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三分之二的英国人谎称看过名著

March 11th, 2009

【按】BBC公布的这个调查很有意思,原来《朗读者》中的汉娜,在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人们为了面子,不承认自己没文化。所以,才有三分之二的英国人谎称自己看过某本名著。这种现象在中国肯定也不少,有多少人,真正完整地读过一遍《红楼梦》呢?我承认,后四十回我基本没有看过。

英国人读书的秘密

乔治·奥威尔二战年代曾在BBC任职。据说1948年完成的预言黑暗未来的《1984》书中形象描绘的“真理部”餐厅原型便是当时的BBC食堂。

读书在诸多文化里被视为美德,因此,出于虚荣心或其他原因而夸张自己这方面的成就对一些人难免有吸引力。

然而这种夸张欺骗的广泛程度可能令你吃惊。

刚刚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英国人都曾谎称自己读过实际上并没有读过的书。

最“热门”的作家

名单上列居首位的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 – 1950)的《1984》。接受调查的人当中42%都说自己曾谎称读过这本书。

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31%)说他们读过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 – 1910)的巨著《战争与和平》,而实际未然。

调查是《世界读书日》(World Book Day)英国主办者的网站展开的,共有1,342人参加了调查。

排行榜

网站上列出了十个书名,问接受调查者他们曾否骗人说自己读过上面实际并未读过的作品。

不少人也承认他们曾谎称读过各种经典著作,包括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 – 1817)、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 – 1870)或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1821 – 1881)的作品。

在回答“你看谁的书最愉快?”时,接受调查者当中61%都说是《哈里·波特》(Harry Potter)的作者JK·罗琳(JK Rowling)。

这次还有41%的人承认他们在没看完书的时候会跳到最后去发现故事的结尾,另有48%承认他们买书送人的时候会自己先读完这本书。

弄虚作假排行榜

《1984》- 乔治·奥威尔(42%)
《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31%)
《尤利西斯》 – 詹姆斯·乔伊斯(25%)
《圣经》(24%)
《包法利夫人》- 居斯达夫·福楼拜(16%)
《时间简史》- 史蒂芬·霍金斯(15%)
《午夜的孩子》- 萨尔曼·拉什迪(14%)
《追忆似水年华》- 马塞尔·普鲁斯特(9%)
《我父亲的梦想》- 巴拉克·奥巴马(6%)
《自私的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6%)

原文出处,需破墙

Loading

我不做一个泡在营养液中的大脑

March 10th, 2009

大致翻了一下近来的博,除了谈书,就是音乐和视频,难道我的行动力都退化掉了吗?难道我的生活只剩下一个副词了吗?

reflection-of-sky

可是,春江水已暖,水暖鸭先知。

Loading

秀书

March 9th, 2009

近日在我常去的打折书店以85折的优惠价购得好书数种

1、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本书我有电子版,买了纸质的才踏实,就像遇到一个好姑娘,再怎么约会也不如娶回家放心。

我最早是被这书名吸引的。这名字听着就带有画面感,想象一下:我中原大地,莺歌燕舞,文恬武嬉,而塞外大漠,万马齐发,刀剑出鞘,这时候的日常生活因为带有悲剧感,而更为迷人。

2、安德鲁-戈登(难道他爷爷被太平天国打死了吗?)《日本的起起落落–从德川幕府到现代》,买这本书不是冲着作者是哈佛的教授去的,而是看在译者的面子上,其翻译者李朝津,是位台湾人士,不用翻就知道靠谱。

3、百度公司《百度一下:互联网时代的2008年度记忆》:翻了一下,基本上是百度每周的搜索排行榜的榜单和简析。各花入各眼,这本书虽然是资料,但我感觉价值很大,这是研究中国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的好材料。我们这个时代不乏抒情,不乏议论,缺的就是真实的数据和靠得住的事实。

4、何皮特《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Institutions in Transition:Land Ownership,Property Rights and social conflict in China) ,这本书我只看了一眼就毫不犹豫地买下。因为其中的一个词语。“空制度”。

何为“空制度”,作者说:

“空制度”通常是指各利益集团在政治敏感问题上相互妥协的产物;一遍是反对派的严密监控,以确保新制度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一遍是赞成拍取得的表面胜利,尽管新制度代表他们的利益,但该制度却不会对社会行为者的行为产生任何实际影响。(p.106)

5、李长声《日下书》。一本关于日本书的书。作者是《读书》杂志的长期作者,走的是日系路线。到了日本之后,一头扎到书里,读这种信息量大又率性十足的书,真是享受啊。

我在广州日报每周有个小栏目“雷人书”,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日本早已有之。有位佐高信的评论家,常常快人快语,对市面上应景流行之作,毫不留情那个,连评论集都叫《斩书斩人》。佐高曾在岩波书店的《世界》杂志上,开过一个专栏叫“本月破烂书”,佐高的火力甚猛,批评起来毫不留情。例如,他这么评论渡边淳一。

渡边淳一的小说《化身》在《日本经济新闻》上连载时,经济大国日本的各公司内,尤其是董事室里,从早就充满了淫靡味儿,因为工作几乎不过是盖盖图章的董事们为《化身》撩拨,目光在女秘书们的身上溜来溜去。他们不敢看《星期五》、《焦点》之类杂志,于是用渡边小说尝试“纸上性交”。渡边小说替代发泄后收拾的纸,在这个意义上,可称之为“卫生纸小说”。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散文太好写了,基本是资料汇编和翻译,没多少原创嘛!

不需要你原创,只要你的书里有货真价实的信息量,我们就愿意掏钱,比那些原创的垃圾贵三倍都可以。

Loading

购书中心

March 9th, 2009

要签约多少垃圾制造者
才能让跑马场一样的购书中心
不再亮出舌苔或空空荡荡

历史的架子前
堆满明朝那些事儿
已经出到了第6季
尽管我是孙中山的FANS
我还是忍不住在心里呐喊
还TM有完没完
努尔哈赤呀你在哪里

二楼文学馆人头攒动
最热闹的是青春文学
鬼在这里吹灯
妖精在这里打架
孩子们坐在地上组成人肉盾牌
把怪蜀黍们挡在青春之外

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归宿
那要发票报销的秃顶中年
手里抚摸着《党校同学》
腋下还夹着3个《驻京办主任》
那个穿纳粹式样皮靴的女子
在搜索张爱玲
我该不该告诉她
大陆还没有《小团圆》
这里只有小团员
还有从了良的小时代

在一排独立的书架上
我惊喜地看到我的朋友慕容雪村
所有的作品重新包装
排成一排好像南池子一带的红砖墙
为了这一天
他特意成立一个图书出版公司

当一个作家像老舍一样塞满一面墙的书架
我就知道他已离我们而去了
但是也不尽然
柯云路占据的空间也不亚于老舍
而且活得很健硕
唯一可惜的是少了他的代表作《大气功师》

外国文学争夺更加白热化
去年获诺奖的英国老太婆
跟今年获奖的法国老头子
比赛谁更滞销一些
村上春树的位置也岌岌可危
竞争不但来自电车之狼
还有更厚重的德川家康
照这样下去
紫式部
只能穿过时光隧道
去负责一个专管紫色式样服饰的部门
而川端康成
只配给
德川家康
端一碗中成药
这还算幸运
看看小林多喜二
连做陪衬的资格都没有
只因为名字里有个二

就这样我在书海中徜徉
把稍微能看的几本书的名字记在手机上
我要把拉动GDP的工作交给卓越和当当
而永不打折的购书中心
只能成为我偶尔散步和抒情的地方

Loading

雷人体频现江湖

March 8th, 2009

原载《广州日报》

经过一个礼拜的思索,我明白了,雷人书不是雷公电母的子孙写的书,而是用特殊文体写成的作品。最早被网民发现的雷人文体是诗人赵丽华所创的“梨花体”,特点是把一句大白话拆成好多段。

后来新文体层出不穷,有纺纱体,就是仿照莎士比亚风格的语言,特点就是用排山倒海的排比句和重重叠叠的比喻来填补实质性内容之间的空间。比如,昨天晚上,我对学生王小力说:

“阁下如此分明地讽刺在下,好比犀牛讽刺坎帕斯草原,好比苍蝇讽刺五星级厕所,让全世界的海水的都决堤吧,让全人类的泪腺都开启吧,让全宇宙的天体都碰撞吧,那也无法弥补我对王小力这么多年的栽培的损失……从来没有一个师傅这样爱他的徒弟,也从来没有一个徒弟这样被师傅所爱;任凭星星月亮和太阳还有春花秋月几十开,都改变不了我对你的培养我对你的盆栽。”

当然“纺纱体”对受众要求很高。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学底子,才能做出王小力一样的回复:“尊敬的佩佩师傅,请允许鄙人向您行一个华丽的曲膝之礼,正像您说的那样,高贵的师傅并不是谁都能胜任,希望在雷电交加雨蒙蒙的月圆之夜,鄙人能再次目睹您的荣光。”

对受众要求不高的文体大概就是“糖果体”了。“糖果体”又称“糖糖体”,作家黄集伟给出的定义是:“所谓“糖果体语文”是指那种娇滴滴、腻乎乎、粘嗒嗒的文字。“糖果体”基本修辞技巧是将大舌头文字乃至南腔北调逼真还原为替用字(多为别字),以期传神。”糖糖们喜欢把“的”说成“滴”、把“是”说成“素”、把“不是”说成“8素”,用糖糖体改写后的鲁迅文章像下面这样(校对老师,下面引号内文字可不必修改,因为这不是普通人类的语言)。

“糖糖绝对素真正滴猛士哦~~因为糖糖看到“惨淡滴人生”~“淋漓滴鲜血”~这几个字滴时候都没有害怕滴感觉滴说~~O(∩_∩)O~糖糖真是又难过又高兴~还没能做到~大家要加油哦~糖糖会在前方等着大家的O(∩_∩)O~~糖糖的Daddy说造化这个词就是为糖糖这样滴人准备的~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淡红滴血色来看糖糖时的悲哀~可是呢~就是有这些~糖糖才会有年轻的感觉哦~这种一边害怕好讨厌滴感觉来临一边好害怕好讨厌滴感觉~”

“原来这种不说人话的style就素传说中的糖糖~~”黄集伟推测,“糖果体”语文爱好者中少女多,少妇少。根据我从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似乎不然,越是少妇越喜欢用这种黏糊糊湿漉漉的文体,也许这种滴滴答答的感觉同样来源于某种生活吧。

最后呼吁一下,大家发现比较雷的书,请推荐到这个邮箱:[email protected],您的推荐如被采用,您的大名将印在这个版面上。

本周雷书榜

1、张贤亮《壹亿陆》

雷人指数:4星

张贤亮在《收获》2009年第1期发表了一部小说《壹亿陆》,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张看到小报上说,现在最严重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男人精子量的下降,精壮正常男人,精液里精子的含量应该达到1.6亿,可是一般人只有1/3不到。小说里有个小伙子,精子含量够数的,因此成了被利益集团追抢的对象。

张贤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一些跟壹亿陆一样生猛的话:

“现在的作家都退到哪里去了?要不写历史,要不就似写个人的内心感受,个人生活的遭遇。我借一个荒诞形式一下铺开了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他们写得出来吗?他又这么广阔的视野吗?有对社会这么敏锐的感受力吗?”

然而,很多人并不认同张贤亮的说法。美国记者何伟纳闷,为什么当代中国小说会有这么多抽象、象征的作品?而在美国文学史上,作家直面现实,在各个层面关注这个社会,是其主流传统。何伟分析,“也许一个原因是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的鸿沟。“

2、 牛汝极《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

雷人指数:1星

这实在是一本无害的雷书,因为一般读者根本不会看这么专业的著作。《东方早报》发表高山杉的书评认为,本书作者存在“不解算数、不具常识、正反互换、诺言空许、旧译弃用、时有脱文、旧错不纠、严重跑题、数据冲突、意外收获”等十宗“罪”。其实,根本没有人在乎这个。因为本周征集不到更雷的书,只好拿来顶数了,牛伯伯请见谅。

Loading

水泥盒子算什么?为她建造一个世界

March 7th, 2009

【按】Youtube上这个高清视频,需要按住暂停,等它慢慢缓存下来才能流畅地观看。这部神奇的短片据说,拍摄只用了一天,但是后期制作花了600多天。这样的辛苦是值得的,哪个姑娘不想嫁给,而哪个男人不想成为,这样一个世界建造者。

Loading

乌托邦情绪

March 7th, 2009

风不定,人初静,朋友推荐了一个歌手。虽然我听不懂这老家伙在唱什么,但感觉就是为我唱的。

点击这里听吧

朋友在MSN中植字如植树:

“夜深了,给你好听的歌.我喜欢的歌手,有强烈的乌托邦情绪,法国人,目前生活在东柏林区域

既使听不懂歌词,你能辨别出里面的俄语和不断出现的BERLIN(白歌朗).尤其是那首BYEBYE L ITALIANO,一个标题用了三种语言,英语的动词法语的代词和意大利的名词.描述那些在深夜操着不同口音的俄国人,西班牙人和德国人意大利人相聚在小酒馆一起醉着舞着,让我仿佛看到昏黄的灯光下的人影和他们革命的欲望与深深的怅然。”

Loading

雷动画

March 6th, 2009

Youtube又可以访问了,放出一段3D表情动画,内容很简单,是一个女孩叙述跟她男朋友一家的龃龉,注意当这个女孩提到她未来婆婆时,那种又鄙视又无言的表情。

放送这段动画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看看世界动画技术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再看看这个2100万打造的主旋律……

想起一个笑话:

一对老夫妇隔壁住着一对小夫妻。夜里,墙那边难免传来翻云覆雨的欢爱之声,老翁不禁仰天长叹。老妪说:“愁的嘛,烦的嘛?人家有嘛咱有嘛!”老翁说:“人家是嘛,咱是嘛,人家干嘛咱干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