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到了幸福

March 17th, 2008

让我们现实一点,世间有不少幸福是钱能买到的,钱买不到的,用其他办法也不好弄到。

今天我就买到了幸福,我收到了一套《莎士比亚戏剧集》。两周之前,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闲逛,从廊坊一位店主开的随缘书店看到这套书,立即下单,花了300元,外加27元运费。

莎集

一个店主必须具备三样条件方才是个好卖家:周到,诚信,不识货。尤其是最后一条最为难得。在成都有一家旧书店,里面陈列着不少品相极好的书,但是老板太懂行了,不少书的标价都是天价。而我遇到的这位店主显然不是莎士比亚的版本学的行家,否则,他不会卖这么便宜。

这套书有何奥妙,且听我慢慢道来。朱生豪翻译的莎集,已经满大街都是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我们现在市面上看到的版本都是经过严重篡改的“删节本”。

我们知道,莎士比亚出身勾栏瓦舍,跟下层人民打成一片,其语言大俗大雅,雅的直冲九霄,俗的直奔三寸。而朱生豪的翻译,完全兼顾到了这些,使用了大量鄙俗的汉语口语来传达莎剧的意境,这些粗话,不应该删洁。另外,朱生豪以一人之力,翻译了莎剧31卷,成为汉译莎剧全集的第一人。翻译同一本书,先行者最难,后来者在前人译文基础上修修改改,反而非常容易。朱生豪的翻译,难免有遗漏和出错的地方,但这也是他译文的原貌,应当加以保留。

在这样的编辑思想指导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54年,出版了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共12册。后来多次重印,我买到的这一版是1962年第六次印刷。

莎士比亚版权页

这一版本的最大特色就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朱生豪翻译的原貌,有莎士比亚研究者经过与1949年以前的朱译版本进行了比对,证实了两者高度一致性。

然而,谁知道,这一版却成了绝响。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集》,除了补足朱生豪未翻译的6部戏剧之外,对朱的译文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与增删,尤其是删掉了原译本中大量的脏话,变成了洁本。结果,朱译面目全非。

1999年,海天出版社曾经出过一套《莎士比亚戏剧集》,据称保持了人文54版的风貌,但据研究者比对,也有增删。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我说买到幸福了吧。这套莎集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在旧书市场上,全套12本、而且品相较好的54版简直是凤毛麟角。在我买这套之前,孔夫子上刚有一套以600元售出。所以,我觉得真的赚了。

但愿店主武先生不要怪我“捡漏”,毕竟我买来是为了自己看,而不是为了收藏赚钱。

Loading

今日MSN签名

March 17th, 2008

汉贼不两立 保卫武侯祠

BTW推荐一个非常好的古文学习网站: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Loading

西行漫记之摄影练习

March 17th, 2008

青城山上的道士与朝拜者

青城山

青城山上卖笛子的艺人

笛子

都江堰之松茂古道

松茂古道

以上照片用佳能350D手拨P档拍摄,拍得不好,请多多指正。

Loading

西行漫记-3

March 14th, 2008

尽管老蒋专门为我写了摄影教程,尽管王小街借给我350D,尽管我两天拍了600张照片,但最后稍稍能看的也只有4张而已。

青城山

Loading

西行漫记-2

March 13th, 2008

昨晚从都江堰赶到成都,身背两个包走在科华北路上,不断问路,打电话,问行人,怎么也找不到接头地点,这让我有些轻微的恼怒。最后,还是宋石男及时出现了。他迈着大步走上前来,率先伸出了一双大手,如果他从天桥上走下来就好了,那倒很像尼克松访华。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整个晚餐,我一半人在梦里,辜负了阿宋的好兴致。闲话不说,贴一张两巨头历史性会晤图吧,显然我的头更巨一些。

四一会

Loading

西行漫记-1

March 12th, 2008

本期杂志要做都江堰的专题,我与同事一行今天下午飞抵成都双流机场,然后乘车赶赴都江堰市。

都江堰市在1987年之前叫做灌县,一个灌字,道出了此地的本质,成都平原就是这么灌出来的,依我看要改名也应该改成灌市。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像一切建筑奇迹一样,它也是无数人血汗泪的产物。

都江堰的奇异之处在于,完全靠人类的智慧和自然之力,把滔滔岷江水加以驯化利用。鱼嘴是人工筑堰,用来分流江水,外江泄洪,内江灌溉;宝瓶口是把山开出一条口子,控制内江流量,灌溉川西平原;飞沙堰的设计更为巧妙,它利用河岸凹陷的弧度,把砂石拦向外江。这其中,没有建一道大坝,也几乎没用什么机械。

这个巧夺天工的工程可以跟探索木星的“卡西尼号”太空探测器相媲美。对于木星,我不太懂,我不是学土木工程的。但是通过和菜头的转述,我隐约明白了卡西尼号的智慧之美。简单地说,卡西尼号通过巧妙利用金星、地球的引力,来回进行四次加速,只消耗了很少的燃料就飞到了木星。

现代物理学家如果演算出一个过于复杂的公式,他们不会说:瞧,那有多乱;而会说:瞧,那有多丑。

早在2200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人们就懂得了简洁之美,并用六个字概括:深淘摊,低做堰。意思就是说:河要挖得深深的,堰要建得低低的;前者为了泄水,後则为了淘沙。

中学历史课本告诉我们,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修建的。这是一种便于传播需要的简化说法,无论是设计还是建造,肯定不止是李冰的功劳。不信,你叫李X父子修个三峡工程试试。

司马迁记载道:“蜀守冰(博者注:李冰的昵称,不是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两江于成都之中。”(李约瑟《中华科技文明史V》p.200)。

李约瑟推测,都江堰可能主要是李冰的儿子“李二郎”主持修建的,因为李冰不可能活那么长时间。秦征服蜀是316B.C.,李冰可能在309B.C.帮助修建了城防工事。250B.C.,也就是59年过去后,孝文王任命他为蜀守。而都江堰的修建大约是230B.C.(同上,p.201-203)

下一个问题是,都江堰是怎么修的?鱼嘴的工艺不复杂,主要是用装满卵石的竹笼,三角架一样的杩[木差],还有竹槽装卵石的羊圈。问题是李冰同志是怎么把宽20米、高40米的宝瓶口给凿开的?

央视的《探索-发现》节目中认为,李冰发明了岩石火烧冷却法,这方法似乎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关键是开凿岩石,需要钢扦,而战国时期的技术,尚不具备制造这类坚硬的金属扦的能力。那么谁能告诉我,李冰那时候的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都江堰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后来历朝历代的不断完善。都江堰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经过了很多前人的试错、证伪。我想起了英国的敏斯特大教堂。那些精巧的拱形穹顶,是历经了200年才建成的。为什么这么慢?难道不懂得要向国王陛下献礼吗?不是故意这么慢,而是古人建造这么巨大的建筑,不是靠图纸,全靠经验。垒到一半,哗啦塌了的悲剧,也发生过。怎么办,从头再来呗。反正古人有的是力气和时间。

我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其实还没看到都江堰,现在住在宾馆里,仿佛听见江声浩荡。

Loading

老高归来

March 10th, 2008

老高其实没去哪儿,只是丧失了写博的动力,停了三个月。今天,他终于归来了

生活是一口深不可测的井,我们都生怕掉到里面,已经爬上井台的,都不愿再回头看一眼。

所以,博客不适合补记,只适合陈述正在发生的事。

Loading

奥利佛奖揭晓 荣耀归于奥赛罗

March 10th, 2008

英国的奥利佛奖,类似美国的托尼奖,都是颁给戏剧的最高奖励。

据《卫报》报道。今年的奥利佛最佳男主角出乎众人的意料,不是扮演李尔王的Ian McKellen,也不是扮演麦克白的Patrick Stewart,尽管两者捧杯呼声都很高,而是奥赛罗的新版演绎者–尼日利亚裔演员Chiwetel Ejiofor。

Othello

Chiwetel Ejiofor,国内翻译成:切瓦特·埃加福特。他扮演奥赛罗有一个优势,不是黑(你这个种族主义者),而是他对人物内心的全新挖掘。BBC评价说:“Ejiofor塑造了一个近年来最让人难忘的奥赛罗。”

奥赛罗

奥利佛奖最佳女主角,由主演《海鸥》的Kristin Scott Thomas夺得。

音乐剧《发胶》(Hairspray)是本届大奖的最大赢家,一举夺得最佳新音乐剧,最佳音乐剧男女主角等奖项。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