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里的周公

May 9th, 2018

昨夜在B站上看了几部周恩来的纪录片和片段。

第一部叫《情系周恩来》,是央视出的一部纪录片,讲述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的感情故事。我看到弹幕,基本都是缅怀和敬仰的,稍微有几个说不的,立即被后来的弹幕给斥责,淹没掉。

第二部是《十里长街送总理》,周恩来逝世的纪录片。全程拍摄了周恩来的葬礼前后,尤其是邓小平在周追悼会上的致辞,几乎全部原声再现。很明显,这部1976年出品的纪录电影,政治宣传意味明显。因为在民间认为,纪念周,就是反对“四人帮”,而邓做致辞,说明邓继承了周的衣钵。整部电影中,看不到“四人帮”去吊唁的身影,甚至连陈永贵,XX莲(记不清了,当时是工人阶级的代表)等常委的声音都没有。说明,已经根据政治站队进行遴选了。

第三部是美国出品的《尼克松访华》纪录片,里面记录非常客观。最有意思的是,周恩来前后态度的对比。在迎接尼克松的晚宴上,一脸严肃,公事公办。双方签订联合公报之后,在上海的欢送晚宴上,周公一改严肃,谈笑风生。甚至发出一声歇斯底里式的大笑。他对尼克松说:

告诉你个秘密。今天我们换一种菜的形式,跟在杭州不一样。

还有一次,中间两人见面,尼克松用英语问周:

昨天睡得怎么样?

周伸出一个指头,用英语说:

One hour.

尼克松马上回答,我也是。

周恩来到机场为尼克松一行送行,飞机起飞后,美国记者录下了人们的谈话。当时气氛一片轻松,我们听见工作人员在议论美国官员年轻,并且笑语不断。

而周公一脸严肃。美国记者问他对于尼克松这次访问怎么看?

周说:

联合公报里说了。不用我再说了。

第四段录像是周恩来会见埃德加-斯诺。

周对身边的翻译说:

我记得他是抽烟的,给他烟。

斯诺点上烟,赞美了中国的经济。

周恩来这时有点慵懒和无精打采,说是啊,我们的国民经济正在好转。云云。

对于这样一个经常来拿车马费的海外记者,这态度是得当的。

总之,周确实有魅力,能喜怒不形于色,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被两个不同朝代的人喜欢的政治家。

实际上的周恩来,非常激进,忠厚长者的形象,也是文革后被可以塑造的。

Loading

Youtube时代

May 9th, 2018

title: Youtube时代
date: 2017-06-06 14:49

tag: 翻墙,学习, Youtube

在风口浪尖上的崔永元,忽然上了推特,并且以 @cuiyongyuan 的名义发推。但是大家并不相信,要求他验明正身。现在网上验明正身很方便,只要录一段视频,放到youtube上,正式回应,六耳猕猴们就无处藏身了。

现在就是一个视频的时代。要想学一门技艺,怎样最快?

我有个朋友,开了一个木工工作坊,自己也喜爱木工,购置了全套德国机械。有一次没按规范操作,差点牺牲一根手指。我问他怎样才能学好木工?

他回答:

简单。第一,买最好的工具。 第二,上youtube对照视频学习。

上youtube,是生存的最基本技能。甚至也是保身护家的基本技能。

如果你还在优酷,乐视,b站上乱转,你的人生基本就没有多少进益的空间了。

youtube上有哪些好东西呢?youtube上有你需要的一切。

国内也有从油管(youtube)上忘墙内搬砖的,但是第一资讯落后,第二夹带私货,第三,根本搬不完。

油管上神人辈出,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台湾工科男,油管上的ID,“谁不重要”。誰不重要 – YouTube

他每次介绍自己都说:大家好,我是–谁不重要。

他专发影评,内容以漫威,漫改,科幻为主。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对《普罗米修斯》做这么深刻的解读。而且用的是视频的形式。

他这个系列叫:[電影研究] 神之解說 : 《普羅米修斯》(附《異形》系列)

理工男的严谨,电影迷的热情,一丝不苟的剪辑,适可而止的幽默。让这个video影评鹤立鸡群。

国内也有一些影评播客,比如喜马拉雅的“半斤八两”之类。

跟他比简直弱爆了。

国内这帮电影学院聊天党,最眼高手低了。

看谁谁不顺眼,看到电影就批,然后一个个觉得自己就是大师转世。

其实就是一群文化成绩不好,颜值又不高,家里还有点点关系,只好去考电影学院戏文系的鲁蛇(这个词是跟“谁不重要”学的)

而谁不重要老师,是学习机电专业的。

他的物理学霸的特长,在评论[預告分析] 《蜘蛛人:返校日》 : 少年超級英雄的進化(一) |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预告片中,出现了少年蜘蛛侠教室的镜头。

后面有一面墙,上面都是物理学家的画像。

谁不重要老师如数家珍,一一介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19H3CC5UE 从7分15秒开始。。。

这样的影评,听着提气,过瘾,长学问

电影学院的影评家们应该送到砖厂劳动改造

一个爱学习的人,在有生之年,不上油管,等于自残。

一个人不上推特,不上油管,不上ins,不看纽约时报,不看bbc中文,不看海外的优质信息,整天封闭在微信上,微博里,新浪网,财新网,得到app,优酷,那么只能落后于这个时代。

不要被京东618迷惑,被买400送300诱惑,失去了源头信息,没有了独立思考,看啥都没用。

如果你要学编剧,谁能教你?

你可以跟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师学习

只需要去youtube 搜索 screenwriting master 就可以了

绝对是世界一流的大师在那里跟你在讲

学其他领域的知识也一样

如果你可以聆听赛琳娜-威廉姆斯,指导你打网球,你还会迷信俱乐部教练吗?

如果你能亲耳听到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的作者)给你讲未来,你还会去听什么万维钢,千维钢吗?

你被世界抛弃,因为你自愿抛弃了世界

一个vpn,也就是一顿麻辣小龙虾的钱

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学了,又怎样。

你们不知道世道的险恶

你们只看到成功人士的风光,没看到他们背后的力量。

王思聪现在自身已经有了上百亿身家。

是他很努力吗,是他很优秀吗,是他常常翻墙造成的吗?

胡舒立被称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是单单靠个人奋斗吗?

为了反对血统论,遇罗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在四人帮被打倒之后,在改革开放40年以后,你会发现血统论卷土重来

法官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法官,小偷的儿子很容易再成为小偷。

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

前些日子跟一群朋友讨论的结果是,现在合法做生意,不可能发财。

合法创业也是。

所有前进的道路现在看来一条条在堵死

上海郊区一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农村拆迁,家家户户10来套房,当地村子里一个光棍放出话来,坚决不娶上海市区的女人。要娶就只娶本村的,或者同样拆迁的别的村的。

同样是干一辈子

凭什么一个城中村的农民,就得这么多套房

凭什么大城市里的居民财产凭空增加了几百万,甚至千万,仅仅因为有一套水泥盒子。

当初应许给大家的可是全民所有,集体所有。

人人让渡自己的自由,献出自己的青春,血汗,为了建设一个公平的社会

公平何在?

我以前瞧不上心灵鸡汤

现在发现有些鸡汤才是直面惨淡的人生

比如《谁动了我的奶酪》

有人看过奶酪这本书吗?

奶酪不是一天之间突然变没的,它一定会有征兆。

最重要的是,新的奶酪始终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不管你是否已经意识到了它的存在。只有 当你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念头,并且勇于走出久已 习惯的生活,去享受冒险带来的喜悦的时候,你 才会得到新奶酪带给你的报偿和奖赏。

奶酪就在一个叫youtube的地方

剩下的路,需要你自己去找。

最后有两句话送给大家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not afraid?
如果你无所畏惧,你会怎样做呢?
When you move beyond your fear, you feel free
当你超越了你的恐惧,你就感到自由。

谁都别信,包括我。

自己翻墙,自己看youtube,自己找路!

Loading

父亲的回复

May 9th, 2018

父亲是一个文字上沉默寡言的人。

前些日子,妹妹写了很长一篇微信,告诉父亲自己的生意进展,职业规划,未来美好前景。

父亲回复:

我是长子,也是爱子,待遇当然好过妹妹。

2014年,我的戏在北京人艺首演,我回宾馆给父亲写了这封短信:

话剧《鱼眼》的首演成功落幕,我邀请了人生各个阶段的朋友来看戏,包括……,还有在北京期间一起生活过的其他朋友,老高也专程赶来,盛况空前,难忘今宵。当朋友送上一束鲜花,我难掩热泪。还记得上一次接到鲜花还是1989年在火车站,火车开动的一刻,你我难掩的悲伤和热泪……所有这一切,站在人艺的舞台上,都画上了一个句号,算是对以往岁月的一个交代。金教授说,她在人艺看了30年戏,顶多站在首都剧院的台阶上,从没能再进一步站到舞台上,而我做到了,作品被中国话剧的最高殿堂所认可。如果没有父母的养育,没有家庭的支持,没有Seven的贤内助,我还不知道在哪儿徘徊,无论如何来不到这里。抚今追昔,思绪万千。谢谢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我的妹妹,我会努力向前,多做一点让你们放心和骄傲的事。儿,北京匆草。

父亲回复:

很好

Loading

看戏手记

May 9th, 2018

《亨利四世》

两个晚上,六个半小时,看完了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带来的《亨利四世》上、下两部。明白了为什么在莎翁故乡埃文河畔,欢迎全世界游客的四个雕像中有一个是福斯塔夫。他是亨利王子世俗生活的父亲,具有人类所有的缺点除了伪善,他是一个表里如一的胖子、懒虫、酒色之徒、大话王,但他又是那么温暖可亲,像我们必朽坏但不能离的肉体。他的使命就是助哈尔也就是亨利王子尝尽人间世俗之乐,贴近土地和人群。而一旦王子成长为国王,我们可爱的福斯塔夫就被弃绝和放逐。当王子成为亨利五世,他去兴冲冲觐见,以为必得封赏。没想到王说:「吾不识汝,二毛。」I know thee not, old man. 这是一个心碎时刻,王子成长的路上有多少炮灰。哈尔曾开玩笑问福斯塔夫:「我欠你一千镑吗?」福认真地回答:「不,一百万,还有更多。」

《亨利五世》

终于在电影院看了最经典的电影版《亨利五世》。这是在1944年劳伦斯·奥利弗应丘吉尔要求,而自导自演的莎士比亚电影。当时为了鼓舞士气的需要,把莎翁原作中处决叛徒的戏给删除了,同时把剧中的法国王室与将领塑造得非常傲慢无礼、缺少教化,这是为了映射现实中的德国纳粹。这个版本最大的特点就是舞台化,为了模仿在莎翁当年环球剧院的演出效果,戏的第一幕采取了环球剧院戏中戏的形式,这也是最早的戏剧LIVE吧。当进入战争场面之后,就动用了真正的大队人马,在爱尔兰拍摄(因爱尔兰当时是中立国)。但是景物故意采取了手绘风格,这些风景画都是历史上画家所绘,看上去有一种特别的美感。这一套方法后来被乔·莱特导演的《安娜·卡列尼娜》所采用。《亨利五世》当年获得奥斯卡4项提名,但都没获奖,只是发给了劳伦斯一项荣誉奖。跟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呈现相比,这个版本过于“主旋律”,喜剧效果不突出。尤其是里面删掉了关于批评亨利王的台词,也一直让人诟病。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经典,只是剧中的战争场面虽大,但看上去过于虚假,反而不如以舞台剧的形式,更容易激发人的想象力。

哈姆雷特

昨晚20:45,在国泰电影院,我终于看到了劳伦斯·奥立弗的《哈姆雷特》(1948)。任何视频投影都取代不了银幕带来的细节震撼,那流动的光影,黑白胶片的颗粒,岁月遗存的光斑,都构成了完美的观影体验。我是屏住呼吸,从头仰望到结束。由于对剧本够熟,不需要看字幕,因此可以专心致志地欣赏每一帧画面。每一根头发,每一丝皱纹,兵刃上的闪光,柱石投下的阴影,都带着丰富的质感。声音就更不应说了,每个演员的声音都恰到好处,散发着古典的金声玉振。这才叫“看-电-影”,之前虽然在电脑上看过几十次,但充其量叫“瞧视频”。感恩似江河,喜乐如雨霈。

TNT剧团《暴风雨》

英国TNT的莎剧说好听点像中学生的课堂剧,但还没有学生真诚。演员台词差,形象差,靠低俗以博取廉价的笑声。导演没想法,只希望像朗诵课文一样读完台词下课。舞美简陋,群戏没有。字幕直接拷贝粘贴朱生豪。乱删人物,居然去掉了《暴风雨》中唯一正面人物忠臣Gonzalo。总之,今后不推荐。

爱神剧团《哈姆雷特》

愛神劇團帶來的小劇場版《哈姆雷特》果然有驚喜。最後的決鬥一場,用的是鐵棍,在眼前劈劈啪啪真打,場面震撼,死給你看。驅散一晚上的夢神。掘墓人一場戲果然誰演都出彩,沒有比拿著笑星骷髏更絕的反諷,原來infinite jest的出處在此。一天的哈劇之旅結束了!收穫滿滿,淚笑混合。偉大的作品永遠是清醒劑和解毒劑,讓我們不被生活的表面所迷惑。去年有一個最大遺憾,買了皇莎劇團《哈姆雷特》的票,準備了三束花,竟然沒趕上火車。今天全得到了補償。我愛著絢爛和操蛋的生命!

卷福版 《哈姆雷特》

英国国家剧院LIVE版《哈姆雷特》看完了。Live版说白了就是集体录像,不过是在剧场里看的1080P+,票价150/200元,不便宜。似电影又不是电影。镜头语言没有电影丰富,只不过模拟观众的视点来拍摄和剪辑。可事实上,我们在看现场戏剧时,眼睛是乱转的,也许盯着次要人物的围裙,也许看着房顶一只苍蝇。但录像不给你这样的自由。只能跟着一个虚拟观众的主观视角来看方框里的戏。气氛没有台上台下的交流,较沉闷,大家也不好意思鼓掌,喊bravo,因看录像怎么做有点神经。总之,算一次独特的观剧体验。相当于通过梁朝伟的目光看色戒吧。

卷福版《哈姆雷特》特点是连贯燃爆,现代感强,时间设在有枪支、留声机和中画幅相机的时代,卷福演得很尽力。王后和国王演得不错,破锣尼斯致敬经典中规中矩。但是缺点也不少:1/为了区别于经典,故意拉长枝叶,主次有点不分。2/奥菲利亚疯癫不可爱,差评。3/黑人演的列奥提斯过度表演。4/书呆子打扮的赫拉旭本应是正义理性代表,现在却乱糟糟脏兮兮的,不解为何如此。5/节奏有点赶,无论台词还是剧情。有些场景处理上,像刷地展开一张易拉宝!

Loading

《白钻石》里的独白

May 9th, 2018

在纪录片《白钻石》里,最让我感动的,不是赫尔佐格,不是那个造飞船的工程师,而是一个当地的土著人。

![](./_image/屏幕截图 2018-01-16 04.14.50.png)

他看着白气球,忽然悠悠地说:

That is a beautiful view. It has a sunset and there is the balloon just floating around aimlessly. Yeah, it’s beautiful. It’s just fantastic. I’m so fortunate enough to witness something of a gem. I’m a miner mostly, and this is like a diamond. Nice big diamond. Yeah, I love this. This is cool. This is real cool. There is this big white diamond just floating around in the sunrise. It’s good.

这个风景很美。你看,有夕阳,有浮起来的气球。嗯,这很美。这很神奇。我幸运地见证了这一切。我多数时候是个矿工,但是它像一颗白钻石。很大很美的白钻石。嗯。我喜欢这个。这很酷,真的很酷。这个巨大的白钻石漂浮在夕阳上。这很好。

要知道,这都是他一个人的独白,赫尔佐格发现了他在喃喃自语,摄像机就跟着凑过去了。

这是莎士比亚才能写出来的独白。

还没有完,这个自称叫马克·安东尼的土著人继续说:

Wow, I would like to use this craft to fly up to them, yeah. Even if it takes a whole year, months. I would love to have this craft to fly to them. Maybe land on the rooftop, give them a surprise. Yeah, it would be beautiful there, for me to be in the aircraft early in the morning. There is Marc Yhap at their doorstep saying, ‘Hello, good morning.’

我把这献给我的母亲,她在西班牙某个地方。喔,我驾驶这个飞船去找她,嗯,是的。即便是花掉整年,整月。我喜爱这艘船飞向他们。也许会落在树顶上,给他们一个惊喜。是的,这回非常非常美。如果我在一个早晨到达。这就是我,马克·安东尼来到她的门口,说:“哈啰,早上好。”

后来,赫尔佐格邀请他做了一趟飞船,你猜他怎么说吗?

又要让人泪倾的一段独白。

王子月:[捂脸][捂脸]这段太动人
王子月:之前金凯瑞付出的那个纪录片不是也
有段话 若我们今后不能再相见 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王子月:也一下心酸

It’s beautiful up there. Flying around. I should’ve had my rooster here with me for the world to see. His name is Red. He has five wives, five hens. So, I get five eggs every morning. Yeah, my rooster’s good.

那边太美了,飞过去。我应该带着我的大公鸡来到这里,一起看世界。它名叫红。他有五个老婆,五只母鸡。所以,我每天早晨都会有五个鸡蛋。嗯是的,我的公鸡是好的。

![](./_image/屏幕截图 2018-01-16 04.17.44.png)

On this pleasant morning I’m about to fly, and surely I would like to take my rooster with me, but he’s somewhere around. I would like to take him on this flight.

在这个美好的早晨我准备起飞,真的我愿意带着我的公鸡一起。但是它在某个地方黄油。我愿意带着它一起飞行。

Werner Herzog: Why your rooster?

赫尔佐格:为什么要带上你的公鸡。

王子月:陆上行舟那也有一句 金说 我要把卡鲁索请回去,我的猪也在等他 那头喜欢听卡鲁索的猪
王子月:我也要哭了

Marc Anthony Yhap: Oh, my rooster means so much to me. Early in the morning at 5:30 he crows and then he crows again when there is some change in weather patterns. He’s such a lovely guy, my rooster. I would like to take him with me on this voyage. First flight, me in this lovely balloon, this creation.

我的公鸡对我意味着太多。早晨五点半,他打鸣,如果天气有变化,他就再打鸣。这是一个可爱的家伙,我的公鸡。我应该带着他一起踏上这个旅程。第一次气氛,我在可爱的气球里,在这个创造之中。
注意,他原文用的是他,不是它。
最后,公鸡也没有去。

王子月:懂

不过他飞过了大瀑布。

赫尔佐格还是找到了那只公鸡

红红的鸡冠,如同火焰。

你知道吗,马克·安东尼,认为自己的祖先在欧洲。

他希望能够乘着飞船找到自己的远方亲戚。

一个本地的土著,说这标准的bbc一样的英语
缓缓的,优雅的,欣赏着夕阳,气球,瀑布,跟他的公鸡一起。

Loading

看了《灾难艺术家》

May 9th, 2018

看了《灾难艺术家》,又欢乐,又感动。这真实一个神奇的故事,对创作也大有启发。

在电影史上有一部邪典电影叫《房间》(The Room, 2003)。它投资600万美元,短暂放映了几场,收回了1800美元。然后就被人们遗忘了。

这部电影史不折不扣的“灾难片”,拙劣的台词,蹩脚的表演,莫名其妙的故事线,加上各种穿帮,各种凑合,甚至对焦都是虚的,在imdb网站上只打了3.8分,这已经是封成邪典之后的分数了。它被称为烂片中的《公民凯恩》。

但是,突然之间,这部电影一传十十传百,红了起来。大家每年都换上电影中人物的服装,到午夜场,膜拜这部烂片。看片的过程中,大笑大叫,并且向银幕上扔塑料汤勺。这是影片中的一个梗,片中人物扔了至少20次塑料汤勺。

这部电影后续的票房收入和dvd收入,已经完全收回了投资。

今天又陪老婆看了一遍,对这部《灾难艺术家》有了新的认识。


以上内容是昨天写的,今天忽然没有写的欲望了。就像停手,但是有个声音对我说:

我如果在这里都不写出我那些隐秘的梦想,我到哪里写呢?

看了《灾难艺术家》,我想到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更深邃。让我娓娓道来:

思考一、怎样把生活搬到银幕上

《房间》制作的过程,在里面扮演男二的格里格已经写过一本书,就叫《灾难艺术家》,这部电影是根据这本书改编的。但是在改编的时候,为了加强其戏剧性,对生活进行了改写。这也是几乎所有打着“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不可信的原因。因为改写的哪怕只是一个动机,而不是行为,整个事实就已经被篡改了。

在电影中,汤米和格里格为了追寻梦想,同时去了洛杉矶。并且,汤米让格里格住自己的公寓。

生活中,两个人是分头去的(这在视觉上不好看),汤米让格里格住了几个月,然后就开始瘦他房租了(这让两个人的友情打了折扣,也无法塑造汤米电影界阿甘这个形象了)。

在电影里,汤米决定让格里格演男二号马克。

在生活中,一开始汤米给马克的工作是一个制片主任。忽然有一天说,你来演马克吧。当时演马克的演员还在片场呢,汤米又不敢辞退他,只好让那哥们继续演了两个礼拜,只是悄悄通知摄像师,拍他的时候不要放胶片(这部史上烂片是用35毫米胶片和数码摄像机同时拍的。)

想想,如果这件事放到电影里,就会毁坏汤米的高大形象。

电影中间点的一个冲突是,格里格通过女朋友的瑜伽班同学认识了老白扮演的好莱坞制片人,老白答应给他一个当红电视剧的角色:一个伐木工,让他试镜,但是要求他必须留着胡子。格里格去找汤米商量,能不能不刮胡子(《房间》中很重要的一场戏),汤米不允许,从此两个人产生了矛盾。

生活中,不是这么回事。没人找格里格饰演任何角色,只是格里格觉得自己留着胡子,可以让别人不会认出自己演过这么糟糕的电影,以后在洛杉矶好找工作。

最重要的首映式高潮部分,在电影中,电影首映,观众从震惊,到狂喜,变成了一场狂欢,汤米和格里格也得到了另类的荣誉。

生活中,首映之夜是非常糟糕的,全场难堪地沉默,伴随着尴尬的笑声,好多人退场。而电影为了塑造美国梦,将《房间》日后受欢迎的状况,戏剧化地搬到了首映式上。

这些处理手法是高明的,否则就不是一部剧情片了。但是,一定要分清楚现实是现实,电影是电影。

思考二:电影到底为什么?

《房间》剧情俗套无聊,莫名其妙,对白口水滴答,烂到不行。人物更是变幻莫测,有个心理医生彼得,刚开始还在,后面就没人了。还有那么中学生丹尼,经常溜达进来,溜达出去。这让:Hi,Danny. Bye Danny,成为剧中重复最高的台词之一。

台词跟台词哪儿都不挨着。

汤米自己演主人公张尼,每一刻都不在状态,台词更是无厘头到极点。他跟朋友在餐馆吃饭(首先这场戏毫无目的,跟剧情无关),然后跟朋友聊天。

  • 朋友:最近你干嘛去了?
  • 张妮:谈了个客户。很成功,好多钱。
  • 朋友:什么客户?
  • 张妮:不能告诉你,这是秘密。你的性生活咋样?

作为电影编剧来说,它几乎跟所有的编剧理论都反着来的,但是负负得正,现在每一句台词在演出的时候,都会引起爆笑、欢呼与模仿。以下是有人在电影院录下的观影反应:

【观影反应】《The Room》房间+《灾难艺术家》预告片爆笑观影反应影视杂谈影视bilibili哔哩哔哩

但是我不禁想起一个问题,假如《房间》符合电影编剧规律,中规中矩,那又怎样呢?世界上多一部被人看完就忘的电影而已。观众看了一个三幕剧套路的故事而已。对于艺术,对于观众,对于谁都不会有任何的帮助。说到底,一部平庸之作,跟一部烂片比,并没有区别。反倒是烂片,烂得真诚,烂得开怀,烂得让人能多一些人生的思考。

思考之三:何为成功?

我们遗忘对于成功的理解,是不是太狭隘了。什么叫成功?难道把电影,把艺术,把写作当成商品,卖出去,有盈利,就算成功吗?

难道作品被批评家说好,就叫成功吗?

难道观众、读者欢迎,就算成功吗?

难道若干年后被人重新提起,肯定其价值,就算成功吗?

现在看来,这些都算成功,但不是唯一成功的标准。成功,只要一个艺术品完成,它就成功了,只要一件事干成,它就成功了。有时候一件事没干成,它也不能算失败。

这么想来想去,《灾难艺术家》这个片子还挺能让人回味的。值得看两遍,一点都不亏。

Loading

跟子月聊赫尔佐格

May 9th, 2018

跟子月聊赫尔佐格

《陆上行舟》的金斯基

你知道金斯基多么难搞吗?

拍摄《陆上行舟》时,赫尔佐格早晨醒来,有人告诉他,我们掉了一架飞机。然后看到金斯基,在大骂咖啡端上来时凉的,骂了两个小时。

金斯基威胁说要退出拍摄。赫尔佐格把他拉到一边,轻声细语地说:“我的来复枪里有九颗子弹,如果你退出,8颗属于你,1颗属于我自己。”

印第安部落的酋长来找赫尔佐格,很认真地说,我们可以帮你用毒箭射死这狗娘养的。

但是,赫尔佐格就能把一个狗娘养的调教成最好的演员,主人公这个德性除了他之外,没人能演得出来,真是舍我其谁也。

子月讲的金斯基

一个剧作家夸金斯基优秀和特别就被金斯基往他脸上扔了两个土豆,咆哮道我不是优秀不是特别,我是不朽的。赫大师对这一幕铭记于心,因此为他拍了五部电影。原来这才是他们合作的原因。

补充大师课笔记

昨天笔记遗漏了2个重点:
1. 永不超出预算。
2. 几乎都用单机位,拒绝用变焦功能推拉。
老赫说,用变焦拉过来的镜头,总给人虚假感,让镜头物理上靠近,才是正道。

素材不要多拍。很多人拼命拍素材,觉得反正可以剪,老赫说,你丫剪不出来。

这对我写书也有莫大帮助。以前我想到的是尽可能多地收集素材,然后再写。现在明白了,不要做:垃圾收集者。核心素材抓住,创造本质真实即可。

老赫说,拍40小时素材,一周出片。

子月补充说:

心中已经演过无数次要拍的内容了。这得是多么确定的人啊。

他不存素材,陆上行舟,前面演员演的,他都没存。还是纪录片导演les frank给他录了点。

他说拍坏中尉,正好好莱坞有个组也在拍别的,隔着一个街区。他就去看了看,只见“一堆屁股”围着监控器。导演过去要拨开一堆屁股。他说,在我片场没这毛病。

助理抱着监视器,蒙着黑布,一个人在角落看。只有发现问题,才报告导演。

自己打板,这个太牛了。要知道国内的导演都跟大爷似的。

另外,他说他从来不用故事版。他说故事板是懦夫们的工具。

他说诺兰跟他一样,也喜欢单机位。

声音,他说声音会毁掉一部电影。为了拍海豹冰层下的叫声,他让女科学家贴着冰倾听,耳朵冻上了。

拍吃蛆的时候他自己先吃。然后对贝尔说,你吃蛆吃到不想吃了,做个手势,我再停下拍。结果贝尔太专注了,吃了七八分钟。然后大骂,怎么还让我吃!

音乐,他认为音乐是有空间感的。他的电影配乐都能够扩展空间。

子月说:

他电影里的配乐简直就是教科书.明明觉得音乐声很轻 但就是厚重的让你体会到他要说的话.

研究者认为,他的电影受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风景画家。

王子月说:

为何猩猩不骑着羚羊去看夕阳?他带着这样的几个问题去拍了这部自然风景纪录片–在世界的尽头相遇。

赫尔佐格语录

“I do not use a storyboard. It’s the Instrument of the cowards”. – Werner Herzog
我不需要故事板,那是懦夫的工具。
Learn from critics, but do not be disabled by them.
Go and make another film. And then another film.
Until death takes you.

You make cinema because you make cinema.
Not because you need to be praised.
从批评中学习,但不要被它们定住。起来,再做一部电影,再一部,直到死亡带走你。
你做电影是因为你做电影,不是因为你需要被赞扬。
I travel without barely any luggage. Just a second set of underwear and binoculars and a map and a toothbrush. – Werner Herzog #quote
我旅行很少带行李。只不过多带一条内裤,一副眼镜,一张地图,一把牙刷。
“The world reveals itself to those who travel on foot”. Werner Herzog.
世界向徒步旅行的人展现。
“Every man should pull a boat over a mountain once in his life.

每个人在他一生中至少应该有一次,拖船过山。
王子月:坚持自己打板这点也很厉害
王子月:对自己的仪式感
王子月:很像布道
王子月:我切过一艘船,2016年,因为福建台风暴雨一条小木船从河上游被刮到梅州被我找到
王子月:那会为了找一艘破旧的木船我已经找了一个多月 把梅州凡是有河的地方都跑遍了
哈哈哈,你人生成就达成了。
不阅读,无好片。
阅读,阅读,阅读,阅读,阅读,阅读,阅读,阅读,阅读,阅读,阅读,是他对于电影制作者的建议。
但是不要读任何以电影为题材的📖。
王子月:之后把船切了,做成两件装置,风在水泥盒子中,作品名 踯躅于干涸的河床。。要是早看到赫老那句话,应该再狠一点哈哈
王子月:嗯这个我也觉得是
王子月:也不看任何教拍电影的书哈哈哈
王子月:或者分析
i’m not an artist, i’m a soldier.

我不是艺术家,我是战士。
是的,看了就傻逼了
尤其是《故事》这类书。
“Civilization is like a thin layer of ice upon a deep ocean of chaos and darkness.” – Werner Herzog #quote

文明不过是黑暗混乱深海上面一层薄冰。
真是如此啊
看了桐庐挖山搜尸案,我想要是老赫来拍个纪录片多好啊。
王子月:我记得上年一个新闻让我触动也很大
王子月:好想拍成纪录片
“My life was given to me by some strange coincidence, statistically improbable..now I’d better figure out what to do with it”
–Werner Herzog
王子月:就是一个老爷爷背剑带着三十万现金去外地替死去战友找儿子的那个新闻
王子月:得让金斯基这样的人演才好看
我的生命是奇异的巧合、统计学上的不可能所赐给我的。我最好像个办法拿它做点什么。
背剑这个真心好
王子月:怎么好的故事竟然没人去挖
You should look straight at a film; that’s the only way to see one. Film is not the art of scholars but of illiterates.
~Werner Herzog

你应该直盯着银幕。这是看电影的唯一方法。电影是给文盲而不是给学究预备的一种艺术。
I have nothing against 3D films but I do not need to see them.
~Werner Herzog

不反对3d电影,但我不需要看它。
I never have searched for a subject. They always just come along. They never come by way of decision-making. They just haunt me. I can’t get rid of them. I did not invite them.
~Werner Herzog

我从不找题材。它们总是来找我。它们不是决策出来的。它们萦绕着我,不请自来,挥之不去。
Why go to Antarctica, why do a film like ‘Grizzly Man’? It’s the sheer joy of storytelling – it’s the urge.
~Werner Herzog

为什么要去南极,为什么要拍一部《灰熊人》电影?原因是讲故事带来的单纯喜悦。它在声声催我。
对了,赫尔佐格讲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怎样打破僵局采访。
拍蓝色太空的时候,他跟一群宇航员坐在一起。
大家还没熟络,都尴尬着呢。
赫尔佐格说:我12岁的时候,在德国老家,给人打工,挤牛奶。所以我一看就知道谁会挤牛奶。

他指着其中一个宇航员,你。

全场爆笑。大家说,神了!你猜对了!
赫尔佐格说,事后我一身冷汗,万一猜错,这场对话就砸了。
有时候需要冒一点点险
到秘鲁拍陆上行舟,两国打仗,士兵拿枪驱逐他。

他说,我是你们政府邀请来拍电影的。我有文件。

士兵说:文件呢?

他说,明天带给你。

次日,拿来了利马发来的总统亲笔签名的介绍信。

讲到这里,赫尔佐格顿了一顿说:

当然是假的。
You should bear in mind that almost all my documentaries are feature films in disguise.
~Werner Herzog

记住,几乎我所有的纪录片都是伪装的剧情片。
If you do not have an absolutely clear vision of something, where you can follow the light to the end of the tunnel, then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you’re bold or cowardly, or whether you’re stupid or intelligent. Doesn’t get you anywhere.
~Werner Herzog

如果你没有绝对清晰的愿景,追随隧道尽头的那道光。无论你勇敢还是胆怯,聪明还是愚笨,你都到不了任何地方。
王子月:这点真是厉害
王子月:为了这个都值得喝一杯了
Yes, the pyramids have been built, but if you give me 300,000 disciplined men and give me 30 years, I could build a bigger one.
~Werner Herzog

没错,金字塔早已盖好了。但是如果给我30训练有素的人和30年,我会给你造一个更大的出来。
I think psychology and self-reflec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catastroph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erner Herzog

我认为心理学和自我反省是二十世纪最大的灾害。
I work very fast and steadily, and I don’t hardly ever notice that I’m working. It feels like just breathing or walking when I do films.
~Werner Herzog

我工作起来又快又稳定,我甚至觉察不出我在工作。我做电影就像呼吸走路一样自然。
I’m a very professional man. I’m not out for the experience of adventure.
~Werner Herzog
我是一个职业人士。我可不是出来体验探险的。
I’m not a journalist; I’m a poet.
~Werner Herzog

我不是记者,我是诗人。

Loading

学完了维纳·赫尔佐格的大师课

May 9th, 2018

今天我学完了维纳·赫尔佐格的大师课,并且得到了发到我email的一张通知。

![](./_image/屏幕截图 2018-01-09 22.48.40.png)
至此,我在MasterClass已经读完了三门课,分别是:

要说受益最大,当属赫尔佐格的电影课。霍夫曼和Mamet那里也学了不少,容我以后慢慢再写。现在主要说一说我从赫尔佐格那里学到的。

一个人值不值得你学习,不在于他的技艺,而在于他的精神特质。我们都是先迷上一个人,再去试图学习模仿他。赫尔佐格的精神气质,深邃、彪悍又富于哲思,太符合我的胃口了。

一句话来描述赫尔佐格,他是一个逆向行驶的人,是一个离开大部队的企鹅,就像他的纪录片《在世界到尽头相遇》中出现的那幕景象一样。

![](./_image/屏幕截图 2018-01-10 01.32.21.png)

我学习赫尔佐格,主要是为我所用。所以,我就从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出发,谈谈我的收获。

剧本创作

因为我是一个编剧,所以我最关心的还是剧本创作。赫尔佐格的剧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格式,它们看上去更像是电影小说。因为我看他的电影,场景描写都比对话要多。(我看的还不够多,有限的几部是这样。)所以,他非常注重描写的质感。比如,他写天气热:

石头都要被太阳融化掉。

这段拍摄的时候,肯定不会真的去拍融化的石头,而是抓住这种天热的感觉。

赫尔佐格说他创作剧本的时候,都要把自己的情绪和审美调动得高高的。他读诗,读古代北欧的史诗,读古罗马的诗歌,甚至还会读唐诗。这些年份超过400年以上的诗歌,能够让他的品味保持一定的高度。带着这样的状态,他才去创作。

有时候他会弹奏一段音乐后再去写剧本,一般他会演奏贝多芬。

他再24条军规里强调,要扩充自己在文学和音乐上的修养,真不是一句空话。

好的想法从哪里来

赫尔佐格是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他到了海边的巨石阵,看到导游小册子上说,这是外星人运来的。他决定不走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后,再走。于是,他研究了滑轮,最后找到了答案,这些石头是原始人,利用绳子、滑轮和轮盘,从遥远的地方拖过来的。这个经验深深植入他心中,但还没有变成电影。

有一年,他决定回秘鲁但热带雨林去拍片。听到朋友讲了一个故事,说19世纪的时候,有个爱尔兰的橡胶大亨,曾经把一艘蒸汽机轮船,从山上运了过去,运到另一个水系。他立即兴奋起来,把这个跟搬运巨石的技术结合起来,创作了《陆上行舟》。

不要相信三幕剧

没有三幕剧这种规律,你想几幕剧就几幕。三幕剧的模式,故事很容易被猜出来。所以要超越这种常规。例如《凝视深渊》用的就是六幕结构。

片场规矩

我也是到过片场的人,看着自己编的剧本,被拍成一坨屎,当然写的也不咋地,拍的更糟糕。

赫尔佐格对于片场有着严格的规矩:

  1. 他自己没有导演椅,也不用房车。
  2. 在200英尺,也就是60米之内,不允许任何人用手机。
  3. 任何人不能影响演员的视线。
  4. 导演就要有导演的样子,演员要有演员的样子。拍摄《坏中尉》,尼古拉·凯奇说,我家有大别墅,到我家住吧。赫尔佐格说:“那样不合适,想想早晨起来,咱俩都蓬头垢面,脸上带着面包屑,一脸疲惫地看着对方。那样还怎么开展工作。我俩就在片场见,除了片场哪儿也不见。”凯奇一听说:“好的。导演,就依你。”
  5. 不看监视器。有一台监视器,只有助理一个人在角落看,作为导演,他只看现场。他说最讨厌是一堆人乌央乌央围在监视器旁。正经人一看,全是一片屁股。如果你现场都不会看,看监视器也没用。
  6. 90分钟后干活。每天8:00开工,9:30必须开拍。这已经形成了规矩。不要说这也没准备好,那也没准备好。没有任何借口。如果9:30还不开机,这一上午就得全搭进去。
  7. 导演亲自打板。他不用场记大板,而是亲力亲为。因为他要做现场最后一个介于摄像机和演员之间的人。有他压场子,就不存在化妆师扑过来补妆这样干扰演员的事情发生了。

调教演员

  • 赫尔佐格身先士卒。他要让Christian Bale演一场吃活蛆的戏,他自己先吃。
  • 有些惊险动作,他先跳。
  • 在雷场拍片,他走在摄影师的前面,要炸先炸死自己。
  • 金斯基是最难搞的,因为脾气暴躁。拍摄《陆上行舟》,早晨起来,有人报告,航拍的飞机坠毁了。而此时,金斯基正因为上的咖啡是凉的,而大发雷霆,大吵大闹了2小时。金斯基还扬言要退出拍摄。为此,赫尔佐格悄悄对他说:“你敢退,我就杀死你。我是认真的。”金斯基怂了。没敢退。赫尔佐格说,如果他真退,就真的宰了他。
  • 把人当人。

拍多少素材

赫尔佐格认为,不是拍的前期素材越多越好。一个导演要想好自己要什么,不用拍来拍去。他一般都是1两条就过,很少超过4条。

拍纪录片,他拍40个小时的素材就足够剪出2小时的片子。每当听说,有的导演,弄了上百上千小时的素材,他就说,这是垃圾搬运工。

如果你在拍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后期的时候,肯定也不知道。

拍死刑犯,只有40分钟的时间让拍(而且不是执行死刑的过程),他就能利用这点时间,找到自己想要的镜头。见《凝视深渊》。

拍纪录片

纪录片的 真实是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有一个圣母抱着从十字架上下来的基督的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这里的基督33岁,圣母的形象只有17岁,但是大家没有人觉得不真实。

赫尔佐格的纪录片里也有人为安排和导演的成分,但是他觉得这样反而更真实。比如让猩猩抽烟,让醉汉扮演朝圣者在冰上爬行。

赫尔佐格最大的本事,就是抓住问题,让被拍摄者瞬间改变。

《凝视深渊》中,刚开始有个牧师,就是死刑犯临死前忏悔的牧师,匆匆赶来,讲很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上帝啊生命啊,等等。他忽然讲到自己打高尔夫球,遇到了松鼠。赫尔佐格抓住时机,让他描述松鼠。牧师讲了:高尔夫囚车差点压到松鼠,幸亏他刹车。讲到这里,牧师动情了。他说,有些生命被剥夺,他可以干预和阻止,但是有些,却不能。说着,留下了泪。

面对一个凶手的父亲(也在服刑),赫尔佐格采访他,并且抓住了一个细节。这个父亲跟他儿子是同时坐在一个囚车里,戴着同一副手铐,收监的。赫尔佐格让他描述当时的感受。这个父亲,心彻底地融化了。

想不到,我的宝贝,居然以这种方式跟我坐在一起。我真是失败,我是垃圾,我。。。

事后,不面对镜头了。这位父亲感谢了赫尔佐格,说他,这一幕从来没对人倾诉过,说出来,一块石头落了地。

拍摄《白钻石》,有个摄影师,在若干年以前,目击了同事坠机,但没有跟任何人讲过整个过程。赫尔佐格,把他领到水边,请他讲当时的经历。为了消除摄影师的疑虑,他只带了自己12岁的儿子。

于是有了一场难忘的叙述。

在《灰熊人》里,拍摄了两个科学家,被熊给吃掉的悲剧故事。这里面有一盘录像带,是事发的事后,录下了死者被熊吞吃的全过程音频。赫尔佐格是怎样利用这盘可怕的录像带的。

放出来?那是中国导演。

他是这样处理的。他让死者的前女友(也是保留这个录像带的人),放给他听。他带着耳机,只拍下半张脸。他听的时侯,我们通过这个女人的面部表情,感知到了赫尔佐格脸色的可怕。

听完,赫尔佐格放下耳机说:

你永远永远不要听这个录像带。

![](./_image/屏幕截图 2018-01-10 01.42.56.png)
人性的光辉在这一刻体现。

与电影同生共死

赫尔佐格做起电影来是不顾生死的。在《路上行舟》用了四年时间,还没有做完,电影公司让他放弃。他说:

你让我放弃我的梦吗?那样我就全完了。我要么跟这个项目一起活着,要么跟它一起死去。让我放弃是不可能的。

他说这话的时侯,是认真,不是作秀。

他多少次九死一生,受尽了磨难,但依然坚强地挺立着。

后期

他做后期的时侯,素材先看一遍。做素材笔记。

一个叹号是用,两个叹号是必用,三个叹号是重点中的重点。

他每天后期做6个小时作用,一般一周就可以完工。

他反对烦琐哲学。因为在拍摄的时侯,已经想清楚了,后期做起来,相对很容易。

他从不指望编辑室里出奇迹。

奇迹在拍摄的时侯就出了。

对于跟主题无关的素材,他舍得割爱。

他还喜欢丢素材,只要电影没用的,他存都不存。

绝不做垃圾搬运工。这是他的哲学和美学。

总结

如果让我总结赫尔佐格,我觉得他是一个有主见的、决断力强、意志强大的人。

他发现自己缓解一切焦虑的自我拯救手段是“语言”。

他用写笔记写日记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痛苦。

他认为,文字可以分担,释放,升华痛苦。

他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