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读书笔记’

词与物 2009第4号

Wednesday, March 4th, 2009

1、在精神上相互摧毁

经济学者郭艳茹在博客上,发现的一个“小句子”,原文说:

早晨在厕所里看上周的《齐鲁周刊》,看到讨论婚姻的一句话,作者不祥:婚姻就是两个人在物质上互相帮助,在精神上互相摧毁。其刻薄而冷峻,颇有当年张爱玲的味道。为了这些偶尔冒出来的小句子,我经常买这份报纸,这差不多是我唯一买的纸质报纸了。

【造句】上帝看亚当一个人生活不好,就给他造了个夏娃做伴,原指望他们在物质上互相帮助,谁成想他们却在精神上互相摧毁。

2、卧槽泥马

上海机关报《解放日报》近日考证出“卧槽泥马”的出处是《战国策》。文中说:

“卧槽泥马出自《战国策》,形容虚有其表、窃居名位者,即使有相应的地位,其能力也不足以胜任,等同于烂泥扶不上墙。”

一时民间哗然,原来这句网络暗语系出名门。不过历史学者宋石男撰文抨击此说法纯属扯淡。他查遍了《战国策》,也没找到这句成语。

请教生活在杭州的人民他们会告诉你,“泥马”可是有渊源的,它来自一个荒诞的传说,“泥马渡康王”,赵构被金兵追击,骑上一匹泥马才侥幸逃脱。后来他建立了南宋,年号建炎,就是宋高宗。

在网上与一位办了个音乐网站刚被低俗的朋友聊天,讨论着这个典故,一副对联诞生了。

上联:泥马渡康王 几度铜驼悲夜雨
下联:卧槽小赵构 多少金鸡笑春风
横批:一蟹不如一蟹

3、壹亿陆

张贤亮在《收获》2009年第1期发表了一部小说《壹亿陆》,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张看到小报上说,现在最严重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男人精子量的下降,精壮正常男人,精液里精子的含量应该达到1.6亿,可是一般人只有1/3不到。小说的主人公叫王草根,是个拾破烂的,他的精子含量够数,因此成了被利益集团追抢的对象。

在《南方人物周刊》(2009.3.2第九期)上,张贤亮接受记者采访。说了一些跟壹亿陆一样生猛的话:

“现在的作家都退到哪里去了?要不写历史,要不就似写个人的内心感受,个人生活的遭遇。我借一个荒诞形式一下铺开了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他们写得出来吗?他又这么广阔的视野吗?有对社会这么敏锐的感受力吗?”

然而,在同一期杂志出现的美国记者何伟可能不认同张贤亮的自负。

4、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的鸿沟

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个何伟,他的真名叫Peter Hessler。在《南方人物周刊》(2009.3.2第九期)上,何伟写了一篇《中国人什么时候想要公正?》,里面直言他对中国社会的感受。里面说的话,我同意得不能再同意了。I can’t agree more.

何伟说:

“我很难和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密切交往。这很奇怪。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关注历史、国际的观点,有时过于看重这些问题并把它们强加到与之打交道的外国人身上,这让你时刻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我倒觉得自己更容易被工农大众接受。一开始,他们因为你是外国人感到稀奇,但很快就接受你并且不把你当外人看了。普通的中国人非常非常务实,这是我喜欢他们的众多原因之一。这种务实让我更容易与他们打交道,因为他们总是通情达理的。但我又必须说在中国当一个知识分子真难。糟糕的历史,复杂的政治,教育制度也不鼓励独立的思考者。

关于中国的小说,何伟很纳闷为什么作家们那么酷爱象征。

“在中国,知识分子和普罗大众间的确有一条鸿沟。有时候我会吃惊:为什么当代中国小说会有这么多抽象、象征的作品?比如《狼图腾》,这本书无论在文字上还是在象征意义上都和中国的现状隔得很远。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那段时间,社会变化剧烈,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战争的伤痛被抛下,美国当时的作家们试图抓住社会心理,于是我们看到了德莱塞,看到了克莱恩,也看到了杰克•伦敦。他们在各个层面关注这个社会。我希望同样的现象出现在中国,但好像情况并非如此。也许一个原因是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的鸿沟。中国的小说家关注民工吗?好像不。但如果他们想要抓住当下最重要的故事,他们应该关注。”

我试着提供给何伟一个答案。中国作家之所以酷爱象征,不直面现实,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商业利益,二是政治安全。写农民工的小说谁看?不用隐喻、暗语和象征,文字能安然存活吗?

不过张贤亮这么大言不惭地说自己“一下铺开了这个时代”,确实挺雷人的。说到底,还是知识分子跟大众有鸿沟啊。写字的认为写了整个时代;看字而不写字的人觉得不过是一个瞬间;既不写字也不看字的人假如听到这个故事,只会用一个字评价:屁!

延伸阅读

词与物2009第3号
词与物2009第2号
词与物2009第1号

Loading

好书不需要推荐–日本四季

Sunday, February 22nd, 2009

对于一本好书不需要多说什么。(你见过,有人挥舞着一本《红楼梦》向朋友推荐的吗?)好书自有气场存在,于同侪的挤压中,它默默地守护着什么,像护林员守护冬夜的火炉。

日本四季

我无意中抽出张燕淳的《日本四季》,随便翻开一页,就被深深吸引了。篇目叫《听一场日本雪》,现在很少有人取这样的标题,写这样的文字。在废话套话俏皮话漫天飞舞的时代,这种文风已成为一门古老的面临失传的手艺,大陆叫“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叫“无形文化财”。

这是本多年少见的好书,不但文笔简约雅正,人情温润练达,而且洋溢着善良的幽默,让人笑之,叹之,思之,心口默默痛之。

东北、台湾、美国、日本四地的文化汇聚到一人身上,才冲撞出这本杂集。作者大陆籍贯,台湾长大,美国养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活的驱使,要她随着丈夫,带着儿子,到日本生活三年。

在观光客嘴里,我们得到的不过是导游的牙慧,只有在一个寄居者那里,我们才能了解到内情。

张燕淳给我介绍了一个寻常的日本,一个远离大都市的小镇的日本,一个二战前后传统一直沿袭的日本。

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他刻意写了日本对孩童的教育。却原来,日本的乡间,一律禁止家长送孩子上学,不管多远的路,必须让孩子走到学校。哪怕在冬季,孩子们在大部分时间也要穿短裤校裙,以强健其体魄。因为日本人相信,小孩子是”风の子”(kazenoko),阳气旺盛,见风就长,这点寒冷根本算不了什么。日本孩童,从小就要灌输团体精神的教育,这些都印入他们的血脉。我惊叹的是,日本人对小孩子的尊重。六岁之前的孩子都叫XX君(kun),六岁上小学之后就是小大人了,他们都互相称呼XXさん(san)。这样孩子慢慢树立了主体意识,就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日本的人名、地名非常有趣,作者有专门两篇文章论及。写得酣畅有趣,看得我一直锤床大笑。在这里,我就不当剧透了,大家自己看吧。

作者身为欧巴桑的一员,深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体会到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珍爱之心,也看到了他们井然有序的伦理观和行为规范。普通日本国民对人友善,然而日本人的天性到了民族层面,就会变成非理性的洪流,这到底为什么呢?书中没有答案。

我喜欢这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它也可以作为基础日本语教材学习。作者人如其名,干活淳朴,不偷奸耍滑,文中提到的每个日语字,都在后面括号里加注了罗马拼音,并且在书后统一列了一个单词索引。掌握这些词汇,到日本生活观光足够用了。

文化的奥秘,潜伏在语言里。这个简单的道理,好多人搞了一辈子文化研究还没搞清楚。只有进入语言的内核,我们才能抓住那些细微但又本质的东西。这是我看《日本四季》的又一大收获。

Loading

雷人书红白合战第一回

Thursday, February 19th, 2009

【红队】
  华语文坛新生代悲情教主——童非非
  一个与文字约会也要梳妆打扮惊喜不断的浪漫女生!
  中学时就喜欢在课桌里留下密码纸条,让暗恋的人能找到自己,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也爱上了文字的神秘……
  那些黑夜的冥想真的可以带来惊喜,就像把冬日的初雪冻进冰箱,一直留到夏天;
  像潜水时睁开眼睛,看见了人鱼的长发……
  突然地她意识到——爱是灵魂遗失的碎片,要不停地找……找到彼此,还要找到终站,一个据说叫永远,却不知如何到达的地方。
  爱真是一场神秘事件啊!
  2005年,童非非以一本震惊亚洲文坛的《东京东》闪耀出道。
  2006年底,童非非高调加盟华文俪制,并重磅推出了非非悲情三部曲的第一部——《我要我们在一起》,让看惯了青春快餐文学的读者们如浴春风,并深深地被其打动。与此同时,“眼泪”也成为了童非非的同义词。
  2007年初,《死了都要爱》的出版,更是奠定了童非非悲情教主的绝对地位。
  34.1%的人说,她们爱上了流泪,是因为看了非非的书
  65.8%的人说,她们爱上了非非,是因为喜欢流泪的感觉
  所以,有99.9%的人正在一边看着非非的书,一边流泪……你呢?

以上感谢网友KIK推荐

【白队】[灰常点评]你们那也叫雷?来看看这本吧《我把你放在玫瑰花床上》

感谢网友朱邑先投递

Loading

“雷人书”征集令

Thursday, February 19th, 2009

雷人书

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发现、探讨、分享“雷人书”。
  
“雷人书”是《广州日报》书评版即将推出的新栏目,在此向全体豆兄豆弟豆姐豆妹们征集雷人书。
  
只要你喜欢读书,只要你常逛书店,你一定被某本书雷倒过。自己雷自己乐,不如大家一块雷,一块乐。

豆瓣会员,请点这里参加我们的线上活动
  
您也可把雷人书讯发到我们的专用邮箱:
  
EMAIL

FAQ

1、什么是雷人书,能举个例子吗?

雷人书,就是那些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书。比如,这一本

2、遇到雷人书怎么办?

最好写一篇书评,像宋石男这篇那样。或者向我们提交,由我们为你解气。

3、推荐了有什么好处?

大王何必曰好处,唯有仁义而已。

不过,如果您推荐的雷人书被我们写成书评,您的推荐之功,将在当期书评中被提及。

4、我可以邀请朋友来一起推荐吗?

当然太欢迎了!最好多邀请一些帅哥和美眉!

5、我是出版社,能为你们推荐雷人书吗?

只能推荐你们自己出版的,否则有打击竞争对手之嫌。

6、我就是雷人书的作者,我要申诉!

来得正好,拖出去,放狗。

7、我买了雷人书,也给你们提供了重要情报,你能给报销吗?

可以,抬头请写“CCAV烟花办”。

Loading

爱上一本好辞典

Thursday, February 19th, 2009

辞典对于学外语的作用,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经常接触英语的人都知道,遇到生词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认识的单词,又不明白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个时候,辞典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今天一位朋友问我一句英文的意思,这是纽约时报关于作家塞林格的一个标题:

Still paging Mr. Salinger.

难点就在page这个词上,做名词的时候,它的意思是“页码”,这个大家都清楚。而在这里显然是做动词。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十多年前流行的英文词,pager,就是BP机,传呼机,那么这个词是不是“传呼”的意思呢?依然传呼塞林格先生?

你能分析到这一步说明英文还是有底子,但是仅仅靠猜测是学不好英语的,我们需要查辞书。查《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page做动词的时候,是(通过大喇叭)找人,呼叫人的意思。这么一解释,一幅熟悉的画面跃然眼前。在机场候机大厅里,叮咚一生之后,传来广播员的声音:“下面广播找人,由纽约飞往曼哈顿的塞林格先生,请速到13号登机口,有人找。”那么这句话,就似乎可以翻译成:

依然寻呼塞林格。

既然辞典这么重要,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热爱学习的人来说,该装备什么辞典呢?

一、只此一本的选择:商务印书馆《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英英-英汉双解)

如果你手头只准备一本辞典,就是它吧。《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英英-英汉双解),这本辞典是只此一手的选择。这本辞典原名是《朗文英语语言和文化辞典》,顾名思义,以解说英语的文化为己任,面向英文中高级用户,融会贯通,例句丰富,共收词8万。这是我的常备辞典。

购买这本辞典要注意,你有三种选择,正常本缩印本大字本。千万不要买缩印本,尽管它便宜轻便,但字体小得难以辨认。我们知道同样的小字号,英文还可忍受,中文根本无法辨识。除非你视力特别好,否则需要一起买一个放大镜,或者同时买一把二胡(老了之后当阿炳)。

二、紧跟时代的选择:上海译文《英汉大词典》(第二版) 陆谷孙 编纂

如果你从事翻译工作,如果你想把握时代的脉搏,如果你预算有限,就买一本陆谷孙的《英汉大词典》吧。这本辞典,荣获过N个奖项,问世之后替代了梁实秋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成为联合国编译人员使用的主要英汉工具书。买这本辞典,最大的好处就是,陆老不但最懂中文,而且最跟时代,他经常自己一个人翻译新词,而这本第二版的出版时间是2007年。这么新鲜的辞典,还有什么词能漏下呢?

三、此生足矣的选择:牛津兄弟

牛津,有多少烂辞典假汝名以行?牛津在辞典界的地位,就如同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界的地位一样,是高山仰止的标准。但牛津,也分等级。

牛津老大:最高级的牛津辞典,就是《牛津英语大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简称OED,这是牛津兄弟的老大,也是英语辞典界的圣经。它一共有20卷,目前在亚马逊的售价是$877,国内书商动辄索价万元。这么贵的辞典谁会买呢?问得好。其实,没有任何人能够读完这本辞典,它的存在更具有象征意义,象征这人类对知识无限的追求。

然而人类的这点成就这一切,在电子时代失去了骇人的体量和质感。OED的光盘版,只需要两张CD-ROM,在亚马逊卖$235。但凡买过这套电子版的人,无不怨声载道,因为它的界面设计实在太差了。查完一个词之后,居然没有一个后退键。只能用鼠标浏览,但又不支持鼠标右键的COPY和粘贴。总之,如果花钱买来的话,大概会非常痛苦。

顺便说一句,《牛津英语大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有个缩印版,The Compact Ed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内容跟OED一样,价格只要320,但字体非常恐怖,是把OED四页的内容印到一页上,如果你不想写一部失乐园续集的话,最好还是打消买它的念头。

牛津老二:《牛津简编英语大辞典》(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可能是牛津也觉得自己浪费森林太不像话,于是出了一个简编版。不要以为看到shorter,就真shorter,其实,这是牛津家族中第二大的辞典。两大本3888页的厚度,也够意思了。况且这个在牛津大辞典的基础上,做了人性化的处理,只用2500个单词来释词。这本国内没有引进。

牛津老三: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国内已经出版了,名为《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 》(上海外语出版),售价不菲,在网上也要卖315元左右。如果或OED和SOED侧重词源学,引经据典太多,太学术的话,那么这一本就是给人类预备的。不过这本辞典的中文翻译挺讨厌,因为把每个例句都翻译了,包括:“Yes, I will.” 这样的。如果你想拥有一本英英的原版,先不要急着去亚马逊下单,下面有一个终极解决办法。

牛津老四:《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 英文版叫 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即牛津简明,大学级别的辞典,中高级用用也足够了。

老五是谁,我也分不清楚,有人说是《牛津高阶》,有人说是《DK牛津》,我个人更喜欢后者,它的全称是:《DK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插图版)》,插图丰富,印刷精美,放在案头,让人常坐红袖添香之遐想。网人介绍,DK与朗文现代结合在一起,最为顺手。我觉得,两者都属于,中量级的辞典,也都侧重文化,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反倒是,陆谷孙《英汉大词典》与之配合,比较得到。

四、一网打尽的选择:Casio电子辞典 EV-SP2900

谁不曾有过电子辞典,就像谁不曾有过初恋?然而,初恋与初恋是不一样的,秦观有诗:“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一种什么境界,薛蟠吟道:“女儿愁,闺房里蹲着个大马猴”,这又是什么话。

在上网本只要2000出头的今天,你愿意掏差不多同样的价钱,买一个黑白屏幕的电子辞典吗?

但是,如果你真的有一笔预算,我建议咱们一起买Casio电子辞典 EV-SP2900吧。

因为它包含了上面所说的陆谷孙《英汉大辞典》、牛津排行老三的《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还有汉英大辞典,还有现代汉语大辞典。以及一些纯粹凑数的辞典。

它还带着真人发音,手写输入。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比如:“龖”,只要你花一个上午把这个字输入辞典,它就会告诉你“请换电池”。

五、电脑上的电子辞典

太多了,多的不可胜数。可意志薄弱如我者,无福消受,因为只要电脑一打开,我就没有任何学习的心思,更不用说查单词了。

让我们一起拉动一点内需,至少买一本《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好吗?

如果商务印书馆请我在东四十条吃个爆肚,那这篇博客该是一篇多么NB的软文啊!

Loading

30年前的这一天

Tuesday, February 17th, 2009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关于这场战争,目前官方已经不再宣传,历史课本上也几乎一笔带过,官方的记录也往往像牟森转贴的这段文字一样,带着时代烙印,有失客观。

两国关系可以改善,历史却不容抹杀。我们尤其不应当忘记那些曾经浴血奋战的士兵。为了我们的今天,他们付出了他们的昨日。为纪念这个日子,在宋石男的帮助下,我找到了香港学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段珍贵记录。需要说明的是,徐中约这本书在大陆的宫刑版,没有这一段。

China-vs-Vietnam-War-1979-1

China-vs-Vietnam-War-1979-2

China-vs-Vietnam-War-1979-3

China-vs-Vietnam-War-1979-4

顺告牟老,Yes, 长跑开始了。

Loading

勿忘越南

Monday, February 16th, 2009

明天是2月17日,30年前的这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开赴越南,去教训这个忘恩负义的、号称军力在世界上排第三的国家。

越南是个神奇的国家,从1945年开始,它就在与世界上的军事强国们对抗,先是法国,后是美国,一打就是30年。而苏联和中国都把手伸向越南。尤其是中国,不但给钱给物给武器,甚至派出过10多万工程兵援越(注1),就差直接参战了。

然而,越南一直把中国当成其主要敌人(注2)。同志加兄弟,固然冠冕堂皇,双方的矛盾却时有发生。尤其在胡志明死后,北越政权更是不给中方面子,新任领导人黎德寿跟周恩来见面,都是一副冷面孔。(注3)。当1973年美军撤离之后,北越做好了一切准备,撕毁停战协定,于1975年“解放”了南越。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越南劳动党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统一,他们是要恢复法国殖民统治时代的“印度支那”,即把柬埔寨、老挝一起吞并。随后,越南彻底投靠苏联,入侵柬埔寨,给中国极大的羞辱。

邓小平忍无可忍,决定教训背信弃义的越南,遂有了“自卫反击战”之称的中越之战。

网友断肠草常年研究这段历史,集数年之功力在网络连载《中越战争三十周年祭》,目前已写到了第八回,我是他的粉丝,在此向大家推荐他的这部非虚构类作品。

《中越战争三十周年祭》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之十

注1:从一部纪录片看的,出处待考证。

注2:《越南:电视历史》第一集(Vietnam: A Television History)

注3:引用自网友断肠草的作品《中越战争三十周年祭》,链接在此

Loading

当他谈跑步时,我在想些什么

Friday, February 13th, 2009

日本当代作家的书我是不看的,无论是川上裤子,还是村上春树。一是因为我不懂日语,二是因为没有看到好的译本。有一个叫林少华的人,垄断了村上春树中文版翻译,我也曾在图书馆借过他译的《挪威的森林》,看了两页就读不下去了。前天牟森向我推荐村上的新作《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并说:这次换了一个新译者施小炜,在想象中,村上的语言就应当是这样的。

尽管只要往卓越下一个订单,就可以得到这本书。我还是决定自己去书店里寻找。跑了两个书店,最后在晓风书屋找到了它。打完折比网上还要贵6元,但这种费力寻找和终于拥有的乐趣,是网络购书无法比拟的。假如张君瑞不爬墙,而换成红娘把洗好的崔莺莺裹着扛到张生的床头,世界会变的多么无趣啊。

原来村上春树是一名长跑爱好者,用日语词叫“跑者”。这本书既是一本关于跑步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写作、关于生活的书,因为村上说,“跑步乃是活着的隐喻。”在我看来,这更是一本诊断书。要想知道我们的生活出了什么问题,只要翻翻这本书就够了。

对照这本书我发现,生活的问题出在节奏上。丧失节奏感的人生,必然处于即兴状态。而村上总结说:“持之以恒,不乱节奏,对于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一旦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所谓节奏感,就是旧约《传道书》中所说的“万物有时”的思想。即:

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根除有时;杀有时,医有时;拆毁有时,修筑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悼有时,舞蹈有时;掷石有时,堆石有时;拥抱有时,松手有时;寻觅有时,遗失有时;看守有时,丢弃有时;撕有时,缝有时;沉默有时,言说有时;爱有时,恨有时;战争有时,和平有时。(《传道书》3:2-8 冯象译)

村上春树笃信身心二元论,他把身体当成是需要驯服的工具。他传授锻炼的秘诀,就是要悄悄骗过肌肉,让它在不知不觉中适应锻炼的强度;写作的要诀,在于骗过身体,让身体适应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且慢慢加大力度。其实村上春树说的,都是人生浅明的道理,可贵在于他能身体力行之。

村上说,“只是我想,年轻的时候姑且不论,人生之中总有一个先后顺序,也就是依序安排时间和能量。到一定的年龄之前,如果不在心中制定这样的规划,人生就会失去焦点,变得张弛失当。”

尽管批判余秋雨现在是一种政治上的正确,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他有时候也会说一些对极了的话。这不奇怪,停摆的闹钟,一天也能准两次呢。在《无网生活又一年》中,余大师说:“我不上网,是对自身生命的一种把持方式。因为生命是由“时间”和“注意力”组成的,而最有可能夺去我的“时间”和“注意力”的,就是信息的洪水。信息看似重要,其实未必,百分之九十九是消耗性的。它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你占有了它,其实,恰恰是它占有了你。”

村上对人生的基本态度是谦卑,由谦卑而生敬畏。谈到为什么能做到每天凌晨五点起来跑步,他说,自己能够靠写小说就可以养家糊口,不用每天挤车上班,已属幸运。“连这么一丁点事儿也不肯做,可要遭天罚呀。”

本来想借他人之烈酒,浇自己之块垒,现在发现最不值得说的就是自己那点破事儿。关于我怎样由一个狂奔少年变成了直立行走的猪,其中有太多的教训与伤痛。手把犁头向后看的人,不配进他的国。那么就此打住吧,写点该写的,做点该做的,归根结底一句话:寻找节奏感,节奏感,节奏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