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智慧’

识对人 读对书

Saturday, January 4th, 2014

dongxue

(注:图为王公懿水墨作品《洞穴》局部)

静下心来想想,过去的2013年并非一无所获,最起码通过做《新西湖》杂志认识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跟他们一席谈所带来的收获,往往超过读一百本书,看一千小时的讲座。

这绝不夸张。荀子说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听在某一领域有建树的人推心置腹的倾谈,就是爬上了高人的肩膀,天因之广,地因之阔,霾因之散,气因之清。

去年我和同事汤葛月人对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思想家高士明进行了访谈,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对西方当代思想和艺术精熟、以一篇《被叛卖的杜尚的遗产》论文成名的他,动辄引用的却是《蕙风诗话》之类“土经典”。再详谈下去才知道,在他那里早已解决了学习的土洋之争。

高士明告诉我,早在民国时期,梁启超、陈寅恪等人就解决了一个中国人治学绕不开的问题,即学术的古今中西问题,并提出“非中非西,亦中亦西”、“不古不今,不中不西”。每年本科新生入学第一课,他都请名师来给他们讲解王国维《国学丛刊序》。这篇文章开宗明义:

“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 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 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就这么简单,学习是没有中西之分、新旧之分、有用无用之分的。我为什么没有早一些知道这一点?在我的博客白板报里,经常可以看到我摊煎饼、榨臭豆腐一样翻来覆去的挣扎:到底是多读中国书,还是多读外国书?到底是读中译本,还是读原文?到底是用中文写作,还是用英文写作?到底是读《段注》,还是读《牛津英语词根词典》?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白痴的烦恼!这个问题民国时期的读书人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知识都是相通的,艺术都是相连的。没有一样学问是白费的,没有一本书是白读的!

关键是要找到一门属于自己的专业,建立自己的领地,深入地扎进去。

瑞士历史学家布克哈特在《世界历史沉思录》一书中说:“每个人首先要选择一个固定的专业:神学、法学或者其他任何专业,并且对其进行投入,一直到毕业为止。尽管如此,他的这些投入不应该是为了以他所学的专业为终身的职业,而是为了学会如何坚持不懈和前后一致地工作,学会尊重一个专业内所有的科目,培养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严肃品质。”

关于外语,布克哈特又说:“我们应该学习两门古典语言,如果有可能的话,再增加若干现代语言,因为他们是我们在学界深入下去,特别是接触世界上各类文献的钥匙。我们掌握的语言越多越好。好的翻译应当予以尊重,但是作者的原汁原味的表达法是任何翻译者都无法替代的,另外,原作的词汇和措辞本身已经是深厚历史积淀的最好的证据。”

这不很清楚吗,早知如此,有纠结学什么的这功夫,不如一头扎进一门学问里去。

2013年我遇到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是王公懿,这也是托高士明的福,我们约了他的采访,他那天正好要参加王公懿的画展研讨会,他建议我们采访王,并且给我们做了引荐。

王公懿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个思想、作品与言行合一的艺术家。她成名甚早,却不怎么红,她的山水画带着一些粗暴,但充满生命的张力。

我从她那里得到最大的收获是:艺术家不要迎合他人。

王公懿在1980年因一套版画《秋瑾组画》而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金奖,当时她有些飘飘然,为了再次得奖,她根据当年流行的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争分夺秒地做了另一件名为《炎黄子孙》的组画,作品参展后,她自己都觉得很“假大空”,从那之后,决定追随内心的真实而创作。

她崇尚不带“目的性”的创作,认为越是放松状态,越能画出好作品。她画画五十多年,只要遇到命题作文,肯定画不好。很多人曾向王公懿求画某某主题,都被她拒绝了,她说:“不是我骄傲,是我这样画的时候都画不好。因为我潜意识当中就想到要迎合你,我从13岁开始绘画,这么有经验了,可是我知道一定画不好。所以我只能说,你从我已经有的作品里,看看哪张好,就挑一张走。如果你都不喜欢,你再等等吧,也许我下一次能变什么来,正好让你满意。”

这跟布克哈特在《世界历史深思录》中“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一些提示”有异曲同工之处。

布克哈特从接受者的角度,建议大家警惕那些迎合我们的东西。他说:“精神劳动不应当成为一种简单的乐趣。凡是真正流传下来的东西,乍看上去,它们都显得无聊,其原因恰恰是因为它们是陌生的。它们表现了它们所属的哪个时代的观念和利益,并且面对的对象也是哪个时代,它们并不想迎合我们的口味。经过改编的许多历史的东西因为专门面向我们的,所以被加了一些辅料,以便其中的人物和事件迎合我们的口味。”

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在读一些世界名著的时候昏昏欲睡吗?布克哈特说这很正常,因为“对于那些没有受过充分教育的人来说,所有的诗歌以及历史上最令人愉快的人物故事(阿里斯托芬、拉伯雷、堂·吉诃德)都是难以理解和索然寡味的,因为那些人物和故事无法像当代的小说那样给他们切身的感受。”

是的,作为一个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来说,不需要迎合别人,也不需要别人迎合。王公懿甚至建议画画的学生不要轻易把自己的作品示人。“因为有些人太喜欢批评别人,当你正在创作中,对自己又不是特别有信心时,这种意见是很有杀伤力的。碰到这种情况,你可以随意作画,画了以后收起来,攒一段时间自己再回头去看,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少地被这个浮躁的社会所打扰,少走一些弯路。”

对于我来说,在领受高士明和王公懿关于学习和创作的智慧之前,多走多少弯路啊!

现在我知道,读对书,识对人,写自己所乐意写的,即是福,即是道。有用无用,畅不畅销,卖不卖钱,出不出名,皆不可控,从而也跟作者没有任何关系。

Loading

用字母表对抗健忘症

Friday, October 11th, 2013

有一天夜里,看足球,尤文图斯对米兰的一场比赛,看到中场大将皮尔洛,我忽然想起另外一位曾经在尤文图斯效力的铁汉,他叫什么来着?名字就在嘴边,怎么也想不起来。闭上眼睛,我能清楚地记得他的长相,我还知道他曾经是捷克队的主力,他的队友叫科勒,2.04米的大个之中锋,他的主教练叫布吕克纳,他的名字翻译过来也是四个汉字,但是我就是想不起他叫什么。想不起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的脑子里居然没有任何坐标可以搜寻到他。这让我不禁恐惧起来。这是记忆力衰退的标志。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忘一些东西,比如,一进家门把钥匙放到一个不常放的地方,或者把装着新买衣服的购物袋忘到商场的某个柜台。这些都不是健忘症,因为你可以通过大脑里的记忆回放,顺藤摸瓜,找到线索。而这名捷克铁汉在我的大脑里,毫无线索。

当然,你会说,到网上搜搜不就行了。的确行,但那样我等于承认自己在记忆力面前认怂了。有第一次,就会有第N次,大脑从此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原谅自己的遗忘,从而变本加厉,把我推向老年痴呆的不归路。

不,我要掐住命运的喉咙,它并不能将使完全屈服。贝多芬的这句话,我初中时候就会背,但直到中年以后,才对我有意义。

我决定用最笨的办法,把我脑海中记住的足球运动员名字,全都写下来,那么这个捷克悍将,应该就在这些名字里面。

说写就写,但是写的时候,我才发现,按照何种顺序写才是最重要的。在没有汉语拼音之前,汉字的检索是一件令人头疼的是。虽然有偏旁部首和笔画数检索的方法,但是笔画并不直观,笔画数也常常会数错。如果没有汉语拼音,汉字连简洁地分类都做不到。

就在我准备按照拼音顺序回忆球员名字的时候,我又遇到一个难题。汉字共有400多个读音,我要把这四百个读音全都列出来,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套球员的名字。

忽然我想起一个更简介的方法,我可以直接用英文回忆啊。英文只有26个字母,球员的名字的首字母,必然在这26个里。我只需要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回忆就可以了。

以下是我的回忆过程:

A: Alex, 亚力山达罗,Ashley Cole
B: Beckham, 巴蒂斯图塔,巴雷西
C: C.Ronaldo, Cech
D: David Duff, 德尔·皮耶罗,德尔维奇奥
E: Eto’o, Essen
F: 法布雷加斯,法尔考,Figo
G: 古蒂,吉鲁
H: 赫尔南德斯,海挺加
I: 伊涅斯塔
J: 儒尼尼奥
K: 克洛斯,克劳泽
L: 兰帕德
M: 马尔蒂尼,马拉多纳
N:NEDVED,内德维德!

就是他,我要找的就是他!我想破脑袋德名字,终于回到我的记忆里,我长舒了一口气。感谢拉丁字母表,感谢英语,感谢伟大的字母文字,让我找到了对抗遗忘的方法。

现在搞什么国学,“汉字大赛”,纯粹是浪费时间,误导青少年。应该把这时间和热情用来学外语啊,笨蛋!

字母文字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才是人类进化的方向。任何中国人想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应当掌握一套字母文字,哪怕只认识26个字母,也大有用处。

以下是我对于字母表的一个应用实例。

前几天我在写一个故事,里面有四个人物,我总觉得似乎已经对这四个人了解了,实际上他们身上深层次的东西,我还知之甚少。于是,我用了一个跟回忆足球运动员名字一样的笨办法,我找来一张纸,画了一个表格。26个字母列了26行,每个字母联想一个单词,我故事中的四个人物,裂成四列,每个人物都必须对这个单词做出回答。

我列的26个单词是:

Ambition, Break point, Can-be, Doubt, Endangerment, Fight for, God, Haunting, Irony, Jealous, Kill, Lost, Monster, Next stage, Opportunity , Remorse, Strong, Threat, Under water, Victory, Weakness, X-file, Years after, Zest

等我填满这张表格,对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甚至有一种,跟故事里的人相见恨晚的感觉。

中文真的不是一门好语言,我们不过是为了谋生,才勉强使用它而已。如果要获取智慧、力量,必须借助其他语言。故而,外语才是智慧、力量和灵感的来源。

Loading

读萨迪《蔷薇园》

Friday, March 16th, 2012

萨迪是十三世纪波斯诗人,《蔷薇园》是他的代表作。这本诗集的来历是这样的。 有一天,萨迪和朋友在一座花园中散步,美景让他们流连忘返。即将回去的时候,她的朋友采了很多蔷薇、香草、风信子想带回城里去。萨迪对他说:“这园中的花都是要凋谢的,即使是蔷薇园中的花也不能久存。”朋友问怎么办。萨迪说:“我要写一本《蔷薇园》,它的绿叶不会被秋风的手夺去,它的新春的快乐不会被时序的循环变为岁暮的残景。” 这本诗集共分八章,分别记帝王言行,记僧侣言行,论知足常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昏愚,论教育的功效,论交往之道。 形式是一段散文加一段诗歌,颇似歌剧的念白与歌唱。内容以语言、箴言、教诲为主。颇似同样著名的波斯贤者著作《卡布斯教诲录》。 我所读的版本是网上下载的PDF版,是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俗称“网格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扫描的,译者水建馥。 我特别喜欢里面的小故事。 萨迪认为沉默寡言是一种美德。 有一户人家丢了钱,儿子就想出去嚷嚷,被父亲阻止掉了。父亲说:那样做你就会遭受双重痛苦,一是破了财,二是邻居听了会幸灾乐祸。 有一个星象家,回家发现老婆跟一个陌生男人在一起,就破口大骂。路人看了说:“他连家里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怎么知道天上的事情?” 有一个人嗓音难听,却偏要高诵古兰经。一个人从他身边走过,问:“你干这个活月薪多少?” 他答:“我没薪水。”“那你为什么这么卖力呢?”“我念是为了真主。”那人说:“为了真主,你还是不要念了吧。” 萨迪对于青春、爱情和友情,尽情歌颂。下面这个故事,真是情话中的情话。 我和一个朋友像一个核里的两片杏仁那样亲密。有一回我因事远行,过了一段时间,她就责怪我为什么不派人送个信。我说:“我不愿意让送信的人看到你那美丽的容颜,而我却没这个福分。” 对于老年,萨迪提醒要主意年老昏聩。 有人问一个老头子为什么不娶亲。他说:“年老的女人我不想要。” 人家又问他:“你这样有钱,何不娶个年轻的?” 她说:“我这样老都不愿娶年老的女人,年轻的女人会愿意嫁给一个老头子吗?” 有个富翁,膝下一子,眉清目秀。有一晚,他追我说,他一生只有这一个儿子。当年这村里又一棵大树,香火鼎盛,有求必应,他在那树下不知求了多少夜,上天终于赐给他这一个儿子。我听见那儿子私下对朋友说:“不知道这棵树在什么地方,我倒想去求一求,叫我这父亲早点死。” 关于用权之道,书中也常有论及,因为这本书就是献给国王的。 一个王子对父王说,“某官的儿子侮辱我,骂我母亲。”国王问大臣:“应该给这人什么惩罚?”有说割舌头的,有说处死没收家产的,国王对儿子说:“你若宽大,就宽恕他。如果不能,就可以回骂他的母亲。否则别人就会说我们仗势欺人。” 我喜欢《蔷薇园》,是因为里面有些很细微但奥妙的常理。 有一个人参加国王的宴席,吃得比平常少,祷告的时间又比别人长,为了博取大家的尊敬。回到家,就吩咐快点开饭。他儿子心直口快,问:“你赴宴难道没吃饱吗?”他说:“我因为另有所求,在他们面前就没有多吃。”儿子说道:“既然这样,你的祈祷也不能算数,还得重新来过。” 有一个人对师傅说:“总是有人来找我,把我的宝贵时间都浪费掉了。”师傅说:“这好办,穷的,你借给他们钱。富的,你向他们借钱。这样他们就再也不来了。” 有人问一位圣人:“慷慨和勇敢,哪一个更可取?”圣人说:“有了慷慨就无需勇敢了。” 不过萨迪并不指望看这本书的人,都能从中采撷蔷薇。 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眼睛不好,就找兽医看,结果吃了兽医的药,眼睛就瞎了。他去法官那里告,法官说,你活该呀,你有病为什么要找兽医去看?你又不是一头驴子。 萨迪有一次在一个礼拜堂对一群冷漠的听众演讲,大家冥顽不化,无动于衷。后来有个旅人经过,只听到他后面几句,就大受感动。萨迪悟出一个道理:“假如听众不能领悟,怎样的言辞也无补。假如他们茅塞顿开,真理才能打动他们的心。” 是的,应该分辨哪是你的听众,然后说出真实无伪的话,在沙尘荒漠中,栽种一片小小的蔷薇园。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