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写作’ Category

“莫逆”考

Friday, May 31st, 2013

在一个饭局上,两位朋友争论“莫逆之交”的“莫逆”是什么意思?一位说:莫逆,就是不管年龄的差异结成的交情。另一位说:不对,莫逆就是不相违逆、心意相随的意思。两人愿意打赌,赌注是吹一瓶啤酒。

回家之后,我开始查书。得知,“莫逆”一词的出处是《庄子·大宗师》。

台湾《国语辞典》解释“莫逆”

比喻朋友要好,彼此心意相契合。莊子˙大宗師:「子桑戶﹑孟子反﹑子張琴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極。』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明˙陸世廣˙西臺記˙第一齣:「今朝把臂通談笑,又何日再圖傾倒。惟願取兩情莫逆,千秋共表。」

《国语辞典》在另一个词条“相视莫逆”中的解释是:

彼此間的情誼深厚,無所違逆於心。語本莊子˙大宗師:(下略)

看来《国语辞典》也支持“莫逆”是“无所违逆于心”的说法。

但是对于这一说法,我依然存疑。朋友有很多种,古人推崇的友谊,并非一团和气,无所抵牾,而是有错必纠,相互砥砺,所谓“诤友”是也。“莫逆”等于“无违”的说法,说不过去。

既然“莫逆”出自《庄子》,我决定回到原典,去找历朝历代的注释。

家里也有若干本庄子,但是找起来太麻烦(所以说读书人应该有所大房子),所以,我干脆去了书店,在一排中国哲学的书架前,我翻检起来。

首先,我查了中华书局版郭庆藩《庄子集释》,郭是研究庄子集大成者,要弄清楚庄子的原意,这是本绕不开去的书。对于“莫逆”一段,郭的疏证如下:

“目击道存,故相视而笑。同顺玄理,故莫逆于心。”

可见,在郭庆藩看来,“莫逆”的意思就是“同顺玄理”。

我又查了中华书局版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这是一本在当代影响甚大的庄子解读书。令我失望的是,陈鼓应把“莫逆于心”略过,没有疏解。

我还看到一本张松辉注的《庄子译注与解释》,对于“莫逆于心”的解释是:

内心相契,“莫逆之交”的成语出自这里。

这句解释非常狡猾,因为“内心相契”可能是“内心不相违背”,也可能是别的意思。

鉴于以上解释都不能让我满意,我决定追根溯源,从《说文解字》中去找解释。

查《说文解字》:

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就是太阳即将落下,即:暮。

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段注》“逆迎双声,二字通用。”罗振玉认为逆的甲骨文“象人自外入。”

我大胆设想一下,“莫逆”的意思就是“暮迎”,就是“天黑之时迎接到自己家里”。可以日暮之时前来拜访的并受到欢迎的,当然不是一般的朋友。

想象一下,太阳落进草窝,鸟雀回到山林,地平线上,原野尽头,走来一个人。主人早早站在柴扉前,接过来客的褡裢,把他迎接到房中,端上一杯热茶,递过一条手帕。今夕何夕,对此灯烛?这样的朋友,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样的友谊,才是莫逆于心。

不知道我的这个解释,两位莫逆的朋友是否满意?至少,在我看来,他俩应该对吹一瓶。

Loading

看片《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

Wednesday, April 17th, 2013

zichanjieji01

《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这部电影早闻大名,一直以为是戈达尔的作品,现在才知道是布努埃尔的大作。

我现在有个习惯,案头放着一个无印良品最便宜的4开再生纸大本,有任何念头就记录下来。看影视的时候,做一点案头笔记,特别有用。

电影为什么重要?因为我们不理解、看不清日常生活,只有在电影中才能审视自己的生活。或者极端点说,只有通过电影的虚构,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的真实面目。

这部片子的开场就吸引人,一个虚构的美洲国家大使跟一群高官及夫人,前往朋友家去赴宴,到了之后女主人很诧异,说,不是说好明天晚上来我家做客的吗?不知道谁记错了,反正很尴尬。对于资产阶级来说,这就是一件大事了。

故事一个紧接着一个,让人好笑又尴尬,这帮中产阶级别看外表光纤,吃穿讲究,但内心都有巨大的空洞。这通过他们的怪梦和噩梦就能充分体现出来。一个上尉会在餐馆对陌生的太太们讲起自己小时候杀死父亲的事。上校到中产阶级家做客,传令兵送来紧急命令,上校拔腿欲走,传令兵在他耳边说,我做了一个怪梦。上校马上坐下来说,大家听完他的梦再走。

自从家里装修之后,现在看电影经常会留意电影里的房子、家具和装潢。这是生活的毒液对艺术侵袭的体现。

这个故事讲得很随意,看似讲到哪儿算哪儿,实则匠心独具。很多好莱坞的电影看了之后24小时就想不起讲什么了,而这部电影会长久地在脑海萦绕。haunting.

边看《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我想明白了一个问题。近来,中国电影市场异常火爆,绝不是观众要找点娱乐这么简单。看电影,是 人们认识生活、了解自身处境的方式,看电影满足了内心深处的需要。哪怕是《泰囧》这样的的闹剧,观众看的时候,也希望能通过它看清自己的生活。

电影永远不会死,张艺谋说自己干电影三十多年了,从来只看到有人入行,没有看到过有人出行。说明这个行业的魅力何其大。

好像扯远了,我想说的是,电影要击中人们的痛点,无论用喜剧还是悲剧的方式。1972年《资》片创造了法国票房奇迹。那个时候观众的欣赏水平真高。想来,令人神往。话说回来,如果现在谁能拍出一部反应时代精神又触动人内心的好电影,一样也能票房火爆。

要相信你的观众。

Loading

看电影《十二怒汉》

Wednesday, April 17th, 2013

看了《十二怒汉》(12 Angry Men),激动得睡不着。这个电影有好几个版本,我看的是1957年亨利-方达主演的黑白片。

影片只有一个场景,一个封闭的陪审员室(又称“评议室”),故事也很简单,12名陪审员要决定一个涉嫌捅死父亲的18岁少年是否有罪。起初,11个人认为少年有罪,只有亨利-方达饰演的8号陪审员(每个陪审员都用编号表示,只有影片结束的时候我们才知道8号、9号叫什么)认为无罪(他说”我不确信“)。按照美国的陪审制度,如果12个人无法达成完全一致意见,则形成陪审团僵持(hung jury),法庭将不能做出宣判,而是重新组织新的陪审团另审。

大家当然不希望形成“陪审团僵持”的局面,所以11个人试图说服亨利-方达所演的8号,让他改变主意。双方你来我往,交叉辩论,影片进行到第30分钟,僵局打破,方达说,你们11人再无记名书面投票,如果全都认为有罪,我就随大流。此时,我们知道8号不是一个固执的人。他的怀疑是合情合理的。他把理性思考的皮球,踢给了另外的陪审员。

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投票,一轮又一轮的辩论,闲谈,诉说,争吵,认为无罪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变成了11票无罪对1票有罪。而坚持有罪的3号陪审员是一个死硬派,他粗鲁、傲慢、富有攻击性。但是他的内心有伤痛,他与儿子之间存在裂痕。在最后一刻,他越说越激动,甩出了钱包,看到儿子和他的合影……

故事合情合理地推向高潮,不是用理性,而是通过感情的迸发达到顶点。看到这里,我差不多快掉泪了。

这部电影只有96分钟,但是表现了12个不同性格的人,着重刻画了至少一半以上的人物。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不平常的经历和伤痛,观众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10%,另外90%需要去深挖去体会。这就是本片最高妙的地方。

当一位年纪最大的9号陪审员怀疑一位老年证人是为了获得大家的重视,而编造出不实的证词的时候,别人问他:“你怎么知道的?”换成不成熟的编剧,老者肯定答话:“我就是一个领救济金的老人。”而片中,是用他的沉默来表现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无数的伤痛,在这一刻呈现。

这部充满了对话的电影,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对话跟案情没有关系。这些小对话,拓展了这个故事的广度与深度。

《12怒汉》编剧的水平太高超了,12个陪审员,12个职业,12种性格。我把他们的关系做成了一个思维导图(若看不清请点击看大图)。

12-angry-men-diagram
今天制作了一张《12怒汉》的人物关系表。

从中学到:

1、戏剧冲突来源于正面人物vs.反面人物。

2、戏剧里的职业与人物性格是有关联的。虽然现实生活中的关联不一定这么大。

3、每个人物来到观众面前都带着他全部的历史和伤痛。

4、戏剧所表现的人物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

5、冲突带来转变,转变带来新的冲突。

6、陪审团有12人,他们之间两两的交叉关系有66种,戏剧就是从这66种中抽取一部分,进行集中展现。

7、人物先设定性格,再编写故事。

8、在戏剧的虚构世界里,好的剧作家宛如上帝。不好的剧作家如同给我装修时水管破裂水淹两楼的装修公司。

Loading

怎样编一个好故事

Wednesday, April 17th, 2013

写剧本离不开编故事,编故事需要天才。如果没有编故事的天才,至少应该娶一个具有这方面天才的老婆。上帝垂怜,我老婆就是一个故事大王。她小学的时候,就得过区里的讲故事比赛二等奖。

所以当我的剧本遇到瓶颈的时候,我放下所有面子,向她请教,果然,她给出了非常重要的建议。

故事要讲逻辑。人们的行动都要有充分的根据,要能说服自己,说服受众。

她举例说,《追风筝的人》的作者,曾经说过这么一件事。他写过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一项特异功能,那就是能把眼泪变成金子。为了获得更多的金子,此人要不断地把自己弄悲伤。作者对这个故事非常满意,直到有一天,他的朋友问他:你的主人公为什么不直接切洋葱呢?

这是我最近学到的三项最重要的讲故事技能之一。

前两项是身为编剧和导演的朋友教我的。

1、历史剧的魅力在于虚构。没有虚构的历史剧,基本上没法看。

2、舞台上激烈的斗争并不好看,演员紧张死,观众进不去。高超的讲故事方法是,让观众觉得比剧中人聪明,比如让观众提前知道甲是个坏蛋,但剧中人不知道。这样观众就会跟着紧张。性格的碰撞,比言语肢体的碰撞,更加有戏。

编剧是一门技术活,要提高除了多练习,还要有好老婆,好老师。

Loading

我看大卫-里恩的史诗电影

Wednesday, February 20th, 2013

年过完了,博客也该写了。

春节期间,我都在看电影,看时长超过3小时的大电影。说来惭愧,如果说人生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我迄今为止的岁月,都在底边上游荡。正如叔本华所说的,从欲望到无聊之间,来回徘徊。至于三角形的顶点,那种卓越的生活,我很少去体验。所以,到了中年,我才开始补课。元旦补了木心的文学课,春节补了大卫-里恩的电影课。

看时长超过200分钟的电影和读页码超过1000页的巨著一样,都是对意志的磨练。你需要克服对长度的恐惧,忍受必要的枯燥,才慢慢品出甘甜,最终得到更丰厚的精神回报,以及更持久、更深入、更高层次的娱乐。

大卫·里恩

大卫-里恩(David Lean),是英国电影导演,他以制作史诗电影(Epic Film)而名垂影史。可以前,我一部他的作品也没看过。所以,用每天一部的速度,依次看了他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印度之行》、《日瓦戈医生》、《桂河大桥》和《雷恩(又译:瑞安)的女儿》。为了进一步了解他,我查阅维基百科,并且读了两本关于他的书:《大卫-里恩的史诗电影》(Constantine Santas The Epic Films of David Lean 2011)和《史诗的背后:大卫-里恩的生活和电影》(Gene D. Phillips Beyond the Epic The Life and Films of David Lean 2006)。从而,对他的史诗电影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什么说大卫-里恩的电影是史诗?

什么是史诗电影?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史诗?

史诗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泛滥成灾的概念之一。什么玩意都敢叫史诗,一个电视剧,一本小说,一个工程,一个楼盘,都往史诗上扯。还有人写过《一个女人的史诗》。但是,史诗的本义并不是又臭又长的意思。

史诗在英文里叫epic,来自于希腊文epos,本义是:语言,歌曲。尽管对于史诗的定义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史诗的定义是:有一定长度的、反映一段历史记忆的、庆祝一个或几个英雄人物事迹的口头或书面叙事。引申义为,一系列值得被当做是史诗的动人事件。

史诗电影,就是用电影手法完成的史诗叙事。它同样具有史诗的三个特征:

1、长度。史诗电影不能满足于120分钟,180分钟是起点。大卫-里恩的史诗片大都超过200分钟。对于史诗电影来说,长度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利用长度。

2、历史记忆。史诗就是把人物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展开叙事。大卫-里恩的电影,背景都悬在严重冲突的地区和时期,例如:一战时期的中东(阿拉伯的劳伦斯)、二战时期的缅甸(桂河大桥)、革命和肃反时期的苏俄(日瓦戈医生)、复活节起义前后的爱尔兰(雷恩的女儿)、英国统治时期的印度(《印度之行》)。

3、英雄人物。英文叫hero,汉语翻译成英雄或主人公,还是叫英雄比较符合本义。大卫-里恩的史诗剧,都在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他们虽然处在重重危机的大环境下,经历个人生活的小危机,并且都具有各自的缺陷,但依然能够放射出人性的光华。塑造Hero with flaw(带有缺陷的英雄人物)是大卫-里恩的坚持与创造。

以下是我对大卫-里恩五部史诗电影的观感和总结,有剧透,如果你还没看过这些电影,请慎入。

一、《桂河大桥》The Bridge of River Kwai

桂河大桥

大卫-里恩拍的第一部史诗电影。最初,这只是一个赚钱的“活”而已。1955年,里恩拍完《艳阳天》之后,跟女演员ANN TODD离婚,这搞得他很穷,并且使他的事业坠入低谷。是凯瑟琳-赫本把他介绍给了Sam Spiegel。那是好莱坞史诗电影的黄金时代,《十诫》、《宾虚》都是那个时候的巨作。Spiegel是《码头风云》的制作人。当时他正在找人把法国作家Pierre Boulle的小说《桂河大桥》搬上银幕。

《桂河大桥》的作者,曾经在缅甸做过日本人的战俘,所以历史细节真实、人物性格复杂,足以撼人心魄。里恩首先跟编剧合作,对原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其中最大的差异是:把西尔斯(Shears)少校从英国军人改为美国海军军官,性格也变得放荡不羁。剧中其他人物也变得性格鲜明:尼克尔森上校的坚定、傲骨与固执、藤斋大佐的专横跋扈与武士道精神,都塑造得栩栩如生。《桂河大桥》公认为是里恩电影中情节最完美的。修桥和炸桥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希区柯克式的悬念,贯穿始终。最终两线碰撞,电光火石,光耀夺目。

最终,桂河大桥被炸了,这是里恩对原著做出了一个重大修改,在原小说中,尽管日本人的列车被炸坏,但大桥纹丝没动。里恩的这个修改是十分必要的,符合电影的叙事规律。尽管小说可以让读者读完之后震惊和失望,电影却不能这样。观众在黑暗中花了三个多小时,谁也不愿意带着遗憾和不满回家。所以,电影的结尾必须让观众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否则就不是好电影。

片中最复杂的人物是尼克尔森上校,他冒着被机枪突突掉的危险,坚持要求日军履行《日内瓦公约》,不能让被俘军官参加体力劳动。为此被关进战俘称之为“火炉”的铁皮屋。但他最终用钢铁的意志,让日军指挥官藤斋屈服。他要展示英国军人的纪律和才能,准备把桂河大桥修成一座寿命超过600年的大桥。桥落成,他认为英军战俘在精神上战胜了日军。当他发现有人要炸桥,尽管猪头都知道肯定是战友们干的,他的第一反应还是保护这座大桥。最终造成炸桥的战友Joyce、Shear之死,也让自己与大桥同归于尽。

以往影评认为,尼克尔森上校生性固执,冥顽不化,我却在他的行动中发现了超越敌我、超越仇恨的尊严感。大卫-里恩是超民族、超国家的人道主义者,尽管结尾他照顾观众做了修改,但是他始终把尼克尔森上校当成英雄来塑造。

本片另外一个抢眼的人物是藤斋大佐,尽管作为战俘营的指挥官,他凶悍暴躁,但并非是一个毫不讲理的人。他颇有一种愿赌服输的气概。尽管在向尼克尔森上校屈服后,他气得顿足捶胸地大哭,但还算一个坦荡的军人形象。

我们注意到,大卫-里恩电影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蛋。英雄是有缺陷的,反面人物也有闪光点。

二、《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阿拉伯的劳伦斯

大年三十,我看的第一部大卫-里恩的电影。4个小时,舍不得眨眼,看完觉得结束太早,无限惆怅。几天后,又看了一遍。对照参考书,发现了一点门道。

阿拉伯的劳伦斯,即T.E.Lawrence,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私生子,毕业于牛津大学考古专业。曾到中东考古,对阿拉伯文化非常了解。他以一己之力率领阿拉伯各部落,赶走了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电影中的故事基本是事实。劳伦斯本人也是作家,他写了回忆录「智慧的七根柱石」,他还翻译了「奥德赛」。

大卫-里恩的金牌合作编剧是罗伯特-博尔特(Robert Bolt),是他把劳伦斯的自传《智慧的七根柱石》以及他人关于劳伦斯的回忆,改写成了剧本。大卫-里恩工作有个习惯,必须等剧本改到完美,才开始拍摄。而一旦开拍,剧本不再改动。

《阿拉伯的劳伦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的叙事是完美的、教科书式的、无懈可击的。问题出在下部。由于根据史实改编,下部不得不走下坡路。一方面是沙漠暴动的胜利成果被政客所窃取,另一方面是劳伦斯本人遭受创伤与打击。他在潜入地方城市侦察的时候,被土耳其士兵抓住,遭到鞭打,并据信遭到了强奸(这在电影中都有暗示)。这形成了他性格的转折点。从此,电影变得黑暗起来。劳伦斯变得嗜血,也变得退缩,最终他被政客们赶出了沙漠。

上部一气呵成,故事完整统一,下部却成了段落体(episodi 缀叙体),故事被切割成一个一个小段,不如上部好。

《阿拉伯劳伦斯》是史诗电影的集大成者,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人都承认,曾经受这部电影影响至深。

这部电影的故事主线是劳伦斯与ALI之间的关系。为了引出ALI的出场,电影中先出现了一个塔塔儿人的向导。大卫-里恩和罗伯特-博尔特有一种超人的才能,能够用寥寥几笔,刻画出人物的尊严。这个向导的戏不多,但是每一场都让人印象深刻。劳伦斯口渴了,准备喝水,他示意让向导先喝,向导摇头拒绝。接下来,劳伦斯把手枪送给向导作为报酬,向导拒绝了,说到了目的地再收。这揭示了向导是一个自律且有尊严的人。同样的尊严感,在大卫-里恩的其他电影中也经常出现。

这部电影在约旦拍摄,沙漠风光,让现在的大片也相形见绌。里恩,很少用布景,他喜欢用真实场景。

三、《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

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是大卫-里恩所拍的电影中最赚钱的一部。共计为米高梅赚了2亿美元。因为当时在苏联境内拍摄是不可能的,所以外景地选了西班牙和芬兰。

这部巨著的电影改编依然由罗伯特-博尔特操刀。但帕斯捷尔纳克是个诗人,并不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日瓦戈医生》就故事本身来说,充满了巧合与漏洞,这让博尔特十分抓狂,他说:“这是一个二流故事。”但是天才的里恩与博尔特最终找到了一个框架结构,把故事圈了进去。

他们设计了日瓦戈医生同父异母的弟弟–一个苏联的将军,到工厂去找日瓦戈医生与拉拉的私生女。故事从将军寻孤开始,最后终结到认孤上,形成一个闭合的圆,并向前延伸了一小段。

《日瓦戈医生》的故事,整体来说比较黑色,里面不仅有“乱伦”,主题还是婚外恋,日瓦戈医生也不是英雄,而是一个被时代的风暴携裹着的有才情的小人物。他的悲剧,固然有时代的因素,但也是自己性格使然。假如他不骑马去找拉拉幽会,就不会被红军劫持走,从而妻离子散。

大卫-里恩的高超之处在于他拒绝一切感伤主义。事实上,里恩憎恨多愁善感。所以,在表达伤悲的时刻,他总是点到为止,绝不玩煽情。里面的人物尽管受到重重打击,但很少流泪。悲剧应该是激发人们的恐惧与怜悯,而不是赚得廉价的眼泪。亚里士多德的教导,大卫-里恩的信条。

这部电影贯穿道具是一把琴,日瓦戈的妈妈留给他,他又给了拉拉,拉拉又传给他们的女儿,琴在,神在,人虽去,不绝望。

大卫-里恩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绝望。影片最后,日瓦戈的女儿与男友走出厂部,来到大坝上,闸门打开,大水倾斜,势不可挡,气贯长虹。让人精神为之一震,万般颓唐,付诸水流。

四、《雷恩的女儿》Ryan’s Daughter

雷恩的女儿

《日瓦戈医生》让大卫-里恩成为盛极一时的大导演,大家关心的是,他的下一步拍什么。罗伯特-博尔特提议改编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哥俩都离过婚,也都娶过比自己年轻很多的女人,对破碎的婚姻感同身受。里恩接受了这个建议,但是提出,要把故事的背景改到爱尔兰。

剧本依旧由博尔特执笔,前后写了一年多。电影仅保留了福楼拜的故事框架,里面的人物和背景全都重新写过。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期爱尔兰一个海滨村庄,当时英国严厉镇压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片中描述的情况符合历史事实(例如抓住起义者绞死)。最大的不同是,包法利夫人遇到的是一个花花公子,她在出轨之后,钱也花光,走投无路,只好自杀。而影片中的女主人公Rosy,并没有自杀,反倒是他的情人,英国军官自杀了。

这部电影全部用70毫米胶片拍摄(类似今天的IMAX),场景全是在爱尔兰和南非的海滨取景,暴风雨场面,都是实景。这让在游泳池里掀起海啸的李’安们情何以堪。在拍片过程中,还发生过演员在风暴肆虐的大海中,被浪头打昏过去的意外。这部电影整整拍了一年。

上演之后,遭遇差评。《纽约客》记者对它嗤之以鼻(无独有偶,最近他们对《云图》也给了差评。)里恩名声一落千丈,从此居然告别影坛14年之久。

现在看来,《雷恩的女儿》是一部高水准的史诗巨作。里面包含了罪与罚、背叛与忠诚、受辱与救赎等多重主题。这是里恩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部。可惜我看的是配音版,以后我一定找原版来多看几遍。

片中Rosy与英国军官在密林中亲昵的画面,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情爱画面。而Rosy的丈夫Charlse,是我见过的精神力量最强大的银幕形象。在得知妻子背叛自己,目睹妻子遭受私刑,自己也被村民暴打之后,他没有自杀,也没有崩溃,而是提出分手,离开村庄,并提议把自己可怜的一点家私,分给妻子一半。Rosy虽然欲求不满,但是个敢作敢当的女性,他承认了自己的婚外情,并且用接受私刑的办法,为自己赎罪,展示了一个女人的尊严。最后,夫妻二人,在教父、傻子等村里仅有的好人的陪同下,在众目睽睽之下,叫骂声声之中,离开村庄,去往都柏林。

未知的生活在等待着他们。里恩,总是这样,在制作悲剧的时候,给人留出路,给观众留出路。

五、《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

印度之行

1984年,阔别电影界14年的大卫-里恩准备把E.M.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改编成电影。

说句题外话,历史上,阿拉伯的劳伦斯与福斯特是好友,劳伦斯回忆录的草稿,曾经给福斯特看过。福斯特生前拒绝把自己的小说「印度之行」搬上银幕,因为他担心小说中反应的英印关系会被人曲解和利用。直到他死后,版权持有人才允许拍成电影。大卫-里恩这次亲自操刀改编剧本,将一个不起眼的小事件–两位普通英国女士访问印度–拍成了又一部史诗。

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里恩进行大胆增删。最了不起的是第三幕是里恩添加的。女主角Adela,独自骑着自行车去逛神庙,看到男女交合的石雕之后,性意识被唤醒。这段戏非常重要,它一下子解释了后来山洞里发生的一切。而在福斯特的小说中,对于山洞里究竟发生了什么,Adela为什么起初会一口咬定Aziz医生性侵自己,也没有明确交代。在福斯特看来,这并不重要,英印关系才重要。

在里恩看来,山洞里发生了什么,十分重要。因为观众在这个地方无法接受模棱两可。他给出的解释就是,Adela的性意识被唤醒,她发现自己对Aziz医生有了欲望,但是知道这是离经叛道的,在山洞里突发了歇斯底里。

《印度之行》的主题是「连接」connect,文明之间,男女之间,朋友之间,万事万物之间,都需要连接。连接是困难的,却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部电影塑造的英雄人物不是Aziz,而是Richard Fielding校长和Mrs. Moore,前者竭力保护每一个人,后者以平等之心对待印度人。

这部电影主线看上去是Adela与Aziz等人的关系,实际上讲的是Richard Fielding与Aziz这对好朋友之间的友谊。

审判之后,Aziz脱下西装,穿回民族服装,俨然变成了一个民族主义者。他对Richard心存芥蒂,因为他以为Richard娶了Adela,当他知道昔日老友的妻子是Mr. Moore的女儿Stella的时候,他接来了内心的心结,与Richard重归于好。

在原作中,当Richard问Aziz“我们现在是不是朋友”的时候,印度人回答:“只要印度还被英国统治,我们就不是。”里恩,把这句话给去掉了。去得好。小说可以这么写,电影必须给观众满足与希望。

当两个好朋友告别的时候,结局略有悲伤,但不是悲剧。最后一刻,观众的愿望得到满足,但又非廉价的、被愚弄、被敷衍的满足。这就是大卫-里恩的史诗电影

大卫-里恩最后一部史诗电影是改编康拉德的《诺斯托罗莫》,可惜没等他完成,就去世了。电影史上又少了一部史诗。

Loading

消解噩梦

Sunday, January 20th, 2013

近来经常会做噩梦,梦见由于我的无力和疏忽,造成我最害怕的事情发生。醒来,有想哭一场的感觉。我知道这种状态不对,也知道某个地方肯定出了问题,但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这种幻灭感时常悬浮在我前后左右,挡住了前进的路,也挡住了回去的路。

前些日子回老家,因为育儿理念的差异,跟父亲大吵了一架。我一向是顺从他的,但这一次却火力全开地爆发。我也不知道哪里的邪火,虽然我依旧坚持认为我是对的,但还是感到羞愧。父亲在一贫如洗的毛时代把我辛苦养大,在惊涛骇浪的邓时代一次次救我于水火,我却始终悖逆于他。

我不想再写育儿的博文,因深知,在网上炫耀父爱的都是虚妄,显摆时刻陪在孩子身边,也近迂腐。千道理,万道理,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才是硬道理。去年,我有一位网友去世了,大家在惋惜之余,也欣慰地说起,他已经把儿子送出国,并留下丰厚遗产。

写作是我唯一的出路,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今后一丝一缕,一粥一饭,一升油,一本书,都要从键盘下敲出来。而我,事实上,已经厌倦了写字。拖延症是结果,真正的原因是内心的枯干与疲惫。

看着荒芜的博客,我觉得羞惭。看着空白的文档,我无地自容。我有千百个想法,但是一个也没有实现。我读了千百本书,但是又有什么用?我不断折腾,不断否定自己,决绝地与昨天的我告别,却又在下一个路口,跟那个不争气的自己撞个满怀。除了写作,我真的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

那么让我用写作来消解那些噩梦吧。老婆今年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是一本巨大豪华的LEUCHTTURM1917的空白笔记本,让我尽快写满它吧。得救之道,就在其中。

我有目标,但再也不会未行动先宣扬,因为研究发现,把目标告诉别人,目标将几乎不会实现。

默默地开始,默默地结束,默默地重来,默默地完工。

Loading

一首英文诗的翻译问题

Thursday, December 27th, 2012

T.S-艾略特有一首诗Eyes That Last I Saw in Tears,国内有多个翻译版本,我的朋友李雨赪发现两个主要的译本,意思迥异,就发信问我。诗,虽然我不懂,英语字典我还会查一些。于是,找到了原诗,对照《牛津大词典》(OED),结合相关论文,研读了一番。

点击查看绿豆和裘小龙的翻译

许多翻译的诗看不懂,原因是翻译者自己没有看懂。艾略特的两个翻译版本都有错误,因为翻译者(尽管其中之一还是个朦胧诗人)压根儿就不懂几个关键的英文单词在句子中的意思。估计是对着《英汉小词典》或者金山词霸翻译的。而事实上,要翻译这样的诗歌,至少要查大部头的英英词典,还要查阅英美学者对此诗的解读,方能译出个大概。

诗,非我所长,散文,我还凑合。下面逐字逐句,翻译成散文体吧。

Eyes that last I saw in tears
Through division
Here in death’s dream kingdom
The golden vision reappears

第一阙(姑且叫阙吧),看上去很简单,但是两个译者都出错了,因为第一个单词division,他们都理解成了“边界”,“边疆”,还好,没理解成海关和口岸就不错了。这也怪不得他们,因为普通的英文小词典就是这么说的。事实上,这个单词在这里的意思是“分手”。

接下来,又有两个地方,两位译者全弄拧了。

death’s dream kingdom,直译为“死亡的梦幻国度”,这是与下阙中death’s other kingdom,直译“死亡的其他国度”,相对应的。

直译的话,这首诗基本看不懂。

其实,一个说的是,理想的死后生活,一个说的是,实际上的死后生活。

转换成中国老百姓能够明白的语言,前者叫“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叫“太虚幻境”,后者叫“奈何桥”,或者叫“离恨天”,比较合适。

golden vision,翻译成“黄金时代的景象”,是胡说八道。这是错把托马当荷马,误把情诗当史诗。

翻译成“金色的幻象”,也不能说错,但是此处说的是,那双眼睛又出现了。

尽管对于一个配眼镜的师傅或者一个眼科医生来说,眼睛只不过是一堆水晶体加视神经而已,但是在情人的眼睛里,眼睛足以说明一切,传达一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明眸善睐,眉目传情,民间说男女好上了会说“看对眼了”……看看这些汉语里的词组,就知道大概了。

I see the eyes but not the tears
This is my affliction

直译:我看到了那双眼睛,而不是泪水,这是我的受的苦。

把affliction翻译成苦难,有点小题大做,其实这里的affliction,可以精确地对译成–“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中的苦。

所以上阙翻译成咱们老北京胡同串子和成都老杆儿也能理解的语言,是这么个意思,

最末了一次看见她的眼,梨花带雨的,都是因为闹掰了,分了。在死后的太虚幻境里,那眉眼儿又出现了,可是为什么我只看到明眸善睐,却找不到(当年牛魔王滴到铁扇公主心里的)那滴眼泪呢?苦哇,我真是苦哇。

This is my affliction
Eyes I shall not see again
Eyes of decision
Eyes I shall not see unless
At the door of death’s other kingdom
Where, as in this,
The eyes outlast a little while
A little while outlast the tears
And hold us in derision.

下阙是比较难翻译,因为诗人用了一个长句子。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常常被语文课的划分句子成分弄晕,其实这玩意都是西方语言的糟粕。我们汉语,何时需要这种啰里啰嗦,拖泥带水的复句。

我们刘姥姥是这样说话的:“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

要是换成英国女王,话得这么说才够“范儿”。“我们村庄里的居民无论在何种季节、何种天气下都必须种植农作物,包括且不限于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悠闲地坐着的时间。”

诗中这句在中国人看来不是人话的复句,直译是这样的:

那双眼,我再也看不到了,那双决心分手的眼睛。那双眼,我再也看不到了,除非走过奈何桥之后,就像这里一样,眼睛比一小会儿更长,一小会儿比眼泪更长,[那双眼睛]嘲弄地看着我们。

此处有几个难点,一个是eyes of decision, 这里的意思是“决意分手时的眼神”,一个是where, as in this中,this指代什么,应该是this death’s kingdom的简称,也就是上文说过的death’s dream kingdom,死后的乐土。

所以,整首诗翻译成日常语言,连起来,就是:

最末了一次看见她的眼,梨花带雨的,都是因为闹掰了,分了。在死后的太虚幻境里,那眉眼儿又出现了,可是为什么我只看到明眸善睐,却找不到(当年牛魔王滴到铁扇公主心里的)那滴眼泪呢?苦哇,我真是苦哇。

苦哇,我真苦哇,那对眸子,我再也看不到了,那双决意分手时[狠心]的眼。

那双眼睛,我再也看不到了,除非走过奈何桥,那里,跟幻想中死后乐土一样,眼睛里不再有眼泪,而是嘲弄地看着我们[这些健忘的人间多情种]。

这么翻译,能明白了吗?

换成他们诗人喜欢用的语言,或可以硬译如下:

《忆昔泪眼盈盈处》

忆昔泪眼盈盈处,
分道扬镳路。
此地恰逢景幻仙,
又把明眸晤。
晤也不含泪,
有苦无处诉。

有苦无处诉,
眉眼不再聚,
决意分手眼波横,
挥手兹兹去。

美目不再现,
除非离恨天,
彼处如此处,,
手牵景幻仙。
眼比刹那长,
刹那比泪远,
笑看你傻侬更痴,
一对十三点。

多余的话: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现代诗看不懂了。因为现代诗模仿的是翻译过来的外国诗,而一大部分译者在翻译外国诗的时候,没有看明白诗的意思,只好掰着《英汉小词典》乱译。诗人们看了这些天书,如获至宝,以为外国人的诗就是这么写的,也跟着用母语模仿,久而久之,就成了朦胧诗、现代诗、先锋诗歌。

Update:针对本篇博文,诗人李代桃写了一篇反驳文章《用谁的黄金眼来读》,读罢受益匪浅。

Loading

一次没乐看《泰囧》

Friday, December 21st, 2012

我2012年干的一件最蠢的事就是到电影院看了《人再囧途之泰囧》。买票的地方排起了长队,LED显示屏上显示满员,最后好不容易买到一张VIP小厅票,票价90,可不便宜。

看了十五分钟,我就知道上当,这是一部情节经不起推敲、完全依靠巧合、充斥着厕所幽默,靠夸张表演撑起来的垃圾电影。我看了80多分钟,一次都没乐,当王宝强抱着徐峥的屁股猛吸的时候,我再也无法忍受,提前退场了。

这部电影之所以票房如此疯狂,很大程度上是媒体恶捧的结果。近年来,一些不爱读书,不懂喜剧,甚至不懂什么情况下该笑还是不该笑的孩子进入了媒体,他们的高度,决定了媒体的高度,他们的品味影响了大众的品味。

所谓爆笑600多次,纯粹是记者不识数,或者记者坐在一个神经病旁边,或者记者本人就是个神经病。我敢说,很多人从电影院走出来是大呼上当的,但是又有什么用,你已经给票房做了贡献了。

在这些下三烂电影人眼里,观众就是一块块会买票的痒痒肉。用完即抛,下次再用。

我唯一可惜的就是黄渤,作为一个演过《疯狂的石头》和话剧《活着》的好演员,在这部电影里,始终保持一种泥塑木雕式的2B造型,也实在太糟践他了。

黄纪苏老师在看了一部叫做《乐翻天》的片子之后,写了篇观后感:《一次没乐的<乐翻天>》,文中观点对于《人再囧途之泰囧》同样适用,这部电影的表演手法一言以蔽之,就是“恨不能把上眼皮翻到后脑勺上”(黄纪苏语),我补充一句,还有“恨不能舌头吐出来舔到自己肚脐眼甚至小鸡鸡”。

从今天起,看电影不要再相信媒体,也不要再相信票房。否则,会像我一样,恶心好一阵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