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爱看电影’

我看大卫-里恩的史诗电影

Wednesday, February 20th, 2013

年过完了,博客也该写了。

春节期间,我都在看电影,看时长超过3小时的大电影。说来惭愧,如果说人生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我迄今为止的岁月,都在底边上游荡。正如叔本华所说的,从欲望到无聊之间,来回徘徊。至于三角形的顶点,那种卓越的生活,我很少去体验。所以,到了中年,我才开始补课。元旦补了木心的文学课,春节补了大卫-里恩的电影课。

看时长超过200分钟的电影和读页码超过1000页的巨著一样,都是对意志的磨练。你需要克服对长度的恐惧,忍受必要的枯燥,才慢慢品出甘甜,最终得到更丰厚的精神回报,以及更持久、更深入、更高层次的娱乐。

大卫·里恩

大卫-里恩(David Lean),是英国电影导演,他以制作史诗电影(Epic Film)而名垂影史。可以前,我一部他的作品也没看过。所以,用每天一部的速度,依次看了他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印度之行》、《日瓦戈医生》、《桂河大桥》和《雷恩(又译:瑞安)的女儿》。为了进一步了解他,我查阅维基百科,并且读了两本关于他的书:《大卫-里恩的史诗电影》(Constantine Santas The Epic Films of David Lean 2011)和《史诗的背后:大卫-里恩的生活和电影》(Gene D. Phillips Beyond the Epic The Life and Films of David Lean 2006)。从而,对他的史诗电影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什么说大卫-里恩的电影是史诗?

什么是史诗电影?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史诗?

史诗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泛滥成灾的概念之一。什么玩意都敢叫史诗,一个电视剧,一本小说,一个工程,一个楼盘,都往史诗上扯。还有人写过《一个女人的史诗》。但是,史诗的本义并不是又臭又长的意思。

史诗在英文里叫epic,来自于希腊文epos,本义是:语言,歌曲。尽管对于史诗的定义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史诗的定义是:有一定长度的、反映一段历史记忆的、庆祝一个或几个英雄人物事迹的口头或书面叙事。引申义为,一系列值得被当做是史诗的动人事件。

史诗电影,就是用电影手法完成的史诗叙事。它同样具有史诗的三个特征:

1、长度。史诗电影不能满足于120分钟,180分钟是起点。大卫-里恩的史诗片大都超过200分钟。对于史诗电影来说,长度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利用长度。

2、历史记忆。史诗就是把人物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展开叙事。大卫-里恩的电影,背景都悬在严重冲突的地区和时期,例如:一战时期的中东(阿拉伯的劳伦斯)、二战时期的缅甸(桂河大桥)、革命和肃反时期的苏俄(日瓦戈医生)、复活节起义前后的爱尔兰(雷恩的女儿)、英国统治时期的印度(《印度之行》)。

3、英雄人物。英文叫hero,汉语翻译成英雄或主人公,还是叫英雄比较符合本义。大卫-里恩的史诗剧,都在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他们虽然处在重重危机的大环境下,经历个人生活的小危机,并且都具有各自的缺陷,但依然能够放射出人性的光华。塑造Hero with flaw(带有缺陷的英雄人物)是大卫-里恩的坚持与创造。

以下是我对大卫-里恩五部史诗电影的观感和总结,有剧透,如果你还没看过这些电影,请慎入。

一、《桂河大桥》The Bridge of River Kwai

桂河大桥

大卫-里恩拍的第一部史诗电影。最初,这只是一个赚钱的“活”而已。1955年,里恩拍完《艳阳天》之后,跟女演员ANN TODD离婚,这搞得他很穷,并且使他的事业坠入低谷。是凯瑟琳-赫本把他介绍给了Sam Spiegel。那是好莱坞史诗电影的黄金时代,《十诫》、《宾虚》都是那个时候的巨作。Spiegel是《码头风云》的制作人。当时他正在找人把法国作家Pierre Boulle的小说《桂河大桥》搬上银幕。

《桂河大桥》的作者,曾经在缅甸做过日本人的战俘,所以历史细节真实、人物性格复杂,足以撼人心魄。里恩首先跟编剧合作,对原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其中最大的差异是:把西尔斯(Shears)少校从英国军人改为美国海军军官,性格也变得放荡不羁。剧中其他人物也变得性格鲜明:尼克尔森上校的坚定、傲骨与固执、藤斋大佐的专横跋扈与武士道精神,都塑造得栩栩如生。《桂河大桥》公认为是里恩电影中情节最完美的。修桥和炸桥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希区柯克式的悬念,贯穿始终。最终两线碰撞,电光火石,光耀夺目。

最终,桂河大桥被炸了,这是里恩对原著做出了一个重大修改,在原小说中,尽管日本人的列车被炸坏,但大桥纹丝没动。里恩的这个修改是十分必要的,符合电影的叙事规律。尽管小说可以让读者读完之后震惊和失望,电影却不能这样。观众在黑暗中花了三个多小时,谁也不愿意带着遗憾和不满回家。所以,电影的结尾必须让观众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否则就不是好电影。

片中最复杂的人物是尼克尔森上校,他冒着被机枪突突掉的危险,坚持要求日军履行《日内瓦公约》,不能让被俘军官参加体力劳动。为此被关进战俘称之为“火炉”的铁皮屋。但他最终用钢铁的意志,让日军指挥官藤斋屈服。他要展示英国军人的纪律和才能,准备把桂河大桥修成一座寿命超过600年的大桥。桥落成,他认为英军战俘在精神上战胜了日军。当他发现有人要炸桥,尽管猪头都知道肯定是战友们干的,他的第一反应还是保护这座大桥。最终造成炸桥的战友Joyce、Shear之死,也让自己与大桥同归于尽。

以往影评认为,尼克尔森上校生性固执,冥顽不化,我却在他的行动中发现了超越敌我、超越仇恨的尊严感。大卫-里恩是超民族、超国家的人道主义者,尽管结尾他照顾观众做了修改,但是他始终把尼克尔森上校当成英雄来塑造。

本片另外一个抢眼的人物是藤斋大佐,尽管作为战俘营的指挥官,他凶悍暴躁,但并非是一个毫不讲理的人。他颇有一种愿赌服输的气概。尽管在向尼克尔森上校屈服后,他气得顿足捶胸地大哭,但还算一个坦荡的军人形象。

我们注意到,大卫-里恩电影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蛋。英雄是有缺陷的,反面人物也有闪光点。

二、《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阿拉伯的劳伦斯

大年三十,我看的第一部大卫-里恩的电影。4个小时,舍不得眨眼,看完觉得结束太早,无限惆怅。几天后,又看了一遍。对照参考书,发现了一点门道。

阿拉伯的劳伦斯,即T.E.Lawrence,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私生子,毕业于牛津大学考古专业。曾到中东考古,对阿拉伯文化非常了解。他以一己之力率领阿拉伯各部落,赶走了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电影中的故事基本是事实。劳伦斯本人也是作家,他写了回忆录「智慧的七根柱石」,他还翻译了「奥德赛」。

大卫-里恩的金牌合作编剧是罗伯特-博尔特(Robert Bolt),是他把劳伦斯的自传《智慧的七根柱石》以及他人关于劳伦斯的回忆,改写成了剧本。大卫-里恩工作有个习惯,必须等剧本改到完美,才开始拍摄。而一旦开拍,剧本不再改动。

《阿拉伯的劳伦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的叙事是完美的、教科书式的、无懈可击的。问题出在下部。由于根据史实改编,下部不得不走下坡路。一方面是沙漠暴动的胜利成果被政客所窃取,另一方面是劳伦斯本人遭受创伤与打击。他在潜入地方城市侦察的时候,被土耳其士兵抓住,遭到鞭打,并据信遭到了强奸(这在电影中都有暗示)。这形成了他性格的转折点。从此,电影变得黑暗起来。劳伦斯变得嗜血,也变得退缩,最终他被政客们赶出了沙漠。

上部一气呵成,故事完整统一,下部却成了段落体(episodi 缀叙体),故事被切割成一个一个小段,不如上部好。

《阿拉伯劳伦斯》是史诗电影的集大成者,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人都承认,曾经受这部电影影响至深。

这部电影的故事主线是劳伦斯与ALI之间的关系。为了引出ALI的出场,电影中先出现了一个塔塔儿人的向导。大卫-里恩和罗伯特-博尔特有一种超人的才能,能够用寥寥几笔,刻画出人物的尊严。这个向导的戏不多,但是每一场都让人印象深刻。劳伦斯口渴了,准备喝水,他示意让向导先喝,向导摇头拒绝。接下来,劳伦斯把手枪送给向导作为报酬,向导拒绝了,说到了目的地再收。这揭示了向导是一个自律且有尊严的人。同样的尊严感,在大卫-里恩的其他电影中也经常出现。

这部电影在约旦拍摄,沙漠风光,让现在的大片也相形见绌。里恩,很少用布景,他喜欢用真实场景。

三、《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

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是大卫-里恩所拍的电影中最赚钱的一部。共计为米高梅赚了2亿美元。因为当时在苏联境内拍摄是不可能的,所以外景地选了西班牙和芬兰。

这部巨著的电影改编依然由罗伯特-博尔特操刀。但帕斯捷尔纳克是个诗人,并不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日瓦戈医生》就故事本身来说,充满了巧合与漏洞,这让博尔特十分抓狂,他说:“这是一个二流故事。”但是天才的里恩与博尔特最终找到了一个框架结构,把故事圈了进去。

他们设计了日瓦戈医生同父异母的弟弟–一个苏联的将军,到工厂去找日瓦戈医生与拉拉的私生女。故事从将军寻孤开始,最后终结到认孤上,形成一个闭合的圆,并向前延伸了一小段。

《日瓦戈医生》的故事,整体来说比较黑色,里面不仅有“乱伦”,主题还是婚外恋,日瓦戈医生也不是英雄,而是一个被时代的风暴携裹着的有才情的小人物。他的悲剧,固然有时代的因素,但也是自己性格使然。假如他不骑马去找拉拉幽会,就不会被红军劫持走,从而妻离子散。

大卫-里恩的高超之处在于他拒绝一切感伤主义。事实上,里恩憎恨多愁善感。所以,在表达伤悲的时刻,他总是点到为止,绝不玩煽情。里面的人物尽管受到重重打击,但很少流泪。悲剧应该是激发人们的恐惧与怜悯,而不是赚得廉价的眼泪。亚里士多德的教导,大卫-里恩的信条。

这部电影贯穿道具是一把琴,日瓦戈的妈妈留给他,他又给了拉拉,拉拉又传给他们的女儿,琴在,神在,人虽去,不绝望。

大卫-里恩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绝望。影片最后,日瓦戈的女儿与男友走出厂部,来到大坝上,闸门打开,大水倾斜,势不可挡,气贯长虹。让人精神为之一震,万般颓唐,付诸水流。

四、《雷恩的女儿》Ryan’s Daughter

雷恩的女儿

《日瓦戈医生》让大卫-里恩成为盛极一时的大导演,大家关心的是,他的下一步拍什么。罗伯特-博尔特提议改编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哥俩都离过婚,也都娶过比自己年轻很多的女人,对破碎的婚姻感同身受。里恩接受了这个建议,但是提出,要把故事的背景改到爱尔兰。

剧本依旧由博尔特执笔,前后写了一年多。电影仅保留了福楼拜的故事框架,里面的人物和背景全都重新写过。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期爱尔兰一个海滨村庄,当时英国严厉镇压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片中描述的情况符合历史事实(例如抓住起义者绞死)。最大的不同是,包法利夫人遇到的是一个花花公子,她在出轨之后,钱也花光,走投无路,只好自杀。而影片中的女主人公Rosy,并没有自杀,反倒是他的情人,英国军官自杀了。

这部电影全部用70毫米胶片拍摄(类似今天的IMAX),场景全是在爱尔兰和南非的海滨取景,暴风雨场面,都是实景。这让在游泳池里掀起海啸的李’安们情何以堪。在拍片过程中,还发生过演员在风暴肆虐的大海中,被浪头打昏过去的意外。这部电影整整拍了一年。

上演之后,遭遇差评。《纽约客》记者对它嗤之以鼻(无独有偶,最近他们对《云图》也给了差评。)里恩名声一落千丈,从此居然告别影坛14年之久。

现在看来,《雷恩的女儿》是一部高水准的史诗巨作。里面包含了罪与罚、背叛与忠诚、受辱与救赎等多重主题。这是里恩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部。可惜我看的是配音版,以后我一定找原版来多看几遍。

片中Rosy与英国军官在密林中亲昵的画面,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情爱画面。而Rosy的丈夫Charlse,是我见过的精神力量最强大的银幕形象。在得知妻子背叛自己,目睹妻子遭受私刑,自己也被村民暴打之后,他没有自杀,也没有崩溃,而是提出分手,离开村庄,并提议把自己可怜的一点家私,分给妻子一半。Rosy虽然欲求不满,但是个敢作敢当的女性,他承认了自己的婚外情,并且用接受私刑的办法,为自己赎罪,展示了一个女人的尊严。最后,夫妻二人,在教父、傻子等村里仅有的好人的陪同下,在众目睽睽之下,叫骂声声之中,离开村庄,去往都柏林。

未知的生活在等待着他们。里恩,总是这样,在制作悲剧的时候,给人留出路,给观众留出路。

五、《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

印度之行

1984年,阔别电影界14年的大卫-里恩准备把E.M.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改编成电影。

说句题外话,历史上,阿拉伯的劳伦斯与福斯特是好友,劳伦斯回忆录的草稿,曾经给福斯特看过。福斯特生前拒绝把自己的小说「印度之行」搬上银幕,因为他担心小说中反应的英印关系会被人曲解和利用。直到他死后,版权持有人才允许拍成电影。大卫-里恩这次亲自操刀改编剧本,将一个不起眼的小事件–两位普通英国女士访问印度–拍成了又一部史诗。

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里恩进行大胆增删。最了不起的是第三幕是里恩添加的。女主角Adela,独自骑着自行车去逛神庙,看到男女交合的石雕之后,性意识被唤醒。这段戏非常重要,它一下子解释了后来山洞里发生的一切。而在福斯特的小说中,对于山洞里究竟发生了什么,Adela为什么起初会一口咬定Aziz医生性侵自己,也没有明确交代。在福斯特看来,这并不重要,英印关系才重要。

在里恩看来,山洞里发生了什么,十分重要。因为观众在这个地方无法接受模棱两可。他给出的解释就是,Adela的性意识被唤醒,她发现自己对Aziz医生有了欲望,但是知道这是离经叛道的,在山洞里突发了歇斯底里。

《印度之行》的主题是「连接」connect,文明之间,男女之间,朋友之间,万事万物之间,都需要连接。连接是困难的,却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部电影塑造的英雄人物不是Aziz,而是Richard Fielding校长和Mrs. Moore,前者竭力保护每一个人,后者以平等之心对待印度人。

这部电影主线看上去是Adela与Aziz等人的关系,实际上讲的是Richard Fielding与Aziz这对好朋友之间的友谊。

审判之后,Aziz脱下西装,穿回民族服装,俨然变成了一个民族主义者。他对Richard心存芥蒂,因为他以为Richard娶了Adela,当他知道昔日老友的妻子是Mr. Moore的女儿Stella的时候,他接来了内心的心结,与Richard重归于好。

在原作中,当Richard问Aziz“我们现在是不是朋友”的时候,印度人回答:“只要印度还被英国统治,我们就不是。”里恩,把这句话给去掉了。去得好。小说可以这么写,电影必须给观众满足与希望。

当两个好朋友告别的时候,结局略有悲伤,但不是悲剧。最后一刻,观众的愿望得到满足,但又非廉价的、被愚弄、被敷衍的满足。这就是大卫-里恩的史诗电影

大卫-里恩最后一部史诗电影是改编康拉德的《诺斯托罗莫》,可惜没等他完成,就去世了。电影史上又少了一部史诗。

Loading

镜头中的一年

Sunday, December 30th, 2012

又到了一年一度照片盘点的时间了,2012年的主题非常简单,育儿。我照片库中十分之九是儿子的照片。这一年,我跟他一起成长。

儿子的小手

这双小手,一年来一直拉着我向前走。我的朋友张广天说:“王佩啊,想尽一切办法把儿子养大,你就赚了。“

爷爷与孙子

我把这张照片设为电脑桌面,这是父亲夏天来看他孙子时,我悄悄拍的。一代人渐行渐远,一代人却朝我们走来,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学车

2012年,个人里程碑事件是考出了驾照。驾校就设在拘留所旁边,每天练车的时候,给人以警示教育。在这边不好好学,早晚要到那边去学。

冯一刀与月小刀

上帝不能来到每个人面前,所以创造了朋友。一年来,偶尔跟朋友们小聚,成了浮上来透口气的最好办法。

老高

老高得遂所愿,开了一家牛二羊锅,这也成了我们经常聚会的地方。

内蒙

2012年,去了一趟内蒙。读了几百万字与内蒙相关的史料。

内蒙歌手

内蒙歌手胳膊上的纹身,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圣天之威的蒙古大印,所到之处,所有子民,服矣,惧矣。”

老蒋

去了两次北京,见了老蒋、张广天、牟森、欣燃等一群朋友。

路过人艺

路过人艺,大小剧场都一样红火。

同学聚会

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不管混得是否如意,老友见面足以乐而忘忧。

同学的孩子

同学的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在她们母亲飞奔过的操场上继续飞奔。

远离这个城市

说声再见虽然很容易,但是这个城市将始终尾随着你。没有渡载你的船,没有指引你的道路。

圣母

夜色已降临,先知的手在墙上写下神谕。

shaiese

2012,最难过的是,有朋友已经永远地离去。

飞鸟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邹劲光

2012,最难忘的是,有朋友总是在急难时,给予最及时的帮助。

张远帆、杨婷夫妇

2012,最欣慰的是,有朋友跟心上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期待来年

无论如何,我们还有一样宝贵的东西叫期待。

Loading

手绘电影海报–失落的艺术

Sunday, October 21st, 2012

浙江图书馆每逢周末开放的假日书市是一个神奇的所在,那里可以10元钱买到一套商务印书馆绝版的《判断力批判》(上下册),也可以5元钱买到1981年出版的《优秀戏曲剧本奖》,如果愿意多出点钱,可以买到在中国印刷的外文版书籍、画册,我曾60元买过精美的NIV版2011新版《圣经》。昨天媳妇在那里看到一本画册The Art of Drew Struzan,最后以100元拿下。

回家翻这本画册我才知道,我所看到的印象最深的电影海报和DVD封面,像《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印第安纳琼斯》、《星球大战》、《哈利波特I》都出自Drew Struzan之手。他是最后一个电影海报手绘大师,代表着一门即将消失的艺术。

这本书的序言是《肖申克的救赎》的导演(同时也执导过《绿里奇迹》、《迷雾》)Frank Darabont写的。他说,现在电影界被一群不懂艺术为何物的白痴所霸占,他们喜欢电脑生成的海报,而对于手绘艺术充满傲慢与偏见。很多制作人说:“我们经过市场调研发现,观众觉得手绘海报已经过时,他们更喜欢电脑海报。”但是Frank Darabont反诘:你所说的市场调研在哪儿?我和我身边的朋友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制片商,拿着一张手绘一张PS的海报,让我们选择。所谓市场调研,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而已。

Darabont总结道,如今用电脑制作的电影海报,基本跳不出两种类型:一、主角率领配角呈雁阵型,直勾勾看着你。二、主角率领配角排成一行,直勾勾看着你。

而电影海报,从默片时代开始,就是代替电影说话的一门艺术。手绘海报里有一种剧照和定装照所不能替代的美。拿《绿里奇迹》这部电影来说,原始的海报是一张汤姆-汉克斯的大头照(如下图)。

这张海报除了告诉我们汤姆-汉克斯在剧中扮演一个帅警察之外,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遑论审美。Drew Struzan在设计它的十年纪念版DVD封面的时候,则对整个电影做了概括(见下图)。

那只剧中跟汤姆-汉克斯活得一样久的老鼠,不能不包括进去。光,是绘画的生命,Struzan选择了影片结束时教堂里那道辉煌耀眼的光。再看汤姆-汉克斯的表情,可以用弘一法师的绝命书来概括–“悲欣交集”。

Drew Struzan生于美国,幼时家贫,大学考上艺术学院,导师问他,你是学纯艺术,还是学插画。他问二者有什么区别。老师说:纯艺术呢,爱画啥画啥,插画呢,为钱而画。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插画专业,因为他需要钱。在囊中困窘的日子,他甚至只能用铅笔在卫生纸上画画。

他因为与人合作画了《星球大战》的海报而成名,成为美国最重要的电影海报画家。他的一切都是用画笔在画布上完成的。到了90年代,他的手艺受到电脑的冲击。他是这样看的。

我喜欢传统绘画的质感,喜欢混合着泥土的颜料、从树木提取的油彩、帆布和画纸。我喜欢用刷子、碳棒、水彩表达自己,我喜欢闻到绘画材料的味道。一幅画随着天光的变化,也变换着颜色,清晨第一缕阳光、黄昏最后一抹夕阳、夜晚壁炉的火苗,都会让你看到不同的色彩,这让我怡神悦目。我就爱看着它,拿着它,摸着它,闻着它,创造着它。我的禀赋就是通过这些有形的、易懂的、老旧的方式,让人们分享我的生命,我的心魂。手绘是我唯一的表达。

2009年,Drew Struzan宣布退休,我们再也看不到他画的电影海报。如今充斥影坛的,都是直勾勾盯着人看的主角和配角。一个时代结束了,一门艺术也要消亡了。

在中国,电影海报也曾经是手绘的天下,但不得不承认,那些手绘海报的水平非常低劣,带着明显的文革美术的特征。后来剧照一统天下,是啊,还有比陈冲粉嫩的脸蛋更具有吸引力的宣传画吗?所以,在中国不存在手绘电影海报这种失落的艺术。

我倒是想起了另一种东西,手写片头字幕。在国产老电影中,片头字幕都是书法艺术,如今几乎清一色都变成了电脑字体(方正还不快去告他们),千篇一律,毫无生气。但是谁又在乎这个呢?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感官刺激,而不是艺术。而以798为代表的现代艺术,不过是酒池肉林的抽筋版。

也许,我们不过是《绿里奇迹》里那只活得太长的小耗子。不合时宜,不懂与时俱进,被流行拒绝也拒绝这个流行的时代。

Loading

镜头里的一年

Tuesday, January 3rd, 2012

这一年过得真快,2010年12月31日-2011年1月1日,我和老婆参加了跨年诗歌朗诵会。在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大家齐声朗诵卡瓦菲斯的《城市》。

吾梦中好抓人

匆匆一年,有猫相伴。白菜头不是宠物,而是家庭成员。这一年,它带给我们太多的安慰、快乐、以及短暂悲伤后的惊喜。

我发现了杭州中轴线

这是一张很普通的照片,于我,却有惊心动魄的含义。2011年2月12日,站在杭州的中轴线上拍下这张照片。2个小时之后,一张辞呈已经打好。

老婆做饭被蒜吓了一跳

老婆做饭的时候,忽然一声惊呼,我跑出来一看,原来她发现了这头怪蒜。我把这张照片发到微博,被转得到处都是。这张脸虽然难看,但至少它不装蒜。

Bob Dylan Concert,  Shanghai, April 8, 2011

2011年最失误的两件事,一是花1380的票价到上海看了一场鲍勃迪伦的演出,二没有舍得去北京看凯文斯帕西的《理查三世》。

IMG_1185

这一年我以写作为生,除了给自己的杂志撰稿之外,还给报纸杂志写了181篇专栏,发表了26万字。如果这还不是专栏作家的话,那我不知道怎样才算是。

IMG_2480

这一年波诡云谲,我们平安走过。

IMG_2467

偶像的黄昏,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烟消云散了。

IMG_0162

大师一个个远去,留下众人的怀念或狼藉的声名。

无论峡谷,无论海洋,有你同在,就是天堂。4月一个明媚的早晨,跟老婆去看富春江。

有播种,就有收获。

IMG_1288

这一年,我们脚步匆匆。

IMG_1949

老婆走进产房的那一刻。

wangyuancheng

2011年12月15日下午2:23,儿子诞生。

baicaitou-rose

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Loading

暗恋与桃花源

Monday, December 12th, 2011

流霞剧社版《暗恋桃花源》

昨天,在杭州图书馆报告厅看了杭州师范大学流霞剧社排演的《暗恋桃花源》,这已是我第三次在现场看这出戏。第一次是十年前在北京电影学院看的学生剧社的演出,第二次是在杭州看的表演工作坊由黄磊、袁泉主演的内地版。至于本剧改编的由林青霞、金士杰、李立群主演的电影,更看了不知多少遍。同样一出戏,十年前之看与今日之看,心境已经大不同。简单地说,年轻时更喜欢看“桃花源”,如今更喜欢看“暗恋”。

杭州图书馆报告厅的舞台、灯光、音响和设备本来不适合用来演出话剧,这真是难为了流霞剧社的演员们,本剧最注重内心戏的“暗恋”部分被糟糕的音响削弱了演出效果,尽管这样,他们还是扛住了现场和时代的噪音,通过微弱的音响顽强地诉说。“桃花源”部分,因为动作较多,台词激情四射,可以抵消音响系统的不足。即便如此,我认为“暗恋”胜过“桃花源”。

“暗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0年代的一个夜晚,上海黄浦江畔,一对暗恋的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话别。在那个动荡的“大时代”,此去不是生离,就是死别,然而这对恋人却浑然不觉。他们畅想着未来,漫谈着故乡,像所有恋爱中的年轻人一样,对生活充满最温柔的想象。

40年后,台北一家医院里,江滨柳只剩下三个月的残生,他一生未了的心愿就是再见一次云之凡,为此,他刊登了寻人启事。不谙世事的小护士作为“暗恋”中最关键的一个人物,穿针引线,让江滨柳和他的妻子江太太,讲出各自的故事。

在本剧中,江太太一直是个被忽略的人物,我看了那么多遍,甚至不太注意到这个角色的存在。然而,这次看流霞版,我才注意到,江太太才是本剧中最悲情的人物。她嫁给文艺青年江滨柳,为他生儿育女,对他关怀倍至,但是江滨柳的心中一间密室始终向她锁住。江太太对小护士说:

“他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就是由一点孤僻。有空呢,就自己泡一杯差,我泡的他还不要。我也不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也不敢上去问。到后来,连小儿子都不敢去吵他。”

江柳重逢是本剧的高潮,然而剧本处理得异常克制。两人的台词加起来只有20句,但是每一句都敲打在观众的心坎上。围巾、辫子这些青春的象征,都被轻轻提起,轻轻放下。

江滨柳:我还记得……你留那两条长辫子。
云之凡:结婚第二年就剪了。好久了。

言简意深,文减事增,短短两句,道尽人间沧海桑田。

这20句台词还有一个特征,是理想和现实的交战,江滨柳总想激活青春的记忆,而云之凡总是把他拉回到现实里。

江:想不到,想不到啊!好大的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这小小的台北……
云:(看表)我该回去了。儿子还在外面等我。

想到本剧一开始,云之凡就一直说要走。

云:我真的要回去了。房东要锁门了。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都被细微的细节所干预与打断,在云之凡的心中,存在严谨的秩序感。

我认为全剧最好的对白,是江滨柳动情地问:「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时,云之凡的回答。

云:我……我写了很多信到上海。好多信。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

这是云之凡最感人的真情告白,然而,她很快恢复了理性。接着说–

云:我先生人很好。他真的很好。我真的要走了。

这就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本质区别。从儿子在外面等,到说出我先生人很好,说明云之凡彻底接受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她安然而幸福。而江滨柳一直生活在回忆与梦幻里。换句话说,江滨柳一直生活在不存在的桃花源,而云之凡则一直生活在武陵。

而桃花源部分,是笑剧,是欢场,是青春梦。有陶渊明的原作打底,加上一个偷情故事,这一部分怎么演怎么有。

暗恋和桃花源,放进一个戏中戏的框架:两个剧团抢同一块场地排练。本剧有一个很著名的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设计,背景的桃花林里有一块留白,原来此处一棵桃树被挖出来,单独放置到舞台上。这棵逃逸的桃树,也是本剧结构的一个象征。

剧中有三个闲杂人物,一个是剧务顺子,一个是拿钥匙的剧场管理员,一个是寻找刘子骥的女人。

刘子骥是谁?他是《桃花源记》中最后一段出场的一个人物:“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是寻找桃花源未果的人,那么这个看上去疯疯癫癫的女人,则是寻找寻找桃花源的人。这种迷离而多重的关系,让本剧增加了更多悲剧成分。每一次,当这个女人哭喊出“刘子骥”的时候,我的心都似乎被抽打了一下。

《暗恋桃花源》1986年创作并首演以来,已历经25个春秋,事实证明,这是一出站的住的戏,超越时髦,历久弥新。对比一下孟京辉夫妇的《恋爱犀牛》就可以看出,无论在主题、结构、内容、台词、搞笑、悲情等任何一个方面,《暗恋桃花源》都完胜。《恋爱犀牛》故事内核取材于《霍乱时期的爱情》,但深度远远不及原作。而《暗恋桃花源》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超越政治和文化的限制,它运用后现代手段,在一个更广的维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与爱恋状况,可以说是本土版的《等待戈多》。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暗恋桃花源》的编剧一直署名是赖声川,但实际上它是集体创作的产物,根据维基百科,其共同作者包括李立群、金士傑、顧寶明、劉靜敏、金士會、管管、陳玉慧、游安順等人。根据当事人的回忆,赖声川将众人之功划归自己名下,还引起过不小的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流霞剧社的灵魂人物–杭州师范大学黄岳杰老师,耕耘校园戏剧20多年,他身上有一种诗人气质和悲剧精神,《暗恋桃花源》是他和弟子们精心打造的又一校园戏剧精品。虽然学生们的阅历或有不足,技巧尚显稚嫩,但表演的真诚与顽强,令人感动。如果说不足的话,我个人认为,剧中的江太太不应刻意模仿台湾国语,布景不应该用投影。总之一句话,回归贫困,迈向质朴,在暗恋不得的人世,去寻找打败时间的桃花源。

杭州师范大学流霞剧社《暗恋桃花源》全剧首演录像(

Loading

一分钟搞清楚台湾总统大选三个候选人在讲什么

Thursday, December 8th, 2011

台湾网民用古老的ASCII码做了一幅漫画,让你可以短时间了解台湾总统大选三个候选人:马英九、蔡英文、宋楚瑜都讲了什么。

畅快淋漓,才气飞扬,让人忍俊不禁。好的政治家就是供人民批评讽刺的。

转自 http://disp.cc/b/281-2J9h

坏的政客是供人们在密室、在出租车上骂的。

(感谢网友台灣郎投稿。)

Loading

如是我玩Heavy Rain

Thursday, September 15th, 2011

声明:以白菜头的名义,我发誓,本篇绝无半点剧透,请放心阅读。

阳光明媚的早晨,男主角--建筑设计师、两个男孩的父亲正在房间里睡觉,你操纵他起床、洗澡,等候妻子和孩子们回家,室外绿草如茵,鲜花怒燃,这是每一个中产阶级梦寐以求的生活。

然而危机从来不会轻轻把你放过,从序幕开始,厄运就降临,随着操纵杆的震动,你的心也一起一伏,被命运推着走上了杀戮战场。

Heavy Rain(请看wikipedia条目),索尼ps3上的心理惊悚游戏,改变了我对视频游戏的固有观念,让我这个久不玩游戏的人,在电视前奋战10几个小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等到大结局出现,我内心怅然,若有所得,若有所失,感觉就像被一场暴雨冲刷了一样。

Heavy Rain是一款特别的人文类游戏,它的导演David Cage专门在法国成立了Quantic Dream公司制作这个游戏,在解释创作动机时,David Cage说:

在欧洲,我们不那么容易就满足,作为一个游戏,发一把枪,射来射去,是远远不够的。不仅欧洲>如此,在美国我也听到过游戏开发者说过类似的话:你瞧,我今年40了,已经厌倦了写那种拿枪扫>射的游戏。20岁的时候,写这种游戏时好玩,但现在我希望能写一点别的。我不再看20岁时的电 影,不再听20岁时的音乐,但我依然制作着同样的游戏。开发者们已经厌倦了,他们希望谈谈家 庭、政治、随便点什么,为什么不能在游戏中谈论这些东西?为什么不能?这简直毫无道理嘛。>(引文出处

这是一部事关父爱、责任与友情的游戏,它的确改变了传统角色扮演游戏打打杀杀、寻宝练级的模式,加入了很多生活化的场景。在这个游戏里,你要操作游戏手柄来:

  1. 带领儿子到游乐场,并哄他高兴。
  2. 为婴儿换尿布,并且用奶瓶喂奶(细节极其真实,喂完奶还要拍拍婴儿的背,防止他吐奶。)
  3. 为朋友包扎伤口,动作太重还不行。
  4. 用复杂的按钮组合,爬上险处。
  5. 突破重重迷雾,发现疑点。

当然,游戏中也加入了搏斗、射击、赛车等内容,但那都是为了情节的需要,绝非为动作而动作,这是与传统冒险射击游戏最大的不同。

Heavy Rain自推出以来,获奖连连,包括IGN, GAMESPY的2010年度游戏奖,第七届英国学会视频游戏奖。目前,全球销售量已经超过200万套。考虑到这款游戏售价不菲(大约$28),Quantic Dream销售额已达5000-6000万美元,这还不包括因为玩家买二手游戏而损失掉的1000多万美元。当然,Heavy Rain被当成二手卖的重要原因是不耐玩。

David Cage说,应该有很多的人尝试做这类游戏。

“不要写那种二战火箭手的游戏,那究竟是什么样子,你根本摸不着门道。说说你自己,你的生活,>你的情感,你周围的人,你喜欢什么,憎恨什么。这样整个游戏产业才能向前迈进一大步。我已经>厌倦了太空战士。”(引文出处

我也厌倦了太空飞船和机械战士,我被那些贯穿游戏始终的生活和情感的细节所打动:

  1. 女记者Mandison,因为患有失眠症,每隔一段时间要到汽车旅馆住一晚。
  2. 儿子对父亲爱搭不理,直到看到父亲玩转回旋镖,才破啼而笑。
  3. 老友相见,会拿出一瓶陈年的苏格兰威士忌。

这部游戏有多个情节分支,你的选择、战斗结果,将决定游戏的不同走向。那么是否意味着这个游戏可以重复玩下去呢? David Cage的观点是玩一次就够了,因为这就像你的人生一样,你只能选择一次,并且只有一个结局。

由于这种不耐玩性,使得Heavy Rain无法想《实况足球》那样常玩常新,造成了它的光盘保存价值不大,因此才频繁流落到二手市场上。

对于David Cage来说,赚钱不是第一位的,他心心念念要做深入日常生活细节,触动人情感的游戏,他做到了。

Loading

外行眼里的第54届世界新闻摄影奖

Saturday, February 12th, 2011

世界新闻摄影奖(World Press Photo),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声望最高的年度摄影比赛,在中国又称“荷赛奖”,原因是这个奖项是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独立机构颁发的,早期的中国摄影师很多都不懂英文,连字母认起来都困难,一个看是在荷兰的比赛就叫它“荷赛”,后来在中国的比赛就叫“华赛”,在连州举行的就叫“连赛”……甲A联赛……就是这么来的。

2011年2月11日第54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揭晓了。用一个字概括今年的获奖作品就是“血腥”,Grossy。如果外星人窃取了WPP今年的获奖画册,带回自己的星球,那么肯定连侵略的兴趣都没有了,因为从照片上看地球简直是个大地狱。

WPP的年度大奖颁给了南非女摄影师、获得过8次WPP奖的Jodi Bieber,作品是《被割掉耳朵和鼻子的阿富汗女孩》,说实在的,我不喜欢这张照片,看了太残忍、太绝望。(照片在此,慎入。

下面说说我喜欢的照片吧。

Screen%20shot%202011-02-11%20at%20%E4%B8%8B%E5%8D%8809.06.15

我最喜欢的照片是艺术与娱乐类第一名《练习大提琴的女人》。拍摄于刚果金沙萨,摄影师为爱尔兰的Andrew McConnell。鉴于我家媳妇也是大提琴爱好者,我准备在小院子里给她多拍一些练琴的照片,角逐明年的WPP。

Screen%20shot%202011-02-11%20at%20%E4%B8%8B%E5%8D%8809.50.17

其次是这张爱尔兰摄影师Seamus Murphy拍摄的朱利安-阿桑奇。它获得了新闻人像类二等奖。

Screen%20shot%202011-02-11%20at%20%E4%B8%8B%E5%8D%8810.08.31

生活类的照片中,我喜欢这张《沙发冲浪者》。“沙发冲浪”(CouchSurfing)是一个国际穷游组织,基本理念是,参与者在自己的城市接待外来者,让他们住自己家的沙发,赚取积分,以后自己到外地旅游,也可以睡别人家的沙发。我当初一听这个点子就觉得安全是个大隐患。一搜维基百科,果然,2009年英国利兹一名男子强奸了一个在他家借宿的“沙发冲浪者”,一名香港女孩。后来此强奸犯被判刑10年,但对这个项目的声誉打击很大。

Screen%20shot%202011-02-11%20at%20%E4%B8%8B%E5%8D%8810.00.29

如果说本届WPP的照片以悲剧为主的话,时事类荣誉奖就有一点喜剧色彩。获奖作品是《Google街景上的不幸事件》,就是Google地图在抓拍街景时偶尔拍下的不幸场面,有撞车,有打架。更多照片,请看这里

中国摄影师一直是WPP的常客,在房价飞涨的今天,这也是获得体制内二次奖励,快速解决住房问题的捷径。今年中国大陆摄影师的战绩不佳,只获得了一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

Screen shot 2011-02-11 at 下午09.22.19

突发新闻类三等奖是中国自由摄影师卢广的《大连漏油抢险》组照。以后中石油的庆功会上,不知是否会摆上这些照片。

中国摄影师牛光,以一张《玉树灾区喇嘛准备火化遇难者尸体》的照片,一般新闻类单幅二等奖,图片极其血腥,慎入

我不喜欢这张照片的诡异与恐怖,也不喜欢评委们试图赋予它的意识形态涵义。去年在香港听陶杰演讲,他说,西方媒体刊登的玉树地震的照片,全是喇嘛在救灾,扫一眼报纸,还以为达赖喇嘛建成了“大西藏”呢。喇嘛救灾是事实,但西方新闻媒体在报道议程设置上,能不能也兼顾事实的全貌呢?

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我第一反应就是,牛光的人才房黄了。后来一打听,人家这哥们在外媒工作,根本不在乎这一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