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女孩

March 5th, 2011

中国以打工者为题材的非虚构作品不少,但往往摆脱不了两种东西的影响:一是报告文学,二是口述实录。前者喜欢天马行空、文学到没边儿,文胜质,输在虚,后者一味堆积材料,内容缺乏组织,质胜文,输在野。在这里,隆重向大家推荐一本《工厂女孩》(Factory Girls),作者是《华尔街日报》前驻华记者张彤禾(Leslie Chang),她是另外一本非虚构类作品《寻路中国》的作者何伟的夫人,这对美国夫妻撑起了中国非虚构叙事的一片天。

这本书有三个令人瞻目的地方:一、质料扎实。张彤禾为写此书从《华尔街日报》辞职,用了三年时间扎根东莞,追踪接触了大量工厂女孩,取得了她们的信任,获得了第一手的故事和材料。二、视角平视。作者看够了一系列关于血汗工厂的报道,她想写点别的,这些工厂女孩是怎么看待她们自己的。作者采取了平等的视角,充满人道主义情怀。三、风格大气。非虚构写作不是访谈的累积,不是口述的速记,而是把主人公的故事、时代大背景和作者个人的情感经历联系在一起,摹写出一个震撼生动的大特写。

一开始,我们跟来到了沸反盈天的广州火车站,接着乘上汗味弥漫的大巴,到达工厂林立的东莞,她带我们走上东莞的街道,她说:看看这些没有红绿灯的宽大的街道,这座城市,是给机器修的,不是给人建的。夜深了,工厂里还是灯火通明,每一家都在加班。这是机器的国度,没有记忆之城。

这本书主要写了几个典型的工厂女孩,第一个是敏。当张彤禾遇到她的时候,她已经从车间工人升为文员,张还担心这女孩会不会就此安顿下来,生活从此波澜不惊,再也没有特别故事了。事实证明她担心多余了。在东莞,在城市,在工厂,在中国,没有一个人可以安顿。

敏代表了进城的那些农村精英,她们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比父辈更有冒险精神。把她们称为农民工是不公平的,因为她们也是直接从学校来到工厂,并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因为写的一手好字,而好看的书法意味着良好的教育、聪慧富有条理,敏被录用为文员,从体力劳动者上升为脑力劳动者。但这只是游戏的开始。在东莞的工厂里等级森严,为的是多设一些台阶,让员工有上升的空间和动力,在一个制造鞋子的大厂里,管理层有13级,足够任何人爬一辈子。

书中讲述了另一个工厂女孩春明的故事。她对自己要求甚严,每天还有写日记的习惯,她自学电脑,苦练口才,后来终于跨越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凛然界限,成为工厂里的白领。但她并不满足,一跃进入另一个更惊险刺激的行业:传销。作为上线,她成了成功楷模,直到一天,组织被国家取缔,她的生活又一落千丈。

敏也罢,春明也罢,她们跟其他工厂女孩一样,都没有故乡,她们父母家并不是自己的家,她们注定要嫁人,去往无主之地。进工厂易,出工厂难。在城市里她们孤独无依,友谊是奢侈品,不仅因为工人流动性太强,还因为交友要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看老朋友至少要买一身好看的衣服。几乎每个工厂女孩都受到农村老家父母的遥控:“往家寄钱,别交男朋友,快点结婚,挣了钱回家。”这些话像上帝的声音一样回荡在云层。每个女孩都有不同的经历,但归宿只有看得见的几个。

《工厂女孩》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图景:工艺也许会越来越复杂,但劳动只会同样地重复和机械。但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展示了工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每个工厂女孩心里都有一块踏实坚固的所在–家。家不是一块地,家是一个故事,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能找到归属感的那群人。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才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中国,也展示了国人强大的生存哲学:在没有原谅的世界里,一切依靠自己。

Loading

让我们结婚吧

March 3rd, 2011

(《新西湖》约稿,请勿转载)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结婚的脚步近了。经过一个冬天的孕育,经过一个长假的逼婚,单身男女们再也无法淡定。有一句咒语,是如此蒙福,它敲开厚厚的冰,推倒高高的墙,带走最后一丝疑虑,揭开最后一道封印,它是甜蜜的束缚,是温柔的命令,是冷静的引信,是坚固的信仰,它适合对着夜空喊,适合对着大海说,但此刻它变成波峰波谷,变成0和1,穿过光缆,划过空气,变成一串字符、一段声波,变成简简单单的一个祈使句:

我们结婚吧!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英雄主义,只有一种东西叫勇气,发现了生活的真实面目并依然热爱它的勇气。跟生老病死一样,结婚是人生的一次大冒险,它意味着把个人生活融入到另外一个人的生活之中,意味着要改变自己的设置为对方定制,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把自己与社会铆合在一起,正式成为这架庞大的不停运转的机器上的一部分。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在中国当下结婚都是一件好事。首先,结婚意味着两个人抗风险的能力加强。婚姻不仅仅是个经济共同体,还是一个小小的精神教派,以往需要独自去面对的打击,现在可以两人共同应付。结婚使女人获得安全感,也使男人可以放开手脚做自己梦想已久的事,这就是为什么每个政治犯背后都有一个照料家庭的坚强的妻子。有人顾家送饭,这孙子没什么可担心的,他豁出去了。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但是说明婚姻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可以消除人们的孤苦无依。

另外,结婚是宁静生活的出发点,而内心的安宁无疑是幸福的前提。结婚即意味着不能再四处恋爱,荷尔蒙只能在家里分泌,柔情蜜意也只能对一个人倾吐。乍看上去这似乎是一种束缚,但是现实世界的就是这样,哪里有捆绑,哪里才有自由。对于已婚男女来说,他们将放弃困惑已久的选择难题,摆脱随机无须巨耗能量的求偶漩涡,从容地度过欲望之河。结婚戒指套在手指的一刹那,意味着你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封闭的环,不仅是色戒,而且是心戒。戒者,洁也,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纯洁,但通过戒除一些东西,我们可以接近于纯净。因为有了界限,结婚的男女更容易把时间精力用到更重要的地方,让生命实现它更好的用途。

上至王子,下到平民,结婚是大多数人的归宿,尽管多数人都在做的事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也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从众,但在坚持内心大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顺应主流也是有好处的。它会让你不至于显得在任何一个方面都另类,从而争取到全社会的认同感。在中国更是这样,一般人不可能强大到跟所有传统势力都对抗,总要顺从一部分,坚守一部分,改变一部分。结婚是最小的牺牲,它失去的只是一点点个人自由和求偶的可能性,但得到的却是一个从喧嚣的世界中分割出来的私人空间,一处给自己放生的保护区,一笔留给自己的小小的非物质遗产。

内心的障碍既已排除,就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两个人奔向婚姻礼堂。房子是个问题,但不是致命的问题,租房也不赖,因为家是心所安居的地方。一方父母的反对是个问题,但也不是决定性的,情侣的心只要坚定,剩下的只是迂回与策略的问题。不在一个城市,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适应一方水土,不放心婚姻是否能牢固……所有这一切都不是问题,而是借口。既然借口是可以更改的,那么就说服自己、说服别人、说服亲友、说服每一个利益相关者:

Yes, 让我们结婚吧!

Loading

乔布斯哲学:美是改变世界的原动力

March 3rd, 2011

【白板报按】今天夜里北京时间2:00,乔布斯发布了iPad2,双核,前后摄像头,更快更薄。作为iPad一代国内最早的使用者之一,我对这种平板电脑的态度从热情到冷淡,因为它越来越不是我盘中菜。我不再用iPad,但更加离不开苹果。我所有的需求都可以用iPhone4 + Macbook Air 11′ + Kindle Dxg满足。下面这篇应景文章是我对乔布斯哲学的理解。

乔布斯哲学:美是改变世界的原动力

史蒂夫-乔布斯无疑是当代可以媲美于任何一个大人物的伟人,是改变世界的创新者小团体中一员。他既是演员,也是完美的导演,他富有个性,从不随波逐流。很多人只看到苹果惊人的业绩,却没有认真思考这一切背后的哲学。为什么一千美元以上高端笔记本电脑市场苹果占据了90%?为什么iPhone尽管只占全球手机市场的3%,利润却超过市场占有率达30%的诺基亚?为什么iPad仅上市一年就超过1500万部?为什么苹果拯救了全球唱片工业?

这一切都要从风云变幻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说起。1968年,苏联坦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大街上出现了一群美少女,她们手拿献花在履带和炮管旁用海浪般青春气息嘲弄侵略者。同一年,巴黎“五月风暴”,大学生们把钢琴抬到街头跟警察对峙,高压水龙射来的水柱打在琴键上,发出华丽的旋律。在大洋彼岸,美国街头,抗议越战的民众面对荷枪实弹的军队,把玫瑰花插进士兵的枪管里。这一年,美国有一本叫《全球概览》(Whole Earth Catalog)的杂志创刊,它用分类目录的形式介绍当时最美最酷的工具,在这里“工具”的外延非常广泛,即包括设计巧妙的园艺工具、木工工具、登山鞋、帐篷,也包括书本、期刊、课程等知识工具,甚至有当时最先进的电脑。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全球概览》是纸上的Google,1972年它出版了最后一期,在停刊号的封底上是一张清晨乡间小路的照片,上面印着一行小字:“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直译过来就是“保持饥饿,保持犯傻。”这本杂志作为美国地下文化的代表,影响了一代人,其中就有苹果帝国的国王史蒂夫-乔布斯。

20世纪60年代席卷全球的红色风暴把当时的年轻人分化成两种:一种认为靠政治运动可以改变世界,另一种相信改变世界的力量是技术和美。40多年过去了,各种政治狂热都已经平息,当年胸怀天下的热血青年如今更关心自己的养老金,而那些关心技术的人发明了更多的新工具。蛮力征服不了的世界,被美所征服;自由引导不了的人民,被工具所吸引。

乔布斯属于那种笃信美能改变世界的人。他大学休学以后,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字体学,当时他所在的里德学院有最好的字体学传承,学校里一张海报、一个标签都有手写的漂亮字体。乔布斯在这里学习了优美的字体,学到了通过变更字母间距使字体更美的绝学,更重要的是,他领略了书写的美好、以及字符所蕴藏的历史感和艺术感。他当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迷醉这些东西,如今回顾历史,他才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以后改变世界做准备。

1976年他与朋友在车库里创办了苹果公司,开始把他学到的美的理念应用到产品设计里去。在MAC电脑发布一年后,他被董事会驱逐出自己创办的公司。他卖掉了所有的股份,又办了一家制造销售昂贵电脑的公司NeXT。接着,乔布斯收购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拍出了全世界第一部全电脑动画制作《玩具总动员》,这成为他咸鱼翻身的关键。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重整旗鼓,提出了”Think different”(与众不同)的口号。但他并不做发明轮子的工作,而是把重点放在借助现有产品、改善用户体验上来。很快设计除了iMac电脑,令苹果王者归来。不久,乔布斯和伊夫又设计出了划时代的iPod。iPod是艺术的产物,它不但重新发明了MP3播放机,甚至可以说重新发明了音乐。没有iPod就没有后来一系列被称为iOS系统的苹果设备。2007年iPhone的诞生重新发明了手机,2009年iPad重新发明了平板电脑。苹果每一步跳跃,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乔布斯的哲学思想:追随内心与直觉,把美融入产品当中。而美不仅是漂亮,而且是力量。美就是简单,美就是战斗力。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乔布斯在挖百事可乐公司总裁斯卡利到苹果公司时说了一句话,可以完美阐释他自己的哲学:”你是想下半辈子都卖糖水,还是想接受一个改变世界的机会?”乔布斯自己拿下了这个机会,他不卖炸药,也不卖糖水,他出卖美好的工具,并以此来改变世界。

Loading

愿上帝保佑那些坏房东

February 27th, 2011

王小街是个大龄文艺男青年,一头乱发,好像贝多芬赶上了煤气罐报扎,他看上去一副很叛逆的样子,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内心其实早已回归主流。而这一切,都是从他买了一套房子开始的。

2009年3月,王小街买了以1.1万元/平方的价格买了杭州城北名城燕园的两居,一年半以后,这里的房价已经涨到了每平米2.7万元。说起自己的买房经历,王小街说:首先要感谢国家,其次要感谢不守诚信的房东。

像所有文艺青年一样,王小街怀着一颗漂泊的心,他本来没有买房的打算,因为这样可以保持自己的流动性,爱去哪儿就去哪儿,爱去多久就去多久。当时,他租住在树园,每个月房租1600元,手里有充足的现金流,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

然而,2009年2月份的一天,房东突然给他打电话,说自己要卖这套房子,限他一个星期搬家。这让熟悉了城中安逸生活的王小街有些猝不及防,虽说按照合同规定,一方违约要向守约一方支付一个月的房租作为赔偿,但房东的变卦还是给他带来了伤害。更有甚者,从此以后,房东经常突然带人来看房。有时候,王小街起床比较晚,听见外面的动静,只好装睡。房东带人,走进他的卧室,在里面指指戳戳。王小街说,此时自己有一种被人参观遗体的感觉。

作为房客的尊严尽失,王小街痛下决心,决定去买房。

当时杭州的房地产业受金融危机传说的影响,正从一轮行情调整中走过,还在惊魂未定地观望。王小街经过城北,看到一个售楼处门口鞭炮刚刚放过,摆着许多花篮。他走进去,受到了售楼先生的热情接待,他们介绍说,这里是刚开盘的名城燕园,售价是每平米1.4万,但是今天下单,可以享受85折优惠。并且如果今天签合同、付5万元订金,还可以再打折。

王小街一盘算,如果当天买的话,至少还可以便宜10万元。作为一个工薪族,10万元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好挣的。他立即给父母打了个电话,他们也很支持,并且立即赞助了5万元。王小街略带悲壮地走进售楼处,签了合同,交了订金。告别了,北漂的梦想,告别了,恣意的青春……

就在王小街买房后一个月,房地产商大梦初醒,明白所谓全球金融危机不过是虚惊一场,无论是政府还是银行,都不希望房价下挫,那么怎么办?只有一个字:涨。2009年岁末,王小街这套房已经涨到了2万元。看到涨势不错,王小街也曾动过卖房的念头,但是被身边理智的朋友们给劝阻了。

此后,王小街的职业生涯有过几次变动。每一次,他都想过到北京、广州这些更大的城市去闯闯,但每一次,他都默默地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有房子在,他知道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乱来。

如今王小街整天忙着装修,用当年淘碟的精神在逛建材家居市场。他认为,如果遇到一个百般刁难、随意涨价、不守诚信的坏房东,应当欢呼雀跃,因为这是刺激你买房的最强大动力,你失去的只是暂时的安适,而将来你在房地产市场上的赏赐是大的。

愿上帝保佑好房东,也保佑那些坏房东,阿门。

Loading

德国之声第七届国际博客大赛启动

February 25th, 2011

德国之声第七届国际博客大赛启动

原文链接: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6447909,00.html

2月23日,德国之声博客大赛的网上提名阶段正式开始。本届大赛新设立“最佳社交媒体-社会运动奖”。

“The BoBs”, the Best of Blogs。这就是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自2011年2月23日至3月11日,世界各地的网友可以在www.thebobs.com 提名自己心目中的最佳博客。

本次大赛共设有11个语种各自的最佳博客奖,以及6个跨语种的专业类别奖。请网友在提名时使用自己的Facebook或Twitter帐户登陆。在本次6个跨语种专业类别奖中,德国之声特别将人权作为侧重点。获奖博客将在那些以言论自由权、教育权和健康权等为主题的候选博客中产生。本届大赛首次设立最佳社交媒体-社会运动奖。此外,继续设有记者无疆界组织特别奖。

11个语种各自的最佳博客则主题不限。

本届国际评委中包括中国知名博客作者毛向辉、巴林记者和博客作者胡塞尼(Amira Husseini)等。毛向辉是自2005年起举行的“中国博客年会”的组织者之一。

“The BOBs”已成为最知名的国际博客赛事。德国之声主编科赫(Marc Koch)表示: “我们通过这一媒体平台推动跨语言对话。尤其是支持那些言论自由受限制国家的博客作者。新近在突尼斯和埃及发生的事件显示,社交媒体和博客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大赛日程

网上提名阶段于3月11日截止。之后,评委选出入围名单。

3月22日至4月11日,是网上投票阶段和评委评选阶段。

4月12日,德国之声将在波恩公布全部获奖名单。

6个跨语种专业类别奖的获奖者将受邀参加2011年6月20日在波恩举行的德国之声“全球媒体论坛”会议。本次为期三天的会议将以“人权与全球化——对媒体的挑战”为主题。

Loading

国产为何多烂片?

February 25th, 2011

就在《将爱》等国产电影各霸院线、吸金吞银之际,人们从广电总局目前公示的电影拍摄许可立项中惊奇地发现,2011年电影人都想到一块儿去了,如果这些电影都拍出来,银幕上将同时出现“五个关云长,四个孙悟空,三个穆桂英,三条白蛇,三桌鸿门宴……”导演喜欢撞车,电影不断撞墙,观众只能撞鬼。

最近,我看了一部票房过亿的电影,很不幸,在进影院之前我复习了一遍张艺谋的《活着》。坐在影院里,浑身不自在,这部电影里人物都像剪纸剪出来的,既平板又乏味,相比之下,张艺谋电影里的一群小鸡都比这个电影里的主角们更立体、更鲜活。

国产电影早已进入啃老时代,怀旧就是票房,越老越吃香,冷饭拿出来炒炒,加点葱花大料,做足宣传造势,刺溜一下,就是亿元票房。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些电影都靠吃老本,老本是什么,就是由时间累积起来的垄断资源,是一部全新的作品短期内无法与之竞争的口碑、怀旧。比如电视剧版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当年勾魂夺魄一样吸引了万千少男少女,如今他们都长大了,正好是拍一部电影收割他们钱包的季节。

看一部国产电影一般会经过四个阶段:起初以为是在讲一个故事,接着以为是在宣泄一种情绪,看着看着发现不过是在耍些贫嘴,最后恍然大悟这帮孙子是在骗钱。

国产烂片为什么这么多?从策划到执行,从编剧到发行每个环节都能找出一些问题。但我认为应该从一剧之本剧本中去找原因。我们知道电影编剧在中国始终没有成为一个体面的行当,导演已经繁衍到第六代,编剧却像野种一样连家谱都进不了。这与好莱坞对编剧的尊崇不可同日而语。说出来让好莱坞笑掉大牙的是,中国电影剧本至今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

电影编剧是一门跟写小说、编话剧完全不同的专门手艺,在国外它早已成为一个可以进一步细分的专业,它包含故事、情境、台词、细节等诸要素,任何一块短板都会让电影变成一只破桶。讲故事尤其是一门精致的艺术,如何设置障碍,如何吊起观众胃口,如何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这些在西方早已被总结成规律,写进了教科书。然而奇怪的是到了中国,电影不得不像一个重新发明轮子的车夫一样,做一些无效而重复的劳动。以《唐山大地震》为例,当陈道明扮演的父亲去得知女儿怀孕,就找她的男友去算账。影片的张力集聚,亟待一个爆发,任何一个好莱坞导演到这里都会用一场拳打脚踢来解决矛盾。但是冯小刚却用一个耳光草草掩过。也许冯导认为陈道明是个军人,不能大打出手,故事一下子就颓掉了。

制片者的自我审查也在扼杀电影创造力,电影不过是一场用影像讲述的梦,本来不应该去承担那么多的教化责任。我从小看国产电影,一直都盼着片中的坏人获胜,因为他们看起来更有血有肉,不像那些正面人物,一个个都是屡战屡胜的不死之神。近年来有个不幸的趋势,高大全之风已经影响到了香港电影。传统黑帮片中坏人得逞的结局越来越少,相反警察大获全胜的大团圆越来越多。若问这是为什么?想必是香港电影越来越重视大陆市场,从而入乡随俗吧。

如何改变国产多“烂片”的局面,那恐怕要跳出电影说电影。我个人的感觉,如果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国产电影迟早成为一个排放源,流经之处,草木荒芜,偶有收获,也是含有重金属的稻米。

Loading

高铁之父刘志军:他才改变了中国

February 24th, 2011

一般来说,日本人叫“加藤”的都非常厉害,围棋界有加藤正夫,艺术界有加藤鹰老师。现在又出了一个加藤嘉一。他一个日本的80后,FT中文网的专栏作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研究员。

加藤嘉一最近发表在FT中文网上的《刘志军的高铁遗产》,是关于中国高铁资料最翔实、内幕最摸底、分析最通透的文章,看了之后一边醍醐灌顶,一边顶礼膜拜。

我认为现阶段可以深刻改变中国的两样东西:互联网,高铁。两者都加速了信息和人的快速流动,狂飙激流必将提速慢中国。

没有铁路就没有北伐战争,就没有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就没有89大学生的大串联,就没有农民工迁徙的激流中国。一句话,没有铁路中国就没有走出农业社会的可能。而高铁必将更为深刻地改变中国,让铁流来得更猛烈些吧!

从加藤嘉一的文章中,我才知道,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作为中国高铁帝国的缔造者,是个可以跟日本新干线之父十河信二比肩的人物,他虽然在政治漩涡里滚鞍落马,但其历史功过需要放到一个较长的时期去衡量。

高铁带来的便捷不能简单地用短期的经济指标来衡量,对于我的家庭来说,高铁已经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媳妇娘家在上海,我俩家在杭州,我们每周至少坐一个来回。根据我的切身感受,高铁带来的不仅是速度的提升,而是更少的时间间隔和更多的车次,换句话说,高铁消除了市内交通和城际交通之间的界限,从理论上把中国大片区域联成一座大城。

当北京的当权者还在琢磨怎样加强户籍管理,当上海的食肉者还惦记着怎么限制外来购房,当广电总局踩下了制播分离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刹车,当公路部门榨汁机一样榨取过往车辆的过路费,当中国被人为分割成一个个孤岛,大家想过没有,高铁为我们敞开了一扇未来中国的窗。那是统一的中国,那是高效的中国,那是平等的中国,那也将是自由的中国,是百花盛开毫无禁忌从不敏感的中国。

感谢高铁,让我们对中国尚有憧憬。感谢刘志军,狱中保重,历史和未来都不会把你忘记。

Loading

一封寄自未来的信:写给19岁的风华

February 22nd, 2011

风华从故纸堆里,找出一封二十多年前我写给他的卡片,那是祝贺他19岁生日的献词。年少不识愁滋味,从那些青涩的口号里,可以看到一颗不知深浅砰砰但乱跳的年轻的心。

风华的信

如果今天写这封信,那我肯定不会这么幼稚,我想大体会写成下面这个样子:

风华,你好:

这是一封寄自未来的信,现在是2011年2月22日,天气晴,气温17摄氏度,我在西湖边跟你交谈。

很多人觉得时间是个可怕的东西,20多年足以摧残最娇嫩的花朵,那些满怀豪情的少年郎也会变成谨小慎微的秃顶男。我想跟你说的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你想过没有,20多年过去了,你我依然心态年轻,依然能够干出常人不可理喻的事来。大年除夕,你会独自开车奔向北京,在宾馆独自迎接新年的到来。而我会在40岁的时候,做出大胆的决定,选择以写作为主业,从头建构自己的人生。

想起19岁的你,我眼前依稀是你潇洒俊逸的身影。当年你是家乡赫赫有名的少年诗人,你的名字印在油印的小报上,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刻在厕所的墙壁上。我依然能背诵你当年的诗句:“什么时候,只要一凭窗,就可以见到你的红影……”。后来,我们各自考上了大学,此生何幸,我们赶上了革命时代的来临。

我依然记得那个风雨飘摇的春夏之交,我到你学校里找你,却看到你正在跟别人生气,原因我忘了,似乎跟革命事务有关。此后命运又把我们打散,我还记得那年夏天,在老家,你派出所一位叔叔循循善诱地开导我们。“你们闹有用吗?有用,我把这个送给你们。”他说完,从腰里摸出五四式手枪,重重拍到桌子上。我们都看了看,尴尬地笑着,没人敢去拿这支枪。

我们的世界在文学,在田野,在遥不可及的青春梦里。我记得在你的家乡,我们每天读书下棋,看夕阳下山牛羊下来,到卫生院试图调笑新来的小护士--外号叫“小摩托”的、班上跑得最快的我的中学同学。

后来你工作了,分配到公路站。我记得蚂蚱一样大的蚊子,在黄昏飞来飞去,我们一边躲着蚊子,一边畅谈诗歌、理想和未来。那时,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手机,世界是茫茫无边的未知黑暗。但是谈起未来之路,我们那么坦然自信。

再后来你率先走入婚姻,初期,你对家庭生活是无比满意的。我记得你给我写的信里说:“抓紧结婚吧。想象一个下班之后就有热茶热饭、热水泡脚的地方吧。”我冷冷地回复到:“齐鲁宾馆。”当时齐鲁宾馆是济南最高级的地方,我的想象力也仅局限于此。

19岁的你可能想不到,你会有失败的婚姻,并且会有异国的流浪。你被公司派到外高加索,你见过了屠格涅夫笔下的白桦树,也遇到过苏联老歌里歌唱的喀秋莎。当你从商界撤回,重新收拾荒芜的诗歌,忽然发现,世界已经变了。

有一种叫互联网的东西诞生了,它取代了印刷,消除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壁垒,当年我们写的文字只能私下里流传,如今只需要敲击一下键盘鼠标,就可以送到千万人面前。互联网是这个时代少数值得称道的东西之一。

未来跟我们想象的很不一样,社会变得更坏,革命失败带来的阴影笼罩了新世纪。再无一本书可以撼动社会,再无一个人可以唤醒人群。飞涨的物价房价,把人们吸干压垮。理想主义跟抹布放在一起,被扫进犄角旮旯。

但是你可能想不到,22年之后的你我,依然不肯屈服,依然敢于奢谈梦想,我们没有被岁月打败,我们只是又挖了几条壕沟,依然驻守在光秃秃的战场。就凭这一点,值得我们碰杯击掌。既然20多年坚持下来了,那么再坚持20多年也应该不是问题,因此我可以确定地说:

当守的道我们守住了,当打的仗我们打过了。我们将虽有遗憾、但毫无亏欠地度过一辈子!

你的
小佩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