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anuary, 2008

牛逼主义膨胀

Sunday, January 6th, 2008

上周四晚上,在报社附近,看到一辆SUV,上面贴着这个标志。

NAZI SIGN

前天,AW老师在一家医院附近,也遇到一辆破车,上面用英文写着:

FUCK JAPAN

Loading

转载:中国视频网站忧倒闭

Saturday, January 5th, 2008

转自:鼻鼻息中文网站

中国互联网视频新规定引发业界恐慌

中国颁布新的互联网管理规定,严管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商的股份组成。这引起了中国内视频分享网站的一片恐慌。

中国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上月底联合颁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自本月31日生效。

在新《管理规定》下,提供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企业必须是国有企业,也就是受到政府的直接操控。

但是,目前中国国内多数视频分享网站,包括功能跟YouTube类似的土豆网和优酷网等主要站点,都是私人经营。

新规定也禁止发布含有暴力、色情和赌博成分影片,或披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或对道德、社会和政治构成危害的内容。

在《管理规定》生效后,中国国内互联网网站要提供视频内容,必须先向广电部门申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

“风声鹤唳”

由于广电总局方面还没有发布具体的执行细则,中国互联网近日不断流传网络视频网站“在1月31日集体死亡”的恐慌性言论。

上海《新闻晚报》引述土豆网负责人说,由于目前无法确定《管理规定》究竟是仅针对1月31日以后成立的企业,还是同时涉及现有视频网站,他们并未因应新规定而作出调整。

上海《第一财经日报》则引述广电总局有关人员说,当局将在日内就《管理规定》的细则进行解释,但是还没有定下具体公布时间。

此外,YouTube等外资网站会否受到影响还是未知之数。

美联社星期五(1月4日)以电邮向YouTube查询,但是没有回应。

目前YouTube能够从中国大陆登入。该公司也同时向香港和台湾提供繁体中文网站。

Link

Loading

在哪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

Saturday, January 5th, 2008

胡紫微把老公偷腥,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质问中国何以配称得上是一个大国。有人说她小题大做,故作惊人语;有人说她弦外有音,暗指纸包子。中国人的信仰麻木与政治敏感,在这一事件面前照例一丝不挂。

中国人还有没有价值观?至少我没有看到。一方面,官方倡导的价值观已经失人失德失信,另一方面,民间已经没有什么信仰和敬畏了,钱和母亲除外。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一套统一、持久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变来变去,自相矛盾,应时而生,随风而灭的观念,不叫价值观。

乔治-奥威尔在《关于甘地的随想》中说,甘地奉行的非暴力原则跟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和平主义者无法认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面对纳粹迫害杀戮,犹太人该怎么办?但是甘地没有逃避这个提问。他对德国记者Fischer说:我认为,犹太人应该集体自杀,这样将激起全世界对纳粹的谴责。

甘地的回答简直有点反人类,但是他坚持自己所相信的,并且前后统一。

我想到了网上关于《色戒》和《士兵突击》的评论。《色戒》我看过,完整未删版;围绕《色戒》的争论我也看了,掐架群殴版。张爱玲和李安是有价值观的,他们就是相信,燃起在某些通道的战火比地道战更有价值。而那些褒扬抑或批判《色戒》的人,价值观却十分矛盾。《士兵突击》我没看,也不准备看。但如果用反对集权、反对战争的观念看这部电视剧,不但驴唇不对马嘴,逻辑上不能自洽,而且犯了站队表态狂综合症。

跟美国比起来,在中国看不到主流价值观。批评自己国家的美国知识分子,不管观点有多么极端,对主流价值观依然是尊重的。迈克尔-摩尔就是一个例子,在《华氏911》中,他批评布什的证据不管多么经不起推敲,其核心观念还是批评这个总统不爱国。在最近一部《医疗内幕》中,摩尔拿911中舍生忘死的美国消防队员说事,一些消防队员落下了残疾,但是却得不到医疗护理,因为他们买不起昂贵的保险。

在网络上,一些网友对12年前克拉玛依大火的死难者自发纪念,对大火发生时官僚的表现痛心疾首,这是一种热爱生命、痛恨反人类行为的价值观的体现。但是,我们同样不要忘记,就在前几天,乌鲁木齐一场大火夺取了三位英勇的消防员的生命,他们是乌鲁木齐市消防支队特勤一中队中队长朱晓雷、排长张宇、士官高峰。他们不是权力的轮子,他们跟你我一样,都是轮子下面鲜活的个体与生命。他们做到了我们所做不到的,他们为人舍生,他们配得我们的缅怀与尊敬!

官话已死,那些官方发出的弘扬与赞美之声只会激起怀疑与反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否定一切价值,而不能在废墟中重建。

我们需要在一堆灰烬中找回那些烧焦的骸骨,需要把它们埋葬,并且在坟墓边种满鲜花。我需要主流价值观,远远胜过肉、油和水。

Loading

推荐一组漫画《不确定性法则》

Friday, January 4th, 2008

现在很多漫画家受白痴朱德庸影响太大,除了乏味地挠痒痒之外,让人一无所获。在此推荐一组《纽约时报》专栏画家玛丽亚-开尔曼(Maria Kalman)的作品《不确定性法则》。鉴于版权原因(实际上是懒惰原因),只转载第一张,剩下的自己去看吧。

不确定性法则

点击此处欣赏–(Maria Kalman)的作品《不确定性法则》

考虑到个别网友可能英文吃力,粗略翻译如下,英语比和菜头还好的,请移步,就不要笑话我了。

PART 1 危险不确定

我无言。所有不说的事,都是又苦又甜。这种模糊的景象是什么……不确定性。

PART2 毫无理由

2.1 那个人毫无理由打碎了我的鸡蛋。

2.2 为什么,求你告诉我。因为那是一个梦,所以不像寻常那样,有一个理由。

第三幅,皮娜-巴赫

3.1 地如此坚硬,舞者快速移动。他们怎么做到的?这样太危险了。他们为皮那巴赫跳舞。

3.2 如果皮那巴赫被举起来,她笑吗?还是感觉到了危险,非常飞仙。

PART 4 悲剧发生了

摄影家把洪水拍得像一出大戏,像一个摄人心魄的悲剧。但是当,我们知道这栋被毁的房子是真实的,那

不是戏剧,那事情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PART5

5.1朱棣和她的小狗

5.2 麦基在花园里,HI,麦基在花园里。

5.3 婚礼开始前,这个女孩把衣架顶在头上。很聪明,她把衣架顶着唱了一首中国歌。

5.4小莫扎特的妹妹也喜欢在脑袋上顶东西,不过那时一头假发。当时她只有10岁。

5.5这是一个PARTY,摄影家拍下来的。有孩子,有灯光,时间停止在那里。

5.6下面的文字:我希望那一刻属于我的生活。 到杂货店去,再到旁边咖啡屋坐坐。在哪里,连想都不想

,我会点一个

5.7 豪华汉堡!

5.7(汉堡下的文字)这里的东西真豪华呀。

5.8 你不可能点一个豪华三明治。豪华是有限度的。

5.9 (下面有牛的儿童画)孩子们想象很多事,难以置信。(下面白底上的文字)我的岳母曾想象在乡间

小路上看到一只袋鼠。也许那里真的有袋鼠。

5.10(最后房间那一幅)在这所房间的窗外,我们正在享受下午茶。

PART 6 朱莉和VICKIE

6.1 一次朱莉穿着高跟鞋,爬上梯子,但一本大辞典掉了下来,砰地一声。

PART 7 愉悦的PARTY

7.1 上面的文字
我喜欢你来参加我的PARTY。那会在周日下午。让我们不要再夜里开PARTY。谁能忍受漫漫长夜,至少不是

我。

7.1(画上)我们首先上一个好吃的,不,我想不。

7.2, 我们的晚餐将从蛋挞开始。这是最好的PARTY前点。

7.3 接着是我最拿手的,肉酱糕(瞎翻译的,没看懂,反正是 的。)

7.3(蓝背景,盘子的)接着,我想我们应该上个大火腿,为啥不呢

7.4 最后是甜点。这绝对让人高兴,没有什么错。不过,如果出错了,我还有一个建议。

7.5 (文字海报)保持冷静,让生活继续。

7.5(下面的文字)在二战的时候,人们都看到过这张海报。所以在任何情况下,记住这句话,没什么坏

处。

事实上,事实上……

7.8 (最后的瀑布)再会了,再会了,朋友们,直到我们再相见。
(完)

Loading

蚂蚁酒 醉钢琴

Friday, January 4th, 2008

《纽约时报》网站上评出了“2007年引人注目的Op-Eds文章”。这里需要稍微解释一下Op-Eds是Opposite Editorial的简称,意思就是“与社论版相对的哪一个版”。这一版主要刊登观点类文章,与社论不同的是,它只代表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报社立场。类似国内报刊的专栏版。

在《纽约时报》推荐的去年Op-Eds,有一篇DENIS DUTTON写的乐评把我乐坏了,这篇文章叫做《Shoot the Piano Player》(毙掉弹钢琴的),评述了英国钢琴师(乔伊斯-哈图)Joyce Hatto的传奇经历。我按图索骥,在网上搜索了一些Joyce的资料,把这个故事跟大家共享。

Joyce Hatto

Joyce Hatto出生于1928年,是一个钢琴家和教师,前半生才华平平,几乎没有大唱片公司出版她的作品。直到1976年,她因为诊断出癌症而停止了公共演出,跟她的丈夫–一位录音师,一起移居到剑桥附近的一个小镇。谁也想不到,从此以后,她在艺术上开始总爆发。

她的丈夫成立了一家小唱片公司William Barrington-Coupe,随后推出了她灌制的唱片。从1989年开始,她一发不可收,弹奏了几乎所有大师的作品,包括拉赫玛尼诺夫等人写的高难变态曲子。在她出版的120多张CD中,她弹奏的速度惊人,每个音符都准确无误。更令人惊叹的是,她演奏风格变化多端,不同的作曲家在她的手下,能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阅评人们惊呆了,称她为“大器晚成的罕见天才”、“还能喘气的最伟大的钢琴师”。

2006年,当癌症即将夺去她的生命,她坐在轮椅上演奏了贝多芬的第26号奏鸣曲。随后,她带着巨大的声誉离开了人士,人们缅怀她的天才、她的经历和她的个性。死者死矣,余音袅袅,音容宛在。

2007年2月份,一个名叫Brian Ventura的伦敦金融分析师,买了一张Joyce Hatto演奏的李斯特的唱片。当他把CD放进电脑,苹果的iTunes软件立即识别出,这首曲子的演奏者不是Joyce本人,而是一位叫László Simon的匈牙利演奏家。iTunes使用了一家叫Gracenote公司开发的音乐数据库,可以识别CD的音轨特征。在对照了Simon的CD之后,金融分析师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了《今日经典》杂志的乐评人Jed Distler,此君曾经多次在杂志上盛赞Joyce的演奏。

黑幕一角从此揭开。经过许多乐评人和乐迷的共同挖掘,一个音乐史上最大的丑闻暴露在阳光之下。

原来,Joyce Hatto的大多数曲目录音都是剽窃的别人,这些被扒窃的对象中,除个别大师,更多的是那些刚刚崭露头角的钢琴师,其中包括台湾的陈必先(Pi-Hsien Chen)。人们进而发现,Joyce Hatto声称的为她唱片伴奏的是国家爱乐交响乐团,指挥家是一位叫René Köhler的波兰移民。而人们从CD中辩认出那其实是维也纳爱乐乐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的作品,René Köhler更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

在专门揭发Joyce Hatto唱片丑闻的网站上,列出了经过辩认的剽窃唱片,这是一份触目惊心的长长的清单

Joyce Hatto的丑闻说明,黑蚂蚁不仅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不仅仅在保健界有,在清高的古典音乐界也有。一个老太太为什么能忽悠全世界的乐迷,乐评人们难辞其咎。Joyce Hatto剽窃的那些人,有很多都是年轻的音乐新秀,但是他们得不到乐评人的重视,这些人更乐意把赞美送给一个名人。

技术是个双刃剑,一方面成就了骗子,一方面也揭露了骗子。Joyce Hatto的很多唱片,都是利用录音技术,对原作进行重新缩混和技术处理,欺骗性很强。但是,百密一疏,没想到也是Gracenote的音乐数据库让她原形毕露。

这同时还说明,苹果奉行的“拿来主义”为这个破公司带来多少名不符实的声誉啊。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是iTunes揭发了钢琴巨骗,却不知道苹果使用的是Gracenote公司提供的技术。

【综述要列出参考文献,做人不能太方舟子】

纽约时报:专栏文章
维基百科:关于Op-Eds关于Gracenote关于Joyce Hatto
Joyce Hatto剽窃识别网站

Loading

老婆,出来看老蒋啦!

Friday, January 4th, 2008

海那边,蒋氏父子的寝陵正在饱受阿扁蹂躏,蒋家王朝的背影渐渐模糊;海这边,老蒋像一把刀子插进艺术界的前列腺,一个属于他的时代正徐步走来。

红先生雕塑

深耕FLASH多年的老蒋,从去年开始转向现代艺术创作。先是创作了以崔健为原型的大型雕塑《红先生》,又画了以红先生为题材的油画–《When you believe》。去年圣诞,他携这幅画到柏林参展,把这幅画立在柏林墙旧址上,德国城管知道中国来的小贩不好惹,居然没有干涉。

红先生在柏林

在他的BLOG中,他说:

当初柏林人一激动,把柏林墙推的一点不剩,到柏林墙博物馆只好参观墙址了,一般不会有游客躺着跟墙址拍照留念,所以旅游者的相机到这里基本没有用场。现在多了个红先生,至少留个纪念照方便了。

红先生油画

这是红先生的原画,画的名字叫–《当你相信的时候》。

今天要隆重介绍的不是他的雕塑和油画,而是他刚刚推出的FLASH《红先生系列之二:解决》。艺术作品是自洽的,不需要罗里罗嗦地评注,大家还是自己去看吧。

前往TOM播放《红先生系列之二:解决像一把刀子》

Loading

日记1月3日:梭罗

Thursday, January 3rd, 2008

Update:我无法容忍自己鄙陋的翻译,把译文重新修理了一遍。

我带回来一本《世界上伟大的日记选读》(An Antholog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Diarists)。这本书的编排风格是台历体,一年365天都精选名人当天所写日记。在没有博客之前,日记本是宣泄孤独的好伙计。既然新的一年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理由不从头读这本书。以后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摘引当天日记的片段。

1914年1月1日,英国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感叹道:

日记啊,你何等卑微!但我决定坚持写一年。

在外人眼中,凯瑟琳是弗吉尼亚-沃尔夫的闺蜜,但是从她死后发表的日记完整版里,大家才知道原来二人之间早有龃龉。女人之间真的没有牢固的友谊吗?难怪好女子都把自己当男人。

1853年1月3日,西方隐士梭罗在日记里仰天浩叹:

我爱大自然的一个原因是:她不是人,而是避开人。她脱离人的法力控制,并享有恒久的权利。在自然之内,我的心喜悦,我的灵欢畅。如果这世界只有人,我将无法伸展,没有希望。人拘禁压抑我,而她给我自由。人促使我妄想另一个世界,而她却让我除了此世界外,夫复何求?

梭罗的话,我同意得不能再同意了。

大自然,让我们获得安全、愉悦与满足。记得去年春天,我心情压抑,如崩泰山。我跟几个同学到了Catsworth的乡间。暖阳洒在成片的草地上,河面泛着波光,天空蓝得让人心疼。我们说笑,闲聊,跟乡村的姑娘打招呼,看麋鹿成群,孩子们钻进树洞里嬉戏。顷刻,世界展现出她最和善的一面,刹那即是永远,此岸即是彼岸,那一刻,我想活着活着突然死去,或者,死着死着突然复活。

2008年1月3日,我在办公室的沙发上醒来,听见梭罗对我说,你可以不必期待另外一个世界,只要你选择,你会找到梭罗说的那个“她”。

Loading

晨读之书《地下室手记》

Thursday, January 3rd, 2008

地下室手记

这是英语界新翻译的《地下室手记》,译者夫唱妇随,夫是美国人,妇是俄罗斯人。

新译本的特点是最大限度保留了俄语的原汁原味。Richard Pevear和Larissa Volokhonsky是这样工作的:首先一个人读俄语,另外一个人根据语感翻译成英文。接着,再一个人读刚才的译文,另外一个对照着俄文。这样反复修改,直到形成初稿,再读给一个通晓俄、英两种语言的人听。如是,则俄文的节奏、韵律全都反应到新译本中。这样干活效率不高,无怪乎这本薄薄的小书花费了他们整整一年的时间。

年少时,狂迷托尔斯泰,梦里甚至拜倒在他的金光白袍之下。后来,才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才是同类项,随合并之,一本一本阅读之。犹记得读《罪与罚》让我泪湿青衫,读《卡拉马佐夫兄弟》让我心惊肉跳。

新译本能够更确切地传达老陀内心的癫狂与神圣,所以我选定它为近期的晨读材料。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