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writing’

让苦难更加苦难

Tuesday, June 1st, 2004

昨天,浙大课堂上,老教授谈到《孔乙己》,谈到马克思的一句话:

“让苦难更加苦难,让耻辱更加耻辱,让苦难唱起歌来,让耻辱跳起舞来。”

这段话我好喜欢啊!

经搜索GOOGLE,原话是--

马克思在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一卷456页)中所言:“不能使德国人有一点自欺和屈服的机会。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宣扬耻辱,使耻辱更加耻辱。应当把德国社会的每个领域作为德国社会的污点加以描述,应当给这个僵化的制度唱起它自己的调子,要它们跳起舞来!为了激起人民的勇气,必须使他们对自己大吃一惊!”

Loading

一个真笑话

Monday, May 31st, 2004

昨天,我到浙大听课。一位中文系的老教授讲了这样一件事。他遇到钱理群,对钱说:“我看了你出版的演讲集子,里面括号里标着–学生鼓掌,学生热烈鼓掌,学生起立鼓掌。你为什么把这些东西也印上去呢。你忘了,鲁迅先生说过的话吗?--秋瑾是被人拍手拍死的!”

鲁迅先生的原文--《而已集》通信(1)

  我到中山大学的本意,原不过是教书。然而有些青年大开其欢迎会。我知道不妙,所以首先第一回演说,就声明我不是什么“战士”,“革命家”。倘若是的,就应该在北京,厦门奋斗;但我躲到“革命后方”〔3〕的广州来了,这就是并非“战士”的证据。

  不料主席的某先生〔4〕——他那时是委员——接着演说,说这是我太谦虚,就我过去的事实看来,确是一个战斗者,革命者。于是礼堂上劈劈拍拍一阵拍手,我的“战士”便做定了。拍手之后,大家都已走散,再向谁去推辞?我只好咬着牙关,背了“战士”的招牌走进房里去,想到敝同乡秋瑾〔5〕姑娘,就是被这种劈劈拍拍的拍手拍死的。我莫非也非“阵亡”不可么?

Loading

出租司机就是NB

Tuesday, May 25th, 2004

我们认为人大部门用神圣的人民权利,来讨论周扒皮是两点钟该捅鸡,还是三点钟来捅鸡,没有意义。应该解决周扒皮凭什么要捅鸡的问题。

--这是北京一位出租司机在一篇万言书中所说的话。

Loading

让昆曲安息吧

Wednesday, May 19th, 2004

中国的任何东西,只要外国人说声好,马上就当成宝贝供起来。昆曲就是一例。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册封为“人类口头和未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化官员们忽然意识到,这块老古董擦擦还可以卖钱,出国,于是煞有介事地行动起来。各地被迫合并到京剧团的昆剧团,也开始单立门户,俨然一副要东山再起的样子!

昨晚,去看了浙江昆剧团的新编大戏《公孙子都》。这是我第一次看昆曲,对于唱念作打,不敢妄加评论。只不过,发现一些有趣的小花絮,记下来,发点感慨。

这样一部大戏,光看舞美、服装和阵势,投入不会少于200万,只演一场,而且不卖票。看来遗产就是不一样,小百花要是这么搞,早倒闭了。

演出没开始,先是宣读前来观摩的领导名单。文化部司长、文化厅长、各地昆剧团团长全来了。然后,领导开始讲话,说昆曲多么宝贵,国家多么重视云云。但是,没有一个领导提到这次上演的剧目,没有对剧组和场内的观众表示一句感谢。看来,观众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只要遗产流芳千古就够了。

主演公孙子都的是浙昆的团长林为林,号称“江南第一腿”,当然他家不是做火腿的,这里的腿指的是林团长的武功。演出中,林团长确实向观众展示了 “第一腿”的绝技,跳起,一字劈叉着地,然后不借任何外力,慢慢站起。这把观众的胃口都吊了起来,最后,公孙子都站在将台上自杀,大家都期待,他能从两三米高的台子上,一个筋斗翻下。但,林团长还是有负众望,朝后摔下去了,台后面肯定摆了一个充气床之类的东东。最后高潮的效果没有出来,让人失望。

最失望的是林团长的唱功,即使我这样的外行听起来,也觉得太差了。嗓子明显不行了,中气也不足了,唱起来,声断气也断,让观众都替他难受。

《公孙子都》取材于《东周列国志》,讲的是公孙子都和颖考叔争功的故事,京剧还有话剧《伐子都》都演绎过这段故事。香港的古兆申根据这一题材创作了昆剧《暗箭记》,浙江昆剧团曾经排演过这一剧目,还参加过国内展演。这次编剧换成了上海的唐褒祥。《暗箭记》我没看过,单知道是一个类似麦克白的故事,子都最后不堪良心折磨,疯掉了。

唐版《公孙子都》的曲词,实在不敢恭维,除了脱化的几句古诗--“旗猎猎,风潇潇”之类尚可听之以外,曲词中掺进很多现代词和大白话。俗不俗,雅不雅,实在对不起这笔“遗产”。该剧的结尾,子都拒绝庄公伐郕的命令,变成了一个反战人士。最后一句唱“人为万物之零,却互相残杀几千年,无计定太平。”实在太倒胃口了。看完戏我跟老婆说,还不如让子都喊两句口号:“和平万岁!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呢。

本来一出反思人性的戏,变成平庸说教的反战戏,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败笔。

现在文化届就是一个名利场,振兴昆曲我不反对,假振兴昆曲之名牟取利益,我也能理解。但是,我觉得,任何艺术可能都有其生命周期,昆曲如果寿数已尽,就让它好好安息吧。省出点银子,振兴振兴京剧、越剧、现代戏剧等还有口活气的艺术,岂不更好吗?

Loading

淘书不必读

Sunday, May 9th, 2004

夜市是穷人的天堂,学生的天堂,投机分子的天堂。我逛夜市就是奔旧书摊去的。只要有心,总能淘到好东西。

你猜,今天我淘到了什么?四本香港出版,内地影印的《金瓶梅词话》,不是盗版,是影印。回到家急切地读了第一回,没有一个错别字。只花了25元!真赚死了!

还花了六元钱,买了一本1979年版的《燕山夜话》。

原先我住的地方,离收藏品市场很近。周末,我经常背着手,走到那里去转转。曾经花15元买了一套82年人文版的《水浒传》,这好像是我淘到的唯一的宝贝。

来杭州,新书买的最多。我有好几个书店的打折卡,最多可打到8折。买书,成为我生活中最大的嗜好。我买书,属于疯子型,兴之所至,拣一类书就狂买。有一段,想研究戏曲,就把一套《京剧曲谱集成》和《戏考》搬回家,只看了一二本,就任它们沉尸书柜。还有一阵子,因为写“语文运动”专栏,买了很多汉语有关的书籍,除了《说文解字》经常翻翻外,其他也任其沉沦了。

其实,最好的书不在书柜,不在书店,而在数字图书馆。近两年来,我每年都花100元买一张超星卡,上网看书。我认为,这是我一年中花得最值的 100块钱。从超星上,我下载了很多很多书,从《马雅可夫斯基选集》到《如何踢足球》,从《学唱革命样板戏》到《餐厅与酒吧经营》无所不包。至今,我的电脑硬盘上还存着上百个经典电影剧本,几十个戏剧剧本,一大堆活人和死人的传记,但是,我大都没有读完。

正如你所知道的,最近我狂迷莎士比亚,买了所有能买到的莎士比亚原著。当然,这次我读的很勤勉。已经读完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半部《哈姆雷特》、1/4部《裘利斯-恺撒》。莎士比亚是我的偶像,是我将要成为的人,也是我命定要超越的人。

我是个功利主义分子,我不读今人写的小说。如果写的太好,我会嫉妒;如果写的很差,我怕受害。我喜欢读杂书,读那些一捧起就放不下的书,比如《论语今读》,咳,我又在装孙子了。

总之,我爱书,书就是我的命,今夜就说这么多。

Loading

莎士比亚戏剧英文版

Sunday, May 9th, 2004

关于读原著,托尔斯泰曾说过一段话。大意如下:读原文,好比喝山间小溪中的水,虽然偶尔有沙砾硌牙,但实在甘甜无比。

最近读莎翁原作,才明白托翁此言实在不虚。虽然读起来磕磕绊绊,但得到的享受是读任何翻译本所无法比拟的。
海峡两岸,莎翁译本很多,但各有缺陷。朱生豪的译本公认是最好的,但译得太雅,不免佶屈聱牙;梁实秋的译文,通俗一些,但原作的诗意损伤太多。其他卞之琳、曹禺等人的译文,虽都有高出朱、梁之处,但惜哉篇什太少。

如果莎士比亚是一座高峰,读译文好比看风光片,美则美矣,但还是隔着千里,难以尽兴。饱览胜景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亲自去爬一爬,苦读原作。

莎士比亚全集英文版早已上网,以麻省理工学院网站整理的版本为最佳。该电子板校对精确,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注释,对于没有英语文学底子的人来说,读起来基本跟天书差不多。需要借助电子辞典、中文译本和好的注释本,对照阅读。

莎士比亚全集英文版

国内莎翁英文版也出了不少,根据我近来淘书的经验,推荐如下。

一、最好的版本--商务印书馆《莎士比亚注释丛书》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出版社,《莎注》丛书的推出,功莫大焉。本丛书的主编是裘克安,目前已经出了29种,我买到了一半以上。

本丛书的优点:注解详尽,典故难词、语法要义,都注的一清二楚。而且很多注释都用中文。虽然注者也有偶尔偷懒的时候,仍不愧为中国人读莎的首选读本。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价格便宜,前18种都在10元以下,后来出的,也在15元以内。这个价格公道不公道,看了下面就知道。

二、挺有用的参考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莎士比亚戏剧经典》中英对照

优点:左页英文,右页中文(朱生豪译本),排版齐整,一目了然。定价合理,比如《仲夏夜之梦》只卖7.5元。

缺点:一点注释都没有,对学习原文没有帮助。另外排版错误较多。

适合读过一些原文的人,随身携带。

三、最没用的版本--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中英对照本)

我在书店已经注意它很久了,40册,卖780元。我一直没下决心买,不买就对了!因为这套书实在乏善可陈。

缺点:
1、没有注释,靠,把读者都当成英美文学的高材生了。
2、性价比太低:平均每册19.5元。我前面说过,国际广播出版社的,每册平均10元。
3、印刷很差:尤其是英文字体,竟然用了WORD里面中文状态下英文字体,看起来很难看。UGLY!
4、梁译跟朱译比差太多了,读了这玩意,基本上是误人子弟。

四、英文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原版书,我在杭州外文书店买到的,只花了20元。注释面向英美国家大学低年级学生吧,很不错,可惜不怎么看得懂。

五、其他英文本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值得一提的是外文出版社的中英对照莎翁注释本。既有注解,也有朱生豪的译文,可惜印刷字体太小,出的也不全。

好了,关于莎翁英文本,我就知道这么多。以后每读完一本,就把一些收获、感想写下来,跟寥寥无几的读者们分享。

Loading

第十二夜过后是第十三夜

Tuesday, April 27th, 2004

第十二夜过后是第十三夜

昨晚我看了黑白剧社2000级的毕业大戏《第十二夜》。戏刚开演一会儿,我就困了,这个时候特别想念一个人――布莱希特。这哥们主张应当在剧场里吸烟,并且在墙上贴上醒目的告示――别翻浪漫主义的白眼。不过看着看着,我就不困了。这得感谢黑白,他们深得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精髓,不断用“间离效应”和插科打诨,让昏沉沉的脑袋兴奋起来。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呈现于舞台的莎士比亚,以前,莎士比亚只存在于文本中,存在于我脑袋里的舞台上。莎翁对于我这样半路出家的戏剧爱好者来说,是一座高耸入云的神女峰。只能仰望到颈椎呻吟为止。

闲话少说,说说这出戏吧。

我觉得黑白剧社对《第十二夜》的演绎,基本上是成功的。

《第十二夜》是一出喜剧,一说到喜剧,大家可能一下子想到周星驰或者赵本山,但严格来说,他们演的那些东西,不算喜剧。喜剧有搞笑的成分,但搞笑的不一定都是喜剧。所谓喜剧,其实也是正剧,只不过采用了讽刺与幽默的手法而已,但本质上还是要有思想的。思想,就是戏剧的核心,不同意,你去看电视剧去。无论喜剧也罢,悲剧也罢,戏剧的冲突本质上就是思想的冲突,戏剧的交锋也是思想的交锋。

《第十二夜》是一出说正经事的喜剧。它说的是爱。阴差阳错的爱,天远地隔的爱,飞蛾扑火的爱,以卵击石的爱。那么这出戏的思想是什么呢?当然我们可以总结说,莎翁讲了爱情的可贵与盲目。

黑白剧社在演出《第十二夜》的时候,还是把它当成正剧去演的。我们知道,莎翁写的剧本是诗剧,朱生豪翻译的时候,用了散文体,不分行。散文体自有它的道理,如果把莎剧翻译成分行押韵的诗歌,那才是惨不忍睹。从舞台呈现上看,黑白在排戏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保留了剧中三个主人公(公爵、薇奥拉、奥维丽亚)大段诗意的台词,这一部分戏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原汁原味地搬上舞台。我认为这是黑白版《第十二夜》最成功的地方。

黑白第二个成功的地方,就是对小丑、反面人物、喜剧人物的戏,进行了大胆的改造,或者用个时髦的词――解构。

这种解构是必须的。因为,莎翁在他的时代,使用了大量的俏皮话、搞笑台词,在今天看来,一点都不搞笑。如果不“与时俱进”地改造一下,这出戏简直就没法看了。比如,醉汉半夜唱歌这段戏,黑白用了《丢手绢》。原剧中唱的是《闭住你的嘴,你这坏蛋》。这歌估计早已失传,即使不失传,如果醉汉用美声唱出来,估计会把山里的狼给招来。所以,这段歌必须要解构。从剧场效果上看,这些解构非常成功,现场的笑声、掌声还有随后观众的评论文章都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个成功之处,是导演方法。

这出戏的导演手法,非常布莱希特化。所谓布莱希特化,就是经常把观众从戏中拉出来,让观众不要入迷,不要把自己当成剧中的一个人物,创造一种 “间离效应”。换句话说,就是舞台上的演员时刻提醒观众:“你在看戏!”为什么要布莱希特化呢?引人入胜不是挺好吗?这说来有些话长,简单地说,这样做是为了让观众从感情迷信中解放出来。你想,现在看戏容易吗?要自己买票,要关掉手机,灯光一亮,就得脖子伸着,尿憋着,大家图个啥?肯定不仅是哈哈一乐。认真的观众还是希望能够得到一点启迪,哪怕一点点也行。话说回来,如果看戏的人时刻明白自己在看戏,他就能够开动一下头脑。另一方面,布莱希特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戏变得更好玩。

为了制造“间离效应”,演员经常会把浙大校园生活中的一些词语用到戏里面去。比如“肯定是有人给贴到88上了”。我最欣赏的一个地方,就是对维奥拉的独白处理。维奥拉深爱着公爵,又无法直接表白,她说了一段关于爱情的独白。

薇奥拉 哦,可是我知道——
公爵 你知道什么?
薇奥拉 我知道得很清楚女人对于男人会怀着怎样的爱情;真的,她们是跟我们一样真心的。

到了此处,应当是本剧中最动情的部分。女演员突然跳出戏外,说:“在这里,我要给大家朗诵一段莎士比亚著名的台词。”我看到这儿的时候,机灵一下,从刚才的情境中清醒过来。嗨,我不过是在看戏而已!看看她怎么说。接下去,两个乐师上场演奏,维奥拉念出那段著名的独白――

薇奥拉 她从来不向人诉说她的爱情,让隐藏在内心中的抑郁像蓓蕾中的蛀虫一样,侵蚀着她的绯红的脸颊;她因相思而憔悴,疾病和忧愁折磨着她,像是墓碑上刻着的“忍耐”的化身,默坐着向悲哀微笑。这不是真的爱情吗?我们男人也许更多话,更会发誓,可是我们所表示的,总多于我们所决心实行的;不论我们怎样山盟海誓,我们的爱情总不过如此。

当然,黑白版《第十二夜》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可能由于条件限制,舞美做得有些潦草了;音乐选的几段都过于平庸(尤其是最后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演员唱得不好,似乎没有经过认真的准备和专门的训练,比如合唱训练。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最突出的几个问题,还在对剧本处理和演员的表演上。

一、剧本没有认真地改写过。

朱生豪的译本,有个大问题,就是太雅,有些台词,没有很好地融合进现代汉语中。而黑白在排这出戏的时候,虽然也做了一点改动,比如把“寒暄”改成“套磁”,把“桅樯”改成了“船板”,但是依然过于拘泥于朱译,以至于有一些台词,听起来非常别扭。
比如这一段—

薇奥拉 您是这府中的小姐吗?
奥丽维娅 是的,要是我没有篡夺了我自己。
薇奥拉 假如您就是她,那么您的确是篡夺了您自己了;因为您有权力给与别人的,您却没有权力把它藏匿起来。

如果参照一下梁实秋的译本,或者对照英文原文重新翻译一下,就不会出现“篡夺了自己”这样的怪句子。

二、 剧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戏眼”没有抓住。

那就是薇奥拉兄妹相认的那段戏。这个地方,其实最能打动观众,也最能出彩,但可惜的是,黑白版处理得太轻巧了,而且对原作还做了删减。

三、马夫里奥这个人物没有处理好!

这可能跟大家的看法相反,的确,演出中马夫里奥得到得笑声和掌声最多,这几天的评论也对马赞不绝口。我却觉得,这恰恰是本剧最大的一个遗憾。剧组没有对马夫里奥这个人物做深入的挖掘。其实马的身上,有很多悲剧的成分。他对女主人的爱,才是真正绝望的爱。在今天,没有什么公爵,骑士,马夫里奥才是我们大家的影子。即使在莎翁的原剧中,马也不是一个小丑,他的台词,可以说是剧中第二多的。而且,他的台词,很有诗意。莎翁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他仅仅是为了再塑造一个小丑吗?我觉得不是。我觉得,莎翁对马夫里奥有一种同情和怜悯,这不太容易看出来,也许隐藏在文本底下。如果,在保持马夫里奥制造的笑料的基础上,再深入发掘马的精神世界,黑白版就会更好,更深刻了。可惜,我们只看到一个穿着沙滩裤,不断搞笑的马夫里奥,没有看到笑声后的眼泪和叹息。

好了,罗罗嗦嗦说了这么多,肯定大家都烦了。总之,我非常敬佩桂迎老师,非常欣赏黑白剧社,我相信,黑白的下一出戏一定会更好!作为一名忠实的观众,我会继续为黑白加油!让我们期待黑白剧社的第十三夜!

Loading

老友莎漠

Saturday, April 24th, 2004

高中时,我经常一个人住在宿舍里。深更半夜,窗户开了,咕咚一声跳进一个人,他就是莎漠。

莎漠后来参军去了,复员后在家乡小县城里工作。他唯一的爱好,除了酒、喝酒、喝花酒,就是写,写小说,写长篇小说。去年,他写的手稿已经有40多斤重。一次跟老婆吵架,他一怒之下烧了16斤,还剩下24斤。

为了能让作品发表,他曾背着手稿,前往济南、青岛,去拜见文学杂志的编辑。最惨的一次,兜里只剩下80元,请人家编辑吃饭,只敢点土豆丝。编辑们说--不错,你写的东西不错,不过还达不到发表的水平。继续操练。

如果莎漠继续相信文学杂志编辑的话,他可能还要继续操练很多很多年。

突然的转机出现了!用句时髦的话,他的生命进入一个拐点。

今年春节过后,他买了电脑,开始上网。现在是莲园文学论坛的当红写手,他的小说被加入精品库,有2000多次点击,上百个回帖。莲园是个文学老中青年聚集的地方,那里的人们普遍用“某某君”“某某兄台”相称,于是,莎漠君,得到了各位兄台还有JJMM们的赞誉。有位兄台说,他边读莎漠的小说,边擂电脑桌,桌子上已经被锤出一个坑。

我朋友说,莎漠接下来就要网恋了,我说,这简直是一定的。

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让莎漠找到了那么多读者,找回了自信,找到了做一个小小的名人的感觉。

让文学刊物们去死吧!我的铁哥们,曾经的兵哥哥,如今的老男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文学归宿。

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比这更令人高兴呢!

莎漠的小说,很值得一读,我尤其喜欢他的中篇《柳庄轶事》,这篇小说,很扎实,很有趣。

一大早就起来博客,我煮的东北小米粥大概已经熟了,赶紧到厨房看看去。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