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刀尖,心尖

《舌尖上的中国》有多火?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很多跟我一样平常不看央视的朋友,一到晚上10点40分就巴巴地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著名“扫街嘴”、央视总编导陈晓卿带来的午夜盛宴。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美食纪录片,但能够系统全面、多角度、多人物地讲述食物的故事,让这么通俗的题材用如此贴近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确实是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创新。那种关注美食背后劳动者的平民视角,使这部拍给“吃货”看的片子有了几分悯农情怀。很多人坦陈,看完前两集,不仅流了口水,而且落了泪。

然而,随着这部片子的持续播出,人们对内容和手法的争议逐渐多了起来。

首先,是片中的硬伤,比如:解说词说的是冬笋,但画面给出的是春笋。解说词说“冰层以下的水温是零下4度”,而事实上,中学物理就讲过液态水的温度不可能低于0度。还有,片中说“秋天,金色的小麦”也引起了网友的争议,因为中国大部分地方的小麦都是夏天成熟、夏天收割的。

其次,围绕片中美食的取材,也引发地域争议。网友认为,由于总编导是安徽人,片中刻意抬高了徽州菜肴的地位,对江浙、云南、广东美食情有独钟,却很少提及八大菜系中的鲁菜,对于中华文明发祥地河南的豫菜、口味独特的闵菜、赣菜等更是只字未提。

还有,很多人对解说词也有非议,觉得过于“文青”,屡屡出现“无论如何,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这样的句子。更有人称之为“舌尖体”,就是有话不好好说,滥用形容词和副词,把一个简单句变成绵长复杂句。例如片中说:“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嘉兴人的一天是从粽子开始的”。

通过阅读《舌尖上的中国》的总文案,发现这部片子的最大的问题出在结构上。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与第七集“我们的田野”,讲的都是自然的土产,主题重复了。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与第四集“时间的味道”,都讲食物的加工储存,也完全可以合并。第五集“厨房的秘密”、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主题还算明确,但叙述过于零散。只有第二集“主食的故事”最清楚、紧凑,但遗憾的是,结尾部分没完没了地拍一个摄像师家中包饺子,不但有夹带私货之嫌,而且让这一集显得虎头蛇尾。

平心而论,短短七集、六个多小时,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的美食文化,都讲清楚,即使让BBC,Discovery来拍,也勉为其难。因此,《舌尖上的中国》采取了一个讨巧的办法,靠一个个段子取胜。段子的人物都有名有姓,采取同期声录音,增加其真实性。如果所有的段子都像卖黄馍馍、挖藕、做禾花鱼、蒸整猪、切豆腐丝、房顶种菜那样就好了,可惜没有做到。

另外这部片子还暴露了一些国内电视片的通病,不够精益求精,有时得过且过,靠小聪明、小细节、小亮点取胜,用上海话说,有一点捣浆糊。

看完第一集,我就被查干湖冰上捕鱼的画面震撼到了。我发了一条微博:“如果剧组派摄像到冰层下面捕捉一组收网镜头就更牛了。”这个要求并不过分,BBC纪录片《南太平洋》,为了拍摄捕获金枪鱼的镜头,就派摄影师到水下跟金枪鱼群一起游。况且,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对水下摄像机进行遥控,而不必真的派人下水。后来,经过多名网友的证实,我才知道,这组画面并非本片原创,而是直接剪自央视的另一部纪录片,属一鱼多吃型。随后,我查证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全文案,发现第一集里的文案里确实没有查干湖的桥段,应该是后期制作的时候补进去的。还有第七集中獐子岛渔民潜水捕捞的镜头,与海底生物世界的镜头交叉剪辑,但从水的清冽程度、光照强度,一看就知道,这些美丽的画面是从别的片子里剪来的。

我觉得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算是瑕不掩瑜。而这部纪录片最大的遗憾是回避了投射在食物上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从片中看得出,中国近海、河流、湖泊的水都浑浊不堪,这是环境污染的结果。正如财新网采访一位水资源专家时所说,“北方有河皆干,南方有河皆污。”食品安全问题,可以用推特网友@cnsms的一段话来概括:

“冬天来了,当我国东南的南京人民用蓝矾为韭菜保鲜时,华北平原上河北阜城的人民正忙着把旧皮鞋做成胶囊。不远的石家庄,人们用苏丹红加工出红心鸭蛋。山东省的人民喜欢在白菜中加甲醛,辽宁省的人民则喜欢在豆芽里加一些亚硝酸钠。而全国范围内,美味的地沟油正风靡神州大地。”

《舌尖上的中国》第最后一集,编导对着北京市民贵春家屋顶的小菜园抒情了十来分钟,“当都市中的人们涌向菜场,贵春却可以像个自在的农夫”。全然忘记了,在北京,有个自己的住处已是天赐,有个种菜的屋顶,那简直是中了头奖。房顶这一抹绿色在一片灰天灰地中显得格外苦涩,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把特殊当一般,把一般当特殊,在拍摄诱人的舌尖上的中国的同时,没有触及刀尖上的中国,这使得这部纪录片难以长时间停留在人们的心尖。

Loading

Tags:

46 Responses to “舌尖,刀尖,心尖”

  1. 小馒头 says:

    看了几集之后,觉得它只是在简单的介绍美食,越发让人心动的美食,让人想起的是中国越发让人心悸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我们对于这样的记录作品,不能过于苛刻,能引发人们对于食品的深思,这也是其成功之处,食品安全这条路很长,不是一个人,一个节目,就可以解决的,还有很多更加深刻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2. Telo says:

    大学老师也讲过 如果水中的盐浓度升高 也可以使冰点降低

  3. says:

    我还蛮喜欢这部纪录片的,很感动,但是如果你看每部作品都要这么苛刻的追究细节,还有什么东西能带给你感动呢?不累吗?

  4. 木鱼 says:

    美食正在让人恐慌

  5. XX says:

    有种拍出超出这个水平的,楼主这是显得蛋疼,鸡蛋里挑骨头

  6. lana says:

    “结尾部分没完没了地拍一个摄像师家中包饺子,不但有夹带私货之嫌,而且让这一集显得虎头蛇尾。”
    看的时候,就觉得包饺子那段做作了

  7. caidao says:

    过冷水:http://baike.baidu.com/view/384647.htm

  8. Jam says:

    首先,我认为在食品安全问题如此突出的当下,作为在国家第一频道下播出的写实纪录片只字不提,显然是非常不妥,甚至愤怒的说是无耻也不为过。说瑕不掩瑜玉难掩瑕都不错。

    其次,我想到这样一个比喻,看逻辑上是否通:如果我们可以理解程蝶衣为日本人唱戏,也许我们可以尝试理解陈晓卿为央视拍美食。
    从艺术造诣上来说二者显然不可相提并论,但考虑到陈导对美食的热爱和钻研,说他们在同一条道路上是可以的吧?

    无意为谁开脱什么,我只是想抛开立场力求平常心的看待这个事。如果把上面那句话理解为期望陈继续艺术上的探索,所以食品安全避而不谈是可行的。 突然从艺术纯粹性的角度来看,那简直是必须的。

    接下来发现,其实我们谈论的是央视一套。我们如果把央视一套视作与国家第一频道身份相符的有担当的严肃媒体的话,食品安全显然是不该回避掉的严肃问题,那么程蝶衣的比喻就完全不合适。
    但一旦我们把央视看作戏场的话,那比喻就通了,为了探索表现食品艺术的美,甚至作品中谈论食品安全反而不恰当了。

    央视一套从设定上来看当然是有担当的严肃媒体,但就它这么些年的操行来看,显然远远够不上。倒不如把它视作戏场,鄙视它之余对舌尖的艺术探索抱着更多善意的期望?
    话到这里,发现其实还是逃不了立场

  9. Daisy says:

    这是博主写得最“装”的一篇文章,无关文字、观点,心态问题。

  10. adriftliu says:

    还不如多曝光一下食品安全的问题
    哪个不能吃,吃了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能吃,不能吃的东西是怎么样做出来的
    这纪录片出来肯定震精全球啊

    一点没兴趣看此片

  11. ... says:

    我也想说这个问题

  12. ... says:

    零下四度的水是有可能的,海水或者是改变大气压都可以

  13. 小七 says:

    总体来说是有思想的纪录片,和食物一样,众口难调

  14. Joseph says:

    流动的水可以低于零度而不结冰,傻×。

  15. […] 挑剔的网民们更是找出了许多此片中的硬伤,比如常识怀的讲解错误和拍摄工作不够完美与细致……具体的细节在王佩的博文“舌尖,刀尖,心尖”中都有批评。 […]

  16. sunnybbc says:

    话说, 第二次看, 确实没有第一次看的时候那样感动。

  17. 不差钱 says:

    博主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看不惯,自己真有能耐吗?显然没有。纯粹装逼而已。

  18. 面朝大海 says:

    对,阶级斗争一定要天天讲、年年讲,月月讲!

  19. Joe says:

    其实你不知道英国人有没有吐槽过BBC的纪录片。

  20. nico says:

    因为没有接触到电线的水处于过冷状态,低于冰点但缺少凝结核不易结冰,接触到电线有了凝结核就会迅速凝结

  21. Stylefanr says:

    “多吃东西少说话”,“那么多好吃的东西还堵不上你的嘴吗”?

  22. anna says:

    额。。我觉得以美食为线 重在表现风俗 生活 传统 还是很好的

    至于不全面就又是一个问题了

  23. LWJ says:

    最后一集拍的梯田还有稻田里养鱼的某些画面怎么和BBC《美丽中国》里是一样的!

  24. 兜里有枪 says:

    错了,总编导陈晓卿家乡是在安徽灵璧县。那儿恰恰是属于鲁菜系,离徽菜好远好远。。。

  25. xiaole says:

    其实冰下水温是零上4度。。

  26. nobug says:

    零下4度的水是必须可以有的。譬如南方冰灾时候的冻雨,为什么雨水落在电线上就会变成了冰?

  27. yasneena says:

    我觉得有些过于抒情了。
    看了几集我就有疑问:不是讲美食吗?怎么开始讲各种人家的生活工作了?我还以为能把八大菜系甚至旁支什么的都讲得很深入呢。还有做菜的方法。
    我觉得这些少了,讲感情讲多了。

  28. Apple says:

    零下四度的纯水是有可能仍为液态的,这种状态叫做supercooling
    更不用说零下4摄氏度的含有杂质的水在不同的气压状态下

  29. xuanyu says:

    冰层下的水不是冰水混合物

  30. 半生 says:

    拍得不够中国,还是最遗憾的。怎么看都像是世界地理的翻译版

  31. FU says:

    你真是一个神经病,是不是我到你家参观,也要用白手套摸一下门框有没有灰啊?

    谈美食,还不要忘记批评,真是活的太累

  32. 司小潺 says:

    关于‘‘粽子‘‘, 讲感官的事语言感性才有料才够味,平铺直叙岂不成了白开水。关于反映社会现实, 本片的立意应该是中华饮食文化和与此有关的人, 包罗万象讨论食品安全问题是不是跑题了, 本片的初衷如果变成批判(if he dares)恐怕也没那么多人追捧了,因为既没意思又没意义。

  33. nalinali says:

    唯有这样才能通过审查,触及本质的东西也只能在地下生存了。

  34. 宋大妈 says:

    非常同意你的观点。
    要让作品有人文性,但又回避现实,结果难免丧失立脚点,更别提深度、力度这些东西了。
    玉难掩瑕

  35. 猛禽 says:

    这个错误还真是没什么好辩的。
    虽然湖水不是纯水,但杂质也不至于多到冰点下降这么多。
    通常冰面以下的水温度为4度左右,是因为纯水在3.98度时密度最大。
    所以可以肯定是解说把4度误为零下4度了。

  36. SUiTHiNK says:

    纯净水的冰点才是0度,只要有杂质,尤其是矿物质,冰点会低一些,当水温低于0度却未结冰时,搅动水体能促使水体结冻。这在海尔兄弟里有一集专门讲解过,很多八零后都知道。

    至于文青体,粽子那个例子不恰当。嘉兴人的一天是从粽子开始,这句话听完后一点感觉都没有,没有一丝半点对食物的感情。这部片子之所以引起很多人感情上的波动,这些“废话”是很关键的,因为食物包含的感情因素是不能通过这些平白直叙没有感情的句子来引出的。

    说到社会问题,不见得要直接把新闻事件拿出来才算,难道没人注意到片子里几乎所有厨师都是老人家么?传承的断代、年轻人外流、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译,这些都不算社会问题么?近年的各种食品问题难道和这些现象没关系么?如果要展开说,真的可以另拍一部了。舌尖上的中国,本来就应该专注在味道上。

  37. 四喜 says:

    我也认为太过一边倒式的赞美了,没到那个高度,其实好多纪录片都好看,黑老师人缘太好了。

  38. 风儿飘过 says:

    让舌尖舔刀尖,太苛刻了!

  39. 东方九木 says:

    不错,纯净的水的冰点是0摄氏度,但是海水里面有MgCl,NaCl等各种盐,所以会低些。

  40. tinystr says:

    水的凝固点有可能低于0度的。和气压有关。压力越大,凝固点越低。。

  41. mg says:

    必须反映食品安全问题。不敢苟同,这部片子更着重描述的是人,而不是食物。

  42. 能够以平民视角来拍摄这一部纪录片,难能可贵了。
    至于拍摄题材的全面性,这毕竟不是百科全书。

  43. 野草博客 says:

    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句话,大意是:战争频发时期的画家,常常有反映谐美生活的佳作。

  44. Helen says:

    看了前一篇文章,急忙找来片子看。第一二部很是赞,看到厨房的那一部开始就觉得差。又看了此文,深有同感,虽然我没有像王佩一样细品。

  45. ikarienator says:

    “冰层以下的水温是零下4度” 如果是海水则不成问题。

  46. ckaisic says:

    很多地方有同感。但看了三集,就不想看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