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三招,救人一命

March 3rd, 2007

刚刚收到一封邮件,跟那些连锁信不一样,这封信是教人如何用简单的三招,辨别你周围的人是否正收到心肌梗塞或者心脏病的威胁。

英文很长,我简单地说一下。有一个人参加烧烤聚会,忽然摔倒在地,大家都不在意,他也没往心里去,站起来继续吃。聚会结束后,这个人送医院不治身亡。大家忽然想起,他刚才是心脏出了问题。

如何防止因心脏出问题而发生的猝死,心脏病专家强烈推荐大家用简单的三个办法,进行测试。

1、让对方笑一笑。
2、让对方说句话。
说一个简单的句子,比如:我刚才吃了烤全羊。
3、让对方把双臂举起来

如果上述三项有一项做不到,记住,立即拨打急救热线。

发邮件的人说,如果大家都学会三招,可能会从周围出意外的十个人中救活一个人。

是不是普及众生啊,大家都互相转告转告吧。英文原件附后。

STROKE: Remember The 1st Three Letters… S.T.R.
[]
My friend sent this to me and encouraged me to post it and spread the word.
I agree. If everyone can remember something this simple, we could save some
folks. Seriously.. Please read:

STROKE IDENTIFICATION:
During a BBQ, a friend stumbled and took a little fall – she assured
everyone that she was fine (they offered to call paramedics) and just
tripped over a brick because of her new shoes. They got her cleaned up and
got her a new plate of food – while she appeared a bit shaken up, Ingrid
went about enjoying herself the rest of the evening. Ingrid’s husband
called later telling everyone that his wife had been taken to the hospital
– (at 6:00pm , Ingrid passed away.) She had suffered a stroke at the BBQ.
Had they known how to identify the signs of a stroke, perhaps Ingrid would
be with us today. Some don’t die. They end up in a helpless, hopeless
condition instead. It only takes a minute to read this…
A neurologist says that if he can get to a stroke victim within 3 hours he
can totally reverse the effects of a stroke…totally. He said the trick
was getting a stroke recognized, diagnosed, and then getting the patient
medically cared for within 3 hours, which is tough.

RECOGNIZING A STROKE
Thank God for the sense to remember the “3” steps, STR . Read and Learn!
Sometimes symptoms of a stroke are difficult to identify. Unfortunately,
the lack of awareness spells disaster. The stroke victim may suffer severe
brain damage when people nearby fail to recognize the symptoms of a stroke.

Now doctors say a bystander can recognize a stroke by asking three simple
questions:

S * Ask the individual to SMILE .
T * Ask the person to TALK to SPEAK A SIMPLE SENTENCE (Coherently)
(i.e. . . It is sunny out today).
R * Ask him or her to RAISE BOTH ARMS .

NOTE : Another ‘sign’ of a stroke is this: Ask the person to ‘stick’ out
their tongue. If the tongue is ‘crooked’, if it goes to one side or the
other that is also an indication of a stroke. If he or she has trouble with
ANY ONE of these tasks, call 000 immediately!! and describe the symptoms
to the dispatcher.

A cardiologist says if everyone who gets this e-mail sends it to 10 people;
you can bet that at least one life will be saved.

Loading

网络书架

March 2nd, 2007

天涯在线书库–>米歇尔·福柯

马克思《1844哲学经济学手稿(英文版初稿)》

Jeff Ascough:国际知名的婚纱摄影

赵月枝大众传播论文(中英文混杂

Loading

科学迷思: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March 1st, 2007

加拿大学者文森特-莫斯柯(Vincent Mosco)研究发现,当电报、电力、电话、无线电广播、电视发明之初,知识界和公众舆论对这些新生事物的看法,与当前人们对互联网的看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当1868年电报诞生的时候,媒体用充满敬畏和欣喜若狂的语调写道:“我们全人类的存在正在发生转变”,“人类之心按照同一节拍跳动”,电报将把全世界的外交家集合到一个电子圆桌之前,“一切战争都将停止,和平的国度即将建立。”

1893年,当电灯第一次照亮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人们真诚地相信,电力不但会带来新的光明,而且会带来全新的生活。城市的夜晚将不再有犯罪。也许美国田纳西州一位贫穷农民在教堂里的发言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世界上最伟大的事,就是你心里有上帝的爱;第二伟大的事就是家里通上电。”

电话的发明把人们带入了20世纪,当时人们相信,有了电话,一切聚会、派对都可以取消了,因为大家可以在任何地方随心所欲地远距离交谈。那时不但有人收听“电话报纸”,甚至有人从剧场架设专线,在家中收听交响音乐会。更有意思的是人们对电话带来“社会新秩序”的迷信,有人相信电话可以加速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因为“我们在电话上是平等的”。

无线电广播诞生之时,人们认为这项发明可以跟古腾堡活字印刷术相媲美。无线电之父马可尼相信他的发明“能够为世界带来永久的和平”。华盛顿的一位大主教说:“我相信无线电广播是促成20世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潜在力量。”今天我们所说的虚拟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那时有人鼓吹说“哈佛大学将扩展到每个家庭。” 道格拉斯(Douglas)研究发现:无线电通讯还催生了最早的“黑客”――无线电玩家,这些人被冠以“无线电男孩”的称号,并出现在文艺作品中,因为他们基本都是年轻人。在虚构的故事里,这些新时代的英雄救孤儿,抓逃犯,海上救险。不过好景不长,随着军界和商界认识到这种新媒体的威力,他们通过院外活动,把“无线电男孩”们从空中驱逐出去,无线电广播成了商业化的天下。

电视与互联网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20世纪中期,当电视发明的时候,“一切都将终结”的口号再次响起来。当时的学者们相信,电视将带来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将开创一个新的时代。罗伯特-李在他著名的《电视革命》一书中宣称:电视将消除人们的排外观念。“你不会把坐在你家客厅里跟你聊天的客人当成一个外人吧?尽管这人依靠电子化的方式(出现在电视中。)”人们几乎一致相信,电视能够教育人,使人拥有更聪明的判断力。

有线电视简直就是互联网的前身。在1972年最受欢迎的一本书是史密斯(Smith)写的《连线的国度――有线电视:电子交流的高速公路》。听上去很熟悉,是吧?当时史密斯等人的兴趣在于怎样把有线电视变成“信息高速公路”。在1969年美国电子工业协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呼吁建立全国有线电视网,使人们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发送邮件,坐在家中浏览图书馆,通过录像监控犯罪,并实现电子购物和电子银行服务。

但是,正如你所知,以上种种憧憬和许诺都没有变成现实。现实是,随着电报、电力、电话、广播、电视的发展,那些依附在新技术之上的神话都渐渐地失去了魔力。技术最终都变成人们日常应用的一部分,没有改变人性,没有终结时间和空间,也没有带来更多的平等、民主与和平。

Loading

说这话就太没良心了吧

February 28th, 2007

纪录片《颍州之血》获了奥斯卡奖,“原新华社高级编辑。曾长期从事中国新闻对国外的报道”的熊蕾女士在博客上写了篇影评,认为该片艺术价值不高。这本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也无可厚非。

但是,在这篇博客的结尾,熊原高级编辑说了这样一段话: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了解到,现在世界范围内,对艾滋病的资金投入巨大,而其中吃艾滋病饭的人也很多。
从这部片子来看,的确如此。

“吃艾滋病饭的人”,这话真可怕!恐怕只有饿得连良心都吃掉并拉掉的人,才说得出口。

Loading

小虚惊引发的思考

February 26th, 2007

Firefox崩溃,自动保存的密码全都丢失。当我打开Blog准备写点什么,发现已经无法登陆。这倒难不住我,我选择了找回密码。Wordpress出现对话框,让我输入用户名和邮箱。我输入wangpei,还有一个常用的邮箱,返回的信息是:数据库里没有这个用户名或邮箱。

奇怪了,我试了好几个邮箱,结果都是一样。从网上看到一个办法,就是直接进入MySQL数据库去修改用户名字段。当然进入数据库需要双重密码,一是托管商的密码,另一个是数据库管理密码。

我发现我坠入了密码的海洋。数据库管理密码我是记不住的,唯一的办法是登陆FTP,把WP-CONFIG文件取下来打开,看存储的密码。如你所知,这还需要一重密码。

幸好FTP直接储存在我的电脑上,很容易就查到了数据库密码,又查到了我所用的管理员ID,以及相关联的邮箱,原来这是我不常用的邮箱。

这一次,又迎来了一个艰巨考验,我需要登陆进这个不常用邮箱,才能在WORDPRESS里取回密码……

在数字时代,密码成为打开一重重无限坚固大锁的钥匙。在现实世界中,你丢了钥匙还可以请撬锁公司,在虚拟世界里,丢失了钥匙在理论上讲,意味着大门永远关闭。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安全的管理方法了。你的钥匙掌握在具有更高权力的人手里(比如:网管员,GOOGLE公司……)

有人把网络跟自由划出等号,事实上,这种乐观的论调一点都不新鲜,在哲学界和社会学界,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海德格尔、福柯、哈贝马斯对此都有论述。

按照法国思想家Virilio的观点,虚拟世界带来了虚假的选择,即虚幻的自由。因为你在虚拟世界里选择什么,(比如选哪种QQ头像,用什么Blog程序,买何种虚拟财产),对现实世界的权力来说,实在无关大体。而技术带来的最大作用,却使得权力层的力量更加强大,管理只需要比特的储存和传输就够了。

早在1791年,边沁就设计出一套“观察屋”(panopticon)的监狱管理模型。按照边沁的设想,监狱中央设一座了望塔,四周全是单间牢房。“观察屋”里的少数人监控着牢房里的多数人。牢房里的人不能彼此沟通,也看不到监控者,但他们明白自己是被监控的。

福柯深受边沁的启发,他认为观察屋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模型,它揭示出权力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福柯认为,作为纪律的权力,被日渐推广到了学校、工厂、医院、军营里。DELEUZE继承了福柯的思想,进而认为,所谓信息社会也可以看成是控制型社会。

信息社会如果不加控制地发展下去,会把整个社会置于“观察屋”的监控之下。你上的每一个网站,看或写的每一个比特的数据,你银行的每一笔交易,你打的每一个电话,发的每一条短信,你去过的每一个地方,你开车经过的每一个路口,甚至你在公共场所下的影像……都会被悄悄地记录下来,储存在一个巨大的数据库里。一旦你违反了规则,一张无形的大网就会收紧。未来社会,将不会有嫌疑人这样的词语,数据就是如山的铁证,甚至连法官、律师、陪审团都免了,因为计算机会自动完成审判,而且可以保证判罚100%的准确。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切监控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遵守规则的人来说,甚至感觉不到监控的存在。

此时的你,脑子里记着一串串密码,打开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之门,但是这一切也逃不过“观察屋”的眼睛。“观察屋”不需要窃取你的密码,偷看你的数据,仅仅守在门外或者适当的时候把门永远锁闭就足够了。

美国时代周刊把2006年年度人物授予了你,你开始觉得自己好像是个人物。但实际上,你什么都不是。你只是握着一串钥匙,急匆匆走在路上的一串数据。高塔之上的那个人,只需要轻轻敲击一下Delete键,你就彻底地被抹去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时代并没有带我们走进那座先知们应许的黄金天堂。

Loading

一瞬间

February 25th, 2007

下午打完了篮球,往公寓走。忽然我被瞬间辉煌的景象迷住了。太阳凌跃在厚厚的云层上,教堂树木都变成了灰色的阴影。太阳下面,仿佛是一片神秘的海,又像一座漂浮的城。这一刻,永恒的存在显露出真容。

Maybe this is Die Sublimierung. Once being sublimated, one will never be fallen away.

Zengotita认真地比较了气象主持人与新闻主持人后,发现气象员更加谦卑,更擅长用手势的舞蹈来传递信息,从不试图说服别人,也从不咄咄逼人。Zengotita进而得出结论,观天象而知上帝,神明就在风暴中。

Loading

法国《世界外交论衡》

February 24th, 2007

祥林嫂单知道春天有狼,不知道冬天也有。和菜头单知道美国有外交杂志,不知道法国也有--《世界外交论衡》(Le Monde Diplomatique)。

我再搜索法国思想家Paul Virilio时,无意间发现了这本杂志。在英语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世界需要不同的视角和声音。而《外交论衡》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法国边界,被译成30多种语言。尤其是它的中文版,肯定出自学贯中法的大家们之手,译文训雅流畅,试录一段:

网 际 网 路 长 期 来 被 普 遍 界 定 为 网 站 数 永 无 止 境 , 可 提 供 各 种 不 同 政 治 立 场 论 述 大 鸣大 放 之 自 由 . 然 而 事 实 指 出 , 最 流 行 的 网 站 如 今 均 已 沦 入 全 球 首 要 传 媒 集 团 之 掌 控 . » . 换 言 之 , 传 播 业 历 史 殷 鉴 昭 彰 显 示 , 当 某 一 新 通 讯 媒 体 兴 起 时 , 从 十 八 世 纪的 报 纸 , 1970 年 代 的 无 线 电 广 播 乃 至 当 今 的 网 际 网 路 , 始 而 与 人 言 论 自 由 扩 充 之乐 观 远 景 , 继 之 则 落 入 金 权 魔 掌 , 舆 论 因 此 标 准 化 . 君 不 见 , 经 由 搜 索 引 擎 所 建 立的 网 路 族 个 人 档 案 资 料 被 转 售 与 厂 商 , 以 便 其 得 以 更 精 确 锁 定 潜 在 消 费 客 户 吗 ?(原文

广告到此,剩下的自己看吧。

ENGLISH:http://mondediplo.com/
中文版:世界外交论衡

Loading

BLOG魔咒

February 24th, 2007

不知道什么原因,最近紫光拼音与Firfox和Wordpress冲突得厉害,我先后写了两个帖子,最终全都因为死机而荡然无存,郁闷坏了,也学乖了。现在老老实实地利用写字板打字,等写完再粘上去。

春节匆匆忙忙地过去了,仿佛没有带走什么,也没有留下什么。有一点变化,我觉得戒酒的时间到了。原因很多,归根结底是不想喝了。

远离家乡的春节,也不能说没一点收获。第一是终于静下心来想了一些以前不太去想的问题;第二是参加了英国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收获非一言两语可以尽述;第三读了一些书,从图书馆满满当当的书架上,不依靠任何推荐,仅凭借敏锐的嗅觉,就结识了几位思想家:研究虚拟社会的美国左翼社会学家Ben Agger,研究大众传播理论的美国传播学教授Tomas De Zengotita,还有法国思想大师Paul Virilio。读了介绍福柯思想的通俗漫画书,借来了当代意大利左派思想家Negri与Hardt的《帝国》,可惜没来得及啃就被图书馆催讨了回去。第四,打过一次篮球,觉得运动一下挺好的,希望以后能在确保不受伤的前提下多运动运动。

现在宿舍里局域网坏了,适逢周末,估计没人来修。这样也好,可以好好看看书,赶一篇6000字的约稿。

红灯笼还挂在窗台上,异乡的春节已经过去。春天就要来了,夏天也不太远了。完成最后四门课的作业,再写完毕业论文,我就要回去了。我们谁都打不赢时间,就像刘桂兰打不赢酒瓶,就像和菜头打不赢爱情。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