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之前,贴张照片--小外甥女和她参与制作的雪人
再问个问题:
雪人见到另一个雪人时说了句什么话?
睡觉之前,贴张照片--小外甥女和她参与制作的雪人
再问个问题:
雪人见到另一个雪人时说了句什么话?
昨天朋友送了两张票,实验京剧《红拂》,我一个人不想去,就问老高有兴趣吗?他说:“去去,这戏反响很好啊!”
两人到了位于莫干山路181号的浙江京剧团, 这里主要的大楼已经变成“证券交易大厅”,要看戏得往院子深处走。终于曲曲折折找到了,我们去晚了,演出已经开始。
这个名为“黑匣子”的剧场,观众席只能容纳60余人。散场的时候发现,老年观众占一大半,也有像我这样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红拂》 在舞台美术、舞台分割、灯光、服装、音乐、唱腔、观演互动方面都做了一些实验,有的较为成功,有的显然是失败的。
舞美灯光都不错。整个舞台设计成T型,正对观众的大舞台,是主表演区。台口两端,是分表演区。舞台上还有若干装置,演出中,背景版会打开一扇扇小门,乐手或者演员从里面出现。
长期以来,京剧的舞台一直非常简单,一桌二椅,就包办了所有场景。灯光就更不须一提,只要有点亮就行。而京剧的表演,高度程式化,一根马鞭就是千军万马,一只桨橹就是万帆进发。这虽是定例,但未必就是最合理的。如今舞台灯光技术都已经相当发达,应用在京剧上未尝不可。
痛心疾首:以下写了1000多字,详细论述京剧的继承和改革问题,可惜,页面出错,内容全没了。
没心思写下去了,只想说,支持《红拂》的实验,但是京剧的灵魂“唱念做打”还是不能乱搞。
我都是通过在线的RSS阅读器Bloglines来读博客,这样省时省力,一会工夫就能了解博友们的动态。
前几天,我从大切老师的RSS中看到一篇关于牙疼的文章,恰好到她办公室办事遇到她,就关切地问:“你牙疼好了吗?”
她说:“我没牙疼啊!”
真见鬼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我跟大切老师套磁呢。
我是个凡事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 回来检查我的RSS订阅,又见鬼了,大切牙疼那篇不见了。
后来我明白了,大切老师的BLOG放在BlogCn,这是个RSS经常出鬼的地方,时不时冒出一篇文章,一看居然是几个月以前的。大切老师的牙疼发生在5月9日,我表达关心的时间发生在7月上旬,难怪她一脸无辜地望着我呢。
RSS常出鬼的还有新浪,也会莫名其妙泛起一些老文章。
最稳定的是装了Wordpress的独立博客,还有中产阶级门户-和讯(和讯的问题是留评论的时候,自动Re:+标题,有些懒虫不改,所以回复一多,就看见满屏的Re:+标题.),歪酷也不错。
希望管博客的人重视这个问题,把手头的事做好,比整天搞这推广那推广要有效得多。
本来已经弃笔多年,以前只有三种场合能用到笔。1、领汇款或寄包裹,在邮局的柜台上,用栓着小绳的圆珠笔,这种笔非常紧俏,而且往往不下水。2、开会,拿个笔记本,拿个签字笔,领导讲话的时候装模作样地写两笔。3、刷卡之后签字。
此外基本上跟笔绝缘了。然而,阿甘他妈说的,生活就像吃杏仁,不知道那一颗是苦的。半年前偶然的机会,我背起书包,重返校园。
我要把适度的赞美献给伊丽莎白第二女王,在她的治下,英国有了贝克汉姆,有了BBC网站,也有了雅思考试。
雅思考试是剑桥大学和英国文化处的超级印钞机(Money-spinning machine),每个考生费用是1470人民币,合100镑,在一百多个国家,每周都有一次考试。以杭州为例,半月考一次,我参加的是5月27日的考试,当时考生有240名,一年算下来就是26 * 240 * 100 = 624 000镑。扩大到全国、全世界,这笔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雅思考试答卷全部用铅笔完成,包括作文也是如此。铅笔,转笔刀,文具盒,这些小学时代的玩意,又被我们重新拾起来。
粗算一下,半年时间我一共用了26只铅笔。用铅笔我很挑剔, 中华我是不用的,因为班上其他人都用这个。自动铅笔我从小就鄙视,觉得那属懒汉与文盲专用。我用一种“德国-辉柏嘉”牌子的木质铅笔,顶端带橡皮。在超市里买的,一买一包,一包10支,还送一把转笔刀。
用铅笔书写的感觉真好!铅笔与其他笔相比有几大优势。一、可擦可改,随心书写;二、写的时候要时不时停下来削一削,怡情悦性,放松神经;三、用铅笔画过的书本、材料,可以传给后人,后来者可以把答案擦掉,循环使用。
铅笔还有一大功能,它能让人变得智慧。我们知道,铅笔写的文字不会保存太久,纸张的摩擦,字迹不久就会模糊。这里面一定隐藏着神秘的哲学。一切记录都是不可靠的,一切文字都会消失,一切都只是一个过程,一切都会随着时间淡去……就像雅思试题,做完之后,再看它一眼不知要什么时候;就像英语笔记,密密匝匝,厚厚叠叠,但很快就会跟记忆一起淡出。尘归尘,土归土,一切都会消逝得无踪无迹。
铅笔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是扑朔迷离的生活,它是万籁无声的叹息,它是沧海茫茫的彼岸,它是支离破碎的记忆。
今天你早餐了吗?早餐是人类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它能让你一天:精力充沛,活力28,心情开朗,效率奇高,拔脚怒射,滑门而出,满场飞奔,一锤定音。
而不吃早餐的人生是缺憾的,伤残的,病态的,无力的,萎缩的,干枯的,上火的,悒郁的,焦躁的,难捱的,增肥的,笨拙的,难看的,变态的,反常的。
不含早餐的酒店,是反人类的,哪怕再便宜、再高级,也不要住它。
要想认识一个城市,必须尝尝它的早餐。
全社会都动员起来,以吃早餐为荣,以吃Breaklunch为耻。
(熬夜之后,睡觉之前,吃完早餐,为助消化而写。)
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我小学有个同学天生一丝不苟,每次嘘嘘完,他都掏出一张卫生纸(那时候很金贵的),把小JJ上残余的水分吸干。换成我们,也就像《青松岭》的主题歌第一句唱的那样。
德国点杀阿根廷,守门员莱曼在看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的什么,最近秘密揭开了。原来那是德国守门员教练写给他的“扑杀阿根廷人秘笈”。
翻译如下:
克鲁兹-长距离助跑,右上角
阿亚拉-注意他的射门腿,左下角
罗德里格斯-大力抽射右边
坎比亚索-短距离助跑,左上角
凭借这张“绝世秘笈”和莱曼的出色发挥,阿亚拉和坎比亚索的点球被拒之门外。阿根廷人是天才,但随性而为,德国人是笨伯,但准备充分。
靠,德国人认真到如此变态的地步,跟他们较量,不输那就不是人了。
小王在读是一个姓王的年轻人自创自办的视频读报节目。尽管读报的信息源需要扩展(目前似乎只有财经类报纸),小王同学的普通话还需要提高,但这种形式还是很新颖的。
以后电视观众肯定会被草根DV分流一部分,浙江一个大学的宿舍里,一群男生恶搞焦点访谈,虽然粗糙,但非常好玩。看看这个--《文化大革命》。
我试图进军过电视领域,在地方电视台连续做过嘉宾,还在数字电视做过客串主持人,我做的那个节目叫《报人读报》。早晨起来,买一堆本地报纸,赶往电视台,在车上边看边做笔记,然后开读。一次关于红警游戏里虚拟轰炸天安门的评论,受到过老同志的批评,还好,因为试播,没有给人家带来麻烦。半个月过后,没找到什么感觉。
电视这东西,不是说玩就能玩的。王小山同学,曾经到凤凰卫视试过镜,据他说,聚光灯一打,他就凝固了。他感慨说,以前老觉得做电视的SB,现在才知道很不容易。我也曾接到一个NB电视台前去试镜的邀请,但踌躇了很久没敢去。电视需要的是急智捷才,不是像我们这种愚钝慢半拍的人可以干的。像刘艺伟、戴鹏飞同学,虽然文化底薄一点,但反应迅速,擅长车轱辘话,所以,电视终究是他们的舞台。
个人电视的前景比CCTV还灿烂,深入阅读,请看《连线》杂志上这篇文章(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