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nonfiction’

红酒客

Thursday, May 26th, 2011

(《看天下》专栏)

两年前,吕莅新在珠海的酒窖开张,邀请我去参加开业典礼,我以忙为由没去,这事我后悔了好久,因为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开业庆典了。吕莅新是我的大学同学,爱美食美女及一切美的事物。酒窖三百多万的投入,花光了他的全部积蓄。在我看来,进军红酒这样一个高深莫测的领域,实在不靠谱。咱们中国人上溯三代都是泥腿子出身,干活累了有两口老白干喝就不错了,装什么贵族呀!

今年春天,吕莅新来杭州,雄姿英发,满面春风。原来他的酒窖生意很火,正准备开第二家分店。在他的引荐下,我认识了一群杭州的红酒客。这些人中,有戏梦人生的玩家,有唯利是图的商人,也有把爱好与赚钱结合为一体的职业经理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认识一个叫谢伟的人为荣,常常把“我和谢伟一起买过一瓶酒”作为讲故事的开场白。

谢伟,1971年出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酒店工作,较早接触到各类外国红酒,从此沉迷进去。“如果我有一笔3000元的收入,我想到的是马上买一瓶心仪的酒。”就这样,他把全部积蓄都用来买酒,喝到几乎身无分文。“用我妈的话说,我的钱都冲进下水道里去了。”坐在杭州求是路富隆酒窖二楼,谢伟自嘲道。

自从1998年借钱开了第一家酒屋,谢伟已经在红酒业浸淫了14年。他开创了这个城市里葡萄酒销售的堂饮模式,酒窖二楼的品酒区更像是一家私人会所的会客厅,水晶吊灯,轻纱柔幔,大理石与花岗岩混铺的地面,宽大的沙发,高耸的烛台,像电影里的情景。就在我们聊天的时候,谢伟喊来服务员,责问他今天的音响怎么回事,服务员应诺一声跑下楼去,不一会响起了法语的《玫瑰人生》。

葡萄酒在中国这几年忽然勃兴,相对于几年前红酒兑雪碧这种不土不洋的喝法,红酒知识在大众中日渐普及。胡润财富报告中说,千万富翁喜欢喝红酒和威士忌。媒体和经销商极力把喝红酒树立成生活品味的标配,在杭州这座660万人的城市里,谢伟的竞争对手每年十几家的速度在增长,名庄传奇、欧博酩庄、法妮亚⋯⋯名字一个比一个“洋气”,地产大亨、资本大鳄、橡胶大王也纷纷进入这个游戏。有的风风火火,有的志在必得,有的已经销声匿迹。主营房地产的中策集团前几年投入近5000万元,提出要“像苏宁电器卖家电一样卖酒”,并在两年内在杭州开出了20家连锁店。但是2009年开始,由于资金压力、门店业绩欠佳,利客满门店纷纷关门。不过这根本吓不退浙商,就像奔腾的野牛吓不退狮子一样。

潘迪晞是浙江久加久连锁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他是谢伟的好朋友。不过在生意场上,他的公司是传统酒窖的竞争对手。成立5年以来,久加久在浙江遍地开花,销售品种遍及各大酒类。事实上,他们盯上了中国最有潜力的消费群体—富商和领导。如果你到浙江的二三级城市走走,会发现红酒连锁商店都会开在政府所在地附近。这样选址除了考虑到地段繁华之外,还有给领导进行酒文化普及教育的良苦用心。

谢伟和他的朋友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不认同国产葡萄酒。他们告诉我:你在饭店喝到的标价98元的国产橡木桶红酒,进价只有18元,其中还包括给商家的返利和免费面包车服务。实际上,这瓶酒的成本只有5元多,其中瓶子、酒标、包装盒成本4元,酒—这神的水滴—成本1元多。潘迪晞认为有一种国产楼兰葡萄酒还是不错的,楼兰是久加久的母公司所经营的品牌。

红酒达人们把品酒说得神乎其神。比如说,小拉斐,像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富有个性,拉图则像一个成熟优雅的女人,万钟风情。还有人用音乐来形容葡萄酒的味觉,有的像德彪西的音画,有的像肖邦的奏鸣曲。有没有一种酒像二泉映月,有啊,进价18元的国产橡木桶。

所有的人都告诉我,要想学会品红酒,只有一条路:多喝。谢伟介绍了两种办法,一种是从简单喝到复杂,一种是一开始就喝好酒。“那学会品酒要花多少钱?”我忐忑地问。“20万就够了!”谢伟回答。

我认识的每一个卖红酒的人同时也都在收藏酒。谢伟的别墅里就挖了一个酒窖,里面放着他价值连城的收藏。我问他存这些酒,如果不喝不卖的话,会做什么用。他沉默了一会,忽然眼睛变得晶亮:“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会安排好所有的后事,在朋友的第三方监管下,把这些酒全都留给我的女儿。她2000年出生,那一年是葡萄园的好年份⋯⋯”

Loading

画家们,到体制中去!

Wednesday, May 25th, 2011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千家诗》里的这句,用在花鸟画家田舍郎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在他的工作室正中央,悬挂着一张大幅照片,照片上他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双手交叉肚前,腼腆地笑着,旁边,当时的浙江省委书记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他的画册。

田舍郎,本名田振玉,1968年出生,6岁开始跟外公许竹楼学习绘画。许竹楼在浙地也是书画名家,但他一再警告外孙不要以画画为生,因为“作画家是要饿死的”,而应该学一门真正的手艺。田舍郎一想,民以食为天,还是学烹饪吧。1986年,许竹楼参加政协会议,了解到机关事务局正招收第一批合同工,就给他托了关系,经过严格政审和培训,他提毛笔的手开始掂起了大勺。

做了近三年厨师之后,田舍郎决定回归绘画。此时,艺术的行情转好,他的外公成立了江南书画院,他就到那里边学习边工作。1993年他考上了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幼时的私塾教育、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历练,再加上学院派的训系统学习,使他练就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同样是画红色题材,他总能独辟蹊径。有一次到井冈山采风,别人画的都是井冈翠竹、黄洋界里炮声隆,唯独他画了一片野草,中有孤木,上面挂着一顶红星闪闪的军帽。他活学活用了齐白石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只画蝌蚪、不画青蛙”的技巧,并给这幅画取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而在诸多献礼画家中鹤立鸡群。他获得了不少奖项,但他一直在体制的边缘游弋。

2004年,在一次画展上,他的作品打动了女画家高晔的心。高晔说:“真可惜!你这么优秀的小伙子怎么能没有个好的单位!我让老吴给你动动脑筋。”老吴,就是高晔的丈夫,著名国画家,浙江美协副主席、西泠书画院院长。

事实证明,名人的脑筋不是白动的。2004年9月7日,田舍郎接到通知,到西泠书画院报到上班。但由于上级主管单位文化局改组成文广新局,使他好事多磨了三年,才通过考试、竞聘环节,正式进入体制。此时他已经39岁。当浙江省人事厅工作人员收到他的上报材料时,纳闷地问:“你这么大年纪的人,怎么也被当成人才引进?”田舍郎苦笑着回答:“我刚进来的时候,年纪不大的。”

在翘首等待被组织接纳的日子里,田舍郎考上了湖北美术学院的全日制研究生。他一边在武汉进修学业,一边兼顾杭州的工作,每周一次坐火车回单位点卯开会,次日再返回学校。

当社会画家的时候,田舍郎从没有考虑过职称的事,他认为只要画得好,就可以被市场认可。后来,一位学医的朋友一番话点醒梦中人。朋友说:“我告诉你职称有什么用。论看病,我的医术比主任要高。但他有职称,坐镇专家门诊,挂他的号得走后门。我因为没有职称,只能呆在普通门诊。”田舍郎如梦初醒,连忙递交材料,当年评上了初级美术师职称。又经过六年的努力,他越过了三级美术师的台阶,登上了二级美术师的平台,这是美术界的副高职称。距离美术界的宝座–一级美术师只有一步之遥。

在官方的评价体系中,艺术品的好坏和艺术家的水平不是由受众、也不由市场决定,而是由各种评奖所决定。在田舍郎的工作室里,摆着一排奖杯和奖状:2007年全国画展优秀奖,纪念叶浅予诞辰100周年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黄河壶口赞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尽管在这些奖励里,没有看到金奖和银奖,但已足以使他在体制内脱颖而出。2009年,他填了一套表格,由上级单位报送到市委宣传部,经过专家评审,杭州市政府奖励了他一套房子,按照市价,这套房现在价值300万左右。不但田舍郎这样的画家,获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麦家、曹禺剧本奖的编剧余青峰、荷赛摄影金奖的摄影家陈庆港,都得到了人才房的重奖。在杭州这个即使神笔马良健在也会画一套房子的城市里,人才房是体制所能给艺术家的最强刺激。

最近组织决定让田舍郎“多挑一点担子”,委以西泠书画院院长助理之职。现在他每周一天必须到画院上班,其余时间都在自己的工作室搞创作。随着节庆的到来,统战部、民革、西泠书画院,都有展览要他参加。对于花鸟画是否能反应时代精神,田舍郎从不怀疑。西湖区举办西溪湿地花朝节,他送了两幅画,其中一幅画了一把茶壶,一支桂花,龙井茶是杭州的名片,桂花是杭州的市花,在他看来,这就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如果是一位更大胆的国画家,应该画一把铁锹、一堆黄土,因为“土地财政、掘地三尺”才是这个城市的时代特征。当然田舍郎不会画这样的东西。从走进尽管拿起炒勺的那一刻,他就知道了体制的重要。“吴冠中说要取消美术家协会,这是说乱话。什么机构都没有,谁来评奖?”

没有评奖,官方就失去了衡量艺术价值的天平,同时也失去了衡量的政绩的标尺。对于田舍郎来说,祖父“做画家要饿死的”这句教导并没有失效,如果只做一个社会画家,将会陷入各种匮乏。有钱有时也会成为麻烦,杭州有一位文化干部升任地税局领导之后,倚仗自己对本地画坛的熟悉,拟定了一份33人的税务征稽重点关注画家名单,一时弄得“上榜”画家们人心惶惶。有了体制的庇佑,则不会有这样的烦忧。

望着墙上那张跟领导合影的大照片,田舍郎说:“我已经很久没见他了,不知道以后他还见不见我。”

Loading

一周微史记(2011年5月23日):一朵朵打了膨大剂的胖桃花

Tuesday, May 24th, 2011

一周微史记:一朵朵打了膨大剂的胖桃花

《现代快报》专栏,此为完整版。

饭店第一次纳客,叫开张;商场第一次营业,叫开业;我的专栏第一次跟大家见面,姑且就叫开栏吧,预计离出栏不远了。作为开栏第一回,我想简单说明一下这个专栏的宗旨。“一周微史记”专门评议一周内微博上讨论的各种有趣的话题,不一定是名人大事,也未必是极点热词,但我会在热点中找冰点,在纷繁芜杂的网络密林中找到有价值的只鳞片羽。

私奔大戏

上周最抢眼的大戏不是高晓松宣判,也不是药家鑫二审,而是某创投合伙人王功权的私奔。自5月16日半夜在新浪微博发布私奔宣言以来,王功权自编自导,把一出活报剧硬生生演成了家庭伦理连续剧。私奔就私奔吧,他却舍不得不发微博,先是透露出跟自己前妻的情变。两人结婚19年,并育有一女,2005年因王功权“犯生活作风错误严重”,而主动离婚。接着,他又承认自己有第二次婚史,有现妻。“深情、俭朴,教子有方”“但在控制丈夫问题上她义无返顾,手段先进,不惜代价,做事出手又狠又快。”王功权承认非常怕她。

此话一出,微博上骂声一片。很多网友说,一开始以为是一个纯情浪漫剧,现在看来原来是一部偷腥血泪史。不过不论别人怎样笑骂,王功权依然很真诚地为自己辩解,坚称“在真实和道德之间,我宁愿选择真实。”

是真实,是做戏,观者不得而知,不过新浪微博网友“作业本”给他算了一笔账。

“ 私奔前粉丝一万,私奔后六十万(实际上到23日为止是55万--作者注)。假私奔骗局被揭穿,又公然私奔。后迫于压力,又说早已离婚。最后其父母曝其与王琴在美国游玩,没私奔。唉,一把年纪了,却被微博的几个数字及曝光率给弄疯了,但你不能拿网友当傻B啊!骗来骗去的不恶心啊!还私奔呢,赶紧像蛋一样圆润的走开吧。”

但是大部分网友并没有这么义愤填膺,秀也罢,剧也罢,大家还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看待这事,偶尔调侃一番。南京漫画家李小乖说:

以后男女吵架,估计会这样。
女: 你说,咱们这事公了还是私了?
男:公了咋办私了咋办?
女:公了,你跟老婆离婚咱俩结婚,私了你发微博宣布和我私奔。

戏看到这里,我想出一条生财之道,如果仿效王功权的人越来越多,可以成立一家私奔代理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包括代写诗词、拟定公告、更新微博、大兴安岭深山老林李落户、提供全套木屋、绿色天然食品、野生新鲜熊掌(如果私奔者能打得过熊瞎子的话)。

各种膨大剂

私奔毕竟是别人的精彩,食品却关系到自己的安危。江苏西瓜爆炸的新闻让大家为之一惊,后来媒体调查发现,是打了膨大剂的缘故。这时候有农业专家站出来说,膨大剂对人体无害。不过这话显然没有多少说服力。对于饱受食品安全困扰的普通消费者来说,都是宁信其剧毒,不信其无害。不过也有网友拿膨大剂这事调侃。有个姑娘问膨大剂抹在胸口是否能改变身材,有人冷冷地答:能,会爆炸。

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如何治理?很多人乞灵于政府相关部门。推特网友@xdp1999说:

“ 一个台新闻在曝光幼儿园伙食不合格,呼吁政府规定幼儿园饮食菜单标准;另一个台正抨击超市收进场费导致商品价格升高,呼吁政府干预,很好,咱们有着可爱的人民,正义的媒体,甘愿养着工商物价这种中国特色的老爷,飞速向SB共和国挺进。”

这让我想起资金杭州的报纸最近呼吁代驾公司多了,但没有一个主管部门,所以非常混乱。事实上,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应该设那么多管理部门,尤其是尸位素餐的部门。应该让人们自己管理自己,形成公民社会,在国家与个体之间,形成一个保护层。不过已经有中共政法委秘书长周本顺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防止落入所谓’公民社会’陷阱”,网友就问了,“公民社会是西方的陷阱,官僚社会又是谁的陷阱?”

除了西瓜,物价也好像打了膨大剂。饭否网友“马克芬妮”说:

“和日本人聊天,他们也在说中国的物价太高了。几年前他们还只是从日本国内带食品过来,因为担心食品安全。现在已经连内衣、衬衣、裤子、洗涤用品等,都从日本买了。明明是中国制造的衬衫,他们在日本买比在中国买便宜三分之一的价格都不止。‘发展途上国’给‘先进国’打工啊。”

除了膨大剂,还有催熟剂,我们的生活“肿么了”?有网友发现,现在连恋爱也不天然了。“现在的相亲节目,讲几句话就能在一起了,比一夜情还快。 一夜情还要摇个一晚上的骰子,喝的死去活来的。”

我的好朋友欣燃晚上散步,随手在饭否上写道:“天上连一颗流星都没划过。大爷大妈们还在用心的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朵朵打膨大剂的胖桃花。”这个比喻调皮而辛辣,其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

一只苹果

难道我们的生活就没有亮色了吗?当然不是。虽说生活中有惊涛骇浪,但在风暴中安然沉睡,也是一种境界。一位记不起名字的网友说:“小时候,我问爷爷,如果生活中遇到过不去的坎,可怎么办?爷爷回答说:那就不过去好了。”这回答充满沧桑的智慧,让人听了心里安稳踏实。

最近喜欢在微博上坐而论道的人多起来,李敖在新浪开了微博,网名“哈囉李敖”,他的发言一如既往地张狂生猛,但总让人有一种吵架怕理亏的感觉,缺少山高水长、娓娓道来的贤者之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看先锋戏剧导演张广天的微博,看他谈饮食男女,看他论哲理玄学。最近,他说了一段很形而上学的话,我问他能否用一首歌来表达。他真的去写了,深夜两点,他写成了这首《苹果》:

真的苹果,
红苹果,
青苹果,
大苹果,
小苹果,
都叫做苹果。

其实苹果,
只是一个说法,
并不等于可以吃的真苹果,
所有真的苹果加起来不等于一种说法。
说苹果和说不是苹果,
是和不是都不是一只吃的苹果。

我终于想吃一只苹果,
特别想吃一只苹果,
我突然看见一个女孩子的屁股,
于是我忽然明白苹果是整个世界。

张广天的玄学原作是这样写的:“什么是形而上学?就是具体之上的一般知识。德国哲学希望以一般的一般进行辨证思考,提出了真理的相对性,结果崩盘了。于是,有人就决定不如再次回到具体中。那么,也就是再次回到生老病死的色中。佛教的厉害,在于它有绝对先验的“性”,而“性”即真理。性是超越具体和一般的,既具体又一般。1+1=1! ”

我的朋友林雷看后说,怎么觉得反倒是看哲学思辨体更清楚更明白,歌词体反而看不懂呢?这只能说明各花入各眼,但大家对终极真理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

以上是见报内容,以下是买一送一的附赠内容。

那谁,生日快乐!

5月18日是我好朋友宋石男的生日,他微博中写道:“一大早就被爱妻生日快乐歌声叫醒,她一边唱一边打拍子,方式是用力拍打我的胖脸,也就是“铲耳屎”(乐山话,即打耳光,足以将耳屎都铲落!)宋小皮也给他老爸送上了生日礼物——用奶瓶猛击我头部祝我永远健康。”

在这里,宋石男活用了一个文革典故“永远健康”。这是林彪的专用祝福语。我想起一个笑话,文革时期,贵州革委会主任叫李再含,当时造反派在食堂开饭前喊口号:”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主席永远健康!”之外,还要再加上一句:”李再含同志比较健康,比较健康!”

今天还是另外一个人的生日,关于他的音信渐无,瓷瓜子、铁生肖是留给我们的最后记忆。

对了,还有一个组织90岁生日快到了。老六张立宪在饭否上说:“ 各出版社都在党的生日前赶制献礼大书,印厂工期排满,六月份甭指望再占上机器了。”

新华体

与贵党有关。专栏作家胡续冬说:昨天听见新闻里在播“由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第二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在北京成功闭幕”,觉得十分错乱。“中国共产党这个耶和华一般的词怎么可以和“主办”这种具体的、琐碎的动词连用在一起呢?新华体看来开始崩坏了。

官话失灵,但礼失求诸野,乡野的智慧是无穷的。网友@第五元素说: 在铜锣湾遇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出租车司机,我问他,我党会不会把香港变成跟内地一样?他回答:不会的,因为它要让香港演戏给台湾看,等到台湾上当了,才原型毕露呢!我听了,笑得前仰后合。

不过新华社并非一无是处,最近就登了中国防火墙之父方滨兴在武汉大学被扔鸡蛋和鞋子的报道。网友说,小心,以后鸡蛋可能要实名制了。

万税,万万税

冯大辉老师是著名的DBA架构师,他离开阿里巴巴,开始了创业之旅。但最近,他被税吓了一跳:

“搞了半天,辛辛苦苦互联网创业的也还是他妈的给政府当工蚁。461号文件,关于国税总局调整股权计税方法的通知,行权收益上缴税金是行权收益的45%,你没有看错,是45%。”

对于税收,对于我们日常的商品中有多少税,对于我们的税收都到哪里去了,我是在一窍不通,只能引用一下专业人士的发言。推特上 @zhufengme说:

“ 仔细研读了关于行权税的规定,并咨询了专业人士,最后一致认为,以后如果创业的话,还是把公司注册到国外,起码是香港先吧。这政策分明就是在扼杀创造力和新兴产业,用脑子进水已经不能准确形容了。”

给Geek的提醒

说起苹果给大家提个醒。如果你用iPhone或iPad(包括2),并且注册了中国App Store帐号,并绑定了信用卡,以下信息可能对你有用。

推特网友@Ratoo说:“最近 iTunes 帐号被盗表现为中国店绑定信用卡帐号, 被盗后迅速购买大量 app 兑换码在淘宝出售, Apple 至今没有采取封禁购买者帐号的方法来阻止这种行为. 还是珍惜生命美国店+Gift Card 吧。”

我听了这话立即取消了中国帐号的信用卡绑定,转而只用美国帐号,并且到淘宝上购买了正版的redeem gift card。

如果你是摄影爱好者,请看这个帖子。她在山坡上哭了—-拿相机的人,请你自重!(http://www.douban.com/note/147765317/)。推特网友@wangpei评论道:“所谓摄影爱好者,就是一群想搞艺术,但不会写画,于是走捷径买相机「搞创作」的暴发户式的2B。”对,这也是我的观点。

生活TIPs

其实,推特、微博上每天信息量最大的是生活信息。我喜欢那些灵动的文字和跳出生活之外的诘问。

饭否网友@西湖的小夕问:“黛珂的润肤霜卖7000一瓶,为什么那些女人还是老了呢?
”我回复道:“悍马的马力那么强劲,为什么那些开它们的男人还是萎了?”

饭否网友@找不到服务器说: 对每一个自然现象进行严肃命名,比如初夏傍晚十字路口闯红灯而过的风。

我最敬佩的转@孤岛黄老邪,也就是黄继伟老师,在饭否上说:“文具控是间歇性地觉得自己又没本用又没笔用又没好书签好信纸好橡皮好卡片了……这个群落的人不少,出本《北京文具地图》似乎可行。”哎呀呀,知音啊,皆因儿时穷,同为文具控。

黑森林之歌导演@陈晓卿每次来杭州都会给我打电话,这次一犯懒,就没打。结果被我在书吧抓了个正着。他写道:“西湖边北山路无数高档会所之间,纯真年代书吧这样平民消费得起的场所实属难得。更难得的是在这里居然遇到@王佩 老师和他的新婚太太。”

更正一点,我跟我老婆不是新婚,已经结婚8个月了。我们的理想就像饭否@安非他明.sun说的那样:“ 街上那对结婚多年的中年夫妻亲密得就像搞婚外情一样。”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再怎么不济,也不会变成广场上扭动的歌功颂德的胖桃花。

Loading

找猫记

Saturday, May 21st, 2011

【微博实录】

白菜头,出走8小时,你也该回来了!我住一层,有个院子,跟邻居家矮墙之隔,白菜头夜里都跳过去玩,昨夜去了却没回来。

出去找了一圈,没见白菜头的影子。最好的可能是在邻居家的院子里,最坏的可能是翻过邻居家高墙走失。现在我只有等待。

白菜头还没有回来,无地彷徨,无暇悲伤,只有一心一念,找到它,无论它流落在哪里。

以自由撰稿为生的最大缺点就是,明明遇到很难过的事,但是交稿死线已到,只能强忍感克制,让自己麻木。白菜头依然走失,我在贴了一圈寻猫启事后,现在不得不回到电脑前写稿。

男人的虚伪在于,明明自己难过得要命,却一边发寻猫启事,一边对邻居说:“一只猫,我才不放在心上。但我老婆急得直哭,女人啊!”

猛然一回头,白菜头就坐在PS3上,但这只是幻觉。

厚着脸皮,按了邻居家门铃。只有一位阿姨在,说明只是来看看猫逃跑的现场。发现院墙旁立着几根木棍,根据我对猫的了解,它可以跳跃攀援而上。邻居家还养了一群小鸭子,白菜头每天翻墙,应该就是为了看这些鸭子。但鸭棚里并无它的踪影。

邻居家院墙外是电信大院,今天上午去找过两次,没有结果。受微博上猫友点拨,这次我带来猫粮和妙鲜包。洒到猫可能翻墙落下的灌木丛中,并每个死角仔细搜寻。仍不见一丝痕迹。再回到翻墙现场,看见一直小黑猫正在吃我洒的妙鲜包,见我,想躲。我请小黑传话白菜头,我在找它。

找猫时,心情好很多,虽然找不到,但心存一丝希望,总好过坐在家里等待煎熬。白菜头,不要放弃,你身上的膘可以坚持两天没问题,我一定会找到你!

定下神来,刚准备干一会儿活。忽然想起前天猫跟我一起在卧室里捉老鼠的情景,它负责地面侦查、进攻,我负责空中掩护、打击,一个小时,全歼老鼠。我的眼睛一下子发湿。白菜头,等等我,夜里我来把你领回家。

情感丰富的人,丁克夫妻,都不适合养宠物,很容易投入过多感情,一旦宠物出现差池,徒增伤怀,无益于健康。古人说情深不寿,还是很有道理的。

不死心,搭锅煮鱼,以前猫都是闻到空气里的鱼味,就自己跳出来,虽然这次奏效的希望渺茫,但聊胜于干等。

鱼汤已沸,满院腥香,白菜头如果能闻到这味道,纵是千山万水也会回家。它一定被高墙门、人声喧哗给阻隔了。没关系,让我来跨越这些障碍吧,这些鱼是你晚上回家的宵夜。

接到曾惊魂99小时找回爱猫的 @许忽忽 同学的电话,深受鼓舞,今晚10:30,我将斗志昂扬去找猫,让小布尔乔亚的伤感随风而去吧!死亡,不属于无产阶级!迷失,不属于被爱的猫!

18:37分,接到热心邻居电话,说在电信院墙上看到白猫一只,我和老婆,带了妙鲜包和白菜头用过的猫砂,赶了过去。一边洒吃的,一边喊它的名字。但没有呼应。忽然在草丛中看到白猫一只,我俩初大喜,细一看,是只瘦小的白猫,姑且叫小白吧。喂了小白,嘱它转告白菜头。无功而返。

找猫的过程中,老婆喊着猫的名字,又哭起来。我不担心猫,它生存能力肯定能扛过这几天,我担心悲情伤着老婆。所以,白菜头,决战就在今晚。你Y给我出来。

休息一小时,11点开始,与铁哥们一起连夜蹲守,活捉我家调皮猫。这次行动的代号是“二王”。

“二王”行动在11:40分展开,我们两人去了电信大院,门口保安说夜间不安全,领导会巡查,不让我们进。好说歹说,在一位保安的陪同下,到猫翻墙的院墙边撒了猫砂和猫粮,又出门把周边300米的灌木草丛搜索了一遍,一只猫也没看见。不过找到一条猫可能要用到的回家线路,并撒了猫砂。

电信大院的保安以夜间安全为由,不让进去找,只能黎明的时候再去了。明天要准备一次性小碗,盛一些水和猫粮,放到猫可能出没的地方。尽人事,听猫命,目前只能如此了。

我们这卑微如尘埃的小时代啊。亚历山大不会为了一只猫哭泣,凯撒大帝不会为了一条狗而发狂。将军杀人千千万,帝王杀人万万千。而我这微末之人,所能做的就是为一个更低微的生命而守望。

打开第三罐百威,三年多来第一次独喝闷酒。因为猫走失,今天老婆哭了三次,每一声都像钝刀割肉一样。一个男人如果保护不好自己的妻儿宠物,也就枉称男人。找回白菜头,是个成本收益问题,我承认,我愿意为猫投入的成本终究有个上限。如果走失的是我儿子,我愿意为他杀人放火,入党都在所不惜。

今晨5:15,院子里传来咕咚一声,随后是一串清脆的猫叫声,推门一看,是白菜头,正骑在鱼锅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出走31个小时之后,白菜头独自回家了!!!感谢各位耐心听我倾诉,感谢各位朋友的悉心指导,我爱你们每一个人!

要感谢的人太多,感谢半夜陪我搜查灌木丛的 @星空. 感谢专程登门探望的 @冯一刀 ,感谢一直给我鼓励和祈愿的 @欣燃 ,感谢电话慰问的 @和菜头 ,感谢提供全程技术指导的爱猫侠女 @许忽忽 ,感谢霍炬夫妇,感谢各位饭否,推特,新浪,网易微博上安慰指导过我的朋友们!

【文学创作】《快递传说》《沙县小吃不是为了挣钱才开遍全国的--战争远没有结束》的作者里八神,根据我的招猫经历,写了一篇幻想小说,《寻猫记》。

Loading

渴望表达

Thursday, May 5th, 2011

会写字的牛人太多了,我都不好意思说“江山代有才人出”,言外之意,好像自己曾经是一代才人似的。

最近一个明显的感觉是行动无力,很多想法,在脑子里盘旋,但是变不成行动,落不成文字,甚至连说出来的机会都没有,就闷死在脑海里。

5月2日本-拉登殒命,我内心翻腾成一片江河。我是一个渴望亲历历史的人,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朝代,我希望是东汉末年。在这个重大历史时刻,我的好友和菜头,用中国传统史家的笔法,写出了《拉登列传》(我觉得为败者讳,标题叫《拉登本纪》也通)。虽然文字尚有可推敲之处,但文不加点、倚马可待确实让人由衷佩服。至为重要的是,在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之际,和菜头选择了不缺席。

而我何尝不想留下一点动静,我构思了一个剧本,把莎士比亚的《裘里斯-凯撒》改编成《巴拉克-凯撒》,拉登对应庞贝,拜登对应安东尼,迈克尔-摩尔对应布鲁特斯。我写了个开头:

第一场

第一幕 纽约大街上

(一群人欢呼游行,迈克尔-布鲁特斯,乔木司机上场)

--布鲁特斯:回家吧,你们这群傻瓜,你们在庆祝什么?今天难道是节日吗?
--市民甲:是的先生,今天是个大喜日子,英美盟军结果了希特勒。
--市民乙:今天,哈利波特消灭了伏地魔。
--布鲁特斯:他们在说什么?
--市民丙:本-奥萨马-庞贝被帝国兵团消灭了。毒箭从左眼射入,后脑射出,尸体在兵团手里,不过为防止事端,马上进行了海葬,现在……
--甲乙丙(齐声):鲨鱼兄弟们,该开饭了!
--乔木司机:这就是他们欢乐的原因吗?
--布鲁特斯(西皮流水):
敲什么锣鼓吹什么笙?
放什么焰火庆什么功?
今天人死皆欢笑,
明天死人又悲声。
自古春秋无义战,
从来草民厌刀兵。
此去凯撒唯独大,
寰宇几人可抗衡?
台伯河水滚滚怒,
黄石火山渐渐红。
痴人惟盼天下乱,
我为苍生祈太平。
--乔木司机:愚众退去吧。(众散)

第二幕 白宫

(巴拉克-凯撒 乔-安东尼上场。)

--凯撒:Justice is done is done.
My enemy is gone is gone.
Hard battle is won is won.
Antony, have your say.
--安东尼:I have none.

但我只写了一个开头,下面就没有了。

最近网上出了一个写手,网名叫--里八神,他写了两篇堪称神一样的作品。一篇是《快递传说》,一篇是《沙县小吃不是为了赚钱才开遍全国的--战争从未结束》。

沙县小吃是对抗兰州拉面这个段子是两年前我讲给一个朋友的,她又写进了博客,里八神同学说,他看了那篇博客,触发了写《战争从未结束》的灵感。如果我不是那么缺乏行动力,那么写这个故事的第一个人应该是我,也许写得不如里八神好,但至少我把一个想法变成了现实。而从无到有,是神的工作。

然而,我没有写,从表面上看,我不写的原因似乎是因为失去了早年作为写手的灵动性与非功利性,九年媒体的洗脑,使我写字之前先想能不能发表,再想能不能换成钱。但细想这并非症结所在,商业化写作也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预支稿、为钱写作的人,但是这并不妨碍《赌徒》、《高老头》的诞生。为什么写作不是问题,怎样写作才是。

一天中午,我跟老婆一边吃炖杂排,一边讨论《悲惨世界》。我说,一部伟大的作品,仅仅故事框架抽出来,就能衍生出次伟大的副产品。音乐剧《悲惨世界》从原著中抽取了冉阿让和珂塞特的故事骨架,重新写了歌词体的对话,就成为演出经久不衰的经典正剧。这就是格局大与格局小的区别。假设把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改成舞台剧,肯定伟大不到哪儿去。也许是我说得太激动的缘故,我的喉咙被一块骨头渣卡住,连忙去医院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不治自愈。

我们处在一个隐喻和冷嘲的时代,抖机灵成了最迅速最讨好的写作风格,但是我一向认为,幽默和喜剧的最大作用,只是在正剧间隙的起到放松的作用,让受众的神经得到片刻调整,然后继续快马加鞭进入正剧。

不再搞笑,恰恰是成熟的开始,为钱写作,恰恰是创作的永续。我不惋惜丧失的技巧,我只痛恨错过的表达。

我怕的不是写得烂,不是作品被人批评唾弃,我怕的是写不出来。我害怕无边的沉默,我害怕白昼里的黑暗。我怕有口不能言,有喉不能唱,手粘在键盘上,脚焊在大街上,眼神无光,泪水蒸发。即便让我受罚一千年,我也要顽强地表达。这是我来此世界的唯一证据。

想想吧,我们处在一个多么美妙的时代。一部作品,只要有可观之处,就可以在数字世界里流传并永存。火烧不掉,斧砍不掉,黄土埋不掉,深海也掩藏不掉。新闻书报检查制度,只能对作者进行经济上的制裁,使其得不到稿酬版税,却无法进行内容的封禁。所以,我们缺乏的只是强大的表达的渴望,还有留给创作的时间。

日本人的勤奋是出了名的,村上春树及其崇拜者们,会在凌晨4点起床,然后写作写作再写作。把创造变成力气活,是日本人的强项。但创作是多么美好的事儿,它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表达的渴望。

生命会找到路,语言会找到舌头,文字会找到手指,心灵之痛会找到歌喉,灵魂喜悦会拂动琴弦,我只需要不加干扰,任其流出就够了。

濒临死亡,造就了我的表达。从今往后,让江河流。

Loading

拿什么来拯救话剧?房地产!

Sunday, April 24th, 2011

当话剧傍上房地产,当房地产看上话剧,当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开始联姻,千万不要以为惊奇。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当今一切产业都可以看做是房地产的周边产业。不信请到任一城市最繁华的大街上看看,最好的门脸被房产中介占据,紧挨着的是家装公司,再往两侧是橱柜和家纺,其余花店、婚庆、婚纱影楼,都与房地产直接或间接相关。房地产看上去如此重要,以至于2009年楼市下挫的时候,杭州市当时的市委书记提出了“救房产就是救经济就是救百姓”的口号。

最近,我去看了一出话剧。杭州一家房地产公司邀请戏剧导演张广天创作了一部《北城》的话剧,在杭州演出8场。对于投资方房产商来说,这是一个用爱情故事包装的房地产促销戏,对于观众来说,这更像是一出包装在房产促销外壳下的严肃的爱情故事。演出进行到高潮,演员们坐到了观众席上,房地产公司的销售主管被请上舞台,接受众人的审问。“40年产权,忽悠人吧?”“1万2千5一平方,还说白菜价,白菜两块钱一斤,好不好?”主管们被问得满脸通红,场面一时非常欢乐。

被问及是不是在抱房产商的大腿,编剧导演张广天在坦陈:“是的,我在为房地产商做广告。但这个表述还不够彻底。我是赤膊上阵、丧心病狂地为房地产商做广告。不!这个表述还不够彻底,我是向房地产商投降,认为当今的戏剧出路正在房地产。没有房地产,就没有戏剧。”

用话剧来促销房地产,这并不是首例。今年1月,上海一家房企就推出了房地产戏剧《智斗丈母娘》。至于话剧以房地产为题材就更多了,北京搞笑闹剧《想吃麻花现给你拧》里的主人公就是售楼员。在中国,房子问题变得如此重要与紧迫,以至于任何当题材的爱情剧,如果回避住房问题,只能算是现实主义作品。

话剧真的要靠房地产来拯救吗?张广天的话恐怕不是危言耸听。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几代戏剧家的共同努力,当前中国的话剧基本上只剩下两类了:一种是戏剧院团所搞的献礼戏,另一种是商业演出机构所搞的白领戏。前者有国家扶植,不考虑市场,只考虑能不能拿奖,好不好洗钱。后者靠市场养活,一定要保证政治正确,演出安全,取悦观众,讨好市场。于是话剧舞台上出现了一大堆只看名字就能明白是什么货色的剧目,什么《哪个木乃是我姨》、《全村就我光着腚》。本世纪初,张广天曾经导演过鼓吹革命的《切-格瓦拉》,现在想再搞这类政治、思想题材,连想都不要想。

目前话剧市场上一枝独秀的大概只有孟京辉了。他成功地让话剧的票价与演唱会看齐,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进入今年以来,他以央行开动印钞机的速度,在多个城市频繁上演不同剧目,从《柔软》到《蝴蝶变形记》,从《两只狗》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井水的地方就有柳永的词,有依云矿泉水卖的地方就有孟京辉的戏。孟氏戏剧的存在是一个例外,就像周立波的清口带来不痛不痒的批评一样,他们大概都是被官方当成了和谐盛宴上的胡椒面。

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商如果慷慨解囊,赞助戏剧演出,哪怕是出于促销楼盘的目的,都能搅动话剧这潭深水。在《北城》中,对金钱至上、钱色联姻等社会怪现状都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在柔软媚骨的白领话剧中是难以见到的。

但戏剧真的只能沦为城市里廉价的娱乐品吗?这太糟蹋戏剧了。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能够激发人的恐惧与怜悯,从而让人类更为崇高。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认为,戏剧与小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情感的集中、普遍化、高昂化”,极端的情感表达,音与义的完美结合,这些都是戏剧所独有的。

话剧还能改造社会。有一段时期,荷兰医生的医德很差。荷兰有一个剧团,专门排演了一出医德教育的戏,上门为每一个医生单独表演。几年过后,竟然演出了700多场,医生大受感动,舆论大为关注,荷兰的医风也从此大有好转。从这个意义上讲,房地产商从高额利润中拿出一小部分用来支持高水平的话剧,也不枉血管里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Loading

《中国在梁庄》:质胜于文的乡村特写

Saturday, April 9th, 2011

在读梁鸿写的《中国在梁庄》,我得承认,喜欢了美国非虚构作品的文风,再来看中国人写的纪实,真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梁鸿的问题在于,叙事不分轻重缓急,动辄穿插抒情回忆,缺乏非虚构作品最重要的要素:画面感,行文老实巴交,丝毫没有幽默感。

非虚构作品的第一段太重要了,它直接决定了整篇的基调,也让读者做出判断,值不值得继续读下去。何伟《江城》开篇是这样写的:“我乘慢船从重庆顺流下到涪陵。这是1996年八月末的一个暖晴之夜,幽暗的星光在头顶闪烁,黑漆漆的杨子江面上竟无反光。”

再看《梁庄》开头:“昨夜几乎没有睡觉。火车的颠簸使得才三岁两个月的儿子睡得不踏实,稍不舒服他就把胳膊抡起来,翻几个来回。怕他摔下去,我躺在他的脚头⋯⋯”够了,作为一部记叙梁庄变迁的非虚构作品,第一句就决定了它的格局不大。接下来一通天人合一的乱抒情,倒胃。

是艰涩的文笔,女文科生的抒情,啰嗦的结构,都无法掩盖这本书的价值,它太真实,太残酷了,揭示了一个被媒体忽略,被喉舌掩盖,被电视剧粉饰的社会主义真农村!

如果为《梁庄》这本书提取关键词的话,死是其中之一。作者的爷爷在养老院被饿死,60年代大饥荒,梁庄死了六、七十人。这笔帐跟3000万人饿死的账目一起,至今还记在自然灾害头上。

梁庄有三大家族,分别是韩,梁,王。韩家书香门第,曾经出国开封大学毕业的国民党官员,1951年,任乡亲求情,依然被共产党给毙了。其家眷见大势已去,一起上吊死了,死之前吃了油旋馍。村里人本来挺难过的,一看她们吃的油旋馍,立即骂起来。

1962年,作者的父亲弄了些碎烟叶,挑着担子到山里去换了些粮食,到了邻县,粮食被政府给没收了。“我哭了一路,两手空空,半夜就赶回来,你妈也没怨我。” –哭了一路,两手空空,这八个字让人看了痛彻肺腑。

梁鸿在第二章啰里啰嗦讲了村里河流的污染问题,还采访了当地水利局局长。基层官员对污染和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被我们县以前的县太爷给说尽了。面对反对他上马皮革城的下属,他反问:“你们谁在县委大院里养猪?没有吧。但是农民就会在自家院子里养。不但在院子里养,还在屋子里养。为什么?一个字:穷。穷怕脏行吗?脱贫就不能爱干净!皮革城上马上定了!”这个皮革城成为我家乡现在一大公害,空气水都给污染了。

梁庄发生离奇强奸案,82岁老太太被少年先杀后奸。但这并不是重点,书中提到,公安局为了命案必破,提审村里两个老光棍,结果这两个人“神经”了。可怕的真相,潜伏于中断的因果关系链条里。公安用了什么手段,让无辜者精神失常,书中一句都没有提。

需要表扬一下梁鸿追求真相的执着,她采访了强奸命案的当事人,甚至到看守所见到了罪犯本人。但是,她接着写到:“我又能问些什么?一切的询问都是苍白的⋯⋯”真服了这位姑奶奶!既然已经见到了当事人,为什么不问对问题呢?不过,从选材上讲,作者采访方向错了,这样一桩惨绝人寰的丑陋案件,没有任何新闻美感,应该采访公安局,怎么让两个老光棍精神失常的。

梁庄的小学,被改成了养猪场,学校围墙上标语也从“梁庄小学,教书育人”改成了“梁庄猪场,教书育人”。这是这本书唯一的幽默之处。

本书第四章,打工青年毅志的口述实录血腥而震撼。他揭露了这个社会平静表面下面的残酷真相。他在北京倒火车票,被收容遣送,警察打他,“犯人”打他,武警也打他,他最后被倒买到砖窑厂,成为奴工,被人看管,遭受毒打。他拼了命逃脱出来,发誓再也不去北京。

梁鸿这本书反应了一个基本事实,也印证了我春节回家见闻所得出的判断,农村的意外死亡率很高,并且绝大部分都是由于车祸造成的。酒后驾车,胡乱行驶,乱穿马路,形形色色的道路违法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由钢铁橡胶组成的生死丛林。在农村,活着就是奇迹

农村人很现实,人死了,哭归哭,考虑最多的还是钱的问题。要求偿命也罢,护尸不火化也罢,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钱。什么正义,报复,都是虚的,钱是最紧要的,并且获得赔偿越高,越能得到村民尊重。

乡村一点都不浪漫,乡村是一个充满仇恨的地方。无论谁统治,无论什么制度,这种根深蒂固的仇恨,都不会消除。这是我对中国农村的认识和理解。

乡村里的暴力,埋藏与血亲冲突之中,也隐藏在资源匮乏的争夺里,更根植于人性的蒙昧与残忍中,作者的父亲,文革期间,屡遭批斗,经常被打得浑身是血。人性在这里毫无市场,他向打人者的母亲求情,对方心软了,但打人者说:“就是要打死他,好扬扬威!”

梁庄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麻木现实主义”,村民似乎全都自生自灭,任何灾祸遭际,都是天命使然,政府始终不在场,也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作者梁鸿在村中的实际调查发现,农民对现状满意度很高,尤其对合作医疗,赞不绝口。正如一位老人所说:“早晚都穿得跟客人一样⋯⋯坐在家里,南京北京,国内国外,都了解。各种只是在电视里都能学到,看到,当然高兴。”

越看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就越怀念何伟的寻路三岔村,这不仅是两种写作风格的差异,还是两个世界的差异。当何伟带着魏嘉去医院看病,与中国冷漠残酷的医疗体制发生正面冲突的时候,这本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报道,超越了纪实,而是一出古典英雄剧,引发恐惧与怜悯。

而在《梁庄》之中,看得见死亡,看得见苦痛,但唯独缺乏这种古希腊悲剧感。确切地说,梁鸿没有抓住能够引起人恐惧和怜悯的东西,尽管有这样的素材和动机,但都在作者琐碎的陈述中,轻轻漏过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不懂古希腊悲剧,莫谈非虚构写作。

《中国在梁庄》看完了,没有感动,只有感喟。这本书把一个琐碎但真实的农村原原本本呈现于读者面前,内容缺乏剪裁,结构比较凌乱,但她做了很多人没有做过的事,已经十分难得。要想了解当代中国农村的话,这将是一本绕不过去的书。

Loading

有MP3,有DVD,为什么要去看演唱会?

Friday, April 8th, 2011

有一件事,我以前一直没有想明白:既然有CD、MP3、DVD、网络视频,为什么还要花冤枉钱、跑冤枉路去看演唱会呢?

如果是奔着音乐去的,演唱会的音响效果根本无法跟录音棚相比,甚至不能跟声音经过优化的现场录音想必。现场听古典音乐会的观众还可以理解,毕竟不是人人都负担得起如此昂贵的音响,可以完美还原乐器的现场感,听到小提琴的“松香味”。但流行音乐、特别是摇滚乐,现场的音质往往会比CD差多了。以刚刚举行的“鲍勃-迪伦北京演唱会”来说,它的音响倍受质疑,网络名人罗永浩说:“不是音响好不好的问题,它的音响根本是错的。”不但音响会出错,演员的配合、演唱都会出错,如果追求完美无瑕的音质,去演唱会肯定很失策。

如果去演唱会为了瞻仰心中的偶像,八成也会失望。在大型演唱会上,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偶像的脸只有几个像素那么大,要想一睹真容,只有通过现场大屏幕,同样是数字影像,那跟在家里看显示屏又有什么区别?当然还有一个办法,使用高倍望远镜或者单反相机的长焦镜头。但是这样的装备不是很多人能负担得起,所以有人说,在演唱会上肯借给邻座望远镜的人,才是真正的天使。

如果为了获得共鸣和寻找同类,演唱会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去处,跟千万人一起载歌载舞地高唱偶像的代表作,是一件像革命和爱情一样美妙的事。但问题是国际大牌的演唱会的听众,大部分都是听《音乐天堂》之类选集、而不是听歌手专辑长大的。随着迪伦一起高歌《答案在风中飘荡》固然很爽,但除了这一首之外不知台上唱什么,体验岂不很差?为了赚回票价,我的一个从没听过迪伦朋友,在去看演唱会之前,反复熟悉迪伦的17首演出曲目。我对他说:“大哥,你这哪里是去欣赏音乐,你这是去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啊!”

还有人把看演唱会的理由说得更玄乎,什么为了获得现场感、体验感、存在感。又不是望弥散,也不是做法事,不过就是听个歌而已,哪有那么多神秘体验。

看现场音乐会最正当合理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养活自己喜爱的歌手。

开演唱会是现在很多歌手养家糊口的主要方式。由于数字化技术的逆袭,全球唱片工业都进入了萧条期,据美国权威调查机构Soundscan统计,2010年美国唱片销量创下了16年来的新低。有鉴于此,音乐人不得不另谋生路。他们开饭馆、写自传、搞服装、卖香水,当然还有更大宗的买卖是开演唱会。北美地区的歌手们75%的收入来源于现场演出,只有10%来自于CD销售。在这种情况下,去看演唱会,无论是自己买票还是手持赠票,都是对歌手最大的支持。哪怕票房惨淡,现场有很多空椅子,你喜欢的歌手都稳赚不赔。因为国内演唱会的经营模式是演出商承包制,演唱会制作公司把演唱会卖给各地演出商,演出商通过票房、赞助等获得收入,自负盈亏。只要演唱会一开,就意味着歌手已经拿到钱。

不过国内的演出市场有一个大问题,票价定得太高了。迪伦北京演唱会的票价是1960元,对于美国中产阶级来说都要掂量掂量,何况放在中国。既然唱片工业变成打把式卖艺一样的力气活,这样定价就显得很不厚道。因为歌迷手里的闲钱是有限的,当天王轮番来袭,票价一飞冲天的,大家能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像大师一样眼含热泪、从网上下载他们专辑,在家免费听个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