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媒体’

不付钱?不付钱?

Monday, March 2nd, 2009

【按】不要指望小说里的语句能振聋发聩,只有媒体还说那么两句让人回味的话。针对中国人拍下兔头鼠首而拒不付款,以下是一位朋友翻译的法国媒体的评论。

BERGE先生对中国的敲诈事实上和巴黎市长对抗奥运会火炬传递一样荒唐。应该停止轻视中国这种姿态以及孩子气地想给中国上课的念头。这些既不是对话也不是外交的正确方式。像法国左派这样面对政府有请愿狂倾向的现象在国外并不常见。(中国人)对一些任性行为的宽容度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针对中国买主拒绝付钱的声明,一个法国读者这样写)老鼠问兔子:难道他想用猴子的货币来买单?

老鼠头加兔子的牙,中国人真是小气啊!

一个来自CP的卖家自发地抬高价格却不肯买单!在这个国家,如果没有政治权威的默许,没有什么事可以干成。区委会可以授命于一个农民,部长们授权于一个亿万富翁,而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可能突然有一天一无所有,仅仅因为一个高官轻轻皱了一下眉毛。

我认为这位中国收藏家的行为是合法合理的。法国人如此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应该能够明白这种做法对一个有着灿烂艺术成就的大国是一种侮辱和可耻。

BERGE对中国的敲诈以及批评中国人权问题的做法也不恰当。他忘记了这些文物是以抢夺的手段获得的,他的言论在他委托拍卖行出售文物这样以一个纯粹以获利为目的的行为中,并没为他带来体面和声望。至于佳士得,在他一心想在拍卖行中创记录的商业行为中,也应该多考虑一些商业道德伦理。

如果在声称文物是被盗之前,中国停止已经持续数个世纪的偷窃西方专利技术的行为。

中国买主认为他不应该为曾在一百五十年前在战争中被抢走的文物付钱,这是他的道德观。明天,我将花三千万买下中国制造的产品然后拒绝付款,因为我们遵守工会法,保护环境,言论自由,等等。这是我的道德观。

中国人真是太健忘了。难道他们忘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数以千计的文化艺术遗产曾经被爱国主义的热情化为乌有?买主先生,你应该好好看看中国文化遗产清单。

Loading

文怀沙也是我的朋友

Monday, February 23rd, 2009

有一个dashi叫文怀沙,他最近很受关注。有一家报纸叫《深圳商报》,做了一篇文怀沙的报道:《是历史真相,还是“狗放屁”》。于是一个离奇的时空倒错的事件发生了,《深圳商报》刊登了“文怀沙”年轻时的照片,这张照片把和菜头笑得肚子痉挛

年轻时的文怀沙

倒底为什么?我的朋友一位文化编辑含泪感谢深圳商报八辈祖宗(别点了,已自删)

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编辑在网上用图片搜索找文怀沙的照片,而我那位朋友不小心恰好写了一篇关于文怀沙的评论,于是,悲剧就这么发生了……(证据看这里

恩,明天找他去买两斤春药备用。

Loading

为《今日早报》叫好

Tuesday, February 10th, 2009

今日早报

当杭州其他媒体都噤若寒蝉的时候,今日早报南方都市了一把,勇敢地跳了出来。不但如此,而且联系杭州,质问刚刚失火的花都市场,为什么还继续开放?

一个城市需要有一张这样的报纸。

Loading

作恶的电台

Wednesday, January 7th, 2009

道路拥堵催生了“堵车经济”,救活了广播电台,杭州105.4–西湖之声,近年来也摇身一变,成了“汽车电台”。今天早晨,我被这个破台气得从床上跳了下来。

像很多交通台一样,“汽车之声”努力取悦于其目标听众–那些在路上的司机,尤其是出租车司机。今天早晨我听到电台主持人用很庄重急促的声音宣布:

“现在播送一条路况信息。在天目山路上,交警正在严查社会车辆驶入快速公交车道。如果你开进了公交车道,请抓紧开出来。”

这种协助违法者逃避检查的提醒服务,不仅是汽车电台一家独有。杭州最火爆的交通91.8,当年就是靠这种服务一举确立市场优势的。

然而,电台提供这种服务,说助纣为虐也一点不为过。

因为这种行为破坏了执法抽查的效能。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执法机构无法做到对每个人进行全覆盖、全天候的监控,即使做到,也不应该那么去做。法律得以有效执行,一靠自觉,二靠威慑。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并非真的一个不漏,而是通过抽样惩戒,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全覆盖。交警不可能24小时守在每一个路口,但是可以通过抽查来增加不法司机的违法成本。而汽车电台的提醒服务,则让交警和运管部门的抽查几乎丧失了意义,执法成本上升,违法成本下降。那些道路上横行霸道的司机更加有恃无恐,因为汽车电台是他们全天候的违法预警雷达。这样下去,违法司机会对这类电台产生依赖,但是整个社会却要为此埋单。

我承认我不懂法理,但我相信自由心证。汽车电台的做法,就好比开设一个“小偷电台”,专门为小偷们提供警察巡逻的信息:“各位小偷请注意,现在警察已经巡逻到王府井大街,请大家暂且忍耐一下,或者到没有警察巡逻的东安门去偷。”

西奥多-罗斯福说:“没有人高于法律,也没有人低于法律,要求一个人守法是一项权利,而不是一项恩惠。”而汽车电台这类的媒体,以一己之私置全社会的利益于不顾,鼓励协助素质低下的司机在道路上违法,不是在为善,而是在作恶。

Loading

解读一份来自中世纪的官方声明

Friday, January 2nd, 2009

2008是神奇的一年,以艳照门开始,以裸聊门收尾。偏安于浙江一岛的《舟山日报》,因为出了一个跟女下属裸聊的部主任,一下子成了热门词汇。面对女员工在网络上的公开举报,舟山日报在08年快结束的时候推出一份官方声明。看着这份广泛转载的声明,我努力推了推眼镜,以确定日历上的时间不是公元1008年;我又使劲抽了抽鼻子,不但闻到了官僚主义的臭气,而且隐约闻到了火刑柱上人肉烧焦的味道。下面,让我们来鉴赏一下这篇奇文吧。

舟山日报社关于袁松华事件的真相说明

事件原由:2008年11月28日上午9点多,日报广告部员工沈某向社领导举报袁松华(系日报广告部主任,2008年1月聘任)对其性骚扰,举报材料为一封举报信、一张视频光盘。报社领导当即向报社纪委通报举报事项,要求纪委认真调查,按有关规定程序处理,并要求严肃办案纪律。

【解码】举报人去年11月28日提出举报,所谓“当即”通报,“当即要求”,不过都是些不传达任何有效信息的屁话。关键是看日报社接下来做了些什么。

调查经过:报社纪委为查清事实真相分别找举报人沈某、当事人袁松华和沈某丈夫前后8次调查了解,并找相关人员了解情况。沈某夫妻提出要报社开除袁松华或让其离开报社,离开舟山,达不到目的将向上级有关部门继续上告。12月10日,沈向市委宣传部举报,宣传部领导十分重视,专程派分管副部长前来报社听取情况汇报,并要求报社党委查清事实,严肃处理。

【解码】接到举报,舟山日报做了什么呢?声明中说,做了调查,前后8次,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8次怎么了,木子美还能一下子做12次呢?次数根本不重要,能够化解矛盾,摆平当事人才是关键。结果呢,舟报不但没有解决危机,还造成了矛盾升级。12月10日,女员工开始向报纸的爹地–当地宣传部举报。宣传部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事,于是要求舟报深一点,更深一点。

调查意见:经深入调查后,报社纪委认为,袁松华与沈某行为属通奸。其理由:一是首次发生性关系,是在男方家中。女方虽然应男方要求到男方家中安装电脑,但女方明知男方妻子长期在外,还在男方家中发生性关系,且当时未向有关部门举报。二是两人均承认多次发生性关系,时间持续长达近2年(首次发生性关系时袁松华未担任日报广告部主任)。矛盾爆发,是沈的丈夫于11月23日打开家中电脑时发现沈与袁两人不当关系引起。事后,在袁松华和沈某夫妻协商未果的情况下,沈才向组织举报。

【解码】舟山日报开始“深入调查”,却原来以前10多天的时间,都是在肤浅调查。这一查不要紧,居然查出一桩在宋朝可以杀头分尸摘心(就像石秀对潘巧云所做的)、在韩国可以判半年徒刑的弥天大罪–通奸。“通奸”这个完全可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语词,经过舟山日报的大力抢救,终于重见天日。

为什么是通奸,而不是强奸,迷奸,顺奸,合奸,也不叫“婚外情”呢?舟山日报自有一套逻辑。舟报说,女方虽然以安电脑的名义去的男方家里,但明知男方老婆不在,其潜台词是,女员工是奔着通奸去的。而且干完之后,又不向组织举报,那么更是通奸无疑了。官方声明特别强调,两人第一次发生关系时,男方还不是广告部主任,显然要排除上司对下属“性骚扰”的嫌疑。可是了解报社的人都知道,一个普通员工是不可能在两年之内提拔成主任的,况且是广告部这样的重要部门。即便当初两人地位是对等的,当男方提拔之后,两人的地位就发生了改变。两人发生性关系,哪怕双方自愿,男方都难辞其咎。

原因很简单,在工作场所,上司绝不能睡下属,师傅绝不应该睡徒弟,因为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任何正规一点的公司,像样一点的单位,上司搞下属一旦被发现,这个上司都会被无条件开除。除非搞女下属是《舟山日报》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我看不出举报人提出的“要报社开除袁松华或让其离开报社”有任何不合理之处。

从声明中看得出来,这个男当事人是一个极其没种的家伙。舟山日报就这么可贵,广告部主任就这么甜美,值得用做鸡巴的代价来换取吗?不管过去的是是非非,两人行好事,女方被丈夫发觉,作为一个情人也罢,性伙伴也罢,就应该勇敢承担起责任来。不需要你承认“逼迫裸聊”之类的指控,但引咎辞职总是可以做到的。

12月17日报社党委专题听取纪委关于袁松华、沈某一事的调查,根据纪委调查情况及处理意见,同意纪委的处理决定:袁松华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行为,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五十条及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给予袁松华严重警告处分。同时党委决定,为有利沈的工作环境,调任新的工作岗位;对沈进行批评教育。

舟山日报社

2008年12月30日

【解码】12月17日,距女方的举报20天之后,舟山日报终于拿出了处理决定。这个决定采取了各打50大板的做法,显失公平。既然男方是女方的上司,此事的责任男方更大,那么为了给予女方”有利的工作环境“,即使不把男方免职,也应该把他调离才对。但现在舟山日报试图保住中层干部,牺牲女下属,只能激起女方的更激烈的对抗。

更令人不解的是,舟山日报丑闻之所以在网络流传,就是因为女举报人对于这份12月17日的处理意见不满才造成的。作为对此事的回应,舟山日报在13天之后,又把原处理决定拿出来向全社会公布,这样只会更加火上浇油。面对一件并不复杂的私人恩怨,舟山日报的领导,反应之迟钝,处理方法之生硬,让这件男女私事迅速升级为网络热门事件,其执行力之低下,真够让人瞠目结舌了。

Loading

杭州地陷报道的媒体表现

Monday, November 17th, 2008

杭州地铁工地陷落,是老百姓的灾难,决策者的恶梦,却也是媒体传递信息、报效公众的大好机会。虽然人不在杭州,但我时刻关注着媒体报道的进程。

这次事故发生突然,影响巨大,立即成为中文各大门户的头条,捂是捂不住的,除非把所有的机房的电闸都拉掉。

既然盖子必须要揭开,那么不如允许自己的记者去采访,这样至少还可控一些。杭州的各个媒体迅速抓住这次机会,滚动记者派上了用场,本地网站的实时报道,立即被新浪、网易不费一并一蛋转载到其专题之中,并化作滚滚的流量,让杭州的曝光率创下历史新高。

据刚才载我的出租司机说,杭城的广播连续不断地滚动报道,并且请目击者现“声”说法,可以说,当之无愧地成为与网站并肩作战的第一媒体。而报纸呢?可怜的报纸,只有到了事发后周日凌晨,才能报告昨天的消息,而自选动作与规定动作如何平衡,成为考验媒体老大们胆识的试金石。

刚才看到滚动新闻的同事,从周六下午到现在,他们一直分批在事故现场值守,王小街已经24小时没有睡觉。

再看周日的本地报纸。当日只有四个版的《浙江日报》,篇幅最少,只在头版左下做了一篇千余字的稿子,没有图片;《杭州日报》头版配图报道,并且在二版做了滚动报道。

讽刺是五份都市类报纸,头版全部都是同一个广告:“银泰,生日快乐!”,大红大紫,快活喜庆,与灾难新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许无可谴责,因为事发为周六下午,而广告合同在此之前肯定早就签订了,契约社会,按合同来。但是,《都市快报》头版,夹在灾难新闻与广告之间的一条关于鸡的新闻,却让人难以忍受,莫非快报跟鸡也有个约定吗?

从新闻内容上来讲,《今日早报》跨版三维剖面图,非常直观新颖,在读图时代,可以打90分。而我所看到的其他报道,都过于细碎,没有整体感。

所有的媒体都回避了老百姓最想问的几个问题:

一、究竟死了多少人?官方数据把死亡和失踪分开计算,是不是在玩概念,

二、事故原因到底是什么?当然微观的原因需要进一步调查,但是宏观的原因有没有,是不是因为“大跃进”式的仓促决策、大干快上造成了这次悲剧?

三、杭州一号线全面开花,这类悲剧会不会在其他路段再现?进而,杭州土质是否适合建地铁?这次灾难对正在建设的杭州地铁有什么影响?

四、谁要对这一事件负责?追究到哪一级别?

我们知道,在现行的体制下,作为党的喉舌的媒体不太可能把上述问题清单,列入报道内容之中。但是,作为新闻记者应该心里带着上面的问题,争取多透露一点点事实,以便让公众作出判断。

需要提的是,我买了周日的《南方都市报》,它的头版是一张震撼的照片,特大的标题:杭州地陷。此刻,我真的被这样弘扬正义的媒体给感动了,这种感动还会再持续下去,如果我没有阅读它的两版内文的话。南都的文章,还是用了新华社和“钟欣”(SHE?)的稿子,依然是零碎的流水帐而已。

你不在现场,你没有24小时不睡觉,无论摆多么酷的POSE,你都只是一张山寨版的《纽约时报》,你都比不上本地老大娘在广播里一声“唉哟”所传达的信息更多。

当然,这不是责怪南都,如果没有自己的记者,只能选择最合适的消息源,就连BBC也不得不转载新华社的消息,看着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杭州地铁工地坍塌已造成3人死亡,我马上一愣,以为新华社在BBC大楼里开设了分社。

Loading

对传统媒体的傲慢与偏见

Tuesday, November 11th, 2008

在一本关于iPod的电子书上,我看到一张漫画。

poft

画面右边的年轻人说:“哦,老爸,你拥有的音乐跟我iPod里的差不多一样多。挖!老爸~你的音乐差不多和我IPOD里一样多了耶!(ZZ同学对本译文独有贡献。)”

Loading

诛心的媒体

Monday, April 14th, 2008

你纳闷吗?为什么中国的官员都在打官腔,没人敢说实话?因为说实话的代价是惨重的,不但会受到同僚的打压,成为官场争斗的牺牲品,而且还会遭到媒体、舆论的痛扁,成为没人同情的可怜虫。

宜都市市委书记因为在宣传会议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市民出去坐下人力三轮车,吃些烤羊肉串、去洗脚房洗脚健身,内需就自然拉动了。” 立即遭到长江商报、人民网、新浪网的联手击打,仕途堪危。

这就是我们的媒体,他们一方面对社会的阴暗面熟视无睹,一方面又要假装发现了新大陆,把大实话当成大新闻。他们不去寻求真相,反而热衷于制造异议,转移公众的愤怒与不满。那些说话不谨慎的官员,就成了整个官僚体制的替罪羊。

中国哪个城市没有洗脚城?一句让市民洗洗脚,到了新浪网首页上就成了,“湖北宜都市委书记提倡发展洗脚业引发争议”,
诛心之狠,莫过于此。

一个县级市的扯皮宣传会议上的一个小插曲,为什么会被长江商报的记者知道?是谁报的料,动机又如何?

都是中国人,这点小花花肠子,难道就看不出来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