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writing’

Young FoLks

Friday, May 18th, 2007

瑞典Peter Bjorn And John乐队的一首歌Young Forks,欢快的节奏背后,听得出一种苍凉。

试着翻译一下歌词的高潮部分。

我们不在乎小年轻,乳臭未干的调调;
我们不在乎老伙计,老气横秋那一套。
我们不在乎人之过,只弹自己的曲调,
我们只在乎你和我,恋人絮语的唠叨。

If i told you things i did before
told you how i used to be
would you go along with someone like me

if you knew my story word for word
had all of my history
would you go along with someone like me

i did before and had my share
it didn’t lead nowhere
i would go along with someone like you

it doesn’t matter what you did
who you were hanging with
we could stick around and see this night through

*Repeat
and we don’t care about the young folks
talkin’ bout the young style
and we don’t care about the old folks
talkin’ ’bout the old style too
and we don’t care about their own faults
talkin’ ’bout our own style
all we care ’bout is talking
talking only me and you

usually when things has gone this far
people tend to disappear
no-one will surprise me unless you do

i can tell there’s something goin’ on
hours seems to disappear
everyone is leaving i’m still with you

it doesn’t matter what we do
where we are going to
we can stick around and see this night through

Loading

逻辑,请讲点逻辑

Wednesday, May 16th, 2007

新华网有个新华传媒栏目,里面经常登一些不着四六的文章。比如新鲜出炉的这一篇:从CNNIC统计数据解读中国网络暴民现象

这真是一篇天马行空的奇文,道听途说、主观武断也就罢了,反正国内的很多文章都是这个套路,可气的是这篇文章逻辑混乱,看上去,作者缺乏最起码的学术训练。

作为一篇论文,厘清概念是必须的。既然研究“中国网络暴民现象”,那需要先解释什么叫暴民,以及什么是网络暴民。对此作者没有给出概括性的定义,只是举了几个例子,然后说–

可见,西方媒体将中国网民的这种“蛮横的道德追讨行为”称之为“暴民现象”,并不为过。

哪家西方媒体?原文怎么说?“暴民现象”是西方媒体给贴的标签,还是引用的中文语境里的说法? 这些都应该搞清楚,才叫一篇学术文章。

可是作者不管这些,大笔一挥,开始了他最大胆的论证。

本文试图从CNNIC历年及最新的、有关网民个人信息的一些统计数据中,考察中国网民的受众构成与这种暴民情绪的产生,是否存在某种可能的关联性。

接下来作者根据CNNIC统计数据,论证网民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状况与暴民情绪的相关性。这本应是一个典型的定量分析,问题是作者缺乏最重要的一项数据:“暴民情绪”的测量与调查,在这个数据缺失的情况下,相关性是分析不出来的。

于是作者用主观臆断和假设代替了论证。作者发现,网民的主体是年轻人,本科以下学历,职业是学生或雇员。而这些特征与他们成为网络暴民是正相关的。论证过程是这样的–

年轻人“很难摆脱青春期特有的冲动与激情,容易在群体的兴奋中忘记理性地自我制约。”

大学本科以下,“决定了中国大量网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的认识深度与广度是有局限性的。”

“年轻企业员工的职业状态与心灵状况,很可能导致他们成为网络中的‘暴民’。”

这三个逻辑推演太随意了,且不说大部分年轻人未必都冲动,本科以下未必认识都有局限性,年轻雇员未必都“有压力”、“躁动不安”。即使以上说法成立,也不能得出以上这些特征跟网络暴民情绪有必然联系的结论。

事实上,用作者的逻辑,也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我们可以说,年轻人有梦想有活力,本科以下不受书本知识约束、注重实践,年轻雇员独立意识很强,善于应付各种压力,所以,这些使得大多数网民不会产生“暴民情绪”。

考虑作者是体育学院的讲师,那么按照他的逻辑,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论证呢?

按照常识,体育学院的老师受环境影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荷尔蒙分泌比一般人要多,对事物的认识总逃不开本能的范围。体育生难以管理,所以老师压力大,容易躁动不安。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了,该讲师写文章时容易夹杂进暴民情绪。

用这样的文章混个职称也就罢了,问题是这种文章的危害性不仅在于误人子弟。试想一下如果作者的说法成立,中国互联网现在已经是一个被暴民占领的地方,对待暴民还有什么好客气的,来人哪,先精神后肉体,先把金色盾牌拿来。

Loading

BBC记者的怒吼

Monday, May 14th, 2007

电视记者在采访时,一般都保持冷静(黄健翔除外)。但最近BBC记者John Sweeney,对被采访对象勃然大怒,录像又被传到网上,引得议论纷纷。

John Sweeney是一位资深记者,曾经采访过科索沃、车臣,这次被派到美国做一个关于“山达基”教派(Scientology)的专题纪录片。

山达基教派是由美国科幻小说作家L. 龙·哈伯德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的。美国著名影星汤姆·克鲁斯、约翰-屈伏塔都是该教派的忠实追随者。但是批评人士认为,山达基教派不像教会而更像一个强迫性的商业组织。

John Sweeney采访的时候,山达基也组织了一个摄像班底,反拍BBC。

Sweeney自己说受到了强大的精神压力,时刻有被洗脑的危险。就在拍摄山达基教派的一个展览“心理学–通向死亡”的时候,随行的山达基教派的Davis人指责了他,说他在采访一个批判山达基教的人时,偏听偏信。Sweeney知道Davis没有看过他的全部采访,顿时忍无可忍,用最高音怒吼道:


‘You were not the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interview! You were not there! You did not hear or record all the interview! ‘

事后Sweeney对自己的发怒表示了道歉,BBC发言人说,大家在周一看了节目之后,就会了解Sweeney发怒的背景,BBC很高兴看到,这个节目从总体来说是适当而且公正的。

本节目将在明晚BBC ONE 播出,以下是节目预告:

8:30 pm
Panorama
Scientology and Me: Reporter John Sweeney travels to LA to investigate the Church of Scientology and look into some of the more sinister allegations made by former members. [S]

Update:刚才看了这个节目,看得人触目惊心。这种东西也就是在美国才有繁衍滋长的土壤,欧洲不会任其蔓延开来,许多欧洲国家并不承认它是宗教,因为它不符合公众利益(Public good)。但愿BBC记者的怒吼,能够唤醒一些人。

Update: BBC网站在线收看《Scientology and Me》

Loading

榴莲周刊(Durian Media)第2期B卷:寻找失踪小女孩;布莱尔辞职;北爱和平新曙光

Sunday, May 13th, 2007

榴莲周刊(Durian Media):深度核心,理性冷峻,全球互动,时空挪移,负责放倒一切,新闻一条是一条,草根媒体中的战斗机,元谋人的信息主干道。

榴莲周刊(Durian Media)第2期B卷:寻找失踪小女孩;布莱尔辞职;北爱和平新曙光

Durian

本周焦点:两国搜寻3岁小女孩

God Bless Her!

你现在看到的这个小女孩名叫Madeleine McCann,今年3岁,上周四在葡萄牙度假时,神秘失踪。当时是晚上10点多,她跟两个年龄更小的龙凤胎弟弟妹妹在住处,她的父母在附近一个餐馆里吃饭,每隔半个小时回住处看一下孩子。后来发现Madeleine不见了。

葡萄牙警方开始调查,当地动用了很多警力和志愿者进行地毯式搜寻。

SEARCHING

可是搜寻没有结果。于是英国警方和媒体开始猜测,会不会是一起针对儿童的性暴力诱拐案?在西方社会,“恋童犯罪(paedophile)”是一个黑暗邪恶、并时常引发“道德恐慌”(Moral Panic)的话题。学术界对媒体报导此类案件有些争议,认为媒体有利用公众道德感,制造恐慌的嫌疑【注1】。默多克旗下的《世界新闻报》(The News of the World),2001年曾针对一个八岁小女孩的死,推动了英国相关法律的修改(包括对所有恋童前科的人进行登记)。NOTW这次悬赏150万镑,奖励能够让Madeleine安全归来的人。

REWARD

此案扑朔迷离,还有很多疑点。不过任何一次事关儿童的案件在西方都会成为全社会的新闻,有的比惊险电影还要离奇(参见拙博)。像禽兽教师强奸幼女多少年无人过问,事发后全社会也漠不关心的,大概也只有中国了。

英国:布莱尔辞职

布莱尔宣布辞职了,但是他会坚持到6月份,跟新首相交接后再离开。有些人可能会迷惑,布莱尔干得好好的,又没有皇家纪委找他谈话,为什么要辞职呢?

威廉没了娘,说起来话长。简单来说,布莱尔已经主政10年了,10年生聚和教训,有得也有失。英国媒体夸奖他是一个改革家,把工党这样一个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党,彻底改造成了一个顺应市场和私有化发展的政党。但是在伊拉克问题上,英国人一直认为他在说谎(有人把Bliar故意拆成B-liar)。加上社会福利政策的改革,尤其是医疗体系(NHS)的改革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使得工党的声望在近几年一度下降。

此时布莱尔选择急流勇退,于己于党,都十分明智。

确切地说,布莱尔辞去的是工党的最高领导人职务,按照英国宪法,大选获胜的政党党魁担任首相。因为英国还没有开始新的大选,布莱尔辞职后,继任者还是工党的头,几乎一定是现任财政大臣布朗。

英国大选

法国大选已经结束了,右派领导人Sarkozy当选,左派美女候选人Sego Royal以6%的选票差距失败。这是法国左翼政党连续第三次大选失败。跟法国大选5年定期来一次不一样,英国大选的时间间隔是不固定的。

英国的立法机关是议会,确切地说是下议院,按照宪法,议员(MP)一届任期为5年,所以5年内必须大选一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执政党往往根据时机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大选的时间,所以往往等不了5年。这跟打麻将时,赢家手气正旺,往往不做大牌,“点炮就和”是一个道理。布莱尔是1997年大选上台的,2001年大选工党又获胜,2005年5月又举行了大选,布莱尔再次担任首相。下次大选的时间一般认为会在2009年。

英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选民重视政党,不重视个人。所以,保持党的先进性比党员先进性更重要。

北爱尔兰:权力分享政府

北爱的历史是一部悲伤的历史,提起来就血泪斑斑。走在贝尔法斯特的大街上,你可以看到那些历史留下的痕迹,比如共和军的符号,还有迷离的涂鸦。坐大巴到乡间,司机会告诉你,路边那座教堂曾经被炸过,旁边的墓地都是死难者。

5月8日,北爱的权力分享政府成立了。简单点说,北爱,现在跟苏格兰、威尔士一样,都有自治权了。新政府的头称为Minister,国内翻译成“部长”,有点瞎掰,实际上应该翻译成“相”,只是比首相少了首(Prime)而已。北爱的相是亲英、新教的那个党的头目;“副相”是亲爱尔兰、天主教的前共和军的首领。

联合政府的成立意味着,双方不再打架了,北爱和平了。现在去贝尔法斯特,每个人都会告诉你:北爱,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诶,这话怎么这么熟悉啊

【注1】 Critcher, C.(2002) Media, Government and Moral Panic: the politics of paedophilia in Britain 2000-1

Loading

黑板报全面恢复

Saturday, May 12th, 2007

经过[zhanglu]一个月的努力,采用全新V2ex技术的黑板报论坛(www.heibanbao.net)已经全面恢复了。

现在一切都是新的,欢迎大家前往注册,随便聊点什么吧。

Loading

杂事

Saturday, May 12th, 2007

终于把Blog装修得比[和菜头]的更难看了。

  • 增加了两个计时小插件,一个正计时,一个倒计时。感受到了时间的两面夹击。
  • 昨天独自打篮球一小时,中国人不爱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看是太喜欢成群结队了,凑不够人数就干脆不活动了,久而久之,都成了懒人。如果你要运动,必须学会独行。
  • 跟一个黑人小孩踢球,聊起球队和球星,这是我在英国第一次跟陌生人聊天。
  • 海运已经装箱,明天就要先走一步了。我托运了一只箱子,里面装着我的宝贝书,宝贝鞋,宝贝棉猴,还有两顶宝贝帽子。
  • 戒烟进入第四天,戒断症状减少了些,这些症状(饿,咳,睡不好等)一般需要3周才能基本削除。我现在很纳闷:戒烟不会这么容易吧?

Update:无法容忍新模板带来的陌生与异化,换回Pool模板。

Loading

导师的教导记心头

Friday, May 11th, 2007

又到了一周一次跟导师见面的时间了(参见:)。今天早去了一会,敲门无人应,就看导师门口小黑板上贴的简报。看到一篇关于日本的报道。一日本人,有132个女朋友,都相继死了,并且死法都一样,都是被树上掉下的椰子砸死的。后来警察发现,这个小日本,用计算机模型计算出风对椰子的作用力,再相继把女友约到大树下,来一个,砸死一个,屡试不爽。

导师笑呵呵地来了,他看上去跟我一样年轻,留着长发,不想搞学术的,倒像是玩摇滚的。然后进入正题,聊起了我的研究方法。我解释说,我准备做一个双案例研究,一个研究点选在杭州,一个选在滨州。原因是这两个城市在很多方面正好形成对比,这种对比研究,可以修正单案例可能带来的片面性,从而使得研究结论可能更具有普遍意义。

同时,我不准备研究突发事件,而是对两地“网民–政府”的互动关系,放在一个长期、动态、日常的背景下去观察对比研究。这样虽然损失掉论文的故事性,但可能更接近于实际。

我还把早上收到的[郭艳茹]邮件里的主要内容陈述了一下:

我觉着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我们一定不要忽视一个背景,即中国的社会转型。所有的这一切,都应被置于一个转型的历史背景下来审视。网络如何影响到社会生活,网络背景下的个体间互动、作为个体集合的社会公众如何与政府互动,这种互动有何如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意识的转型?关于网络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应该从两个层面上来思考,一是公众话语如何影响到当前政府的政策制定,一是公众话语如何影响到社会法律体制的演变,从而使政府的决策被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对于中国的转型来讲,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导师深以为然,并说,我对这个研究问题的看法和投入,超出了他的期待。他照旧鼓励了我一大通,听起来叫人那么舒服。同时给我安排了一些任务,但每句话都是商量的口气(Could it be possible that… It might be better if you…)。以下是老师跟我商量的一周工作备忘:

1、Code of ethics. For this research, there is needs to not to harm anyone involved, esp. the interviewees. (Further reading: Social Research p.72; 英国社会科学学会研究伦理指导)

2、扩写论文提纲的1-8页,围绕framework,增加新的Literature Review,着重读Habermas. (好朋友郭艳茹已经给我发来了哈氏的评论,我自己借到了哈贝马斯两大卷。要不,今天下午就干这事得了。)

3、Literature完了之后,写一个背景介绍,涉及杭州、滨州的主要情况,包括经济政治传媒决策等情况,目的是Justify the methods chosen。

4、收集材料的分类,开始做起来。

5、更新研究目标,更具体更明确。

6、联系了解论文Presentation的criteria 并反馈他

7、下周五下午1:30,再见。

有这样一个热情和气善于督导的老师,我的论文不用太担心了,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就行了。

时间愉悦地过去了。最后,我顺便问:“你为什么在门口贴一条关于日本人和椰子的剪报?”

他哈哈笑起来,他说目的有两个:一,测测来找他的学生能否注意到这个剪报;二、测试一下学生的反应。有不少学生真的追着他问,这是真的吗?

告别了导师,我去了超市,买回来六种不同的低热饼干,还有三种水果。无烟的生活,在大吃中度过。

Loading

请别为我加油

Friday, May 11th, 2007

这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本来也不打算在博客上说,连身边的几个朋友也只是在猜测。既然已经过去了60个小时,我就说出来吧。可能你们也猜到了,我在戒烟。

戒烟的原因很简单,近来我晚上睡得很好,睡前难免对新生活进行一番憧憬。有天我憧憬到,要是我不抽烟该多好,生活中就又少了件麻烦事。第二天我读了《泰晤士报》4个版的戒烟专题,里面罗里罗嗦说了一大堆硬道理,只有一段软话稍微打动了我一下:

Get it clearly into your mind: you are losing nothing and you are making marvellous positive gains not only in health, energy and money but also in confidence, self-respect, freedom and ,most important of all ,in the length and quality of your future life.
(你心里要想清楚:戒烟不会让你失去什么,相反会让你获得神奇的进步,不仅健康、精力和理财上有进步,在自信、自尊、自由方面也有进步,最重要的是,你未来生活的长度和质量也有了进步。)

作为男人,我倒不担心生活的长度质量,而是自信自尊和自由。吸烟让人挺没尊严的,烟瘾一来,那种砸锅卖铁也要找烟的劲头,让人想起吸毒的。人是不应该被这种生活不必需的东西控制住的。我想,如果我能过去这道坎,说不定也能翻过其他的。

说说容易,做起来也不难,但是坚持下去就是个严峻的考验。这就是我不想在博客上说的原因。因为一宣布戒烟,就让关心我的人们有了期待,期待并不是个好东西,因为会经常落空。今天夸奖你有毅力的人,在你失败后可能很尴尬。况且,我是一个不喜欢精神压力的人,有人把压力变动力,我也是,不过挂的是倒档。

那为什么现在要说出来呢?因为戒烟头几天是最难熬的,我不想让自己独自痛苦,让你们单独舒坦。

8日晚上,我百爪挠心,吸烟的欲望几乎把大脑折腾得有点昏,眼看我就要挺不住了,这时候,我看到窗外下雨,就跑出大门,冰冷密集的雨把我点醒了,我在公寓门口一遍遍做深呼吸,不知道的以为在练什么功呢。

饭后也是很难过的,以前都有一支烟助消化,现在身体肯定在纳闷,这胖子怎么了?破产了?怎么不给供应尼古丁啊?为了克服这种症状,我现在饭后刷牙。说来也奇怪,好像第一次感觉到了牙膏的清香。

戒烟带来的副作用非常明显。第一,饭量大增,嘴基本挺不住。这太危险了,虽说我已经是个胖子,但好歹心里有[和菜头]这样一个参照物,还有生活下去的勇气,但照这个吃法,大有超越他的趋势。今晚我研究出个办法,吃姜汁饼干,大概吃5-6块左右,胃酸就会起反应,让人不再想吃任何东西。第二,睡眠减少了。虽然单位时间睡觉的质量高了,夜里不会被黑痰给憋醒,但总体时间减少了,现在每天也就6个小时左右。NHS的网站上说,这属正常反应,2周以后 ,就会减轻。

当然最大的痛苦还是尼古丁的戒断反应,NHS提供一些尼古丁替代疗法,比如吃尼古丁药片等等,但我不想吃这玩意,那样意味着还是跟尼古丁藕断丝连,不爽快。不如现在这样,要死要活就这一回。戒得了就戒,戒不了就再抽嘛。

无数先烈戒烟的事迹告诉我们,戒烟必须彻底,试图通过慢慢减少烟量来逐渐戒烟是不可取的,因为那样只会使得香烟看上去更宝贵,心理上就很难戒掉了。

我现在也觉得烟还是挺好的,但是我应该有这个力量,跟很多人一样,选择不抽它。我想换个活法。

失败了也无所谓,但是至少目前,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让我复吸,也许真正诱惑的时刻还没有到,到了也没关系,失身了也可以从良吗,这些天受得苦总不会白受吧。

戒烟的人是很脆弱的,情绪易怒,易暴躁,尤其是闲着的时候,这点我也感觉出来了,昨晚饭后打了一会牌,我一直有扔牌、掀凳子的冲动。

所以,我就不敢再打牌了,10号晚吃完晚饭,跟两个朋友去散了一大圈步,那感觉好极了。

刚才做完了三组俯卧撑,每组15个;但愿我能坚持住,否则回到杭州,杭州有大量的烟啊…… 那有怎么样呢,我跟诺丁汉人学了一个最变态的戒烟方法,衣服兜里要时常放上一包烟和打火机,不时摸上一摸,这样还能坚持不抽烟,那才叫真戒烟。

我真的这么做了,够变态吧?

最后再说一遍,我不知道自己戒烟能坚持多久,我也不知道这次能否戒成功。但我知道这几天跟以往有了很大不同,不再有那么多麻烦事(老惦记着香烟储备,时刻准备点上一根),不再煞风景地在良辰美景的地方抽烟,学会了大口呼吸免费清洁的空气,还有也许是更重要的,我发现,烟都能控制住的话,我也可以控制住其他很多事。比如,现在就上床,准备睡觉。

别监督我,监督你们自己吧!别为我加油,为你们自己吧!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