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读书笔记’

有人在研究这些人吗?

Saturday, January 26th, 2008

Jean Lyotard
Ardono
Hockheimer
Baudrillard
Mcluhan
Walter Benjamin
Deleuze
Derrida
Susan Sontag
Harold Bloom
Fredric Jameson
Richard Rorty
Terry Eagleton
Paul Virilio
Zygmunt Bauman
Ihab Hassan
Ben Agger

如果有的话,请跟我联系,因为你们找到组织了!

Loading

雪下得紧 字写得慢

Saturday, January 26th, 2008

自从买了油汀,家里的温度好歹可以忍受了。

今天莽莽大雪封了半个中国,央视新闻频道在做直播–《迎战暴风雪》。民生之艰,通过电视画面也能感觉到。

电视看看停停,从上午10点到下午5点,出去做饭吃饭的时间之外,我都在写字。

2000字,放在平常用不了两个小时,但是今天却用了6个小时。因为我承诺过,这篇要用心去写。虽然不能保证质量一定有多好,但我可以无愧地说我尽力了。

昨晚在凤起路(中北路与延安路中间段)旧书店,花了120多块钱,抱回来一堆好书,放在房间里,随看随扔。

有一本名字很俗的书,《影响世界电影的100个名人》,被放进8元一本的区域里,我一看作者中有“邱华栋”的名字,二话不说就买了。回去一翻,果然是本好书。凭记忆摘录几处–

1、日本电影(好像是《麦秋》)里,女主角的一句台词:“以前乱纷纷地都忘了他,经这么一提,才发现最可靠的是他呀……。”我觉得这一句,特适合用京剧的道白,悠悠地念出来。

2、书中说:希区柯克小时候最喜欢的书是地图、列车时刻表和旅行手册,似乎有遥远的生活在呼唤着他。

3、书中又说:电影公司找到科波拉,请他导演《教父》,他很不情愿地答应了,因为他非常不喜欢这部小说。匆匆拍完后,他就做自己喜欢的事去了。

4、有一个导演活了整整60年,生日与忌日是同一天,我还记得他生卒年份是1903-1963,但我就是想不起他叫什么了。

5、斯皮尔伯格的《紫色》,获得了多项奥斯卡提名,但最终一个奖都没获。

6、感谢作者,陈凯歌没有入选书中的100人。

Loading

《沉思录》

Friday, January 25th, 2008

《沉思录》

原载《广州日报》

你想获得帝王一样尊贵的享受吗?不必奢望独中亿元大奖,或者住进花园洋房,只要花费20元或更少的钱买一本《沉思录》就够了。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的皇帝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跟古今中外荒淫的暴君不同,他没有三宫六院,酒池肉林,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马背和篝火边度过。在戎马倥偬的间隙里,他写了一本给自己看的书,一共十二卷,就是这本《沉思录》,也翻译成《马上沉思录》。

这是很多国家的领袖们的案头书,据说克林顿就喜欢读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里面说过–“那么,尽情快乐地生活吧。”且不去管它。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给我们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又像喝下了一杯苦咖啡。原来,两千年前的烦恼跟今天没什么区别,强大帝国的皇帝跟今天的上班族都有着同样的困惑。奥勒留好像伸手拍着我们的肩膀,目光灼灼,对我们说:好自为之吧,你并不能改变世界。生活像一锅烂白菜汤,谁不得一仰脖一闭眼喝下去。付出你最好的努力,但要始终认清你的局限所在。

从哲学传承上讲,奥勒留是斯多葛学派的传人,在这里我不准备Google一堆古希腊哲学的教条来冒充知道分子。在《沉思录》中,我读到了佛陀、孔子、老子、圣经的思想。可见,智慧是跨越时代、地域、宗教和种族的。正应了那句话:东方圣人出,西方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

简单归纳一下,《沉思录》说了下面这些道理:把你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接受命运,不要抱怨;不要为身边有讨厌的人而大惊小怪;接受变化,死亡也是变化的一部分;万事都是重复的,人活四十跟千岁也没区别;趁活着的时候,追求简朴、美德与快乐;压力是正常的,是宇宙的一部分,忍耐也是正义的一种;我们生来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伟大,我们为他人而生;既然我们平静与快乐在我们内心,为什么要向身外去求呢?

当然,如果奥勒留像我这样的行文的话,那就不是“马上沉思录”,而是“的士咏叹调”了,也许还要加上“无病呻吟”几个字。像无数先哲一样,奥勒留的文笔优美舒扬,擅用比喻,充满了诗意。比如他说—

“假设人们杀死你,把你切为碎片,诅咒你。那么这些事情怎么能阻止你的心灵保持纯净、明智、清醒和公正呢?例如,如果一个人站在一泓清澈纯净的泉边诅咒它,这清泉决不会停止冒出可饮用的泉水,如果这个人竟然把泥土或垃圾投入其中,清泉也将迅速地冲散它们,洗涤它们,而不会遭到污染。那么作为拥有一种永恒的泉水而不仅仅是一口井的你将怎样呢?要每时每刻地塑造你自己,达到与满足、朴素和谦虚结为一体的自由。”

不过,这本《沉思录》的中文译本可能并不适合朗读,它是根据乔治•朗的英文译本转译的。而朗译存在一个问题:风雅有余,信达不足。中文译本喜欢用绵长的句子直译,偶尔有叠床架屋、不知所云的地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诚如译者何怀宏所说:期待将来有直接从希腊文翻译的本子问世,让现有的这个译本完成其历史使命。

Loading

我爱夸连岳

Wednesday, January 23rd, 2008

给《广州日报》写的书评,夸不好,瞎夸。当事人们都别脸红。链接

连岳的心灵老母鸡自助汤

  如果连岳开一个感情诊所的话,会不会每天女顾客盈门?哦,请不要称呼她们“女病人”,她们至多算“心病嫌疑人”。

  我由衷赞美那些给连岳写信的人,无论他们身在何方。在一个喧哗与骚动的社会里,提对问题比给出答案更为紧要。1980年,一位署名“潘晓”的读者给《中国青年》杂志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一个轰动中国的真问题: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20多年过去了,有的路拓宽了,比如机动车道和财路;有的路却变得更窄,比如人行道和心路。

  爱问连岳的人提出的问题,除了“爱情”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外,还包括以下几大关键词:“处女(膜)”、“二(三)奶”、“性致”、“劈腿”。这本书如果放到网上,被防火墙软件自动扫描到的话,很可能会被误判成为一本黄书(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连岳的博客经常会打不开)。而事实上,人工审读会发现,连岳的书比圣人的床单还要干净。

  历史上的禅宗,一直有“顿悟”和“渐悟”两派。顿悟派喜欢当头棒喝,有时候还会砍笨徒弟的手指头。连岳显然是“渐悟”派的传人,无论爱问者的问题多么琐碎繁复,他都能气定神闲、侃侃如也,把地上一堆纠缠不休的乱线,布成一个井井有条的局域网。当然他的解答中不乏善意的反讽和柔和的机锋,像武侠小说所写的那样——用一股绵绵的真气,把对方劈来的一掌化为无形。

  有一次,到外地出差,跟一位老友相见,卧谈至深夜,八卦聊完,我俩开始用连岳的警句像土匪一样对“切口”。老友说,他喜欢的段子是,一个女孩,从外国男友那里收到一份礼物,一个廉价手链,女孩强调:“It’s cheap, but nice(很便宜,但很好)。”后来链子断了,女孩心慌,问连岳这是不是一个不好的预兆。连岳回答:你想多了,链子断了是因为“It’s cheap, but not nice(很便宜,但不好)。”我说,我喜欢的段子是,一个大学女生,被男友的妈嫌弃,因为她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男友家传宗接代的任务。连岳先引用了《圣经》中的话,“不要把珍珠丢弃给猪”,接着话锋一转:人类中有没有披着人皮的猪呢?有!你男朋友就是一个。至于你男朋友的妈,简直是猪中之猪。我这么说,丝毫没有侮辱猪的意思。

  如果你读了连岳的书,会发现以上段子与原文有不少出入。没办法,人到中年,记忆力的半衰期很短,我俩只好半靠背诵,半靠发挥。

  后来我俩的话题集中到一点,那就是为什么连岳能够写出这么好的情感专栏,而我俩则不能。老友说,原因很简单,我了解连岳,他是一个心如赤子、知行合一的人,当他说“不要乱搞”的时候,他自己首先做到了不乱搞。我说,那我也知行合一啊,我的主张跟他相反,并且我也做到了。为什么我还是写不出他那样的文字呢?

  答案——哦,朋友——在风中飘荡,在风中飘荡。细读连岳,你会发现,他并不指望自己的回答对提问者能起多大的功效,因为他相信《圣经》所教训的——人的帮助并没有用处。换句话说,连岳只是抱出了家里的老母鸡,对女青年们说,想喝心灵鸡汤吗?来吧,不过你们需要自助。

Loading

世界是曲的

Saturday, January 19th, 2008

今天早上,我发现世界是圆的,这只比麦哲伦晚了500年。到了晚上,我推翻了王氏第一定理,改成第二定理:世界是曲的。

有时候你会发现一天是闭合的圆。在这一天里,尽管你接收的信息相隔千万里,横亘数百年,但到了晚上你会发现它们都惊人地指向同一个方向。

一切要从昨天早晨说起。自从单位添置了指纹打卡机,我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剁掉一根手指让同事代打,或者晚睡早起。我宁愿选择前者,但又怕单位将来效法伦敦希思罗机场,取十指指纹。那样,我虽然还可以学戴望舒用残缺的手掌抚摸中国大好山河,但是却无法搀扶摔倒在地的徐老太们了。最后,我选择用晨读来说服自己早醒。

六点半,我就在被窝里读罗素的短文《现代性头脑》(全文链接:On Being Modern-Minded)。他这篇文章说知识分子都在追求现代头脑,一个比一个时髦。再也没有人愿意沉下心写一本大书了,因为那样就会被别人赶超过去。

上班后,看和菜头的博客,他正在孤军跟SNS(社会交友网站)迷们缠斗。自从Facebook卖了个好价钱,国内就出了一大堆Faceless Book,不要脸的Book。包括把你的网上活动暴露无遗的网站Spokeo

然后去新浪,看头条,原来大神布朗来北京了。牟森曾对我有个提议,让我结合国内外报刊的时事,做一些综述与评论。这不正是罗素说的现代性头脑吗?可是为了不辜负牟森对我的期待,我准备看看英国的报刊是怎么说这件事的。去了卫报网站一看,连根布朗的毛都没看到。国家领导人出访另一个伟大的国家,担负着猪八戒化斋的任务,英国的主流报纸居然一个字也不报道。英宣部怎么也不管管?

不过卫报网站没有白去,在那里看到一篇Tom Hodgkinson的文章《如此损友……(With friends like these …)》。文章对Facebook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文章主要内容请看和菜头的读后感FaceBook和老大哥

不过和菜头的文章里没有提到很关键的一段话,Tom Hodgkinson在文章的结尾处说–

对我来说,我要从这玩意中撤退出来,能不连线就不连线。不上Facebook,把节省下来的时间来干点有意义的事,比如读书。既然我还可以读济慈的《恩底弥翁》,既然我还可以到后花园撒种子,为什么把我的时间浪费到Facebook上呢。我不想从自然中撤退,我想跟自然重新连接。该死的空调!如果我想跟周围的朋友联系,我会转而使用一种古老的技术。这种技术免费、简单,并且在分享信息的时候带来独特的个人体验:它叫“交谈”。

我粗枝大叶,把Keats(济慈)看成了爱尔兰诗人Yeats(叶芝),幸好没有看成王佳芝。叶芝的名字就印在我的脑海里。Tom Hodgkinson是《《闲人》杂志(The Idler)》的编辑,我与他心有戚戚焉,顺道拜访了这个网站。看到博主被拜伦的诗She Walks in Beauty感动得死去活来。

————喝口水接着写的潮湿的分割线————–

这期间,我也干了不少本职工作,比如,把办公室里的花用茶根浇灌了一下。

电驴提醒我,我下载的《诺顿英美文学有声选读》已经百分百了,马不停蹄装上,开始试用这个软件。里面有音乐,我一下子看到了叶芝的名字。原来是他填词的一首歌《在深深的萨丽花园》(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这首歌的来历是这样的。叶芝在爱尔兰乡村遇到一位老太太,被她的歌声打动,但是老人家只记住了三句歌词,叶芝就给他重新填词,这首歌让我差点流出老泪。关于这首歌,我还是另开新贴吧,这样万恶之源的点击率会高一些。

《诺顿英美文学有声选读》也提供了拜伦这首诗She Walks in Beauty的歌唱版。一位女高音唱的,我不喜欢,因为我对女高音有偏见,总觉得她们都长得跟女帕瓦罗蒂式的,听这声音,哪里像Walks in Beauty,简直是Walks in Meat嘛。

我觉得很惊奇,因为一天看到的东西,居然这样串联起来了。你说世界难道不是圆的吗?就像T.S.艾略特在《小吉丁》中所说–

我们叫做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
而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
终点是我们出发的地方。

但是严格来说,世界是曲的,并不能保证闭合,假如是双曲线,抛物线,只会越离越远。

不管世界是平的、圆的、曲的、晃的,也不管头脑充满现代性还是古老的性,有赖神赐,我们能看到美的光焰,它从不同的地方发射,最终都聚集到一个地方,那就是她–梦中的女神走来的地方。让我用查良铮翻译的拜伦,来结束这篇漫长的博文。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She Walks in Beauty

拜伦著 查良铮译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象夜晚
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漫天;
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
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
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
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

增加或减少一份明与暗
就会损害这难言的美。
美波动在她乌黑的发上,
或者散布淡淡的光辉
在那脸庞,恬静的思绪
指明它的来处纯洁而珍贵。

呵,那额际,那鲜艳的面颊,
如此温和,平静,而又脉脉含情,
那迷人的微笑,那容颜的光彩,
都在说明一个善良的生命:
她的头脑安于世间的一切,
她的心充溢着真纯的爱情!

Loading

乱读瞎记0801

Thursday, January 17th, 2008

1、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 (秋实著)中记载: 

英国对华全权专使额尔金(1811~1863)写道,他曾经考虑过几种惩罚办法:“若是单要求赔款,在这种扰乱的情形中,中国政府,除了搜刮民脂民膏以外,也付不出大笔款项。其次,若是要求清政府交出那班苛待英人,和破坏和约的人们,一些可怜的属员,也许要被呈献出来,作为替身了。假若要求僧格林沁本人,中国政府大约不能答应,更决不能实行。寻思推绎的结果,只有毁坏圆明园,似乎是唯一的办法,而这种惩罚,仅降在清帝一人身上,与人民无关。”

2、双轮战车

《写给儿童的英格兰史》中说:

他们(古不列颠人)很喜欢马。他们很会驯马,马儿听得懂话,服从每句命令,尽管战场上轰乱呼嚣,主人又下马步行厮杀,它们却可以自个儿乖乖站着纹风不动。(双轮战车)明明还在高速前进,驾驶一声令下,马儿可以立时停步。车上的人一跃而下,出剑如冰雹落击,再一跳上马,借杆之力,总之想办法弹回车中;然后一等大伙儿都安全了,马儿又放足狂奔而去。

3、日式英语

日本人很擅长把两个英语词掐头去尾,造出一个新词。比如:Cosplay,office lady(OL 这个观念本身,就很日本,很不西方。可能跟A片里的制服诱惑有关?)日本还造出mook (magazine book)就是杂志书。不知道老六的《读库》算不算mook.

4、被

李清照有句词:“眼波才动被人猜”。

5、一分钱

[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自传的回声》里,写道:

我觉得自己是在路上徘徊的儿童。手里拿着一分钱,但已忘了母亲要我买什么了。怎么想都记不起来。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出门要买的东西最多就值一分钱。

6、行医与写作

Dr. William Carlos Williams是个医生,也是个多产的作家,有问他,你开业这么忙,怎么能找出时间来写作?

他说,行医与写作事实上并不是两个职业,行医生涯使人生经验增加,扩展生命的感受深度,带来丰富的写作灵感。医生的职业最主要就是在于细心倾听别人说话。

7、三种记忆

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2003年11月1日做客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以英文发表了题为《书的未来》的长篇演讲。他说:

我们有三种记忆。第一种是生理上的,此种记忆由血肉形成,并归我们大脑支配。

第二种是矿物的,在此意义上,人类已知有两种矿物形式的记忆:数千年前,有以 陶板和石碑为载体的记忆,在埃及尤为著名,人们在其上刻下文字。第二种形式则是今日计算机的电子记忆,它以硅为基础。

我们还知道另一种记忆,植物形式的记忆,首先是纸莎草纸,在埃及也同样著名,而后便是以纸制成的书。

8、火把

王世襄在《锦灰不成堆》中说,他在李庄,夜行打火把,别人的火把越打越亮,他的火把却火苗越来越小,最后熄灭了。后来,他学到了打火把的秘密:

原来打火把必须学会辨明风向,要求火把尽端直对风向,篾条才能均匀燃烧。倘侧面受风,篾条燃烧不均,火苗便越来越小,终致熄灭。倘遇微风,也须根据篾条火苗情况,随时转动火把。总之,保持篾条根根均匀燃烧,是使它不熄的关键。

9、宇文所安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本名史蒂芬‧欧文(Stephen Owen)。他解释何取这个中文名字的涵义:“宇文”是胡人姓,“所安”则出自于论语的“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名跟姓加在一起,也有胡汉融合的意思。

10、不必做实验

新一期《经济学人》登了篇文章《照本走天下(Going by the book)》,导读中说,几位中国科学家,没做任何一次实验,就研究出了药物上瘾的生化机理。初看,以为是又有一场学术腐败被揭露出来。读罢全文,发现是肯定和表扬中国科学家的研究。

原来,几位科学家把前人和同侪的成果汇集起来,用整体系统的方法进行全新研究,遂获成功。文章最后说:

这项研究说明,以往学者们(在论文最后)哭喊的老调–“进一步的研究是必须的”–不一定正确。有时候,你只需要用不同的办法,去注视你已经拥有的。

Loading

转:英国女孩出版新新人类辞典

Thursday, January 17th, 2008

转自:《英国风》(译者:hanching chung )

年轻女孩出版新词汇受欢迎

新字典为家长和孩子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时髦词汇和流行短语的层出不穷,时常让家长在和孩子们沟通时感到困难重重。不过一本“新新人类”词汇大全的诞生,为家长破译青少年“语言密码”提供了便利。年仅13岁的英国少女露西•梵•阿梅龙根(Lucy van Amerongen)在一个笑话的启发下,出版了一部包括了300多个新词、怪词的“新新人类”专用词汇字典(Teen Talk Dictionary)。

这本售价为4.99英镑的字典一问世便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欢迎,并一举成为这个圣诞节期间英国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突发奇想

但自称“并不聪明”的露西究竟是如何想到这个好主意的呢?

原来露西的父母经常抱怨听不懂露西和姐姐究竟在说些什么,聪明的露西灵机一动便决定把青少年常用的新词儿翻译成父母能懂的语言并将其汇集成册,让大人走进孩子的语言世界。

被 这本字典收录在内的新词包括“antwacky”(unstylish 过时的)、“cotch down”(sleep 睡觉)、 “rago”(ok 行)以及“zip”(yob 笨蛋)等,而露西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rents”or“mouldies”(parents 家长)不再被孩子们的对话弄得云里雾里。

再比如说,英文单词 “book”(书籍)被“新新人类”赋予的新意思竟然是“cool”(酷、帅)!原来用手机短信发送“cool”这个单词时,手机屏幕中最先出现的不是 “cool”而是“book”,就这样喜欢偷懒的年轻人索性用“book”来表达“酷、帅、过瘾、前卫”的意思。

“破译密码”

除 了形形色色的时髦词汇之外,这本字典还向家长们透露了新新人类说话时的3个特点:1. 和“mouldie”(parents 家长)说话时要杜绝眼神接触;2. 说话声音要小、最好别让家长听见;3.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每句话都带上诸如“like”(比如)这样可有可无的词儿。

鲁西共用了一年时间来完成这部字典的编纂工作,完工后她以1000磅的价格将出版权出售给了初版公司。在圣诞期间,各地书店已经售出了数千册。

出版公司还表示,将邀请露西和其他青少年一起参与新新人类专用词汇字典的更新工作。

露西的爸爸说,“有时候听孩子们讲话就像听外星人讲话一样。所以露西决定写本字典来帮助我们这些落伍的家长。这不仅是一段非常有趣的经历,还为许许多多和我们一样苦恼的家长提供了方便。我为我的女儿感到骄傲。”

(BBC报道原文:Book translates teen talk

Loading

电影贫道

Tuesday, January 15th, 2008

请相信,中国最好学的电视人都云集在CCTV的小六–电影贫道。

整体形式上,小六想学HBO。允许我打岔一下,国内很多成功人士都喜欢看HBO,但好些人不明白HBO是什么意思?其中HOME,是居家,BOX OFFICE是一个词组,“售票处、票房”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家庭票房”。话说,在杭州钱塘江边上有一高尚住宅叫“大都会”,看到HBO很时髦就断章取义起了一个英文名字叫“HOME BOX”。家庭盒子?倒也很形象,不过就是一破水泥盒子,还卖这么贵。

HBO到了小六手里,就变成了How Boring Office,国内外几万年都演不了一次的烂片,在这里都能看见。偶尔上演一部能看的片子,还给配了音。昨晚看新版译制片《哈姆雷特》的预告片,让我看得很郁闷,一堆“棚虫”(录音棚里靠配音为声的广播专业毕业生)再怎么糟蹋《哈利波特》我都没意见,但是请高抬贵手,请放过丹麦王子吧。孙道临老师已经走了,茅道临老师好像还一时半会接不了班。

不过小六的学习能力确实值得佩服。《艺术人生》一火,它就搞出了《流金岁月》,也是一访谈节目,不过每次都请一堆人。一般是请电影学院或者中戏一个班的老同学,密密麻麻坐满舞台,中午开始录的话,一人说一句,就到夜宵时间了。没事,再一人一句总结陈词,剧务老师可以迎着朝霞,出去给大家一人买一套煎饼果子、驴打滚。

《败家讲坛》又火了,易中天都可以去创业板上市了。电影贫道如何能甘为牛后,很快推出了100集大型历史纪录片《世界历史》。新闻通稿中对这个片子的描述是:

“《世界历史》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的统一,力图揭示人类历史进程的客观规律,表现形式雅俗共赏。”

昨晚看了一集《世界历史之古罗马》,总算见识了这部片子是如何“揭示人类历史进程的客观规律”的。解说词满怀激情地这样评论古罗马的征服。“从此以后,地中海沿岸的四种文明终于统一了,人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大家庭里。”解说中还出现“蛮族兄弟”这种奇怪的称呼,“蛮族”已是蔑称,“兄弟”从何谈起。说是纪录片,里面却穿插了大量故事片画面,根本没有交代是那部电影,只在挂角处打上“资料”二字,似乎这些画面都是央视“心连心”艺术团穿越时空隧道顺便拍下来的。片中请了一位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对着字幕机照本宣科地念,还不如让王小丫口播,顺便再弄个短信投票呢。

片尾的鸣谢倒有一大堆,粗看了一下,全人类的博物馆基本上都谢了一遍。要知道谢字从央视的金口里说出来可不容易,说明,这些博物馆至少都让央视拍过,也意味着《世界历史》摄制组走遍了全世界。

电影贫道,别学《森林之歌》好不好。虽然陈晓卿也在糟蹋钱,好歹没有糟蹋森林,求你们不要糟蹋世界历史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