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手记

《亨利四世》

两个晚上,六个半小时,看完了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带来的《亨利四世》上、下两部。明白了为什么在莎翁故乡埃文河畔,欢迎全世界游客的四个雕像中有一个是福斯塔夫。他是亨利王子世俗生活的父亲,具有人类所有的缺点除了伪善,他是一个表里如一的胖子、懒虫、酒色之徒、大话王,但他又是那么温暖可亲,像我们必朽坏但不能离的肉体。他的使命就是助哈尔也就是亨利王子尝尽人间世俗之乐,贴近土地和人群。而一旦王子成长为国王,我们可爱的福斯塔夫就被弃绝和放逐。当王子成为亨利五世,他去兴冲冲觐见,以为必得封赏。没想到王说:「吾不识汝,二毛。」I know thee not, old man. 这是一个心碎时刻,王子成长的路上有多少炮灰。哈尔曾开玩笑问福斯塔夫:「我欠你一千镑吗?」福认真地回答:「不,一百万,还有更多。」

《亨利五世》

终于在电影院看了最经典的电影版《亨利五世》。这是在1944年劳伦斯·奥利弗应丘吉尔要求,而自导自演的莎士比亚电影。当时为了鼓舞士气的需要,把莎翁原作中处决叛徒的戏给删除了,同时把剧中的法国王室与将领塑造得非常傲慢无礼、缺少教化,这是为了映射现实中的德国纳粹。这个版本最大的特点就是舞台化,为了模仿在莎翁当年环球剧院的演出效果,戏的第一幕采取了环球剧院戏中戏的形式,这也是最早的戏剧LIVE吧。当进入战争场面之后,就动用了真正的大队人马,在爱尔兰拍摄(因爱尔兰当时是中立国)。但是景物故意采取了手绘风格,这些风景画都是历史上画家所绘,看上去有一种特别的美感。这一套方法后来被乔·莱特导演的《安娜·卡列尼娜》所采用。《亨利五世》当年获得奥斯卡4项提名,但都没获奖,只是发给了劳伦斯一项荣誉奖。跟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呈现相比,这个版本过于“主旋律”,喜剧效果不突出。尤其是里面删掉了关于批评亨利王的台词,也一直让人诟病。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经典,只是剧中的战争场面虽大,但看上去过于虚假,反而不如以舞台剧的形式,更容易激发人的想象力。

哈姆雷特

昨晚20:45,在国泰电影院,我终于看到了劳伦斯·奥立弗的《哈姆雷特》(1948)。任何视频投影都取代不了银幕带来的细节震撼,那流动的光影,黑白胶片的颗粒,岁月遗存的光斑,都构成了完美的观影体验。我是屏住呼吸,从头仰望到结束。由于对剧本够熟,不需要看字幕,因此可以专心致志地欣赏每一帧画面。每一根头发,每一丝皱纹,兵刃上的闪光,柱石投下的阴影,都带着丰富的质感。声音就更不应说了,每个演员的声音都恰到好处,散发着古典的金声玉振。这才叫“看-电-影”,之前虽然在电脑上看过几十次,但充其量叫“瞧视频”。感恩似江河,喜乐如雨霈。

TNT剧团《暴风雨》

英国TNT的莎剧说好听点像中学生的课堂剧,但还没有学生真诚。演员台词差,形象差,靠低俗以博取廉价的笑声。导演没想法,只希望像朗诵课文一样读完台词下课。舞美简陋,群戏没有。字幕直接拷贝粘贴朱生豪。乱删人物,居然去掉了《暴风雨》中唯一正面人物忠臣Gonzalo。总之,今后不推荐。

爱神剧团《哈姆雷特》

愛神劇團帶來的小劇場版《哈姆雷特》果然有驚喜。最後的決鬥一場,用的是鐵棍,在眼前劈劈啪啪真打,場面震撼,死給你看。驅散一晚上的夢神。掘墓人一場戲果然誰演都出彩,沒有比拿著笑星骷髏更絕的反諷,原來infinite jest的出處在此。一天的哈劇之旅結束了!收穫滿滿,淚笑混合。偉大的作品永遠是清醒劑和解毒劑,讓我們不被生活的表面所迷惑。去年有一個最大遺憾,買了皇莎劇團《哈姆雷特》的票,準備了三束花,竟然沒趕上火車。今天全得到了補償。我愛著絢爛和操蛋的生命!

卷福版 《哈姆雷特》

英国国家剧院LIVE版《哈姆雷特》看完了。Live版说白了就是集体录像,不过是在剧场里看的1080P+,票价150/200元,不便宜。似电影又不是电影。镜头语言没有电影丰富,只不过模拟观众的视点来拍摄和剪辑。可事实上,我们在看现场戏剧时,眼睛是乱转的,也许盯着次要人物的围裙,也许看着房顶一只苍蝇。但录像不给你这样的自由。只能跟着一个虚拟观众的主观视角来看方框里的戏。气氛没有台上台下的交流,较沉闷,大家也不好意思鼓掌,喊bravo,因看录像怎么做有点神经。总之,算一次独特的观剧体验。相当于通过梁朝伟的目光看色戒吧。

卷福版《哈姆雷特》特点是连贯燃爆,现代感强,时间设在有枪支、留声机和中画幅相机的时代,卷福演得很尽力。王后和国王演得不错,破锣尼斯致敬经典中规中矩。但是缺点也不少:1/为了区别于经典,故意拉长枝叶,主次有点不分。2/奥菲利亚疯癫不可爱,差评。3/黑人演的列奥提斯过度表演。4/书呆子打扮的赫拉旭本应是正义理性代表,现在却乱糟糟脏兮兮的,不解为何如此。5/节奏有点赶,无论台词还是剧情。有些场景处理上,像刷地展开一张易拉宝!

Loading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