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写作’ Category

一首歌

Thursday, November 26th, 2009
[audio:http://www.qnt.cn/UploadFile/200907/17/1354466021.mp3]

祷告良辰祷告良辰
在此我将世虑推辞
我今俯伏天父座前
诸般心愿对主明言

在遇苦难忧虑之际
屡得平安慰我心意
魔网屡脱总不延迟
我惟靠此祷告良辰

祷告良辰 祷告良辰
你翅带去我心言词
一直送到施恩座前
为得恩惠帮助慈怜

主既命我寻其圣面
敬听其言 常赖其眷
将我诸虑托主扶持
我惟专待祷告良辰

在遇苦难忧虑之际
屡得平安慰我心意
魔网屡脱总不延迟
我惟靠此祷告良辰

点击此处下载MP3

Loading

草草絮语

Saturday, November 21st, 2009

杭州已沦为寒带雨林气候,风雨过后冰冷的晚霞。

colorful cloud

杭州市桐庐县人大审议了一个议案,决定樟树和梧桐作为桐庐县的“市树”,兰花和桂花作为桐庐县的“市花”。树是好树,花是好花,只有一个问题:桐庐是县不是市。

某高校召集全体老师参加纪检监察动员大会,一位老师说:开这种会为什么拉上我们?难道怕我们贪污粉笔吗?另一位老师说,难道台上的人没听说过这句谚语?“问题出在前三排,根子就在主席台”。

“把消息传播出去”这是传播学的实质,所有附着在消息上的观点、评论都只是手段。所以,当年《抓住刘晓波的黑手》的编者,未必不是煞费苦心的同道中人.

我很对最近媒体网络频抓小官“最牛官语录”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这形成一种新型文字狱的高压态势,最后只能助长官腔盛行。

奥巴马给《南方周末》的信,有一句被翻译成“受良好教育的公民是一个高效政府的关键,而自由的媒体对于公民的见识贡献良多。”我极其讨厌“良多”这个文绉绉的破词!奥巴马原话是:a free press contributes to that well-informed citizenship.直译“对公民知情权有所贡献”,没酸腐拽文的“良多”什么事!

恩格斯说:迄今为止所有的人类历史,都只是“史前史”。在他老人家眼里,人类根本没怎么进化。所以,面对这个物种,谁都没辙。我要是外星人,也只能采取毁灭重造的办法。

本地一地方网站正在做一件意义非凡的事:给属地300多个自然村开通网站,并为村民架设论坛。这才是润物细无声地推动中国。

每天要对自己至少说一遍:"真的,你没有那么重要。"

昨夜今晨点灯熬油看爱尔兰对法国的世界杯附加赛,看到血性爱尔兰被亨利的手球打败,顿觉心情沉重。后来一想,只有杯具才会被人记住啊,洗具多么肤浅。

《经济学人》至于吗?为了推销电子版,给我发信:Last chance to enjoy your premium online access。好像我俩其中一个要很快不在人世一样。

邓广铭潜心撰写辛弃疾年谱,有个二皮脸跑到胡适那里说,我都研究7年了,让邓罢手吧。胡适把此人的书稿交给邓,邓研读后发现舛误众多,就一一批注。二皮脸拿到批注后说:还是交给我吧,我会把你批的地方改正,并且注上你的名字。

假如不是邓广铭据理力争,我们就看不到今天这本《辛稼轩年谱》了。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79年重印,卖了25万册,盛况堪比韩寒的小说。

想想,人生做梦一样,只不过好不容易做到美梦,闹钟响了;停掉闹钟再睡,恶梦来了。

语言的魅惑之力有多大?试比较“小酒”和“小酌”两个词,一字之别,那可是小市民与士大夫的差别,是红灯闪烁的洗头房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之间的区别。

看一本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摩西五经导论」,序言中常出现"拙著"这样中国化的谦辞,我想英文原文总不会是:my bad work吧。

BBC出的《空中看英国》,震撼人心,如同史诗。 BBC记者跟随采访乘坐直升机的电线巡检员,为了查到电路故障热点,直升机要靠近树和32000伏的电线。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工作,英国的电线要六个月才能巡检一遍。每天,押款车都把现金送到每个银行和ATM机上。如果有一天你在ATM取不到钱,那么很可能是押款车被袭击了。押款,是英国最危险的职业之一。为什么一个空中看英国的纪录片,看得我热泪盈眶。因为它的叙事是这么宏大、这么宽广!下午四点,学生们放假回家了,操场上举行一场曲棍球比赛,海滩上帆船在破浪……从空中看上去,仿佛是在透过上帝的眼睛。看这个片,才明白为什么英国的乡村和绿地那么迷人。原来,1947年,英国制定了《城乡规划准则》,规定了城市扩张的界限。从而使6000平方公里绿地和乡村得以保留。

在所有人类关系中,上下级关系是最异化、最变态的一种关系,它能使好朋友隔阂,会让人情往来沾上权力的腥臭。我无法想象假如我做和菜头 的老板,于我于他是多么痛苦。

我喜欢一个人看电影,整个宇宙都是自己的。

中午煮面条,没吃完,想扔掉,想起不能浪费粮食的教导,遂盛到碗里,盖保鲜膜,放冰箱。次日,开冰箱,再把剩面条扔掉。

如果我们不学会脱离环境而平安喜乐,我们将很少有机会平安喜乐。

一朋友对我发牢骚,说他老板:能力差也就罢了,想不到人品也这么差。我说:这有啥奇怪。能力差而身居高位,人品肯定不怎么样啊! f

说来很惭愧,花钱如流水,买书如运动员买包包的我,竟然从没舍得给自己买一套《列夫·托尔斯泰文集》。

托尔斯泰的中文翻译,草婴最好,刘辽逸也很棒,汝龙语言略有欧化,另有韵味。

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我甚至梦见过他。他穿着白色的长袍,浑身发光,而我匍匐在他面前。

诗歌不翻译成母语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诗歌对写作的影响巨大,只有化成母语中的句子,才能把诗的基因传递下去。

聂赫留朵夫现在才明白,社会和一般秩序之所以存在,并不是因为有哪些合法的罪犯在审判和惩罚别人,确实因为尽管有这种腐败的现象,然而人们仍旧在相怜相爱。《复活》(汝龙译文 p.609)

你们先要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可是我们却先求这些东西,而且显然没有求到手。“那么这就是我的终身事业。一件事刚做完,另一件事又开始了。”汝龙译 人文1979版《复活》p.612

暴风雨前的宁静,下周就不会这么轻松了。准备出去配钥匙,呼吸一下秋天微凉的空气。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那里而来。

"只要完成作品,他可以完全抛开道德,不惜去抢、去借、去讨、去偷……作家唯一该做的就是对艺术负责。"这是福克纳在1956年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说的话。对帕穆克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

世界上最蒙人的一句话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态度什么都决定不了,态度只是表象,是礼貌和假冒的善意,改变不了致命的实质。

眼中所见,尽是灰烬。

在山东老家,老年男子丧妻后续弦的多起来,而且越找越年轻。邻居71岁老头,找了个52的。老年人的老夫少妻现象,说明了道德宽容度的提高,也说明农村老无所依的现象越发严重。一些50多岁的农村妇女,到城里寻找养老的机会,唯一办法就是嫁给更老的老头。

我觉得相爱男女间最悲壮的一句话是:「生不同床死同穴」。既然死后的事不由当事人决定,那么先操作可控的这部分吧。

分享一下这个英语杂志图书下载站点,有每期的经济学人、自然、哈佛商评,还有大量应景时新书。http://www.cnshare.org/

多名渔民告诉南方周末,陈波曾警告他们,不许捞荆州段的尸体,否则“砸你们的船,烧你们的网”–咿?这话听着这么熟悉。想起来了,《洪湖赤卫队》的唱段“狗湖霸,活阎王,强走了渔船撕破了网”。

Loading

午夜看《2012》

Friday, November 13th, 2009

老夫聊发少年狂,决定去看午夜场的《2012》首映。一个人冒雨到了城西UME,在开演前10分钟,买到了最后的票,就像惊险片的主人公最后一刻跳上飞机一样,坐到了电影院里。

《2012》的预告片和5分钟的灾难花絮,在网上已经流传已久。天崩地陷,足以令人惊呼。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长达155分钟的影片,几乎一刀未剪。这个倒也不奇怪。因为这个片子的导演坚持一个原则:谁也不得罪。不但中国是救世主,俄罗斯、意大利都以正面形象出现。只有一个反面角色,那就是太阳中微子。

中国观众看这个片子肯定很过瘾,里面有句最闪亮的台词:“这玩意交给中国造就对了。”我先不说这玩意是什么,以免剧透。

2012铺张反复使用了“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就是危险迫在眉睫,大家手忙脚乱时,频繁使用平行剪辑的手法,制造高潮迭起的紧张感,最后一刻脱离险境。

如果你对故事很在意,如果你对人物性格很在乎,那么最好清空你的期望值。

依我之见,这部电影想象力一般,跟斯皮尔伯格的《世界之战》有云泥之别。而《世界之战》在IMDB的得分不过是6.6分。按照这个标准,我只能给2012打5.9分。

人物?2012有人物吗?我看到的都是奔跑的活道具。别的不说,单说片中的小女孩,跟《世界之战》中汤姆-克鲁斯所演的男主角的女儿 Rachel 比起来,那简直是一张剪纸跟活人的区别。

如果为了感受视觉的惊奇,体会不动大脑的刺激,那么到电影院去看《2012》吧,与自费看《建国大业》相比,这钱花得还是很值的。

Loading

冬雷

Monday, November 9th, 2009

今天下午三点多,杭州漆黑如夜,闪电灼灼,暴雷滚滚,乱雨如箭。

杭州白昼如夜--《杭州日报》记者李忠摄

这是《杭州日报》记者李忠拍的下午三点钟的杭州市景图。

而在两天之前,按照农历节气,已经是立冬时节。冬雷震震,这在古代属于不可能发生的奇异现象。

正如:乐府歌辞《上邪》写道的: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

我翻出从老高那里借来的1984年版《古诗源》,找到了这首诗。并且发现了老高当时的购书小票,书是在富阳新华书店买的,小票上的时间是1986年1月15日,距今已23年了。

动荡的大地,不安的年代,即便是冬雷震震,我们也习以为常。就让风雷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诗篇》第77篇 16-20

神啊,诸水见你,
一见就惊惶,
深渊也都战抖。
云中倒出水来,
天空发出响声,
你的箭也飞行四方。
你的雷声在旋风中,
电光照亮世界,
大地战抖震动。
你的道在海中,
你的路在大水中,
你的脚踪无人知道。
你曾藉摩西和亚伦的手引导你的百姓,
好像羊群一般。

《诗篇》81:7

你在急难中呼求,我就搭救你;
我在雷的隐秘处应允你,
在米利巴水那里试验你。

Loading

老伙计,生日快乐!

Thursday, November 5th, 2009

写这篇博客之前,我悄悄上携程查了一下航班,今日从杭州到北京都是全价票,1150元,明日返程航班有65折,750元,加税来回要2000元。

今天是和菜头的生日,将有无数宴席中的一个宴席,在北京的无数餐馆中的一个里举行。

假如我飞到北京,和菜头除了见到我的肉身之外将一无所获。如果从这笔路费中,拿出一部分,给他一个礼物呢,这样他就见物如见人,岂不两全其美吗?

选择礼物颇费脑筋,寄实物肯定是来不及了,那么只有精神产品可以选择。

我首先想到的是Flickr Pro账户。和菜头是一个勤奋的博客,照片储存对他来说是个大问题。记得去年,他为自己买了杭州YUPOO网的付费帐号,这说明他有这方面的需求。然而,Flickr pro帐号太便宜了,另外肯定有人比我先想到了,我不想让和君菜头捧着一堆帐号再转送别人,或者把自己有限的照片发到15个帐号上。此方案,否决。

其次我想到了VPN。要知道和菜头是个好中年,他每天都在网上,要接受过滤大量的信息。然而,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同时也要咬一口蜜桃,这样才能锻炼自己的甄别能力。VPN就是用来咬蜜桃的工具。一想到和菜头驾着VPN连夜驰骋在Youtube,facebook,6park上,我就替他血脉贲张。但是,要知道我们是一个不鼓励翻墙的和谐社会,这意味着没有一个VPN是长久的。如果我给他买了一年的使用权,而他只能用半个月,那岂不让他添堵吗,想来想去,此案亦否决。

那我最后自然想到了一个我俩都喜欢的东西。要知道,老伙计之间,如果同时喜欢一个女人,那么必然是一件性事,如果同时喜欢除女人之外的其他实物,那么必然是一件幸事。恰好,我找到了这样东西。同时要鸣谢这样东西的制造者,由免费改为收费。这大大提升了这样东西的价值。哦,我喜欢,那么我的老伙计,肯定也喜欢。

我工工整整地填写了礼品卡,并且写了下面一段话:

My Dear Friend:

Today is very special to you. I wish you have a happy birthday and a prosperous new life ever since.

Yours Old Fellow
Wang Pei

和菜头,老伙计,34岁生日快乐!

谜底揭晓:礼物是 http://tinyurl.com/ygeblyk

Loading

关于《新民歌:车震四韵》一诗的声明

Tuesday, November 3rd, 2009

关于《新民歌:车震四韵》一诗的声明

白板报博客2009年10月30日发表了一篇博文,标题是:《新民歌:车震四韵》(https://baibanbao.net/2009/10/30/new-folklore/),此文针对一社会现象而有感而发,属于文学创作,并不针对特定的人,特定的事,文中提到的MINI,也不是特指具体的车。

《新民歌:车震四韵》请勿转载,请转载者立即删除。

凡是转载《新民歌:车震四韵》,并加以注解、说明、配图、加上“相关新闻”的,纯属转载者的个人行为,并非本博主的真实意思表达,本人概不负责。

白板报
2009年11月3日

Loading

新民歌:车震四韵

Friday, October 30th, 2009

给我一个车震门啊车震门,
那MINI一样的车震门。
那颠簸的滋味是海浪的滋味,
给我一个车震门,啊,车震门。

给我一段桂花香啊桂花香,
那诗一样的桂花香。
那空气的气味是偷腥的气味,
给我一段桂花香,啊,桂花香。

给我一个集装箱啊集装箱,
那四十英尺的集装箱。
那里面车震才是安全的车震,
给我一个集装箱,啊,集装箱。

给我一杯鹤顶红啊鹤顶红,
那充满诱惑的鹤顶红。
那御姐的滋味是玩命的滋味,
给我一杯鹤顶红,啊,鹤顶红。

Loading

最黑的夜

Friday, October 30th, 2009

郭大侠是我高中时代的好朋友,当时风华、祝子、还有王冰,构成了我们班上显赫的小集团。论学习,第一名基本上在我和郭大侠中交替产生。论文学,风华当时已经是名声响亮的少年诗人,我们几个是学校“芦芽文学社”(取“蒌蒿遍地芦芽短”之意)的核心成员。论才艺,祝子的吟唱迷倒半个县城,王冰的歌声迷倒另外半个县城,外加城关的屠宰厂。

像所有同时代的少男少女一样,我们全都怀春不遇。单相思此起彼伏,关系错综复杂。郭大侠喜欢上班上最帅的男生小东,我和王冰同时喜欢上郭大侠的邻居小方,就在我和王冰约好到徒骇河畔通过决斗决定小方的归属之时,风华气喘吁吁跑来告诉我们:先别打!小东和小方好上了!

此后,只见郭大侠情绪低落。她把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投入到一本《新英汉词典》中,我曾亲眼目睹她背诵这本词典,已经背到了Y,后来才知道她是从后往前倒着背的。

昨晚郭大侠在twitter上忽然写了这样一段话:“青春期的苦痛与挣扎,现在想来仍觉不堪回首。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我不愿意回到年轻时期,而宁愿做眼下这个心平气和的中年人。”

这让我大为吃惊,因为她从来都没有对我,以及对我们任何一个共同的好朋友讲过。

亲爱的,原来你的青春也在最黑的夜中度过。

要理解郭大侠的青春挣扎,必须交代一下时代背景和环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刚刚启蒙开化之时,所在的小镇,是一个山东北部的小县城。任何女孩在这个地方成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地重男轻女,礼数周全,规矩众多,人们特别看重家族的荣誉。而家族荣誉的一半维系在这家女孩的表现上。一旦女孩被熟人指摘,这家人就会觉得特别丢脸。

作为女孩的郭大侠,必须每天准时回家,走同样的路线,并且与女伴同行。她不能跟男生在路上说笑,更不能打闹。一旦回家,不准随便出门,即使周末也不例外。记得有一年秋天,为了一起到田野里看月亮,我们动用了祝子的关系(他论辈份要管郭大侠叫老姑),由我做保人(我是班上出名的好学生、颇得郭大侠妈妈的信任),并由小方做陪伴,才把郭大侠从家里拽出来。

而一旦郭大侠这样的姑娘陷入青春期的躁动,那意味着她只能一个人孤零零面对黑夜。对家人不能说,那是多么丢脸。对老师不屑说,他们不配听到。对朋友更不愿说,同学少年都不贱,谁也不想把自己最软弱无助的一面展现在伙伴面前。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傻扛着。

作为男人,我们有个优势,那就是可以用反社会行为来发泄。王冰,曾经领着我和风华,在月圆之夜,拿着从食堂要来的一块生肉、一条绳子,一个钩子,漫山遍野去钓狗。因为据说狗吞下肉和钩子之后,会被我们牵着默默地走,直到累死为止。我们仨跑了大半夜,连个狗毛也没见着。最后王冰很不好意思,说,要不把我们家养的狗骗出来让你们钓吧。

我们还有一个更彻底的发泄方式,喝酒。郭大侠应该记得,有一年和祝子,我们三个一起喝酒,我内心抑郁,只求一醉。钻到床底下,无论谁叫我,我都用英语大喊:“I want to die!”

然而,郭大侠是个女孩,她几乎没有渠道发泄。除了对我们几个伙伴发点小脾气,她内心深深的焦虑,只能自己默默消化。

我想起我的另外一位红颜知己,她在寄给我的明信片上曾经写过的一句话:“最黑最黑的夜,只能自己一个人去面对。”现在,我猛然理解了她这句话。是的,当她面对黑夜的时候,我并不在那里。当然我在那里也没用。

如今,我们已经度过重重劫火,回首往昔,不再有那么多不安与抑郁。现在也有焦虑,但那大多是自己选择的,而非不可避免的。青春期的黑暗终于过去了,天地逐渐澄明。我们庆幸,自己能从险象环生的丛林中走出来。也只有在今天,我们才能打开心灵的密室,向老友讲述当时在黑夜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靠,怎么不早说?我当时跟你一样,快愁死了,快吓死了。如果那时候我们什么都不隐瞒该多好,都说出来该多好!哪里有什么过不去的黑夜?不过都是孤独的幻觉!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