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伊甸之东

April 4th, 2009

由于我的工作是更新网站,又由于单位晚上网速慢,我决定一边干活,一边看碟片,最近我看的是《伊甸之东》。

这部剧刚开始的几集,还真把我震撼了一把。那种对底层社会的悲悯,对人间亲情的高举,都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当我看到李东哲在父亲下葬的时候,用肢体语言说出:“我对你的爱比天还要高”的时候,一串老泪落了下来。

但是,当我看到第13集的时候,我决定放弃这部剧集。在这一集中,黑矿长的儿子,继承了黑爹的衣钵,又来跟矿工对抗。

我开始厌烦了。因为在剧中,迄今为止,黑矿长所有的人生目标就是消灭矿工李家,但是每到马上就要成功的时候,不是突然救星从天而降,就是凶手犯罪中止。古希腊戏剧里有一种降神机,每到情节进展不下去的时候,就把一个神降到舞台上,让他解决一切矛盾。看了这部韩剧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这些神仙都爱吃石锅拌饭。

尽管一次次失败,黑矿长从不死心,一计不成,再生二计,子子孙孙,前仆后继,但猎物还是一次次逃脱,仇恨还是一天天增长。

导演大哥,拜托,我从小是看《苦菜花》《卖花姑娘》《金姬银姬的命运》长大的,对于这种毫无理由、不惜代价的恶我见得太多了,并且形成了天然的免疫力。

我决定放弃看这种电视剧,不再与民同乐,我还是沉浸到我小众的快乐里去吧。

于是我拿出BBC版莎士比亚,把李尔王塞进DVD光驱,《伊甸之东》有六张碟,每张12个小时,全部看完要72小时,有这个时间,我把36部莎剧全看一遍也绰绰有余。我不应该委屈自己向大众靠拢,对于我这样一个看左传都能捶床大笑的人来说,看莎士比亚是我的专属娱乐。

Loading

书店戒

April 3rd, 2009

买书

两周前,在苏州,我没有去虎丘看老虎,也没有到狮子林看狮子,而是直奔苏州古籍书店。书店有三层,一层新书,二层打折新书,三层旧书。旧书基本都是半价销售,流连一个多小时,淘得《小篆疑难字字典》、《蝴蝶梦》、《关汉卿选集》等书。

我平均至少十天去一次书店,杭州城内几个民营书店架子上的书,基本都有我的指纹。尽管根据贼不走空的原则,每次我都买一些书,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值得买的书越来越少。我最近一次买书是在“书林书店”,抱回一堆黎东方细说系列。我知道再这样下去,我早晚会把书店搬到家里来。

与此同时,一套香港中文大学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正沿着小沈阳当年的路径,从齐齐哈尔坐上火车赶往哈尔滨,一切顺利的话,下周一,它们就来到杭州。

国内的书店已经没有什么好逛,因为他们基本上都一样。黄澄澄的“汉译世界名著”牌坊一样伫立,但这套书这些年也没添什么新货;人文版、上海译文的版的老掉牙的文学名著占据文学馆,光看书名也看饱了,翻一下的兴趣都没有?至于把余华供奉成大师,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专柜做成生祠,说明多么时无英雄,横七竖八的孙子们都成名了。

与其,那么,不如我们把目光投向台湾,中国文化的最后一块飞地。在那里,至少你可以被下面的书色诱:

牡丹亭

既然,干脆,直接追纽约时报畅销榜单,从美国亚马逊进货,省得对着那些掺了沙子老鼠屎的翻译书窝火生气。

总之,在一定时期之内,书店大可以不去了,网店才是乐土,阅读才是王道。

Loading

作为一个纳税人我想问问“清史工程”现在怎么样了

April 2nd, 2009

中国自古有“易代修史”的传统,后一朝代要为前朝修史。按照这一惯例,民国时整理了《清史稿》,但没有修成一部完整的清史。

2003年左右,在人民大学戴逸等人呼吁下,在前核心首肯下,我国启动了“清史工程”,准备好好地为清代修一部历史。

这一工程听起来非常荒诞,既然要好好地修第25史,取代《清史稿》,那么就要遵守24史的传统。而上国自1949年以来,已经不但历史观颠三倒四,连史实也混淆不清了。新编清史,我特好奇以下几点:

1、是沿用文言文,还是使用白话文?如果在24史后,附上一部白话文史书,简直辱没他先人板板。那还不如直接宣布24史寿终正寝,从本朝起历史终结了呢。如果有文言文,现在有几个能写文言文,难道要急召东东枪老师入馆吗?

2、是保留24史的体例,还是新创体例?中国传统史书自成体例,有纪、志、表、传等基本内容。如果不以帝王为中心,那整个史书体系都要改造,跟24史又没关系了。如果沿用旧历,怎样站在道光皇帝的立场上来说太平天国呢?

3、是堆积史料,还是删繁就简?中国古代修史,有个上乘的标准,叫“文减事增”,意思是说,字数少了,但记述的历史反而更详尽了。由于清史的档案资料繁多,加上这些年中国人一直有好大喜功的毛病,可以肯定这部清史比24史加起来的规模还要大。刚才搜了一下,发现,果然新清史的体量按计划有3000万字。这种破史修出来,是给人贡的,不是给人看的。

4、清史已经修了5、6年了,现在进展如何?怎么没有人出来告诉我们一声。现在见诸媒体的零星报道,都是成果斐然之类的空话,我们需要知道项目的详细进度。以前,一部史书修出来,都要献给皇帝,现在没皇上了,至少要对我们纳税人有个交代吧。

基于以上原因,我对“清史工程”不抱希望。

Loading

行权

April 2nd, 2009

昨晚跟冯一刀月小刀聚了一次,先吃了农家菜,又到冯的新家喝茶,看电视。

说道一个朋友在公司里的股票,冯一刀说,股票是有的,但是他还不能“行权”。

行权这个词,引起了我跟月小刀的兴趣。我们说,这个词听起来怎么这么像“行房”啊。

碰巧我用遥控器按到一个频道,没有画面,只有一行字:“未经授权。”

于是,当日最佳造句(或者说最佳对联)产生了。

你还不能行房
因为未经授权
简称行权

Loading

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女营业员?

April 1st, 2009

杭州美女哪里寻?踏破断桥也枉然。因为杭州的漂亮美眉,一部分晚上呆在酒吧里,一部分凌晨呆在四季青。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服装批发市场吧?北京有“动批”,济南有泺口,杭州有四季青。

四季青每天早上四点就开始迎来批发高峰,到上午八点多,摊位就空闲下来。里面嘈杂拥挤,空气流动不畅,呆久了有窒息的感觉。

但是这里有很多漂亮的营业员,她们的任务除了接洽客户、推销服装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担任模特,展示新款服装。所以,这里的老板离不开美女,否则就没有跟同行竞争的砝码。

现在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姑娘愿意在这个大闷罐一样的服装市场做营业员呢?

很多问题不去调查是永远想不明白的。

感谢《都市快报》记者徐斌这篇体验式报道:《四季青想帮大学生找工作两周以后没有一人留下来》。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的疑惑。

在古代,国史是由起居郎写成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国史是由记者写成的。

Loading

《入殓师》:给所有未完成的天才看的电影

March 31st, 2009

1、昨晚看了和菜头介绍的《入殓师》,看完,和菜头问我这片如何。我说,这是印度人不肯拍,好莱坞不会拍,中国人既不屑又不能拍的电影。

2、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未完成的天才。因为小时候的一个错觉,一生的计划也就生了根。直到成年才猛然发现自己毫无天赋,梦境碎了,热气球破了一个洞,狼狈地从天上掉了下来。

3、阳光下,旷野中,入殓师小林,拉着6岁就学习的大提琴。琴声悠长而激越,这曲子是久石让写的,这故事却不是一个童话,而是童话的终结。

4、上帝看那人孤单一人不好,就为他造了一个女人。看这片子,我耳边响起的是多年以前的嘤嘤哭声,心痛不止。

5、《入殓师》问了一个古老的大问题: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6、不要假装你已知道了答案,实际上亘古以来,根本没有任何人知道。

7、一呼一吸,一饮一啄,天大的事,也化为无。

8、王怡评《非诚勿扰》,借题发挥说,这是一个无处委身的时代,这种托词是弥赛亚情结造成的,救世主不来,我则天地之间哭号奔走无所依托。

9、而《入殓师》更像是禅宗电影,它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虔敬,则世间万物皆可托身,哪怕是整日面对冰凉可怖的尸首。

10、但是要有爱。有一分,就能把天地寒意逼退一分;有一刻,就能把世间空虚填满一刻。

Loading

本周雷书榜(3月28日)

March 30th, 2009

本周雷书榜

一、山奇、加藤嘉《七日谈—来自民间的中日对话录》

雷人指数 4星

当我在二手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仰天长叹一声:“苍天有眼啊!”加藤君,我不是说你,因为在这本对话体的书里,你分明是个配角,主角是山奇,中国著名音乐人,著名导演,曾出版了“励志自传”《走在娱乐界的边缘》。我之所以买这本书,原以为是一本比较中日文化差异的谈话录,买回来才发现是一本比QQ聊天还要水的话痨自画像。这本书里,稍微有点营养价值的是加藤介绍日本文化的段落,但是他的谈话被山奇强行扭断、无情扳头、深深打入,结果加藤君就像于谦遇到郭德纲,只能哼哈半天,最后说一句“别挨骂了”。

二、屈晓丽译《美国的广告》

雷人指数:5星

如果软件也有智能并且会签合同的话,我建议这本书的原作者詹姆斯-特威切尔先生把翻译权直接授予“金山词霸”,因为显然屈晓丽的译文,还不如机器翻译的忠实并且顺溜。我承认读这本书的中文版比做前列腺检查还要痛苦,尽管我从没有做过这种检查。那种尿频尿痛尿不尽的感觉,与读下面的译文的感觉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聪明的,请告诉我。

(闭上眼睛随便翻到一页,第202页)

在杂志刊登的广告中,竹牌女士内衣取笑男士们使用“headlights”和”door knockers”这样的词指称女人的乳房,用“西瓜”一词指称怀孕的妇女”隆起的大肚子“,广告结尾的主题句是”竹牌女士内衣公司,属于两个女人的公司。把它装进你的烟斗里抽吧。“立兹-莱本牌鞋夸耀地说:”你生活中的鞋跟还不够多吗?“……

Loading

到二手书店去挖“雷”

March 30th, 2009

原载《广州日报

假如我是一个图书出版商,我一定会经常去二手书店走走,把那里滞销的书都翻一翻,找出这些书卖不动的原因,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瞧瞧书架上傲然屹立的这些书,从一个选题到成书,经过了多少智慧的脑袋拍板,又经过了多少勤劳的双手制造,才来到这个它们本不该来的地方。可以想象,它们的策划者当初曾是多么兴奋,它们的创作者当初是多么辛苦,然而,这一切全都跟当初想象得多么不一样啊!这些书从一出生就被堆在仓库里,没有一本进过金碧辉煌的书城,没有一本到过咖啡飘香的书屋,他们重见天日的那天,就是被拉进二手书店的那天。

当然,很多书遭受这样的命运并不公平。比如,我昨晚买的《中国茶文化大辞典》由三位年逾花甲的老教授耗费心力编纂而成,现在只能以48元的价钱出售。这本书之所以来到这里,一定是出于阴差阳错,研究茶文化的人找不到它,倒卖普洱饼的人不去瞧它。直到机缘巧合,它来到我的手里,并通过我辗转送给好茶胜过好色的老吕同学。

不过,也有一部分书摆在这里算是实至名归,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这本《唐师曾:从学生到英雄》。唐师曾是一个照相的,说好听点叫摄影师。摄影本来是与光学和化学有关的技术活,但摄影师却不穿白大褂而穿马甲,这是因为曾经有一批人把照相从一个技术活得到升华,成为一门艺术,也有人为它献出了生命。唐师曾确实去过一些危险的地方照相,但并不比山西矿工的工作环境更恶劣,难道一个人因为做了点本分的事,按了几下快门,就一下子变成英雄了?恕我驽钝,我实在想不明白。大概很多读者都跟我一样糊涂,才使这本书来到了二手书店。

还有一些书,被放到二手书店我都觉得太高抬它们了,应该直接搓成烟花爆竹和窜天雷。有一套“大国解疑丛书”横亘在书架上,书名依次是 –《为什么偏偏是美国》,《为什么偏偏是德国》,《为什么偏偏是英国》,《为什么偏偏是法国》,《为什么偏偏是俄罗斯》……为什么偏偏是我卖不动?因为你的书名太欠扁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