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报道’

在富士康

Monday, January 28th, 2013

买了《第一财经周刊》第239期,只因被它附赠的一本单行本小册子所吸引,小册子的标题是《在富士康》。

2012年11月4日,《第一财经周刊》人物主笔李申,化妆成工人到淮安富士康应聘,在生产线上工作了15天,写下了这篇报道。我读了两遍,眼眶湿润了两次。

富士康一直是一家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企业,不仅仅是因为2010年开始的连续11起员工跳楼事件,而且因为它是苹果公司攫取高额利润的重要一环,在全球都受到关注。

福特曾说:“没有人能管理100万人。”那是因为他活得不够长,不知道郭台铭和他的富士康王国。郭台铭发现,当工厂的人数为40万的时候,规模效益最大,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所以,他开始在内地开办规模为20万人的工厂。淮安富士康就是其中之一,它主要生产iPhone5用的Lightning数据线。这条线在苹果官方商店每条的零售价是149元。

李申的特写,为我们展现一幅大工业化时代的图景,它不壮丽,也不凄惨,但像机器王国一样整齐划一、枯燥单调。

文章开篇是一幅富士康体育活动大厅的流程图,看上去跟生产线上的流程图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作业内容”是领取器材、锻炼身体、归还器材。这叫“目视管理”,就是让一切一目了然,不用解释。

生产线上也是这样,富士康把生产一条数据线分解为近百个工站,12个检查点。每个工站要完成的动作不超过3个,一个工人,不管有没有技能和经验,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线生产。李申所做的工作是“DB端焊点检查”,每天检查4500根数据线,按10小时工作制计算,平均8秒一个。

富士康工人来自于地方的招募与输送。每个地方政府在吸引富士康建厂的时候,除了给予了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之外,都承诺帮助招募劳动力。政府把任务层层分解,最后交给中介来完成。中介搬着小板凳在闹市区,招徕工人。

平时而论,富士康的待遇在中国的工厂中算是不错的。员工基本月工资2000元,要想多赚钱,那就多加班。非节假日晚上加班费是平常工资的1.5倍,节假日加班是平常工资的2倍。到了旺季,一个工人一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4000元。工厂配备有心理辅导员,还开通了78585爱心热线,平均每6500个工人背后就有一个话务员。厂区里有体育馆、游泳池、图书馆,当然还有网吧,每个员工每月10小时免费上网时间,超出部分要收费,但也比外面的网吧便宜。

但几乎没有人在这里上班超过3个月。

农民工的季节流动性是原因之一。中国有2.5亿农民工大军,他们随着季节在不同行业和地区迁徙。冬天是建筑业的淡季,却是电子业的旺季,因为苹果等数码产品在圣诞节前后销量会大增,拥挤的厂房也成了避寒的地方。因此,很多男工会到富士康来工作几个月。

工作的乏味枯燥是工人坚持不下去的第二个原因。李申写到:

“在流水线上,没有复杂的工作,不需要动脑子。单看每一项具体工作,也不很费力。但是,当每项工作重复4500次之后,就会变得很辛苦,身体上一直重复用力的部位,会很疼痛。”

“当你看着流水线不断流动,似乎永无休止,做完一件,就有三两件在等着你。而时间过得很慢,似乎下班永远不会来临,就会立即产生疲劳、厌倦。有人在生产线上大哭,说他月底、周末、明天、今晚就要离职。男工人和女工人通过讲一些黄色笑话来打发流水线的枯燥和无聊,虽然也不是很好笑,但是谈论性确实是舒缓压力的方法。偶尔也有人在车间里吵架和打架,声音都很大,但是别的工人完全没有时间去看,所以很快就会平息。”

作者在文中不慌不忙穿插了泰勒制和福特制的历史叙述,福特曾经通过采取流水线作业,使得工人的日工资增加到5美元,劳动4个月就可以买一部自己装配的T型车,从而跨入中产阶级的阶层。而富士康的工人们的绝望之处在于,他们永远不可能像100年前的工人那样步入中产阶级。

谁能在中国过上好日子?如果像郭台铭这样采取大规模生产和精益求精地追求质量,都不能让工人致富,那么中国的财富都跑到哪里去了?文章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看最近网上爆出的房叔、房姐、房祖宗,就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难寻找。

李申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结论:

“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厂。它不限制人身自由,不强制加班,可以请假,可以旷工,大部分工人都是自愿来的,即使不是自愿来的,进了富士康之后,可以立即离开。”

“小学或者初中文化程度的人,连26个字母也不会写。经过一两天的培训就能上岗,每个月可以赚到3000-4000元人民币,他们的劳动可以换回美元,这就是富士康的价值。”

然而富士康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涨薪也没有人领情。一百年以前,美国黑人们唱着蓝调涌向底特律。

我们要去底特律,
去找一个叫福特的人。
找一份好工作,
不再挨饿。

如今不会有人唱一首歌给郭台铭,他始终处于批评漩涡的中心。

富士康的下一个希望寄托在机器人身上。他们启动了“金匠中原计划”,大量的工业机器人将在山西晋城制造。等到机器人成熟之后,郭台铭将不再需要那么多产业工人,他将率领130万机器人在工作。

李申写到:

“那时的富士康不需要招募,不需要体检,不需要培训,不需要考核,不需要拉学生来实习,不用背负道德批判,不用盖宿舍和食堂、游泳池和网吧,医院和超市,不用制定规章制度,不用把规章制度改名叫温馨提示,不用标语,不用打卡机,不用支付工作和加班工资,不用统计请假和旷工,不需要替补,不需要休息,不用分早晚班,不用防止跳楼、禁止吸烟,不用担心有人打架,不用警告、记小过、记大过和开出,不用安保系统,不用关爱中心和78585热线,不用带(戴)着红袖章和红帽子的人维持秩序,不需要线长、组长、课长在车间里转来转去,去需要奖励和惩罚。”

“这样郭台铭会不会更开心和轻松一点。但是如果这些都没有了,还要富士康干什么。富士康的价值不久在于它做了这些事情么?如果这些都没有了,就可以搬到美国去了。”

从农村涌向城市的中国产业工人,一直是媒体所关注的。《华尔街日报》记者张彤禾曾经写过一本书Factory Girl,我曾做过读书笔记。但作者没有进入生产第一线,所有的材料来自访谈。与之相比,李申乔装成工人,进入流水线,一干就是半个月,获取了第一手资料,记录下亲身感受,十分难得。这也凸显出文字记录的重要,《在富士康》没有一张照片,但是比影像更有力量。

向一财和李申致敬!

Loading

李开复浙大布道目击记

Sunday, October 18th, 2009

1、在杭州市政府和浙江大学谦卑的邀请下,10月17日,李开复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做了一场布道式的演讲。

2、他首先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说为了数清楚池塘里的鱼,把池塘的水放光。我毫不怀疑,开复李很小的时候就发明了水泵,或者利用虹吸原理,把池塘的水洗到高处去。

3、 开复李10岁到美国,数学很好。全班唯一一个背下九九乘法表的人哦。

4、开赴李的回忆到了高中,第一个项目是做产品卖给自己的父母亲。第二个项目是卖生产了一批抗议学校缩短午餐时间的T-shirt,卖给同样不满的中学生。可惜,开复李没有把这种抗争精神坚持到底。否则,今年夏天,满大街都是谷歌制造的翻墙T恤。

5、开复李说上了哥伦比亚大学,有一本《文言文入门》是他最爱。

6、李开复说,应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你的天赋就是你的兴趣。谢谢李博士,让我明白西门庆为什么那么喜欢偷腥了。

7、李开复喜欢用警句,有的是别人的,有的是自创的。他说:教育就是知识忘光之后剩下的那个东西。

8、开复李喜欢用这样的词描述自己:勇敢,骄傲,激情,追随,成功,胸怀,魅力。当然,他最喜欢的一个词是:老师。

9、李开复开始讲自己的挫折。业余教小天才们编程,学生给他提意见,说他讲课只看黑板。李说面对挫折,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没有表达能力,就等于没有思想。

10、他开始苦练演讲术,学到两个秘诀:一个是目光接触,看最后一排人的头顶双手撑着讲台这样不会发抖。

11、开复李讲自己在苹果的经历。学到的管理精髓就是尊敬与信任别人。后来到了sgi开发了三维浏览器。又失败了。他说sgi项目的失败造成90多人失业,他很抑郁,还看了心理辅导。

12、开复李定理。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13、开复李讲自己的父亲。老家在四川,后来终于回乡一趟,有人赠送给他一枚闲章,其父经常望之流泪。章上刻着;少小离家老大回。 仅这一段叙述,就胜过龙应台无数。

14、中国研究院1998年回国建微软研究院。2000年回到总部开发.net。他发现,微软是个大机器,自己在内是螺丝。

15、李开复想去google,微软发起了对他的诉讼,他说此事对他打击很大。开复君不必难过,其实可以用一句研究“汉奸发生学”的万能辩护句来应对质疑。“当国家/公司/组织/老板执行不义,那么背叛也是慷慨的正道。”

16、开复李又悟道了名言一句分清哪些能改变,哪些不能。开始,全神贯注打官司。他讲起的30万电子邮件的桥段。他要求微软提供证据的时候,微软给了发来30万份电子邮件,并且都是照片格式,里面只有8封跟开复有关。李编写了一个ocr软件,对邮件进行扫描,再用google desktop搜索。很快找到了证据。

17、我觉得30万邮件的段子很像瞎掰。有两点就令人起疑:A、微软为什么会发给他那么多邮件,难道不怕暴露公司机密吗? B、为什么微软的邮件都是照片格式,难道为了难为李开复,故意连夜把文本邮件转换成图片格式吗?当然,我们不必追究他故事的细节,掌握中心思想就够了。那就是:开复李的名字印在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封底,并且写着:“书中这些纪录开复李一个人都做到了,而书中所有的人不过是对开复李老师拙劣的模仿。”

18、担任google领头羊是开复李最得意的经历。为什么又从谷歌出来呢?李开复解释是:为追随内心。

19、开复李演讲中频繁用到“我的一生”这个词组:“我的一生如何如何”,“我纵观我的一生”,难道他死了吗?

20、听了半天,也没弄明白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是干啥的。

21、人们对廉价成功学的渴求,是开复李们生存的沃土。

22、李开复被邀请担任杭州大学生创业顾问。继余秋雨,韩美林之后成为杭州的守护神。

23、官员都是势利眼,导师也是顺杆爬。杭州市的官员一口一个开复老师叫着,此刻的李老师肯定浑身有麻酥酥的蚂蚁爬过的感觉,小周天通了,开复精神入佳境了。

24、李开复说也怎样判定自己的价值,就是想象一个没有自己的世界,再跟今天的世界进行比较,这两者的差别就是自己的价值。我知道,假如李开复不存在,我和我的同事会度过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而不是听这些重复了N遍的成功学的废话。

Loading

一只坏灯泡

Wednesday, April 22nd, 2009

外婆家是杭州最著名的大众化餐饮品牌。最近,报社组织了一群中小学记者,对外婆家的总经理吴国平做了次采访。

有位小朋友观察仔细,发现餐馆门口一只灯泡坏了,就大胆地说:“我问个问题您别生气。为什么灯泡坏了都没人修?”

吴国平说了一番话,小朋友们也许没听懂,但我听懂了。他说,管理者要在理想和现实中做出平衡。我们的一线员工,每天忙得脚步沾地,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有时间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人,动手能力又不强。因此,凡是来外婆家工作的大学生,都要先到一线去锻炼,但是每天只锻炼半天,因为一天的话他们撑不下来。他们有时间有能力思考,也可以启发一线的员工思考。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虽然灯泡坏了没有人报修,并不是一线员工的责任,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尽职尽责地忙碌着,没有时间停下来观察和思考。那些有时间发现问题的人,应该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要对干活的人指手画脚,求全责备。

这位吴总确实是一位务实的管理者。他体校出身,当年曾是浙江的短跑小将,后来成为职业经理人。他不受教条的束缚,知道哪是重点,哪是非重点,用长三角一带的话说,叫“拎得清”。

小记者们也难能可贵,善于用平等的视角跟企业高管对话。这一点是很多大记者都做不到的。长期以来,财经报道记者存在心理偏差,一心想解读财富人物的成功密码。其实,财经记者和一切记者一样,只有三项任务:记录,记录,再记录。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