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白板报报道’

解读一份来自中世纪的官方声明

Friday, January 2nd, 2009

2008是神奇的一年,以艳照门开始,以裸聊门收尾。偏安于浙江一岛的《舟山日报》,因为出了一个跟女下属裸聊的部主任,一下子成了热门词汇。面对女员工在网络上的公开举报,舟山日报在08年快结束的时候推出一份官方声明。看着这份广泛转载的声明,我努力推了推眼镜,以确定日历上的时间不是公元1008年;我又使劲抽了抽鼻子,不但闻到了官僚主义的臭气,而且隐约闻到了火刑柱上人肉烧焦的味道。下面,让我们来鉴赏一下这篇奇文吧。

舟山日报社关于袁松华事件的真相说明

事件原由:2008年11月28日上午9点多,日报广告部员工沈某向社领导举报袁松华(系日报广告部主任,2008年1月聘任)对其性骚扰,举报材料为一封举报信、一张视频光盘。报社领导当即向报社纪委通报举报事项,要求纪委认真调查,按有关规定程序处理,并要求严肃办案纪律。

【解码】举报人去年11月28日提出举报,所谓“当即”通报,“当即要求”,不过都是些不传达任何有效信息的屁话。关键是看日报社接下来做了些什么。

调查经过:报社纪委为查清事实真相分别找举报人沈某、当事人袁松华和沈某丈夫前后8次调查了解,并找相关人员了解情况。沈某夫妻提出要报社开除袁松华或让其离开报社,离开舟山,达不到目的将向上级有关部门继续上告。12月10日,沈向市委宣传部举报,宣传部领导十分重视,专程派分管副部长前来报社听取情况汇报,并要求报社党委查清事实,严肃处理。

【解码】接到举报,舟山日报做了什么呢?声明中说,做了调查,前后8次,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8次怎么了,木子美还能一下子做12次呢?次数根本不重要,能够化解矛盾,摆平当事人才是关键。结果呢,舟报不但没有解决危机,还造成了矛盾升级。12月10日,女员工开始向报纸的爹地–当地宣传部举报。宣传部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事,于是要求舟报深一点,更深一点。

调查意见:经深入调查后,报社纪委认为,袁松华与沈某行为属通奸。其理由:一是首次发生性关系,是在男方家中。女方虽然应男方要求到男方家中安装电脑,但女方明知男方妻子长期在外,还在男方家中发生性关系,且当时未向有关部门举报。二是两人均承认多次发生性关系,时间持续长达近2年(首次发生性关系时袁松华未担任日报广告部主任)。矛盾爆发,是沈的丈夫于11月23日打开家中电脑时发现沈与袁两人不当关系引起。事后,在袁松华和沈某夫妻协商未果的情况下,沈才向组织举报。

【解码】舟山日报开始“深入调查”,却原来以前10多天的时间,都是在肤浅调查。这一查不要紧,居然查出一桩在宋朝可以杀头分尸摘心(就像石秀对潘巧云所做的)、在韩国可以判半年徒刑的弥天大罪–通奸。“通奸”这个完全可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语词,经过舟山日报的大力抢救,终于重见天日。

为什么是通奸,而不是强奸,迷奸,顺奸,合奸,也不叫“婚外情”呢?舟山日报自有一套逻辑。舟报说,女方虽然以安电脑的名义去的男方家里,但明知男方老婆不在,其潜台词是,女员工是奔着通奸去的。而且干完之后,又不向组织举报,那么更是通奸无疑了。官方声明特别强调,两人第一次发生关系时,男方还不是广告部主任,显然要排除上司对下属“性骚扰”的嫌疑。可是了解报社的人都知道,一个普通员工是不可能在两年之内提拔成主任的,况且是广告部这样的重要部门。即便当初两人地位是对等的,当男方提拔之后,两人的地位就发生了改变。两人发生性关系,哪怕双方自愿,男方都难辞其咎。

原因很简单,在工作场所,上司绝不能睡下属,师傅绝不应该睡徒弟,因为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任何正规一点的公司,像样一点的单位,上司搞下属一旦被发现,这个上司都会被无条件开除。除非搞女下属是《舟山日报》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我看不出举报人提出的“要报社开除袁松华或让其离开报社”有任何不合理之处。

从声明中看得出来,这个男当事人是一个极其没种的家伙。舟山日报就这么可贵,广告部主任就这么甜美,值得用做鸡巴的代价来换取吗?不管过去的是是非非,两人行好事,女方被丈夫发觉,作为一个情人也罢,性伙伴也罢,就应该勇敢承担起责任来。不需要你承认“逼迫裸聊”之类的指控,但引咎辞职总是可以做到的。

12月17日报社党委专题听取纪委关于袁松华、沈某一事的调查,根据纪委调查情况及处理意见,同意纪委的处理决定:袁松华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行为,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五十条及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给予袁松华严重警告处分。同时党委决定,为有利沈的工作环境,调任新的工作岗位;对沈进行批评教育。

舟山日报社

2008年12月30日

【解码】12月17日,距女方的举报20天之后,舟山日报终于拿出了处理决定。这个决定采取了各打50大板的做法,显失公平。既然男方是女方的上司,此事的责任男方更大,那么为了给予女方”有利的工作环境“,即使不把男方免职,也应该把他调离才对。但现在舟山日报试图保住中层干部,牺牲女下属,只能激起女方的更激烈的对抗。

更令人不解的是,舟山日报丑闻之所以在网络流传,就是因为女举报人对于这份12月17日的处理意见不满才造成的。作为对此事的回应,舟山日报在13天之后,又把原处理决定拿出来向全社会公布,这样只会更加火上浇油。面对一件并不复杂的私人恩怨,舟山日报的领导,反应之迟钝,处理方法之生硬,让这件男女私事迅速升级为网络热门事件,其执行力之低下,真够让人瞠目结舌了。

Loading

小朋友们心中最雷人的节目

Thursday, December 18th, 2008

上个礼拜天,月小刀和我到少年宫,给一群六年级到初二的小朋友上课,讲的内容是《如何做新闻调查》。一下午教了两个班,在集体看视频短片的时候,两个班学生的喜好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他们最喜欢《记者暗访刘亦菲的老邻居》,其次喜欢《轻生者拉着女记者跳楼》,对柴静的《虎照疑云》也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在讲完了名侦探柯南、哈利波特、正龙拍虎、柴静打假、日娜雷人的故事之后,我们让小朋友做新闻调查练习。

最后我们给大家《做操的理想境界》,然后让一个同学扮演这个最牛的做操者,其余人以记者身份采访。作业的要求是,把采访的内容以新闻联播的方式播放出来。

一听“新闻联播”四个字,小朋友们一致抗议,有个小女孩说:“饶了我们吧,太雷人了!”我还一意孤行放了新闻联播的片头曲,结果有好几个小孩捂住了耳朵。最后,我不得不向他们妥协,改成放《新闻调查》的片头。小朋友们说:“这还差不多。”

这让我大惑不解。因为对于成年人来说,尽管不喜欢新闻联播,但是解构恶搞它还是一件很解气的事。我们报社好多次内部晚会,都模仿新闻联播说事,台上演得倾情投入,台下看得如醉如痴。然而,对于这帮内心还没受污染的小朋友来说,连搞它的兴趣都没有。他们倒是乐意在游戏中扮演校长、家长和教育部官员。

这让我想到,所谓恶搞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喜欢,是一种抬举,是一种深度的麻痹与中毒。当我们津津有味地模仿那些一本正经的节目,尽管动机是嘲讽和搞笑,而事实上是一种深层的崇拜心理在作祟。我们打内心欣赏这种高高在上的、斩钉截铁的舆论控制权。

思想控制是一种暴力,当我们痛恨这种暴力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想过,我们虽然是暴力的受害者不假,但也是这种暴力的旁观者,有时甚至也是施暴者。

而我们班上的孩子们是没有这种心理的,所以,他们才痛痛快快地表达出对新闻联播的讨厌,如果能将这样的单纯心保持下去,他们就会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真正的希望。

赤子不绝,中国不亡。而我们的心只要还有一天没有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我们就一天不得进天国。

Loading

杭州地陷报道的媒体表现

Monday, November 17th, 2008

杭州地铁工地陷落,是老百姓的灾难,决策者的恶梦,却也是媒体传递信息、报效公众的大好机会。虽然人不在杭州,但我时刻关注着媒体报道的进程。

这次事故发生突然,影响巨大,立即成为中文各大门户的头条,捂是捂不住的,除非把所有的机房的电闸都拉掉。

既然盖子必须要揭开,那么不如允许自己的记者去采访,这样至少还可控一些。杭州的各个媒体迅速抓住这次机会,滚动记者派上了用场,本地网站的实时报道,立即被新浪、网易不费一并一蛋转载到其专题之中,并化作滚滚的流量,让杭州的曝光率创下历史新高。

据刚才载我的出租司机说,杭城的广播连续不断地滚动报道,并且请目击者现“声”说法,可以说,当之无愧地成为与网站并肩作战的第一媒体。而报纸呢?可怜的报纸,只有到了事发后周日凌晨,才能报告昨天的消息,而自选动作与规定动作如何平衡,成为考验媒体老大们胆识的试金石。

刚才看到滚动新闻的同事,从周六下午到现在,他们一直分批在事故现场值守,王小街已经24小时没有睡觉。

再看周日的本地报纸。当日只有四个版的《浙江日报》,篇幅最少,只在头版左下做了一篇千余字的稿子,没有图片;《杭州日报》头版配图报道,并且在二版做了滚动报道。

讽刺是五份都市类报纸,头版全部都是同一个广告:“银泰,生日快乐!”,大红大紫,快活喜庆,与灾难新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许无可谴责,因为事发为周六下午,而广告合同在此之前肯定早就签订了,契约社会,按合同来。但是,《都市快报》头版,夹在灾难新闻与广告之间的一条关于鸡的新闻,却让人难以忍受,莫非快报跟鸡也有个约定吗?

从新闻内容上来讲,《今日早报》跨版三维剖面图,非常直观新颖,在读图时代,可以打90分。而我所看到的其他报道,都过于细碎,没有整体感。

所有的媒体都回避了老百姓最想问的几个问题:

一、究竟死了多少人?官方数据把死亡和失踪分开计算,是不是在玩概念,

二、事故原因到底是什么?当然微观的原因需要进一步调查,但是宏观的原因有没有,是不是因为“大跃进”式的仓促决策、大干快上造成了这次悲剧?

三、杭州一号线全面开花,这类悲剧会不会在其他路段再现?进而,杭州土质是否适合建地铁?这次灾难对正在建设的杭州地铁有什么影响?

四、谁要对这一事件负责?追究到哪一级别?

我们知道,在现行的体制下,作为党的喉舌的媒体不太可能把上述问题清单,列入报道内容之中。但是,作为新闻记者应该心里带着上面的问题,争取多透露一点点事实,以便让公众作出判断。

需要提的是,我买了周日的《南方都市报》,它的头版是一张震撼的照片,特大的标题:杭州地陷。此刻,我真的被这样弘扬正义的媒体给感动了,这种感动还会再持续下去,如果我没有阅读它的两版内文的话。南都的文章,还是用了新华社和“钟欣”(SHE?)的稿子,依然是零碎的流水帐而已。

你不在现场,你没有24小时不睡觉,无论摆多么酷的POSE,你都只是一张山寨版的《纽约时报》,你都比不上本地老大娘在广播里一声“唉哟”所传达的信息更多。

当然,这不是责怪南都,如果没有自己的记者,只能选择最合适的消息源,就连BBC也不得不转载新华社的消息,看着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杭州地铁工地坍塌已造成3人死亡,我马上一愣,以为新华社在BBC大楼里开设了分社。

Loading

一次马马虎虎的演讲

Thursday, September 11th, 2008

承蒙月小刀抬举,昨晚我跟冯一刀被邀请到他们公司,给全体编辑讲课。冯一刀先讲,题目是《如何做网站编辑,他讲得妙趣横生,听众听得津津有味。

接下来我讲《如何做一个财经编辑》,时间约1个小时,我准备不充分,讲得也马马虎虎。以下是讲稿大纲,登出来,供大家一笑。

如何做一个财经编辑

主讲:王佩

一、问题分解

3、如何做一个财经编辑
2、如何做一个新闻编辑
1、如何成就一点事业

二、成就事业的三大要素

1、AMO模型:
Ability 能力
Motivation 态度
Opportunity 机会

2、三者缺一不可,A和M都是可以改变的,不能抱怨没有O。

三、如何做一个新闻编辑

做新闻编辑最重要的是要熟悉非虚构写作。

1、非虚构类写作(Non-fiction):是一种叙述“事实”而不是虚构故事的文体。

2、国外图书一般分成三类:
• 虚构类(Fiction):主要是小说
• 非虚构类(Non-fiction):历史,传记,新闻报道,特写,报告文学等……
• 建议类(Advice):生活、居家、休闲、成功学等等

3、非虚构写作的要求

• 事事都要有证据(Evidence)。
“有多少报道,就有多少质疑。”

• 不要用小说家的笔法。
中国记者用小说家笔法写的新闻: “凌晨两点,王老汉披上棉袄,走出房门,来到池塘边。他点起一袋旱烟,望着承包的3亩鱼塘,想到今年会有个好收成,他嘴角泛起微笑。“终于可以给儿子娶个媳妇了!”他想。这时他不知道身后草丛中,一双罪恶的黑手已经搬起一块石头,朝他的脑袋砸下去。”

普利策获奖新闻:“她和两个女儿(在被害之前)曾游览了动物园,她们看到斑马、大象,欣赏孔雀开屏。这一切可以从她们死后相机中留下的照片里,得到印证。”

• 不要乱抒情。(例子略)

• 不要轻易下结论。
有时,没有结论就是最好的结论。

四、如何做一个财经编辑

• 学会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例如:看待周正龙和他背后的造假官员,不能只做道德评判,要分析中国的财政体制,是这种体制为林业部门造假提供了动力。

• 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善于探索和发现

Levitt的:研究:毒贩子为什么要跟妈妈生活在一起?

• 核实数字与事实
撒谎是人类的天性
核实是编辑的天职。

• 善用图片
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
但要当心图片=图骗?

• 最重要的是,多学习!

500星推荐:《经济学人》中文版(http://www.ecocn.org/wordpress/)

谢谢大家!

Loading

“新新闻”的四大特征

Friday, July 18th, 2008

汤姆-沃尔夫(Tom Wolfe )是“新新闻运动”的创始人。所谓新新闻运动,是世界山河一片红的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把文学手法引入新闻写作的运动,代表人物除了老沃,还有Truman Capote, Hunter S. Thompson, Norman Mailer, Joan Didion, Robert Christgau等人。

新新闻不是小说,因为它遵循非虚构写作的基本特征。按照老沃的说法,新新闻写作有四大特征:

1、只要有可能,就是用场景来讲故事,而不是用传统的历史叙述的方式。

2、完整的对话(记录对话和演说,而不是频繁引用和转述。)

3、第三人视角(每个场景都通过特定人物的眼睛来呈现。)

4、记录日常生活的细节,比如:行为、财产、亲友(这揭示了人物的生活状态。)

延伸阅读:老沃的访谈

新新闻的代表作之一:Grooving in Chi

维基百科中关于老沃的词条

Loading

独立在路上

Friday, June 13th, 2008

10-smashing-mountains02

一天跑了4座工厂2座山,拍了300多张照片。第一次发现,每张照片都舍不得删。

不是自己拍得有多好,尽管窃以为技巧略有提高。重要的是我在现场,这是任何奇技淫巧所不能代替的。

从此以后我要独立上路,独立拍摄,发回独立的报道。

02-hands

详情请看明日报道,今夜属于足球,属于荷兰和罗马尼亚。

Loading

震区,那永不消失的电波

Wednesday, June 11th, 2008

telephone
(马达 摄影)

【白板报报道】

几名志愿者在灾区支起一口卫星锅。从此,电话通了,每天从早到晚排队来打电话的人络绎不绝;互联网通了,政府和志愿者靠它现场办公,指挥协调救灾。连军方和武警都借用他们搭建的通讯网络,并派哨兵为这口锅站岗执勤。

他们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

他们做的事为什么对灾区那么重要?

请听马达为你讲述《震区,那永不消失的电波》。

马达返回杭州后,一位军医给他发来了这样一条短信:

你们走后三江人民非常想念你们,他们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谈论着你们:他们背后一定有秘密财团支持……,否则哪来这么大的气势和高级技术。

5月14日,汶川大地震过后两天,马达飞到成都。

作为一名越野车手,他此行的目的是到灾区帮忙。路都断了,该是四驱车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吧。到了之后他才知道,那里的道路,甭说四轮驱动,坦克都没用,废墟压在路上,有三层楼那么高。

在灾区的头一个礼拜里,他做了不少事,比如参加志愿者的车队,运送各种救灾物资等,但是比起他之后做的事,这些可以略去不提。

5月21日,他通过朋友得知,汶川有个叫三江的小镇,军队一直没有开进去,通讯一直中断,当地居民不得不跋涉两天赶到都江堰来打电话。

马达一下子想起,朋友在成都有一套卫星IP电话设备,是北京一家公司赞助的,这下可算派上用场了。

他们带上设备,赶赴灾区。在距离三江4公里的地方,堰塞湖挡住了去路。他们不得不背上器材徒步翻山绕道前往。

跋山涉水

三江是个神奇的地方!走南闯北的马达说这话的时候,眼里闪烁着神采。

那里的学校,没有一个学生伤亡。大地一晃,老师就带着学生疏散到操场,人人蹲下,双手抱头。没有长期的演练,做不到这么整齐。

在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家书抵万金,在互联网时代,电话价值几何呢?当地人派出代表,带着写满电话号码和留言纸条,赶往都江堰。

当马达、老蒋、小马等人把卫星锅给支好,三江的神经中枢恢复了。

这套系统不但可以打每分钟只要8分钱的IP电话,还可以接驳无线路由器,让政府部门、救灾人员的电脑上网。

第一位打电话的是从汶川县城赶来就在的女干部,她兴奋而羞怯地用这套系统说:老公,我爱你!

第二位是位向阿坝的亲戚报告自己孩子死讯的藏族妇女。

三江人排队来打电话,帐篷内50度的温度,但是三江人没有一个打赤膊,也没有人插队,这让马达很惊讶。

他对镇长说,看来您治镇有方啊。镇长秘而不宣地一笑。

马达跟镇政府商量,让铁军来打电话,向家里报个平安。军人们不肯,经过再三邀请,首长答应了。

天开了口子,大雨倾盆。铁军战士8个一组,来到通讯站。

这是开赴前线以来,他们第一次跟家人通话。

卫星搭建的局域网,让几十台笔记本开始工作,镇政府还用一台线路接上了传真机。救灾材料,统计报表,乃至直升机的空投地点,都用互联网来传输。

空投

夜深人静,蜡烛点燃,这里成了一个烛光网吧。

IP帐户没钱了,马达在网上发布了一个帖子,顿时4000块钱充了进去,而200元,就可以打一天了。

等移动的救援车到达的时候,这里的灾民已经不再用电话报平安,而是用它来联系生意了。

卫星锅不小心被碰了一下,信号中断,抢修6个小时才恢复,此时,所有在三江的人们才意识到通讯的重要。

当中国移动的车驶入三江,马达他们知道,告别的时候到了。

他们在自己还没有变成鸡肋的时候,选择了撤离。

留下的是少数人的猜测与多数人的怀念。

当历史变成传说,传说变成神话,人们是否还记得马达和那一口锅。

hostel

马达回到杭州,赶上梅雨季节,在灾区都没有沦陷的汽车,陷到烂泥里。

家里断网断水。

一个救灾回来的志愿者,在自己的家门口成为了灾民。

截至白板报发稿为止,马达还把自己临时安置在一家青年旅社里。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