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人书”征集令

February 19th, 2009

雷人书

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发现、探讨、分享“雷人书”。
  
“雷人书”是《广州日报》书评版即将推出的新栏目,在此向全体豆兄豆弟豆姐豆妹们征集雷人书。
  
只要你喜欢读书,只要你常逛书店,你一定被某本书雷倒过。自己雷自己乐,不如大家一块雷,一块乐。

豆瓣会员,请点这里参加我们的线上活动
  
您也可把雷人书讯发到我们的专用邮箱:
  
EMAIL

FAQ

1、什么是雷人书,能举个例子吗?

雷人书,就是那些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书。比如,这一本

2、遇到雷人书怎么办?

最好写一篇书评,像宋石男这篇那样。或者向我们提交,由我们为你解气。

3、推荐了有什么好处?

大王何必曰好处,唯有仁义而已。

不过,如果您推荐的雷人书被我们写成书评,您的推荐之功,将在当期书评中被提及。

4、我可以邀请朋友来一起推荐吗?

当然太欢迎了!最好多邀请一些帅哥和美眉!

5、我是出版社,能为你们推荐雷人书吗?

只能推荐你们自己出版的,否则有打击竞争对手之嫌。

6、我就是雷人书的作者,我要申诉!

来得正好,拖出去,放狗。

7、我买了雷人书,也给你们提供了重要情报,你能给报销吗?

可以,抬头请写“CCAV烟花办”。

Loading

《海角七号》:情绪引导人民

February 19th, 2009

《海角七号》:情绪引导人民

(原载于喜欢版权诉讼的《新京报》,为了您的幸福安康,请勿转载。漫画作者为许英剑老师)

海角七号

  《海角七号》终于来到内地上映,但是它的潜在观众们早已等得黄花菜都凉了。这好比应邀去吃一顿大餐,但东道主久久不出现。你只好在瑟瑟风中饥肠辘辘地等待,最后不得不在路边买两个肉夹馍。等龙虾上来,你早已经开始在打饱嗝了。事实上,大部分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人,都已经在DVD或者网络上看过了。我猜测,很多人进影院更像是参加个仪式,仪式很重要,哪怕实质性的突破在香山的草丛里早已发生,鲜花拱门还是要携手穿过的。

  在我眼里,这部电影没有传说中那么好,也没有批评中那么坏。

  《海角七号》不靠故事取胜,它的情节非常弱,没有沿用好莱坞经典的“欲望—障碍—达成”这样的剧情公式,更谈不上制造悬念了。阿嘉能不能把信投递到海角七号,友子能不能成功地组织好演出,茂伯、水娃、警察、马拉桑等小人物的梦想能不能实现,谁会在乎呢?那么推动剧情前行的只有两样东西:情绪和音乐。

  对,片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带着一肚子情绪,怒气冲冲,恶声恶气,好像跟这个世界有仇似的。这种恶劣情绪,有时把我们搞得莫名其妙。比如在才艺选拔大会上,阿嘉弹完一曲把吉他高高扔向观众,就不是常理能够解释的。如果说他在影片一开始骂“操你妈的台北”还可以理解,那么对小镇上所有人几乎横眉冷对,那只能用不通人情或者反社会行为来解释了。而友子身上,丝毫不见传统日本女性的温柔谦卑,她动不动发脾气,而且还常用日语骂人,简直就是野蛮女友的化身。代表气势汹汹,用民意迫使酒店老板同意本地乐团上台演出;交警也气性不小,一言不顺,就把阿嘉撂倒在地。所有的人都带着一股无名怒火,只好互相发泄。

  然而事情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转机出现在影片后半段。当马拉桑卖出去60瓶小米酒,他兴高采烈拥抱了酒店里的前台姑娘,对方羞怯离去。天边号角已经吹响,封印揭开的时间到了。

  随之,影片的情绪急转直下,从烦躁、愤怒转向了痛快淋漓的欢畅与伤悲。自酒宴开始,导演开始报答观众近一个小时的忍耐,一切都是那么恣意奔放。再也没有了那些扭曲,那些恣睢,那些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当大大凑到喋喋不休叙说过去女友的警察面前,给他一个吻,世界开始悄无声息。接下来是性,是爱,是音乐,是记忆中苦痛与美好的复活。

  从沙滩上沸腾的人群一起为落日喊着倒计时开始,电影积蓄的所有坏情绪都已经被焚烧,在一堆灰烬中飞出一只五彩的凤凰,那是我们还未知的美好,就像男孩在荒原里看到的一支野玫瑰,世界变得一片澄明,就在我们舍不得睁眼细看的时候,片尾曲响起,我们有了一个梦一样的结束。

Loading

爱上一本好辞典

February 19th, 2009

辞典对于学外语的作用,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经常接触英语的人都知道,遇到生词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认识的单词,又不明白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个时候,辞典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今天一位朋友问我一句英文的意思,这是纽约时报关于作家塞林格的一个标题:

Still paging Mr. Salinger.

难点就在page这个词上,做名词的时候,它的意思是“页码”,这个大家都清楚。而在这里显然是做动词。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十多年前流行的英文词,pager,就是BP机,传呼机,那么这个词是不是“传呼”的意思呢?依然传呼塞林格先生?

你能分析到这一步说明英文还是有底子,但是仅仅靠猜测是学不好英语的,我们需要查辞书。查《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page做动词的时候,是(通过大喇叭)找人,呼叫人的意思。这么一解释,一幅熟悉的画面跃然眼前。在机场候机大厅里,叮咚一生之后,传来广播员的声音:“下面广播找人,由纽约飞往曼哈顿的塞林格先生,请速到13号登机口,有人找。”那么这句话,就似乎可以翻译成:

依然寻呼塞林格。

既然辞典这么重要,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热爱学习的人来说,该装备什么辞典呢?

一、只此一本的选择:商务印书馆《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英英-英汉双解)

如果你手头只准备一本辞典,就是它吧。《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英英-英汉双解),这本辞典是只此一手的选择。这本辞典原名是《朗文英语语言和文化辞典》,顾名思义,以解说英语的文化为己任,面向英文中高级用户,融会贯通,例句丰富,共收词8万。这是我的常备辞典。

购买这本辞典要注意,你有三种选择,正常本缩印本大字本。千万不要买缩印本,尽管它便宜轻便,但字体小得难以辨认。我们知道同样的小字号,英文还可忍受,中文根本无法辨识。除非你视力特别好,否则需要一起买一个放大镜,或者同时买一把二胡(老了之后当阿炳)。

二、紧跟时代的选择:上海译文《英汉大词典》(第二版) 陆谷孙 编纂

如果你从事翻译工作,如果你想把握时代的脉搏,如果你预算有限,就买一本陆谷孙的《英汉大词典》吧。这本辞典,荣获过N个奖项,问世之后替代了梁实秋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成为联合国编译人员使用的主要英汉工具书。买这本辞典,最大的好处就是,陆老不但最懂中文,而且最跟时代,他经常自己一个人翻译新词,而这本第二版的出版时间是2007年。这么新鲜的辞典,还有什么词能漏下呢?

三、此生足矣的选择:牛津兄弟

牛津,有多少烂辞典假汝名以行?牛津在辞典界的地位,就如同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界的地位一样,是高山仰止的标准。但牛津,也分等级。

牛津老大:最高级的牛津辞典,就是《牛津英语大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简称OED,这是牛津兄弟的老大,也是英语辞典界的圣经。它一共有20卷,目前在亚马逊的售价是$877,国内书商动辄索价万元。这么贵的辞典谁会买呢?问得好。其实,没有任何人能够读完这本辞典,它的存在更具有象征意义,象征这人类对知识无限的追求。

然而人类的这点成就这一切,在电子时代失去了骇人的体量和质感。OED的光盘版,只需要两张CD-ROM,在亚马逊卖$235。但凡买过这套电子版的人,无不怨声载道,因为它的界面设计实在太差了。查完一个词之后,居然没有一个后退键。只能用鼠标浏览,但又不支持鼠标右键的COPY和粘贴。总之,如果花钱买来的话,大概会非常痛苦。

顺便说一句,《牛津英语大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有个缩印版,The Compact Ed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内容跟OED一样,价格只要320,但字体非常恐怖,是把OED四页的内容印到一页上,如果你不想写一部失乐园续集的话,最好还是打消买它的念头。

牛津老二:《牛津简编英语大辞典》(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可能是牛津也觉得自己浪费森林太不像话,于是出了一个简编版。不要以为看到shorter,就真shorter,其实,这是牛津家族中第二大的辞典。两大本3888页的厚度,也够意思了。况且这个在牛津大辞典的基础上,做了人性化的处理,只用2500个单词来释词。这本国内没有引进。

牛津老三: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国内已经出版了,名为《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 》(上海外语出版),售价不菲,在网上也要卖315元左右。如果或OED和SOED侧重词源学,引经据典太多,太学术的话,那么这一本就是给人类预备的。不过这本辞典的中文翻译挺讨厌,因为把每个例句都翻译了,包括:“Yes, I will.” 这样的。如果你想拥有一本英英的原版,先不要急着去亚马逊下单,下面有一个终极解决办法。

牛津老四:《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 英文版叫 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即牛津简明,大学级别的辞典,中高级用用也足够了。

老五是谁,我也分不清楚,有人说是《牛津高阶》,有人说是《DK牛津》,我个人更喜欢后者,它的全称是:《DK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插图版)》,插图丰富,印刷精美,放在案头,让人常坐红袖添香之遐想。网人介绍,DK与朗文现代结合在一起,最为顺手。我觉得,两者都属于,中量级的辞典,也都侧重文化,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反倒是,陆谷孙《英汉大词典》与之配合,比较得到。

四、一网打尽的选择:Casio电子辞典 EV-SP2900

谁不曾有过电子辞典,就像谁不曾有过初恋?然而,初恋与初恋是不一样的,秦观有诗:“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一种什么境界,薛蟠吟道:“女儿愁,闺房里蹲着个大马猴”,这又是什么话。

在上网本只要2000出头的今天,你愿意掏差不多同样的价钱,买一个黑白屏幕的电子辞典吗?

但是,如果你真的有一笔预算,我建议咱们一起买Casio电子辞典 EV-SP2900吧。

因为它包含了上面所说的陆谷孙《英汉大辞典》、牛津排行老三的《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还有汉英大辞典,还有现代汉语大辞典。以及一些纯粹凑数的辞典。

它还带着真人发音,手写输入。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比如:“龖”,只要你花一个上午把这个字输入辞典,它就会告诉你“请换电池”。

五、电脑上的电子辞典

太多了,多的不可胜数。可意志薄弱如我者,无福消受,因为只要电脑一打开,我就没有任何学习的心思,更不用说查单词了。

让我们一起拉动一点内需,至少买一本《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好吗?

如果商务印书馆请我在东四十条吃个爆肚,那这篇博客该是一篇多么NB的软文啊!

Loading

转:越南网友对中越战争30周年的评论

February 19th, 2009

越南网友评论中越战争三十周年

转载自:BBC中文网

越南网友认为如果毛泽东和胡志明那时还活着,而不是邓小平,整个事情可能就会发展的不同
中越边界战争三十周年之际,BBC越南语部收到越南网友在论坛上的帖子。BBC中文网翻译了其中部分内容,发表如下。

Su That, 河内

对于越南的领土和海域被中国占领,我根本不觉得惊讶。像越南这么小的一个国家是很难得到公正的待遇的。我们必须要学会如何选择盟友和合作伙伴,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国家的主权,发展经济、科学和文化。我们应该学会如何结交朋友,但也要铭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道理。多少年来,中国一直有侵略越南的恶习。如果我能决定,我会选择美国作为越南的朋友。

Van Khoa, 河内

我们的历史显示,越南人是非常勇敢和坚强地抵抗每一次外来侵略。 哪怕是现在,如果中国入侵,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会继承我们祖先的大无畏的精神来保护祖国。然而,我们仍然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所以, 与多国保持友好的关系是明智的选择。我们要对我们的“大哥哥”中国时刻保持警惕,因为中国对我们了如指掌。对中国来说,越南是一颗小卫星,曾是他们的殖民地,是他们的眼中钉。

PPT

我觉得为什么越南媒体对“中越战争三十周年”保持沉默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领土拥有权和边界问题上,人们要求越南政府对中国保持强硬的姿态。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越南政府必须回答为什么在作决策的过程中越南百姓们被忽视了。不单是我们不怕中国,我们的媒体也不怕。只有越南的领导者们怕中国,因为他们要依靠中国来把持住自己的权利。

Nguyen, 西贡

河内害怕北京,就像怕老虎那样。这就是为什么越南的媒体没有批评中国。同时,越南毫不犹豫地谴责美国,就像2003年海湾战争时期。

Minh

如果毛泽东和胡志明那时还活着的话,而不是邓小平,整个事情可能就会发展的不同。个人的因素是相当重要的。

匿名

我仍然记得在1979年2月17号的晚上听收音机的情景,当时越南的主持人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加入到抵抗中国的侵略战争中。现在,30年过去了,没有人想去谈及那场令人伤心的往事。我只是希望,曾是好兄弟的邻居再也不要卷入这样的战争。这样,我们人民才能成为真正的兄弟和朋友。

【一点读后感】感觉这个世界是一个闭合的圆,中国有愤青反日,越南有网民反华,民间所针对的都是历史旧账,官方所考虑的都是现实利益。不过这样换位思考一下也很好,至少让我们看到盲目的民族主义是多么狭隘。

Loading

转:30年前此刻,我……

February 17th, 2009

30年前的现在老兵们都在什么位置做什么?

越战幸存者
2009-2-16 10:26

三十年前的此时此刻
现在是2009年的2月16日晚上11时多,我,作为一名一线参战人员,三十年前的此时此刻,正在广西凭祥友谊关的边境坦克旁整装待令,只等天亮后的进攻的号令一响,为了中华民族的安宁,我们就冲锋陷阵,英勇杀敌。

650
2009-2-16 11:41

现在是17号凌晨了,30年后的今天向所有的参战老兵们致敬!

13军朱诚明
2009-2-17 01:35

2 月16日晚八时,接到上级的通知,“七一”台允许开机通话,“七一”台里时时传来互相通话的声音。这次团党委决定三营九连为全团尖刀连,其任务是强渡红河,占领越方194、195号高地,掩护大部队渡河,保护部队右翼安全。因此,我连干战思想、作风、装备也是团首长直接关心的。

8:30连长把准备的情况向营长泰天书作了扼要汇报,营长一句话“待令”。9:00接到营长命令“你连开始出发”。二排在前头为尖刀排,我和连部紧跟二排后面,炮排、机枪排、40 炮排、三排、民兵班、炊事班、一排。一、二、三排长,连长、副连长均有报话机,“七一”台主要同团、营主机联络,连里报话机互相联络,随时传达连里指示。部队在继续前进,每个战士背着枪支弹药行走得很吃累,除了挎包、水壶、防毒面具、手榴弹、背囊(毛毯、吊床),还背了附加的漂浮器材,漂浮器材是三根楠竹组合的,因为是鲜活的楠竹制成的,所以特别沉重。战士一个紧跟一个,没有一个掉队,一切很正常。走到公路上距渡河点也快接近了,部队停下暂时休息。

营长指示:“九连长、指导员到营指挥所”,连长和我跑步到营指挥所。营长再一次嘱咐我们渡河注意事项以及渡河的决心。“你们渡河后不惜一切代价要先占领194、195号高地,全连要神速渡河,为全团渡河争取时间。194号、195号高地到手后,打兰色信号弹两发,证明你们已经到达位置,大部队就开始渡河。你们要有勇气,团里以最强有力的火力支撑你们渡河。先偷袭,不行就强行渡河,你们要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听到没有”?营长严肃的大声问道,“ 听到了,请首长放心”!连长和我齐声回答。“开始出发”。“是”!连长和我同声答到。我连快速向前开进,兄弟连队的同志们在路旁休息,个个抬头看着我们,在给我们暗示加油,在等待着我们渡河的胜利消息。距红河100米处,我们清楚的可看到越方河岸、一座座山头。一到河边紧张气氛就别说了,直射炮、重机枪到处可见,个个射手都在战壕里做好了射击准备,就等待下命令。工兵部队的舟桥车辆全部停在河边,就等着我们占领194、195高地,他们就开始架桥。

冲锋舟一字形紧靠河岸,每个舟上一名水手拿着竹篙,一个掌舵。副连长何正品先带二排先渡红河,战士们上了冲锋舟以后,全部按照要求蹲在两边,保持舟的平衡。冲锋舟马达一起发动,声音也特别大,我的心也绷紧了,预示着我连渡河的战斗即将打响。连长一声令下,“出发!”冲锋舟个个似离弦的战箭,一秒、二秒……呵!冲锋舟一会儿就靠岸了,战士的身影在黑夜中忽明忽暗,个个像老虎一样,拼命往山上爬。令人奇怪的是,对岸没有动静,也没有枪、炮声。冲锋舟快速返回又一次靠了岸,接着我带一排战士上了冲锋舟,后面部队由连长指挥。不一会冲锋舟快靠越方岸边了,我叫舟上的战士抛掉漂浮器材,尽快减轻负荷。我念念不舍的把漂浮器材轻轻放在水面上,缓缓流向远方。舟一靠岸我们就冲上岸,不要命的爬上河边的山头,我很快与二排接头了。我命令两个班迅速占领两侧山头,监视敌情,随时应付突发情况。紧接着重机枪排、40火箭排、八二无后座力炮排、三排相继上了岸。

我看了一下夜光表,时针指向凌晨三点三十分。由于是深夜,地形不熟,连长和我迅速碰了一下头,队部通讯员、文书和电台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快速按指定方位开进。”连长说话完毕,部队就按战斗序列向越方194高地和195高地的山头前进。我们一上山,脚就偿到山岳丛林地的苦头,满山杂草、芦苇,树桩、路,没有路。我们占领194、195号阵地有利地形后,连长和我展开地图确认无误后,立即叫司号员向天空发射两发蓝色信号弹,报告九连已顺利占领了194、195号高地。我们来不及挖堑壕,只是注意敌情,确保大部队安全渡河。兄弟部队的战斗早已打响,远处枪、炮声不断,而我们吉旦渡河点仍然是静悄悄,一弹未发。估计是越军没有预料到我们从这里渡河,他们也没有做任何防御。载入历史的时刻到了。二月十七日凌晨七时整,浓雾还淹没着大地,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奋起还击,惩罚越修战争正式打响。万炮齐鸣发出怒吼,我下意思的回头张望,我军各种大炮条条火舌满带着中国人民的怒火射向越南,刹那间越军阵地一片火海,地动山摇。虽然我们没有敌情,但是,我们丝毫不敢大意,仍然警惕地固守阵地。七时五十八分,两发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观察员立即报告:“连长,一一四团已渡河完毕”。这时我们任务圆满完成。我们连按照预定方案全部撤离 194、195号高地,跟随部队后面,保护大部队后尾的安全。

红河731
2009-2-17 03:28

现在是17日16点15分,大概是这个时间,我连正在进行激烈地炮击!
yuezhan1979

2009-2-17 04:00

我们已到达周登。但接到命令,停止前进。我们眼把把的望着先是38师一部过去了(大概是114团),接着116团又超前了。周登是个山凹围着的村庄,大约有百十户人家。再往前走,只有上山,沿山脊进攻了。前面不远就是387高地。也就是师教导队的“学长”山达这个大牛X 出名的地方。估计这里除了“老谢”,见过山达的人不多。这位战友实际是个矮胖子,所以公开发表的照片,很少见到他的全身像。

Loading

转BBC文章《中越战争三十年:回顾与反思》

February 17th, 2009

【按】这是一篇难得的平衡报道,请注意黑体字中越南人的说法。

中国士兵

(1979年越战,中国士兵在堑壕里的脏水)

中越战争三十年: 回顾与反思

尚清
BBC中文部记者

中国出动20万军队攻入越南北部边境

1979年2月17日,中国出动20万军队攻入越南北部边境,开始中越战争。中国称之为对越自卫还击战,越南称之为1979年越中边界战争。

在双方付出重大人员伤亡后,中国军队在一个月之内撤出了越南。中方和越方都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使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到最低点,直到1991年两国关系正常化。

中越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与中苏交恶是分不开的。

1978年6月29日越南加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出于牵制中国的目的,在1978年11月3日与越南签订了带有军事援助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支持越南在印度支那半岛的扩张。

围“魏”救“赵”

1979年1月7日越南在前苏联的支持下推翻了在柬埔寨推行毛泽东主义的红色高棉政权。与此同时,越南还在国内展开针对华侨的排斥政策。中国对此极为不满,想借机教训一下越南。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朱锋教授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说,这是中越开战的最直接原因。

他说,当时邓小平担心越南会完全吞并柬埔寨。实际上中国当时对越南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一个韬略,叫围魏救赵。希望对越南的打击能够缓和越南对柬埔寨的侵略行动。

1977年9月被派往越南驻北京大使馆担任一等秘书的杨铭怡在接受本台采访时回忆了中越开战前的那段经历。

他说:”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出访一些东南亚国家时曾讲了一些在我看来不适于一个文明国家领导人所说的话。他当时说,越南是一个流氓,我们需要教训它一下。我在电视上看到他说这些很粗鲁的话。他的恶毒语言我永远也不能忘记。”

战争进程

“自卫还击战”持续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在两个星期的战斗中,中国军队虽然遭到顽强抵抗,但向越南一方推进约40公里,打到凉山。中方于3月5日开始撤军,16日撤回中国境内。中越双方都宣称”获胜”。中方称”教训了越南”;越方称”打败了中国侵略”

关于双方军人伤亡数字,中方公布为:伤亡二万多;越方公布为:死二万多,伤四万多。

在谈到对这场战争的反应时,杨铭怡说,越南并不觉得这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军事攻击:

他说,”1979年2月17日爆发的边界战争对我们来说并不突然。我们知道他们会发动攻击的,但具体时间和攻击的规模是我们没有真正预料到的。”

中国选择此时对越开战的另一个因素是在1979年苏联忙于阿富汗战争无暇它顾,而美国开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美苏对抗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回忆邓小平决策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内情时写道,1979年1月底,邓小平访问美国,并在美国没有承诺摒弃台湾的情况下,同卡特总统恢复中美邦交。他要确保中国如果采取行动攻击和”惩罚”越南时,美国不会同苏联站在同一阵线。这正是他急着要访问美国的原因。(源自星岛环球网2007年3月5日)

1979年1月底,邓小平访问美国

从这一点来看,中越战争的最大赢家应该是美国。美国在冷战中与苏联较劲,争夺世界霸主地位。中苏越三国无论怎样闹应该都属于共产阵营之内的。它们之间翻脸只能对美国有利。朱锋认为,中越战争是美国对苏对抗战略中非常积极的一步棋。

他说,对于美国来讲,它通过暗中默许中国对越南的这个举动达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目的。第一个是由中国出面教训越南。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帮助美国遏制苏共或苏联的势力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扩张。第二个是中国通过对越战争坚决站在美国一方,对前苏联侵略阿富汗之后在国际社会处于孤立地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越战争后,中美关系进入了近10年的黄金时期,直到1989年6月。

虽然中越战争仅仅持续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结束了,但中越双方的边界冲突一直持续了10年。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越关系开始正常化。1999年在经过多年谈判后,中国和越南签署了边界条约。

改革开放

回顾三十年前的那场战争,朱峰教授认为对中国的最重要的教训是社会主义的所谓的兄弟是靠不住的。

30年前的那场战争是中越双方都不愿触及的伤疤

朱锋说,越南战争使得当时那一代的中国领导人有一种幻灭感。就是中国可以依靠的对象远远不是可以靠意识形态划线的。越南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把越南养大,无私的支援了越南抗法抗美战争。但当时越南的领导人黎笋却反咬一口。

朱锋认为,越南战争对中国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它使得中国领导人真正的意识到,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不是一个靠得住的标准,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强大,需要广交朋友,所以中越战争对邓小平下定决心搞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交战的另一方越南来讲,30年前的那场战争则是往事不堪回首。杨铭怡说,越南方面一直保证为了两国关系不再重提三十年前的那场战争,但在中国仍有一些人散布不实之词,说中国打赢了那场战争,越南因迫害华侨和入侵柬埔寨而挑起战争。

他说,”中越两国间有一个很深的创伤,只有两国人民致力于真诚地医治才能愈合。我们不想谈论那场战争是为了中越两国共同的利益,不是因为我们越南人害怕提及或是已经忘掉了那场战争。”

Loading

For your tomorrow, we gave our today.

February 17th, 2009

Vietnam War Vets Soluting to the Dead

中国算得上少数几个对历史轻慢,对功臣绝情的国家。

英国有一个poppy day(罂粟花义卖日),这一天很多人胸前都别上一朵假罂粟花,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的将士。每到重大节日,欧美诸国都会组织老兵举行纪念活动。当我看到垂垂老矣的老先生,颤巍巍地举手敬礼的时候,心中总是升起一股豪情与感动。

当我们抗议日本首相参拜纪念他们阵亡军人的靖国神社,我们为自己的军人们做了什么。

今天是越战纪念日,30年前的今天,二十多万军人随着一声令下,开过中越边境,奔赴厮杀的前线。成为继法、日、美之后,又一个与越南交战的大国。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这一代人被用来宣传,后又被渐渐忘记。

战争有时是不正当的,但战士永远是值得尊敬的。

今天,大概只有民间和网络上的零星纪念,官方又假装这件事没有发生过。

当我看到这些重返杀戮战场的越战老兵的背影,我想起了美军墓碑上刻着的一句话:为了你们的明天,我们献出了今日。

Loading

30年前的这一天

February 17th, 2009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关于这场战争,目前官方已经不再宣传,历史课本上也几乎一笔带过,官方的记录也往往像牟森转贴的这段文字一样,带着时代烙印,有失客观。

两国关系可以改善,历史却不容抹杀。我们尤其不应当忘记那些曾经浴血奋战的士兵。为了我们的今天,他们付出了他们的昨日。为纪念这个日子,在宋石男的帮助下,我找到了香港学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段珍贵记录。需要说明的是,徐中约这本书在大陆的宫刑版,没有这一段。

China-vs-Vietnam-War-1979-1

China-vs-Vietnam-War-1979-2

China-vs-Vietnam-War-1979-3

China-vs-Vietnam-War-1979-4

顺告牟老,Yes, 长跑开始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