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tech’

iOS5.1.1如何完美越狱

Thursday, August 16th, 2012

我是主张给苹果设备越狱的,无他,苹果原生的东西太难用了。我越狱80%的动力来自输入法,我们知道iPhone iPad自带的中文输入法,虽然也在不断微调,但跟国内一流是手机输入法相比,无法同日而语。我习惯用点讯梅花出品的九宫格拼音输入法,因为可以单手输入。后来这个公司被百度收购,这套输入法也就集成到百度输入法里了。

由于我的iPhone4升级到了5.1.1,一直没有好的软件可以完美越狱,盼望着,盼望着,Absinthe来了,被苹果奴役的囚徒们的福音到了。

特别提醒:越狱之前,一定要在iTunes里给iPhone和iPad做备份!备份的重要性强调一千万遍都不过分,想想,你千辛万苦飞了2000公里,托了重重关系,采访到的历史见证人的录音,都在iPhone里,而你竟然为了越狱,把它全都抹去,并且没有备份。死的心都有了吧?

一、获取越狱软件:新浪这篇文章带下载链接

二、越狱小教程:新浪这篇文章带技术教程。

三、既然新浪什么都有,我还写这篇博文干什么?那是因为新浪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在苹果最新的系统Mountain Lion上,不支持Absinthe运行。症状就是,点击了Absinthe,没有任何反应。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找到了一篇国外的技术文章,不翻译了,自己看吧。

四、越狱之后装哪些源,可以看威锋网这篇文章

我个人推荐一个必加的中文源:http://apt.178.com

其余,自己折腾吧。ENJOY IT.

Loading

怎样上网才安全?

Monday, December 26th, 2011

最近国内密码门事件愈演愈烈,继技术网站csdn密码明文被泄露之后,国内最大的论坛天涯的密码也泄露,由于多数人习惯一个密码到处用且用到老,一个密码暴露,意味着将被连锅端,说严重点,甚至意味着在数字世界里被定点清除。

小雨是我多年的革命同志和好友,新浪微博是我们互相联系的主要工具。可是,最近我发现一个很诡异的现象,她的头像换成了一个锥子脸美女(她年轻时也是美女,不过是样板戏里柯湘那样的美女),而且所发的内容都是广告。再一查她的时间线,上面全是各种垃圾广告。我第一感觉就是她被盗号了。电话之,果然。不仅如此,她的新浪邮箱、新浪博客由于都和微博使用同一个密码,也都被盗号。

被盗号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原因不仅仅是帐号被用来发垃圾信息,而是私信的曝光。由于新浪微博私信带一个“私”字,许多人就想当然地认为,它很隐私很安全,其实大错特错。私信是所有网络通讯里最不安全的,不但因为会当成公开信息误发,而且事实上完全暴露在第三方眼前。新浪微博工作人员可以查看你的私信,只要他们愿意;其他人可以轻松浏览你的私信,如果你使用公共电脑,而忘记退出微博登陆;盗号者可以轻易得到你全部私信内容。

就拿我和小雨来说,我们的私信里有彼此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还有就时事、文艺、以及共同朋友的私下讨论,这些信息不但很私人,而且很敏感。如果破解者公布这些信息,那带来的麻烦是可想而知的。

既然新浪私信不安全,那我批量删除私信总安全了吧?也不安全。因为私信对话的一方删除私信,在另一方那里依然显示,除非两个人都约好一起看完私信就删除,阅后即焚。那样才相对安全一点,说相对安全是因为,删除的私信和其他删除的微博一样,依然储存在新浪微博的数据库里。新浪不死,隐私不灭。在网络世界,你永远找不到一台信得过的碎纸机。

考虑到上网越来越不安全,有必要建立一整套安全策略。以下是我个人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1、使用Gmail作为主力邮箱。

email地址是所有联系方式里最基础、最有效、最牢固、最高级的,在Alibaba等网站,被定为最高级别的个人信息,email也是其他网络应用的基础,是找回、修改密码的依据。只要email不被攻破,你的网络防线就是牢固的。

email服务有很多种,你应当使用Gmail作为主力邮箱。

我们知道,Gmail在大陆经常抽风,有时登陆起来很困难,这使得很多人弃而转投国内的163、QQ等邮箱。我要说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邮箱的安全系数比Gmail更高,这也是为什么有关部门对它刻骨仇恨,恨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原因,也是你经常登陆不上去的原因。

申请Gmail邮箱,请点这里:mail.google.com/mail/signup

2、使用Gmail两步验证(2-step verification)服务。

由于Gmail也可能被攻破,Google推出了一个物理解决方案,就是两步验证(2-step verification),把Gmail与手机绑定,每次新设备登陆,都要通过手机短信、或者语音验证,这大大增加了Gmail的安全性。考虑到有时候出门在外手机没电、没带或者丢失,Gmail还会分配给你10个验证码,可以事先抄下来,留作不时之需。总之,有了2步验证,Gmail几乎牢不可破,这大大增加了其他网络服务的安全系数。

Gmail设置2步验证,请点这里 https://accounts.google.com/b/0/ManageAccount

3、购买一个vpn服务

vpn不但可以帮你翻墙,绕开网络封锁,更顺利地登陆Gmail等服务,而且还可以有效保护你的真是身份,尤其是访问国内那些流氓网站的时候。

vpn有很多种,我推荐Astrill,不但可以在电脑上用,还可以在移动设备例如iPhone上用。一般来说,一次买三个月或者半年,更为靠谱,因为如果你一次性买了一年,可能用了半年,它就被封了。

4、每个网络服务都用不同密码

不同的服务用不同的密码,这应该称为上网第一守则。

密码要超过16位,使用大小写字母、数字、$$%%@#等字符混编,并且定期更换。

为了更好地管理密码,推荐使用软件辅助管理,我用的是1Password

对于国内任何网络服务,都不要用主邮箱,随便找个邮箱糊弄一下就可以了。

5、珍惜生命,远离私信。

国内无论微博、qq、旺旺的私信功能都是极其不安全的,要象远离毒蛇,远离火坑一样,远离它。想聊天,用Gtalk,要说事,用Gmail,实在不行用电话,千万不要相信私信。它真是一个害死人的东西。这里面有很多血淋淋的教训啊!

推友 @raptorz补充说: “其实私信的不安全之处在于:任何微博第三方,只要你用了,它实际上就都可以访问你的私信。这一点还是twitter比较安全,第三方使用私信需要用户的单独授权。”

6、重视网络安全,不仅为保护自己,还为保护朋友。

也许你自己对网络隐私、数字资产不重视,但是你的朋友可能不这样想,为了他们,请保护好你的邮箱,你的微博,你的推特,你一切跟别人发生交集的网络工具,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而累及他人。

Loading

从猫买书看美国亚马逊的服务

Wednesday, December 7th, 2011

最近遇到一件事,让我对美国亚马逊再次刮目相看。我有一台亚马逊的Kindle电纸书阅读器,有一天,我在上面下载了《度度鸟之歌》的英文免费试读版,很快看完了第一章,接下来再想看就必须要买才行,Kindle阅读器出现了一个“现在购买”的提示,但我不准备买,接着去倒茶了。我一走,我家猫白菜头就跳上桌子,趴到了阅读器上,我把它轰走,也没有在意。直到第二天,我忽然发现阅读器的桌面上多了一本新书,正是《度度鸟之歌》的完整版,我非常纳闷,因为我没有打算过买这本14.99美元的贵书,那么只有一种可能:猫替我买了这本书。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准备跟亚马逊协商退款。我把猫买书的事情如实相告,怕对方不相信,我还发了几张猫趴在书桌上的照片。不到12个小时,我收到了亚马逊客服的回信。信中说:“我理解你不小心买了《度度鸟之歌》并且想退款,我已经帮你申请了退款。请你从Kindle或其他阅读器上删除这本书,一旦退款完成,除非重新购买,你将无法再看这本书。”接着,这位客服又耐心地提醒我意外买书怎么办。原来按照亚马逊的售后服务条款,电子书在购买7日之内,都可以无条件退款。也就是说,其实我根本不需要写那么长的英语作文,详细描述猫买书的奇谭,只需要简单地说我买错了,申请退款,亚马逊就会答应我的请求。

我把我的经历在推特和微博上一说,立即有人提醒我,其实亚马逊的优质服务,不仅体现在图书销售方面。事实上,现在的亚马逊已经不再是一个网上书店,而是一个网络综合超市,贩卖的产品从音乐零售CD,录影带和DVD,厨房用品,体育用品,家电,食品,玩具,服装,首饰,手表,健康、母婴,美容、化妆,乐器等等应有尽有。而亚马逊在美国本土不但做到了免费送货,还做到了简易退货服务,在亚马逊买的东西,只要不满意就可以直接申请退货,UPS快递公司会直接上门来拿,并且只要UPS签收下你的退货,亚马逊就会立即把货款退还给你。

看上去亚马逊好像吃了亏,但仔细想想并没有。首先,亚马逊退货也是有严格条件的,并非任何情况都可以退。其次,退货要填申请表格,有的人懒得填写,有的人爱面子,所以最终选择退货的只有少数。根据统计,大概有30%的顾客会选择退货,这就简单了,就当商品整体打了7折,况且退回的商品大部分还可以整修后继续买。再次,电子书选择退货,经亚马逊审核通过以后,电子书会从“云端”拿掉,这样你在任何设备上都看不到这本书了。这是亚马逊Kindle购书的吊诡之处,如果你买了一本实体书,书店老板不可能偷偷潜入你的书房,把书拿回去,但是买了Kindle电子书,亚马逊其实可以从你的设备里“偷”书。我记得,亚马逊曾经因为从客户的设备里偷回奥威尔的文集,而遭到激烈的批评与投诉。不管怎么说,对于电子内容,亚马逊更有完全的控制权。再再次,有的同学问,假如有个人耍赖皮,买了在七天内看完,再选择退货,岂不一辈子可以免费看书了。这样的人或许会存在,但是毕竟太稀有太极品了,就算有千分之一吧,对于亚马逊来说,几乎相当于没有成本。况且,亚马逊跟出版商分成,是从实际收到的款项里按“你7我3”的比例分配的,亚马逊没收到钱,也不会给出版商分钱。最后,综上所述,亚马逊灵活的退货政策,就相当于打了个折扣,却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可以说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这正应了那句老话: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

国内的电子商务发展风起云涌,当当网、亚马逊中国、京东、苏宁都在试图复制美国亚马逊的模式,但是从售后服务的角度来讲,国内的电商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曾在京东买过一块2000元的电脑主板,收到之后一测试才发现规格不对,我想退货,找了半天才在它网站的角落里看到一个电话,而客服明确地说:货到付款,不能退货。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歧视货到付款,难道客户不是一样付出真金白银吗?还有最近一次,在我的联系下,有一位富有爱心的企业家愿意向一所农村小学捐献5000元的书籍,我让小学老师从当当网挑了将近5000元的书,然后我通过银行转账垫付了书款,十天过去了,我想问问书到了没有,结果发现订单被这家电商网站莫名其妙地取消了,尽管书款退到了当当账户里,但还是令人不爽。我投诉客服,至今没有给出一个清楚的说法。

对比亚马逊和国内这些电商网站的服务,我发现,做电子商务最难的其实是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让客户满意超乎预期,这样就能形成口碑传播效应,这比花钱砸广告的效果要好的多。你看美国亚马逊,在中国从来没有做过一分钱的广告,但江湖中到处都有它的传说。

Loading

Amazon密码找回记

Thursday, July 14th, 2011

【核心提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互联网服务公司使用电话作为终极的客服沟通方式,而这些呼叫中心往往建在印度,这意味着中国用户如果想解决技术难题,必须苦练口语和听力。

自从买了Kindle电子书,我成了亚马逊的忠实用户。亚马逊虽然在使用条款中规定,电子书只针对美国用户销售,并且只接受美国信用卡,但实际操作中有简单的变通手段。具体做法就是:用中国发行的VISA或MASTER信用卡,购买亚马逊的GIFT CARD送给自己,然后再用GIFT CARD买电子书。

用这种办法,我已经先后在亚马逊买了300美元的礼品券给帐户充值,账上还剩下100多。

两周以前,我忘记了亚马逊的登陆密码,只好使用找回密码功能,界面提示如下:

Screen shot 2011-07-14 at 上午11.22.21

很快收到了亚马逊的邮件,给了一个重设密码的链接,当我登陆进去之后,发现我的帐户余额,以及我以前的购买记录统统消失了。

我冷静地分析了一下,亚马逊不至于侵吞我这么点财产,一定是某个环节出错了。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原因。这很考验英语概括能力,因为我们直到汉语搜索出来的结果,往往无效信息占多数,无论是搜百度还是谷歌,因为汉语互联网的搜索结果已经被各种SEO和作弊给污染了。

我第一个念头就是,亚马逊会不会脑残到,一个email管好几个帐号?于是我输入了amazon one email multiple account 这样的关键词。

真的搜出几个结果,有老外在抱怨亚马逊一email可注册多账号的问题。这样,当你选择找回账号的时候,找回的可能是那个不常用的账号。

与其一遍遍猜测,不如找客服。我注意到上图的找回密码页面下部有个Customer service。点了之后,按照下拉菜单,细化问题。

Screen shot 2011-07-14 at 上午11.23.05

然后有三种方式进行反应,email, 电话,聊天。我选择了邮件联络。

Screen shot 2011-07-14 at 上午11.23.30

等邮件写好发送之后,页面显示,12小时之内会给我反馈。果然,很快收到了亚马逊客服的邮件。不过内容不容乐观,对方说注意到了我一个EMAIL有两个账号,但是无法用邮件帮我重设密码,要求我必须电话跟他们联络。

Screen shot 2011-07-14 at 上午11.24.11

这已不是我第一次被客服要求用电话跟他们沟通,上一次是美国的主机托管,对方也要求我电话。在美国,电话是终极的客服手段,专门用来对付验证身份等难题。

没办法,我只好迎着头皮,用skype打通了亚马逊的电话,对面想起一个印度姑娘的口音。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印度人用英语开始小心翼翼地交换验证着字母和数字的读音,这个过程繁琐而漫长。因为亚马逊客服需要了解下面的信息:

1、注册邮箱。
2、留下的通信地址。
3、留下的联络电话。
4、信用卡末4位。
5、信用卡有效期。

在审核了以上种种信息之后,客服姑娘帮我重设了密码,并且用印度口音告诉我,最后我们是这样沟通的。A in Apple, M in mother. O in over. Z in zipper…

经过了十几分钟的漫长对话,我终于找回了我的亚马逊密码。此时,我对《生活大爆炸》中的印度人RAJ心存感激,若不是他,我肯定听不出印度客服美眉在说什么。

亚马逊帐号找回了,我又可以用Kindle来订阅每天的《纽约时报》了。好消息,今后,凡是在Amazon Kindle上订阅了纽约时报的用户,同时获得NYtimes.com网站不受限制的访问权。我已经退订了默多克电子小报The Daily,专看《纽约时报》。

Loading

初步体验Google+

Saturday, July 9th, 2011

简单地说,Google+是Google推出的一种社会化网络,它集文字微博(只是不限字数)、图片多媒体、视频通话于一体,可以把网友分成各种各样的圈子(circle),进行精细的隐私管理,由于它的出身不凡,正在把Google的服务统一在一起。

Google+目前采取邀请制,只有接到邀请的人才能开通。

对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用户来说,Google+还可以访问。

我用Google+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还曾戒微博三天以专心体验之,现简单分享一下心得:

1、G+比微博更容易上瘾。除了新鲜感十足之外,G+的通知系统做得比较好,让人时不时就要去查一查,谁又圈了我,谁又加了评论。

2、对隐私的保护做得上乘。子曰:不当与人言而言之,谓之失言。当与人言而不言,谓之失人。G+可以设定自己发布的内容对哪个圈子开放,从而做到对隐私的最大保护,同时也替他人过滤了信息噪音。

3、圈子是一个很棒的概念,是社会化网络时代的论坛。在G+上,我在做一个实验,组织一个写作圈子,交流写作经验,只对圈中人开放。经过几天的磨合,发现圈子的确是一个很酷的概念。

传统的BBS论坛,要划分出不同的板块,设立版主,让大家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浏览和讨论。比如,著名的北大中文论坛,就分成:汉语词汇学、语文教育等版块。

而在Google+上,用户可以自己建个圈,然后把同样爱好的用户放进圈里。例如,你可以各建一个汉语词汇学和语文教育的圈,把好友放进去。以后可以单独查看这个圈的更新,不必从茫茫的信息洪流中沙里淘金。

4、G+还不够完善,很多迫切需要的功能还没有加上去。例如,我只想查看写作圈里的网友谈论跟写作有关的话题,现在G+却做不到,很多无关的信息流淌进时间线,干扰了阅读。这是比传统BBS要弱的地方,期待Google团队能够做出改进。

Google+剑指Facebook,两者的竞争未来将会你死我活。作为一个同时拥有Twitter, Facebook和Google+帐户的人,我喜欢twitter的简洁清晰的信息流组织方式,并且重度依赖它,以获取思想和信息。而对于Facebook,我不喜欢它的复杂与凌乱,在我看来,FB更适合给满脸青春痘的力比多过剩的年轻人用。

Google+是直观的、清楚的、可以很快上手的,它是一个绝佳的整理思路、分享思想的平台。

更多妙处,请等我再试用一段后与大家分享。

Loading

The Daily:默多克的麒骥一跃

Thursday, June 30th, 2011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制定规则的,一种是遵守规则的,而默多克无疑属于前者。在传统媒体巨头面对数字化的挑战谨小慎微地摸索、随波逐流地跟风的时候,默多克总能发出跟众声喧哗所不同的声音。他最早提出传统媒体面临消亡,向全球同行敲响了警钟。他始终主张数字化内容应当收费,并在他所控制的《华尔街日报》上坚决实施这一战略。在传统媒体面临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进行内容数字化,并像哈姆雷特一样犹豫“To be or not to be”,“收费还是不收费”的时候,他又走出了一招险棋,创办了纯数字化的报纸:The Daily。

The Daily,中文名字就是《日报》,光听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默多克有多么野心勃勃,这就好比在狗不理包子对面开一家饭店,名字就两个字“包子”一样霸气。

The Daily从2010年开始筹备,2011年2月2日正式出版。跟传统的报纸最大的不同是,它只在iPad上订阅发行,没有纸质版,也没有完整的网络版。要看这份“报纸”,你必须拥有一台iPad,还得有一个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的美国账号,当然光有这些只能保证你试看15天,此后,再想看,你必须选择订阅:每周0.99美元,或者全年39.99美元。

收费策略不是默多克一时兴起,而是谋划已久。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把传统媒体杀了个措手不及,看到新闻门户网站无偿使用自己的内容增加流量,并用流量换取广告费,传统媒体十分眼红。他们一方面收回新闻内容的无偿转载权,另一方面开始构建自己的网站,试图如法炮制,通过吸引流量来卖出在线广告。而这条路证明是行不通的,门户固然可以用海量信息来获取点击率,传统媒体却只能吸引特定用户的访问。因此,传统媒体开始尝试对内容进行收费。然而,互联网早期,免费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为电子版内容付费的习惯的还没有在网民中形成。《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都曾在尝试收费之后,又重新免费。

默多克的不凡之处在于,看到了表象背后的实质和现状之外的未来。人们暂时不接受收费,并不是不认可内容的价值,也不是没钱,而是还没有对电子内容消费形成依赖以及缺乏有效便捷的支付手段。当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华尔街日报》之后,立即宣布在三个月之后对部分内容实行收费。当时,其主编艾伦-默里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每天都有大量用户花费几十亿美元来购买信息。在德克萨斯州有些人每天就靠着数石油钻塔的数量来出售石油业务信息,这些人可都是开奔驰的。真正的问题在于信息要有价值而不是受众广泛。或许受众很小,但它的价值足以让人们掏钱购买。而我认为这正是很多报纸的机会所在。”

在The Daily的创刊仪式上,默多克说:“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新闻媒体。”乔布斯则称赞,这份报纸必将重新定义数字化时代报纸的概念。经过一个季度的运作,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来看看这份略显神秘的“包子牌包子”--名叫日报的日报。

我同时订阅了《纽约时报》的Kindle版和The Daily。对我而言,《纽约时报》好比是主餐,量大价贵(每个月定价为19.99美元),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深入阅读。而The Daily好比是餐后甜点,适合作为休闲阅读。The Daily 不愧是默多克旗下的报纸,深得《世界新闻报》等传统小报的三昧,新闻选择得抓人眼球,八卦拿捏得恰到好处。每期内容约为100页,文章长度以2页为限,恰是数字阅读可以承受的上限。内容涵盖美国政治,经济,娱乐八卦,体育,App和游戏,封面报道以丑闻和犯罪新闻为主,相当引人入胜。其内容,不与长篇大论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论短长,只与平民大众喜爱的《太阳报》《今日美国》争高低。每隔一段时间就抓一热点,例如卡恩丑闻,恶母杀女案等,近期经常占据头条。按照默多克的说法:“The Daily并非简单的纸质报纸电子化,她的视频和图片质量是非常高的,比杂志还要好,而且,可与用户有很好的互动,这与传统报纸的形态还是不一样的。”

从用户体验角度讲,我用过那么多报纸杂志的APP, The Daily的阅读体验是最好的。它只用左右翻页,合乎自然之道,可以方便地自学习,甚至到了中年公务员能解的程度。它也是利用iPad多媒体特性最好的,音视频的插入恰如其分,互动虽然不多,但常令人耳目一新,深得鱼水之欢。整体来讲,The Daily好比一个美人,比燕肥,比环瘦,前凸后翘,恰到好处。

The Daily并没有与传统媒体相结合,而是组织了一只全新的团队。它又自己大记者、编辑、摄影师、自由撰稿人,内容无所不包,每天更新。当然,它也是一架烧钱机器,在创刊之初,至今已经花掉了3000万美元,其中首季度运营花费1000万美元,平均每周花费50万美元,比办一份传统媒体成本要低,但作为电子媒体,消耗依然很大。

迄今为止,新闻集团没有公布The Daily的付费订户有多少,也没有公布有多少免费用户转而付费,所以,它的营收还是一个谜。不过,按照现在的办报成本,它需要至少65万付费订户,才能维持一年的收支平衡。

默多克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说:“我会努力成为这场新闻革命中的一名先锋,但我要特别强调的是,The Daily现在还处在一个非常早的初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的成果发生,我们现在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快,我相信我们最终会是处在一个电子时代,它会改变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是新闻、电影、电视,还有教育、文化等等,都会受到影响。”

有《华尔街日报》数字化成功的先例,我们有理由相信,默多克在The Daily上的豪赌,不会枉抛心力。

Loading

我为什么依然相信Bitcoin?

Sunday, June 26th, 2011

2011年6月20日,一个像偷袭珍珠港一样臭名昭著的日子,Bitcoin最大的交易网站MT.GOX受到黑客破解和攻击,将这种虚拟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从18美元打到了0.01美元,随后,MT.GOX承认,它的用户数据库被盗,大量用户名、密码和邮箱暴露在网络上,接下来,情况急转直下:

1、MT.GOX被黑客攻陷之后,宣布停止运营。尽管MG不安全不等于bitcoin本身不安全,但Bitcoin最大的交易市场关闭了,也就是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货币交换的主要通道堵死了。Bitcoin没有了参考价,其它小的交易市场价格也就缺少了风向标。头羊已死,羊群四散。这就是比特币面临的主要困境。

2、挖矿难度空前增加,这是致命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挖矿大军,挖矿的难度系数空前增加。以全球最大的deepbit.net矿场为例,从6月4到6月20日,挖矿难度已经从607,153,增加到849,607。更可怕的是,6月25日,这一难度已经增加到1,379,223!

3、产能下降,挖矿有入不敷出的趋势。随着挖矿难度的增加,挖矿效率几何级数降低。笔者在6月4日,安装一台矿机,显卡是:6990×2,运算能力是1400Mh/s,这台机器运行之后,初期每天产量是3btc,随后下降到2.6btc,6月25日起,这一数字下降到了0.89BTC! 产能至少下挫了70%!令人气结。

4、比特币热度开始消散。跟5月底6月初,人们趋之若鹜相比,现在讨论Bitcoin的人明显减少,比特币的声誉也一落千丈。对于Bitcoin这个游戏来说,依赖于用户的信心,如果信心下跌,那么它的价值也就下降。

目睹了以上种种不利局面,Bitcoin还有希望吗?

我的回答是:有!

计算机专家会从比特币算法、安全性等方面来论述这种虚拟货币存在的合理性。但我是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

Bitcoin是人类社会产生的一种反规训手段。

规训这一词,来自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福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后,敏锐地发现,人类社会的管理从公开严厉的惩罚,慢慢向更加精巧细致的方向发展。以前是游街示众、公开处决,用这种赤裸裸的暴力形式,恐吓市民们顺服。后来,社会文明了,不再把血淋淋的刑罚当众展示,而是换了一种升级版的管理方式。通过校规、制度、打卡、监控等手段,让人们心里慢慢形成规矩。这好比,一所监狱,以前用高墙铁丝网围住,后来科技进步了,换成了一种杀伤力极大的电磁墙,墙看上去并不存在,但只要穿过去就立仆,问题在于,这面电磁墙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通电的。对于犯人们来说,有形的高墙固然可怕,但是能人们还是可以越狱。但无形的墙,几乎是不能穿越的。尽管它不一定通电,但穿过的代价可能就是死亡。用这样的办法,这面墙就竖在人们心里。惩罚变成了规训。

英国哲学家边沁,1785年设计了一种新型监狱Panopticon,一般翻译成“全景观察屋”。这种监狱,四围全是一个个透明的囚室,在中间设置一个观察屋,屋里的看守可以看见每个囚室内的情况,囚室里却看不到看守,也不知道看守是否在盯着自己。边沁相信,依靠这样的设计,就可以用很少的看守来看管很多犯人。因为犯人吃不准看守是不是在盯着自己,他的行为就会自我约束。不要以为这是哲学家的空想,边沁一辈子推销自己这套设计方案,由于议会反对,才没有实施。不过他的理想在200年以后实现了,阿根廷就建了这样一所监狱

福柯深受“全景观察屋”的启发,他进一步发现,边沁所设想的治理结构,在人类社会已经普遍实施。学校、军队、工厂、公司,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用这种精巧的办法来控制。不是惩罚,而是对于惩罚的恐惧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不是外部监控,而是内在的审查,让人们俯首贴耳。

边沁和福柯精准地预言了现代监控社会的产生,如今借助电子手段,个体已经无处藏身。摄像头、银行、电话线、光纤、电波组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大网。监控无处不在,又让人感觉不、出来。除非你成为重点关注的目标,你照常可以出门、会客、开车、乘机、转账、通话、博客、微博……,但一旦监控者认为必要,这张大网就可以瞬间收紧。在失去自由之前,你是自由的,在被剥夺权利之前,你拥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里,信息和资金的流动,比人和物的流动还要重要。一旦信息和金融处于监控之下,社会将真的变成铁板一块。近在眼前的例子是,全球范围内,监控的大网都在收紧。当阿桑奇的wikileak威胁到美国利益的时候,美国政府立即给paypal施压,终止了wikileak的帐号,从而切断了同情者给wikileak捐款的渠道。

每一种控制力量都会产生它的反作用力。Bitcoin就是反抗社会监控的产物。Bitcoin的诞生,使得突破全球资本主义的密集监控成为可能。Bitcoin基于P2P协议,不用通过第三方,资金的流动匿名且不受监控。这为西方世界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目前,wikileak已经开始接收Bitcoin捐赠,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Bitcoin的应用,当然不局限于捐款赞助,它还将更多地用于劳务交换,想象一下,当人们用BTC购买孕育新思想的书籍,购买服务器,雇佣美工设计网站,招募程序员开发iOS应用的时候,Bitcoin的春天才刚刚开始,而目前不过是冻雷惊笋的时刻,要坚定信心,要耐心等待。

彩虹,只显现给那些在暴风雨中没有丧失心智、没有沉沉睡去的人。

Loading

电子并没把我们变成白痴–《荒原》就是证明

Tuesday, June 21st, 2011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这是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代表作《荒原》的开头几句。这首诗向来以意象奇特、用典丰富、艰涩奥义而著称,跟大众文化向来没有什么交集。然而,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借助iPad平台,《荒原》的电子书创下了一个奇迹。

一直致力于新型电子书出版的Touch Press公司,把《荒原》制成了iPad版(软件名称为:The Waste Land),创造性地把文本解读、手稿展示、音频朗诵、视频表演等元素无缝结合于一体。《荒原》电子书在iPad上刚一推出,就占据了苹果应用商店英国店的第一名,并且迅速占据了图书类应用软件的第一名,在全部应用软件中总排名第45。

《荒原》利用了 iPad 的特性,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诗歌的魅力。读者阅读这首长诗的时候,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调出注释,可以选择收听包括诗人自己录音的在内的7种朗诵,也可以爱尔兰著名女演员Fiona Shaw演出的视频,视音频与文本之间,精确同步,声音念到哪一句,文字就高亮显示,手指触到哪一句,音画就从哪一句开始。同时,应用中包含互动性的草稿和其它很酷的效果,读者能够了解诗歌创作的过程。虽然13.99 美元并不便宜,但性价比并不低,更重要的是它把人们重新拉回到经典文学作品面前,得以获得更高级的精神愉悦。

《荒原》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诗作,包含有很多奇特而启示性的镜像,同时也有很阴暗晦涩的一面。这部诗作能够为读者欢迎,证明电子时代并不一定如同某些人担心的一样,会导致文化的衰落。同时,也为电子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苹果iPad刚刚问世的时候,人们曾经惊呼电子书的春天终于来了。但是很快大家发现,如果只想阅读文本,iPad跟使用电子墨水的亚马逊Kindle阅读器相比,并不具备优势。电子墨水本来就是对彩显的反动,iPad又改回了背光屏幕。亚马逊发明好了轮子,苹果又改成了狗拉爬犁。

迄今为止,人类的图书可以分成两种,有形式的和无形式的。有形式的图书,只有借助纸张和印刷术才能完整呈现,比如字贴和画册。无形式的书可以装进任何容器。就拿《荒原》来说,它的文本上无形式的,由于过了版权保护期,还是免费的。理论上讲,它的内容可以灌装进任何图书介质中,人们为什么非要来买Touch制作的电子书呢?

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电子书做得不够好。还没有斩断与纸质书的脐带。目前主流的读书软件,都在模仿书页轻微翻动的效果,初看令人惊艳,看多了酒令人厌烦。电子书不应该是实体书的模仿,它完全打破翻页顺序,创造一种崭新的形态。《荒原》彻底摈弃了翻页效果,它的文本是连续的,左右翻动,可以切换手稿的照片与电子文本。它让看电子书变成连绵不断的阅读。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电子书与纸质书相比,有一个劣势,就是不能乱翻。而《荒原》在导航上做了大胆创新,可以调出全文地图,迅速让书页到达你希望它出现的位置。这项改进,使乱翻电子书成为可能,也大大方便了读者。

速读和精读永远是一对矛盾,而在传统纸质书时代,除非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否则很难在茫茫字海中找到你想要的关键词,除非练就“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也不会认真地去阅读注释、查询每个疑难文本的含义。而《荒原》这类新一代电子书,较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当你需要精读的时候,注释在文本的一侧出现,可以查到一个词或者一句话的笺注,便于深度阅读。

想想一下吧,将来的孩子们读的《史记》,肯定不是现在的纸质版。在未来的电子版《史记中,》至少每一条注释,都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不懂的句子,立即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时,召唤出王力群老师的讲解;不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变成王力宏老师唱歌。这一天看上去不太遥远,既然《荒原》能够做到,《史记》、《离骚》为什么做不到?

如此说来,电子书的发展前景看上去很完美,但有一个问题,谁来做这么精良的电子书呢?一般来说,在苹果商店里,电子书公司与苹果公司七三分成。电子书软件卖得越多,出版商的收入才越高。而在中国,购买正版软件还没有形成气候。即便是在苹果商店里,越狱盗版纵横,让开发中文图书的出版机构缺乏动力。

电子书《荒原》的成功说明,人们现在对电子书的设计和制作,已经开始告别了婴儿阶段。未来必然是电子书的天下,也许有一天,大部分跟纸质书打交道的时间越来越少。作为内容的书和作为形式的书,将同样重要。人们愿意为新鲜的内容付钱,也愿意为获得更好的体验而付费。现代科技并没有使我们变成数字白痴,电子也同样可以是有灵魂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