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对写作无用论

最近,博客连翻译了两篇,好像自己创作了一样,其实,什么也没创作。

翻译是所有写作中最不重要的一种。翻译只不过是拿了别人的东西,冒充自己的。但是又无法消除原作的烙印。如果翻的好,大家会说是原作好,不会将功劳记在翻译的头上。如果原书不好,大家也会先骂翻译的烂。

关键是翻译对训练写作并无明显的提高作用。无论你翻译谁的作品,你输出的译文依然是你输入过的母语的沉淀。林纾、严复的译文是桐城派的沉淀,郑振铎、冰心的译文是五四时期白话文的呈现。因为读了外语著作,连带母语也变好的例子,至少我没有听说过。

怎样才能写好母语的文章,答案就是多读多写母语里的文章。我相信有文气这样的东西存在,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韩愈说「气盛言宜」、文天祥说「天地有正气」,说得都是一种东西。而文气是可以模仿,吸收,内化,吞吐的。

大凡写一檄文之前,读一读骆宾王《讨武曌书》还有毛泽东在内战时的电文;写自辩文字,读一读司马迁《报任安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交代身后事,则读一度夏完淳、林觉民写给母妻的文字。都能使得文气充盈,下笔如有神。

而读外文,虽然也能获得部分文气,但很难导入到母语写作中去。无论普鲁斯特的文字如何绵长,海明威的小说如何简断,陀思妥耶夫斯基如何低廻,西塞罗如何雄辩,都跟你的母语写作没有多少关系,你所阅读的只是徐和瑾、陈良廷、臧仲伦、王焕生等人的译文而已。而这些翻译家的文字,是通过阅读和写作中文炼成的。

翻译无意义的另一原因是翻给谁看的问题。如今,英语已经成为中国一个标准读书人的第二语言,翻译不翻译,实无必要。也就是说,翻译本来就是迁就知识分子中那些不太合格的人,真正合格者给他们提供原文就足够了。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去翻译,最终却没有影响到该影响的人呢?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买翻译书,只是因为不能很方便地接触到原著,或者原著太贵罢了。

翻译,不是创造,只是贩运,是苏州买,扬州卖,是六国贩骆驼。尽管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翻译是一种诱惑,有一种代替原作者领奖的感觉,但是总归是别人娶亲你放炮,这种不相干的荣光还是不要去沾的为好。

翻译一万字,不如扎扎实实地写一千字;翻译一套新版莎士比亚全集,不如规规矩矩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QED–命题得证:翻译对提高写作无用。

Loading

Tag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