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我们拍了一部关于工人的电影,关注工业化大迁徙时代的“走西口”

Saturday, May 28th, 2016

image1 (1)

2016年底到2017年初,在中国的电影院线的银幕上将出现一部工业题材的大电影–《我们相信未来》。

《我们相信未来》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是有着好莱坞式的故事结构,集思想性、艺术性、故事性于一身,同时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它的出现,必将填补国内工业题材电影多年缺乏作品、更无佳作的空白。

这部电影的缘起要从去年我国煤炭产业发生的一件大事说起。我们知道中国是产煤用煤大国,75%的发电来自于煤炭。柴静的一部《穹顶之下》更是引起中产阶级的集体恐慌,一时间煤炭行业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

然而煤炭行业并不像外界想的那样,如何清洁地利用煤炭,早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山东邹城孟子的故里有个兖矿集团,他们在十多年前就做好布局,他们从南非挖来孙启文博士,自主研发了煤制油技术(官方说法叫:百万吨自主知识产权煤间接液化制油国家示范项目),简单地说就是把黑色的煤炭变成透明的柴油、汽油和高端化工产品。

经过十多年的研发,2015年,煤制油项目在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和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取得新突破,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工业史诗电影《我们相信未来》以未来能源真实人物和故事为原型,经过浓缩、提炼和升华,讲述了兖矿集团员工在孙启文博士的带领下,西征榆林,在一片荒漠中建成百万吨煤制油项目的故事。

在电影创作和拍摄过程中,遇到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 相信你的工友

未来能源的员工,初期全部由山东迁徙而来。这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骨肉分离。员工钟山(化名)和妻子、两岁的儿子,还有岳母从山东迁徙到榆林,租住在一个破败的小区里。凌晨五点,钟山的岳母突发脑溢血,他打了120,小区路阻,救护车进不来。他们夫妻二人抬着老人直奔医院,二岁儿子无人看管,只能赤脚跟在后面跑。后来还是陌生的好心邻居看见,把小孩领着一起去了医院。住院后,由于每天要把老人抬下楼梯做两次CT,钟山的工友们就轮流来守候老人。大工业时代,工人必须团结才能生存,国企再衰,也绝不能做把人碎片化、孤岛化的血汗工厂。

二、风中的母亲

一次工业大迁徙,带来多少多少家园沦陷,亲情离别,但为了做幸存者,必须舍弃与重建。

未来能源一员工排行第五,乳名小五。母亲在山东患老年痴呆,看见远在榆林的他跟兄弟姐妹视频,就担忧地说:“小五怎么被框到电视里,那多憋气难受啊,你们快把他救出来!”

说起自己的老母,小五不禁泪洒黄沙。他小时候家里穷,母亲靠卖血供他读完了大学,想不到风烛残年,自己却不能在母亲面前尽孝。但是为了自己和企业的生存,这样的代价又是不得不付出的。

三、诡异的真相

如果我不告诉你我的那些隐秘的恶梦,我告诉谁去呢?在我们的追问下,孟雪(化名)讲述了她的一个真实经历。

自从来到榆林之后,梦雪天天往家打电话。有一段时间她觉得氛围怪异,大冬天,传来的环境音却好像总在室外。母亲在电话里说,我跟你爸在散步。终于回家,一进门发现窗台上的送饭铝饭盒,一下子明白,原来父亲已住院很久,只是瞒着她。她说,我连埋怨家里的资格都没有。

四、懂事的儿子

47岁的老赵讲了一个自己儿子的故事。

到未来能源上班第一次回家,9岁的儿子问我:“爸爸,你为什么去那么远的地方上班?”我说:“爸爸去那儿挣钱,给儿子娶媳妇。”儿子想了一会儿说:“噢,那好吧。”

2015年4-9月,公司工作忙,我一直没有回家。回家后,儿子哭着说:“爸爸,别去上班了,我不要媳妇了,我要爸爸。”

五、工人写给母亲的诗

image2

我们的电影里有一场戏是企业春晚,在一片和乐喧腾中,有一位未来能源的员工悄悄递给导演一首他自己写的诗。经过导演们的现场朗诵之后,全场无言,只听到抽泣之声。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上苍,我想和您做笔交易,如果您同意的话,我想用我十年的寿命,去换取母亲三年健康的生活。那样,我就能陪母亲去喝她喜欢的永和豆浆,看着她满足的笑容一点点荡漾在她布满皱纹的面庞。我还要陪她去动物园,给她一大包玉米花。我搂着母亲的肩膀,陪她一起穿行在小动物中间,母亲给我一颗,给动物一把。

但是,但是母亲,您怎么好长好长时间没有走进我的梦乡?最后一次梦见您还是去年的母亲节。梦中,人家送给母亲的是红艳艳的康乃馨,而我怀抱的却是一束枯萎的白菊花。醒来,泪水早已沾湿发白的鬓角。时光不再。多想跪在您的膝前,喊一声:妈。您能回答:哎!

未来能源人走出舒适区,离别故乡,来到陕北这片沙漠边缘,在不毛之地上建起了新的希望、新的家园,往大里说,为了中国的能源安全和企业的生存发展,往小里说,为了让自己规避去产能带来的风险。假如当初不选择来这里,他们可能已经被“内退”和分流。而在这里,他们可以拿到丰厚的效益工资,维持家里的生活水平不变。虽然离别了故乡,虽然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这是新时代的“出埃及记”,是工业化大迁徙时代的“走西口”。

随着《我们相信未来》的上映,作为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的代表未来能源人会被人们深深记住,他们的故事也会四处相传。

Loading

我为什么对韩国电影喜欢不起来

Friday, May 27th, 2016

看完韩国正火的电影《鬼乡》后,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从心灵到身体都非常不适。

《鬼乡》是一部以日本慰安妇受害者为原型的电影,讲述了1943年日本侵占朝鲜时期,14岁少女正敏以及一群女孩们被日军强行带走后成为慰安妇的悲惨故事。2016年上映后在韩国好评如潮,被称为是“韩国人一定要看的一部电影。”

按理说,我看过很多比这更凄惨的悲剧,无论是《辛德勒的名单》还是《索尔之子》,纳粹焚尸炉的恐怖,人们被裸体屠杀的痛苦,但是他们拍得悲惨归悲惨,但都能激发人崇高的精神。唯独这个关于慰安妇的电影,处处充满着病态的受虐倾向。让人感觉被日寇二次精神强奸,被这种恶心所淹没。

日寇肯定是野蛮的,而且干出过比设立慰安所更野蛮的事,这些人类历史上血腥与暴虐,如果不加甄别地完全写实地表现出来的话,那简直让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了。别的不说,光凌迟可以拍三个小时,张献忠屠杀四川可以拍36集电视连续剧,其中围着火堆剁女人小脚就可以拍三集。可是能这么拍吗?这么拍就是还原历史吗?

对于暴力和丑虐,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将其充盈和升华。

关于性虐,美国也有类似的历史事件,在美国人开拓西部的时候,就出现过白人女孩被印第安人绑架,然后进行性虐的事件。当时记载,这些白种女人会被印第安人围在火堆旁,用各种不堪的方式侮辱。美国人把这段历史拍成电影了吗?拍了。而且拍成了一部伟大的电影。

这就是约翰·福特的《搜索者》,约翰·韦恩扮演的南北战争退役老兵伊森,去搜索被印第安人绑架的两个侄女:露西和戴贝。

搜索到半路,伊森上了一个山坡,过了一会,深色严峻地跑下来,大衣都没穿。他的同伴问怎么了?他只是用匕首挖着面前的黄沙。过了几场戏之后,他们来到印第安人的营地。露西的男朋友布莱德说:我看到露西了,穿着蓝色外套的那个。伊森这才说:“那不是露西,那是一个穿着露西外套的印第安小子。”

布莱德惊奇地问:你怎么知道?

伊森:“我在山上看到露西了……我给她裹上大衣,亲手埋葬了她。”

布莱德:“他们把她……她怎么样……?”

伊森此时的回答,体现了约翰·福特超越苦难的神圣美学。

伊森:(暴怒)你要我做什么?给你画一张画吗?给你写出来吗?不要问我这个……只要你活着,就不要再问我!

不需要画面,不需要残暴直露的语言,而是让观众去想象其中的恐怖,想象其中的残忍,想象那些文明触不到的野蛮。

而韩国人是怎么做的,他们直接就把这样的惨状给画了出来,写了出来,还用的大特写,还生怕你们看不清楚,一遍一遍地在你眼前晃荡。

韩国电影美学除了抄袭的那部分之外,剩下的就是渲染悲惨、以头抢地的悲苦“美学”。这个除了激起仇恨,激起跟施虐者一样的暴虐情绪,没有任何的正面作用。

我们在谴责日军暴行,同情慰安妇命运的同时,也反对用这样直白的手法去拍这样的电影,这是在美学上再一次助纣为虐。

任何一个文明发达地区的美学,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讲求克制,积极,反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使发怒,也是司马迁所说的,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无论如何,不应该不加节制、不加掩饰地渲染痛苦。

正如编剧王安安所说:

韩国电影追求的是“看看人有多惨!”这个点本身低级,因为是一句废话,谁不知道人惨,但惨不是最高的真相,不能当作真理讲,是因为真相跟人之间的张力而造成了惨,没有真相,惨就变成了娱乐了,把观众自动设定为猫哭耗子假慈悲,我看着都觉得自己被视觉强奸。换句话说,就是我好端端地必须装成一个“猫哭耗子假慈悲”的状态来被迫观赏你这个玩意,我根本不需要这个啊。

我同意安安的说法。虽然韩国电影也偶有佳作,但是银幕上滥情的要么是廉价的笑声,要么是悲苦的滥情之作。所谓,中国电影要振兴需要学韩国,不过是一个投错师门拜错庙的笑话。

Loading

浙话《谁主沉浮》观后

Thursday, May 26th, 2016

昨晚看了浙江话剧团演出的《谁主沉浮》(孟冰编剧、宫晓东导演)第一百场演出。本剧反映中共一大建党的故事,是党史版的《中国合伙人》。

虽是红色题材,但融入了布莱希特叙事剧、百老汇音乐剧的元素,在115分钟里,愣是把从望志路到南湖,从1921到当代的历史给讲述了一遍。其中不乏反思与反讽的痕迹,只不过经过一遍遍“84消毒水”的处理,只能靠观者自己去联想。

《谁主沉浮》以摇滚开场,以摇滚结束,明显借鉴了1971年音乐剧《耶稣基督:超级明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摇滚歌剧的表现形式和主题。两者都是用最反传统的形式表现宏大/神圣主题,都直面信仰与背叛的对立(《谁》的主角是毛泽东vs张国焘,《耶》的主角是耶稣vs犹大)。演出后与扮演毛泽东、李汉俊的演员张康南、李钺交流,确认了看戏时一些判断。他们说在演这些人物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伟人,只是“想改变中国的一介书生”。这让我想起《耶》剧作者Tim Rice说的一句话:“我们并不把基督当成是上帝,而是单纯地当成在对的时间(right time)、对的地点(right place)出现的对的人(right man)。”

关于《谁主沉浮》里李汉俊的一句台词的商榷。

李汉俊说:“我们是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这句话由他说出是别具匠心的,因为李汉俊精通外语,帮陈望道校订过第一个《共产党宣言》完成译本的译文。可是在那个译本里“幽灵”是翻译成“怪物”的。后来这个词分别被翻译成“精灵”(陈痩石 1943),“魔怪”“巨影”(成仿吾 1938)。直到1943年博古才译成“幽灵”,1974年成仿吾被毛泽东钦点校正马列著作,也翻译成“幽灵”。鉴于李汉俊1927年被处决,如果较真的话,他的台词不应出现“幽灵”,而应是:“我们是怪物,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

Loading

写作公会讲座第一期:魏城《我的诗词健身操

Sunday, April 24th, 2016

【版权声明】本讲座著作权归魏城先生所有,并授权本博客/公众号发布。如欲转载,需向魏城先生单独获取授权。

写作公会讲座第一期

魏城《我的诗词健身操》

演讲人:魏城(《金融时报》资深编辑)

主持人:王佩

PART 1 主题演讲

主持人:写作公会的群友们,晚上好!

今晚我们荣幸地邀请到《金融时报》的资深编辑魏城老师与大家分享一次讲座《我的诗词健身操》。

我们群里35岁以上的群友比较多,随着年龄的增加,智慧见识可能在增长,但是记忆力和汲取新知识的能力却在无情地下降。这是符合进化心理学的,因为人在童年的时候,需要把脑力用在学习语言上,这样效率最高,随后用脑的重点就发生了转移,需要死记硬背一些东西。到了中年,要把宝贵的脑力用在决策管理、人际交往、总结创造等方面更重要的事情上。作为代价,就要牺牲记忆力尤其是短期记忆力。有没有可能让我们在中年的时候,也能保持记忆力的活力,在健身的同时,也健脑,预防中年健忘、老年痴呆呢?

魏城老师今晚将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答案。

最近三年,魏城背了500首各类诗词,包括唐诗300首、宋诗50首、其它古诗50首、现代诗10首、英文诗10首、宋词50首、其它古词30首。他背诗是为了健脑,并且自创了一套脑体综合操:或打太极拳,或长途散步,或做其它运动;与体力运动相结合,同时朗诵或默念一些已背过的诗词。脑体同时做操,效果奇佳。

下面让我们以四月的掌声和五月的鲜花有请魏城老师!

魏城:谢谢群主,也谢谢群众!我就即兴讲,先说说为什么现在开始做本来属于童子功的事情,如同群主说的,主要是担心老年痴呆症。

小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背,虽然那时也喜欢古典诗词,但最多能记住十几首。五十多岁开始背,是受叶嘉莹先生的启发。老太太有个理论:她讲古典诗词,都是当场背,如今老太太90多岁了,头脑极为清晰,她背的古诗词,我感觉不下千首。

其实,大家可以随时插话,否则感觉像是在太空中讲话,很可怕。今天最好是互相交流。

首先声明一下,今天不是诗词赏析,是谈背诵的好处。我想即兴讲,即兴答问,这样效果更好。

我最初背的时候,需要背无数遍,现在背短诗,如七绝五绝,基本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我有个感觉:人的脑力之强,库存之大,是你无法想象的。

我现在专门谈谈背诵的好处,请大家暂时不要打断,然后再邀请大家提问。

我大约花了三年,现在背了500首,不是刻意去背,而是做体力锻炼前,背一首,一 边锻炼,一边背诵,脑体结合,效果特别好,500首是三年积累的,所以不觉得有任何负担,反而极为享受。

我有个朋友,他说,你背诵的东西,不在脑子里,而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即使儿时背的东西,也在某个地方,不会丢。这大概就是童子功的意思。背诵的好处在于,你背的时候,重新提出藏在身体某个部位的东西,这个过程本身类似一种身体按摩,于心于身都有好处。

我坚持锻炼几十年,最初是游泳,游了20年,游泳的时候,很枯燥,脑子里其实有许多杂念,都是关于工作、家庭俗事的杂念,不利于锻炼,如果背诵,就容易集中,效果更好,后来不游泳了,改为打太极拳、散步,背诵诗词,效果更好。

我的经验是:背诵,什么时候都不晚。

我这次是50岁以后开始的,最初以为只能背几十首,没想到竟然背了500首。

一定不要把它当作负担,而是边玩边背。

我背诵的500首诗词,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精华,每天体力锻炼时回顾一下,是一种享受。

背诵,仅仅这个享受过程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每天锻炼时的回顾和重温。

叶嘉莹先生今年90多岁了,她总结说,背诵中国古诗词,不仅健脑,而且健身,甚至延年益寿。

好了,大家可以提问了。

PART2 互动环节

Lark: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需要一个需要的过程,不管主动需要还是被动需要,都能促成。幼儿园教孩子背《离骚 》,小孩根本不懂《离骚》怎么来的,表达的是什么,强行背诵 没多久就会忘。

魏城:赞同,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背诵的东西,可能会记住一辈子的原因。

Sonia:每运动一次,是专心只背一首吗?运动是重复的动作,背诵也是重复的同一首,相互间形成一种节奏感吗?

魏城:我的经验是:我每天锻炼至少一个小时,每次重温10-20首。举个例子,我今天散步,就专门背英文诗,我目前背了十首英文诗。锻炼时不想东西是不可能的,与其想那些杂念,不如重温美的东西。

蝈蝈:我记性特别特别差,就是死活背不出,曾经4句的,背了整整两天,念了足有上千遍,最终没背出来。很沮丧,怎么破?

魏城:两个字:坚持。我最初也和你一样。最初我背最短的七绝,都需要背无数遍,现在背七绝,基本上过目不忘。我最初以为,如果我背了200首,我可能会患精神病,但今天已经500首,也没有疯。背了500首后,现在觉得神清气爽,目光如炬,当然,不是让人恐惧的那种如炬。今天我要强调的是,背诵不仅不会损害身体,恰恰相反,有益于身体。

群友:你背的最长的诗是?

魏城:最长的诗是奥顿的《纪念叶兹》,65行。

萱儿:你是如何选择背诵的诗歌?是随机的,还是有计划的?

魏城:我精选的。肯定背自己最喜欢的。举例来说,我背的50首宋词包括苏东坡7首,辛弃疾7首,柳永7首,都是我最喜欢、最有感觉的。

主持人:魏老师有没有意向成立一个背诗群,大家互相鼓励,魏老师布置一些诗词背诵任务,一个礼拜背不过的踢出去。

千寻:魏老师,关于背诵记忆,我好像从小就很不擅长,除了语文主要靠理解一下还行,历史政治地理都一塌糊涂。这是不是每个人脑子还是有较大区别?

魏城:但把背诵作为一种健身的方法,你就不会有抵触了,500首如果你觉得太多,可以50首。数目可以因人而异。

纳瓦隆大炮:请问一下你选择这500首诗的标准是什么?

魏城:标准就是自己有感觉的、喜欢的。例如,我背的唐诗300首,与那本《唐诗300首》有很大的不同。

主持人:我插一句。如果无法自己选,现有的《唐诗三百首》就很好。唐诗的选本很多,唐代以来有一百多种,选编者不乏王安石,王士禛等名家,但是唯独蘅塘退士的这本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成为古今唐诗第一选本。《全唐诗》有48000多首诗,从中选出300,诚不易也。难得的是,它上至唐玄宗,下至杜秋娘,和尚,歌女,三教九流,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

《唐诗三百首》有多体贴,从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蘅塘退士深知,读这本书的学童中,日后落第的将占大多数。所以特意选了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来安慰学子。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金性尧解说:“编选一个普通性读本,必须照顾到各方面的读者对象。

邹吉林:还是想了解一下背诵的方法细节,可让别人借鉴的那种。请魏老师举一首诗为例子。

魏城:以这首诗为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我喜欢,所以选了它。我先读一遍,再记在手机上,散步的时候,试着背背,如果忘了哪个词,就看看手机,反复吟咏,最好读出声来,重复几遍,就记住了。第二天散步,再来几遍,就巩固了。

蝈蝈: 记忆诗词对记忆其他有没有帮助?

魏城:太有帮助了。

小楠:我也想问记不住的时候怎么办。尤其游泳的时候。

魏城:游泳的时候,当然无法上岸去查,但可以先在散步的时候巩固,巩固后再游泳。

Sonia:核心似乎是把体力锻炼和脑力锻炼结合在一起。

魏城:对。切记:一定要脑体结合。

群友:你选择英诗的标准是什么?

魏城:我试着回答一下。我没有专门背英文诗,因为都比较长,我只背了10首,主要是为了试着背背长一点的,挑战一下自己。

举一个例子:弗罗斯特的诗有许多更有名的,我都没有去背,而是背了这首我特别有感觉的、不是太有名的诗:

Nothing Gold Can Stay

By Robert Frost

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
Her hardest hue to hold.
Her early leaf’s a flower;
But only so an hour.
Then leaf subsides to leaf.
So Eden sank to grief,
So dawn goes down to day.
Nothing gold can stay.

同理,拜伦的诗,有名的无数,我背了这首不太有名的。

We’ll go no more a roving

By George Gordon Byron, Lord Byron

So, we’ll go no more a-roving

So late into the night,

Though the heart be still as loving,

And the moon be still as bright.

For the sword outwears its sheath,

And the soul wears out the breast,

And the heart must pause to breathe,

And love itself have rest.

Though the night was made for loving,

And the day returns too soon,

Yet we’ll go no more a-roving

By the light of the moon.

这两首虽然都不太有名,但有一个好处:适合背诵,都很有节奏,都押韵。

蝈蝈:我运动的时候,感觉脑力不够用,怎么背?

魏城:背诵的时候,一定要念出声来。其实是声音记忆,就像演员背台词,或歌手背歌词。

我现在的背诵,不是强行回忆,而是自然流出来的,甚至不过脑子。主要因为都是声音记忆。

邓丽君为什么毫不费力就能记住数百首歌的歌词,一是借助音乐,二是对声音的记忆,自然流出来的。

Christie:押韵会容易记住。

魏城:对,这就是为什么我背的500首中,以格律诗词为主。我背的10首英文诗,也都是押韵的。大家也可以讲讲自己的体会。。

楚:如何有意识的通过背诗词提高写作能力?

魏城:在反复重温中,才能体会中国诗词的节奏、韵律和平仄的美。不需要特别去提高,多背诵,一定会自然提高的。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经历过这种自然提高的过程。他们都有童子功的背诵经历。

大家如果没有什么问题,我们的讲座是否就可以结束了?欢迎群主@王佩 作总结性发言!

桃園邱淑貞.avi:一点个人经验:把需要背诵的诗读几遍然后再抄写一遍,基本抄完也就记住了。尤其是格律诗这种。理解意思也非常有帮助。

段新星:太感谢魏老师了,学了一手我今天散步但走神却是满脑子想工作,看来要边读边背把注意力集中诗上。

高宏铭:叶老太牛了。背诗词最关键是喜欢。然后理解。然后将诗词融入生活。

千寻:今天魏老师的分享,让我想到自己的一个问题,想请群里的前辈们支支招。我看字老在心里默念,看不快。知道自己这个问题,但不好改。如果很简单的,比如小孩的绘本,简单的小说,是不用念的。但难一点的,特别是理论的或工具书,要做到不默念比较难,速度就会比较慢。

主持人:关于默念这个问题,我恰好读书读到这儿,回答一下。关于没文化的人读书都是念出来,高人读书都是从印刷的文字直接跳到思想的说法,是那些倡导速读的公司编的陈词滥调。当代认知科学实验证明,即使是速读技巧很高的人,也有一点语音在头脑中快速掠过。难以读出来的句子,难以理解,就是这么简单。所以不要怕心里默念,只不过要把默念的速度提高,变成一掠而过。

萱儿:背诗永远记住不会忘的一种方式是诗歌和实际场景相互印证,正如《红楼梦》里香菱说,比如想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孤烟如何直,落日自然圆,后来旅途中看到这样的场景,竟然觉得非如此不可。这样的诗就会永远记住不忘。去春,我去南锣鼓巷玩,不堪人多嘈杂,就拐入旁支一个穿堂巷,不想这里寂静无人,巷中有一棵辛夷花开得正好,地上落瓣纷纷,我马上记起王维的《辛夷坞》,然后就永远都不会忘记:

木末芙蓉色,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邹吉林:魏老师也给心理学上的认知训练有启发,魏老师的大脑训练方法妙在锻炼身体和背诗词同时训练,其次是诗词训练,最后是长时记忆训练。现在学界大脑训练的方法过于依赖计算机化的游戏训练,侧重注意力和工作记忆训练;魏老师的方法生态效度高,还利用传统文化,真心对学界有启发。

主持人: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愉悦地过去了。魏城老师把自己这三年的背诗经验和盘托出,并无任何保留。听他的演讲,如入七宝楼台,他让我们明白背诵古诗词不仅是青少年的专利,也是中年人都可以掌握的技巧。

人的潜能之大,的确超乎想象。相信这次讲座,也会使我们改变身心训练的方式,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再一次谢谢魏城老师!也感谢各位群友的踊跃发言,祝大家周末愉快!

(8:00 pm-9:30pm April 23, 2016)

Loading

为什么李世石的胜利让我喜极而泣

Tuesday, March 15th, 2016

lishishi-smile

当李世石和阿尔法狗进行第四局比赛的时候,我正坐在剧场看立陶宛的一个剧团带来的《哈姆雷特》。票是十几天以前就定好的,不去太可惜,要不我就呆在家里看围棋比赛的直播了。

进了剧场,发现手机没有信号。剧场应该是安装了信号屏蔽器之类的设备,往好处想是为了让大家专心看戏,阴谋论一点是对演出的剧目缺少信心。幸亏我在入场之前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消息。

行至37手,李老师白棋被黄世仁阿尔法狗欺压得像喜儿一样。李老师,不要温顺地走进黑夜,要对死去的光线暴怒暴怒啊!

演出开始了,这是我看到的最阴郁的一版《哈姆雷特》。我的心情也是压抑的,围棋人机大战前三局人类的失败对我打击很大。我下棋水平虽然不行,但是对于围棋一直有很深的情结。人类的游戏,我最喜欢两个,足球和围棋。它们一动一静,都是人生的隐喻。

舞台上鬼魂出现了,这是我在戏剧舞台上看过的最鬼影幢幢的场景。虽然哈姆雷特的独白用的是俄语,我也能感觉到他内心的爱恨情仇。

天上的所有天使天军,嗬,大地,嗬,还要让我加上地狱吗?

丹麦王子从鬼魂那里得知父亲是被叔叔谋杀的之后,发出这样的呐喊。

而眼下,另一场谋杀正在进行。以进步的名义,科技长驱直入地侵入曾被认为是人类智慧明珠的围棋领域。由谷歌收购的Deepmind公司研发的围棋程序Alphago,继战胜了欧洲冠军樊晖之后,又连续三盘战胜了这个星球上最能力战的围棋职业选手之一李世石。同一样的胜利,不一样的手段。三局比赛,阿狗奇招频出。第一局的108手打入,第二局37手五路肩冲,第三局抓住李世石在第15手的一个错误一路领先,显示出令人目瞪口呆的战斗力。

一时间,无论懂围棋不懂围棋的,懂计算机不懂计算机的,都开始谈论起人工智能与围棋,以及阿尔法狗的强大。有人说,阿尔法狗的棋力有十三段,也有说二十段的,还有人说,无论对手是几段,它总比对手高出一段。与阿尔法狗下棋,好比面对一面无形的墙,你走到哪儿,墙就延伸到哪儿,你爬多高,墙升得比你还高。

在一个叫知乎或者玄乎的网站上,有知道分子是这样评价阿狗的实力的:

在一个盲人的世界里,走迷宫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游戏。人们用手指敲打墙面,通过回声判断出路。精于此技的人在比赛中总能占到巨大的优势,他们被称为大师。一天,一个明眼人来到了这个闭塞的世界……

“你为什么会判断出口在那个方向?” “因为我看到了啊……”

连国内一些围棋界人士,也开始跟着一起神话阿尔法狗,长AI的志气,灭人智的威风。全然忘记了,这五番棋的比赛,关乎的恰恰是他们职业的前途。一旦人工智能真的把人类棋手远远抛在身后,那么很多把自己孩子送到围棋道场的家长,就会把孩子领出来送进隔壁的少年编程班。围棋棋士,这个由黄龙士、秀策、吴清源、木谷实、藤泽秀行、大竹英雄、武宫正树、坂田荣男、赵治勋、曹薰铉、李昌镐、聂卫平、李世石们捍卫的职业称号,就此褪去光环,沦落为二流游戏。

虽说是,谷歌是一个以不作恶为口号的公司,虽说是,谷歌搜索引擎比百度、搜狗更值得信赖,虽说是,人工智能的成功以后可以用在医疗等领域反过来服务人类,虽说是,科技的进步会让全人类都能均沾……但是,作为一个怀疑论者,我对这样说辞有着天然的不信任。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如果没有斗争,资本家们是一寸也不会退让的……算了,我知道自己发出这样的声音肯定会被指责为异类,那干脆引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假如没有马克思》中的原话吧。

没有马克思的理论,没有马克思为未来斗争所制定的路线,几乎不可能取得任何的社会进步。后代人享受这些社会进步心安理得,想也不去想一想马克思的事业、马克思的生活。女售货员没有马克思是不可想象的。女售货员没有马克思,至今还得为其八小时工作制,为其自由的下午,也许也为其自由的礼拜天,为其在工作时间偶尔坐坐的权利而斗争。

我从不怀疑人工智能哪怕是全面获胜的那一天,人类也是最终的掌控者和受益者,问题在于:哪一部分人类?

就像装配线上用上机器人,大老板不会把省下的钱发给工人,让他们去提高自己,相反会把工人辞退一样。人工智能得势的那一天就是普通脑力劳动者们下岗的那一日。办公室文员会被文件狗所取代,财务会计会被记账狗所取代,编辑记者会由采编狗来接任,就连编剧地位也将不保,在东拼西抄方面,人工智能可比那些被告上法庭的编剧们强大得多。

也许他们描述得没错,人工智能会被应用到医疗领域,教育领域,行政管理领域,甚至司法领域,但那又怎样?它改变不了看病难、上学难的窘境,也不会让树懒一样动作缓慢的公务人员改变工作态度,也不会让故意撞飞违法变道车的司机受到戒饬和惩罚。

相反,随着人工智能的凯歌高奏,对科学迷信般的崇拜就会成为压倒性的主流话语。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高贵,会被对机器的讴歌与膜拜所代替。

舞台上哈姆雷特正在朗诵他关于人类的礼赞,用俄语。虽然听不清他讲什么,但我在心里,自动把他的话转换成母语:

何等的杰作,啊,人!论理性,是何等地高贵!论天赋,是何等地无穷!那形象,那动作,臻于完美,配受敬仰!行为就像天使,悟性就像神明!天地之大美,万物之精灵。

中场休息十五分钟,我迫不及待地走出剧场,找到一个有4G信号的地方,了解战况。当我看到评论说李世石走出第78手的妙手,逼得阿尔法狗一路发疯,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立刻给我老婆发了微信,分享这一喜悦。我们一家人都坚定地站在人类一方,我四岁的儿子口口声声要打败阿尔法狗,并且让我们把阿尔法狗的名字写在他的脚心上,一路踩下去。棋局还没有结束,我赶紧截了一张图回到剧场,坐回到没有网络的剧场,我看着棋谱的截图,快速点目,发现李世石的白棋盘面领先12目以上。我的心欢喜,我的灵欢唱,在黑暗中,眼泪竟然扑簌簌流了下来。

台上的《哈姆雷特》正进入尾声,这是我看过的最奇特的哈姆雷特,把奥菲利亚的淹死、奥菲利亚的葬礼、哈姆雷特与莱欧提斯的决斗、王后、篡位国王、哈姆雷特的死全放到了同一场。

当哈姆雷特倒地,他的好友赫拉旭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台词:

剩下的全是,寂静。

The rest is silence.

我知道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人机大战,第四局虽然李世石暂时胜利,但面对抹了毒的剑刃,他倒在疯子们的手下也是迟早的事。程序员和工程师不甘心失败,BUG会被修复,更多的棋手会转投谷歌阿尔法狗的阵营,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决斗,无论如何,这一刻让我们为李世石欢呼。他用信念和坚韧的意志,击穿了阿尔法狗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让知乎大神们的预言变成可笑的呓语,一记耳光打在企图扮演上帝人的脸上。

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年人,一个小人物来说,见证了这次胜利,就增添了一丝对命运说不的勇气。

我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剩下的全是,寂静。

Loading

《水浒传》的一个小人物:何九叔的老婆

Monday, March 14th, 2016

《水浒》的一个细节:家有贤妻

最近,跑步没有电影可听,改听播客。前几天听了白云出岫播讲的《水浒传》第25、26回,讲的是王婆撺掇潘金莲毒死武大郎的故事。听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为了衬托潘金莲的毒,小说中提到了一个小人物作为照应,此人无名无姓,只说是何九叔的老婆。

何九叔看到武大郎是被毒死的,就佯装晕倒,被送回家中。他的老婆哭着问,怎么回中恶。何九叔就一五一十把所见到的惨状给讲了。这时,他老婆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就是在火化武大郎尸体的时候,捡两块骨头,还有西门庆送的十两银子做个证见。如果武松回来,

「若他(武松)回来,不问时便罢,却不留了西门庆面皮,做一碗饭却不好。」

意思是说,如果武松问起,就把证物拿出来,不得罪武松。

何听完说,「家有贤妻,见得极明。」然后就照办了。

施耐庵通过何九叔老婆这么一个小人物,与潘金莲形成了对照关系,可以看出贤妻对一个家庭,对自己的丈夫是何等地重要。

现在民间依然有「家有贤妻男人不遭横事」的说法。

值得一提的是,《水浒传》的这种叙事技巧,在好莱坞电影和美剧中经常使用。所以,读好四大名著,自然而然也就学会编剧,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了。

Loading

莎翁之友群关于TO BE OR NOT TO BE的讨论

Monday, March 14th, 2016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独白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翻译,一直是一个难题。

以往的翻译是:

朱生豪:生存还是毁灭
梁实秋: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
曹未风:生存还是不生存
卞之琳: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 (以上由水水整理)*

王佩:这样翻译固然有道理,因为哈王子的这段独白,说的跟自杀有关,但是单纯把TO BE理解为活,就太肤浅了。BE在这里与《旧约》遥相呼应。当摩西问上帝叫什么名字,以便回去告诉自己的子民,上帝回答:I am that I am. 这里的BE,呼应圣经里的AM。

周云蓬:偏向宗教化,也是一種危險。喜劇是世俗的!戲劇不是洗衣機!不见得是基督教似的,欧洲还有古希腊。如果是個基督徒,那自殺就不會成為一個問題了!所以,重要的是懷疑!

何昆达:维京人的传统意识中死于刀剑之下的灵魂才是完美的

水水:是,梁实秋认为他对整个死后世界发生了怀疑。

王佩:有鉴于此,我建议TO BE OR NOT TO BE 不翻,译文就是「To be or not to be,这就是问题。」

理论依据是玄奘的『五不翻』。玄奘在翻译佛经时,提出物种情况下不翻译,具体指:

秘密故、如陀罗尼。甚深微妙而不可思议的佛之秘密语,不翻(意义)。如,般若心经最后一节的“羯谛 羯谛 波罗羯谛 波罗僧羯谛 菩提萨婆诃”的真言、陀罗尼等词类。

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多种含义的词,不翻(意义)。如兼具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意的薄伽梵(亦有翻译为世尊的情况)等词,不意译。

此无故、如净净树、中夏实无此木。本地(汉地)没有的事物,不翻(意义)。如印度的阎浮树、乾闼婆、迦楼罗等事物,为汉地所无,保留原音。
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沿用以前既存的翻译方法。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而自从东汉以来,历代译经者皆采用此音译,故保留前人规式。

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为让人对要翻译的事物存尊重之心,而音译。如般若、释迦牟尼、菩提萨埵等,不译为“智慧”、“能仁”、“道心众生”等,因为前者能令人生尊重之念,而后者则易被人轻视。

TO BE OR NOT TO BE不用翻译,至少符合唐僧所说的第二、第三、第五条:

含多义故,BE的意义太多,无法翻译。
此无故,咱们汉语里没有BE动词,也没有希伯来语里的HAYAH的概念,所以不翻。
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用TO BE庄重,用“活不活”肤浅,所以不翻。
还有一个原因,现在几乎每个中国读书人都学英语,都认识TO BE OR这三个单词,所以完全没有必要翻译。

如果要强行翻译,那么只能译成:

有还是没有,做还是不做,去还是不去,活还是不活,变还是不变,生存还是毁灭,有为还是无为,成为还是不成为,整还是不整,搞还是不搞,干还是不干,发展还是不发展,实施还是不实施……都不如一句简单的音译:吐璧奥闹特吐璧,或干脆不译,TO BE OR NOT TO BE

综合上述,我认为,哈姆雷特的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翻译成「To be or not to be,这就是问题。」

我愿是赵敏:我翻译成:干还是不干[憨笑][憨笑][憨笑]超级务实派的翻译员
干=①干事情,做事情②干仗,吵架,打架③干不干,想不想的意思[呲牙]

周云蓬:你忘了戏剧不是经文。戲劇是人生百態!

喻荣军:2003年我在改编翻译《阴道独白》时,就是这么用的:「To be or not to be,这就是问题。」不过当时有性别调侃的意思在。

我觉得:去,还是不去。好!

去,还是不去。我没仔细研究过上下文,瞎说。但舞台上演出时要注重节奏,而且有时候不说清楚反而会好,关键是要让观众在那一瞬间想到什么!模糊一些可能会更好,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理解。背后的潜台词才会出来。

小曼:我同意。我之前翻譯一篇講述西班牙偉大詩人馬查多的八卦情史的文章時就是採取不翻譯原則。那篇文章裡面有這句to be or not to be。

群友简介:

周云蓬:著名民谣歌手
喻荣军:著名话剧编剧。
小曼:女诗人,译者。
我愿是赵敏:女演员。
水水:女作家
何昆达:戏剧专业教师
王佩:本微信公众号主持人

附:《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 独白试译

译者:王佩

TO BE OR NOT TO BE,
(留,还是去,)这就是问题。
哪一种想法更为高贵呢?
是承受无情命运的枪林弹雨,
还是拿起武器反抗,去结束无尽的烦忧?
去死,去睡,再没了,
要是仅凭睡一觉
就能止住心痛的感觉,
就能消除肉体天然遭受的千百种打击?
那真是一个梦寐以求的结局。
去死,去睡。去睡,也许会做梦,
唉,障碍就在这里。
当我们的肉体消失,死亡的长眠开始,
梦,也许会溜进来,
这让我们不得不犹豫。
我们甘愿一辈子忍受各种不幸,
乃是因为经过了细致的算计。
要不—
谁愿意承受时代的鞭打与嘲弄,
压迫者的陷害,傲慢者的侮辱,
自己的爱被人鄙弃,
迟迟不来的正义,
当权者的无礼与蛮横,
有德行的人被缺德鬼们欺负?
如果一把匕首就能让自己销号,
谁愿意背负着疲惫的生活,
留下呻吟与汗水?
还不是因为害怕死后的事,
害怕那片只见人去、不见人还的未知国度,
我们才宁可忍受种种恶疾,
也不肯飞往另外一片净土。
这种想法果然把我们都变成了懦夫,
思想天然的色彩上,
蒙上了一层病态而苍白的灰土。
那些壮志凌云的冒险之举,
也由此偏转了航向,
不能被称为行动。

嘘,安静,
美丽的奥菲利亚,可爱的静女,
当你祈祷的时候,
记得替我的罪忏悔。

Loading

为李世石的坚韧、信心和胜利欢呼!

Sunday, March 13th, 2016

为李世石的胜利喜极而泣。他的胜利打破了撞墙的神话!有人说,跟机器下就是面对一堵无穷无尽的墙,你到哪里,它横在哪里,你爬多高,它比你更高!这是一群迷信论者的哀号。李世石的胜利让人们明白程序并非思维,人工智能也并非智慧。人是不可替代的,任何反人类、唯技术论的人此刻都可以闭嘴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