学是卖方,学生是买方,这种平等,哪怕仅仅是一种姿态,也是值得嘉许的。饭否@和菜头说:“坐等中国第一个大学改校训为:包学,包会,包过四级,包毕业证书,Mua!”

他只是音乐停止的时候,没有抢到椅子

英国小报《世界新闻报》引发的窃听风暴破坏力之大,已经到了谁也无法控制的地步。目前已经逮捕了十人,包括该报前CEO丽贝卡-布鲁克斯,伦敦警察总监为此辞职。默多克父子将到英国下议院接受询问,如果他们其中一个被捕,也毫不奇怪。大洋彼岸的美国,FBI怀疑新闻集团窃听9-11受害者。默多克四面受敌,媒体帝国大厦摇摇欲坠。

《世界新闻报》是份好报纸,正如一师是所好学校。创刊168年以来,它一直是蓝领阶层和普通市民的最爱。它不清高,不伪装,直面真相,直指人心,一扫中产阶级的孱弱与有产阶级的虚伪。自1969年被澳大利亚人收购以来,它秉承了草根、八卦、扒粪、揭丑的传统,上至皇亲国戚,中至名人影星,下至市井庶民,它无不监督、毫不留情。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条不起眼的裂缝,使危机迅速扩大。自2006年开始,《世界新闻报》陷入电话窃听门,根据已经公开的消息,他们先后侵入了包括英国女王、查尔斯王子、布莱尔首相在内的7000人的电话语音信箱。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份小报竟雇人侵入了2002年遭绑架被杀的13岁的女孩米丽-道勒的手机,为了给继续窃听留出存储空间,此人竟然删除了道勒电话上的一些信息,让她的家人误以为她还活着,并且苏格兰场也指控说,这毁掉了警方破案的第一手证据(当然大家都心知肚,哪怕不删除这些信息,这帮笨警察们也同样一筹莫展。)

接下来,《世界新闻报》的丑闻一个接着一个被其竞争对手曝光,这些消息是真是假,已经没人在意。大家把怒火都发泄在默多克父子和新闻集团身上。默多克壮士断腕,宣布关闭已经创刊168年的《世界新闻报》,但此举被认为是丢卒保帅,政客和媒体继续穷追猛打,迫使澳大利亚人不得不放弃对天空电视台的收购。

如今默多克成了夏日野餐会上篮子里的那条蛇,政客们翻脸比脱大衣还快,谁都说不清那些义愤填膺、唾液横飞的面孔后面,隐藏这多少伪善?《世界新闻报》终于停刊,我们蓝领失去了一份自己喜欢的报纸,社会失去了一个仗义执言的瞭望者。

在对待《世界新闻报》的问题上,人们每天听到的都是各种主流的声音,即有产阶级和中产阶层的意见,真正的忠实读者的意见却无人关心。《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剧情放在现在,就是一个看《卫报》的性无能者的妻子被一个看《世界新闻报》的园丁私通的故事。但是园丁也罢,建筑工人也罢,在这个时代是没有话语权的。所以,人们只见政客白领对《世界新闻报》的唾弃,却看不到普通读者对这份报纸的缅怀。

用有违道德的非常规手段收集新闻,《世界新闻报》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它只是比较倒霉,就像在抢椅子游戏中,音乐停止时,恰好没有坐到椅子的那个人。

台湾出版人老猫 @octw 在推特上说:“别再嘲笑八卦媒体了,当你可以自己做媒体的时候,你的八卦化就跟八卦媒体一模一样,只不过挖八卦的功力比专业记者差太多,而你為自己的八卦化辩护的论述,则完全没有理念可言。”

看你那么认真复习,我考试也就放心了

“达芬奇家居”的假洋鬼子面具被央视揭露的新闻还有余篇,网友在郭敬明的博客里发现了这句话:“而且最奇妙的,莫过于我桌子上那台电脑了。之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我要换哪一款电脑,才能让它在一堆ARMANI和达芬奇家具中间每天相处而不自卑……”原来郭敬明也是达芬奇的忠实用户。难怪有人为达芬奇鸣不平,人家一不欺骗小资群体,二不祸害普通百姓,只是刀磨得快快的,专宰有钱人。

不过还有一种山寨是骗大钱的,那就是动漫。中国目前生产动画片生产从长度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虽是第一,但还不算强国,只能叫动画片长国。

动画片来到人间,每个毛孔都滴着金子和值钱的东西。这些动漫压根不是为了给人看的,它们只是为了参加一场变现游戏。最近国产动画片《高铁侠》被揭露完全抄袭日本动漫《铁胆火车侠》,连每一个分镜头都是照抄的。有人在上传了两个动画的视频比较,发现每一秒都惊人地“同步”

著名的网络电影《网瘾战争》的作者@性感玉米,愤怒地说:“哪位达人懂日文,能否给铁胆火车侠的创作公司发个邮件,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动漫连分镜都照抄?别和我提什么扶持国产动漫,别和我提什么支持国货,老子现在巴不得闹成国际事件,反正老子交的税也会被挥霍掉,真不如赔给原创方。”他进而得出结论:“凡是带政府扶持,带财政资金的行业都容易出怪胎,比如动画,比如CPU,比如操作系统。”

为了把动漫圈钱的游戏简单化,我也有个建议,以后的动画片只要一个镜头就可以了:钞票从天而降!在不同的电视台播放,钞票下落的速度和密度有所不同。想想CCTV漫天飘落的五毛,这才是中国动画的写照。

饭否@薛定谔的猫一句话道出了抄袭的本质:“看着你那么认真复习,我考试也就放心了。”是啊,看着意大利人那么认真地做家具,看着日本人那么认真地做动漫,中国企业都放心了。

治安天堂与苏堤杀人案

杭州被称为治安天堂,这的确不是夸张,跟中国其他城市比,杭州景区的安全系数确实高多了。只要看看每到深夜西湖边悠哉游哉的游客就可以验证。

但这不意味着游客可以高枕无忧,目前西湖边夜间安全隐患主要是黑司机和黑导游,他们会诱惑游客去“好玩的地方”,或者以包车为名,强行掳掠游客去杀猪商场购物或黑酒吧消费。

有人回忆起十多年以前,苏堤上发生的一起谋杀案。一个单身女子,被流浪人员用铁器击中后脑后死亡。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三件事:一、单身女子,夜间不要一个人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坐着。二、夜间要注意青壮年的流浪人员和拾荒者。三、不要以为犯罪分子为财而来,给他们钱就完了。那太低估人之恶了。图财最安全最直接的办法是害命,没有比不留活口更简单的抢劫术了。所以,千万要小心。

一个人善不善良跟他有没有钱没有任何关系。既要看到为富不仁,又要看到人穷心凶。苏堤谋杀案中的罪犯,是个可怜的孤儿,十几岁就开始坐牢,放出来才19岁。他杀人几乎是机械性的,连想都不想。所以,不要对人类的理性有太多奢望。还是各自小心,自求多福吧。在现阶段,在中国,不能废除死刑。当没有了死亡的威慑,你不知道犯罪分子能干出什么。

塌桥的因果关系

我不是诸葛亮,但我在2009年7月的博客里就警告过,来杭州不要走钱江三桥(西兴大桥)。钱塘江上目前有四座桥,如果你经常要过江,请尽量不要走三桥。因为这座桥有内伤,曾打过吊瓶(桥墩注射水泥加固剂)。果然,三桥被大货车撞击而部分倒塌。

这事引起了我的思考。钱江三桥塌的那天,我过江去朋友家吃饭。假如我不去朋友家吃饭,钱江三桥会塌吗?我觉得,照样会塌,因为我去不去朋友家吃饭,跟桥的工程质量和受力状况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假如时间可以重来,那么改变的不只是我吃饭这件事,其他因素也会改变。也许,我没去吃饭,三桥没塌,而是漂到了杭州湾里。

什么是因果?什么影响了因果?因果真的是先因后果吗?同样的因是否有同样的果?时间在因果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把时间抽走,因果还是因果吗?

经常听到,母亲抱怨子女:“要不是为了生下你,我也不会落下这一身病。”首先,被生这件事上,并非子女的自主选择,当然不必负责。其次,生娃和落病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可能是这位母亲自己不注意才留下了病根。最后,这种要挟他人责备他人的逻辑,不管听上去振振有词,都经不起简单的分析。

思考也罢,分析也罢,都是自寻烦恼,理性解释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很多。 饭否网友@沙宣讲的一个故事:“晚上遛弯,看到对面马路上老妈也在遛弯,(遛弯的人不少)我就喊:妈~结果她没有听到,然后我有喊妈妈的名字,还是没有反应,于是我灵机一动喊我自己的名字,我妈马上四处张望,我差点哭了……”

适度离开网络,警惕被人营销

本周国外推特上,热议的一个话题是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互联网对人的记忆影响很大。实验把人分成两组,每组人在电脑上输入40条琐碎知识,例如:“章鱼眼睛比脑子大。”一组被告知,所输入的会储存在计算机。二组被告知,输入信息不储存。结果二组记住的比一组多。网络变成一种心理学上的“交换记忆”,即通过亲友、他人帮我们记忆复杂事物。珍惜记忆,远离网络。

远离网络的一个好处是防止被营销。推特网友@CorndogCN说:“新浪微博上,ID中带有:语录,经典,全球,最搞,最最搞,百科,实用,笑话,冷笑话,热笑话,时尚,99%是营销号。”另外1%是微博上的人生导师。

Loading

Amazon密码找回记

Thursday, July 14th, 2011

【核心提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互联网服务公司使用电话作为终极的客服沟通方式,而这些呼叫中心往往建在印度,这意味着中国用户如果想解决技术难题,必须苦练口语和听力。

自从买了Kindle电子书,我成了亚马逊的忠实用户。亚马逊虽然在使用条款中规定,电子书只针对美国用户销售,并且只接受美国信用卡,但实际操作中有简单的变通手段。具体做法就是:用中国发行的VISA或MASTER信用卡,购买亚马逊的GIFT CARD送给自己,然后再用GIFT CARD买电子书。

用这种办法,我已经先后在亚马逊买了300美元的礼品券给帐户充值,账上还剩下100多。

两周以前,我忘记了亚马逊的登陆密码,只好使用找回密码功能,界面提示如下:

Screen shot 2011-07-14 at 上午11.22.21

很快收到了亚马逊的邮件,给了一个重设密码的链接,当我登陆进去之后,发现我的帐户余额,以及我以前的购买记录统统消失了。

我冷静地分析了一下,亚马逊不至于侵吞我这么点财产,一定是某个环节出错了。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原因。这很考验英语概括能力,因为我们直到汉语搜索出来的结果,往往无效信息占多数,无论是搜百度还是谷歌,因为汉语互联网的搜索结果已经被各种SEO和作弊给污染了。

我第一个念头就是,亚马逊会不会脑残到,一个email管好几个帐号?于是我输入了amazon one email multiple account 这样的关键词。

真的搜出几个结果,有老外在抱怨亚马逊一email可注册多账号的问题。这样,当你选择找回账号的时候,找回的可能是那个不常用的账号。

与其一遍遍猜测,不如找客服。我注意到上图的找回密码页面下部有个Customer service。点了之后,按照下拉菜单,细化问题。

Screen shot 2011-07-14 at 上午11.23.05

然后有三种方式进行反应,email, 电话,聊天。我选择了邮件联络。

Screen shot 2011-07-14 at 上午11.23.30

等邮件写好发送之后,页面显示,12小时之内会给我反馈。果然,很快收到了亚马逊客服的邮件。不过内容不容乐观,对方说注意到了我一个EMAIL有两个账号,但是无法用邮件帮我重设密码,要求我必须电话跟他们联络。

Screen shot 2011-07-14 at 上午11.24.11

这已不是我第一次被客服要求用电话跟他们沟通,上一次是美国的主机托管,对方也要求我电话。在美国,电话是终极的客服手段,专门用来对付验证身份等难题。

没办法,我只好迎着头皮,用skype打通了亚马逊的电话,对面想起一个印度姑娘的口音。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印度人用英语开始小心翼翼地交换验证着字母和数字的读音,这个过程繁琐而漫长。因为亚马逊客服需要了解下面的信息:

1、注册邮箱。
2、留下的通信地址。
3、留下的联络电话。
4、信用卡末4位。
5、信用卡有效期。

在审核了以上种种信息之后,客服姑娘帮我重设了密码,并且用印度口音告诉我,最后我们是这样沟通的。A in Apple, M in mother. O in over. Z in zipper…

经过了十几分钟的漫长对话,我终于找回了我的亚马逊密码。此时,我对《生活大爆炸》中的印度人RAJ心存感激,若不是他,我肯定听不出印度客服美眉在说什么。

亚马逊帐号找回了,我又可以用Kindle来订阅每天的《纽约时报》了。好消息,今后,凡是在Amazon Kindle上订阅了纽约时报的用户,同时获得NYtimes.com网站不受限制的访问权。我已经退订了默多克电子小报The Daily,专看《纽约时报》。

Loading

一周微史记(2011-7-12)你炖出来的心灵鸡汤好像忘了放鸡

Tuesday, July 12th, 2011

仿佛为了迎接《变形金刚3》在国内的上映,机械军团一夜复活。北京、南京、深圳都发生了地铁扶梯伤人的事件。同类事件接连发生确实十分诡异,莫非国内的扶梯的使用年限到了?连专家都不出来解释一下,更让人十分不解。

想起一个德国油漆工

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梁之一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东段是中国制造的,项目总包方按新标准对产品进行了检验,“1毫米、2毫米一个点进行复探”,远高于美国焊接协会的桥梁规范,检测结果令美国人心服口服。中国制造不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无监管、无责任心才是。

地铁扶梯伤人事件,暴露的不是某个品牌某个产品的问题,而是整个产业的问题,进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没人问作为设计者是以专业态度对待自己作品了吗?工人是以专业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了吗?在德国,专业人士和工人都是把自己的工作与良心荣誉连在一起。我的一位老师亲眼看到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一个德国工人给她住的房间窗户刷了十来遍油漆,其实刷三遍就好了,但他认为尤其就该刷那么多遍。相信几十年后,那油漆仍会骄傲地在那里发亮,要是偷工减料的话,肯定早就斑驳陆离了。如果没有职业道德、没有专业精神、没有对自己劳动的尊重,哪怕就个案做出了处理,问题依然会频发。

现代化的陷阱

在微博上,除去明星的聒噪、精英的饶舌,内容最丰富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感悟。这也是我刻意收集和关注的。

推特网友@sikoalice回了一次农村,写道:“ 往鸡舍里丢的两块瓜皮转眼就被啄得青白,一片欢腾。堂前檐下逗逗猫狗,门前听风吹树叶响,蝉噪日头长,路边看高粱抽叶,番茄结籽。嗯,乡下好不安逸,暑躁都少三分。”

先锋导演张广天最近在思考关于现代化陷阱的问题。他说:“庭院、梅树、青灯照壁,恐怕要比电灯、冰箱、互联网现代得多。前者可以说是现代化,而后者只不过是西方化,顶多叫做科技化。在现代化里加一点科技化未尝不可;而把科技化说成是现代化,就十分可笑。”

科技化并不等于现代化。如果说现代化是一种生活方式,那应该是一种摆脱了落后与蒙昧的生活,一种不再被异化的生活。植桑种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暇执卷,儿女绕膝,跟熙来攘往的城市生活相比,哪一点不现代了?如果自己贬低了自己的生活,又如何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虽然也办了健身房的卡,本周我决定回到大自然中去,夜走西湖。每晚大约绕着世界遗产走一个半小时,行程8公里。眺望西湖,薄雾渺渺,凉风习习,柳动波摇。恋人们在长椅上都忘了缠绵,静享这似乎来自天国的风。这一切比吹着空调在跑步机上运动,现代化多了。

推特网友@lvkaiwen讲的一个故事,也许能够让你更具体地理解什么是现代化:

大学一同学,内蒙的,入学报到时说:“学费真贵,家里卖了头牛!”真不容易,为了上学把牛都卖了。同宿舍的都挺同情他,在生活上多加照顾,能请吃饭就请。第二年、第三年交学费时他都说卖了头牛。到第四年,终于有人忍不住问他:“你家到底几头牛啊?”这货想了一下说:“具体多少我不知道,大概几千头吧。”

一个民间故事

最近有一个略带恐怖色彩的故事在网上流传:

大概十五年前吧,有个人到农村赊菜刀,挨家挨户送,不收钱。只说,等玉米卖1块钱一斤的时候,再来收钱。当时玉米卖2毛钱一斤,大家觉得这人很傻,有便宜不占白不占,就都赊了他的菜刀。

今年,玉米卖1.2一斤的时候,那人又来了。他竟然记得每家每户,谁赊了他的菜刀。大家给他钱,他收完了钱。又送给每家每户留下一把新菜刀,大家送他到村子口,他回过头,只说了一句话,就走了。

“等三个人吃一个玉米饼子的时候,我再来收钱。”

越想越怕。

这种类型的故事在人类学上有个统一的名字叫“城市传说”或者“都市神话”,它传得有鼻子有眼,但并无事实根据。神话和传说并没有在当代绝迹,相反,很多口口相传的故事,依旧在人群中流行,让你分不清哪些是真相,哪些是人们的想象。传说背后是曲折的社会心理的反应,随着猪肉涨价,通胀压力变得愈发沉重,这个故事反应了人们对物价飞涨和饥荒的恐慌。

房价摧毁了年轻人的梦想?

本周有一段据称是西班牙《世界报》上的箴言在国内微博圈流传:“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中国的房价确实高得离谱,身在德国网友@tdtw说:“年初去不莱梅参观某君45平米新居,出门电车站到市中心20分钟,5万欧元搞定。前几天在中介装模作样看房子,看到一200平60万欧元的,心想德国房价也蛮贵吗……结果仔细一看:带2400平方米花园。”

但是我不同意房价摧毁了年轻人的梦想的说法,生活中处处都有理想主义的存在。关键不是你拥有了多少物质,而是拥有了什么样的心态。

90后姑娘@Alice7vong说:“ 一旦买了房,从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这一辈子就要被束缚在这个地方了。租房的话不但能省下好多钱,而且要是有工作调动等其他变故的话可以随时离开。好吧这只是一个很simple(简单)的年轻人naive(幼稚)的想法。”

新浪微博@chenluivy说:“有段时间迷恋画眉 细细长长,有段时间迷恋涂指甲油 艳艳丽丽 。可当我安静躺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愿自己是那个盘腿坐在地上看小说的女孩,看着看着就睡着了,谁也敲不开那扇门。”

人需要有自己的一个小世界,这个小世界不一定是一个水泥盒子。

重新定义与世界的关系

网友@lucifierya忽然有一天顿悟了:“ 什么叫影响到我的世界观呢,就是有一天走在熙來攘往的闹市街头,突然意识到在这平凡的生活之上,这个世界其实也可能以多种潜藏的秩序在运行着,甚至在这个世界之外,有更加瑰丽的其他世界。你被这个想法所吸引鼓舞,希望重新定义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在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开始重新定义与世界的关系。洛兵就是其中一个。洛兵是著名音乐人、词曲作家,他为90年代国内几乎每一个歌星都写过歌,代表作有《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最近,他高调巡演,推广自己的单曲和小说《天外》。

他用四年时间写了魔幻小说《天外》三部曲,总字数240万。一共修改了6遍,改到自己觉得无须再改。他每天写作6-8小时,工作室是独立、封闭的,用厚窗帘隔断外界,只放非常舒缓的音乐,任何人不得进入。每每写到关键时期,他就会让老婆孩子回娘家,而他手边有20多家外卖的电话。写作期间,手机静音,不接电话,无应酬。有时候,小说写累了,他就写歌放松。在他看来,写作是一场马拉松,是重体力活。《天外》不仅仅是小说,还是歌曲,以后还可能是电影,电视剧,游戏。

本周我采访了文学评论家夏烈。七月的下午,杭州师范大学文一路校区空空荡荡,学生们都已放假,只有教职工还在忙碌。闷热的无名湖畔,蝉声齐鸣,像唱一首挽歌。明年这座校园即将易主,变成房地产项目。杭州文教区硕果仅存的一片象牙塔将迁往郊区。

在一座教学楼六楼的办公室里,夏烈正在为下一个学期做着准备。自2011年2月起,他的身份不仅是文学评论家和出版人,而且成为杭州师范大学国际动漫学院副院长。自从2001年进入出版行业以来,夏烈在文化产业已经浸淫了十年。这期间他遍尝百草,广交朋友。他当过资深编辑,做过《西湖》纯文学杂志,并在杭州市作协任过职。2008年,就在年轻人们发疯式地试图进入体制寻求庇护的时候,他却毅然辞去公职,自己办起了公司,接着又去盛大做了一名高级白领—成为不折不扣的“张江男”。就在大家认为他将在文学职业经理人的大道上一路折腾的时候,他又回到了体制之内,成为高校的高管。如此富有戏剧性的职业变迁,似乎只发生在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身上。

在整个采访过程重,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的这样一段话:“我还特别擅长挤公交,在车上没有老弱病残孕的情况下,率先抢到座位。对此,我老婆很惊讶。我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们就是底层人民,生存能力不比任何一个人差。”

把自己定位成底层人民,心态才不会失衡,才可以在一个变化多端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我没有参加竞选的雄心,但公布一下自己的财产也无妨。我在遥远的郊区有套二手房、几千本书、三台电脑、几十个比特币、还有一只猫。房在按揭,书没处放,电脑已过时,比特币跌价,猫天天花我的钱。

想不到推特上有一位研究经济的网友@uGalaxy做出了这样的点评:

“我替你总结下:目前房地产整体投资稳定,资产负债率在逐步降低,研发投入有长足进展,经济转型平稳顺利局面可期,同时着力加强办公成本控制,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回报,比特币资产具有报复性反弹潜力,看好中长期涨势,家猫生活富足安定,经济增长中消费比重加大,局面喜人。”

这么一说,我成了一等一的富人,我心花怒放,不过旋即明白了这不过是用专有名词包装起来的安慰人的话。

正如饭否网友@9度秋裤说说的:“你炖出来的心灵鸡汤好像忘了放鸡。”

对不起,这一期“一周微史记”好像也忘了放鸡。

Loading

【写作圈】写作之书

Saturday, July 9th, 2011

【writing圈】2011年7月 5日10:52 下午

如果你认为,写作是一种无从传授也不需要学习的技能,那么下面的内容对你无意义。请绕行。

非常有趣的是,一流作家很少教别人写作,二三流的作家最热衷于写On Writing之类的书。市面上最常见的传授写作技巧的书,基本都不是一流作家们写的。

即便如此,这些书对于写作者来说,还是很有参考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1、学习基本的写作手法。
2、学习写作者的工作方式。

两者同样重要。

关于写作书,大陆有一位研究得很透彻的人。就是财新传媒的执行主编王烁,他的读写作书笔记,含金量甚高,值得长期关注。

以下是我了解到的关于写作的几本书,供大家参考。

1、斯蒂芬-金 On Writing:

斯蒂芬金是个通俗小说家,他的作品登不上诺贝尔殿堂,但年年畅销。他写作的秘密在这本书里,大陆有多种译本,请自行查阅。

王烁写了一个读书笔记,请大家参阅。http://blog.caing.com/article/2800/

2、Style Guide of The Economist 《经济学家》写作手册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写作手册,教你如何写出简洁流畅的英文(对汉语也有借鉴意义。)其基本内容,请参考王烁的博客。

http://blog.caing.com/article/821/

3、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

每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都应该读一读奥威尔的这篇文章,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

”我之所以写一本书,是因为我有谎言要揭露,我有事实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我最先关心的事就是要有一个机会让大家来听我说话。但是,如果这不能同时也成为一次审美的活动,我是不会写一本书的,甚至不会写一篇稍长的杂文。”

请看董乐山的译文: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271345/

关键字是审美!

没有审美的话,写作就不成其为写作。

我们看到很多人,学问很深,读书很多,就是写出来的东西粗鄙不堪(比如李敖),他也许一辈子也没有弄明白,他那不叫写作,因为没解决最基本的审美问题。

4、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的时候我在谈什么》

这是一本跑步书,但也是一本写作书,准确地讲是一本讲二流作家如何把写作变成一种体力活的书。

我们之中大部分人可能连二流作家都成不了,所以,村上的书还是很具有借鉴意义。

以上是我粗略的分享,贻笑大方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