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记者的怒吼

May 14th, 2007

电视记者在采访时,一般都保持冷静(黄健翔除外)。但最近BBC记者John Sweeney,对被采访对象勃然大怒,录像又被传到网上,引得议论纷纷。

John Sweeney是一位资深记者,曾经采访过科索沃、车臣,这次被派到美国做一个关于“山达基”教派(Scientology)的专题纪录片。

山达基教派是由美国科幻小说作家L. 龙·哈伯德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的。美国著名影星汤姆·克鲁斯、约翰-屈伏塔都是该教派的忠实追随者。但是批评人士认为,山达基教派不像教会而更像一个强迫性的商业组织。

John Sweeney采访的时候,山达基也组织了一个摄像班底,反拍BBC。

Sweeney自己说受到了强大的精神压力,时刻有被洗脑的危险。就在拍摄山达基教派的一个展览“心理学–通向死亡”的时候,随行的山达基教派的Davis人指责了他,说他在采访一个批判山达基教的人时,偏听偏信。Sweeney知道Davis没有看过他的全部采访,顿时忍无可忍,用最高音怒吼道:


‘You were not the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interview! You were not there! You did not hear or record all the interview! ‘

事后Sweeney对自己的发怒表示了道歉,BBC发言人说,大家在周一看了节目之后,就会了解Sweeney发怒的背景,BBC很高兴看到,这个节目从总体来说是适当而且公正的。

本节目将在明晚BBC ONE 播出,以下是节目预告:

8:30 pm
Panorama
Scientology and Me: Reporter John Sweeney travels to LA to investigate the Church of Scientology and look into some of the more sinister allegations made by former members. [S]

Update:刚才看了这个节目,看得人触目惊心。这种东西也就是在美国才有繁衍滋长的土壤,欧洲不会任其蔓延开来,许多欧洲国家并不承认它是宗教,因为它不符合公众利益(Public good)。但愿BBC记者的怒吼,能够唤醒一些人。

Update: BBC网站在线收看《Scientology and Me》

Loading

杂说

May 13th, 2007

戒烟进展

如果我在博客里不提这个词,那意味着我依然在坚持。今天是第5天,每天身体的变化都是不一样的,昨天开始是痰多,轻咳,除饭后,很少想到世上还有抽烟这回事。铁心戒烟的人是不受诱惑的,但永远不要高估自己。戒烟说到底是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假设基础上的:生活还有希望,值得改变习惯。如果一个人心灰意冷的话,估计烟瘾会重新找上门来。

和菜头同学非要凑热闹跟我一起戒烟,第一天就差点博不起来了,对于这样的同志呢,我只能劝他要理性。不是每个恋曲都有美好回忆,不是每个戒烟都有圆满结局。和菜头的勇气固然可嘉,但还是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影响了生活工作。

自行车媒体

[牟森]经常有奇思妙想,他设想自行车作成媒体终端,10几亿辆,免费提供给大众,谁用谁推一辆骑完路边一扔,也不用上锁……他还设想,车身可以用来做广告终端。

这个想法的前半段,跟麦克卢汉有点不谋而合的意思,因为麦对媒体的定义就是“人的扩展与延伸。”汽车是媒体,自行车当然也是媒体了。

若按麦克卢汉的想法,自行车上不用刷任何文字图像,就已经在传达了信息。这种信息是不用通过语言的。媒体就是按摩。信息通过车座的软硬,轮胎的颠簸,辐条的滚动,刹车的阻尼,已经传递给了下一个。

如果人类在自行车问题上能够大同,那世界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还有比这更有力的宣传吗?

仇恨与偏见

昨天早上全班遇到一件郁闷的事。海运货车来装货的时候,邻居楼的一个老太太突然发飙,用指责小孩子的口气气势汹汹让我们把车挪开,挪开也不依不饶,大有驾车过来与货车同归于尽的意思。大家都很诧异,也不解。

我的分析是她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认为中国学生不遵守他们的规矩,实际上,货车占用道路也就一小会的功夫。另外沟通也是问题,我们的口语还没有熟练到可以吵架辩论的地步,可能没有据理力争,助长了她的偏见,激化了她的情绪。

英国人有时候挺差劲的,尤其当他们认为自己全对、别人全错,大脑被傲慢与偏见主宰的时候。

人类的误会与冲突,大都来自于此。

刚才看看了反向链接,发现一个跟索尼有仇的访客

Loading

榴莲周刊(Durian Media)第2期B卷:寻找失踪小女孩;布莱尔辞职;北爱和平新曙光

May 13th, 2007

榴莲周刊(Durian Media):深度核心,理性冷峻,全球互动,时空挪移,负责放倒一切,新闻一条是一条,草根媒体中的战斗机,元谋人的信息主干道。

榴莲周刊(Durian Media)第2期B卷:寻找失踪小女孩;布莱尔辞职;北爱和平新曙光

Durian

本周焦点:两国搜寻3岁小女孩

God Bless Her!

你现在看到的这个小女孩名叫Madeleine McCann,今年3岁,上周四在葡萄牙度假时,神秘失踪。当时是晚上10点多,她跟两个年龄更小的龙凤胎弟弟妹妹在住处,她的父母在附近一个餐馆里吃饭,每隔半个小时回住处看一下孩子。后来发现Madeleine不见了。

葡萄牙警方开始调查,当地动用了很多警力和志愿者进行地毯式搜寻。

SEARCHING

可是搜寻没有结果。于是英国警方和媒体开始猜测,会不会是一起针对儿童的性暴力诱拐案?在西方社会,“恋童犯罪(paedophile)”是一个黑暗邪恶、并时常引发“道德恐慌”(Moral Panic)的话题。学术界对媒体报导此类案件有些争议,认为媒体有利用公众道德感,制造恐慌的嫌疑【注1】。默多克旗下的《世界新闻报》(The News of the World),2001年曾针对一个八岁小女孩的死,推动了英国相关法律的修改(包括对所有恋童前科的人进行登记)。NOTW这次悬赏150万镑,奖励能够让Madeleine安全归来的人。

REWARD

此案扑朔迷离,还有很多疑点。不过任何一次事关儿童的案件在西方都会成为全社会的新闻,有的比惊险电影还要离奇(参见拙博)。像禽兽教师强奸幼女多少年无人过问,事发后全社会也漠不关心的,大概也只有中国了。

英国:布莱尔辞职

布莱尔宣布辞职了,但是他会坚持到6月份,跟新首相交接后再离开。有些人可能会迷惑,布莱尔干得好好的,又没有皇家纪委找他谈话,为什么要辞职呢?

威廉没了娘,说起来话长。简单来说,布莱尔已经主政10年了,10年生聚和教训,有得也有失。英国媒体夸奖他是一个改革家,把工党这样一个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党,彻底改造成了一个顺应市场和私有化发展的政党。但是在伊拉克问题上,英国人一直认为他在说谎(有人把Bliar故意拆成B-liar)。加上社会福利政策的改革,尤其是医疗体系(NHS)的改革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使得工党的声望在近几年一度下降。

此时布莱尔选择急流勇退,于己于党,都十分明智。

确切地说,布莱尔辞去的是工党的最高领导人职务,按照英国宪法,大选获胜的政党党魁担任首相。因为英国还没有开始新的大选,布莱尔辞职后,继任者还是工党的头,几乎一定是现任财政大臣布朗。

英国大选

法国大选已经结束了,右派领导人Sarkozy当选,左派美女候选人Sego Royal以6%的选票差距失败。这是法国左翼政党连续第三次大选失败。跟法国大选5年定期来一次不一样,英国大选的时间间隔是不固定的。

英国的立法机关是议会,确切地说是下议院,按照宪法,议员(MP)一届任期为5年,所以5年内必须大选一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执政党往往根据时机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大选的时间,所以往往等不了5年。这跟打麻将时,赢家手气正旺,往往不做大牌,“点炮就和”是一个道理。布莱尔是1997年大选上台的,2001年大选工党又获胜,2005年5月又举行了大选,布莱尔再次担任首相。下次大选的时间一般认为会在2009年。

英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选民重视政党,不重视个人。所以,保持党的先进性比党员先进性更重要。

北爱尔兰:权力分享政府

北爱的历史是一部悲伤的历史,提起来就血泪斑斑。走在贝尔法斯特的大街上,你可以看到那些历史留下的痕迹,比如共和军的符号,还有迷离的涂鸦。坐大巴到乡间,司机会告诉你,路边那座教堂曾经被炸过,旁边的墓地都是死难者。

5月8日,北爱的权力分享政府成立了。简单点说,北爱,现在跟苏格兰、威尔士一样,都有自治权了。新政府的头称为Minister,国内翻译成“部长”,有点瞎掰,实际上应该翻译成“相”,只是比首相少了首(Prime)而已。北爱的相是亲英、新教的那个党的头目;“副相”是亲爱尔兰、天主教的前共和军的首领。

联合政府的成立意味着,双方不再打架了,北爱和平了。现在去贝尔法斯特,每个人都会告诉你:北爱,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诶,这话怎么这么熟悉啊

【注1】 Critcher, C.(2002) Media, Government and Moral Panic: the politics of paedophilia in Britain 2000-1

Loading

黑板报全面恢复

May 12th, 2007

经过[zhanglu]一个月的努力,采用全新V2ex技术的黑板报论坛(www.heibanbao.net)已经全面恢复了。

现在一切都是新的,欢迎大家前往注册,随便聊点什么吧。

Loading

杂事

May 12th, 2007

终于把Blog装修得比[和菜头]的更难看了。

  • 增加了两个计时小插件,一个正计时,一个倒计时。感受到了时间的两面夹击。
  • 昨天独自打篮球一小时,中国人不爱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看是太喜欢成群结队了,凑不够人数就干脆不活动了,久而久之,都成了懒人。如果你要运动,必须学会独行。
  • 跟一个黑人小孩踢球,聊起球队和球星,这是我在英国第一次跟陌生人聊天。
  • 海运已经装箱,明天就要先走一步了。我托运了一只箱子,里面装着我的宝贝书,宝贝鞋,宝贝棉猴,还有两顶宝贝帽子。
  • 戒烟进入第四天,戒断症状减少了些,这些症状(饿,咳,睡不好等)一般需要3周才能基本削除。我现在很纳闷:戒烟不会这么容易吧?

Update:无法容忍新模板带来的陌生与异化,换回Pool模板。

Loading

导师的教导记心头

May 11th, 2007

又到了一周一次跟导师见面的时间了(参见:)。今天早去了一会,敲门无人应,就看导师门口小黑板上贴的简报。看到一篇关于日本的报道。一日本人,有132个女朋友,都相继死了,并且死法都一样,都是被树上掉下的椰子砸死的。后来警察发现,这个小日本,用计算机模型计算出风对椰子的作用力,再相继把女友约到大树下,来一个,砸死一个,屡试不爽。

导师笑呵呵地来了,他看上去跟我一样年轻,留着长发,不想搞学术的,倒像是玩摇滚的。然后进入正题,聊起了我的研究方法。我解释说,我准备做一个双案例研究,一个研究点选在杭州,一个选在滨州。原因是这两个城市在很多方面正好形成对比,这种对比研究,可以修正单案例可能带来的片面性,从而使得研究结论可能更具有普遍意义。

同时,我不准备研究突发事件,而是对两地“网民–政府”的互动关系,放在一个长期、动态、日常的背景下去观察对比研究。这样虽然损失掉论文的故事性,但可能更接近于实际。

我还把早上收到的[郭艳茹]邮件里的主要内容陈述了一下:

我觉着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我们一定不要忽视一个背景,即中国的社会转型。所有的这一切,都应被置于一个转型的历史背景下来审视。网络如何影响到社会生活,网络背景下的个体间互动、作为个体集合的社会公众如何与政府互动,这种互动有何如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意识的转型?关于网络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应该从两个层面上来思考,一是公众话语如何影响到当前政府的政策制定,一是公众话语如何影响到社会法律体制的演变,从而使政府的决策被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对于中国的转型来讲,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导师深以为然,并说,我对这个研究问题的看法和投入,超出了他的期待。他照旧鼓励了我一大通,听起来叫人那么舒服。同时给我安排了一些任务,但每句话都是商量的口气(Could it be possible that… It might be better if you…)。以下是老师跟我商量的一周工作备忘:

1、Code of ethics. For this research, there is needs to not to harm anyone involved, esp. the interviewees. (Further reading: Social Research p.72; 英国社会科学学会研究伦理指导)

2、扩写论文提纲的1-8页,围绕framework,增加新的Literature Review,着重读Habermas. (好朋友郭艳茹已经给我发来了哈氏的评论,我自己借到了哈贝马斯两大卷。要不,今天下午就干这事得了。)

3、Literature完了之后,写一个背景介绍,涉及杭州、滨州的主要情况,包括经济政治传媒决策等情况,目的是Justify the methods chosen。

4、收集材料的分类,开始做起来。

5、更新研究目标,更具体更明确。

6、联系了解论文Presentation的criteria 并反馈他

7、下周五下午1:30,再见。

有这样一个热情和气善于督导的老师,我的论文不用太担心了,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就行了。

时间愉悦地过去了。最后,我顺便问:“你为什么在门口贴一条关于日本人和椰子的剪报?”

他哈哈笑起来,他说目的有两个:一,测测来找他的学生能否注意到这个剪报;二、测试一下学生的反应。有不少学生真的追着他问,这是真的吗?

告别了导师,我去了超市,买回来六种不同的低热饼干,还有三种水果。无烟的生活,在大吃中度过。

Loading

请别为我加油

May 11th, 2007

这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本来也不打算在博客上说,连身边的几个朋友也只是在猜测。既然已经过去了60个小时,我就说出来吧。可能你们也猜到了,我在戒烟。

戒烟的原因很简单,近来我晚上睡得很好,睡前难免对新生活进行一番憧憬。有天我憧憬到,要是我不抽烟该多好,生活中就又少了件麻烦事。第二天我读了《泰晤士报》4个版的戒烟专题,里面罗里罗嗦说了一大堆硬道理,只有一段软话稍微打动了我一下:

Get it clearly into your mind: you are losing nothing and you are making marvellous positive gains not only in health, energy and money but also in confidence, self-respect, freedom and ,most important of all ,in the length and quality of your future life.
(你心里要想清楚:戒烟不会让你失去什么,相反会让你获得神奇的进步,不仅健康、精力和理财上有进步,在自信、自尊、自由方面也有进步,最重要的是,你未来生活的长度和质量也有了进步。)

作为男人,我倒不担心生活的长度质量,而是自信自尊和自由。吸烟让人挺没尊严的,烟瘾一来,那种砸锅卖铁也要找烟的劲头,让人想起吸毒的。人是不应该被这种生活不必需的东西控制住的。我想,如果我能过去这道坎,说不定也能翻过其他的。

说说容易,做起来也不难,但是坚持下去就是个严峻的考验。这就是我不想在博客上说的原因。因为一宣布戒烟,就让关心我的人们有了期待,期待并不是个好东西,因为会经常落空。今天夸奖你有毅力的人,在你失败后可能很尴尬。况且,我是一个不喜欢精神压力的人,有人把压力变动力,我也是,不过挂的是倒档。

那为什么现在要说出来呢?因为戒烟头几天是最难熬的,我不想让自己独自痛苦,让你们单独舒坦。

8日晚上,我百爪挠心,吸烟的欲望几乎把大脑折腾得有点昏,眼看我就要挺不住了,这时候,我看到窗外下雨,就跑出大门,冰冷密集的雨把我点醒了,我在公寓门口一遍遍做深呼吸,不知道的以为在练什么功呢。

饭后也是很难过的,以前都有一支烟助消化,现在身体肯定在纳闷,这胖子怎么了?破产了?怎么不给供应尼古丁啊?为了克服这种症状,我现在饭后刷牙。说来也奇怪,好像第一次感觉到了牙膏的清香。

戒烟带来的副作用非常明显。第一,饭量大增,嘴基本挺不住。这太危险了,虽说我已经是个胖子,但好歹心里有[和菜头]这样一个参照物,还有生活下去的勇气,但照这个吃法,大有超越他的趋势。今晚我研究出个办法,吃姜汁饼干,大概吃5-6块左右,胃酸就会起反应,让人不再想吃任何东西。第二,睡眠减少了。虽然单位时间睡觉的质量高了,夜里不会被黑痰给憋醒,但总体时间减少了,现在每天也就6个小时左右。NHS的网站上说,这属正常反应,2周以后 ,就会减轻。

当然最大的痛苦还是尼古丁的戒断反应,NHS提供一些尼古丁替代疗法,比如吃尼古丁药片等等,但我不想吃这玩意,那样意味着还是跟尼古丁藕断丝连,不爽快。不如现在这样,要死要活就这一回。戒得了就戒,戒不了就再抽嘛。

无数先烈戒烟的事迹告诉我们,戒烟必须彻底,试图通过慢慢减少烟量来逐渐戒烟是不可取的,因为那样只会使得香烟看上去更宝贵,心理上就很难戒掉了。

我现在也觉得烟还是挺好的,但是我应该有这个力量,跟很多人一样,选择不抽它。我想换个活法。

失败了也无所谓,但是至少目前,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让我复吸,也许真正诱惑的时刻还没有到,到了也没关系,失身了也可以从良吗,这些天受得苦总不会白受吧。

戒烟的人是很脆弱的,情绪易怒,易暴躁,尤其是闲着的时候,这点我也感觉出来了,昨晚饭后打了一会牌,我一直有扔牌、掀凳子的冲动。

所以,我就不敢再打牌了,10号晚吃完晚饭,跟两个朋友去散了一大圈步,那感觉好极了。

刚才做完了三组俯卧撑,每组15个;但愿我能坚持住,否则回到杭州,杭州有大量的烟啊…… 那有怎么样呢,我跟诺丁汉人学了一个最变态的戒烟方法,衣服兜里要时常放上一包烟和打火机,不时摸上一摸,这样还能坚持不抽烟,那才叫真戒烟。

我真的这么做了,够变态吧?

最后再说一遍,我不知道自己戒烟能坚持多久,我也不知道这次能否戒成功。但我知道这几天跟以往有了很大不同,不再有那么多麻烦事(老惦记着香烟储备,时刻准备点上一根),不再煞风景地在良辰美景的地方抽烟,学会了大口呼吸免费清洁的空气,还有也许是更重要的,我发现,烟都能控制住的话,我也可以控制住其他很多事。比如,现在就上床,准备睡觉。

别监督我,监督你们自己吧!别为我加油,为你们自己吧!

Loading

第25孝

May 10th, 2007

天涯杂谈:减肥30斤换老爸永久戒烟,这次我拼掉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