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写作’ Category

【编剧大师班】只此一本的编剧书《编剧的艺术》

Monday, November 18th, 2013

《编剧的艺术》中文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重新出版了。这本书初版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作者是匈牙利裔美国戏剧家拉约什·埃格里(Lajos Egri),在悉德·菲尔德(Syd Field)和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等编剧理论家们横空出世之前,埃格里的这本著作曾经是编剧们手中除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之外,只此一本的编剧参考书,尽管这本书主要针对的是戏剧的编剧。

埃格里的影响力有多大?让电影界的名人们告诉你。伍迪·艾伦曾经上过埃格里的戏剧课,他对自己的传记作者Eric Lax说:“我认为,《编剧的艺术》是一本最具有刺激性和最好看的编剧书。”国内著名的编剧芦苇(电影《活着》共同编剧之一、《霸王别姬》未署名的编剧)也说过:“我非科班出身,亦未拜过师门,自认埃格里先生这本《编剧的艺术》门下弟子。1987年,此书在国内初版,读之如灯塔指明,醍醐灌顶,开卷有益,掩书解惑,是我书桌案头上必备的武功宝典。”埃格里桃李满天下的传奇故事还不止这些,他的编剧班曾经收了一名63岁的编剧零基础的老太太Mrs. Esther Kaufman,在埃格里的鼓励下,她的剧作在纽约上演了两个月。

埃格里本人的生活也是一个传奇,他1888年生于匈牙利,18岁来到美国,在一家服装厂做裁缝和熨衣工。艰苦的移民生活造就了他,也让他练就了独门绝技:对于人的精细观察。《编剧的艺术》这本书的全名是《以创造性地解读人类动机为基础的编剧的艺术》(The Art Of Dramatic Writing Its Basis In The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Of Human Motives)。从这个长长的标题不难看出这本书围绕的是人的心理。

这本书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头。

古希腊,有一天,宙斯的神像被毁坏和亵渎。人们很震惊,生怕神降下灾祸。过了几天,又一座神像被毁。

人们发誓要抓到这个罪大恶极的渎神者,经过日夜守候,终于抓到了。

大家问:“你丫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吗?”

那人说:“知道啊,判死刑呗。”

“那你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那人笑笑说:“我是一个小人物,nobody,没人知道我是谁。但是从今以后,大家都会记得我的名字,难道这不值得我去冒险吗?”

停顿了一下,他又说:“你们要记住,与获得的不朽相比,死亡是极小的代价。”

通过这个故事,埃格里告诉我们,对重要性的渴望是人的基本需求。对于作家和编剧来说,他们要通过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告诉世人自己有多重要。

重要性(importance)是埃格里经常强调的概念。在他后期的著作《创造性写作的艺术》(The Art of Creative Writing)【编剧大师班注:本微信今后将专文介绍这本绝版名著】,埃格里指出,在创造性写作中,每个人物出场都有两个目的。

博得读者观众的同情。

告诉别人自己有多重要。

每一个人都需要被人重视,需要引人注目,需要被人记得,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对谁都不再重要之后,他最可能的选择是自杀。埃格里勉励编剧们,无论是作为职业还是作为爱好,一个剧本在商业上能否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自己的创造力找到了一种对他人最无害的表达方式。况且,你不知道你的爱好最终会把你引向何方。

《编剧的艺术》的精华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前提,人物,冲突。

一、前提 (Premise)

前提这个概念不是很好理解,书中给出了美国学院派《韦氏辞典》的一个解释:

“前提:预先设置的命题,经过了猜想或者证明,它是讨论的基础,通过它可以演绎出结论。”

而在汉语语境中,“前提”一词至少有两个意思:

讨论一事情的先决条件。

应该先注意的部分。

埃格里使用“前提”这个概念,在戏剧界有很多其他的叫法。主题,基本思想,中心思想,目标,对象,与动力,话题,戏剧问题。但作者为什么坚持用“前提”一词呢?这是因为“前提”是从逻辑学借鉴来的一个概念。

还记得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吗?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例如:
大前提:冷酷的野心导致自身毁灭。
小前提:麦克白有冷酷的野心。
结论:麦克白毁灭了。

埃格里使用“前提”,实际上使用的是逻辑学的“大前提””小前提”的概念。按照他的观点,每个戏剧都必须先有一个大前提,而戏剧的进程是一个小前提,最终的结论印证了大前提。

书中列出了一些名剧的前提。

《罗密欧与朱丽叶》:伟大的爱情战胜一切,甚至死亡。
《李尔王》:盲信导致毁灭。
《奥赛罗》:嫉妒毁灭所爱的对象,也毁灭自身。
《麦克白》:冷酷的野心导致自我毁灭。
易卜生《群鬼》:父辈的罪孽会殃及子孙。

埃格里把“前提”比作路标,他断言:
“每一部好戏都必须有一个精心构思的前提,且一以贯之。”
、“少了清晰的前提,任何想法和情境都不足以将你带到一个逻辑的结论。”
“如果一出戏有两个前提,那么讲导致戏剧在连贯性上变得混乱不堪。”

埃格里认为一个好的前提,就是整部戏的最简要的更改,它应该由三部分组成。

前提=主语+谓语+宾语

(例如:粗心摧毁友谊,诚实战胜奸诈……)

前提每一部分都是戏剧的要素。主语提供人物,谓语提供冲突,宾语提供结局。

一切如果真是这么简单就好了。我们不要忘记,埃格里尽管是位了不起的戏剧理论家,他毕竟在1940年代写的这本《编剧的艺术》,当时人们对于戏剧和电影的认识水平,都刻着时代的烙印。随着,剧场艺术、电影艺术的发展,尤其是电视业的异军突起,埃格里的“前提”观念受到了挑战。

首先,并不是所有好的戏剧和影视作品,都有一个前提。谁能说一说《低俗小说》的前提是什么?“老大的女人不能搞?”、“用下流手段侵犯他人者恒被侵犯之”、“上洗手间看低俗小说时不要把枪放到洗手台上”?像一些现代派、荒诞派戏剧就能难有前提可言了。

其次,当代的戏剧理论家更喜欢用“戏剧问题”(question approach)这个提法来置换“前提”的提法。当代的编剧更关注的是,一出戏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不是一出戏的结论是什么。

最后,一些戏剧理论家担心,埃格里主张的“前提”技巧,将鼓励一条竹竿捅到底的写作方式,从而使得作品变得平铺直叙,结局变得很好预测,使写作变成了按图索骥,而不再是一次吉凶未卜的探险。

所以,前提作为埃格里提出的核心概念,在今天已经变得不再那么有效了。相反,一个前提设置太鲜明的剧本,往往会失去悬念和趣味。这不是否定“前提”和“主题”的作用,而是深化了这两个概念。

二、人物

人物理论是埃格里的编剧和写作理论的核心,也是编剧界认为最精华的部分。事实上,随着岁月的推移,埃格里不再怎么提“前提”和“冲突”,而把重点转移到深挖人物上。这本《编剧的艺术》推出大约20年以后,埃格里出版了他另一部著作《创造性写作的艺术》,继续深化了他的人物论(这本书没有翻译成中文,编剧大师班将今后做详细介绍)。

埃格里认为,编剧必须完全了解自己的人物,要从三个维度来认识人物。

1、生理方面。人物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长相,外表,穿着打扮,行为举止等等。

2、社会方面。人物的家庭出身,童年经历,职业技能,社会交往等等。

3、心理方面。人物的心理历程,内心创伤,不安全感,重要性,巅峰时刻等等。

在1940年代,文学界特别痴迷心理分析理论学派,所以形成了一种观念,任何行为都是心理决定的,而心理可以从一个人的童年去挖掘。一个杀人犯之所以杀人,是因为童年时的某件事埋下了杀人的种子,他生长的社会环境,又促成了他只能选择杀人。埃格里相信一个人的背景故事,哪怕不在戏中提到,对一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并且都是为证明前提服务的。生理、社会和心理决定了一个嫉妒的人,只能嫉妒,而不会有别的任何可能。如果有别的可能,对于编剧来说,就是失败的,需要推倒剧本重来。

埃格里的“三维度”人物其实就是“复杂人物”的同义词。一个复杂的人物,何止三个维度?除了生理,社会,心理,他还有独特的说话方式、性格性情等。埃格里三维人物理论,最大的贡献就是促使编剧们思考笔下人物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容易忽视的层面。

埃格里认为,人物应该是辩证的(他特别喜欢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法),有一个“主使人物”就应该有个“对立人物”与之形成对立统一。要有主使人物推动剧情前进,还要有对立人物与之对抗。这一理论在他后面的著作中又有发展。

三、冲突

本书第三部分是冲突,冲突有四种:静止冲突,跳跃冲突,渐进冲突,预兆冲突。

好的剧本一定不用静止冲突(人物来回车轱辘话绕圈子鬼打墙,但剧情无发展),也不用跳跃冲突(人物都是神经病,忽然来个突转)。而是使用渐进冲突和预兆冲突。冲突有过度,有预示,有铺垫。

埃格里聚焦两点:一是行动,而是人物的变化。行动引发冲突,而冲突必须是一点一点有步骤地给出的。要穷尽一切可能性,堵上一切漏洞,使得故事只朝一种可能性发展。你猜对了,就是朝证明前提的方向去发展。

书中用实例证明了什么好的冲突(渐进冲突、预兆冲突)。埃格里先把易卜生《玩偶之家》最具戏剧冲突的第三幕后半段,把过渡的台词拿掉,生成了一个充满“跳跃冲突”的精简版剧本。然后,再给出完整的剧本,让读者体会易卜生大师是怎样一步步把娜拉的出路都给堵死,让她只能选择离家出走这条路的。

这种分析对于编剧们来说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因为编剧最容易犯的错误,往往就是原地打转(静态冲突)和直不愣登(跳跃冲突)。学习《编剧的艺术》这本书,顺便也会把作者最喜欢的两个剧本《玩偶之家》、《伪君子》学习一遍。

书中第四部分是埃格里针对戏剧中出现的零散话题所写的随笔,在今天看有一点过时,尤其对于影视编剧来说,借鉴意义不大。

四、小结

拉约什·埃格里(Lajos Egri)是一位出色的戏剧家和理论家,《编剧的艺术》是一本编剧界必备的参考书(牛津大学的戏剧写作课,仍然将其列为两本参考书之一,另一本是《How Play Works》,编剧大师班在今后将做介绍)。

埃格里从三个方面来讲解编剧的艺术:
前提(也做主题) premise,当代人更喜欢称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物 character,内容最有价值,今天依然有效。
冲突 conflict。

其中,好的剧本必定是:
有一个鲜明的前提。(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是:爱情战胜一切,包括仇恨与死亡。)
人物立体,包含三个维度: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
使用渐进冲突和预兆冲突,而不是使用静态冲突和跳跃冲突。

拉约什·埃格里并没有过时,而是常读常新。

Loading

【编剧大师班】《阿甘正传》编剧经验谈

Monday, November 18th, 2013

编剧大师班

【编剧大师班按】我每年购买的编剧类书籍不下20本,还认真地阅读媒体上成功编剧的访谈,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所有这一切加起来,都没有我从这一篇千字访谈中学到的东西多。艾瑞克-罗斯提到了编剧这们手艺最本质的问题:写什么?怎么写?怎样学习才能提高手艺?他讲到了自律的问题(每天写作5小时),修改的问题(一个剧本改一年),最核心的问题(潜台词),行文风格的问题(象写美文一样写剧本的非对话部分),马上就写的问题(不要沉溺于研究而不写),学习材料的问题(不要看编剧书,要看文学书),还有写什么的问题(不要写自己,写他人的生活,自己的就会跟着呈现)。这些都是前人未道或者语焉不详的。当罗伯特·麦基每年到中国敛钱的时候,一位好莱坞金牌良心编剧给出了最简明的编剧指南。

日前,好莱坞老牌编剧艾瑞克-罗斯到美国最负盛名的电影学院——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开设讲座。罗斯曾凭《阿甘正传》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经典作品包括《本杰明巴顿奇事》、《慕尼黑》等获奖作品。今年六十八岁的罗斯,面对现场座无虚席的学生和观众,耐心地回答了主持人和观众提出的每个问题。作为到场的年轻编剧之一,作者把罗斯在讲座所陈述的观点总结归类了一下。

提问:你每天的写作习惯是怎么样的呢?

罗斯:我每天早上八点起床,创作四小时;在晚上十点的时候,再专心创作一小时,然后去休息。基本上,我的初稿要用一年时间。在创作初稿的过程中,我每天都会回到第一页进行编辑和修葺。

【编剧大师班按】一个剧本的篇幅虽然不长(通常120页),但其消耗和蕴含的能量等于一部长篇小说。没有强健的体魄、合理的时间安排、持之以恒的态度,是不可能完美完成的。罗斯大师强调每天工作5小时,这也是编剧的工作极限了。

提问:当你创作的时候,对结尾通常是怎么处理的?

罗斯:在我创作故事的时候,通常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我要怎么把这个故事结束掉了。所以,可以这么说,因为我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尾,所以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其实是有方向感的——我就朝着这个结尾去发展故事。

【编剧大师班按】预先知道人物的结局再来写人物,能容易写出悲剧或喜剧效果,也是”玩弄“观众感情的常用办法。例如《末路狂花》的编剧凯利在写剧本之前,早就设定好了赛尔玛和路易斯的结局,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朝着那个命中注定的结局前进而已。

提问:什么是你觉得创作剧本时最重要的东西呢?

罗斯:主题。也就是说,你这个剧本要表达一个什么中心思想。比如说,在《惊曝内幕》(曾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中,我想表达的主题就是“秘密”。这是我一直都非常感兴趣的主题。对我来说,确定主题非常重要。每当我在写作的过程中碰到瓶颈,我都会回过头来,想想我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编剧大师班按】主题theme,又叫premise(前提)是一部戏剧作品创作的核心。如果一出戏,不能用一句主题来概括,往往会变成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一条市长小舅子承包的断头路。绝大多数伟大的作品都有主题,并且围绕主题来创作(尽管有时是不自觉的)。《李尔王》的主题“盲信带来毁灭”,《麦克白》的主题:“野心毁灭别人也毁灭自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伟大的爱情战胜一切,包括死亡”。《窦娥冤》的主题“无辜者的冤情终将昭雪”。你写的不够好,因为你离主题不够近。就是这么简单。

提问:你认为怎么样看一个剧本是不是好剧本呢?

罗斯:潜台词。好剧本里的都是潜台词。潜台词写作是最难,也是最好的写作。一个编剧能做到最坏的事情,就是把所有东西都说得过分明白,话里面没有话,这样的剧本注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

【编剧大师班按】潜台词不仅仅是电影戏剧制胜的法宝,也是所有文学作品看家的武器。这也是为什么在本访谈最后,罗斯奉劝编剧们多读文学作品的原因。让我们来看看《红楼梦》吧,一部红楼,就是一部潜台词大全。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与贾母见面,两人各自夸对方贬自己,但实际上,都是在夸自己暗含着贬对方。贾母得知刘姥姥75岁,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是到了这个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潜台词是“我们大户人家多享清福”)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把贾母的潜台词给说出来)。我们要也这么着,那些庄稼活也没人做了。(潜台词:我们虽然穷,但是身体硬朗,能干活。)”我们再来看看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里面很多台词,哪怕一个“啊”,都是潜台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编剧尤其是电视剧编剧,不但写的台词都是大白话,而且还把仅有的一点潜台词还用旁白讲出来。例如一个地下党跟另一个军统特务阴阳怪气地寒暄了几句,电视剧出现旁白,一个浑厚的男中音:“003号心中想到,你这个狗特务,还想窃取我党的机密,看我明天不找地下党的气功大师戳死你。”

提问:我们都知道,初稿通常都不是最好的作品,每个作家都在对自己的作品不断编辑甚至重写。你对这个有什么看法呢?

罗斯:我对编辑自己的作品感觉还行,但对其他人的作品,我就不太知道怎么编辑了。(重写)这是个令人痛苦的过程——除非你有什么新的东西带进作品,(不然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感到很痛苦)。虽然如此,我在创作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有人在旁边提醒我:这一部分需要删掉,因为(它会在这里),是因为你爱上了这个瞬间,而这个瞬间其实对故事大纲没有任何帮助。

【编剧大师班按】好的剧本都是改出来,甚至是多个人一起改出来的。想写出大作,没有别的捷径,改吧。

提问:关于写作风格,你有什么个人的风格吗?你是怎么把对场景的描述传神地在纸上表现的?
罗斯:我的确有自己的风格。我喜欢用散文式的语言去描写场景,这种诗意的风格给我的故事定下了一种调子,这种调子是能让导演和演员受到启发的。所以通常我的剧本都比较长。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自己的剧本引人入胜。把你自己的声音放进去,这样你的剧本才能有独特的感觉。

【编剧大师班按】这一条我认为是整个访谈里最有价值的一条。对于写作来说,获得语感,等于获得了解放的舌头。哪怕描写场景,也用自己的风格去写,这样才会让剧本具有独特的魅力。《末路狂花》中,编剧凯里写赛尔玛从抽屉里拿出手枪装到包里,“她像提着一只老鼠的尾巴一样,把手枪拎起来,扔进了皮包”,这把家庭主妇赛尔玛讨厌枪的心态写得淋漓尽致,同时,又给了导演和演员以灵感。

提问:在你的职业生涯里,你遭受过最大的挑战和失败是?

罗斯:其实我一直觉得,没有什么最坏的情况,最坏的情况,或许就是我得去开出租,但我也会一直写。有一个事情到现在我都十分难以释怀:在很多年前,我有一个选择——当时有人同时请我去写《飞越疯人院》(曾获7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剧本五项大奖)的剧本和《洋葱田》的剧本,因为精力的问题,我只能选择一个。当时我的代理人对我说,像《飞越疯人院》这样的题材不会有人青睐的,于是我就拒绝了《飞越疯人院》,而去写了《洋葱田》。你能想象现在我有多么后悔了。(笑)

【编剧大师班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常说,稍纵即逝的机会,不算是机会,只有打不走,骂不走的机会,才是你的。

提问:作为编剧,很多题材我们都需要做额外的研究才能动笔。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心得吗?

罗斯:我觉得在创作角色时针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做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有许多人借着研究的名义而不去落笔,这我觉得就是得不偿失了。不要做过分的研究,不要以研究的名义不去写。写,还是最重要的。

【编剧大师班按】调查很容易让人上瘾,阅读也很容易让人迷醉,总之,信息的输入比信息的输出要容易N倍,很多时候,对于编剧来说,研究和阅读,只是用来逃避写作的借口。戏剧终归是戏,电影终归是影,这些都不是真实的,而是对于真实的模拟。要把功夫花在剧本身上,而不是历史研究和田野调查上。

提问:你对文学一直很有热情,能说一下你觉得文学对你的电影创作有什么帮助吗?

罗斯:虽然我现在身在电影学院,但是我还是得老实地说一句:我觉得对于编剧来说,上文学课比上电影课要有用得多。文学能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作者。每周我都会读两到三本书,一直到现在也还是这样的。

【编剧大师班按】这句话简直如同夏日一盆冷水,把所有迷信罗伯特·麦基《故事》之类的财迷们,浇了个落汤鸡。一个优秀的编剧,应该首先从文学中吸取营养,从各类貌似不相关的学科中,寻找有用的工具箱(牟森最近提出了“超链接戏剧”和“云戏剧”的概念,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所有编剧学家总结的公式,要么是骗钱的,要么是烂大街的。用来糊弄一个山西煤老板和主管文化的官员可以,用来骗全球看片看剧最多的中国年轻观众,简直是痴心妄想。整天盗窃美剧和好莱坞创意的白痴制片人、编导,难道以为别人都上不了搜狐视频吗?

提问:你会以自己为原型创作剧本吗?

罗斯:永远不要写你自己,写别人的故事。你自己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就会在你的创造的世界里浮现。

【编剧大师班按】这一点也很重要,不要写自己,其实写来写去,还是回归到自己身上。编剧,最需要的是一颗纯真的心。因为现实足够恶浊,观众希望在影视中发现纯真。所谓,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编剧更应如此。

Loading

后知后觉,开通微信公共号

Friday, November 1st, 2013

月亮升起来了

若不是月小刀提醒,我真的没有意识到微信公共账号有多么重要。尽管在一个月以前已经建了一个《编剧大师班》,但一直放到那儿没有更新(也不知道怎么更新),直到前几天,月小刀微信提醒我,应该把微信公共平台建好。他自己身体力行,建了《长亭外》(微信号:changtingwairen),并且开始向订阅者推送从零售小业到育儿大业的心得。

如果全世界都说一个平台厉害,不要理它。如果月小刀说一个平台重要,那么绝不能当耳旁风。出身草根的他,因为牢牢抓住独立博客平台,写了一年的零售业评论,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苦呵呵的媒体从业者一跃变成了上市公司中高层。

我不敢怠慢,克服越来越中老年痴呆的困难,连夜更新了《编剧大师班》(微信号:screenwriterclass,二维码如下)

编剧大师班微信二维码

同时,再接再厉,又建了一个无所不谈的微信公共帐号:《白板报》(微信号:baibanbaonet ,二维码如下)

白板报微信账号

不用说,以后更新微信会多一些。这里嘛,文章会备份过来,但如果要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还是请你订阅上面这两个号吧。

Loading

用字母表对抗健忘症

Friday, October 11th, 2013

有一天夜里,看足球,尤文图斯对米兰的一场比赛,看到中场大将皮尔洛,我忽然想起另外一位曾经在尤文图斯效力的铁汉,他叫什么来着?名字就在嘴边,怎么也想不起来。闭上眼睛,我能清楚地记得他的长相,我还知道他曾经是捷克队的主力,他的队友叫科勒,2.04米的大个之中锋,他的主教练叫布吕克纳,他的名字翻译过来也是四个汉字,但是我就是想不起他叫什么。想不起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的脑子里居然没有任何坐标可以搜寻到他。这让我不禁恐惧起来。这是记忆力衰退的标志。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忘一些东西,比如,一进家门把钥匙放到一个不常放的地方,或者把装着新买衣服的购物袋忘到商场的某个柜台。这些都不是健忘症,因为你可以通过大脑里的记忆回放,顺藤摸瓜,找到线索。而这名捷克铁汉在我的大脑里,毫无线索。

当然,你会说,到网上搜搜不就行了。的确行,但那样我等于承认自己在记忆力面前认怂了。有第一次,就会有第N次,大脑从此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原谅自己的遗忘,从而变本加厉,把我推向老年痴呆的不归路。

不,我要掐住命运的喉咙,它并不能将使完全屈服。贝多芬的这句话,我初中时候就会背,但直到中年以后,才对我有意义。

我决定用最笨的办法,把我脑海中记住的足球运动员名字,全都写下来,那么这个捷克悍将,应该就在这些名字里面。

说写就写,但是写的时候,我才发现,按照何种顺序写才是最重要的。在没有汉语拼音之前,汉字的检索是一件令人头疼的是。虽然有偏旁部首和笔画数检索的方法,但是笔画并不直观,笔画数也常常会数错。如果没有汉语拼音,汉字连简洁地分类都做不到。

就在我准备按照拼音顺序回忆球员名字的时候,我又遇到一个难题。汉字共有400多个读音,我要把这四百个读音全都列出来,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套球员的名字。

忽然我想起一个更简介的方法,我可以直接用英文回忆啊。英文只有26个字母,球员的名字的首字母,必然在这26个里。我只需要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回忆就可以了。

以下是我的回忆过程:

A: Alex, 亚力山达罗,Ashley Cole
B: Beckham, 巴蒂斯图塔,巴雷西
C: C.Ronaldo, Cech
D: David Duff, 德尔·皮耶罗,德尔维奇奥
E: Eto’o, Essen
F: 法布雷加斯,法尔考,Figo
G: 古蒂,吉鲁
H: 赫尔南德斯,海挺加
I: 伊涅斯塔
J: 儒尼尼奥
K: 克洛斯,克劳泽
L: 兰帕德
M: 马尔蒂尼,马拉多纳
N:NEDVED,内德维德!

就是他,我要找的就是他!我想破脑袋德名字,终于回到我的记忆里,我长舒了一口气。感谢拉丁字母表,感谢英语,感谢伟大的字母文字,让我找到了对抗遗忘的方法。

现在搞什么国学,“汉字大赛”,纯粹是浪费时间,误导青少年。应该把这时间和热情用来学外语啊,笨蛋!

字母文字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才是人类进化的方向。任何中国人想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应当掌握一套字母文字,哪怕只认识26个字母,也大有用处。

以下是我对于字母表的一个应用实例。

前几天我在写一个故事,里面有四个人物,我总觉得似乎已经对这四个人了解了,实际上他们身上深层次的东西,我还知之甚少。于是,我用了一个跟回忆足球运动员名字一样的笨办法,我找来一张纸,画了一个表格。26个字母列了26行,每个字母联想一个单词,我故事中的四个人物,裂成四列,每个人物都必须对这个单词做出回答。

我列的26个单词是:

Ambition, Break point, Can-be, Doubt, Endangerment, Fight for, God, Haunting, Irony, Jealous, Kill, Lost, Monster, Next stage, Opportunity , Remorse, Strong, Threat, Under water, Victory, Weakness, X-file, Years after, Zest

等我填满这张表格,对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甚至有一种,跟故事里的人相见恨晚的感觉。

中文真的不是一门好语言,我们不过是为了谋生,才勉强使用它而已。如果要获取智慧、力量,必须借助其他语言。故而,外语才是智慧、力量和灵感的来源。

Loading

看了电影《仁心与冠冕》

Thursday, October 10th, 2013

Kind hearts

前几天心血来潮,想统计一下自己看过多少部电影,并在IMDB上做了一个Watch List。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看过的电影只有400部出头。而影评家卫西谛看过5000-6000部,牟森看过不下10000部。即使他们从现在起原地踏步等我,要追上他们至少还要10年。

当然,我也没必要追赶。我看电影的目的很实际,不是消遣借闷,不是陶冶情操,而是为我所用,变成自己手中的十八般兵器。所以,我看完电影之后,只要有可能一定要找来电影剧本读之,其收获多多,谁试谁知道,不足于外人得瑟也。

今天凌晨看的是一部英国电影《仁心与冠冕》Kind Hearts and Coronets(1949),这是一部冷冰冰的喜剧(dry comedy),我喜欢其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干爽幽默。最值得玩味的桥段是,主人公Louis谋杀乘坐热气球的 D’Ascoyne家族成员,当气球升空,他很优雅地拉弓射箭。然后像一个没事人一样,无辜地说:“我朝着空气射了一箭,她坠落到Berkely广场的地面上。”(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She fell to earth in Berkely Square.)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最后9分钟,这个地方太考验编剧的想象力了。

《仁心与冠冕》的叙事结构我称之为“O_”式,就是利用倒序,使故事开头与临近结尾的地方成为一个闭合的圆(O),但是故事并没有完,而是继续向前滚动一小会儿。《日瓦戈医生》也是这样的结构。

这部电影还使用了旁白作为叙事手段。旁白的优点是,可以让旁白的主人公,无论干多少坏事,都不会被观众讨厌。如果一个陌生人告诉你他在人行道上随地吐痰,你会很鄙视,但如果是你的好朋友告诉你,他早晨在广场的大理石地面上咳了一口血,你不但不会鄙夷,而且会理解和同情了。

《仁心与冠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配角,Alec Guinness,他在里面分饰八个角色,如果不是影评人提醒,根本看不出这横跨60岁的八个贵族,是一个人演的。这是他第一次大展演技,随后的岁月里,他主演了大卫·里恩大部分史诗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桂河大桥》、《日瓦戈医生》、《印度之行》。由于他的相貌太普通,或者说演技太精湛,只要混进人群,就不会被认出来。他曾经穿着希特勒的行头来到伦敦街头(就像《To Be or Not to Be》中的镜头一样),但是连经过的警察都没正眼看他。

唯一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的剧本网上找不到,希望以后有机会一阅。

Loading

Shall we gather at the river?

Thursday, August 8th, 2013

在约翰·福特的电影中,有一首几乎无所不在的圣歌:Shall we gather at the river? 它出现在屠杀过后的葬礼上,婚礼开始前的仪式上(《搜索者》),埋葬保护婴儿的母亲前(《三教父》),集合小学生撤退时(《七女人》),只要电影里有教堂这首歌就会响起(《关山飞渡》、《侠骨柔情》)。这首歌也被称为约翰·福特的个人圣歌。

这首歌有多个版本,在英文版里,我最喜欢Bill Gloria Gaither唱的。

这首歌的中文翻译有两个版本,我喜欢的是天主教会翻译的《聚集生命河畔》。网上的歌词不全,第4段是我补译上去的。

《聚集生命河畔》

词曲/罗伯特·罗理

1、上主座前生命河边,圣洁天使都来临,不息水流晶亮似银,我羡慕在彼唱吟。

2、在彼生命­河流滨边,银白浪花闪闪翻,我众永远崇拜、往来,黄金日子千万年。

3、来到福地生命河边,累人重担先卸抛,我灵蒙救投主怀抱,得赐冠冕和义袍,

4、河水涓涓言笑晏晏,镜鉴救主之慈颜, 死亡无策击败圣徒,众扬声奇异恩典。

5、转瞬到生命河畔,居住­福地乐无彊,和平音乐歌声响亮,主救恩永受颂扬。

(副歌)

我们聚­集生命河边,在那极美丽那极美丽河边,众圣徒同欢聚在一起,欢聚在上主座前。

在优酷找到一个中文演唱版,歌词与以上翻译不同。

聚集生命河边

附:英文歌词

Shall we gather at the river

By Robert Lowry

Shall we gather at the river,
Where bright angel feet have trod,
With its crystal tide forever
Flowing by the throne of God?

On the margin of the river,
Washing up its silver spray,
We will talk and worship ever,
All the happy golden day.

Ere we reach the shining river,
Lay we every burden down;
Grace our spirits will deliver,
And provide a robe and crown.

At the smiling of the river,
Mirror of the Savior’s face,
Saints, whom death will never sever,
Lift their songs of saving grace.

Soon we’ll reach the silver river,
Soon our pilgrimage will cease;
Soon our happy hearts will quiver
With the melody of peace.

(Refrain)
Yes, we’ll gather at the river,
The beautiful, the beautiful river;
Gather with the saints at the river
That flows by the throne of God.

Loading

电视剧这行当

Tuesday, July 23rd, 2013

在当下中国,关于电视剧存在种种谬解。什么电视剧行业是缺乏艺术价值的通俗文化,什么电视剧受众主要是中老年妇女,什么电视剧“神剧”、“雷剧”是粗制滥造的产物,什么电视剧市场一片乱相……这些都是不懂装懂的人说的外行话。为了还原电视剧市场的真相(确切地说,是为了接近真相),我历时半年时间,采访了从中央台电视剧中心到浙江影视中心的资深达人,走访了电视剧导演、编剧和演员,采掘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发现。

电视剧不仅仅是娱乐产业的一环,也不仅仅是大众文化的一支,而是人类古老叙事文化在当代的延续。正如当代戏剧导演、大众叙事研究学者牟森所说:“电视剧是目前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大众叙事媒介,它传承的是中国传统的说书功能,在愉悦观众的同时,也直接和间接地向最大面积的受众传递历史的和文化的价值观。”人们喜欢看电视剧,跟人类的祖先喜欢围坐在篝火前听盲诗人吟唱史诗的理由是一样的。不是寻求娱乐,而是找寻第二人生。不是消磨时间,而是让时间延续。

所以,当我们看到《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被改编成电视剧霸占住荧屏,一点也不要奇怪。因为电视剧就是视觉化的“说书”,而且也承担了与说书相同的功能,娱乐大众的同时,从价值观上影响大众。

电视剧火是应该的,因为大众对于故事的渴求,对于复活集体记忆的渴求,一刻也没有停歇过。

但是,圈外人可能想不到电视剧究竟火到什么程度。2012年一年,国产电视剧有1.7万集,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剧大国。相比之下,美剧和韩剧的产量只有8000集和2000集。

电视剧的片酬之高,不但跟国际接轨,而且已经超过美日等国的水平。目前一线演员(张嘉译、孙俐等)的平均报酬是一集60万,文章和白百合更是报出了120万一集的天价。与朗朗、李云迪几乎齐名的钢琴家赵胤胤坦言,他之所以不愿意开钢琴演奏会,是因为他苦干一年的收入,还不如另一半陈数接一部电视剧赚的钱多。这个说法绝不夸张。我们算一笔账就知,2012年国内演出排行榜第一人朗朗演奏会的门票总收入不过900多万元,而以陈数准一线的身价,30万到50万一集,接拍一部30集的电视剧,轻轻松松900万到手。

作为电视剧灵魂的编剧,报酬也在上涨。中国各行业码字的收入都无法跟他们相提并论。如今二线编剧的稿费标准是每集5万元,以每集15000字计算,此稿费标准相当于千字3000元,而专栏作家的稿费一般都在千字300元左右徘徊。一线编剧(著名编剧邹静之、《悬崖》编剧全勇先等)的稿费更是达到了每集25万元。据说,导演的劳务费也水涨船高,达到15-30万元。

当然上述的报酬都是税后报酬。按照行规,演员、编导从制作方那里取得报酬,都是税后净价。为了税收方面取得优惠,一些北京制作公司都把制作机构甚至公司注册地放在横店地区,因为这里有返税的待遇。这也造成了影视剧在浙江的繁荣。浙江已经成为全国影视剧产量最高的省份,说是“东方好莱坞”,也不过分。

对于电视剧制作成本的节节上升,很多国有影视机构颇有微词,在他们看来,正是民营资本的大举闯入,造成了演员报酬的水涨船高。八十年代央视拍《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和马德华的报酬是全剧组最高的,每集80元。这样价廉物美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民营资本注入影视行业,一方面为了逐利,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盲目性。央视一名资深制片人(应本人要求,隐去真名)告诉我:“有一些二百五公司进入电视剧行业。很多人赚了钱,想做一把文化人,得到一个自我满足。也有的商人儿子学表演的,投资5000万,捧自己儿子。钱来得很容易,投出去也不心疼。有的人点名要范冰冰主演,60万不行,100万。演员身价就是被这帮人给砸出来的。”

对于电视的采购方–各卫视播出平台来说, 买片之前,先问谁演的,再看谁导的,剧情根本就不太关心。因为演员是收视率的保证。

这样高成本制作出的电视剧,当然存在风险。2012年全国电视剧产量1.7万集,真正能播掉的不到一半,还有另外一半只能堆在库房,或者刻成碟,放在投资人家的书房里。

为了规避投资风险,目前较通行的做法是量体裁衣。老干部的后代就想写写自己的爷爷,自己手头又有钱,就投一个以爷爷为主人公的电视剧。或者当地经济搞得很好,有大宗旅游项目,或者百年老字号,当地政府又想做政绩,就投资做一个商战的片子。这种投资的特点是,背后有依托,钱打水漂不心疼。这类创作,不追求出精品,只要出成品就行,最后完成播出就是胜利,如果能在央视和卫视播放,那就是意外之喜了。

另外一种投资模式,就是瞄准重大主题。例如,十八大以后,国家倡导正能量,就有《赵氏孤儿案》这样的大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简称“一黄”)播出,投资方获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得到了宣传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奖掖。后者往往比赚钱还要重要。

但是重大题材创作有个问题,那就是要尽可能规避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在中国,这两种风险往往是同一种风险。为什么抗日剧多到泛滥的地步,以至于横店影视城每天有300个鬼子被“枪毙”,就是因为抗日题材相对安全。根据当时的广电总局的规定,涉案剧、谍战剧,都不准上黄金档,对于巨额投入的电视剧来说,这无异于被判了死缓。前一段时间,清理“抗日雷剧”,又让一些公司撞在枪口上。因为电视剧动辄投资巨大,一部剧就可以搞垮一个公司。所以,经常会有判断错误的投资人血本无归。

而电视剧制作的大公司之所以大,就在于他们有一套规避这些风险的机制。华谊兄弟公司四年前要上一个项目,题材是百万日本侨民大遣返。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中国采取很人道的手段,把日本侨民全都遣返了。中央台也觉得这个题材挺好,唯一的要求是男一号必须是共产党员,这有些难度,但编剧在第五稿中还是圆满解决了。但是,华谊兄弟的项目组和专家顾问团真不是吃素的,他们高瞻远瞩,耐心观望,一直没有动工。2012年,日本右翼势力蓄意破坏下,中日关系受到挫折。观众对于这种人道对待日本战俘的题材不但不会感兴趣,甚至会产生反感。假如华谊兄弟当初上马这个项目,此剧必死无疑。

电视剧这个行当,条条框框画在那里,高压线一条条横在那里,就看你有没有眼光,戴着镣铐跳舞。大家看电视会发现,除了家庭剧和青春剧,当代题材的电视剧比较少。这是因为电视剧如果要好看,必须有个反面人物,而当代重大题材,反面人物不好设定,还是放到民国时期比较安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空间。

央视资深制作人对我说,他的一个朋友做过一部电视剧,题材是首长专列。自始至终,首场在剧中没有出现,也没有提究竟是哪位首长,而是着重表现专列上的乘务人员之间的故事。这样的题材就可以通过审批。否则,涉及国家领导人、老革命的电视剧,必须经过重大题材电视剧审批足的审批。涉台电视剧,要三级台办批,涉及民族问题的,要三级民委批。例如,福州台办主任写了一个电视剧本子《今生缘》,因涉及台湾问题,先要交到上级台办审剧本,在得到可以拍的批示之后,再交给广电总局审批。

电视剧欣欣向荣的背后,是智慧与勇气的角力。正如好莱坞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所说:“没有一种产业能比得上娱乐秀产业”(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今天的中国电视人,也可以骄傲地说:没有一种产业能比得上电视剧产业。

电视剧就是当代的史诗,客厅里的神话,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电视剧已经走到了大众文化产业的前沿。

Loading

我所知道的电视剧编剧

Tuesday, July 23rd, 2013

1954年,好莱坞拍了一部歌舞片,片名非常直白: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中文名翻译成《娱乐至上》,直译就是:“没有一种产业比得上娱乐秀产业”。今天借用一下这个标题:没有一种编剧比得上电视剧编剧。

为什么?因为国内电视剧产业一派繁荣,签约的电视剧编剧与别的作家和编剧相比,更能赚到大钱。

尽管媒体的统计数字互相乱引,官方统计数字也不尽可信,我们还是倾向于相信,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电视剧第一“长国”,注意,不是强国。2012年,全国新制作电视剧1.7万集,而美国同期只有8000集。“1.7万集是什么概念?”我一个做编剧的朋友在电话那端说:“一部电视剧30集算,也就是有566个会编故事的混蛋赚到了大钱。”

会编故事的混蛋不止566人。据我的感官指标,我的社交空间中,不少人都在写电视剧,有暴得大名的,有扬名力万的,有冉冉升起的,有蠢蠢欲动的,还有被打得满地找牙的……这么多人,真正跟制作方签约的只占少数,签约拿到预付款的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不但拿到全款,而且作品投拍并且播放了的,那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你看,巧用成语可以免去多少查询数字和编造数据的麻烦)。

尽管广电总局左一个规定,右一个指令,这不让演,那不让拍,但电视剧行业依然是中国文化产业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当。这些年,从北京到地方为了繁荣舞台,平地盖起了多少大剧院啊,但是从来没有听说哪儿上演的戏,惊动了千家万户,更不用说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了。但是电视剧就不一样,一部好剧,不但会成为全家娱乐的焦点,也会成为媒体咀嚼的话把儿。正因为如此,电视剧吸引了大量投资,这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民营资本。

资本来到人间,不管浑身上下滴着什么,流着什么,它一定是追求回报的。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可能是资本的增值,也可能跟自己崇拜并喜爱的女演员吃一顿饭(并期待她传说中的性瘾发作),也可能是宣传本地商会,植入本地景点,或者歌颂他爷爷当年的经过千百次美化的奋斗史。Who care? 总之,钱来了,编剧们,你们还等什么?

编剧在等待机会,机会是不会轻易降临的。投资人不是傻瓜,相对于电视剧的高额投资,在编剧费上省钱无异于“夺泥燕口、削铁针头”。谁都知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一部戏缺乏一个正常剧本(权且不说好剧本)的支撑,光靠导演、演员、服化道出力是没用的,这好比一户人家大人都不干活、全靠孩子给人打工养家糊口一样冒险(当然也有这么干成功的,比如郭美美家)。

电视剧编剧分几个档次,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一线编剧”,这不是文联给的称号,也不是电视台评的职称,而是市场一种模糊的评价。当然很多人都愿意认领这个头衔,不过市场公认的一线编剧并不多。《康熙微服私访》、《铁齿钢牙纪晓岚》的编剧邹敬之算一个,《走关东》的编剧高满堂算一个,《蜗居》和《宝贝》的作者六六当然也算一个。编出《武林外传》的宁财神、写了《悬崖》的全勇先也算一线。他们的编剧价码因人而异,但是根据我从一个朋友那里得到的消息,不低于25万一集。是啊,太诱人了,随便写一部戏,就可以在北京五环之内、杭州钱塘江一带买一套房。甚至还可以在郊区买一套不大不小的排屋别墅,让美剧里中产阶级的生活在自己身上发生。当然,不要指望早晨跑步,遇到友善的美女与邻居,那里见到最多的是建筑工地的工友,还有来收破烂的老乡。(在当前有钱人的生活是孤独的孤独的。)

即使没有搞过传销你也知道,那些金字塔尖上的“钻石”永远是用来招募新人用的幌子,一起睡通铺的老乡才是生活的真相。编剧行业也一样,一线编剧毕竟是少数,无法满足这个行业对故事的渴求,因此,对有过成功作品的二线编剧的需求就大增。

二线编剧才是这个行业的中坚力量。所谓二线,并非二流,其编电视剧的水平并不低,在某些题材上水准甚至超过一线。二线编剧与新人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有过成功的作品。无论是电视剧、电影、还是舞台剧,他们至少曾经证明过自己编剧的实力。他们的价码每集从3万到8万元不等,能否谈下一个好价钱,取决于故事的稀缺性和编剧的议价能力。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位爱写作的退伍海军,他写过很多乡土小说,并且有一个电影剧本被拍成了电视电影。恰好一家大公司正在做一部关于海军的电视剧,辗转找到了他。顺便说一下,编剧是一个圈子,如果没有圈内人的推荐,靠写一个剧本“盲投”,成功的希望跟农民自制一个潜艇潜入马里亚纳大海沟一样渺茫。朋友拿到的稿费足够他在县城模拟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此役获胜,他后面有接不完的活。因为他已经是一个这个行业急需的二线编剧了。

至于新手和代笔,在编剧这个行业里也是常见的。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因为那是另一种血汗工厂。

如果你想进入电视剧编剧这个行业,必须先拿出点像样的写作成果,就像落草为寇要献“投名状”一样。成果不必是剧本,但至少应该是一个好故事。因为自从人类的祖先在洞穴里围坐在篝火讲故事开始,叙事就是一门古老的手艺,手艺人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如果你已经进入这个行业,那么一定要争取到一份合同。尽管在中国有时候别说是签合同,画个老虎都没用,但是在电视剧这一行,契约精神还是得到了充分尊重。如果你正准备跟制作方(也就是甲方)签约,那么一下九个条款需要谨慎考虑。

第一、坚持签合同。电视剧这个行业有太多的策划,太多的会议,太多的合作意向,但是记住一点,哪怕把天说下来,没有合同就没有一切。

第二、预付款。必须在动笔之前,拿到预付款,预付款的比例各不相同,二线编剧一般是按照“5:3:2”的比例拿到稿费,其中,写作前拿50%,剧本修改完成30%,开机时拿最后20%。

第三、署名权。这个行业名声就是一切。所以,未经编剧同意,不得在编剧名单中加入其它人的名字,但可以酌情加上策划、总编剧(这是一种荣誉称号)等署名。

第四、完成期限。电视剧要按期交稿,这个没有任何借口。但是电视剧剧本需要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在合同规定编剧交稿时限时,应把审稿修改的时间考虑在内。因甲方审核修改所产生的时间延误,乙方不必负责。

第五、开拍期限。要规定剧本拍摄权的期限,一般规定,甲方在两年之内不开拍,编剧有权把剧本卖给他人。这是为了最大程度保证编剧获得全额报酬,并且使得自己的成果得到圈内与社会的承认。一部没有投拍的电视剧对于编剧没有多少意义。

第六、个人所得税。在合同中,编剧的稿费是税前还是税后要写清楚。一般规定,由作为投资人的甲方承担所有税负,编剧拿到的稿费是完税后的稿费,甲方应该给编剧提供已经完税的税单。

第七、改编权。甲方购买的只是电视剧的拍摄权,其他衍生权利,例如电子版权、改编权不再出售之列,甲方如需购买,需要另外商谈。

第八、获奖后的奖金分配。电视剧获奖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奖金的数额很高。应该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如果获奖后,如何分配奖金。一般来说,编剧应该享有30%的奖金额度。

第九条:合同应当规定每集字数不超过15000字,超过意味着榨取。

如果你谈下了一份包含上述八个条款的合同,那么Welcome aboard,欢迎上船,现在你已是一名编剧,剩下的只有一件事:

写吧。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