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February, 2009

虚空(仿泰戈尔、纪伯伦风)

Saturday, February 21st, 2009

虽然人们都说“黑色星期一”,但这个早晨却阳光明媚。大街上到处都是匆匆去上班的人群。路边的小餐馆里,正在卖者早点。一个西装革履的白领,一边发着短信,一手吃着小馄饨。邻桌是两个年轻人,他们手舞足蹈地谈论着:

“刚才那把牌,要是再给我两个小2,非把他们打个满地找牙!”

“是啊,这么神奇的一把牌,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白领站起身,一边往外走,一边想:

“真是虚空啊!这么忙碌而大好的早晨,这么热气腾腾的两个年轻人竟然还在说打牌的事。真是在浪费年华。”

飞机飞过太平洋,舷窗外一片片云朵像白莲一样绽放,一位穿袈裟的法师看了一眼窗外,低头默念。我们之前看到的那个白领,正在跟同事讨论着当下的时事。

“我认为国家的救市政策应当减税而不是发放消费券。”

“我不同意,我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宝宝能否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来。”

法师暗暗轻叹了一声佛号,暗暗地想:“佛祖给了这么好的光景,他们不思考正念,也不活在当下,却在讨论自己无法把握的事情,这一切是多么虚空啊。”

当落日的余晖照在山顶,寺庙里钟鼎齐鸣,和尚们在做一天最后的课业。

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悄悄折了寺里的梅花,笑闹着跑下山去。

天不知不觉黑了,山脚下,雾气中,孤零零悬着一盏灯,只有这么一点亮,来自那个叫做家的地方。

Loading

怒吼吧,涛哥!

Friday, February 20th, 2009

此涛非彼涛,台湾电视剧演员马景涛是也。凡看过他的表演的人,无不对他的怒吼拍案惊奇。豆瓣有人搜集了他的怒吼画面,看了让人胃口大开。别遗憾了,也别抗议了,怒吼吧,涛哥!

majingtao

来来啦,到豆瓣,跟着涛哥一起吼!

Loading

转:从《且听风吟》看林少华翻译的舛误

Friday, February 20th, 2009

[按]这篇帖子原标题是:关于林少华译《且听风吟》

有人分析作者似为翻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什么》的施小炜。不管是谁写的,这个帖子打中了林少华的要害,读起来痛快,却又触目惊心。想不到这样的日语水平,也敢出来承包村上春树?期待施小炜重译村上,也期待有眼光的出版社,引进赖明珠的译本。拜托了!

关于林少华译《且听风吟》

本不敢对林先生多加评论。即使这本《跑步》刚出来有太多议论之时,也不必多有言语;但林先生前日竟以“种桃人”自居,则实在不能忍受。
  
与人谈及林先生翻译的作品,真是感慨万端。

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恐怕就在于其思想的深邃、洞见的精准、表达的具有杀伤力。这不,伏尔泰就说过一句话:“Les traductions augmentent les fautes d’un ouvrage et en gâtent les beautés.”翻译,增加一部作品的谬误,并损害它的美。若不是这位先贤早在231年前就已然辞世了的话,我还以为此话是针对我国的日本文学翻译部分现状有感而发呢。

不得不说说林先生译的村上春树《風の歌を聴け》。由于偶然的机缘,有幸拜读了林译《且听风吟》,仅粗粗地数了一数,便发现林君的译文不足四万字,而误译竟多至逾百,即平均不足四百字便有一处错误。我们中文里有个表达,属于林君情有独钟的四字成句,叫作“谬误百出”,原本是个夸张的形容,然而用之于林译,却居然“天衣无缝”!岂但“无缝”,误译过百的林译堪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委实令人叹服。何况这个数字还只是粗略的统计,若是仔细推敲的话,只怕“谬误百出”还远不足以形状林译的特色。
  
即便手下留情,像将クッキー(饼干。坊间流行的是港译“曲奇”)译作“甜饼”、ホットケーキー(西式发面饼)译作“热蛋糕”、レタス(生菜、西洋莴笋叶)译作“莴苣”、ダウンライト(吸顶灯)译作“低垂的灯”、コミック・ブック(漫画书、连环漫画)译作“内容滑稽的书刊”、頭の良さそうな綺麗な目をしていた(长着一双聪慧漂亮的眼睛)译作“一对眼睛满漂亮,头脑也似乎很聪明”、甚至还生造出了个“军宪”来对应“MP”(宪兵)之类,姑且就得过且过视而不见,不算是误译也罢,然而单是实在无法看过的“铁”错,也多达七十而有六!有人赏识林君“译笔华美”,而我则钦佩林君的惊人勇气――如此谬误百出的译本,居然也敢公诸于世!这大约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方能无畏”吧。试举数例,以示一斑。
  
1、大恐慌を扱った古い映画の中で、こんなジョークを聞いたことがある。(村上春樹『風の歌を聴け』講談社文庫1989年1月20日第25刷、下同不注、P72)

从前从一部惊险题材的电影里听到这样一句笑话。(林先生译《且听风吟》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2008年1月第3次印刷、下同不注、P65)
  
林译的错误略可分为二类,第一类便是常识错误。譬如这“大恐慌”一词,恐怕稍具常识者,都知道在日文中它指的是1929年起源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危机。起先我还以为,起码一个大学教师,即便猛可之间说不清来龙去脉,至少一缕模糊的印象总该是有的吧。莫非我的这一估计须得修正不可么?

林先生所谓“惊险题材的电影”实为“描写经济大萧条的老电影”。恕人臆测:只怕是林先生望文生义,见到“恐慌”二字,便觉得“惊险”,遂有此译的吧。
  
2、 僕はカウンターの中にあるポータブル・テレビの「ルート66」の再放送を見ながらそう答えた。(P22)
  我一边回答,一边看着吧台里手提电视机的重播节目“航线66”。( P16)
  
这又是一个常识错误。按「ルート66」即横贯美国的、著名的“国道66号”,Route 66,西起芝加哥东至加州圣莫妮卡,现已废弃。美国CBS曾在1960至1964年间播放过同名电视连续剧,日本NHK电视台也早早就曾追风播放。而林君举重若轻,一挥神来之笔,便将一条原本在地上的公路,硬生生地竟给搬到天上去了。

再者,一般而言,依循日文的着力点所在,还是按“一边看电视一边回答”的语序翻译为佳,如无特殊理由的话。而这理由,恕我眼拙,在此未能发现。
  
3、 僕は鼠のグラスにビールを注いでやったが、彼はまだ体を縮めたまましばらく考え込んでいた。(P23)
  鼠如此说罢,把啤酒倒进杯子,再次缩起身子沉思。(P16)
  
这句译文令人百思不解,始终未能参透林先生的禅义何在。村上氏说得明明白白是“我”给鼠倒酒,林君何以非得坚持译成是鼠自斟自酌呢?而且后半句清清楚楚说的是“他犹自蜷缩着身子,沉思良久”,描绘的是状态的持续,而林君却将它译成了同一动作的再度发生,未能理解日文副词“まだ”和“また”的不同。

这便是林先生译错误的第二类:对原文理解屡屡有误。于细微之处更其如此,每每做不到细针密缕,于是其结果,译文便不免常常走样、变味,甚至颠倒黑白。
  
4、三年振りに無性に煙草が吸いたかった。(P27)
  三年没抽烟了,馋得不行。(P20)
  
不仅对日文的理解做不到精细入微,就连林君自视甚高的母语中文,其理解也可以说是粗犷型的。比如说上引译文,它给人的感觉是,这个想抽烟的人(鼠)三年之间对抽烟的向往始终不曾间断过。未能准确地传达出日文“三年之间从不曾有过抽烟的欲望,此刻却陡然想抽烟了”这层意思来。林译,又走样了。
  
5、大丈夫さ。小便なんて出やしないよ。(P52)
   没关系,一泡小便就出去了。(P45)
  
语法理解严重错误,颠倒黑白。村上氏原文是个否定句,意为“绝不会撒小便的”。人家分明没有尿意,林君却无端地要给村上氏“把尿”,婆心感人呐。
  

6、女の子に貸しを作っても・・・・・・ムッ・・・・・・借りをつくるなってね、わかるだろ?(P57-58)
  在女孩子身上借而不还・・・・・・呃・・・・・・就是说有借无还,意思明白?(P50)
  
“ 意思明白?”林君译笔下的这位播音员中国话说得还颇有些抗日电影里鬼子的味道嘛。而且“借而不还”与“有借无还”究竟有何实质区别?说来惭愧:“这个句子,我的,意思的,不明白。”看来林君似乎也不明白日文“貸し”和“借り”的歧义以及在习惯表达中的用法,以至于译出了这么一句令读者诸贤恐怕人人一头雾水的奇文来。其实村上原文的意思不过是:“宁肯让女孩子欠你的情,也别欠女孩子的情,这个道理你明白吧?”
  
7、 彼女は真剣に(冗談ではなく)、私が大学に入ったのは天の啓示を受けるためよ、と言った。(P98)
    她一本正经地(不是开玩笑)说她上大学是受到天的启示。(P91)
  
“她”说的话其实应是:“我上大学是为了接受上天的启示。”即“她”应是先上大学后受天启的,林译却成了先受天启后上大学了。大走其样,大变其味。
  
8、セイバーは本当に素敵な飛行機だったよ。ナパームさえ落とさなきゃね。(P112)
   佩刀式喷气机真是厉害,连凝固汽油弹都投得下来。(P105)
  
果然“化境”化得高明。只是笔者愚鲁,不明白何以飞机能扔炸弹就“真是厉害”,莫非林君以为日本的飞机不会扔炸弹么?而其实,又是语法理解错误导致林君译得南辕北辙。原文分明是说:“佩刀式战机真地很潇洒吔。只要不投凝固汽油弹的话。”此乃林君分不清肯定式与否定式的又一例证。而译文似乎也并未因此一“化” 就美了几分呀。
  
9、 あなたがいなくなると寂しくなりそうな気がするわ。(P132)
    你这一走,我真有些寂寞。(P124)
  
应当说这个错误相当地严重。这是那四指女孩对“我”说的一句话:“我觉得,你不在的话,我好像会感到寂寞的。”而在林译中,少女的矜持和婉转荡然无存。其原因恐怕在于林君未能理解“寂しくなりそうな気がする”的微妙内涵,还以为与“寂しくなる”意思相同吧。
  
10、 彼の五作目の短編が「ウェアード・テールズ」に売れたのは1930年で、稿料は20ドルであった。(P151)
  他的第五个短篇《瓦安德.泰而兹》的印行是在1930年,稿费20美元。(P143)
  
先给出正确译文:他的第五个短篇卖给《志异》杂志,是在1930年,稿费20美金。

由于未能正确地掌握文法,林君竟错误地将所谓的《瓦安德.泰而兹》理解为“他”的第五篇小说的标题,而那其实是“他”投稿的杂志名称。按杂志《Weird Tales》,创刊于1923年,是专门发表志怪•奇幻•SF小说的美国著名刊物。林君在此还再度犯了个常识错误。
  
由于对日文和中文的理解俱欠精准,于细微之处未能吃透,所谓内力不足是也,却一味地堆砌词藻卖弄花拳绣腿,结果使得林版村上比诸村上版村上,始终让人感到走了样、变了味。借用当下流行的说法,似乎不妨说林君的翻译,是将村上氏实实在在地给“山寨”了一番。

据报载,在谈及误译问题时,林先生声称其翻译追求的是“文体、韵味、化境”。请注意:林先生是在顾左右而言他,是偷换概念,企图将误译问题转换为“文体韵味 ”问题。林先生显然在强调他的追求与准确忠实势不两立,仿佛一旦忠实便“毫无文学性可言”,误译竟然成了实现其追求的前提。

其实,忠实准确与“韵味•化境”毫不矛盾,并非林先生主张的那样,类似孟子所说的鱼与熊掌的关系,只能非此即彼,二者不可得兼。事实上,点检林译中所有的谬误之处,其译文根本就不曾因为谬误和偏差于是就变得优美起来。如果做不到在忠实的同时传达韵味、迫近化境,那不过说明了译者技拙力怯,内力修炼不足,文字教养不够而已,“中日文尚未修成,林先生仍须努力”啊。

而所谓“化境”,那可是翻译的至高境界,日文读不通、中文半瓶醋的功力欠缺者须得有自知之明,万不可奢谈此二字。其不可或缺的前提并非林先生主张的误译,而恰恰必须是对原文的精确理解和完全消化,否则咀嚼未透消化不良,肉骨鱼刺哽噎在喉咙里,久而久之气竭力衰头昏眼花,于意识朦胧之中凭空臆想出个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韵味、文体”来,倒也不无可能。不,或许当说事实如此。只是这样的“化境”云云,只怕免不了终将“化”作一块遮羞布――如若嫌“遮羞布 ”一词不雅,那就化作无花果叶吧――来掩饰译者的理解错误与功力不足了。“化”固然无妨,毋宁说理应提倡,然而任如何“化”,也须得是翻译,不是改写、改编。否则难逃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意大利人有句谚语,专以讽刺所谓的“翻译家”,说的是:Traduttore traditore.翻译就是叛变。的确,不事内功修炼,专耍花拳绣腿,那只怕在所难免地要“叛变”――至少也是“山寨”――原著了。这句意谚,我等众人如有意染指译事,恐怕均有必要置诸案头座右,时时引以为戒才是。

Loading

雷人书红白合战第一回

Thursday, February 19th, 2009

【红队】
  华语文坛新生代悲情教主——童非非
  一个与文字约会也要梳妆打扮惊喜不断的浪漫女生!
  中学时就喜欢在课桌里留下密码纸条,让暗恋的人能找到自己,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也爱上了文字的神秘……
  那些黑夜的冥想真的可以带来惊喜,就像把冬日的初雪冻进冰箱,一直留到夏天;
  像潜水时睁开眼睛,看见了人鱼的长发……
  突然地她意识到——爱是灵魂遗失的碎片,要不停地找……找到彼此,还要找到终站,一个据说叫永远,却不知如何到达的地方。
  爱真是一场神秘事件啊!
  2005年,童非非以一本震惊亚洲文坛的《东京东》闪耀出道。
  2006年底,童非非高调加盟华文俪制,并重磅推出了非非悲情三部曲的第一部——《我要我们在一起》,让看惯了青春快餐文学的读者们如浴春风,并深深地被其打动。与此同时,“眼泪”也成为了童非非的同义词。
  2007年初,《死了都要爱》的出版,更是奠定了童非非悲情教主的绝对地位。
  34.1%的人说,她们爱上了流泪,是因为看了非非的书
  65.8%的人说,她们爱上了非非,是因为喜欢流泪的感觉
  所以,有99.9%的人正在一边看着非非的书,一边流泪……你呢?

以上感谢网友KIK推荐

【白队】[灰常点评]你们那也叫雷?来看看这本吧《我把你放在玫瑰花床上》

感谢网友朱邑先投递

Loading

“雷人书”征集令

Thursday, February 19th, 2009

雷人书

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发现、探讨、分享“雷人书”。
  
“雷人书”是《广州日报》书评版即将推出的新栏目,在此向全体豆兄豆弟豆姐豆妹们征集雷人书。
  
只要你喜欢读书,只要你常逛书店,你一定被某本书雷倒过。自己雷自己乐,不如大家一块雷,一块乐。

豆瓣会员,请点这里参加我们的线上活动
  
您也可把雷人书讯发到我们的专用邮箱:
  
EMAIL

FAQ

1、什么是雷人书,能举个例子吗?

雷人书,就是那些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书。比如,这一本

2、遇到雷人书怎么办?

最好写一篇书评,像宋石男这篇那样。或者向我们提交,由我们为你解气。

3、推荐了有什么好处?

大王何必曰好处,唯有仁义而已。

不过,如果您推荐的雷人书被我们写成书评,您的推荐之功,将在当期书评中被提及。

4、我可以邀请朋友来一起推荐吗?

当然太欢迎了!最好多邀请一些帅哥和美眉!

5、我是出版社,能为你们推荐雷人书吗?

只能推荐你们自己出版的,否则有打击竞争对手之嫌。

6、我就是雷人书的作者,我要申诉!

来得正好,拖出去,放狗。

7、我买了雷人书,也给你们提供了重要情报,你能给报销吗?

可以,抬头请写“CCAV烟花办”。

Loading

《海角七号》:情绪引导人民

Thursday, February 19th, 2009

《海角七号》:情绪引导人民

(原载于喜欢版权诉讼的《新京报》,为了您的幸福安康,请勿转载。漫画作者为许英剑老师)

海角七号

  《海角七号》终于来到内地上映,但是它的潜在观众们早已等得黄花菜都凉了。这好比应邀去吃一顿大餐,但东道主久久不出现。你只好在瑟瑟风中饥肠辘辘地等待,最后不得不在路边买两个肉夹馍。等龙虾上来,你早已经开始在打饱嗝了。事实上,大部分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人,都已经在DVD或者网络上看过了。我猜测,很多人进影院更像是参加个仪式,仪式很重要,哪怕实质性的突破在香山的草丛里早已发生,鲜花拱门还是要携手穿过的。

  在我眼里,这部电影没有传说中那么好,也没有批评中那么坏。

  《海角七号》不靠故事取胜,它的情节非常弱,没有沿用好莱坞经典的“欲望—障碍—达成”这样的剧情公式,更谈不上制造悬念了。阿嘉能不能把信投递到海角七号,友子能不能成功地组织好演出,茂伯、水娃、警察、马拉桑等小人物的梦想能不能实现,谁会在乎呢?那么推动剧情前行的只有两样东西:情绪和音乐。

  对,片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带着一肚子情绪,怒气冲冲,恶声恶气,好像跟这个世界有仇似的。这种恶劣情绪,有时把我们搞得莫名其妙。比如在才艺选拔大会上,阿嘉弹完一曲把吉他高高扔向观众,就不是常理能够解释的。如果说他在影片一开始骂“操你妈的台北”还可以理解,那么对小镇上所有人几乎横眉冷对,那只能用不通人情或者反社会行为来解释了。而友子身上,丝毫不见传统日本女性的温柔谦卑,她动不动发脾气,而且还常用日语骂人,简直就是野蛮女友的化身。代表气势汹汹,用民意迫使酒店老板同意本地乐团上台演出;交警也气性不小,一言不顺,就把阿嘉撂倒在地。所有的人都带着一股无名怒火,只好互相发泄。

  然而事情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转机出现在影片后半段。当马拉桑卖出去60瓶小米酒,他兴高采烈拥抱了酒店里的前台姑娘,对方羞怯离去。天边号角已经吹响,封印揭开的时间到了。

  随之,影片的情绪急转直下,从烦躁、愤怒转向了痛快淋漓的欢畅与伤悲。自酒宴开始,导演开始报答观众近一个小时的忍耐,一切都是那么恣意奔放。再也没有了那些扭曲,那些恣睢,那些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当大大凑到喋喋不休叙说过去女友的警察面前,给他一个吻,世界开始悄无声息。接下来是性,是爱,是音乐,是记忆中苦痛与美好的复活。

  从沙滩上沸腾的人群一起为落日喊着倒计时开始,电影积蓄的所有坏情绪都已经被焚烧,在一堆灰烬中飞出一只五彩的凤凰,那是我们还未知的美好,就像男孩在荒原里看到的一支野玫瑰,世界变得一片澄明,就在我们舍不得睁眼细看的时候,片尾曲响起,我们有了一个梦一样的结束。

Loading

爱上一本好辞典

Thursday, February 19th, 2009

辞典对于学外语的作用,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经常接触英语的人都知道,遇到生词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认识的单词,又不明白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个时候,辞典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今天一位朋友问我一句英文的意思,这是纽约时报关于作家塞林格的一个标题:

Still paging Mr. Salinger.

难点就在page这个词上,做名词的时候,它的意思是“页码”,这个大家都清楚。而在这里显然是做动词。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十多年前流行的英文词,pager,就是BP机,传呼机,那么这个词是不是“传呼”的意思呢?依然传呼塞林格先生?

你能分析到这一步说明英文还是有底子,但是仅仅靠猜测是学不好英语的,我们需要查辞书。查《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page做动词的时候,是(通过大喇叭)找人,呼叫人的意思。这么一解释,一幅熟悉的画面跃然眼前。在机场候机大厅里,叮咚一生之后,传来广播员的声音:“下面广播找人,由纽约飞往曼哈顿的塞林格先生,请速到13号登机口,有人找。”那么这句话,就似乎可以翻译成:

依然寻呼塞林格。

既然辞典这么重要,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热爱学习的人来说,该装备什么辞典呢?

一、只此一本的选择:商务印书馆《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英英-英汉双解)

如果你手头只准备一本辞典,就是它吧。《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英英-英汉双解),这本辞典是只此一手的选择。这本辞典原名是《朗文英语语言和文化辞典》,顾名思义,以解说英语的文化为己任,面向英文中高级用户,融会贯通,例句丰富,共收词8万。这是我的常备辞典。

购买这本辞典要注意,你有三种选择,正常本缩印本大字本。千万不要买缩印本,尽管它便宜轻便,但字体小得难以辨认。我们知道同样的小字号,英文还可忍受,中文根本无法辨识。除非你视力特别好,否则需要一起买一个放大镜,或者同时买一把二胡(老了之后当阿炳)。

二、紧跟时代的选择:上海译文《英汉大词典》(第二版) 陆谷孙 编纂

如果你从事翻译工作,如果你想把握时代的脉搏,如果你预算有限,就买一本陆谷孙的《英汉大词典》吧。这本辞典,荣获过N个奖项,问世之后替代了梁实秋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成为联合国编译人员使用的主要英汉工具书。买这本辞典,最大的好处就是,陆老不但最懂中文,而且最跟时代,他经常自己一个人翻译新词,而这本第二版的出版时间是2007年。这么新鲜的辞典,还有什么词能漏下呢?

三、此生足矣的选择:牛津兄弟

牛津,有多少烂辞典假汝名以行?牛津在辞典界的地位,就如同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界的地位一样,是高山仰止的标准。但牛津,也分等级。

牛津老大:最高级的牛津辞典,就是《牛津英语大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简称OED,这是牛津兄弟的老大,也是英语辞典界的圣经。它一共有20卷,目前在亚马逊的售价是$877,国内书商动辄索价万元。这么贵的辞典谁会买呢?问得好。其实,没有任何人能够读完这本辞典,它的存在更具有象征意义,象征这人类对知识无限的追求。

然而人类的这点成就这一切,在电子时代失去了骇人的体量和质感。OED的光盘版,只需要两张CD-ROM,在亚马逊卖$235。但凡买过这套电子版的人,无不怨声载道,因为它的界面设计实在太差了。查完一个词之后,居然没有一个后退键。只能用鼠标浏览,但又不支持鼠标右键的COPY和粘贴。总之,如果花钱买来的话,大概会非常痛苦。

顺便说一句,《牛津英语大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有个缩印版,The Compact Ed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内容跟OED一样,价格只要320,但字体非常恐怖,是把OED四页的内容印到一页上,如果你不想写一部失乐园续集的话,最好还是打消买它的念头。

牛津老二:《牛津简编英语大辞典》(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可能是牛津也觉得自己浪费森林太不像话,于是出了一个简编版。不要以为看到shorter,就真shorter,其实,这是牛津家族中第二大的辞典。两大本3888页的厚度,也够意思了。况且这个在牛津大辞典的基础上,做了人性化的处理,只用2500个单词来释词。这本国内没有引进。

牛津老三: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国内已经出版了,名为《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 》(上海外语出版),售价不菲,在网上也要卖315元左右。如果或OED和SOED侧重词源学,引经据典太多,太学术的话,那么这一本就是给人类预备的。不过这本辞典的中文翻译挺讨厌,因为把每个例句都翻译了,包括:“Yes, I will.” 这样的。如果你想拥有一本英英的原版,先不要急着去亚马逊下单,下面有一个终极解决办法。

牛津老四:《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 英文版叫 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即牛津简明,大学级别的辞典,中高级用用也足够了。

老五是谁,我也分不清楚,有人说是《牛津高阶》,有人说是《DK牛津》,我个人更喜欢后者,它的全称是:《DK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插图版)》,插图丰富,印刷精美,放在案头,让人常坐红袖添香之遐想。网人介绍,DK与朗文现代结合在一起,最为顺手。我觉得,两者都属于,中量级的辞典,也都侧重文化,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反倒是,陆谷孙《英汉大词典》与之配合,比较得到。

四、一网打尽的选择:Casio电子辞典 EV-SP2900

谁不曾有过电子辞典,就像谁不曾有过初恋?然而,初恋与初恋是不一样的,秦观有诗:“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一种什么境界,薛蟠吟道:“女儿愁,闺房里蹲着个大马猴”,这又是什么话。

在上网本只要2000出头的今天,你愿意掏差不多同样的价钱,买一个黑白屏幕的电子辞典吗?

但是,如果你真的有一笔预算,我建议咱们一起买Casio电子辞典 EV-SP2900吧。

因为它包含了上面所说的陆谷孙《英汉大辞典》、牛津排行老三的《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还有汉英大辞典,还有现代汉语大辞典。以及一些纯粹凑数的辞典。

它还带着真人发音,手写输入。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比如:“龖”,只要你花一个上午把这个字输入辞典,它就会告诉你“请换电池”。

五、电脑上的电子辞典

太多了,多的不可胜数。可意志薄弱如我者,无福消受,因为只要电脑一打开,我就没有任何学习的心思,更不用说查单词了。

让我们一起拉动一点内需,至少买一本《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好吗?

如果商务印书馆请我在东四十条吃个爆肚,那这篇博客该是一篇多么NB的软文啊!

Loading

转:越南网友对中越战争30周年的评论

Thursday, February 19th, 2009

越南网友评论中越战争三十周年

转载自:BBC中文网

越南网友认为如果毛泽东和胡志明那时还活着,而不是邓小平,整个事情可能就会发展的不同
中越边界战争三十周年之际,BBC越南语部收到越南网友在论坛上的帖子。BBC中文网翻译了其中部分内容,发表如下。

Su That, 河内

对于越南的领土和海域被中国占领,我根本不觉得惊讶。像越南这么小的一个国家是很难得到公正的待遇的。我们必须要学会如何选择盟友和合作伙伴,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国家的主权,发展经济、科学和文化。我们应该学会如何结交朋友,但也要铭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道理。多少年来,中国一直有侵略越南的恶习。如果我能决定,我会选择美国作为越南的朋友。

Van Khoa, 河内

我们的历史显示,越南人是非常勇敢和坚强地抵抗每一次外来侵略。 哪怕是现在,如果中国入侵,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会继承我们祖先的大无畏的精神来保护祖国。然而,我们仍然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所以, 与多国保持友好的关系是明智的选择。我们要对我们的“大哥哥”中国时刻保持警惕,因为中国对我们了如指掌。对中国来说,越南是一颗小卫星,曾是他们的殖民地,是他们的眼中钉。

PPT

我觉得为什么越南媒体对“中越战争三十周年”保持沉默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领土拥有权和边界问题上,人们要求越南政府对中国保持强硬的姿态。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越南政府必须回答为什么在作决策的过程中越南百姓们被忽视了。不单是我们不怕中国,我们的媒体也不怕。只有越南的领导者们怕中国,因为他们要依靠中国来把持住自己的权利。

Nguyen, 西贡

河内害怕北京,就像怕老虎那样。这就是为什么越南的媒体没有批评中国。同时,越南毫不犹豫地谴责美国,就像2003年海湾战争时期。

Minh

如果毛泽东和胡志明那时还活着的话,而不是邓小平,整个事情可能就会发展的不同。个人的因素是相当重要的。

匿名

我仍然记得在1979年2月17号的晚上听收音机的情景,当时越南的主持人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加入到抵抗中国的侵略战争中。现在,30年过去了,没有人想去谈及那场令人伤心的往事。我只是希望,曾是好兄弟的邻居再也不要卷入这样的战争。这样,我们人民才能成为真正的兄弟和朋友。

【一点读后感】感觉这个世界是一个闭合的圆,中国有愤青反日,越南有网民反华,民间所针对的都是历史旧账,官方所考虑的都是现实利益。不过这样换位思考一下也很好,至少让我们看到盲目的民族主义是多么狭隘。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