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文艺批评’

怎么才能火?

Wednesday, August 3rd, 2005

晚上,受邀与一位电视编导喝茶,人家问我一个问题:怎么才能把我这档节目搞火?

我K,这问题比TO BE OR NOT TO BE还要复杂。我要是能想出来,我自己先火着去了,哪有闲工夫来跟您老喝茶。

我分析了一通流行元素,时代精神,人性弱点等等,其实统统不着四六。

对他人成功经验的分析和总结,都是扯淡。经验是不可复制的,超女火不火,你再搞个超男试试?事实上,真有SB台在这么搞了。

烂节目可以分析出很多原因,只要解决掉,就会相对不烂一些。

而一个火节目,常常是没有原因的。

怎么才能火?

大王何必曰火,唯有“做好”而已。

Loading

新闻圈 无道德

Wednesday, June 8th, 2005

最近,一份577人的《名人电话簿》在网上悄然流传,尽管一些网页已被删除,但只要借助一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搜到全文。在GOOGLE输入“你知道的明星名字 他的手机号”,这样一份完整的名单就出来了。

这份名单,其实是国内大报“娱乐记者入门级必备秘笈”,两三年前就在小圈子内默默传播着。当然,还有一份“娱记必备高级版通讯录”,这个流传范围更小。

谁把这份通讯录贴到网上去的?现在媒体猜测很多,有说是沈阳陶姓娱记,不慎丢失采访包所致,也有人说,是CCTV某个被辞退的工作人员泄愤干的。

我有个更险恶的阴谋论,没准是哪个二流明星,为了出名,把自己的名字悄悄放进这份名单,再转手贴到了网上。这样,他就可以跟“姜文”、“赵薇”齐名了。

这完全有可能,因为现在的人,简直想出名,想疯了。

还有一件事,《辽沈晚报》一名男记者,伪装成买春客,诱使高校女生卖淫,并召唤来警察逮捕之。(详见:http://news.sina.com.cn/s/2005-06-07/10356868273.shtml)

这俩记者的行为,在国外有个术语,叫做“sting operation”,可以翻译成“叮人行动”。即装扮成妓女、线人、毒贩或瘾君子等,诱惑嫌疑人犯罪,从而取得证据的方法。在西方国家,STING OPERATION是一种严格受控的非常手段,只有警察在经过法官允许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私家侦探和记者,都无权“叮人”。

2004年12月,美国一家报纸Corpus Christi (Texas) Caller-Times的女记者,扮成妓女,参与了警方的STING OPERATION,导致两人被捕。事后,该报编辑发表声明,对让记者参与这种行动表示抱歉。“让记者掺和到执法行动中,是一个错误。”他们的编辑说。

新闻记者参与卧底,在我国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但在国外,却屡屡遭到质疑。

新闻史上一个著名的案例,发生于1977年芝加哥,《芝加哥太阳报》为了调查当地官员索贿的情况,买了一个旧酒吧,由记者扮服务生。这就是著名的 Mirage Tavern Investigation。

1997年,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制作人为了调查Food Lion食品连锁店的卫生状况,到该公司应聘,当起了卧底。陪审团判令ABC赔偿FOOD LION 550万美元。理由是,ABC使用了欺骗和不诚实的手段。

记者参与STING OPERATION从新闻伦理上讲,是有违道德的。正如明尼苏打大学Jane Kirtley教授所说:“记者不是一个撒谎的职业,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调查是违背正义的。”

Loading

我两岁

Monday, May 23rd, 2005

在枫林晚,搅尽脑汁写一个关于孩子的剧本,窗外一幢旧楼传来居民嘈杂的闲聊声。杭州人说话喜欢气贯丹田,气冲牛斗,听不懂方言的人,还以为他们在吵架。其实,只不过是夫妻俩在哄孩子睡觉。

反正写不出来,我打开超星阅览室,看了一个1960年代的日本电影剧本《我两岁》(松田道雄原著,和田夏十改编)。

剧本很短,很温馨,以孩童的视角叙述故事。讲的不过是一家老少三代的琐事,养儿的艰辛,还有为子女,为父母的乐趣。

这样的电影,只能诞生于平和恬淡的社会。目前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

如今的中国文化人,个个都好像输光了衣服的赌徒,眼睛喷血,头发耸立。不幸如我,也挤进了这个赌场。

欣慰的是,至少全世界人民不是这样。看看这个剧本中的部分台词吧。

--你真伟大,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就伟大,不了解我的科长才是个混蛋。

--不爱人的人才爱狗呢。

--这个不倒翁就像我们科长,打掉它,打掉它。

--爸爸,去教训那个名叫科长的坏人去了吗?

--日本还是人少了好,哪怕少一个人也好。

--如果只有大人,那将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社会。

Loading

八部半

Sunday, May 8th, 2005

1、昨天买了费里尼的《八部半》。这是我买的最豪华的艺术片。双D9,带中英文说明书。画面经过数字化修复,以往老电影上那些小痘痘不见了。“看这里,看这里,看这里……”其实,你最想看的是“那里”。

2、对艺术片,我曾发过一些牢骚。说看艺术片=装孙子。现在我要说,装孙子是必要的。尤其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所有人间的娱乐都关机,空落落的心开启了一道缝,这段时间不属于睡眠,它属于艺术片。

3、世界上的电影大师似乎都遵循这样一条定律,一生的好作品,不超过8部半。塔可夫斯基遗世的作品只有7部半。伯格曼、安东尼奥尼作品很多,真正可看的也超不过8部。所以八部是个魔咒,超出就是垃圾。

4、《红楼》中常说“无可如何之日”,《八部半》讲的就是这样的日子。万事俱备,导演歇菜。费里尼在拍本片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一切赞美归于制作人,他如此信托费大师。靠!信任产生天才,迷信产生大师,不信任则把所有天才都变成SB。里尼不负重托,干脆拍起了关于拍电影的电影。

5、《八部半》表现的是中年危机。中年就中年吧,怎么就危机了?中年艺术家的创作,好比在厕所里吸完烟,“嗞啦”一声,烟头熄灭在马桶里。一个人抓狂,一个人闷爽,无人会,登临意。电影,只有电影把记忆的碎片拼合在一起,什么是梦境,什么是现实?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6、有一句愚蠢的话,我也经常用,当某种非传统的情境出现在眼前,一时无法描述,就说:“一种后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同样的话,可以用来评价《八部半》,但是等于什么都没说。什么叫后现代气息?还扑面而来?我看《八部半》就是一部很传统的电影。

7、《八部半》由26段场景组成。我最喜欢的是2(治疗)、12(白衣克劳蒂亚)、15(惩罚)、19(枕边语)、20(路易莎和卡拉)、21(吉多的后宫)、23(试镜)、24(黑衣克劳蒂亚)、26(马戏团)。

8、第21段,吉多的后宫,是一个幻想场景。导演吉多跟他所有爱过的女人们在一起,第一个画面是“风雪夜归人”,女人们把吉多当成孩子一样宠爱,被吉多抛弃的女人苦苦央求:“我才27岁,不要把我赶到楼上去!”生活的表象瞬间击穿,心灵的真实彻底彰显。这段很黑色,很幽默。但是大师跟庸才的区别就在于,大师的幽默是哲学的、严肃的,那是泪眼里的微笑,苦菜花上的露水;冯小刚之类小丑也幽默,但事毕总忘不了冲着观众骚首弄姿,意思是说--“看,我有多幽默!”幽默你大爷!

9、克劳蒂亚,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她是导演心中的女神,可惜不是救世主。她唯一的特征就是美,令人惊叹的美,令绝精老人也交头接耳的美。

10、最后马戏团来了,小丑们奏出一曲夺魄的音乐,帷幕拉开,演员们从发射火箭的布景走下来,跳舞,剪影一样的舞蹈。最后,导演加入了跳舞的剪影中,变成回忆的一部分。上一段新闻发布会,导演不堪重负,开枪自杀,现在他重生了,真的重生了!只有忠诚于回忆,忠诚于心灵,才能度过沉重的时刻,才能获得自由。心生大欢喜,佛放大光明,影片的结尾,让费里尼获得了永生。

11、看艺术片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一定要一气看完,不能半途而废,否则,这张影碟肯定不会再放进你的碟机里。

12、我爱装孙子,我爱艺术片!

Loading

最狠的编剧

Tuesday, November 16th, 2004

无论戏剧也罢,电影也罢,最NB的人不是导演,而是编剧。

我现在恭维人的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不知道脸红。十月底,报社请孟京辉夫妇来杭州参加一个活动。孟的夫人廖一梅是个小资编剧。在车上,我说:将来的戏剧史和文学史,会留下廖一梅的名字,而孟京辉可能会被人忘记。这话让孟夫妇非常受用。孟说,导演也就是现在风光风光,看来我想青史留名,还得要搞创作。

一夜之间,很多码字工人都成了编剧。编剧,尤其是编电视剧,是一条不错的赚钱出路。目前编一集电视剧的价码从500到80000的都有。中不溜的编剧也可以拿到8000-10000,电视剧每集45分钟,约需要写25000字,平均千字320-400元,比写专栏的价码高,而且还是批量定购。

但编剧这活确实不好干,随手打开电视,随便哪个电视剧,看上五分钟,都能让人喷饭。以下是最近看的几个搞笑片断:

1、一部古装剧,时代不明,看装束肯定不是清代。剧中一个女人说:“公主能不能找到,还是个未知数”。我靠,还未知数呢?你怎么不说微积分。未知数这个数学名词,再早也是清末民初翻译过来的吧。

2、一部现代剧,深夜,女会计到写字楼的办公室偷窃资料,拿着手电,鬼鬼祟祟。一会儿,一个保安上来巡查,女会计侥幸溜掉。保安拿着大手电,在办公室里东照照,西照照。我差点喊出声:大爷,办公室有灯啊,你怎么不开灯,看个仔细。偷资料的用手电,怕被人发现,你是保安啊,为什么不开灯??

3、一出反映足球俱乐部的戏,不知道啥名字。一个SB球员,先是开着DV自拍,说,我XX明天要上场打主力了,我要NB了。这时,有人敲门, SB球员把DV撂到沙发上开门,一看是对阵球队的张总。张总是来收买SB的,SB起初犹豫,后来笑纳。而这一切,被沙发上的DV全部录了进去。神奇的是, DV的镜头正好框住两个当事人,妈的,摆都摆不这么准。SB球员毫不知情,DV带子,后来被他女朋友发现。

正是这些编剧,败坏了这个行当的名誉。

但也有很敬业的编剧,一位江湖网友,前几天来浙江,为了编一出与和尚有关的电视剧,进寺庙体验生活。他告诉我,为了学习编剧技巧,他每天拿出3、4个小时看韩剧,有时还做笔记。人的能力有大小,可只要有了这种认真的态度,就是一个不错的编剧。

现在看电影,我总是抱着一种恶意的看客心理。暗自说:孙子,我看你怎么往下编。

用这样挑剔的眼光,我发现,国外的编剧也不是都NB,也有很多不敬业的,编不下去的时候胡编。

慕容雪村向我推荐一部英国的小制作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写一个编剧,回到七十年前,拍拖一个女演员的故事。看了开头,我很好奇这个有恋祖母情结的小子,怎么回到从前。我靠,原来是用意念,他努力让自己相信生活在从前,于是回到了从前。

这也太把俺们观众当SB了。

前几天看了一部德国、丹麦合拍的惊险片《冰雪迷踪》,故事很老套:科学狂人找带有神奇能量的陨石,而杀害了一个儿童。儿童的邻居女科学家,发誓要调查个水落石出,于是上了狂人的探险船。

看到这儿,我才发现,这个编剧是我知道的有史以来最狠的一个人。

女科学家上了船,一个海员看上了他,邀请她一起FUCK。女科学家起初不悦,后来发现这个海员帮她,就答应说,事成之后FUCK一次。海员说不着急,到了香港FUCK也一样。

这句话说完后下一个镜头,海员就被坏蛋打死了。

这编剧真TM狠,佩服佩服。

一方面,编剧不能让女科学家食言,那样有损她匡扶正义的形象;另一方面,编剧又不能让她真的兑现诺言,那样女主角不就成了木子美了吗?所以,万全之策,只有把可怜的海员干掉。

当编剧真不容易啊,需要有蛇蝎心肠,为了把故事圆起来,为了拿到稿费,不惜杀害那些可怜的生命。唉!

Loading

让昆曲安息吧

Wednesday, May 19th, 2004

中国的任何东西,只要外国人说声好,马上就当成宝贝供起来。昆曲就是一例。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册封为“人类口头和未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化官员们忽然意识到,这块老古董擦擦还可以卖钱,出国,于是煞有介事地行动起来。各地被迫合并到京剧团的昆剧团,也开始单立门户,俨然一副要东山再起的样子!

昨晚,去看了浙江昆剧团的新编大戏《公孙子都》。这是我第一次看昆曲,对于唱念作打,不敢妄加评论。只不过,发现一些有趣的小花絮,记下来,发点感慨。

这样一部大戏,光看舞美、服装和阵势,投入不会少于200万,只演一场,而且不卖票。看来遗产就是不一样,小百花要是这么搞,早倒闭了。

演出没开始,先是宣读前来观摩的领导名单。文化部司长、文化厅长、各地昆剧团团长全来了。然后,领导开始讲话,说昆曲多么宝贵,国家多么重视云云。但是,没有一个领导提到这次上演的剧目,没有对剧组和场内的观众表示一句感谢。看来,观众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只要遗产流芳千古就够了。

主演公孙子都的是浙昆的团长林为林,号称“江南第一腿”,当然他家不是做火腿的,这里的腿指的是林团长的武功。演出中,林团长确实向观众展示了 “第一腿”的绝技,跳起,一字劈叉着地,然后不借任何外力,慢慢站起。这把观众的胃口都吊了起来,最后,公孙子都站在将台上自杀,大家都期待,他能从两三米高的台子上,一个筋斗翻下。但,林团长还是有负众望,朝后摔下去了,台后面肯定摆了一个充气床之类的东东。最后高潮的效果没有出来,让人失望。

最失望的是林团长的唱功,即使我这样的外行听起来,也觉得太差了。嗓子明显不行了,中气也不足了,唱起来,声断气也断,让观众都替他难受。

《公孙子都》取材于《东周列国志》,讲的是公孙子都和颖考叔争功的故事,京剧还有话剧《伐子都》都演绎过这段故事。香港的古兆申根据这一题材创作了昆剧《暗箭记》,浙江昆剧团曾经排演过这一剧目,还参加过国内展演。这次编剧换成了上海的唐褒祥。《暗箭记》我没看过,单知道是一个类似麦克白的故事,子都最后不堪良心折磨,疯掉了。

唐版《公孙子都》的曲词,实在不敢恭维,除了脱化的几句古诗--“旗猎猎,风潇潇”之类尚可听之以外,曲词中掺进很多现代词和大白话。俗不俗,雅不雅,实在对不起这笔“遗产”。该剧的结尾,子都拒绝庄公伐郕的命令,变成了一个反战人士。最后一句唱“人为万物之零,却互相残杀几千年,无计定太平。”实在太倒胃口了。看完戏我跟老婆说,还不如让子都喊两句口号:“和平万岁!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呢。

本来一出反思人性的戏,变成平庸说教的反战戏,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败笔。

现在文化届就是一个名利场,振兴昆曲我不反对,假振兴昆曲之名牟取利益,我也能理解。但是,我觉得,任何艺术可能都有其生命周期,昆曲如果寿数已尽,就让它好好安息吧。省出点银子,振兴振兴京剧、越剧、现代戏剧等还有口活气的艺术,岂不更好吗?

Loading

看碟记(1)装孙子

Saturday, December 14th, 2002

看碟记(1)装孙子

Memento (2000)

译名:失忆(又译作《记忆碎片》)
导演:克里斯多夫.诺兰(Christopher Nolan)
编剧:克里斯多夫.诺兰(Christopher Nolan)、约纳单.诺兰(Christopher Nolan,估计Y是导演的兄弟)
类型:剧情、犯罪、神秘、惊悚
IMDB评分: 8.8/10

电影是一门装孙子的艺术,问题是哪个孙子装得最像。

看完《失忆》我很失意,原来这部被众多影迷当成“歌德巴赫猜想”的片子,居然让我一下子就看懂了。有嘛么?介玩艺咱懂呀!就这片,青光眼都能看明白:男主角烂泥(LENNY)杀了她老婆,然后为了逃避法律和良心的双重惩罚,患上短期失忆症,变成了属老鼠的--撂下爪就忘。Y只能靠拍照、做笔记和文身来记住刚刚发生的事。

到网上一看,居然还真有那么一批《失意》迷,有人已经看了10多遍,到现在还没看懂。看来,人笨起来干什么都笨。还是我来给Y们传道、授液、解惑一下吧。

1、关于倒叙

许多人觉得这片子牛在哪里呢?就是通篇用倒叙。这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玩罢了。我们要是把《地道战》倒着放一遍,也是通篇倒叙。其实像我一样听说过一点量子力学的饱学之士都知道,其实,在量子世界里,事物的因果关系是可以倒置的,因可以在果之前,果也可以在因之前。我推测,这导演无非也看了一点科普小册子,所以才得到的灵感。

2、关于凶手

谁奸杀了烂泥的妻子?没人奸杀,她是被烂泥害死的,究竟是注射还是掐死,并不重要。铁证如山1:就是经常TEDDY最后告诉烂泥的话;铁证如山2:烂泥最后回忆起跟老婆活生生躺在床上,此时他的胸口已经刺上拉那行字“张生记(JOHN G)奸杀我妻”。所以,烂泥寻仇复仇行为,更是一场悲剧,张生记专做老鸭鸨,什么时候奸杀过烂泥老婆,压根就没这个人。烂泥这Y有个心理问题,不敢面对自己不敢面对的东西(这个句子多NB啊),故而选择了自我欺骗,创造记忆,心甘情愿变成了失忆患者。

3、关于SAMMI

烂泥讲起另一个失忆者的故事,SAMMI失忆后,他老婆不堪忍受,故意做局让SAMMI注射过量失眠药,一命呜呼。SAMMI住进了疯人院。有目力灵敏如朝廷鹰犬的网友一下子捕捉到一个镜头:疯人院中的SAMMI最后一秒钟变成了烂泥。于是他们推断,SAMMI就是烂泥本人。此言谬矣,因为想得和我不一致。我认为,烂泥就是烂泥,SAMMI就是SAMMI。烂泥因为知道SAMMI失忆的故事,后来才自愿变成了失忆患者。

4、关于谜底

先让大家猜一个谜语:“牛(打一字)”猜不出来了吧?其实谜底就是“牛”。

《失忆》就是这样一个谜语,谜底就是谜面本身。这种电影好比洋葱,一层层剥开,剥到最后,还是洋葱;这种电影又像董事长高中时的班长兼女朋友,剥开第一层是填充物,剥到最后,还是填充物。

看这种电影,大家要记住一件事:不要往复杂处去想,你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最准确的。

5、关于装孙子

现在的所谓艺术电影喜欢装孙子,玄虚得紧呢。

看这样的片子,第一不能上厕所,第二不能倒开水,第三不能眨眼睛,第四不能打瞌睡,第五不能打喷嚏,因为,只要漏过一秒钟,可能整部片子你就看不懂了。什么片子最抓人?艺术片子最抓人!什么片子最孙子,艺术片子最孙子!

进水的孙子,狗日的艺术!哪天得了前列腺,跟Y没玩。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