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妹妹

May 2nd, 2007

最近《卫报》每期都附送一本《20世纪伟大演说》小书,今天这本是弗吉尼亚-沃尔夫在1928年剑桥女子学院的演讲“莎士比亚的妹妹”。剑桥邀请她去讲讲女人与文学,沃尔夫提出了一个论断:女人必须有一个自己的房间,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才能奢谈什么文学创作。

沃尔夫又假想,莎士比亚有一个妹妹叫朱蒂丝。她拥有莎士比亚一样的才华,但又能怎样呢?她没有权利上学,只能顺手看看哥哥留下的书。没翻几页,父母就叫她干活去了。她也许会写上几行字,但要么偷偷藏起来,要么自己烧掉。他的父亲把她许配给了隔壁羊毛匠的儿子,她痛哭抗拒,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沃尔夫读英格兰史书发现,“打老婆是男人的一项权力,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不以此为耻。”“女儿如果拒绝父母嫁给指定的男人,父母有权把她锁到房间里,而公众舆论都已习以为常。”17岁的朱蒂丝决定逃走,沿着哥哥当年的路线去伦敦。但在伦敦她得到的只会是嘲笑和拒绝,没有剧场会收留一个女演员,最后她只能在一个冬夜结束掉自己的生命。一语成谶,1941年,弗吉尼亚-沃尔夫自杀了。

看完这本小书,我不禁想起中国,想起当代,想起互联网空间。虽说现在很多女人经济上已经独立,有了自己的房间,但是社会对女人的歧视却依然比比皆是。

杨丽娟事件,与其被看作是一场媒体无良的表演,不如看作是一场歧视女性的集体癔症的发作;“芙蓉姐姐”被用作自恋狂的代名词,也许正是一场绵延不断的悲剧中的小配角。对上海宝贝、木子美的批评总是跟她们的性别联系在一起。所谓身体写作,不过是对男性霸权的一种飞蛾投火式的抗争。

再看看论坛、博客上掐架常用的语言,“你怎么跟个老娘们似的”、“你怎么跟个女人一样”,女人变成了心胸狭隘的同义词,更可悲之处在于,连一些女人自己都这么说。最讨厌木子美的往往是女人,嘲笑芙蓉姐姐最厉害的也是她的同性,男人们在一旁边看热闹,边陶醉于性别带来的满足感。

女人被物化,漂亮女人变成现实商品或者文化商品,被出售和消费。互联网虚拟社会陷入一种迷狂,津津乐道女人的身体、部位、走光,没有人在乎她们的思想、内心,更何况灵魂。

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一个女人想在网络上透露心迹,寻求安慰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天涯杂谈最近有一个帖子,一个伤心的未婚妈妈在找孩子的爸爸,在10多页的回复里,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对作者的谴责、嘲笑,还有不少业余的心理医生给她确诊为“精神不稳定”。

中国是一个习惯于歧视女人的社会,男人极少平等地对待女人,贾宝玉式的女性崇拜跟西门庆喜欢三寸金莲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而大部分女人们也习惯了她们的地位,不知不觉加入到性别歧视的大合唱中。

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妹妹,还是曹雪芹的妹妹,即使不会再被父亲或丈夫锁进小房间痛哭流涕,也会把自己关进大一些的房间,低声啜泣。

Loading

我的五一节

May 1st, 2007

下午在躺在公园的草地上,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当然睡得不踏实,春风清凉地吹着,太阳暖暖地晒着,天空蓝得让人想溶解,树叶有六种颜色,鹅黄,淡绿,翠绿,深绿,棕红,靛蓝。醒来人感觉从里到外像泉水洗过,又像在光明隧道里转了一圈又复活了一样。

晚上去看来自爱尔兰的大河之舞,暂且忘掉论文,忘掉作业,忘掉明天要上课,像羚羊忘掉狮虎,像鳟鱼忘掉渔夫,像嘉陵江忘掉三峡大坝,静享我在英国的倒数第十周。

Loading

上帝也Tube

May 1st, 2007

一位语言学家说过这话:“语言是人类仅次于性的最好的交流方式。” 那视频姑且排到第三位吧。随着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的火爆,国内外诞生了一大批追随者。模仿是最好的赞美,不过依我看,Youtube也发展到头了。上久了之后,你会发现,它实际上不荤不素,当成一个视频硬盘尚可,真要是从中找点有用的东西,难啊!

昨天看《卫报》,里面介绍了一个纯素的视频网站,GodTube.com。这是一个基督教文化的视频网站,与Youtube最大的区别就是内容很单纯。适合欲壑难填的人上去清心寡欲一下。这个网站最近在西方媒体中频频被提及,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它没有太多说教气息,用网站自己的话来说,就是funny, clean,有趣又干净。

全部节目中被观看次数第二多的是一个讽刺传教的短片《无神论者的恶梦》。一个人拿着一只香蕉,向人们传教。他说,无神论者的恶梦来了!看看这个香蕉吧,它证明了上帝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香蕉的造型是一个弧线,便于人手拿;它的皮可以剥开,而且不会溅你一脸果汁,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让人吃。片子下面有人跟贴:是吗?那您该怎么解释菠萝呢?

Loading

从今天起做一个豆瓣

April 30th, 2007

尽管很早就在豆瓣注册了,尽管跟豆父阿北还合过一张影,尽管和菜头一天到晚喊破了喉咙向大家推荐,我还是直到今天才发现豆瓣是个好地方。不赘,看我的豆瓣吧。

Loading

英国推出收费数字报纸

April 30th, 2007

从今天起,英国《卫报》跟《观察家报》一道,推出收费PDF版数字报纸,收费标准每月10镑左右。相当于纸质报纸价格的一半(《卫报》的零售价每份是70p)。详情如下:

Digital edition promotional | Subscriptions index | Guardian Unlimited

要说数字报纸,国内发展比英国快多了。很多家媒体都推出了PDF电子版,不过很少有向用户收费的,因为没有人愿意交钱。

在此隆重介绍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数字报纸,欢迎大家免费去看。

Loading

近期购书

April 29th, 2007

与托尔金有关的书
The Monsters and the Critics and Other Essays
The Letters of J.R.R.Tolkien
J R R Tolkien: A Biography
The Children of Hurin

牛津的书
The Oxford Book of Letters
The Oxford Book of Humorous Prose: From William Caxton to P.G.Wodehouse – A Conducted Tour (Oxford Books of Prose)
The Oxford Book of Essays (Oxford Books of Prose)
The New Oxford Book of English Prose

还有一本新版的莎士比亚传。

晒书完毕,写作业。

Loading

英国小地震

April 28th, 2007

EARTH QUAKE

今晨8:15分,英国东部肯特郡发生了里氏4.3级的小地震,引起当地居民一阵恐慌。上网一看,只有卫报的网站上首页有报道,泰晤士报、独立报都没当回事。

这已经是2002年以来英国最大规模的地震了。英国历史上地震很少,最大两次地震发生在1382和1580年的伦敦,6级,只死了两个人。

Loading

超越和菜头索性转个够

April 28th, 2007

此地人傻钱多速来开店–

德国之声报道:欧洲廉价品牌H&M中国受追捧 | 经济纵横 | Deutsche Welle | 2007.04.27
欧洲廉价品牌H&M中国受追捧
H&M进驻上海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H&M进驻上海

4月12日,瑞典服饰连锁店H&M正式登陆上海,并请来歌星凯丽.米诺基造势。在欧洲享受平民待遇的H&M,在中国却吸引了近千人排队,甚至惊动警察维持秩序。中国人饥渴地追求时尚,凡是外国品牌,通通收入囊中。中国时尚一族消费能力到底有多大,H&M还要摸石过河。

位于上海淮海路的H&M 旗舰店在开业之日迎来了近千人排队等候,警察也出动维持秩序,开业不到半天,部分服饰已被一扫而空。如此红火场面,给同档次品牌ZARA和C&A带来一丝不安。中国时尚一族对外国品牌的崇尚,帮助国外廉价品牌在中国立足。

H&M集团首席执行官若尔夫.埃里克森(Rolf Eriksen)在开店仪式上再次强调集团理念“以最好的价格,提供流行与品质”。每一季新装,H&M都高调地展示,名模名人纷纷为之捧场。“平价时尚”的战略使H&M在欧洲市场大获全胜。虽然在欧洲是廉价的时尚,在中国却是中档价位。埃里克森称,上海旗舰店出售的服饰与其他地区相同,目的是试探市场。H&M吸取在美国因过快扩张而失败的教训,在中国并不急于占领市场,不想因同样的错误失去中国这个有潜力的市场。

由于市场和消费能力很难估计,各品牌之间展开了一场小心翼翼的角逐。北京经济研究公司的阿瑟·库伯(Arthur Kroeber)认为,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美元的地区才是对国际公司有意义的市场。目前只有上海、北京以及广州附近的珠江三角洲符合这个要求。这些地区共计1.5亿人。十年之后,主要的市场仍然局限在上海、北京和广州地区。虽然人均年收入预计会提高到10000美元,但仍远不及西方国家的水平。

中国人的时尚意识不断提高,但消费能力是否能跟上步伐尚存疑虑。外国品牌看重中国市场,这块宝地上各展拳脚,孰胜孰败,相信不久便能揭晓。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