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writing’

潜台词写作范本:小品《警察与小偷》片段

Tuesday, March 25th, 2014

(陈佩斯化妆成警察,给正在盗窃的同伴放风,遇见真警察朱时茂,他们之间的对话)

朱;同志,哪个派出所的?
陈:我?我?噢!刚进去的时候,是在派出所.
朱:后来?
陈:后来不是……(往上指)
朱:噢!调分局了.
陈;就是!在分局住了不长日子,又……
朱:又调哪儿了?
陈;法院!
朱:在法院工作.
陈:不!去了几趟,我就又……
朱:又调哪儿了?
陈:进了第四监狱.
朱:噢!调劳改局工作了.
陈:对,归那儿管.
朱:我说,你们那儿劳改农场工作可是很辛苦啊1
陈:可不是嘛,真得干活呀!
朱:啊!你们也干活儿?
陈:谁跑得了啊!
朱:噢!那奖金一定很高吧!
陈:奖金?没有!
朱:补贴呢?
陈:还有补贴?怎么从来没人给过我呢?没有呀!
朱:假期长吧!
陈:不可能给咱们假呀!
朱:那你们……
陈:白干!
朱:噢–!
陈:能落个好就算不错了.你说我这么些年在里头拼死拼活地干,还不就是为了早一天离开那鬼地方……
朱:哎–,咱不能发牢骚!

陈:对,对,不能发牢骚!

Loading

罗宾·戴爵士的访谈守则

Tuesday, March 25th, 2014

转自BBC中文网

在差不多50年前,当广播从业员还在适应要做具挑战性的采访时,一位叫做罗宾·戴的年轻人提出了这样的想法:

“广播从业员有权利和责任代表公众提出辣手的问题。”

尖锐的问题并不等于不公平的问题。

电视访谈逐步发展,当年的年轻人罗宾后来成为了罗宾·戴爵士。他在1961年为自己撰写了一套守则,目的就是表达如何平衡“生动尖锐的电视访谈和持平公正的原则”。

守则所针对的是电视记者,不过,也适用于任何的广播媒体的访谈。他当时假定做访问的是男记者。这是当时的普遍情况,但是,他后来也在自传中为此道歉。

他撰写的守则开列如下:

  • 电视记者在做访问时必须尽记者的责任,寻求真相与舆论意见。
  • 他应该抛开自己的成见,提出反映多方看法的问题,而且不顾那些声称他抱有偏见的指责。
  • 即使受访者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做采访的记者也不应因此而受影响。
  • 他不应回避辣手的话题,或者事前就问题做手脚。
  • 他应该抗拒来自他的雇主的任何压力,软化访问的问题或者就访问做手脚,以便获得同意进行“名人访谈”,或取悦当权者。如果在作出抗议后做采访的记者真心真意觉得不能接受有关安排,他应该选择退出该次采访。
  • 记者不应在访问前先向受访者提供问题。不过,由记者来说明提问的要点则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他在采访前已经向受访者提供问题,他可能会因此而无法在访谈中提出后补问题,而这些后补问题往往是对澄清或者挑战受访者的答案至关重要的。
  • 如果电视节目的时限许可,记者应该给予受访者公平的机会,以便回答问题。
  • 记者绝对不可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为那些不习惯在电视上出镜的人设圈套,或者让他们陷于尴尬境况。
  • 记者必须孜孜不倦、竭尽全力提出自己的问题,但是,绝对不能穷追猛打,或者冒犯他人,甚至压迫受访者,或者以恶劣态度对待受访者而目的只是为了显示自己坚毅不休的态度。
  • 必须谨记,做电视采访记者的人并非受聘为辩论员、检控官、审判者、精神病医生,而只是一个代表观众寻求信息的记者。

Loading

我看黑泽明的《梦》

Tuesday, March 25th, 2014

断断续续,用了两天时间才看完黑泽明的《梦》。这是一部由几个短片组成的电影。虽然故事各不相连,但主题和风格都统一。

1、狐狸的故事。雨天,少年不顾母亲的警告,去到森林里。看到一群戴着面具的狐仙在跳着诡异的舞蹈。回到家,母亲递给他一柄短剑,说是狐狸送来的,说他看了不该看的东西,狐狸让他自裁。只有找到狐狸,取得他们的谅解,才能回家。少年被逐出家门,向着彩虹尽头狐狸的住处走去。

2、桃仙的故事。少年的姐妹们在聚会,少年说你们怎么少了一个人,众人诧异。猛回头,看到一个穿着桃花衣服的少女急匆匆逃去,少年猛追。到了一处山脚下,被众桃仙拦住。桃仙控诉人类砍伐桃木,少年自辩说,一向爱护桃树。桃仙讥讽道:“那时因为你爱吃桃子。”少年说:“想吃桃子,随便到市场上就可以买到,但是桃花林是买不到的。”众节愕然。然后为少年跳起桃花舞。舞毕,桃仙消失,山坡上只看到被砍掉半截的桃树。其中有一树桃花独放,应是少女无疑。

3、登山者的故事。一群登山者,遇到暴风雪,无法回到营地,纷纷睡倒在雪地中,此时,来了一个女人,不断地帮一男子盖毛毯,直至他醒来。他唤醒同伴,回到大本营。

4、隧道里的第三小队。这是梦中经常可见的场景,一个风尘仆仆的退役军官,来到一个阴森的隧道前,逡巡不前,隧道里跑出一恶犬,身背手榴弹。军官穿过隧道,忽听背后有脚步声,细看原来是死去的下属野口。野口指着山下灯火,说那是自己的家。军官说:“你已经死了,是死在我怀里。你走吧。”士兵敬礼,转身走进隧道。随后出现一队士兵,军官向他们忏悔,随后命令他们向后转,齐步走。恶犬追了出来。

5、梵高的故事。画家在画廊中,望着梵高的画沉思,忽然画面动起来,他走入画中,来到阿尔。见到了在地里写生的梵高。梵高说,自己的时日无多,要赶紧画下这些美景。画家走在梵高的油画中,影片的布景大极了美极了,画面在里面穿梭的时候,观众的心也醉了。最后梵高的背影消失在乡间小路上,麦田里飞起一大群乌鸦,又定格成梵高油画的画面。

6、核爆之后。核电站在爆炸,富士山在燃烧,一青年男子随着一群逃难的人群,逃到海边,幸存者除了他以外,还有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以及一位商人。商人说飘着的不同颜色的烟雾,代表不同的辐射污染,有的能让人得癌症,有的能让人得白血病。原来这个商人就是核电站的拥有者。无法忍受末世场景,商人投海自杀。此时,辐射的雾霾飘过来,青年男子试图保护逃亡的母子,脱下外套,拼命驱赶雾霾,也无济于事。

7、食人魔。一个青年遇到一个食人魔,他说起自己变异的原因,是核污染,连植物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头上都长角,角多的吃角小的,但是每到夜晚,长角的食人魔就痛哭哀号不止。他带青年去看了这地狱般的场景,在一片血湖边,食人魔们哀痛挣扎。不幸的是,这种痛苦是永无止境的,因为食人魔永远不会死。青年拼命逃跑,生怕变成他们中的一员。

8、水车村。这是最后一个故事,一位青年,来到一个绿水环绕的村庄,看到孩子们在给一块石头献花。他遇到一位正在修理水车的老者,老者告诉他,这个村庄的人,都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甚至不用电灯,只用蜡烛。青年诧异地问:“那晚上岂不很黑吗?”老者说:“晚上本来就是黑的,弄那么亮堂干嘛?况且夜晚跟白天一样亮的话,就看不到星星了。”老者说人们给石头献花,是因为那里曾经埋葬过一个浪人。最后,老者带青年参加一位百岁老人的葬礼,这里没有哭泣和悲伤,只有鲜花和舞蹈。老人敲着铜铃和鲜花,加入了送葬的队伍。青年也给石头献了一束野花。流水淙淙,世界安静,如同沉入水底。

这八个故事,不是每一个都好,比如我觉得登山和富士山的故事,太直白了。不过我非常喜欢其余的六个梦。它们提出了人生的基本问题,并且给出了可能的答案。只有电影大师才敢这样做。

这部电影美妙之处在于直觉形象。狐狸的面具舞,少女变成桃树,穿过隧道的意向,走进梵高油画,食人魔的地狱血湖,水草丛生的水面,所有这些,都是直觉的画面,入眼即入心,令人久久难忘,惴惴难安,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梦啊。

从黑泽明这部电影,也学到了短片的技巧。故事要完整,前后要照应,哪怕是短篇,也不能平均用力,必要时极尽铺陈。画面要有想象力,因为短片更仰赖于画面。找时间找剧本来读一读,会有很大收获。

Loading

我看电影《白》

Thursday, February 27th, 2014

大师不是随便叫的,能够在方寸之中,时限之内,运用看似平常之电影手段,讲述惊涛骇浪故事的,才配称得上是大师。

在李伯男的推荐下,看了《白》。美之极,恶之极,洒脱通透之极。一个性无能的丈夫,报复离异妻子的故事。故事的主体却是一个在乱世求生存的故事。中间还穿插了男人之间的友谊。这是一部复调电影。尽管只有80多分钟,但是故事讲得不慌不促,时机timing拿捏恰到好处。

最喜欢的片段是男主角卡洛,把曾经救了自己的伙伴从自杀边缘救活之后,两人一起溜冰的镜头。成人世界的龌龊与勾心斗角被短暂遗忘,两人又回到童年的状态,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本来以为《蓝白红》会是艺术大闷片,想不到这么情节剧。等有空了,再把另外两部给看了。

我蹉跎过太多岁月,遗漏过太多好片,现在要一一补课。 

Loading

每天写一篇千字文靠谱吗?

Sunday, February 2nd, 2014

马年初二的晚上,与刘淼和简叔在上海巴黎春天的星巴克户外闲坐,和风拂面,宛若春夜。大家聊起推特、Medium.com、Wordpress、Droplr、以及简书,都比较看好以文本写作为主的网站和应用。

简叔最近翻译了一篇文章《如何坚持每天写一千字》,文中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Blogger,可以做一个每天写一千字的训练。找不到话题,没关系,想到哪儿,可以写到哪儿,你甚至可以关掉显示器,通过盲打来实现思绪的自由流动。简叔成为这一理论的践行者,他每天写一篇千字文,已经坚持10天了!

有没有可能每天写一篇千字文呢?我了解的情况是,如果有名利的刺激,则完全有可能。

我和我的朋友都写过每周5篇的专栏,按照11年前的市价,每篇稿费大约200元,每个月就会有4000元的稿费进账。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可以在北京三环外、广州、杭州的市区买1平米房子。

我依然记得当年在《新京报》写“语文运动”专栏时的情景。我当时写的内容很专一,主要是探讨语言文字问题,为了每天千字文,我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包括:《说文解字》的各种注本、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白话词汇研究》等。还需要浏览包括北大中文论坛在内的许多网站,并且在自己办的黑板报文艺论坛上,与爱好语文的朋友们互动,以求碰撞出火花。在2013年,我一共为《新京报》写了100多篇文章,最后结集出版了一本《正版语文》。幸亏当初“傻小子睡凉炕、年轻活力壮”,要是搁现在,我肯定会被编辑逼得以头撞墙。

即使一些散文大家,面对每天一篇千字文,也不免发憷。我记得读过董桥的一篇文章,说他每天早晨起来,都发愁今天的专栏写什么。有一天苦思冥想不得,看到餐桌上有一张当天的报纸,里面有一篇报道说香港女式内衣的销量大增。董桥兴奋得拍案而起,今天的专栏有了!女人踊跃买内衣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香港经济复苏了。于是,笔走龙蛇,完成了当天的日课。

千字文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身边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我的朋友月小刀,2012年为联商网写了一年的专栏,每篇所得报酬是200元。他写专栏全都跟零售有关,写之前,他征求过我的意见。我给了以下几条建议:

1、多写人物。人物比较好写,并且能小处见大。能往零售扯就扯,扯不了,就往励志、警示方向引。

2、讲一件事。我建议每次讲一件事,做到:起,承,转,合。或者用孔子论诗经的话,做到:兴,观,群,怨。兴,就是引起话头。观,就是观照世事,引申展开。群,就是从个体引到群体,以小说大。怨,就是抒发胸中郁闷之气,当然不是个人的怨,而是集体的怨,因为你已经群过了。

3、带感话题。找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把自己写兴奋,不把自己写睡着的那种。

我不能无耻地往自己脸上贴金,说他听了我的建议才写了350篇专栏,但我觉得我的建议至少部分是有效的。一年之后,他的专栏为他带来了这辈子为数不多的机会,杭州著名的零售商场银泰集团企划部招聘高级经理,银泰的一位副总恰恰是是月小刀的读者,他把月小刀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你写的零售业的那些文章,有的也不怎么样,但是一个年轻人,能够一年时间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一篇千字文,这种毅力让人佩服,用这样的人,我放心。”只有月小刀自己知道写千字文的甘苦。他每天晚上拖着上了一天班的疲惫身躯,来到连书房也没有的房子里,坐在卧室的桌子旁,不写完千字文就不敢睡。写不下去的时候,就侧耳听听身后妻儿的均匀的呼吸声,顿时又增添无穷动力。每天千字文的日课,使他一跃进入高级白领行业,年薪是做新媒体主编时的好几倍。

在简书写千字文,能不能遇到伯乐,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我不敢说。我只知道,写作是一门手艺,需要大量的、看似重复实则螺旋式上升的练习。每天写一千字,会磨练一个人的技艺,同时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有一门精湛的手艺,再加上不屈不挠的性格,在江湖上混,至少不需要看人脸色、仰人鼻息吧。

这是我的马年第一篇千字文。

Loading

无人会 登临意

Thursday, January 9th, 2014

昨天,简书网站的创始人简叔在新浪微博上兴奋地宣布,找到了一款Tumblr用的Mac客户端Tublme,我回了一句辛弃疾的词:“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Tumblr是世界上做得最成功的轻量级Blog,国内也曾诞生过一些它的模仿者,但因为生不逢时,都已半死不活。如今不用说轻博客,连重量级的新浪博客也只能靠胡紫薇的价值观输出来维持可怜的流量了。因此,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简叔的这种发现Blog新工具的喜悦。

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经放弃了Blog阵地,转而深耕微信公众号。和菜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曾经是一位勤奋的Blogger,最多一天发过16篇博文。然而,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停止更新Blog,我跟我们共同的好朋友Nana,都曾经苦口婆心地劝过他,他在一篇文章中做了回答。“2010年里我更新博客的频率降得很低,对我来说是件好事。”“我在这一年里越来越感觉到文字道没有多大意思。”但是,从去年开始,他在微信公共平台上复活,以每天两三篇的速度,续写当年在Blog界的传说。只不过,微信上的他从腿毛飘飘的冷面杀手,变成了热情似火的知心大叔。讲笑话、唱民谣、朗诵菜谱,他把微信上能互动的功能全都用上,他把满腹寂寞和一腔废话都变成比特喷射到智能手机上,订阅他的公共号,像一晌狂欢,又像一宿嗑药。

我去年也跟风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并且一开就是俩。目前一个号的订户是1800多人,一个号是1500多人。但在微信上写作,我非但体会不到创作的乐趣,相反却有一种被藏獒撵着的感觉。微信公众号的后台非常难用,更新一篇事先写好的文章,至少需要十几分钟。除了和菜头这些少数的测试用户之外,大多数人的微信公众号每天只能发一篇文章,如果在次日零点之前不把文章发出去,意味着当天的指标作废。我的亲身经历将证明,这是一条多么残酷而操蛋的规定。

自2014年伊始,我暗下决心,每天写一篇文章,分别发在Blog和微信上,当做“日课”。1月1日-6日连续六天,我都能赶在当晚12点之前完成,迅速地打开微信公众平台,把文章群发出去。然而,7日我因为带儿子到同事家做客,回来已经晚上10点多,面对电脑屏幕,脑子里空空如也。我搜肠刮肚:写什么能在一个小时完成,并且让读者感觉有趣又有用。说说我的育儿经,那样太娘炮了吧?写写近代史随感,那样又太随意了,这至少需要写一篇长一些的文章。写写我的故乡,我的童年,我的葡萄藤和月亮……那样又太老套,写不出新意。就这样过了半个多小时,眼看着距离12点不到一个小时,我决定放弃。8日,上午在家带儿子,自然没有时间写字,下午小睡了一会,晚上去参加前同事的婚礼,回来又去看了看妹妹,到家已经晚上10:30,接着给儿子洗澡用掉了15分钟,眼睁睁又剩下1个小时,而我依然没有找到选题。

连续两天没做日课,我心情有些沮丧。但我很快发现,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我选择的工具的问题。微信公众号根本就不是一种自由书写的工具,它只是一种社交网络,文章分享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功能。即使这一小众功能,也被鸡汤和谣言占去半壁江山,大块文章根本没多少人看。

要想找到写作的乐趣,必须重回Blog,回归Wordpress和Tumblr,爱发什么就发什么,爱什么时候发就什么时候发,爱发几篇就发几篇。而客户端的魅力在于跟系统无缝结合,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Blog的写作。这也是简叔兴奋的原因,他终于可以跟扎克伯格一样,一边写代码,一边blog了。在简书的推荐下,我安装了Wordpress Mac客户端PixelPumper,并且花78元买了Nerd Mode,这样直接可以查看修改HTML代码。再也不用受微信的鸟气,岂不快哉。

在中文博客式微的今天,重新找到趁手的工具,重新点燃Blog的热情,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博客不会死,Blog的春天会重来。

也许你会说我是痴人说梦,但痴人不止我一个,那么请你也加入进来吧,让我们一起改变这世界。

P.S. 关于微信公众号和自媒体,猛禽老师的这篇文章说得太痛快,太透彻了

Loading

译诗:一杯圣诞茶

Friday, January 3rd, 2014

ctea

一杯圣诞茶

by 汤姆·海格 (Tom Hegg)

(本诗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来自美国的Richard的全力指导,特此鸣谢。)

炉中燃烧着劈好的木柴,
俱乐部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圣诞比赛,
贺卡投入邮筒,礼物藏在树下,
信用卡刚还完款,又有三十天不用还债。

虽然这一天的安排让我自鸣得意,
但有一桩烦恼令人挥之不去。
一周以前,年迈的姨奶奶的来信,
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大忙人,
可如果你能抽空来我家该多好啊,
我们可以小聊一会儿,并且一起喝一杯圣诞茶。”

几年前她因轻度中风而瘸了左半边,
亲戚们说,虽然不能外出,但她的骄傲仍在,
他们说:“她想见见你,并且总是唠叨,
你要是能去看她,一起喝上一杯圣诞茶该多好。”

但是,慢着!我并不想去,我不想面对生活的苦涩,
亲眼看到一个老亲戚走下坡路的样子,
我记得她曾是多么活泼、诙谐又睿智,
我记得往年平安夜她总跟我们说笑到半夜。

我不想冒这个险,不想尝这种痛,
我不需要这种压抑感,也不需要让大脑紧绷。
让我哥去怎么样?为什么不?也是他的姨奶奶呀,
我想我有充分的理由,但是我知道
那些我费力建造的不去的理由,
都在负罪感的酸雨中开裂,化为碎片。

我穿戴上厚厚的靴子、手套和帽子,羞耻感钻进每个毛孔,
我又装备好刮冰刷、防滑沙和交通图,一脚油门上路,
我从富庶的郊外开进老城区,
沿途的蜡笔画风格的新房子也变成灰褐色的老屋。

停车的时候我觉得全身空空,
在那间将要喝圣诞茶的木屋边
我停下不肯动
怎么到的她家门口我自己都不知晓
我只看到我的手举起来按向门铃

等待,紧张,内心七上八下,
就在我想转身逃走的时候,
我听见墙边橱柜里的瓷器因碰撞而嚓嚓,
接着大厅里传来脚步和拐杖声:崩擦擦。
门锁轻叩,门闩滑动:哗啦啦,
接下来一阵停顿、一番挣扎、门终于砰地打开啦。

她站在那里,苍白而渺小,看上去比一枚鸡蛋还脆弱,
我竭力让自己不去直勾勾看她腿上的矫形支架,
虽然厚厚的双镜片,一片近视、一片老花,
似乎让她的眼窝一个深陷,一个扩大,
但她湿润而深邃的眼神里却闪烁出年轻人才有的惊讶。
“进来”“快进来”她笑着
拉住我的手,用命令的口气说
我所有的害怕全都烟消云散了
我们来到屋里,我还没想好如何反应
圣诞节已经从死气沉沉变得生机勃勃
冲击着我的视觉、听觉、嗅觉。

我闻到拔丝橙子、肉桂和松子的香味,
又见到桌上正在操练的古董木头兵,
还有我喜欢的那组基督诞生瓷像,
还有那套从小就不许我碰的水晶器皿。
我的心高兴得像一个刚放学的孩子,
在闪闪发光的圣诞树下跳起舞来。

就像魔术一样,我一下子回到了六岁,
在圣诞的气氛里找回了小男孩的记忆。
在这里展示着发黄的陈年圣诞贺卡,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荣耀的场所。
在那边,在摇摇椅旁,在屋子的正中央,
我的姨奶奶站起来说:
“你能来看看可真好!”

我坐下来,开始闲侃天气和流感,
她耐心地听着、微笑着、然后问:“有什么新闻吗?”
思想和语言开始流动,我开始了有意义的聊天,
抛开了因紧张而伪装的满不在乎状。
她依旧热诚地对我所做的一切都感兴趣,
她是积极的,鼓励我,就像我小时候一样。
她不喜欢我笼统地描述大概,
非要知道每一个具体而鲜活的细节。

我们谈起她不得不面对的行动困难,
她说得十分坦诚,并且不失风度和幽默感。
公然蔑视拐杖和不能弯曲的膝盖,
她乘着好客的翅膀为我去沏茶。
我一个人坐着,心中升起一种久违的感情,
望着这个圣诞节,又浓又烫的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每一个橱柜上都精心摆放着蜡烛和冬青,
她依旧亲手烘培糕点,好吃得不可思议,
但是这些丰满而鲜活的记忆会变得淡薄和灰暗,
用圣诞节来度量的话,
我的姨奶奶却能把它们珍藏在深深的内心。
她的身体只剩下一半、来日也已无多,
但是我的姨奶奶依旧是完整的人一个,
我见证了圣诞背后的奇迹,一个灵魂的胜利。

墙边橱柜里的瓷器因碰撞而嚓嚓,
大厅里传来脚步和拐杖声:崩擦擦。
她倒满两只茶杯,她笑着,她把一只递给我,
于是,我们舒舒服服坐下来,喝上一杯圣诞茶。

原诗:A Cup of Christmas Tea

【译后记】这首诗的原诗是英文,一共915个单词,翻译过来1400字。原诗是押韵的,aabb格,我试着同样方式翻译了几段,感觉不对味,信天游不像信天游,二人转不像二人转。索性改成了自由体,可能叫分段散文更准确吧?译诗的过程中,遇到好几处不明白的地方,单词都认识,连起来却不知道什么意思。于是请教了在杭州的美籍教师Richard先生,他在微信上给了我悉心的指导。

例如,原诗中有一句:

I put on boots and gloves and cap, shame stinging every pore
And armed with squeegee, sand and map, I went out my front door.

Richard给我解释说,因为诗人接受过他的采访,所以他很了解这首诗的背景。诗人是明尼苏达人,那里冬天气温很低,雪很厚,所以出门要穿上靴子、戴上手套和帽子,又因为车的挡风玻璃经常会冻上冰雪,所以要随车带上squeegee,也就是刮雪刷,还要自备沙子,以免车陷入雪地时,撒上沙子增加轮胎的摩擦阻力。至于地图,那就不用说了,说明路比较难找。

这首诗我翻译了四个多小时,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需要精修细改。

《一杯圣诞茶》是一首叙事诗,讲的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生老病死,当疾病和身体的退化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诗人最初选择了逃避,但是在良知的折磨下,开始去直面它。当他看到几乎半身不遂的great aunt依旧保持了乐观与尊严的时候,才明白了圣诞节和生命的意义。

朋友叶子说:“这首诗可能是神预备这个时间给你的启示。读者能感到那种善良的害怕和真诚的面对,是写给你的。”然!

这里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把great aunt翻译成“姨奶奶”,因为great aunt是一个人父母的aunt,按照北方的习俗,称呼父亲的姑或者姨,后面要加奶奶,称呼母亲的姑或姨,后面要加姥姥,于是就有四种叫法:“姑奶奶”“姨奶奶”“姑姥姥”“姨姥姥”。原诗中并没有说great aunt是父亲还是母亲一方的aunt,按理说翻译成什么都行,但我的朋友老高告诉我,江南一代没有“姑姑”的叫法,而是统称“niang niang”,南方也没有“姥姥”的叫法,都叫“外婆”,取一个南北人民都接受的说法,姑且翻译成“姨奶奶”吧。

感谢叶子让我与这首诗相遇。

Special thanks to Richard, who gave me wonderful instructions.

Loading

如果你遇到一个年轻人

Saturday, December 8th, 2012

如果你遇到一个年轻人,
衣衫褴褛的年轻人,
怯生生敲你的门,
你一定把他迎到家中,
泡上一杯热热的茶,
再煮一碗鸡蛋面。
端一盆热水给他洗脚,
为他换上你干净的鞋。
因为你所接待的可能就是天使,
因为你所改变的可能就是未来。

如果你遇到一个年轻人,
风尘仆仆的年轻人,
轻轻地喊你的名,
你一定把他请到饭馆,
叫上一壶暖暖的酒,
点上几个可口的菜,
仔细地倾听他的烦恼,
尽可能给他指点迷津。
因为你所接待的可能就是曾经的你,
你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未来。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