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英文诗的翻译问题

T.S-艾略特有一首诗Eyes That Last I Saw in Tears,国内有多个翻译版本,我的朋友李雨赪发现两个主要的译本,意思迥异,就发信问我。诗,虽然我不懂,英语字典我还会查一些。于是,找到了原诗,对照《牛津大词典》(OED),结合相关论文,研读了一番。

点击查看绿豆和裘小龙的翻译

许多翻译的诗看不懂,原因是翻译者自己没有看懂。艾略特的两个翻译版本都有错误,因为翻译者(尽管其中之一还是个朦胧诗人)压根儿就不懂几个关键的英文单词在句子中的意思。估计是对着《英汉小词典》或者金山词霸翻译的。而事实上,要翻译这样的诗歌,至少要查大部头的英英词典,还要查阅英美学者对此诗的解读,方能译出个大概。

诗,非我所长,散文,我还凑合。下面逐字逐句,翻译成散文体吧。

Eyes that last I saw in tears
Through division
Here in death’s dream kingdom
The golden vision reappears

第一阙(姑且叫阙吧),看上去很简单,但是两个译者都出错了,因为第一个单词division,他们都理解成了“边界”,“边疆”,还好,没理解成海关和口岸就不错了。这也怪不得他们,因为普通的英文小词典就是这么说的。事实上,这个单词在这里的意思是“分手”。

接下来,又有两个地方,两位译者全弄拧了。

death’s dream kingdom,直译为“死亡的梦幻国度”,这是与下阙中death’s other kingdom,直译“死亡的其他国度”,相对应的。

直译的话,这首诗基本看不懂。

其实,一个说的是,理想的死后生活,一个说的是,实际上的死后生活。

转换成中国老百姓能够明白的语言,前者叫“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叫“太虚幻境”,后者叫“奈何桥”,或者叫“离恨天”,比较合适。

golden vision,翻译成“黄金时代的景象”,是胡说八道。这是错把托马当荷马,误把情诗当史诗。

翻译成“金色的幻象”,也不能说错,但是此处说的是,那双眼睛又出现了。

尽管对于一个配眼镜的师傅或者一个眼科医生来说,眼睛只不过是一堆水晶体加视神经而已,但是在情人的眼睛里,眼睛足以说明一切,传达一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明眸善睐,眉目传情,民间说男女好上了会说“看对眼了”……看看这些汉语里的词组,就知道大概了。

I see the eyes but not the tears
This is my affliction

直译:我看到了那双眼睛,而不是泪水,这是我的受的苦。

把affliction翻译成苦难,有点小题大做,其实这里的affliction,可以精确地对译成–“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中的苦。

所以上阙翻译成咱们老北京胡同串子和成都老杆儿也能理解的语言,是这么个意思,

最末了一次看见她的眼,梨花带雨的,都是因为闹掰了,分了。在死后的太虚幻境里,那眉眼儿又出现了,可是为什么我只看到明眸善睐,却找不到(当年牛魔王滴到铁扇公主心里的)那滴眼泪呢?苦哇,我真是苦哇。

This is my affliction
Eyes I shall not see again
Eyes of decision
Eyes I shall not see unless
At the door of death’s other kingdom
Where, as in this,
The eyes outlast a little while
A little while outlast the tears
And hold us in derision.

下阙是比较难翻译,因为诗人用了一个长句子。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常常被语文课的划分句子成分弄晕,其实这玩意都是西方语言的糟粕。我们汉语,何时需要这种啰里啰嗦,拖泥带水的复句。

我们刘姥姥是这样说话的:“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

要是换成英国女王,话得这么说才够“范儿”。“我们村庄里的居民无论在何种季节、何种天气下都必须种植农作物,包括且不限于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悠闲地坐着的时间。”

诗中这句在中国人看来不是人话的复句,直译是这样的:

那双眼,我再也看不到了,那双决心分手的眼睛。那双眼,我再也看不到了,除非走过奈何桥之后,就像这里一样,眼睛比一小会儿更长,一小会儿比眼泪更长,[那双眼睛]嘲弄地看着我们。

此处有几个难点,一个是eyes of decision, 这里的意思是“决意分手时的眼神”,一个是where, as in this中,this指代什么,应该是this death’s kingdom的简称,也就是上文说过的death’s dream kingdom,死后的乐土。

所以,整首诗翻译成日常语言,连起来,就是:

最末了一次看见她的眼,梨花带雨的,都是因为闹掰了,分了。在死后的太虚幻境里,那眉眼儿又出现了,可是为什么我只看到明眸善睐,却找不到(当年牛魔王滴到铁扇公主心里的)那滴眼泪呢?苦哇,我真是苦哇。

苦哇,我真苦哇,那对眸子,我再也看不到了,那双决意分手时[狠心]的眼。

那双眼睛,我再也看不到了,除非走过奈何桥,那里,跟幻想中死后乐土一样,眼睛里不再有眼泪,而是嘲弄地看着我们[这些健忘的人间多情种]。

这么翻译,能明白了吗?

换成他们诗人喜欢用的语言,或可以硬译如下:

《忆昔泪眼盈盈处》

忆昔泪眼盈盈处,
分道扬镳路。
此地恰逢景幻仙,
又把明眸晤。
晤也不含泪,
有苦无处诉。

有苦无处诉,
眉眼不再聚,
决意分手眼波横,
挥手兹兹去。

美目不再现,
除非离恨天,
彼处如此处,,
手牵景幻仙。
眼比刹那长,
刹那比泪远,
笑看你傻侬更痴,
一对十三点。

多余的话: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现代诗看不懂了。因为现代诗模仿的是翻译过来的外国诗,而一大部分译者在翻译外国诗的时候,没有看明白诗的意思,只好掰着《英汉小词典》乱译。诗人们看了这些天书,如获至宝,以为外国人的诗就是这么写的,也跟着用母语模仿,久而久之,就成了朦胧诗、现代诗、先锋诗歌。

Update:针对本篇博文,诗人李代桃写了一篇反驳文章《用谁的黄金眼来读》,读罢受益匪浅。

Loading

Tags: , , ,

12 Responses to “一首英文诗的翻译问题”

  1. 夏秋冬 says:

    诗歌是不可翻译的

  2. 舟笠篷 says:

    在网上讨论英诗的翻译,真是件可乐的事
    且不说这首诗的“回文”往复,就说文本的多义性就让人着迷
    我拿来跟身边英语不错的和喜欢翻译的朋友共享了下,都很佩服楼主的创造力,特别是吐槽的口气
    下面分享一位朋友的译文,翻译的思路不太一样:

    离别泪水中
    最后凝眸
    在死亡的梦境
    再现美好
    昔日凝望你的双眸,没有泪珠啊
    多么的纠结

    多么的纠结
    我再也无法凝望的双眸
    决绝的双眸
    我再也无法凝望
    直至在死亡国度的另一端彼岸
    如此刻
    双眸不再是一瞬
    一瞬长过泪眼
    将我们的纠结嘲弄

  3. 有意思 says:

    一句点醒,朦胧诗原来是这样来的。

  4. 用谁的黄金眼来读   ——顺便探讨《一首英文诗的翻译问题》提及的问题…

    我是一个业余的诗歌爱好者。之所以业余,因为我既热爱她,又能因为现实而放弃她,未曾誓言厮守,也总有一丝不舍。在网络遇见一些诗歌,总是会有意点开读读,只要有人还没有忘记这种语言,那很好。但我很懒,从不愿意付出努力。写不了的时候,我不写,别人写的东西,我没有好的想法也是关闭作了。这注定了我连一个论坛熟人也做不了,更遑论名博热V。所以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我犹豫了。我有想法,但我有没有必要把它表达出来?更何况,这还会引起一个博客界里大家的熟人的注意,何必?所以,这篇文章并非代表我,它是因一份单纯的责任感所发——…

  5. 小卟咚 says:

    说得非常好耶。。。

  6. 糯米 says:

    的确是很可乐,多谢博主的翻译让我一早起来就有好心情。翻译最难的是要找到相配的风格。不仅要知道A是什么,还要知道B,C,D… 知道A在他们当中的位置,然后从母语的世界中寻一个A1去对应他–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外语的系统和母语的系统常常对不起来。"太虚境"”奈何桥"妖妖娆娆的,哪有death’s kindom这样平实稳重。是追求形似的直译,还是追求神似的意译?后者也许是译者的理想,但前者其实也无不可。用文字记录的东西都映得出说话人的脸,失了形也就没有神了。翻译说到底还是一种流动的现象,或者勉强直译的东西流行起来改造了母语,现在不可译的,将来也可译了。只不过彼译非此译了。

  7. 尛尛豆 says:

    你不懂,博主写得太好了,大大滴湿人。

  8. 尛尛豆 says:

    博主老油菜啦,写得真好!!!

  9. sea says:

    博主最好还是别这样继续糟蹋诗了,以免留下笑柄

  10. […] 来源:https://baibanbao.net/critics/2012/12/27/a-poem-by-thomas-elliot-lost-in-translation/ […]

  11. 小卟咚 says:

    当我看到诗歌最后一句,笑翻了,太湿了,非常OK也!!!

  12. 13th says:

    一首悲诗,翻出喜感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