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初春的中午让泪盈眶

March 18th, 2009

Seek ye first the kingdom of God
And His righteousness
And all these things shall be added unto you
Allelu, alleluia

Man does not live by bread alone
But by every word
That proceeds from the mouth of God
Allelu, alleluia

Ask and it shall be given unto you
Seek and ye shall find
Knock and the door shall be opened unto you
Allelu, alleluia

Seek ye first the kingdom of God
And His righteousness
And all these things shall be added unto you
Allelu, alleluia

Loading

雷人书:“事儿妈”们的那些书

March 17th, 2009

原载《广州日报》

“事儿妈”原是北京方言,指的是平日小肚鸡肠、动辄惹事生非的人,我这里借用一下,用来指一类书的作者和编辑。这类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取名不用大脑,就知道一味跟风,结果把自己仅有的一点个性也给湮没了,其销路可想而知。

自从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一炮走红之后,不但作者不断自我克隆,已经出到了第六部,崇祯居然还活蹦乱跳的;整个出版界也开始了病毒式的复制,在卓越网搜标题含有“那些事”的书,一共有48部。

这些“事儿妈”书中,大都与历史相关。明朝是没人敢再碰了,但幸亏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频繁。于是,我们有了《战国那些事儿》、《汉朝那些事儿》、《三国那些事儿》、《六朝那些事儿》、《隋朝那些花花事儿》、《唐朝那些事儿》、《宋朝那些事儿》、《清朝那些事儿》、《慈禧那些事儿》、《民国那些事儿》。最过分的一本是《清朝皇帝那些事》,作者署名“当年清风”,不知道以为是当年明月的同门师弟呢。卓越网的搜索结果,让我略感欣慰的是元朝还没有被“事儿妈”侵扰,看来忽必烈的子孙余威尚在。正得意时,想起了“外事不决问谷歌”,一搜,立即凝固:“新浪博客长篇连载–《元朝的那些事儿》。”

生活类的书籍本来就紧跟潮流,所以当你看到以下书名的时候,不要感到奇怪:《身体那些事儿》、《说说中医那些事儿》、《男人那些事儿》、《男人女人那些事儿》、《单身中产女孩那些事儿》、《婆婆媳妇那些事》、《80后的那些事儿》、《留学那些事儿》、《职场里的那些事儿》。有人甚至把刘心武、肖复兴等人的散文编成了一个集子,叫《那些温暖我们的人和事》。如果这些还可以理解,那么程序员出书动不动就叫《Java编程那些事儿》、《UML那些事儿》,说明这股“事儿妈”之风已经把以前最纯洁的理工科生也给熏染了。

本周雷书榜

1、 棉棉《熊猫》(法文版)

雷人指数 4星

棉棉这本小说2004年就出版了,之所以还拿出来打榜,是因为它刚刚翻译成法文,跟杜拉斯放在一个书店里卖。

棉棉略带浮肿的脸庞,也出现在法国一些文学网站上,似乎是对熊猫一词的最好诠释,我一位在巴黎留学的女同学说:“看她照片吓一跳,咋一下肿成那样呢,整个给中国女人抹黑,好像不经做似的。”《熊猫》控诉了中国男人的性能力,指出他们像熊猫一样,一年只能交配一两次。并且还有一个特点,越爱的越不做,都喜欢到外面乱做。跟外国游客比起来,那简直好比不同的物种。在这本书里每个女性都叫棉棉,棉棉不厌其烦地回忆起她跟外国游客鱼水之欢的日子,棉棉可能不知道,很多外国游客在来中国之前,都会被提醒要注意旅游中的性伦理,这样随意的做爱故事,可能只存在于作者的想象中。

2、 曾子墨《墨迹》

雷人指数:2 星

这本书是凤凰当家花旦曾子墨的自传,书的内容跟书名的谐音一样,有点磨叽。作者不厌其烦地强调自己多么出类拔萃,多么毫不费力就取得了第一。轻描淡写地考托福,轻描淡写地拿660分,她觉得自己是在玩儿。中国读者一般喜欢“乌鸦变凤凰”的故事,更喜欢“落时的凤凰不如鸡”,像这样“小凤凰变老凤凰又生一窝小凤凰”的故事,太一帆风顺了,反而会耗光读者的耐心。

豆瓣网友“勇敢的心”的评论,可能代表了一部分读者的意见:这本书是“可以得高分的高中生作文”,曾的成功“得益于家庭,受益于父母,确实受到正规教育,很用功,轻微强迫,文采平平,但是毕竟取得了成功。”

Loading

博客预告:我的征婚历险记

March 17th, 2009

正在工作,稍后放出!

请先看视频《3分钟阅尽500年美女》

Loading

日本の花見

March 16th, 2009

张燕淳《日本四季》一书中有一篇《花宴》,写道:

而苦寒之后,谁有本事把冬眠的日本列岛唤醒?又是谁,到处忙碌,散发一年生机?

樱花!是樱花,这粉红 春雷轰隆轰隆,由南到北,倾力迸裂,熊熊燃烧,打得全日本每扇窗子都开了。

日文里,单用“花”一个字,通常指的就是樱花。

赏樱,称作“花見”(hanami)……

然而,现代日本“花見”的热闹,不身历其境,是很难描画得出的。一月,樱花足迹轻点日本最南端的冲绳,然后往北一处接一处绽放。将正要开花的各地连成一线,叫“桜前線”(sakura zensen),它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默默上移,到北海道的山巅时,已近初夏。

四月间,樱花此起彼落,开在岛国中央地带。花的含苞,初放,盛开,凋零被画成符号,天天在媒体的地图上跳换,是人人密切关注的游乐指标。

【按】日本这个网站上用FLASH做了一幅樱花地图,恰好是张燕淳这段文字的最好演示。

Loading

老蒋一年博文精选

March 16th, 2009

老蒋靠画画为生,写字对于他,就好比大富豪在空中露台里栽了一片茄子,闲了就摘一两个,让菲佣们尝尝鲜,吃完哪儿凉快到哪儿呆着去,别整天没事净琢磨我们的南沙群岛。即使这样,老蒋也奉献了高质量无公害无农药无残留的茄子,自2008年3月15日到今天,一年之间他写了11篇博客。得,再加快点进度,就可以PK世界上最厉害的动物了。

以下是他一年博文精选,其实也没啥好选的,篇篇都呻吟到点子上。


河蟹杯
瞎写 2009-3-2 11:45

河蟹杯

非常喜欢这个小巧的杯子,可以用爱不释手形容。
杯子一圈画了四只河蟹,两只向上,两只朝下。
古代的图案题材都有讲究,这是什么意思呢?
巨蟹座?和谐社会?

资料:二甲传胪
两蟹喻二甲。芦草中“芦”与“胪”同音。旧时科考一甲为状元,二甲第一为传胪。
又金殿唱名亦谓之传胪。寓科举中第之吉兆。

二甲传胪原来是这么回事。
听着都可以VS三聚氰胺了。

伍迪·艾伦
瞎写 2009-1-27 10:31

除夕夜打开电视,伍迪·艾伦正在侃,采访的起因是老头08年又拍了部好电影。他说的大意是,年轻的时候,他写电视剧,每周都要出一个故事,所以他从来不需要灵感,也不缺故事。这几句话耐琢磨。
一,老头很勤奋,NB不是吹的。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恐怕不是假话。
二,压力不是坏事。就像老头说的,灵感这玩意不玄乎,“双规”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三,创作不因创作枯竭,写过了N多,还会有N多。

2个小意外
动画 2008-10-30 18:1

1.广州 。
一个朋友看《功夫熊猫》,感动到热泪盈眶,这哥们也30多了。

2.上海。
朋友的小孩,天天要看《自行车》,就是著名的短片《父与女father and daughter》。可这孩子才2岁多。

我们经常被告知,做片子要给特定的观众群。
现在看来这很可能是平庸作品指南。
也可能,我们对作品的准备远远不够充分。

好作品是给全世界的礼物

《功夫熊猫》《花木兰》其它
动画 2008-7-2 22:28

《功夫熊猫》很好看。

李连杰,成龙,甄子丹这些好把式都不好使了,他们近年卖力气玩命,换来了一堆烂片,推进了功夫片江河日下。倒是周星驰这家伙的《功夫》是近年最好的功夫片,具有开创性。这就是传说中的流氓会武术,谁也拦不住。

谁是流氓?周星驰不流氓,CG是也。
可熊猫会了武术,周星星也拦不住。

《功夫熊猫》让我感觉到一个问题,在娱乐层面,对老外来说,中国没什么压箱子底的宝贝能震住他们了,他们都会玩了。尔等只好傻眼了。不仅是中国 ,包括日本人在动画上琢磨滴那点东西恐怕统统滴难不住他们滴了。

看《熊猫》的时候,开心之外,我看到这帮动画人的才华,NB的敬业精神和海绵波波一样的吸收能力。我又要老生长谈,谈谈谈谈心(空城计诸葛状)……说说中国的动画了。

先说《花木兰》吧,这么多年过去,我还能在电视上不时听到《花木兰》的电影音乐。《百家讲坛》讲历史,不管汉唐明清还是三国,常能听到《花木兰》熟悉的音乐。不知道CCTV是否获得了使用音乐的许可?还是不说版权吧,CCTV对这事比较免疫。至少节目制作人在那个时候挑了《花木兰》,这个音乐用的也靠谱。用音乐渲染中国波澜壮阔的古代史,没有比花木兰更好的作品吗?咱们拍的古装片可有一大票啊。不幸的是,这些作品只管对得起古装片这仨字,没别的了。中国的文艺创作,不是唯有动画烂,但要PK谁最烂,动画确实像国足一样,具有一定优势。

前些日子,一位在韩国读设计的老朋友在MSN上跟我聊起动画说:“韩国人团结,这是个非团队力量不可的产业”。一语中的,确是高人。就像足球运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动画也是个集体项目。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自从做了动画,把写出师表的劲头都拿出来了。大家都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啸聚山林,坐看云起时,必要行至水穷处了。团结,团队仅仅是一个问题。国足之所以烂,其中有多少原因,动画就有多少,无论技术战术,竞技精神。唯一的不同是动画业资金匮乏。

ZF不是一直在支持动画产业发展吗?是的。
十七大说:增加人民的财产性收入。君不见A股价格跌下来,奔流到底不复回。十七大是广东十三姨的远亲,练的是迷踪拳,如果把他的功夫搬上新闻联播,弄些个JET李,JACKY成,再加上好莱坞的CG,拿下KONGFU PANDA是没问题的。

谷雨
照片 2008-4-22 1:48

谷雨

谷雨

Loading

这是兄弟的片子

March 16th, 2009

感谢张发财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为我构思设计出这套名片。

我的名片

电话已做技术处理,打了我也收不到。

我很少用名片,一般都把电话号码直接写在美眉们的手心里,不过我决定,今后走到哪里,都给人发一张。

Loading

怯生生的一小步

March 14th, 2009

断断续续看完了电影《朗读者》,觉得这就是一个德国版的高玉宝“我要读书”的故事。

电影中我一个细节我想不明白,汉娜做了那么多年卫兵,战后又当上列车员,并且有了小情人麦考做朗读家教,为什么从来没有学会过读书写字?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总不该连定冠词the都不认识吧?难不成这是电影中一个漏洞吧。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不是这样。在学习方面,很多人都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说穿了就是一个“怕”字。

怕什么?一怕麻烦,很多时候我们把陌生的事物想得无比复杂,所以才不敢尝试,尽管很多时候不过是一层很薄的窗户纸。二怕丢脸,人人爱面子,不懂不但不丢人,有时候反而成为炫耀的资本。而如果承认不懂,愿意学习,首先就矮了人一头,如果学不会,就暴露了自己的缺陷,更觉得脸面上不好看。

正因为以上原因,有多少人一直宁走老路,也不愿尝新。

就拿我来说,我一直用bloglines阅读RSS,之所以不用google reader,是觉得它界面不熟悉。直到有一天,bloglines撞墙了,我终于迈出了大胆的一小步,尝试使用google reader,发现无论在设置和使用体验上,都胜过bloglines一筹。

我今天做的第二个大胆尝试是,学会了打拼音的声调,在以前,我都是用bai(2) chi(1)这样的方式来打拼音,今天上网一搜,原来这么简单。只需要在智能ABC中,同时按下 v和8, 就可以输入标着四声的拼音了。

如果不尝试,这些我恐怕永远也不知道。

可见,所谓学习就是往前迈步,哪怕是怯生生的一小步,也会为我们在密室之中推开一扇石头窗户,一线光亮照进来,新鲜的空气充盈肺腑。不期速成,日拱一卒,直至彻底走出固步自封的牢狱。

Loading

牟森布置作业之二:學習

March 14th, 2009

一提起学习,连我们村二大爷都知道反动分子孔老二说过:“学习了压迫劳动人民的思想,要时时刻刻复习,这样不是很快乐吗?”

一、汉字源流

说文解字》没有“學”字,很奇怪吧?看来古人之间也并不总能达成一致,说文是西汉许慎编的,居然不收《论语》的第三个字,也太不给于丹面子了。不过,许慎纵然敢对圣人默然,却不敢对第?代领导人无视,所以我们看到如下解释:

習 習 xí 數飛也。从羽从白。凡習之屬皆从習。

此处的“白”读做(zì),许慎认为是会意字,可小徐认为(不是徐若萱,而是南唐的徐锴)这是个形声字,段注从之(此段不是是段皇爷,而是段玉裁)。

郭沫若研究了甲骨文后认为“此字(甲文)分明从羽从日,盖谓禽鸟于晴日学飞。”

郭老除了在诗歌戏剧方面独领风骚之外,在历史、文字学、考古学方面也屡有惊人之语。例如,他曾作诗,起手就是“井冈山,革命母胎盘”;他也曾考证“士”在甲骨文里为男根。如此倒也对仗工整。

上联:井冈山,革命母胎盘
下联:甲骨文,汉语公睾丸
横批:晴天练鸟

“学习”一词较早出现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士則學習法令辟禁。”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如今要成人立事,學習著買賣,又不准我了。”

二、英语词根

虽然英语里“study”和”learn”都有学习的意思,但是,study似乎跟汉语里的含义更接近一些。

在线词根辞典是这样解释的。

study (v.)
c.1125, from O.Fr. estudier “to study” (Fr. étude), from M.L. studiare, from L. studium “study, application,” originally “eagerness,” from studere “to be diligent” (“to be pressing forward”), from PIE *(s)teu- “to push, stick, knock, beat” (see steep (adj.)). The noun meaning “application of the mind to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is recorded from c.1300. Sense of “room furnished with books” is from 1303. Study hall is attested from 1891, originally a large common room in a college. Studious is attested from c.1382.

这是一连串的语言因果链条。

做为动词的study是从【古法语】estudier来的,
estudier来自【中世纪拉丁语】studiare,
studiare来自【拉丁文】studium,“研习,应用”
原始的含义是“迫切、急切、渴望”,
此义来自studere “成为勤奋的”(或者“向前推进”),
来自【古印欧语系】*(s)teu- “推,粘,敲,击打”。
作为名词的study意思是“根据知识的要求把心(mind)派上用场。”(注意,此处是指:用心,而非用脑。)
上述用法从1300年开始。

下面是更可信的《牛津英语大词典》(OED)的解释

OED
[a. OF. estudie masc. (later estuide, estude masc. and fem., mod.F. 閠ude fem.) = Pr. estudi-s, estuzi-s, Sp. estudio, Pg. estudo, It. studio, ad. L. studium, zeal, affection, painstaking, study, related to studUre to be zealous, seek to be helpful, apply oneself, study.
The etymology of the L. word is obscure: for conjectures see Walde.]
?. In certain senses of L. studium (chiefly in translations from Latin): Affection, friendliness, devotion to another’s welfare; partisan sympathy; desire, inclination; pleasure or interest felt in something. Obs.

study这个词几乎遍布主要欧洲语言的词汇表
【西班牙语】 estudio 【葡萄牙语】estudo 【意大利语】studio
源自【拉丁文】studium “热情,爱意,忍受疼痛,研习”
关联词是“ studUre” “成为热情的,寻求成为有帮助的,把自己应用在,研习”
【拉丁文】studium,还有某种意义,那就是:爱意,友善,为了他人的好处而投入;有选择的同情;欲望,倾向;对某事的兴趣和快乐。

三、小结

“学习”这个词,无论在汉语还是西语里,都有一致的地方。

在中国,用学飞的小鸟做比喻,指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地练习。

在西方,这个词指满怀热情、忍受疼痛、向前推进,反复研习,为了把心派上用场。

不知道这次解释,牟老满意不?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