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kindle’

我买的最值的一件电子产品

Wednesday, December 22nd, 2021

除了心脏起搏器之外,没有什么电子产品是非买不可的。主要是现在的高科技企业,多数心肠够黑,对用户榨取太狠,半年前才推出的新品,现在恨不能马上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让用户再买更新的。

亚马逊的良心产品

但在这么多IT巨头中,亚马逊是我心目中为数不多的良心企业之一。我手里这台Kindle Dxg 已经买了足足11年,至今一点毛病都没有。

2021-12-21-kindle-dxg-IMG-2186.jpg

我这台Kindle Dxg当初是二手买来的,还记得花了2700元,这个价钱分摊到11年,每年只有245元。我同时期买的iPad,早已经变成一块垃圾,即便能够开机,软件也卡得要死,几乎不可能使用了。我就纳闷了,贝佐斯和库克,都是搞高科技的,精神境界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我喜欢这台Kindle不仅因为它抗造。用相声里的词叫:

经拉又经拽,经铺又经溉,经蹬又经踹。

它还有至少四个优点:

  1. 永远在线,终生免费2G。当初亚马逊推出Kindle Dxg的时候,跟各国的运营商谈了一揽子协议,就是允许这台机器可以终生免费使用它们的网络上网。在中国找的合作伙伴是联通。值得赞许的是,联通没有把这个协议当成一份过时的历史文件,丢进垃圾堆,反而认认真真地履行了协议。所以,携带这个Kindle,无论到哪里,只要有联通信号,它就能上网。
  2. 屏幕大。9.7寸的屏幕,一出世就让人惊艳,至今也仍是Kindle家族中屏幕最大的。虽然现在的Kinlde都可以把字体调整大,但如果屏幕小的话,则意味着要频繁翻页。这比尿频还要烦。但用了Kindle Dxg不存在这个问题。配合我新买的带阅读灯的读书支架使用,实在太舒服了。
  3. 亚马逊英文网站直接买书,突破思想的牢笼。这一点不用多解释了。
  4. 物理按键,比触屏操控更加自然。

找回亚马逊美区帐号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登录我的亚马逊美区帐号,输入帐号密码之后,却因为我之前的虚拟美国电话号码失效,而卡在了验证这一步上,无法登录。

我只好按照网页提示打了国际长途,一个印度口音的小姑娘接了电话,我向她陈述了状况,她问了我一堆问题验证这个帐号归我所有,经过21分钟的交流,终于找回了我的帐号。

这个帐号我已经用了十年,一共买了80多本书,平均花费肯定超过800美元。

最近一年买的都是基督教相关书籍,毕竟这是我最关心的内容。

直接购买英文书籍和直接读英语,等于绕过了翻译这道墙。因为被引进的书目是别人挑选过的(例如国内基督教类的书籍,这几年都是带有加尔文主义色彩的改革宗书籍,如果你不同意这个教派的教义,那么对不起,并没有适合你的书看。)再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被夹带私货,所以,等一本汉译本的书到你的手中,往往已经被双重过滤和扭曲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到源头去喝水。

接下来我会好好读这些书

除了圣经,我准备读以及重读这几本书:

  • Writing Habit Mastery
  • Coffee Break Screenwriter
  • The Freedom of Self Forgetfulness
  • Gentle and Lowly
  • Isaiah (The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by John Oswalt
  • Essays by George Orwell

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这台服役进入第十二个年头的Kindle Dxg以及热情礼貌的印度小姑娘。

Loading

给Kindle DxG安装拼音输入法

Wednesday, November 16th, 2011

闲着也是闲着,折腾总要折腾。

首先:[技巧教程] Kindle DXG 2.5.8 升级 3.2.1的简明教程 (08.25更新2.5.8恢复包~升级包换网盘完毕!)

其次,Kindle 3 原生系统拼音输入法安装包及使用说明[最新版本0.3]

还有一个备用的链接。

Kindle 3.1 software for Kindle 2, 2i, & DX (under construction)

Loading

我为什么要重新订阅《纽约时报》?

Tuesday, September 20th, 2011

虽然缺乏逻辑,甚至蛮不讲理,但我们这代人,还是喜欢那些果断而豪迈的句子,并且把这些句型内化在心里。我今天想说的一个句子是:

自从有了Kindle,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就焕然一新了。

没有Kindle之前,在国内想看外文书,只能去外文书店购买。外文书店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们展销的图书非常奇怪,不知道是哪个领导一拍脑袋、还是哪个采购员兴之所至,才会下这样的订单。我在外文书店里,看到过一面墙的各种版本的《圣经》,也看到过达赖喇嘛的著作,还有一大批标着“纽约时报畅销书”的滞销书,因为这些书的畅销,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更有千古不变的世界名著,好像中国人学外语就是为了读名著的。而那些在西方畅销,在中国也受欢迎的新鲜图书,比如:Factory Girls, Oracle Bones, On China,在外文书店里休想看到。

至于外文报刊,除非在一些五星级酒店,以天价购买,否则根本没有渠道接触。

Kindle改变了这一切,坐在长城之内,防火墙之中,就可以跟世界最先进的文明同步。从此可以不再被都市报母猪上树的新闻所侵扰,不必被书店里中文图书的时髦书腰所蛊惑。所付出的代价,比外文书店和涉外酒店,便宜多了。

我以前一直订阅《纽约时报》的Kindle版,每月订阅价19.99美元,并且只能在Kindle上看,不能在电脑、iOS设备上浏览。两个月之前,我觉得太贵了,就取消了订阅。

现在想明白了,取消订阅的代价实在太大了。为什么这样说?且听我慢慢到来。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却也处在信息单调、高度雷同的时代。大家每天读着同一批中文报刊,看着同样的网站,刷着同样的微博,收着同一批消息灵通人士的资讯。这样新闻的议程就被人设定了,媒体只报道它们认为重要的事,但问题在于,我并不认为中石油垄断对我的威胁比电信陷阱更大,我在家做饭,也不关心地沟油已经流入哪个市场,所以,我自己的视野,不想被限定在他人设定的框框里。

另有一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比及时性更为重要。银行界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前几年,我接待过一位外资银行的朋友,他们为了解一家互联网企业的情况,特意来到杭州,希望我给他们介绍几个内部认识面谈。我很纳闷,关于这家企业的报道连篇累牍,正面负面的都有,犯的着大老远专程来找个别人谈话了解吗?后来我明白了,他们这样做,恰恰是对大众媒体的报道持怀疑态度,宁可相信独立、一手的信息源。另外一个例子是,外交官为了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情况,会找一些当地人进行深入谈话,他们认为这样得来的信息才有效、牢靠。

对于我来说,要了解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单靠推特、微博、中文世界的报道是不够的。《纽约时报》就是我的可靠信息源。通过它,我可以了解到大部分人不知道或不关注的新闻,了解新鲜的观点以及他们说理的方式,把这些信息重新排序,制定我自己的新闻议程,力求解释这个世界,并且积蓄智慧、凝聚力量进而试图改造这个世界。

纽约时报》的大部分文章,我只浏览一下标题,除非是特别关注的内容才细读。我最关注的是头条新闻中关于世界大事的报道,国际版中关于中国的报道,观点中那些感兴趣的话题。我觉得每期报纸(约合人民币5元),只要读两篇文章就会赚回本钱,读五篇的话,那就大赚特赚了。

有鉴于此,我今天果断地重新订阅了《纽约时报》Kindle版,作为一项附加权利,我可以无限制地访问纽约时报的网站。至此,我已经订阅了三份英文报刊,另外两份分别是《经济学人》的iPad版和《纽约客》的web版。人生教训是,如果有多种版本可以选择,一定要订阅Kindle版,这样你才能认真专心地看。

曾经有一位神学家说过(卡尔-巴特?),应该一手拿《圣经》,一手拿报纸。听从天路呼召,关注此地当下,这样才活得像一个战士,而不是大地上的零余者。

世界,我来了。

Loading

Amazon密码找回记

Thursday, July 14th, 2011

【核心提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互联网服务公司使用电话作为终极的客服沟通方式,而这些呼叫中心往往建在印度,这意味着中国用户如果想解决技术难题,必须苦练口语和听力。

自从买了Kindle电子书,我成了亚马逊的忠实用户。亚马逊虽然在使用条款中规定,电子书只针对美国用户销售,并且只接受美国信用卡,但实际操作中有简单的变通手段。具体做法就是:用中国发行的VISA或MASTER信用卡,购买亚马逊的GIFT CARD送给自己,然后再用GIFT CARD买电子书。

用这种办法,我已经先后在亚马逊买了300美元的礼品券给帐户充值,账上还剩下100多。

两周以前,我忘记了亚马逊的登陆密码,只好使用找回密码功能,界面提示如下:

Screen shot 2011-07-14 at 上午11.22.21

很快收到了亚马逊的邮件,给了一个重设密码的链接,当我登陆进去之后,发现我的帐户余额,以及我以前的购买记录统统消失了。

我冷静地分析了一下,亚马逊不至于侵吞我这么点财产,一定是某个环节出错了。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原因。这很考验英语概括能力,因为我们直到汉语搜索出来的结果,往往无效信息占多数,无论是搜百度还是谷歌,因为汉语互联网的搜索结果已经被各种SEO和作弊给污染了。

我第一个念头就是,亚马逊会不会脑残到,一个email管好几个帐号?于是我输入了amazon one email multiple account 这样的关键词。

真的搜出几个结果,有老外在抱怨亚马逊一email可注册多账号的问题。这样,当你选择找回账号的时候,找回的可能是那个不常用的账号。

与其一遍遍猜测,不如找客服。我注意到上图的找回密码页面下部有个Customer service。点了之后,按照下拉菜单,细化问题。

Screen shot 2011-07-14 at 上午11.23.05

然后有三种方式进行反应,email, 电话,聊天。我选择了邮件联络。

Screen shot 2011-07-14 at 上午11.23.30

等邮件写好发送之后,页面显示,12小时之内会给我反馈。果然,很快收到了亚马逊客服的邮件。不过内容不容乐观,对方说注意到了我一个EMAIL有两个账号,但是无法用邮件帮我重设密码,要求我必须电话跟他们联络。

Screen shot 2011-07-14 at 上午11.24.11

这已不是我第一次被客服要求用电话跟他们沟通,上一次是美国的主机托管,对方也要求我电话。在美国,电话是终极的客服手段,专门用来对付验证身份等难题。

没办法,我只好迎着头皮,用skype打通了亚马逊的电话,对面想起一个印度姑娘的口音。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印度人用英语开始小心翼翼地交换验证着字母和数字的读音,这个过程繁琐而漫长。因为亚马逊客服需要了解下面的信息:

1、注册邮箱。
2、留下的通信地址。
3、留下的联络电话。
4、信用卡末4位。
5、信用卡有效期。

在审核了以上种种信息之后,客服姑娘帮我重设了密码,并且用印度口音告诉我,最后我们是这样沟通的。A in Apple, M in mother. O in over. Z in zipper…

经过了十几分钟的漫长对话,我终于找回了我的亚马逊密码。此时,我对《生活大爆炸》中的印度人RAJ心存感激,若不是他,我肯定听不出印度客服美眉在说什么。

亚马逊帐号找回了,我又可以用Kindle来订阅每天的《纽约时报》了。好消息,今后,凡是在Amazon Kindle上订阅了纽约时报的用户,同时获得NYtimes.com网站不受限制的访问权。我已经退订了默多克电子小报The Daily,专看《纽约时报》。

Loading

Amazon Kindle允许借书了

Friday, December 31st, 2010

在新年来临之前,Amazon Kindle图书外借功能(Loan the Book)悄然上线。亚马逊无法不低调,不但因为这项功能早就该有,B&N的Nook电子书一开始就这么做了,还因为Kindle的借书功能还很不完善。

首先,Kindle借书功能,并不是从亚马逊借,那样的话,亚马逊就不是全球最大的书店,而改图书馆了。Kindle借书,指的是电子版图书购买者之间互借图书,准确地说,是支持私人藏书免费交流。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支持外借,一本书让不让借,由出版商说了算。大部分畅销书肯定借不了,出版社可不是傻子,反倒是非热门书可以借来借去。

再再次,Kindle图书的借期只有14天,并且不允许展期。图书外借期间,原主人无法同时阅读它。这跟借出纸质书是一样的,虽然我觉得并无必要。图书到期之后,会物“归”原主。

再再再次,怎么知道一本书可不可以外借呢?请进入你的Kindle帐号,顺着Your Account,进入 Manage Your Kindle,每本已购的电子书前面都有一个+号,点开它,当看到有Loan the Book按钮的时候,恭喜你,这本书可以外借了。

Screen shot 2010-12-31 at 上午08.48.09

再再再再次,怎么借书呢?当你知道你朋友有一本可以外借的书,你把你Amazon账号所关联的邮箱给他,然后他点了Loan the book按钮之后,把你的这个邮箱填入,这样你就会收到一封信,按照操作即可。

Screen shot 2010-12-31 at 上午08.49.27

再再再再再次,有人问“我没有Kindle阅读器,可以借Kindle书看吗?”当然啦!你不需要非得买个Kindle设备,只要有电脑或者iPad/iPhone,就可以下载相应的Kindle软件,也可以借书看。

再再再再再再次,Kindle的借书功能,目前只对美国地址的注册帐号开放,我相信,大部分人应该注册的就是米国地址吧。

再再再再再再再次,最重要的一条,根据亚马逊的霸王条款,一本书一辈子只准借一次!这一下子让我的心拔凉了起来。

最后,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问,请看Amazon Kindle图书借阅详细指南

一年半以来,我已经买了10多本Kindle收费图书,其中绝大部分是无法外借的,只有一本Emily Dickinson’s Poems和花$18.12烧包买的英若成自传英文版Voices Carry(中文名《水流云在》),支持外借功能,我准备借给有需要的书友。

书非借不能读也,我相信随着Kindle借阅功能的开通,一定能逼迫我们多读不少好书。

Loading

有些书,仅读中译本是不够的–英若诚一生的传奇与谜团

Saturday, December 11th, 2010

读英若诚的合作自传《水流云在》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在这本回忆录中,英若诚展示了强大的内心,和豁达的幽默感。即使被关到监狱,他也能游刃有余,狼虎丛中也立身。他在冀县监狱服刑,由于动手能力超强,终能苦中作乐。管教问“谁是水泥匠?”他第一个举手。“谁会腌辣椒?”他也第一个举手。其实他都是现学现卖,为的是获得外出劳动的短暂自由。

英若诚一生传奇,他爷爷英敛之更神奇。一个摇煤球的旗人,捡废纸练字,一个道士诱拐他为徒,被一书生拦下,成了书童。陪同师傅给皇亲家的千金上课,自由恋爱,居然成了爱新觉罗家族的乘龙快婿。从此青云平步,养活了兄弟姐妹一大家子人,创办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

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1949年逃往台湾,担任台湾辅仁大学校长,他的弟子中有一个人姓马名英九,正是这位小马哥,促成了英若诚与已沉睡于墓地的父亲的“重聚”。

而英若诚自己在翻译、戏剧、电影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官场上也春风得意,1986年,仅有7年共产党党龄的他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成为另一位文人高官王蒙的副手。作为部级干部,他又投身演艺,先后出演过《末代皇帝》、《小活佛》等电影,并在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亲自导演的《推销员之死》中出演威利-罗曼,被米勒称为舞台上演这一角色最好的演员。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住在高干病房的他,用英文对美国作家康开丽半敞心扉,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落难与华彩时分,遂有了这本《水流云在》。

读完《水流云在》,不忍释卷之余,心中还有很多谜团。1968年英若诚为什么入狱?英的妻子吴士良到底是做什么的?英若诚夫妇的收入为什么在人艺最高?英后来为什么能够坐上文化部副部长?这些在中文版里都没有交代清楚。所以,我还是花了18美元买了英文原版。

《水流云在》的英文版名字叫Voices Carry,是“人已去,声宛在”的意思。这部传记是英若诚在病榻上口述,他的忘年交美国人康开丽录音整理后出版的。由于用英文写成,语境接近西化,读来琅琅上口,三日绕梁。中文版没有译全康开丽的序言。

康开丽写的原版序言中,披露了很多中文版里看不到的东西。英若诚在传记中坦陈,被彭真找去,负责报告他所认识的外国人的动态。但是,具体情况语焉不详。后来,英夫妇入狱,跟他们从事情报工作有关。

康开丽在序言中说,英若诚不愿在自传中讲自己从事情报搜集工作的事。原因是,英担心这样会把别人牵涉到危险之中。英还担心,外国读者看了之后会搞不懂,一个人怎么既跟外国人是好朋友,又在背后向政府提交关于他们的报告。

英若诚解释说:“外国读者怎么能理解在日本侵略下生活多年的年轻人的心理?他们怎么能理解我是多么心甘情愿为新政权服务?我不想让人觉得我是个伪善之徒。”

经过一番挣扎,英若诚说:“另一方面,我应该让他们理解那个年纪、那个年代,尤其是朝鲜战争时期的年轻人。”因此在《水流云在》第二章,英若诚讲述了彭真是怎样找到他搜集情报的经历。康开丽说,情报搜集工作贯穿了英若诚一生中大部分时间。

康开丽写道:“1950年安全部门到清华大学宿舍里找了英和吴,让他们协助搜集两名美国人Allyn和Adele Rickett从事间谍活动的证据。随后,两名美国人入狱。”

英若诚书中提到经常在家中招待外国友人。康开丽研究后发现,事实上,在当晚他们夫妻二人就会写一份长长的报告,即使他们在被监禁释放之后,还持续这样做。

康开丽说,英若诚夫妇一直渴望加入中共,但是因为家庭出身问题,他俩一直被拒绝。直到1979,他们的入党申请才被批准。英达回忆说,这是他父母一生正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因为接待外宾,英若诚夫妇受到厚待。英达回忆说:“我们总是能得到普通市民得不到的食品,用以招待外宾。在那个年代,有外国人到你家里,通常是件很糟糕的事儿。”

康开丽说,英若诚夫妇招待完外宾后提交的报告有20-50页厚,装进一个档案袋里,袋子上写着化名“Wuying”(音)。康开丽举了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英国驻华外交官伊文斯是英家的好朋友,他甚至把自己的汽车卖给了在美国的英达。英若诚夫妇整了他的报告,报告的标题叫“伊文斯战役。”

尊重传主的意愿,康开丽在为英若诚写自传时,做了大量自我审查工作,英若诚不希望自己的回忆录造成麻烦,尤其不能影响到英氏家族。康开丽说,英若诚的生平,还要后来者深入挖掘。

康开丽在序言中把英若诚所生活的时代称为“英世纪”,这并非溢美之词。英氏家族是中国最神奇的一个家族,从摇煤球起家,到满门才俊,从清末到民国、再到当朝,从毛时代到邓时代,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各种政治漩涡,成功地保住了名门望族的地位。其间虽有挫折与妥协,但依旧是中国硕果仅存的书香门第、大户人家。

而英若诚本人,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并进退自如,达到了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平衡。他把一本合作回忆录留在死后发表,尽力展示自己身上那些光明和美的东西,虽然谁也不知道他幽暗的另一面,但至少足以告慰后世,引人唏嘘。

Loading

期待NOOK

Thursday, November 12th, 2009

亲爱的爱书人:

2009年最值得期待的电子产品不是苹果平板电脑,而是Nook.

Nook是世界最大的书店巴诺(B&N)推出的电子图书阅读器,是亚马逊Kindle的终结者。目前还没有正式上市,只在预售,价格是$258.

nookereader

跟Kindle相比,Nook至少有以下几个优点:

1、Nook既支持3G,又支持WIFI无线网络,而Kindle只支持美国的手机网络。

2、Nook允许朋友间借阅书籍,借阅时间最长为14天。而Kindle是不允许借书的。

3、Nook支持触摸屏,翻页体验非常友好。Kindle不支持触摸屏,翻页体验比较差。

4、Nook可以直接支持PDF,而kindle 2不能直接阅读PDF。

5、Nook是用Google的开源手机平台Android,更利于二次开发。

基于以上原因,我已经成功劝说了一位想买Kindle的朋友,转投Nook

Nook诞生的意义还在于,打破了Amazon Kindle的垄断。Nook没有横空出世之前,Kindle不支持电脑浏览,由于Nook出了电脑终端,Kindle for PC也心不甘、情不愿地登场了。这说明竞争真是一件大好事。

准备入手Kindle的朋友,还是再耐心等等。相信Nook会给你一个惊喜。

手持Kindle者

敬上

Loading

Kindle阅读志–7.19周末

Sunday, July 19th, 2009

1、本周美国《新闻周刊》主打是美国女留学生knox伙同意大利男友性虐杀害英国女室友案,案件发生于两年前,最近在意大利开庭。knox的妹妹在案发现场留影,穿热裤上法庭,都让公众不满。案件预计10月出一审结果。(链接

2、knox案的惊悚在于,被害的英国女孩被极端性侵害,并被割喉,两小时之后才断气。knox供词反复被证伪,凶器军刀在她意大利男友住处被起获,刀柄上dna与她匹配。

3、这个knox非常可恶,不但自己撒谎成性,而且诬陷了当地一个酒吧老板,说他们是同伙,后来经过警察调查,老板才洗脱了不白之冤。

4、案件发生在佩鲁贾,在整个意大利造成震动。当地媒体说,意大利2/3的犯罪案件是外国居民制造的。

5、说起欧洲排外潮,《新闻周刊》报道,目前欧洲右翼政客对大批涌入的穆斯林抱十分警惕的态度。一个流行的说法是,移民剧增加上高生育率,预计2025年,穆斯林将占到欧洲人口的40%。

6、告诉爱国青年们一个自慰的消息,中右派当权的欧盟已经释放出强烈信号,欧盟大家庭不欢迎土耳其。

7、美国《时代周刊》关注的是巴西九岁小女孩被继父强奸,人工流产引发的天主教抗议浪潮。对于非天主教内人士来说,堕胎是常识,不流掉难道要让她生下来吗?她怎么照顾孩子,况且是双胞胎。(链接)

8、巴西教会开除了参与堕胎事件的9岁小女孩亲属和医生的教籍,梵蒂冈表示支持这一决定,并强调,堕胎则开除出教,适用于任何情况,包括这件惨绝人伦的案件。

9、当然梵蒂冈也打三巴掌揉一揉,号召教众安慰可怜的小女孩,给她关怀,给她拥抱。

10、我们再来看英国,泰晤士报头条报道了一个最具喜感的消息,约克郡的一个17岁小孩,冒充航空业大富翁,跟多家航空公司接触,并且差点取得了一条不存在的航线的运营权。直到被警察发现。

11、泰晤士报的生活方式专刊,刊登了一篇趣文《女人的101个用途》,随便翻译几条:43知道何时换床单。 45买到芳香扑鼻的洗发水。50能用母乳喂养。(链接

12、最关心中国的还是英国卫报,连续发了好几篇敏感的中国报道,自己去看吧。

结论:世界人民很纠结,唯有我国最和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