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nonfiction’

新闻半周报004期

Saturday, September 26th, 2009

【按】俗务缠身,漏发一期。在一个道歉漫天飞、Sorry不值钱的时代,(机场:我们很抱歉地通知大家;电梯:Sorry for keeping you waiting),我也就不说对不起了。这是第四期,从这一期开始,介绍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网站,还包括平面印刷品。

1、推特(Twitter)的价值

互联网上最大的微博客网站twitter进行了新一轮的融资,有冤大头用1亿美元收购了其10%的股份,至此,这个只有60名员工的公司的市场价值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市值是拥有10,500名员工的Domino Pizza的两倍,是永和大王的200多倍。(点此看《纽约时报》的报道

看上去很值钱?但跟注册用户3亿的Facebook(台湾翻译成:脸书)比起来,实在是个小巫婆。Facebook的市值有各种说法,有的说150亿美元,有的说是112.5亿美元,也有的说只值37.5亿美元。总之,富可敌国是肯定的。

推特的价值不能用货币来衡量,它改变了新闻传播方式。当首脑们参加G20峰会,你知道首脑夫人们都在做什么吗?来,追随一下英国首相布朗夫人的twitter帐号 @SarahBrown10 (阅读相关报道),你会得到媒体永远不可能提供的视角和讯息。当然,你不要一激动去关注 @pengliyuan ,因为中国是个人口大国,重名的有很多。

2、在宣传画中看懂中国 猛击前往:iisg中国宣传画

这年头,这世上不变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数算起来,大概也就是那么几样:黄集伟老师的一周语文(又名“一课语文”),连岳老师的爱情(他从十五岁爱他的太太至今没变),以及iisg网站的中国宣传画。

yuebing-deng

iisg.nl 这个网站存在至少有10年了,难得的是它十年如一日提供中国宣传画的存档,除此之外,还有苏联、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宣传画。这些国家的画有个共同的特点,都属于非现实主义,跟现实世界没有任何关系。

在这里,至少可以从视觉文化上,见证中国的变迁。

iisg-xinwei

当然,现在的领导人很低调,国内没有出过他的宣传画。不过这挡不住非洲人民的热情拥戴。下面这幅图是外国记者在加蓬共和国拍到的。

GabonChina

法文标语的意思是:友谊,加蓬-中国。(详情请看英文版《金融时报》文章

当然我喜欢这些宣传画,还有一个很私人的理由。这类宣传画,是我小时候接触的唯一的美术作品。我不知道世界上有蒙娜丽莎,我的梦中情人是宣传画中的赤脚医生。

fairy

当然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实际上,小时候乐意跟我一起玩的,只有下面这个女生。

dream-girl

3、本周最扎眼:卡扎菲

卡扎菲在联大的演讲,注定会被人们记住很多年。这不仅是因为他严重超时,不顾15分钟发言的限制,讲了100分钟,还因为他演讲的内容十分刺激。

他称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应该改名为“恐怖理事会”;他说肯尼迪的被刺是一个阴谋;他呼吁审理小布什和布莱尔在伊拉克战争中犯下的罪行;要求原宗主国为他们在殖民时期的暴行向非洲支付7.7 万亿赔款,并质疑猪流感是由军事实验室制造的生化武器。(请看译言翻译的《卫报》的报道:卡扎菲联大首秀:狂飙100分钟

请欣赏外交政策做的专题图片集《卡扎菲演讲之灾难》(

当然,卡扎菲不是最能讲的,据《卫报》报道

印度驻联合国大使梅农(Krishna Menon)在1957年对安理会为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做辩护。“人们出去吃午餐又回来,然后又出去吃晚饭。回来时候他还在滔滔不绝地讲,”一位“粉丝”后来回忆说。这次讲话共持续了九个小时,中间没有休息。

延伸阅读:《联大历史十大疯狂演讲》(充满西方媒体的偏见,请自行鉴别。)

4、陆谷孙:《建国大业》罔顾历史之处猛击前往

我要把赞美送给陆谷孙,这位复旦大学的老教授,不但编出了世界上最好的英汉词典《英汉大词典》,而且有直言进谏的长者之风。他写的对《建国大业》的影评,是我读过的最深刻的一篇。读罢,除了向陆老爷子致敬,徒增添一声叹息。

5、悉尼也有沙尘暴 (点击阅读译言翻译《卫报》的文章:70年来最大沙尘暴横扫澳大利亚东部

北京再也不孤独了。

6、最短的檄文,火车站的一则旅客留言。

你是对的,这里是新闻双周报,不是译言精选,所以译言翻译的文章就转载到这里为止。下面看个好玩的,请看这则留言,不但行文痛快淋漓,签名也有特色。

passenger-message

7、求死权

这个世界上有人在忙着求生,有人忙着求死。

death-liberty

俄勒冈州是美国唯一一个允许安乐死的州,最高法院支持了俄勒冈通过的协助死亡法案。在华盛顿DC,来自这个州的Ruth Gallaid女士,举着标语牌支持安乐死。

在中国举这么个牌子,估计也不会被抓起来。求死权,是中国5000多年来保护得最好的一项权利。 (黄集伟老师,本句申请入选“一课语文”。)

8、最吸引我的内容:台湾最棒的90家中秋烤肉店

《苹果日报》推荐的台湾90家烤肉店,只看图片已经让我心神不宁。可惜,这个网站在大陆无法打开,因为它在墙外。

最近墙升级了,很多翻墙工具也已经失效。但是,筑墙者可能故意不知道,很多人想翻墙并不是要去看政治文章,而是看看烤肉的图片。

秦刚说得对!“不让你看的,就别看。”至少我们还有西北某自治区的烤羊肉串。

9、这是什么?

shoes

卖个关子,答案下期公布。

Loading

新闻半周报003期

Tuesday, September 22nd, 2009

【按】此开张第三期也。编这个小报,比想象的麻烦,不仅在于要阅读大量的媒体,而且还要保持畅快的心情,把有点价值的内容过滤出来。对于一个郁躁症患者来说,这太难了。

1、艾美奖最差服装奖 点击前往):☆☆☆

经济危机远没有过去,人们很需要明星们来冲冲喜。

明星的存在有两大作用:一是集人类的外在优点于一身,让芸芸众生赏心悦目;二是暴露出人性的内在缺点,让普罗大众感觉良好。

所以媒体在报道艾美奖的时候,不忘奚落那些明星。这是美国一本杂志评出的“艾美奖最难看穿着”,大家不妨前去乐一下。

emmy

2、《小杜丽》成艾美奖大赢家前往BBC中文网,为欢度国庆,不保证网页能打开):☆☆☆

Little Dorrit

这次艾美奖的大赢家是《小杜丽》(Little Dorrit),这不是《杜拉拉升职记》的姊妹篇。它是狄更斯的小说。一举夺得最佳迷你剧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服装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选角奖和最佳摄影奖等七个奖项。

我很纳闷,为什么狄更斯这几年又流行起来?是不是跟经济危机有关呢?恩,可能有点关系,日本今年不是很流行小林多二喜小林多喜二的《蟹船工蟹工船》吗。

3、《生活》杂志图集:原子弹是一种残忍的美前往观瞧):★☆☆

曾经在世界摄影界风云叱咤的美国《生活》杂志的原子形态,已经消失了,但是它的比特形式,却在网上存活下去。这组原子弹爆炸的照片,告诉我们人类是多么聪明又多么凶残的结合体。

4、大大小小的领导们都辛苦啦

How tired you are! Secretary Bo (Xilai)

做领导是一件很劳心劳力的事情,否则山城的开发商不会打出这样的霓虹灯装点嘉陵江的夜色。但奇怪的是,越是辛苦的事,越是有人抢着干。

这个礼拜最辛苦的领导是全世界的头头脑脑们,他们要齐集美国,商量如果控制全球超市里的菜刀等问题。愿他们讨论出结果。

5、最热的书《消失的符号》先睹为快

生活在这世上却不明白它的意义,就如同漫步在图书馆却没有碰一本书。

这是《失落的符号》第一句话。

这本书的超级流行,说明了一个悲哀的事实,全球人民都逐渐习惯用一个脑子思考。福兮祸兮且不管他,我们中国人民岂能甘落牛后呢?

译言网站发起了一个项目,召集大家一起翻译这本书。目前已经有几章竣工了。(前往观看。)

当然你如果对于自己的英语很自信,那么就直接去下载英文版吧。(前往下载

生活在中国的一大好处就是接近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速度比较快,当然政治文明除外。不理解的请参考CCAV焦点访谈《六个为什么》。

6、人类的又一大文明成果 《朗文当代高级词典》第5版

为什么要推荐这本辞典?在《新闻双日报》第二期中出现的买房租房的程序员中的大牛:霍炬同学,如是说:看完了《朗文当代高级词典》第5版自带的几十段视频,才发现自己原来根本不会查词典!

我相信理科生和程序员,这是最好的广告词了。鉴于这本辞典的第五版还没有来到中国,鉴于amazon都没有得到授权卖它,如果你想先睹为快,那就暂时电驴一下吧。(http://www.verycd.com/topics/2757778/)

不过要记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支持正版。

7、怎么能落下《建国大业》

网友babanana评价这部电影时说:

蒋介石:反贪腐,要亡党;不反,亡国。毛泽东:如今我们是殊途同归。田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把台词连起来看,才知道《建国大业》用心良苦。

老六说:

这部电影应该这么看:买一张影碟,在电脑上播放,一俟出现带字幕介绍的历史人物,就按一下暂停键,然后按照字幕去谷歌或百度搜一下,看这个人物在1949年之后的命运和下场。

鉴于还没有正版和盗版碟上市,我们还是省省吧,不要去电影院了。

8、中国为什么要禁烟?

因为太多的人死于心脏病。英国研究显示,禁烟产生的效果令人啧啧称奇,心脏病发病率降低了1/3。让“大红鹰剧场”和“阳光利群”安息吧!( http://guardian.yeeyan.com/guardian/60446)

9、谁说中国不能输出价值观?前往观瞧

3名在以色列的中国劳工21日为讨要薪酬而爬上了位于特拉维夫附近奥诺镇的一处工地塔吊的顶端。

10、DVD推荐:《海盗电台》(The Boat That Rocked)

假如没有这部电影,2009年的影坛将是残缺的。

一口气看完了《海盗电台》,每一分钟都让人惊奇、紧张或喜悦,绅士+友谊+冒险+征服世界(听众)+罗曼蒂克,这难道不是每一个男人的梦吗?

任何一个不想穿着大裤衩和白背心,挺着肚子、端着菜从厨房走出来的中年男人,都应该看看《海盗电台》。

终于更新完了,我的焦虑可以减缓一点了。

Loading

新闻半周报002期

Sunday, September 20th, 2009

这是《新闻半周报》第二期,从本期开始,用★☆☆表示阅读链接文章所需要的英语水平:

☆☆☆ 不需要会英语也能看懂。
★☆☆ 不懂英语也能看个大概,想了解详细内容可以借助金山词霸等翻译工具。
★★☆ 需要有大学4级或者新概念第三册的英语水平。
★★★ 对英语水平要求比较高,相当于能够理解新概念英语第四册或者自由阅读英美报刊的水平。

1、《波士顿环球报》大图:中国迎接建国60周年图集。(点这里☆☆☆

A member of China's first class of women fighter pilots

看这些照片有一种时空倒错的感觉,总觉得是回到了40年前,或者跑到了朝鲜半岛。

需要特别推荐的是“波士顿大图”,是全球媒体中提供图片最慷慨、阅读体验最愉快的。所有的图在一页呈现(不故意分页,追求恶心的点击率);所有图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图,可以直接用来做桌面。Boston Big Picture的网址值得长期收藏(猛击这里)。

2、龙应台香港大学《大江大河 一九四九》首发式演讲:录影点这里 文本点这里)☆☆☆

关于龙的演讲,见仁见智。我断续看了网上直播,被其中的一段给逗乐了。

龙应台说一个国军被俘虏,马上变成解放军开始打国军。衣服都不需要换,帽子一转就是解放军了。后来这个人又参加抗美援朝去打美军。龙应台问他,你打美军感觉如何。他说:美军人高马大,比较好瞄准。

然而和菜头对这个演讲不以为然。

实在是受不了龙应台的演讲水平,鸡婆,琐碎,毫无文辞,又中英夹杂,乱用连词,使用英文文法。从她的演讲来看,我实在不相信她的新书能够怎样。哪怕她说那是一部文学作品,我也不相信她自己有内在的逻辑和脉络。一个人说自己写的故事都说不清楚,何况是写出来的文本?

我的朋友一毛不拔也说:

我早看龙应台不顺眼了,当年她批判《拯救大兵瑞恩》,攻击美国电影歌颂美国士兵的人道主义,居然问出“难道德国士兵没有父母子女亲人吗?”这种傻帽问题。台湾很多知识分子有严重的岛民心态,受日本影响太重,热衷纠缠细节,分不清大是大非。我称之为日式小岛知识分子,后期的李傲也这德行。

拔出萝卜带出泥,通过龙应台的演讲直播,发现了香港大学的小宝库,里面有大量讲座视频。(猛击这里

3、索菲亚-罗兰照片集 点击前往):☆☆☆

9月20日是索菲亚-罗兰的生日,这位无数观众的梦中女神今年已经75岁了。一起看看她的照片集,回顾她往昔的风采吧。

4、《纽约时报》图片集:美剧迷的福音来了
点这里):★☆☆

新一轮的美剧演出季又开始了,今年有哪些抢眼的新剧推出呢,请看《纽约时报》新美剧图集。

5、《华夏地理》与google地图联姻出品:美丽中国地图 点这里):☆☆☆

当《中国国家地理》还在哼哧哼哧印刷大幅地图的时候,美国《国家地理》的中国正牌合作伙伴《华夏地理》已经探索利用数字化,把旅游地图做得更为互动和时尚了。

6、人民网公布“瞪眼兵”照片点这里):☆☆☆

据说是我军新兵种。

7、《经济学人》:全球房价都在跌,唯独两个贵国:中国和瑞士在猛涨 (点这里):★★☆

不用看文章,看这张图就够了。

house-price

8、为什么标点符号也应该设成敏感词!
点这里

No-Cp-No-New-China-Question-Mark

9、《财经网》:房价高涨,北京居住成本超过伦敦,程序员宁可卖房再租房。点这里

【《财经网》视频/记者 王端 张翃 严江宁 实习记者 张岚 何姗】200多万元人民币,在伦敦、纽约、迈阿密可以买到什么样的房子?在伦敦可以买到维多利亚式的小屋;在纽约可以拥有第五大道的时尚公寓;在迈阿密可以买到临湖别墅;在北京,有人对高房价望而却步,把自住房产卖掉,选择租房。

10、《纽约时报》:中国将失去美国美味的鸡爪子点这里):★★☆

文章没有多少营养,但从鸡爪子说中美贸易的大事,也算一种新闻技巧,聊备一格。

Loading

新闻半周报001期

Friday, September 18th, 2009

《新闻双日报》是白板报推出的一项新服务,专门整合最近两天中外媒体最有价值的新闻,每双号刊登(这是因为每年的单号比双号多7天)。不能保证坚持下来,如果大家的掌声留言多一点,相信这个栏目的存活率会高很多。

1、托尔斯泰的彩照 (英语难度系数:0,不会英语也可以看懂)

tuoersitai-color

托尔斯泰的时代已经可以拍彩照了吗?当然不能。不过美国《新闻周刊》把一堆百年前在俄罗斯拍的照片渲染成了彩色。点此前往!

2、十大被篡改的历史照片(英语难度系数:1,不会英语也可以看懂个大概,会点英语看得更明白。)

美国《时代周刊》盘点了被篡改(PS)的十大历史照片,奇怪没有刘少奇机场接毛主席的那一张。点此前往!

3、“卖处”行得通吗?(英语难度系数:3,借助金山词霸能看明白。)

今日刊登了“我爱问珍姨”,一个笔名叫饥饿的女生问能否卖初夜权,珍姨的回答是:“除了把自己变成一个烂人(asshole)之外,这个世上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发财。”

针对饥饿女生卖初夜的想法,珍姨采访了一个商界女成功人士。对方说:这可不能卖呀!因为“想做个成功女商人,你必须有美好的浪漫经验。” 点此前往!

4、如何克服写作瓶颈?(英语难度系数5,考验听力;技术难度系数3,要翻墙。)

Youtube视频网站刊登了教程《如何克服写作瓶颈》给出的办法是:

1 了解主题
2 不求完美 想到就写
3 切勿边写边改
4 别考虑第一句怎么写
5 假想自己是大师
6 Just do it

不怕麻烦,请前往围观!

5、禁止不辟谣

接通知,称,关于马云离婚的报道为虚假新闻。

6、粮食告急

World Food Program的报告:世界粮食援助达到20年来最低点,10亿人面临饥饿威胁。

7、大众的智慧可靠吗?(前往译言看中文译文)(英语难度系数 4,借助翻译工具,还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IMDB上的评分可信吗?豆瓣上评语具有说服力吗?《技术评论》周刊载文:研究证实,网络评分可以被少数活跃分子左右。 前往点击!

8、洗手预防甲流吗? (前往译言看中文译文

《纽约时报》说洗手可以预防H1N1,但《新闻周刊》说不预防(链接)。

两大主流媒体最终达成和解,都认为,吸收并不预防人流。

9、推荐Google的新服务“快速翻页”(FastFlip)(英语难度系数 5,基本要很掌握才能享受,否则只能看图了。)

媒介泛滥怎么办,Google新站超级赞。GOOGLE实验室推出“快速翻页”(FastFlip)服务,专门集锦每日传媒头版、重头文章和妙图,对过滤冗余信息很有用。猛击前往!

还有一个好消息,喜从何来?FastFlip已经全面支持iphone和Gphone,只需要在你的手机浏览器里输入:http://fastflip.googlelabs.com/

技术伟大,Google光荣!

10、摄影爱好者的新玩法,骇客帝国式的360度旋转。

matrix-style

还记得《骇客帝国1》里,影片开场,崔妮谛旋转360度,踹倒警察的镜头吗?现在台湾人民也在玩这个,有兴趣的话,点此围观

Loading

阿里巴巴的背面

Friday, September 11th, 2009

上一篇博文说了不少阿里巴巴的好话,本着平衡报道的原则,这一篇说说阿里巴巴的另一面。

阿里巴巴的增长模式是销售驱动,采取的是一次性掠夺开采客户资源的方式。这是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决定的。它打的招牌就是让采购商和供应商能够互相遇到,但是一旦双方建立了紧密合作之后,就不需要阿里巴巴这个平台了。基于此,阿里巴巴必须吸引足够多的付费客户,并且尽可能少地承担责任,所以为自己设定了很多免责条款,这与保护客户利益在本质上是矛盾的。阿里巴巴客服小姐的声音再甜美,态度再友善,也无法改变这个矛盾。

阿里巴巴的另一个问题是与政府高官走得太近。马云不但在杭州平趟,北京的关系也很硬。不信试问衮衮诸君,最近看到过阿里巴巴的负面报道吗?那是因为阿里巴巴作为一个标杆和旗帜,已经得到了豁免与保护。今年,杭州的一个小区居民投诉居民路里开了很多淘宝店,每天货物搬进搬出扰民,这个报道最终被压了下来。相反,淘宝作为促进就业的典型,还得到了鼓励与表扬。不过无数企业家的翻船证明,在中国与官员绑在一起,虽然能获得一时的兴盛,但也有可能带来未知的祸福。

堡垒都是内部攻破的,阿里巴巴最重要的问题,可能还是出在内部。阿里巴巴有一套严格的考核体制,其中以价值观的考核最具特色,它几乎成了阿里巴巴信仰大厦的基础。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从匿名消息源得知,阿里巴巴内部为了考核虚造流量、应付上层的现象绝不是孤例。当一套意识形态体系变得口是心非、大家都做表面工程的时候,这个体制的衰败就开始了。

总之,阿里巴巴要想成为健硕的一流大公司,如果说建102年的公司的目标是认真的,那么就应该从内部进行改造,切实把客户放到第一位,而不是把他们放到案板上,再用菜刀剁成肉馅,接到投诉,还说跟我张屠夫无关,你去找张小泉算账去。

Loading

阿里巴巴十年庆典亲历记

Friday, September 11th, 2009

阿里巴巴,不一定是互联网公司里最好的,但一定是最能折腾的。它把十周年庆典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秀,25,000人在黄龙体育中心度过了一个热闹的晚上。我通过著名技术博客、twitter冯大辉拿到了一张宝贵的入门券,并且换上了支付宝公司的统一T恤,经过安检门,走入场内。

photo

时间刚刚六点种,人们在场内纷纷留影,等待着盛装庆典的到来。

photo

冯大辉将通过twitter直播这一盛况。他身后看台上坐满了来自阿里巴巴全国各地分公司的员工。从横幅上可以看到北京大区等字样。每个人的头上都带着红心或者蓝色牛角的闪灯,远远望去,汇成一道闪亮的星河。

photo

节目还没开始,我先到后台视察了一下。这是化妆成原始部落猎人的阿里巴巴员工,过一会儿,他们将表演一场人类商业文明进化的舞蹈。

photo

随着主持人声嘶力竭的呐喊,暖场演出开始了。全场沸腾,仿佛回到了燃情岁月。

photo

电视台主持人很兴奋地做着报道。而直播这样的事件,是twitter等微博客的特长,传统媒体在这里并没有多少优势。

photo

全部演员都是阿里巴巴的员工,他们没有请一个明星,因为今夜人人都是明星;也没有彰显一个名人,因为今夜人人都是名人。

photo

久违了,这发自内心的欢喜与激情。这舞蹈里没有国家意志,比北京女民兵更加纯粹。

photo

灯光暗场,声浪不歇。我想起了一句话:人们有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创造了节日。

photo

晚会正式开始,每个子公司都准备了一台节目。主持人的串词在外人听来空洞又肉麻,但场内绝大部分观众还是被它感染。节目的高潮部分是马云等阿里巴巴18创始人上台化妆表演,马云演唱了《狮子王》的主题歌《今夜你能感觉到爱吗?》,气氛达到高潮。

photo

我过去对阿里巴巴一直不看好,我不喜欢这种传销式的企业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看到马云的大话一点点变成大事,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一个个奇迹般地做大做强。我不得不说,马云真了不起。他适应中国的环境,又巧妙地改变周围的环境。

如果你去过形形色色的皮革城、服装城就知道交易成本有多高。1600元的包最后砍价到80元,当然这中间费尽口舌和心机,这哪里是购物,分明是打仗。是淘宝和支付宝改变了这一切,重写了商业规则,从而悄然重塑国民品性。

photo

所以,我觉得最有可能改变中国的不是博客、twitter这些东西,而是淘宝。它们能够塑造这个社会最欠缺的契约精神,从而为基于普罗大众的市民社会和公共空间打下基础。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photo

马云登场发表肯定会流传后世的演讲。中国人,从元首到庶民,都不擅长演讲。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在台上拉家常。而马云,这个西塞罗的转世灵童,让汉语变成了一门可以用来激情演说的语言。尽管我不相信他说的话,但是不能不被他的坚定铿锵所感染。

马云说,阿里巴巴有很多理由死去,但是最终活了下来。其秘密不是因为我们最聪明、我们最勤奋,而是幸运。

“好比把万吨轮抬到喜马拉雅山顶。”马云这样描述阿里巴巴的创业历程。他说,阿里巴巴是充满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公司。

马云宣布阿里巴巴十八个巨头辞去创始人身份,从明天起重新应聘。这样以后大家都是普通员工。这秀做得让人叹服。

马云论述他的新商业文明理论。他说,新商业文明是开放、分享、承担责任和全球化。他说,以后不希望看到国企和民企的区别、不希望看到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区别、不希望看到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区别,而只看到一种企业,即诚信经营的企业。

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马云说。

在感谢了所有TV之后,马云深情地说:阿里巴巴的员工不仅物质精神富有,而是幸福感十足。阿里不需要天才,而是平凡的人。我们崇尚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

photo

这话让我非常感动。阿里巴巴纵有千般忽悠、万般作秀,但它一不仰赖垄断资源,二没有红顶白帽等靠山。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它解决了二万人的就业问题,并且使这些人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再看一些整天喊着理想主义的老大,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口号喊得震天响,员工的三金还是新《劳动法》颁布后才提上议事日程的。一旦有了更好的发财机会,老大第一个脚底抹油。那些理想、正义的灵符,依然贴在天灵盖上,又开始招募新的追随者了。

至少马云用最诚实的方式,兑现了关于理想的承诺。不错的薪水加期权。

photo

时间愉悦地过去,在童声合唱的《生日歌》中,阿里巴巴迎来了它最好的时光。而这一个晚上,也将印在很多年轻人的记忆里。N年以后,很多人还会记得:

有个夜晚,有一群人,把体育场变成天安门。

Loading

耶鲁听课笔记《美国内战与战后重建》第1讲

Wednesday, August 26th, 2009

从今晚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不定期推送耶鲁大学David Blight教授讲述的《美国内战与战后重建》

耶鲁大学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在网络上把看家的课程都拿出来无私共享。耶鲁大学的公开课,提供视频、MP3、文字稿三种形式的资料,跟坐在课堂听讲没有任何区别,更重要的是,它是完全免费的。可以下载到电脑上观看,如果有iphone或者itouch或其他智能手机(不是必需的),就更方便了,可以利用闲暇时间随时上耶鲁。

David Blight教授是耶鲁大学研究奴隶制和美国内战的专家,著作等身。其中The Civil War in American Memory获奖众多。 这门《美国内战与战后重建》是他的拿手好课,一共有27讲,没一讲约一个小时。全部课程提供课堂讲课录音、录像和整理文本的下载。

第一讲:绪论:美国内战为什么能够激起人们对于历史的想像?

中国有两种教师:党委书记型、相声演员型。前者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后者插科打诨,不着边际。而Blight教授的视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一个合格的好教师。心存虔敬、口吐莲花,幽默风趣,又懂得节制。

我承认,看David Blight教授的演讲视频是一种享受,看他的手势,他的眼神,让人浑然忘却是在听课,而是在看莎士比亚的戏剧演出。

第一讲回答美国人对内战史为什么着迷?原因有,人们对史诗的热忱;美国人对救赎叙事的偏爱;种族意识觉醒;对失败的眷恋;对现代美国的追根溯源。

Blight教授开场讲了一个小故事,说他一次讲Dred Scott(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为获得自由而打官司的奴隶,后败诉),一个学生在那里看《耶鲁每日新闻》,教授看他那么入迷,就说:“今天的耶鲁每日新闻没有刊登Dred Scott的消息”(众笑)。他说完这番话,学生起身离开了教室。Blight说他现在想起来挺后悔的,不该这么明显表示出自己的不满。

美国大学课堂有个良好的传统,不用该死的PPT,教授就是对着书本和讲义,对学生授课,讲坛上安放一盏温馨的台灯。而国内万恶的大学,都要求老师把PPT做成三级提纲,机械而乏味,扼杀老师创造力。

教授介绍了基本全新的参考书,即便是研究历史,小说也是必备的材料之一。当然,像吴思那样用三言两拍来佐证自己潜规则理论的做法,在西方是不允许的。

教授说,今天是1月15日,马丁路德金的生日,大家都知道他的演讲,我有一个梦,连电视广告都经常在用,但我今天读的是另外一段。马丁路德金说,黑人拿着林肯签发的支票来兑钱,但得到的答复是正义的银行已破产。

表达完对马丁路德金的敬意之后,Blight教授说,请原谅,给我十秒钟时间,岔开一下。接着他深情地讲书的故事,这是这一课,最让我感动的场景。

“这个房间里每个人都把书当成理所应当之物,我们把书扔到地板上,扔到人身上,装到包里,丢掉,乱画。”“要知道在几个世代之前,根本就没有书店可去!你们的先祖父们,除非生活在特别的城市里,否则连书店都没见过。书是宝贵的东西!”

教授继续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新生儿。恩,一本书的诞生可能比新生儿的诞生更有计划和知性。(学生们笑)

言归正传,Blight教授引用希罗多德《历史》的开头:”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遣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采,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

他解释说,希罗多德认为,历史是两件事:第一,历史是关于故事和功绩的;第二,历史要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对待历史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关心分析不关心故事;一种是只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分析。实则,二者缺一不可。

Blight教授讲了他最喜欢的一个关于“修正主义”的故事,美国一档电视节目,邀请了Foner教授和切尼夫人面对面辩论,提到一个词“修正主义”。次日,新闻周刊记者电话采访Foner。

新闻周刊记者问:“Foner教授,修正主义这个概念是谁最早提出来的?”教授说,“也许是希罗多德吧。”记者问:“你有他的电话号码吗?”(全场爆笑)。

为什么内战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教授引用了修昔底德的话,那是因为,“人们对所受的苦难作出了理所应当的回忆。”(The people made their recollections fit in with their sufferings),这话让我想起黄集伟老师每周语文的句子:稗子得到了稗子的命运而已。

内战中受伤的人何其多也,可能是南方人,他们战败了;可能是黑人,他们得到了空头支票,也可能是北方人,杨基士兵有30万死,70万伤。所以,提起美国内战,人们对苦难作出了恰当的回忆。

David Blight教授说,没有一个历史学家是一张白纸、不带观点。每个人对历史事件都有自己的解读。他最欣赏William James的话,并且说一旦统治了美国,就把这句话写进入籍誓词里。William James说:”我掌握的任何一条真理的最大敌人,就是我掌握的其余真理。” The greatest enemy of any one of my truths is the rest of my truths.

为什么美国内战牵动我们的心?教授说,关于美国内战已经有6.5万本书。他有一次造访捷克,甚至看到了一本捷克语译本。如果Blight教授来中国,他会看到中国人王金虎写的《南部奴隶主与美国内战》。

教授说:为什么我们喜欢说内战?也许是因为我们热爱史诗。史诗都有英雄、反面人物、开始、结尾,还有冲突。

也许是因为美国人喜爱救赎故事(redemption),正如William Dean在1900年所说的:“美国人永远喜欢悲剧,只要有个欢乐的结局。”

也许是内战促成了美国的种族觉醒,种族主义是一种罪恶,而内战让罪得到清洗和试炼。(听到这里,我想起了新疆冲突,这个小规模的内战,不知道有没有让各族的良心得到炼狱一样清洗。)

教授不忘了讽刺一把老布什。他说,老布什1989年就职演说的时候,提到南北战争说:“我们必须记住,我们是这样一个国家,宁可派出60万儿子去战死,也不愿意保留奴隶。”老布什似乎忘了,至少这个国家的另一半人是为了保留奴隶制而战死疆场的。

也许人们关注美国内战是因为失败比胜利更值得记录。DB做了个类比,62万美国人死于南北战争,按照同样的总人口平均战死率的话,那么在越战就要死400万人。(实际死亡是5-6万。)

败比战胜更有趣。战争中的失败代表了反叛精神、复活精神以及造反精神。很多人也许对历史上的失败和损失更感兴趣。(DB教授您错了,学过中国近代史的任何一个中国孩子,对失败都不会感兴趣)。

人们对起源的好奇,也是关注内战的原因。南北战争是现代美国、大政府、权力集中、各州权力丧失等种种现象的起源。

第一讲就直播到这里,下一讲,David Blight教授要将美国南北双方的对立,就像惠特曼所说,美国是个想法(idea),这门课就是讲述这个idea是什么,以及围绕它发生了什么。

第一讲完,下一讲再见。

Loading

第一乐章: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创业故事

Sunday, August 23rd, 2009

原载《广州日报》

billionairs

Facebook,台湾媒体译成“脸书”,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交友网络,也是互联网上最不可思议的神话。它的前身是哈佛高材生马克-扎克博格与同学2003年一起创办的校内交友平台,仅仅过了4年,微软就拿出2.4亿美元收购了它1.6%股份,以此推算,它的市值在2007年就达到了150亿美元。按照2009年7月份的最新统计数字,它拥有2.5亿个活跃用户,这还不包括因技术原因被阻隔在Facebook大墙之外的中国大陆网民。

你也许了解Facebook现象,但你未必知道这背后的故事。这个星球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和他的创业伙伴一起演出了一部人间悲喜剧,他们改变了人类沟通交流的方式,但最终却反目绝交,以至于到了互不说话的地步。了解以上背景,你就不奇怪为什么《一不小心成为亿万富翁:讲述Facebook创业背后的性、金钱、天才和背叛》(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会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

埃东多-萨维林和马克-扎克博格是哈佛大学的一对计算机狂人,他俩的共同目标就是都想成为校园里最酷的人。为此,埃东多削尖脑袋要栖身哈佛精英俱乐部,而马克则用黑客技术入侵了学校的计算机系统,把哈佛女生的照片文件偷出来,做了一个取名为“性不性感”(Hot-or-not)的网站,邀请全校师生为她们打分。此举差点断送了马克的学业,但是埃东多意识到,他们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干一票大的。于是有了Facebook的创意和后来一连串好莱坞式的故事。

我从亚马逊免费下载了这本书的目录和第一章内容,看得我昏昏欲睡。第一章描写了埃东多竭尽全力打入哈佛半秘密、半公开高级俱乐部的场景。没有干净利落的故事,只有文学化的繁琐的场景,以至于我不得不仔细确认,是不是下载错了书。这看上去不像是一本纪实作品,而更像拉美作家略萨的《酒吧长谈》的校园版。

我仔细看了网上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发现被它催眠或气醒的人不只我一个人。很多对这本书抱有期待的人,最终都大失所望而归。本来大家都希望了解
Facebook创业的真相,马克究竟如何剽窃了同学的想法和源代码做成了现在的网站,他又是如何使出盘外狠着把创业伙伴踢出公司。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本
-梅兹里克(Ben Mezrich)根本没有采访到马克本人,一次都没有。他所依据的材料要么是马克创业伙伴的一面之词,要么就是自己天马行空的想像。

这本书让人浮想联翩的标题、陈列着蕾丝文胸与鸡尾酒杯的封面,让这本书颇能吸引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然而据读过它的读者们都说,所谓创业故事背后的性,不过是描写了一次次杰出青年都会参加的派对、舞会,至于书中动不动就出场的金发女郎和亚洲娇娃,不过是一堆无用的点缀。

按照信史的标准考量,《一部小心成为亿万富翁》没有多少价值,在维基百科查阅“Facebook”条目所得到的信息,都比这本书更靠谱。按照小说的标准,这本书也不几个。就像第一章一样,这本书繁琐地铺陈细节,设置人物,这些人发几句议论之后,这一章就结束了,似乎讲了什么,又似乎没讲什么,但归根结底还是讲了点什么。作者反反复复讲的一件事就是有才要趁早,发财要趁早,泡妞也要趁早,当然这是一条有着严格先后顺序的因果链条。

最新消息,这本书的版权已经被好莱坞买走,不久就会被搬上银幕,正在改编这个剧本的不是别人,正是主演过《美国丽人》的凯文-斯帕西。我相信,不久以后,这本书的中文版也会在国内面世,如果你看了觉得不合胃口,可别怪我没有告诉过你。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