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不需要推荐–日本四季

February 22nd, 2009

对于一本好书不需要多说什么。(你见过,有人挥舞着一本《红楼梦》向朋友推荐的吗?)好书自有气场存在,于同侪的挤压中,它默默地守护着什么,像护林员守护冬夜的火炉。

日本四季

我无意中抽出张燕淳的《日本四季》,随便翻开一页,就被深深吸引了。篇目叫《听一场日本雪》,现在很少有人取这样的标题,写这样的文字。在废话套话俏皮话漫天飞舞的时代,这种文风已成为一门古老的面临失传的手艺,大陆叫“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叫“无形文化财”。

这是本多年少见的好书,不但文笔简约雅正,人情温润练达,而且洋溢着善良的幽默,让人笑之,叹之,思之,心口默默痛之。

东北、台湾、美国、日本四地的文化汇聚到一人身上,才冲撞出这本杂集。作者大陆籍贯,台湾长大,美国养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活的驱使,要她随着丈夫,带着儿子,到日本生活三年。

在观光客嘴里,我们得到的不过是导游的牙慧,只有在一个寄居者那里,我们才能了解到内情。

张燕淳给我介绍了一个寻常的日本,一个远离大都市的小镇的日本,一个二战前后传统一直沿袭的日本。

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他刻意写了日本对孩童的教育。却原来,日本的乡间,一律禁止家长送孩子上学,不管多远的路,必须让孩子走到学校。哪怕在冬季,孩子们在大部分时间也要穿短裤校裙,以强健其体魄。因为日本人相信,小孩子是”风の子”(kazenoko),阳气旺盛,见风就长,这点寒冷根本算不了什么。日本孩童,从小就要灌输团体精神的教育,这些都印入他们的血脉。我惊叹的是,日本人对小孩子的尊重。六岁之前的孩子都叫XX君(kun),六岁上小学之后就是小大人了,他们都互相称呼XXさん(san)。这样孩子慢慢树立了主体意识,就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日本的人名、地名非常有趣,作者有专门两篇文章论及。写得酣畅有趣,看得我一直锤床大笑。在这里,我就不当剧透了,大家自己看吧。

作者身为欧巴桑的一员,深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体会到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珍爱之心,也看到了他们井然有序的伦理观和行为规范。普通日本国民对人友善,然而日本人的天性到了民族层面,就会变成非理性的洪流,这到底为什么呢?书中没有答案。

我喜欢这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它也可以作为基础日本语教材学习。作者人如其名,干活淳朴,不偷奸耍滑,文中提到的每个日语字,都在后面括号里加注了罗马拼音,并且在书后统一列了一个单词索引。掌握这些词汇,到日本生活观光足够用了。

文化的奥秘,潜伏在语言里。这个简单的道理,好多人搞了一辈子文化研究还没搞清楚。只有进入语言的内核,我们才能抓住那些细微但又本质的东西。这是我看《日本四季》的又一大收获。

Loading

词与物2009第3号

February 21st, 2009

1、躲猫猫

【释义】云南人管“捉迷藏”叫“躲猫猫”。这个游戏在当地太受欢迎了,连被拘押的犯罪嫌疑人也玩得乐此不疲,忘乎所以,以致于娱乐至死(这个词的出处是晋宁县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的调查报告:该事件系在押人员趁民警刚巡视后擅自进行娱乐游戏时,发生的一起意外事件。)

【金句】那些吃饱了没事干的犯罪嫌疑人,就喜欢躲猫猫。我们警察一不对犯人输出革命,二不对犯人输出饥饿,三不折腾凡人。还有什么话好说。

2、鳖叫

【释义】鳖会叫吗?我不是动物学家,也不是科学松鼠会成员,凭借常识,我觉得不靠谱。如果憋会叫,那河蟹一定会唱《马拉戈壁》了。

【金句】“巨鳖若有灵气般叫了一声。”重庆一家报纸在一篇《两男子2000元买46斤巨鳖放生 据说已500岁》中说。

3、柑橘换学费

【释义】马拉戈壁的政治经济学家们说,自从有了一般等价物,物物交换就停止了,然而,在一片和谐风景独好的中国,在富甲天下自古繁华的钱塘,一位寒门学子,却不得不退回到前资本主义时代,用柑橘来交学费。这条新闻乍听让人心酸,再思令人解气,像一泡马尿,洒在“只爱黄瓜不爱男,风雨贞洁三十年”的牌坊上。

【金句】柑橘可以用来解渴,大学文凭只能用来待业,这个交换太不等价了。

4、Fuck

【释义】昨晚我安装了20卷本的《牛津大辞典》的光盘版,从此,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单词,能够难得住我的电脑。除了“buzheteng”这样的外来语。我特意查了我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发现这词可以追溯到1503年,这也难怪,要知道这可是全世界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一项运动啊,比躲猫猫更甚。

【金句】 1922年乔伊斯在尤利西斯第765页中写道: His wife is fucked yes and damn well fucked too.
wife也可以换成blog, group, whatsoever.

5、我很激动

这一条还是留给黄集伟老师吧,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6、“焦”“点”访谈

【释义】焦,烧焦的意思;点,点着,点燃,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点。

【金句】《三联生活周刊》一篇《与央视为邻》的报道,最后写道。

“我们天天看央视,你们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张嘴,一说话就是13亿人的声音。‘3·15’消费者要维护自己的权益是你们说的,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注意安全也是你们说的,你们说得多好啊!出了这么大事情,《焦点访谈》怎么还不来啊?”

7、你我•路德•金

最后,我要把敬意献给崔卫平老师,她近期被广泛传送的这篇《我是一只草泥马》,发出良心之微光,照射幽暗无声的环割思想包皮之国。

延伸阅读

词与物2009第1号
词与物2009第2号

Loading

这首歌献给吾友风华

February 21st, 2009

打开谷雨的博客,他就在那里唱。

立即查看她的源代码,找到了这个文件,转之。

[audio:http://backpacker.qsc99.net/music/113.mp3]

在我的博客上听,它就像我在唱。

Loading

日改一错胜过日行一善

February 21st, 2009

我那篇关于如果选购英文辞典的博文《爱上一本好词典》发出后,很多朋友来函来电,指正其中的疏漏之处。

某个默默引导我的同学提醒道,我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在于,只知道推荐Descriptive(解释性)的辞典,而不知道推荐Prescriptive(规定性)的辞典。而这两者恰恰是辞典编辑中,两大流派。我哪里知道这些流派,我看到邻居二大爷抡起铁锨追他儿,还以为这就是武功的最高境界呢。

Mason同学则向我推荐了一个更牛的台湾学者,陈乔治老师。陈老师一生似乎只干一件事,不断地买新辞典并且向人们公布自己的测评。看了他老《辞典选用的基本观念》,我才恍悟:却原来是,寐寐我思之,哥哥你错了。

由于陈乔治先生喜欢用字典缩写,我查了半天才明白他的意思。他认为,对于初学查字典的人,应该选择下面五本。

1. LDOCE4v2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mtemporary English 4.2 《朗文英语当代大词典》)

2. MED2 (M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2 《麦克米兰英语词典》)

3. Collins Cobuild 5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5)

4. CALD2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 Dictionary 2 《剑桥高阶学习字典》)

5. OALD7 (Oxford Advanced Learner Dictionary 7 《牛津高阶英语词典》)

对于已经得其门而入的人来说,可以选择下面五本。

1. MW11 (M-W 11th Collegiate 《韦氏学院字典》 去卓越买

2. CED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柯林斯英语辞典》)

3. AHCD4 (American Heritage College Dictionary, Fourth Edition 美国传统大学词典 4)

4. WNWCD4 (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Fourth Edition (Book with CD-ROM) 韦氏新世界大学辞典)

5. RHCD (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 蓝登书屋韦氏大学词典)

这些词典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有光盘版,也就是说都可以下载,安装到电脑上。在一口气试用了几本词典之后,我要给《朗文英语当代大词典》的光盘版打接近满分。(注意,不是我上一帖推荐的那个《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那一本的原名是:朗文英语语言与文化辞典。)无论是界面,还是发音,这个辞典都堪称完美。

字典的作用是为了叫人认字,多使用多阅读才是王道,在此对我前一篇文章纠错,希望大家尽情享受电子字典带来的方便和实惠,不过允许我冰冷提示,凡事都有度,千万不要变成“字典控”,

Loading

虚空(仿泰戈尔、纪伯伦风)

February 21st, 2009

虽然人们都说“黑色星期一”,但这个早晨却阳光明媚。大街上到处都是匆匆去上班的人群。路边的小餐馆里,正在卖者早点。一个西装革履的白领,一边发着短信,一手吃着小馄饨。邻桌是两个年轻人,他们手舞足蹈地谈论着:

“刚才那把牌,要是再给我两个小2,非把他们打个满地找牙!”

“是啊,这么神奇的一把牌,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白领站起身,一边往外走,一边想:

“真是虚空啊!这么忙碌而大好的早晨,这么热气腾腾的两个年轻人竟然还在说打牌的事。真是在浪费年华。”

飞机飞过太平洋,舷窗外一片片云朵像白莲一样绽放,一位穿袈裟的法师看了一眼窗外,低头默念。我们之前看到的那个白领,正在跟同事讨论着当下的时事。

“我认为国家的救市政策应当减税而不是发放消费券。”

“我不同意,我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宝宝能否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来。”

法师暗暗轻叹了一声佛号,暗暗地想:“佛祖给了这么好的光景,他们不思考正念,也不活在当下,却在讨论自己无法把握的事情,这一切是多么虚空啊。”

当落日的余晖照在山顶,寺庙里钟鼎齐鸣,和尚们在做一天最后的课业。

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悄悄折了寺里的梅花,笑闹着跑下山去。

天不知不觉黑了,山脚下,雾气中,孤零零悬着一盏灯,只有这么一点亮,来自那个叫做家的地方。

Loading

怒吼吧,涛哥!

February 20th, 2009

此涛非彼涛,台湾电视剧演员马景涛是也。凡看过他的表演的人,无不对他的怒吼拍案惊奇。豆瓣有人搜集了他的怒吼画面,看了让人胃口大开。别遗憾了,也别抗议了,怒吼吧,涛哥!

majingtao

来来啦,到豆瓣,跟着涛哥一起吼!

Loading

转:从《且听风吟》看林少华翻译的舛误

February 20th, 2009

[按]这篇帖子原标题是:关于林少华译《且听风吟》

有人分析作者似为翻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什么》的施小炜。不管是谁写的,这个帖子打中了林少华的要害,读起来痛快,却又触目惊心。想不到这样的日语水平,也敢出来承包村上春树?期待施小炜重译村上,也期待有眼光的出版社,引进赖明珠的译本。拜托了!

关于林少华译《且听风吟》

本不敢对林先生多加评论。即使这本《跑步》刚出来有太多议论之时,也不必多有言语;但林先生前日竟以“种桃人”自居,则实在不能忍受。
  
与人谈及林先生翻译的作品,真是感慨万端。

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恐怕就在于其思想的深邃、洞见的精准、表达的具有杀伤力。这不,伏尔泰就说过一句话:“Les traductions augmentent les fautes d’un ouvrage et en gâtent les beautés.”翻译,增加一部作品的谬误,并损害它的美。若不是这位先贤早在231年前就已然辞世了的话,我还以为此话是针对我国的日本文学翻译部分现状有感而发呢。

不得不说说林先生译的村上春树《風の歌を聴け》。由于偶然的机缘,有幸拜读了林译《且听风吟》,仅粗粗地数了一数,便发现林君的译文不足四万字,而误译竟多至逾百,即平均不足四百字便有一处错误。我们中文里有个表达,属于林君情有独钟的四字成句,叫作“谬误百出”,原本是个夸张的形容,然而用之于林译,却居然“天衣无缝”!岂但“无缝”,误译过百的林译堪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委实令人叹服。何况这个数字还只是粗略的统计,若是仔细推敲的话,只怕“谬误百出”还远不足以形状林译的特色。
  
即便手下留情,像将クッキー(饼干。坊间流行的是港译“曲奇”)译作“甜饼”、ホットケーキー(西式发面饼)译作“热蛋糕”、レタス(生菜、西洋莴笋叶)译作“莴苣”、ダウンライト(吸顶灯)译作“低垂的灯”、コミック・ブック(漫画书、连环漫画)译作“内容滑稽的书刊”、頭の良さそうな綺麗な目をしていた(长着一双聪慧漂亮的眼睛)译作“一对眼睛满漂亮,头脑也似乎很聪明”、甚至还生造出了个“军宪”来对应“MP”(宪兵)之类,姑且就得过且过视而不见,不算是误译也罢,然而单是实在无法看过的“铁”错,也多达七十而有六!有人赏识林君“译笔华美”,而我则钦佩林君的惊人勇气――如此谬误百出的译本,居然也敢公诸于世!这大约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方能无畏”吧。试举数例,以示一斑。
  
1、大恐慌を扱った古い映画の中で、こんなジョークを聞いたことがある。(村上春樹『風の歌を聴け』講談社文庫1989年1月20日第25刷、下同不注、P72)

从前从一部惊险题材的电影里听到这样一句笑话。(林先生译《且听风吟》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2008年1月第3次印刷、下同不注、P65)
  
林译的错误略可分为二类,第一类便是常识错误。譬如这“大恐慌”一词,恐怕稍具常识者,都知道在日文中它指的是1929年起源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危机。起先我还以为,起码一个大学教师,即便猛可之间说不清来龙去脉,至少一缕模糊的印象总该是有的吧。莫非我的这一估计须得修正不可么?

林先生所谓“惊险题材的电影”实为“描写经济大萧条的老电影”。恕人臆测:只怕是林先生望文生义,见到“恐慌”二字,便觉得“惊险”,遂有此译的吧。
  
2、 僕はカウンターの中にあるポータブル・テレビの「ルート66」の再放送を見ながらそう答えた。(P22)
  我一边回答,一边看着吧台里手提电视机的重播节目“航线66”。( P16)
  
这又是一个常识错误。按「ルート66」即横贯美国的、著名的“国道66号”,Route 66,西起芝加哥东至加州圣莫妮卡,现已废弃。美国CBS曾在1960至1964年间播放过同名电视连续剧,日本NHK电视台也早早就曾追风播放。而林君举重若轻,一挥神来之笔,便将一条原本在地上的公路,硬生生地竟给搬到天上去了。

再者,一般而言,依循日文的着力点所在,还是按“一边看电视一边回答”的语序翻译为佳,如无特殊理由的话。而这理由,恕我眼拙,在此未能发现。
  
3、 僕は鼠のグラスにビールを注いでやったが、彼はまだ体を縮めたまましばらく考え込んでいた。(P23)
  鼠如此说罢,把啤酒倒进杯子,再次缩起身子沉思。(P16)
  
这句译文令人百思不解,始终未能参透林先生的禅义何在。村上氏说得明明白白是“我”给鼠倒酒,林君何以非得坚持译成是鼠自斟自酌呢?而且后半句清清楚楚说的是“他犹自蜷缩着身子,沉思良久”,描绘的是状态的持续,而林君却将它译成了同一动作的再度发生,未能理解日文副词“まだ”和“また”的不同。

这便是林先生译错误的第二类:对原文理解屡屡有误。于细微之处更其如此,每每做不到细针密缕,于是其结果,译文便不免常常走样、变味,甚至颠倒黑白。
  
4、三年振りに無性に煙草が吸いたかった。(P27)
  三年没抽烟了,馋得不行。(P20)
  
不仅对日文的理解做不到精细入微,就连林君自视甚高的母语中文,其理解也可以说是粗犷型的。比如说上引译文,它给人的感觉是,这个想抽烟的人(鼠)三年之间对抽烟的向往始终不曾间断过。未能准确地传达出日文“三年之间从不曾有过抽烟的欲望,此刻却陡然想抽烟了”这层意思来。林译,又走样了。
  
5、大丈夫さ。小便なんて出やしないよ。(P52)
   没关系,一泡小便就出去了。(P45)
  
语法理解严重错误,颠倒黑白。村上氏原文是个否定句,意为“绝不会撒小便的”。人家分明没有尿意,林君却无端地要给村上氏“把尿”,婆心感人呐。
  

6、女の子に貸しを作っても・・・・・・ムッ・・・・・・借りをつくるなってね、わかるだろ?(P57-58)
  在女孩子身上借而不还・・・・・・呃・・・・・・就是说有借无还,意思明白?(P50)
  
“ 意思明白?”林君译笔下的这位播音员中国话说得还颇有些抗日电影里鬼子的味道嘛。而且“借而不还”与“有借无还”究竟有何实质区别?说来惭愧:“这个句子,我的,意思的,不明白。”看来林君似乎也不明白日文“貸し”和“借り”的歧义以及在习惯表达中的用法,以至于译出了这么一句令读者诸贤恐怕人人一头雾水的奇文来。其实村上原文的意思不过是:“宁肯让女孩子欠你的情,也别欠女孩子的情,这个道理你明白吧?”
  
7、 彼女は真剣に(冗談ではなく)、私が大学に入ったのは天の啓示を受けるためよ、と言った。(P98)
    她一本正经地(不是开玩笑)说她上大学是受到天的启示。(P91)
  
“她”说的话其实应是:“我上大学是为了接受上天的启示。”即“她”应是先上大学后受天启的,林译却成了先受天启后上大学了。大走其样,大变其味。
  
8、セイバーは本当に素敵な飛行機だったよ。ナパームさえ落とさなきゃね。(P112)
   佩刀式喷气机真是厉害,连凝固汽油弹都投得下来。(P105)
  
果然“化境”化得高明。只是笔者愚鲁,不明白何以飞机能扔炸弹就“真是厉害”,莫非林君以为日本的飞机不会扔炸弹么?而其实,又是语法理解错误导致林君译得南辕北辙。原文分明是说:“佩刀式战机真地很潇洒吔。只要不投凝固汽油弹的话。”此乃林君分不清肯定式与否定式的又一例证。而译文似乎也并未因此一“化” 就美了几分呀。
  
9、 あなたがいなくなると寂しくなりそうな気がするわ。(P132)
    你这一走,我真有些寂寞。(P124)
  
应当说这个错误相当地严重。这是那四指女孩对“我”说的一句话:“我觉得,你不在的话,我好像会感到寂寞的。”而在林译中,少女的矜持和婉转荡然无存。其原因恐怕在于林君未能理解“寂しくなりそうな気がする”的微妙内涵,还以为与“寂しくなる”意思相同吧。
  
10、 彼の五作目の短編が「ウェアード・テールズ」に売れたのは1930年で、稿料は20ドルであった。(P151)
  他的第五个短篇《瓦安德.泰而兹》的印行是在1930年,稿费20美元。(P143)
  
先给出正确译文:他的第五个短篇卖给《志异》杂志,是在1930年,稿费20美金。

由于未能正确地掌握文法,林君竟错误地将所谓的《瓦安德.泰而兹》理解为“他”的第五篇小说的标题,而那其实是“他”投稿的杂志名称。按杂志《Weird Tales》,创刊于1923年,是专门发表志怪•奇幻•SF小说的美国著名刊物。林君在此还再度犯了个常识错误。
  
由于对日文和中文的理解俱欠精准,于细微之处未能吃透,所谓内力不足是也,却一味地堆砌词藻卖弄花拳绣腿,结果使得林版村上比诸村上版村上,始终让人感到走了样、变了味。借用当下流行的说法,似乎不妨说林君的翻译,是将村上氏实实在在地给“山寨”了一番。

据报载,在谈及误译问题时,林先生声称其翻译追求的是“文体、韵味、化境”。请注意:林先生是在顾左右而言他,是偷换概念,企图将误译问题转换为“文体韵味 ”问题。林先生显然在强调他的追求与准确忠实势不两立,仿佛一旦忠实便“毫无文学性可言”,误译竟然成了实现其追求的前提。

其实,忠实准确与“韵味•化境”毫不矛盾,并非林先生主张的那样,类似孟子所说的鱼与熊掌的关系,只能非此即彼,二者不可得兼。事实上,点检林译中所有的谬误之处,其译文根本就不曾因为谬误和偏差于是就变得优美起来。如果做不到在忠实的同时传达韵味、迫近化境,那不过说明了译者技拙力怯,内力修炼不足,文字教养不够而已,“中日文尚未修成,林先生仍须努力”啊。

而所谓“化境”,那可是翻译的至高境界,日文读不通、中文半瓶醋的功力欠缺者须得有自知之明,万不可奢谈此二字。其不可或缺的前提并非林先生主张的误译,而恰恰必须是对原文的精确理解和完全消化,否则咀嚼未透消化不良,肉骨鱼刺哽噎在喉咙里,久而久之气竭力衰头昏眼花,于意识朦胧之中凭空臆想出个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韵味、文体”来,倒也不无可能。不,或许当说事实如此。只是这样的“化境”云云,只怕免不了终将“化”作一块遮羞布――如若嫌“遮羞布 ”一词不雅,那就化作无花果叶吧――来掩饰译者的理解错误与功力不足了。“化”固然无妨,毋宁说理应提倡,然而任如何“化”,也须得是翻译,不是改写、改编。否则难逃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意大利人有句谚语,专以讽刺所谓的“翻译家”,说的是:Traduttore traditore.翻译就是叛变。的确,不事内功修炼,专耍花拳绣腿,那只怕在所难免地要“叛变”――至少也是“山寨”――原著了。这句意谚,我等众人如有意染指译事,恐怕均有必要置诸案头座右,时时引以为戒才是。

Loading

雷人书红白合战第一回

February 19th, 2009

【红队】
  华语文坛新生代悲情教主——童非非
  一个与文字约会也要梳妆打扮惊喜不断的浪漫女生!
  中学时就喜欢在课桌里留下密码纸条,让暗恋的人能找到自己,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也爱上了文字的神秘……
  那些黑夜的冥想真的可以带来惊喜,就像把冬日的初雪冻进冰箱,一直留到夏天;
  像潜水时睁开眼睛,看见了人鱼的长发……
  突然地她意识到——爱是灵魂遗失的碎片,要不停地找……找到彼此,还要找到终站,一个据说叫永远,却不知如何到达的地方。
  爱真是一场神秘事件啊!
  2005年,童非非以一本震惊亚洲文坛的《东京东》闪耀出道。
  2006年底,童非非高调加盟华文俪制,并重磅推出了非非悲情三部曲的第一部——《我要我们在一起》,让看惯了青春快餐文学的读者们如浴春风,并深深地被其打动。与此同时,“眼泪”也成为了童非非的同义词。
  2007年初,《死了都要爱》的出版,更是奠定了童非非悲情教主的绝对地位。
  34.1%的人说,她们爱上了流泪,是因为看了非非的书
  65.8%的人说,她们爱上了非非,是因为喜欢流泪的感觉
  所以,有99.9%的人正在一边看着非非的书,一边流泪……你呢?

以上感谢网友KIK推荐

【白队】[灰常点评]你们那也叫雷?来看看这本吧《我把你放在玫瑰花床上》

感谢网友朱邑先投递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