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听课笔记《美国内战与战后重建》第1讲

August 26th, 2009

从今晚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不定期推送耶鲁大学David Blight教授讲述的《美国内战与战后重建》

耶鲁大学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在网络上把看家的课程都拿出来无私共享。耶鲁大学的公开课,提供视频、MP3、文字稿三种形式的资料,跟坐在课堂听讲没有任何区别,更重要的是,它是完全免费的。可以下载到电脑上观看,如果有iphone或者itouch或其他智能手机(不是必需的),就更方便了,可以利用闲暇时间随时上耶鲁。

David Blight教授是耶鲁大学研究奴隶制和美国内战的专家,著作等身。其中The Civil War in American Memory获奖众多。 这门《美国内战与战后重建》是他的拿手好课,一共有27讲,没一讲约一个小时。全部课程提供课堂讲课录音、录像和整理文本的下载。

第一讲:绪论:美国内战为什么能够激起人们对于历史的想像?

中国有两种教师:党委书记型、相声演员型。前者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后者插科打诨,不着边际。而Blight教授的视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一个合格的好教师。心存虔敬、口吐莲花,幽默风趣,又懂得节制。

我承认,看David Blight教授的演讲视频是一种享受,看他的手势,他的眼神,让人浑然忘却是在听课,而是在看莎士比亚的戏剧演出。

第一讲回答美国人对内战史为什么着迷?原因有,人们对史诗的热忱;美国人对救赎叙事的偏爱;种族意识觉醒;对失败的眷恋;对现代美国的追根溯源。

Blight教授开场讲了一个小故事,说他一次讲Dred Scott(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为获得自由而打官司的奴隶,后败诉),一个学生在那里看《耶鲁每日新闻》,教授看他那么入迷,就说:“今天的耶鲁每日新闻没有刊登Dred Scott的消息”(众笑)。他说完这番话,学生起身离开了教室。Blight说他现在想起来挺后悔的,不该这么明显表示出自己的不满。

美国大学课堂有个良好的传统,不用该死的PPT,教授就是对着书本和讲义,对学生授课,讲坛上安放一盏温馨的台灯。而国内万恶的大学,都要求老师把PPT做成三级提纲,机械而乏味,扼杀老师创造力。

教授介绍了基本全新的参考书,即便是研究历史,小说也是必备的材料之一。当然,像吴思那样用三言两拍来佐证自己潜规则理论的做法,在西方是不允许的。

教授说,今天是1月15日,马丁路德金的生日,大家都知道他的演讲,我有一个梦,连电视广告都经常在用,但我今天读的是另外一段。马丁路德金说,黑人拿着林肯签发的支票来兑钱,但得到的答复是正义的银行已破产。

表达完对马丁路德金的敬意之后,Blight教授说,请原谅,给我十秒钟时间,岔开一下。接着他深情地讲书的故事,这是这一课,最让我感动的场景。

“这个房间里每个人都把书当成理所应当之物,我们把书扔到地板上,扔到人身上,装到包里,丢掉,乱画。”“要知道在几个世代之前,根本就没有书店可去!你们的先祖父们,除非生活在特别的城市里,否则连书店都没见过。书是宝贵的东西!”

教授继续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新生儿。恩,一本书的诞生可能比新生儿的诞生更有计划和知性。(学生们笑)

言归正传,Blight教授引用希罗多德《历史》的开头:”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遣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采,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

他解释说,希罗多德认为,历史是两件事:第一,历史是关于故事和功绩的;第二,历史要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对待历史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关心分析不关心故事;一种是只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分析。实则,二者缺一不可。

Blight教授讲了他最喜欢的一个关于“修正主义”的故事,美国一档电视节目,邀请了Foner教授和切尼夫人面对面辩论,提到一个词“修正主义”。次日,新闻周刊记者电话采访Foner。

新闻周刊记者问:“Foner教授,修正主义这个概念是谁最早提出来的?”教授说,“也许是希罗多德吧。”记者问:“你有他的电话号码吗?”(全场爆笑)。

为什么内战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教授引用了修昔底德的话,那是因为,“人们对所受的苦难作出了理所应当的回忆。”(The people made their recollections fit in with their sufferings),这话让我想起黄集伟老师每周语文的句子:稗子得到了稗子的命运而已。

内战中受伤的人何其多也,可能是南方人,他们战败了;可能是黑人,他们得到了空头支票,也可能是北方人,杨基士兵有30万死,70万伤。所以,提起美国内战,人们对苦难作出了恰当的回忆。

David Blight教授说,没有一个历史学家是一张白纸、不带观点。每个人对历史事件都有自己的解读。他最欣赏William James的话,并且说一旦统治了美国,就把这句话写进入籍誓词里。William James说:”我掌握的任何一条真理的最大敌人,就是我掌握的其余真理。” The greatest enemy of any one of my truths is the rest of my truths.

为什么美国内战牵动我们的心?教授说,关于美国内战已经有6.5万本书。他有一次造访捷克,甚至看到了一本捷克语译本。如果Blight教授来中国,他会看到中国人王金虎写的《南部奴隶主与美国内战》。

教授说:为什么我们喜欢说内战?也许是因为我们热爱史诗。史诗都有英雄、反面人物、开始、结尾,还有冲突。

也许是因为美国人喜爱救赎故事(redemption),正如William Dean在1900年所说的:“美国人永远喜欢悲剧,只要有个欢乐的结局。”

也许是内战促成了美国的种族觉醒,种族主义是一种罪恶,而内战让罪得到清洗和试炼。(听到这里,我想起了新疆冲突,这个小规模的内战,不知道有没有让各族的良心得到炼狱一样清洗。)

教授不忘了讽刺一把老布什。他说,老布什1989年就职演说的时候,提到南北战争说:“我们必须记住,我们是这样一个国家,宁可派出60万儿子去战死,也不愿意保留奴隶。”老布什似乎忘了,至少这个国家的另一半人是为了保留奴隶制而战死疆场的。

也许人们关注美国内战是因为失败比胜利更值得记录。DB做了个类比,62万美国人死于南北战争,按照同样的总人口平均战死率的话,那么在越战就要死400万人。(实际死亡是5-6万。)

败比战胜更有趣。战争中的失败代表了反叛精神、复活精神以及造反精神。很多人也许对历史上的失败和损失更感兴趣。(DB教授您错了,学过中国近代史的任何一个中国孩子,对失败都不会感兴趣)。

人们对起源的好奇,也是关注内战的原因。南北战争是现代美国、大政府、权力集中、各州权力丧失等种种现象的起源。

第一讲就直播到这里,下一讲,David Blight教授要将美国南北双方的对立,就像惠特曼所说,美国是个想法(idea),这门课就是讲述这个idea是什么,以及围绕它发生了什么。

第一讲完,下一讲再见。

Loading

为手机而生的PDF版《二十四史全译》

August 25th, 2009

我曾经在博客上介绍过民营企业家投资5000万、老历史学家奋斗7年编写的《二十四史全译》的故事。最近,我忽然发现这套PDF版的图书有一个妙用。

因为它的排版是一页两栏,特别适合在手机上阅读。

我用iPhone做了一个测试,用Good Reader这个PDF阅读软件,把《二十四史全译》导入手机。

整页显示的效果是这样的(截屏效果,屏幕尺寸略小于图片,但清晰度比电脑上要高。)

PDF

看上去字体还是太小,不要紧,因为这本书的排版特殊,我们可以选择只看古文。

PDF

也可以选择看另一半译文,效果也不错。

PDF

请注意这个PDF版本的清晰度。

因为这是出版社自己出的PDF配套版,清晰度不是中华书局那些破铅字漫漶、山寨扫描的PDF所同日而语的。

《二十四史全译》原文有4000万字,译文有6000万字,相加1亿字,装进手机的话,够看一辈子了。

我请教牟森读史的办法,他说,24史只能当成史料,不必也不可能通读,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读就够了。

单从读书的角度讲,我们真是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

Loading

私最爱的16个iPhone小软件

August 25th, 2009

喜欢iphone软件的朋友们,在《数码白板报》(wangpei.blog.paowang.net)上,更新了一篇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不好意思,我承认,这是一个拉动消费、提振经济、缩小中美贸易顺差的帖子。

My favorite iPhone Apps

还需要说什么吗?一切都在图里面了。还是需要罗嗦几句:

首先,之所以介绍16个软件,是因为正好凑满一屏。

其次,这个评价有严重的个人色彩,并不具有普世价值,见仁见智,请勿动粗。

再次,我采取卫西谛老师评论电影的办法,采取“三星加星制”,略微修改如下:

1.☆☆☆:不予评分(不建议安装)

2.★☆☆:一星,尚可(不一定安装)

3.★★☆:两星,优良(值得安装)

4.★★★:三星,极佳(不得不安)

5.★★★+★:三星加星,经典(舍我其谁?无可替代!)

最后,介绍的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1、BatteryLife ★☆☆ 免费

电量显示软件。没有特别强大的功能,但是可以上一次的电量和查看的时间,由此你可以推断用电的速度。我觉得这个软件最大的有点是诚实。有很多预测电量还能播放音乐多少小时、视频多少小时的软件,其实是信口开河的骗子。

2、Google 六合一软件,★★☆ 免费

把google日历、文档、资讯、照片(已墙)、翻译、地图、搜索整合到一个界面上,很方便。

3、Awesome Note 简称aNote, ★☆☆ $3.99

收费,价格不菲。最大优点是跟google docs无缝整合,可以把文档导入、导出。我认为它最合理的售价是0.99。不过没办法,苹果app store里,所有商务软件都贵,商人有钱嘛。

免费替代品:evernote

4、iXpenseIt ★★☆ $4.99

这个软件只能记预算和支出,不能记收入,似乎残缺,但在记录花销方面还是物有所值!花钱如流水的人们啊,虽然这个软件不能让你停止乱花钱,但是能够在你忏悔的时候,找到挥霍的症结。其实,只要想想,因为安装了这个软件,你有可能转念少吃一顿快餐,剩下的钱也对得起它的价钱了。为什么不买呢?

免费替代品:Balance

5、Mobile Fotos,★☆☆ $2.99

收费软件,1.99美元好像,是flickr上传软件,虽然免费软件Flikcrit也很好用,但是功能还是这个强大。它能干而免费软件不能干的事包括:原图上传(不缩小尺寸)、视频上传,查看你的Flickr账户里的图片。如果你有一个Flickr pro账户,并且存放大量图片的话,这个软件值得买。

免费替代品:Flikrit

6、Photogene,★★★ $0.99

平常卖2.99,现在是特价优惠期。有iphone上小photoshop之称,能够把你的iphone变成一个图片处理终端,窃以为对专业和业余记者都很有用。可以直接把图片处理好,立即上传,立即向全世界发布,而不需要经过PC。

7、NYTimes ★★★ 免费

能把电子报做成一件艺术品的,恐怕只有纽约时报了。

8、WSJ ★★★ 免费

能把电子报做得比一件艺术品还好,恐怕只有华尔街日报。它有而纽约时报没有的功能是流畅的视频。

9、Tanzaku Pad ★★☆ $3.99

软件名字是日语“短札”的意思,支持双屏连续书写,笔迹控制很好,习惯之后,用手指能写出钢笔的效果。它还带有checkbox,可以用来作to-do软件使用,事实上,我就是这么用的。

这是收费版,收费跟免费的唯一区别就是,收费版可以保存原始文件。所以我建议大家都用免费版就够了。

免费替代品:Tanzaku Pad Free

10、PandoraBox ★★☆ 免费

一个专门搜集播报iphone app降价促销信息的小软件,对于app买家来说,非常好用。

11、Kindle ★★★ 免费

这个软件的存在说明kindle阅读器是一个愚蠢的错误、费钱的累赘,我认识好几个朋友,都是先买了kindle,发现在中国用超级不方便,又买了iphone或itouch的,其最终居第就是安装这个Kindle软件。

有了它不但可以跟kindle阅读器一样可以购买、阅读kindle图书,还可以免费试读图书的第一章,而这正是美国之外的kindle机器做不到的。

12、GoodReader ★★☆ $0.99

如果你有大量的PDF图书,尤其是中文PDF,那么建议买这个软件。首先它支持把PDF有线(不推荐)或者WIFI无线(推荐)存放到iPhone,第二它尽可能利用iphone的屏幕取得较好的阅读体验,第三,据说它可以纠正中文乱字符。

反正我买了这个软件之后,立即把我的24史和汉译学术名著,一共20G的文件放了进去。

13、Stanza ★★★ 免费

无私而有爱的stanza,电子书阅读软件,有超多的中英文内容可供选择,包括古腾堡计划中的图书。阅读体验完美,它的存在是抽到所有收费读书软件脸上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14、Shazam ★★★ 免费

对着它放音乐,它就会“听”,并且开始分析歌曲旋律,到itunes store找到这个音乐的专辑名和歌曲信息。

很神奇吧,我用这个软件,找到了听了N年但一直不知道名字的一首歌,原来它叫:Grass Mud Horse’s Song.

15、Ocarina ★★★ $0.99

nana推荐给我的一款模拟乐器“陶笛”的软件,我更愿意称之为“四孔笛”,或者“外国埙”,这是iPhone上最天才的应用之一。因为它可以把你的iPhone变成一件全功能的完美乐器。

对照官网提供的歌谱,你可以尽情演奏大部分脍炙人口的曲子。虽然是收费软件,但是多么便宜啊,想想吧现在一把口琴都要20元!

16、相机 ★★★+★

iphoe自带软件,想不免费都不成!

终于写到最后一个了,我心目中唯一的一个三星加星的软件。

原因就是当我买了一大堆照相软件(什么ToyCamera, CameraBag, LOMO)之后才发现,自带的相机是最好的。如果你想要特别的效果,只需要放到photogene里处理一下就可以了。

另外,它不可取代的原因是,在3gs上,它具有视频摄录功能,并自带剪辑小软件,可以掐头去尾,剪辑成一个速成的片子。简直太神奇了。

嗨,就写到这里吧,胳膊都写麻了。

重申一下,以上只是个人看法,不构成购买建议。另外价格也时常在变动,如果涨价了,请不要怪我。

接下来,请关注nana同学的软件推荐。

Loading

回到诵读

August 24th, 2009

昨天去书店不为别事,专程采购可以诵读的古文。一套中华书局竖排版的《古文观止》是不可少的,我还一狠心买下了《中國文學作品選注》(袁行霈主編),同样是中华书局荣誉出品。

我怀念我在中学的那些暑假。有一年,在我们村一位读师范的大哥的新屋里,我狼吞虎咽地读了《刘白羽散文选》、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张承志《北方的河》、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祖慰的怪味小说、还有某个高干子弟写的《两代风流》。那是我过得最愉快的一个夏天。新落成的瓦房里,凉风习习,真像陶渊明《读山海经》中所说的那样: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高二的暑假,我记得我得到一本大字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从此朱东润这个名字就深深印在我心里。我读的是先秦两汉那一册,差不多把江淹《别赋》都背了下来。当时,我给千岛妃子(也就是现在的经济学者郭艳茹)写信,通篇用的都是骈文体。开头就是一句:“偶尔一枕新梦,时常两本旧书”。

进了大学,我经常到山上读书。后来,在我的不成熟的小说《歌》中,描写了当时读书的场景:

整整一个下午,小旭捧着一本《复活》坐在小山丘上。风轻轻地吹着,矮小的马尾松在太阳照射下散发着清香,蜜蜂嗡嗡地盘旋在身边不知名的小花上。他有时放下书本,抬头看看堆着白云的蓝天,远处大海泛着一层白光,可以听到隐隐的海潮声。直到书本上的字迹渐渐模糊起来。他收起书本,揉揉眼睛,看到山下的灯火渐次亮起来,远处的海被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汽里。“该回家了。”他自言自语道。心里蓦地生起一种朦胧的、夹杂着欲望的温暖和欣喜。他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下山去,带着这淡淡的喜悦,溶进越来越浓的夜色里。

到了大二,我读的书变成了《圣经》,还是在山脚下,我读着苦难的《诗篇》: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我没有找到青草地和可安息的水边,却一直带着焦灼的心灵,带着郁躁的症候,在世上独行,有时穿过死荫的幽谷,有时登上获救的山巅。然而,书成了我身体和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它们,我在这世上定然孤苦伶仃,有了它们,再黑的黑夜也能对付。

我要回到诵读,找回汉语的语感。而这套《中國文學作品選注》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使用繁体大字印刷,很适合我对诵读本的要求。另外所选的篇什很多也是我曾熟悉的,重温它们就像找回了旧日的情人,并且她还带来了活蹦乱跳的儿子。

Loading

第一乐章: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创业故事

August 23rd, 2009

原载《广州日报》

billionairs

Facebook,台湾媒体译成“脸书”,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交友网络,也是互联网上最不可思议的神话。它的前身是哈佛高材生马克-扎克博格与同学2003年一起创办的校内交友平台,仅仅过了4年,微软就拿出2.4亿美元收购了它1.6%股份,以此推算,它的市值在2007年就达到了150亿美元。按照2009年7月份的最新统计数字,它拥有2.5亿个活跃用户,这还不包括因技术原因被阻隔在Facebook大墙之外的中国大陆网民。

你也许了解Facebook现象,但你未必知道这背后的故事。这个星球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和他的创业伙伴一起演出了一部人间悲喜剧,他们改变了人类沟通交流的方式,但最终却反目绝交,以至于到了互不说话的地步。了解以上背景,你就不奇怪为什么《一不小心成为亿万富翁:讲述Facebook创业背后的性、金钱、天才和背叛》(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会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

埃东多-萨维林和马克-扎克博格是哈佛大学的一对计算机狂人,他俩的共同目标就是都想成为校园里最酷的人。为此,埃东多削尖脑袋要栖身哈佛精英俱乐部,而马克则用黑客技术入侵了学校的计算机系统,把哈佛女生的照片文件偷出来,做了一个取名为“性不性感”(Hot-or-not)的网站,邀请全校师生为她们打分。此举差点断送了马克的学业,但是埃东多意识到,他们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干一票大的。于是有了Facebook的创意和后来一连串好莱坞式的故事。

我从亚马逊免费下载了这本书的目录和第一章内容,看得我昏昏欲睡。第一章描写了埃东多竭尽全力打入哈佛半秘密、半公开高级俱乐部的场景。没有干净利落的故事,只有文学化的繁琐的场景,以至于我不得不仔细确认,是不是下载错了书。这看上去不像是一本纪实作品,而更像拉美作家略萨的《酒吧长谈》的校园版。

我仔细看了网上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发现被它催眠或气醒的人不只我一个人。很多对这本书抱有期待的人,最终都大失所望而归。本来大家都希望了解
Facebook创业的真相,马克究竟如何剽窃了同学的想法和源代码做成了现在的网站,他又是如何使出盘外狠着把创业伙伴踢出公司。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本
-梅兹里克(Ben Mezrich)根本没有采访到马克本人,一次都没有。他所依据的材料要么是马克创业伙伴的一面之词,要么就是自己天马行空的想像。

这本书让人浮想联翩的标题、陈列着蕾丝文胸与鸡尾酒杯的封面,让这本书颇能吸引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然而据读过它的读者们都说,所谓创业故事背后的性,不过是描写了一次次杰出青年都会参加的派对、舞会,至于书中动不动就出场的金发女郎和亚洲娇娃,不过是一堆无用的点缀。

按照信史的标准考量,《一部小心成为亿万富翁》没有多少价值,在维基百科查阅“Facebook”条目所得到的信息,都比这本书更靠谱。按照小说的标准,这本书也不几个。就像第一章一样,这本书繁琐地铺陈细节,设置人物,这些人发几句议论之后,这一章就结束了,似乎讲了什么,又似乎没讲什么,但归根结底还是讲了点什么。作者反反复复讲的一件事就是有才要趁早,发财要趁早,泡妞也要趁早,当然这是一条有着严格先后顺序的因果链条。

最新消息,这本书的版权已经被好莱坞买走,不久就会被搬上银幕,正在改编这个剧本的不是别人,正是主演过《美国丽人》的凯文-斯帕西。我相信,不久以后,这本书的中文版也会在国内面世,如果你看了觉得不合胃口,可别怪我没有告诉过你。

Loading

小院子

August 19th, 2009

iPhone photo

阳光婆娑,疏影满院。

iPhone photo

頭頂的泡桐,亭亭如蓋。

iPhone photo

一周前移栽的蘭花,開出了幾個花苞。

Loading

事关加碘盐

August 18th, 2009

1、8月14日杭州《每日商报》03版以整版篇幅报道了食盐加碘量问题。对此“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的大事做了充分的阐述,并说“杭州4年内甲状腺疾病捡出率提高3倍”。网址:http://tinyurl.com/l96neq

网友补充,【南都周刊】也做过一篇报道:碘盐致病疑云 http://bit.ly/MKsxU

2、一位匿名人士说:“2000年我曾经和盐业公司几个领导吃饭,说到碘盐,据说每袋加碘盐加价部分(好像是一毛钱),盐业公司利润丰厚。记得当时问过,如果不强制卖碘盐,会怎么样,老总说那损失是天文数字。”

3、他还说:“原来杭州景阳观无碘盐是放开销售的,但是最近必须凭医生证明才能买。也就是说,你不得甲状腺病,你就无权购买无碘盐。我问了,说是上面的规定,真是他妈的缺了大德的规定。”

4、这点得到了媒体报道的印证。“根据盐业法规的规定,甲亢病人或者特殊病患人群可以凭医生证明或病历卡购买非碘食盐。”杭州盐业公司业务处负责人表示. http://tinyurl.com/p66wn7

5、网友插播一:在高碘地区,已吃了n多年加碘盐。感觉就像国家给你开一药方,反正不管你有病没病,药必须得吃。

6、网友插播二:专家又被请出来说微量加碘盐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可不管会否影响,至少超市里要有不加碘的盐让我们选择吧。现在哪有买不加碘的盐啊?

7、这是我的观点:现在沿海地区之所以加碘盐垄断市场,并不是这里的人们真缺碘,而是盐业专卖公司为了自身利益而强行推广造成的。

8、请看新华社这篇抓无碘盐的报道, http://tinyurl.com/qo3zcg 把无碘盐与非法盐划上等号,其目的是为了消费者健康,还是为了一己之私,值得深思。

9、匿名消息源:”据本市疾控部门一位化验师说:无限量长期食用加碘盐对人体是有害的。但发明加碘盐的那群人无法“改口”了,因为一旦老百姓不吃“加碘盐”,他们将失去发明此法的巨额奖励分成!所以就将错就错下去!“

10、在媒体发声质疑高碘地区推行“加碘盐”是否合理的时候,《人民日报》报道: 通过实施全民食盐加碘,我国儿童智商总体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http://tinyurl.com/newcnr

11、网友插播:人民智力要是真提高了,人民日报大概早就消失了

12、《人民日报》说,加碘盐提高我国儿童智商12%。这是用现象解释现象,无法证明加碘盐与提高智商之间的相关性。这好比说,冰激凌的销量提高造成强奸案高发,一样武断。真正的原因是天气热、衣着少引起的。同理,中国儿童智商的提高是营养、健康、教育提高的综合结果吧,怎么能归功于一个元素碘身上呢?

13、网友插播:奇怪的是,市场上竟然买不到无碘盐。无碘盐的危害在什么地方?难道沿海地区补碘还不够么?利益可能是最大的原因。

14、另一位网友说:以后盐这东东对于富人来说不会也要从香港托人买吧?

15、日本学者佐竹靖彦考证,唐代至宋带代,黑市商人开始染指专卖商品盐,遭朝廷严厉取缔,于是他们为自我防卫秘密解释,对抗朝廷。他进而研究发现:《水浒传》中盗贼在梁山泊至青州一带的分布,与唐朝末期反朝廷的黑市盐商分布完全一致。

16、引述历史是为了提醒大家,盐看上去不起眼,实际上是中国古代财政的命脉。直到今天,也是能带来丰厚利润的垄断专卖商品。联系这个大背景,便于大家理解加碘盐的问题。

17、炒菜时提早放盐试图让碘挥发是徒劳的。原来添加的碘易于挥发的“缺点”早在1989年就被攻克了,这一年卫生部等七家部门就发出了通知,要求全国逐步改用碘酸钾加工碘盐。碘酸钾十分稳定。

18、对于盐业专卖部门来说,加加碘盐也好,无碘盐也罢,都是独家垄断,稳赚不赔,那为什么要对加碘盐情有独钟呢?问题一定出在碘上,确切地说,碘酸钾上。

19、赶紧google碘酸钾,Eureka,果不出我所料。碘酸钾是定点供应的!!! 《关于食盐添加用碘酸钾购销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 http://tinyurl.com/pvw2w9 (为防止链接失效,公布这个文件的编号,以备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运行盐办函[2002]2号《关于食盐添加用碘酸钾购销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

20、这份《通知》可以看出:一、盐厂必须从碘酸钾定点生产企业购买,共9家企业;二、国家决定对食盐添加碘酸钾实行财政补贴!

21、也就是说,如果不再强制销售加碘盐,那么直接受损的就是《通知》规定的9家碘酸钾定点生产商;加碘盐的财政补贴也将取消。

22、我们进而要问,为什么《通知》里规定这9家企业,它们是怎么遴选出来的,招投标吗?不得而知。

23、加碘盐背后有没有黑幕,需要强大的《财经》和《南周》介入调查,我提供一条思路,顺着9家碘酸钾专卖企业、负责财政补贴的国药集团查查吧。

—————–收工的分割线———————–

24、爱TA,就送TA无碘盐吧。

Loading

网友Reinhard:从日本的一篇新闻报道看“爱心斑马线”

August 17th, 2009

【白板报按】以下内容是网友Reinhard在本博客上的留言,他举出日本整治交通事故死角的例子,对于思考城市的交通事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交通血案的成因,不仅仅是贫富分化、阶级对立、道德修养那么简单,它更多的是一个纯技术问题。以下是Reinhard同学的全文。

『爱心斑马线』和 『温馨提示』一样,都是给本来很正常的文字加一点伪温情。

在死亡事故现场,我们应该想到的第一个词是『爱心』吗?
我在某国许多地方看到的是 黄底黑字 或 白底黑字 白底红字 的 『死亡事故発生現場』字样,触目惊心,警钟长鸣。
无论是对肇事者,还是对过往驾驶员,还是对应该被保护的弱者, 都有不同滋味吧。

参见如下链接: 东京都-町田市 町田警察署竖立的看板
http://machida-signboard.seesaa.net/article/40878005.html

虽然对于杭州撞人属于故意,且抛开案件本身, 对于交通死亡事故的善后,应该有比画几个红心 的方式更为通用,能够作为规范采用的方法 — 能够免去司机思考红心的意义的时间,而同时提起警觉的方法。(比如采用彩色片铺装道路,设置『死亡事故现场』警示牌 )

简要翻译一下 草草翻译,应有问题,但大意不至于有错。
原文: http://sankei.jp.msn.com/life/lifestyle/090211/sty0902110916004-n1.htm

产经新闻 2009年2月11日

去年1年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全国5155人,为人瞩目的可能是年间连续减少和数字, 但这个数字中由于对于如果在日常中能够觉察的潜在隐患死角,并且宣传其对策,就能避免的事故不少。以下以实例进行探讨。

神奈川县南足柄市的丁字路省级公路去年11月某日黄昏,一名4岁女童为79岁的驾驶员所驾驶的轻型卡车碰撞致死。

事故现场的视界良好,貌似没有驾驶员的死角。故而当地的作为是: 附近虽然有学生上学途径的道路,也没有在人行横道上设置信号灯, 在上学放学时间外,也没有设置交通协管员,显然公认这个地方是可以预知交通危险的地方。
事故后,市警察和省警察加强了巡逻。并呼吁高龄驾驶员注意,以及关注儿童通行安全,为了唤起现场的注意,使用了彩色铺装道路等对策。

当地自治会为了设置信号灯,向市政府提出了要求书。被害者的亲属也向市政府表达了强烈的希望。但是,负责信号灯设置的是神奈川县(译者注:日本的县相当于省, 在市上一级) 。 市政府向县府提出要求书后,遗憾的表示『省内各处都要求设置信号灯,但是何时能够设置就不知道』

事故后约2个月后, 写着『此处有死亡事故』的看板被撤去。 当地居民不安的表示『小孩即使举手,许多的车辆也不停车』,『就像忘记了发生过事故一样,后来现场多次发生危险状况』

去年11月下旬的某个商务,东京都练马区西大泉的交叉点,骑乘自行车的托儿所辅助员女性(52岁) 被同时在左拐的卡车卷入轮下,当场死亡(译者注: 日本是左行,我国是右行)。

事故现场有交通灯,平时也没有被认为是死角。交叉点的左拐的地方没有护栏,增加了步行者和自行车的危险度。单向单车道的交叉点对于小型车辆(此处涉及对日文交通专有名词 『乘用车』 的解释,因对中国汽车用语不了解,翻译为小型车辆) 来说没问题的, 但是14吨的卡车左拐的地方,就是死角了。

这个事故现场之后在交叉点的拐弯处用绿色铺装了地面。本应从如此惨痛的死亡事故中认识到现场潜在死角,左拐处仍不停车直接左拐的自行车今日仍不在少数。
5155件死亡事故中,得到『这里危险』的教训也应该是不少啊。

实践女子大学教授 松浦常夫 (交通心理学)说『危险场所只要还没改变,它就永远是危险的地方。 虽然说只能在在将危险广而告之上投入力量,但是除了是信号灯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当地居民应当和行政,警察继续的探讨,寻找最好的办法 』

—————————分割线——————————–

设置信号灯以外,还有其他方法。

费劲翻译产经那篇 RE 于前贴之后,就是为着 『为什么不设置红绿灯』这一问而来。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