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文艺批评’

品三国在月饼界是个创新

Friday, August 11th, 2006

这是宁财神《武林外传》里一个段子。大嘴要参加一个月饼大赛,就把月饼做成奇形怪状,并且点上胭脂。正得意间,一位老板过来对他说:你这个在月饼界算是一种创新,可是在我们馒头界,大家早就这么做了。

易中天的《品三国》确实好看(当然我指的是电视,不是书,演讲变成书,好比冻虾解冻,总免不了流一地水。)易教授学跨文史美,又具有幽默感和表演天赋,看他讲三国,确实是种享受。窃以为,《品三国》是继美剧《LOST》之后,最好看的电视节目;易中天是继林语堂、陈景润、刘再复之后,厦门大学少数为公众所知道的人物。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易中天所讲的内容观众听起来很新鲜,只是在月饼界新鲜而已。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异同,在馒头界早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我手头有一本《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江苏古籍出版社),整理者是许盘清、周文业。为了淘这本书,我在书店翻腾了一个多小时。这本书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相关章节对照排版,哪些是文学,哪些是史实,一目了然。在正文之前,编者把两个三国做了详细对比,并按章回做了一个大表,把每一回的真实系数、虚构故事、虚构人物,列得清清楚楚。读了序言我才知道,把两个三国对照研究,并不是件轻松的活。为做这个工作,编者先把纪传体的《三国志》整理成编年体,原书加上裴松之的注释,共有80多万字,整理起来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编者也几欲吐血。最后这件事终于做成了,真不容易!

另外我在超星图书馆上发现,对三国中的史实、谋略、甚至社会心理研究的书不下数十种。像刘文忠刘元煌所写的《“虚实”话三国》,其翔实生动,不亚于易中天的讲座。这里还不得不提王小山的《亲爱的死鬼》,虽然这本书用的是文学乱弹手法,但对三国人物心理的洞悉,比易中天先生还要高很多呢。

说句易中天FANS们不爱听的花,品三国里的“发现、洞见”不过尔尔。当然易中天的横空出世对这个浮躁的时代还是有很大贡献的,他让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隔膜已久的人,发现了一片新大陆。好比丹布朗一部《达芬奇密码》掀起了西方世界的读《圣经》热潮,《品三国》也让中国人激发出对三国历史和小说的浓厚兴趣。

在人人都追捧月饼、抛弃馒头的今天,把馒头界存在多年的知识,引进到月饼界,也算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Loading

《疯狂的石头》影评(未看煽动版)

Tuesday, July 11th, 2006

看了老罗令人肉麻的煽动帖,我挑了一个炎热的傍晚,准备一个人去看这部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喜剧。

路上太热,走进一家常去的碟片店,听到老板跟一个顾客的对话。

老板:疯狂石头怎么样?
顾客:没有说的那么好。
我: 比《寻枪》好吗?
顾客:当然比《寻枪》好。
老板:比《大腕》呢?
顾客:也比《大腕》好。

我跟老板惊呼了一声:靠,那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三个小时后,我从电影院走出来。如果再遇到那个顾客,我会揪住他的领子,说:

你这个骗子!《疯狂的石头》明明比所有的国产喜剧都好!!

Loading

黄健翔该不该下课

Tuesday, June 27th, 2006

黄健翔该不该下课

(新传体育www.nusports.cn独家专稿,请勿转载。)

文/红心杀手

“黄健翔疯了!”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比赛结束时,我收到好几个朋友发来的这同一内容的短信。黄健翔在直播最后三分钟的那一阵声嘶力竭的呐喊,注定会成为球迷争议的话题。

小黄一声吼,电视抖三抖,他的行为也立即在网络上引起里氏6.5级的地震,“挺黄”和“倒黄”之声不绝于耳。支持者说:他是个真汉子,是国内罕见的个性解说员。反对者却认为,黄健翔利用媒体公器,歇斯底里地抒发自己的球迷情绪,把个人意志强加给观众,同时干扰了观众周围家人邻居的休息。他们还批评黄健翔呼喊了“意大利万岁”,是在传播足球殖民主义哲学。更多的人在揣测:黄健翔会不会因为这个事件而失去央视足球评论员的工作?

我认为,黄健翔不应当下课!

虽然他在解说的时候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把个人喜好不适当地带入到现场报道中,但他的嘶吼除了噪音大一点之外,对公众并没有什么危害。他没有传播种族主义,也没有散布违法或不道德的内容,更没有危害社会善良风俗。他不过是表达了一个意大利球迷的激动情绪。

至于喊出“意大利万岁”,更不应当被定性为立场原则错误。因为在足球比赛中,我们习惯用国家名来指代一个球队。退一步说,即使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他也没有大错,事实上,我们可以喊任何跟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万岁。“万岁”不过是指活得长一点而已,难道我们希望跟中国友好的国家都早日灭亡吗?

黄健翔有没有违反新闻人的职业操守?我认为,违反了。我们知道,新闻的准则是公正和客观,新闻人应该以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所达到的最高水准,向公众报道事实。比赛过后,我迅速浏览了西方媒体的报道,英国的《卫报》、《泰晤士报》、《太阳报》还有路透社、美联社的记者都认为,裁判在比赛补时阶段判给意大利队的点球是有争议性的。黄健翔解说的时候肯定看不到这些报道,估计也没有仔细观看赛场当时的情形以及慢镜头回放,他被激动情绪完全控制了,在这段激情嘶吼的时刻,他误导了部分球迷和观众。换句话说,虽然90多分钟内他是尽职的,但在最后几分钟里,没有做一个解说员应该做的事。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他应当下课呢?也不应当!

电视体育评论员跟记者有本质的区别。记者的主要作用是把事实告诉公众,而电视体育评论员的作用是利用自己对一项运动的理解、判断,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观众。首先,比赛是通过电视直播的,每个球迷都会有自己的判断,评论员的观点可以采纳,也可以不听;其次,即使观众当时受了评论员的误导,在事后也会通过其他媒体的报道重新估量。黄健翔三分钟失职,不能否定他足球评论方面的能力和他在世界杯期间的工作表现。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慢条斯理、温温吞吞的解说,我们也习惯了老老实实、中规中矩的解说员。黄健翔声带的大功率震动,确实是一个意外。但我们不能用诛心之论来批斗他,否定他,甚至鼓励有关方面封杀他,因为那样做将意味着我们在割断自己的喉咙。

Loading

编剧不是人干的活 导演绝对是牲口干的活

Saturday, June 10th, 2006

情景喜剧拍到最后拍成了情景悲剧

看之前,你必须同意:1、不许骂;2、不许吐。

好的,我同意

靠,我不同意

Loading

巴尼奥尔的喜剧《托帕兹》

Tuesday, April 25th, 2006

前些日子在旧书摊,三块钱买了一本《巴尼奥尔喜剧选》。81年上海译文出版,定价0.79元,里面还有一张旧发票。闲来无事,翻开一读,不是一般的好!

巴尼奥尔(1895-1974),法国戏剧家。擅写喜剧,语言诙谐泼辣,骂人不吐脏字。对权贵、奸商讽刺辛辣,入木三分。

《托帕兹》是他的代表作。首演于1928年,巴黎。

托帕兹是一个寄宿学校的老师,为人正直,善良、礼貌、有点懦弱。他对惟利是图的校长既厌又怕,对学校贪婪、跋扈的管理方式甚为不满。他爱上校长的女儿,听从同事的建议,鼓足勇气求爱,得到的却是一个耳光。后因不愿趋炎附势造假成绩单,被校长开除。

托失业了,去给参议员的二奶絮齐的侄儿当家教。恰好参议院跟絮齐二人,搞了一个捞钱的项目--推广扫路车。红顶商人需要一个傀儡出面张罗这事,于是连蒙带骗把托帕兹拉来入伙。

托帕兹暗恋高贵的絮齐,絮齐利用了这点,让托成为自己赚钱的工具。托饱受良心折磨,几次欲罢不能。

渐渐地,托看出了门道。一个人学坏并不难,只要他乐意。他的性格逐渐改变,他成为这个腐败社会机器的一个齿轮,而且是个大齿轮。他最终把参议员给甩掉,把业务独吞,建立了自己的腐败网络,并且使絮齐成为自己的二奶。

托的同事来拜访他,他三言两语就把同事说服,成为他的秘书。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巴尼奥尔在这出戏剧里,对金钱、权利、腐败、媒体毫不留情地揶揄和讽刺。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而后又唏嘘不已。

外国很多所谓的喜剧家都是浪得虚名,迪伦马特就是一个。他的《弗兰克五世》笨拙而愚蠢,他自己哈哈笑了半天,观众一点共鸣都没有。

而我们可爱的巴尼奥尔不是这样,他的喜剧,情节紧凑,跌宕起伏,语言机智幽默,还略带一些黑色。

比如,第一幕中,学生家长抱怨校园操场太小。

托帕兹:……这个院子在您看来大概小了一点,可事实上,因为我们的校规,院子就显得大了。校长大人注意到,一个奔跑的学生占用的地方要比一个静止不动的学生大得夺,因此,它禁止学生玩任何运动的游戏。于是,院子就显得大了……

参议员明知道扫路车推行起来,清洁工人就会失业,但为了自己能捞钱,他却说这样做是为了把清洁工从原始的、脏兮兮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这论调听起来是多么熟悉啊!!

托帕兹干上腐败生意之后,媒体当然心知肚明,于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媒体代表去威胁托,索价25000,报道可以不发。结果,参议员一分钱也没花就摆平了。

托帕兹得出的结论是--

托帕兹:这份报纸,满口仁义道德,却只要25000法郎。啊,钱,你不知道它的价值。……如果我要一幢新别墅,让报纸吹捧我,或者跟一个女人睡觉,难道我能用请求、忠诚和美德来换取吗?只要把这只保险箱打开,然后说一声:“多少?”

这话骂得真狠!说实在的,作为一个办报纸的人,看了这一段,我的脸都火辣辣的。

实际上,用批评报道要挟被批评者,用揭黑新闻来威胁造黑厂商,是目前多数媒体用来拉广告的重要手段!!谁黑啊!其实大家一样黑!!!

托帕兹当老师的时候,教室的墙上写满了格言,什么“金钱不能带来幸福”,“名誉重于金钱”、“贫穷不是罪”等等。刚开始,托还很相信这一套,后来,他终于大彻大悟了!

托的同事说:“我无法得到这些物质享受,但这些享受都是低级趣味的。”

托帕兹:又是一个让人自慰的玩笑!有钱人对读书人是宽宏大度的: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学习的乐趣、工作的荣誉、尽职尽责的神圣快感;他们只为自己留下了第二流的乐趣,比如鱼子酱、烤鹌鹑、劳斯莱斯轿车、香槟酒,还有那危险的休闲生活方式。

一记耳光,打在那些鼓吹安贫乐道的道学家的脸上!

同事急忙辩解,说自己很幸福。

托帕兹说:如果你梦享受到人类的进步文明,你可能会更幸福1000倍。

托帕兹还说,你看到过一个女人喜欢贫穷的男人吗?即使在原始社会,女人的目光也停留在身强力壮、分猎物最多的男人身上。

看透世事的巴尼奥尔,让人大呼痛快之余,又感到那么一丝悲凉。

这个世道还有救吗?

Loading

人多势不众,虚火不是火

Wednesday, November 2nd, 2005

《南方周末》9 月份,做了“上流社会大战”的头版头条,当期在市场上非常畅销。而一些《南方周末》的老员工,却为这份报纸的堕落而叹息。在MSN上,我对浪打郎说,发行量增加了,市场扩大了,你们应当高兴才是啊。当时浪打浪甩过来一个问题,把我问蒙了--“我问你,什么叫市场?”我答不出来,请他公布答案。他说--市场就是拥有一批成熟、稳定的读者!

这话,我越想越有道理,对于媒体来说,很容易被市面上的假相所迷惑,明明是引来一批跟风的看客,还认为自己办的多么成功呢。

最近[泡网]江湖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再次印证了浪打郎的话。泡网的流量虽然比不上猫扑、天涯,更比不上百度贴吧,但有一批成熟、稳定的网友,他们散步在实业、传媒、文化、IT各个角落,其影响力在国内屈指可数。有数不清的人在泡网结识了朋友,找到了工作,讨上了老婆。就在前几天,泡网的速度突然变得奇慢。网管认为遭到了攻击。因为当时网上就“八分斋调查陈易事件”争得不可开交,泡网的表现难免会得罪一些不辨是非得小孩。

11月1日,真相大白,原来不是什么“黑客攻击”。一位叫赤雪的网友,出于好意,于10月16日在江湖发了一个帖子:

无尽的爱(神话主题曲)- <2285 byte(s)> 赤雪 2005-10-16 13:28:57 (96828)

当你用百度搜索“无尽的爱(神话主题曲)”时,这个帖子列在搜索结果第一位。目前的点击量是105354,这是泡网有史以来点击最高的帖子。

这说明,在过去的半个月内,有大约10万的网民来到泡网,只为了找到这首歌。

这让我想起,大约在2001年,《南方周末》登了一篇关于泡网的报道,结果,泡网服务器几乎瘫痪。不容否认,这些接踵而至的网民中,有的会在泡网留下来,成为成熟稳定的用户,但付出的代价是原有用户感到极大的不便……这跟《南》的那个头版一样,虽然一时发行量上去了,但令原来的读者深感失望,从而最终还是损害了媒体的利益。

从这个意义上讲,流量也好,发行量也好绝非越大越好。联想到,收视率一票否决制的做法,近年来也受到广泛的质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媒体有专攻,有取舍,人多势不众,虚火不是火。

Loading

不得不佩服把客户当爹的人

Tuesday, October 25th, 2005

《中国经营报》办了个《商学院》杂志,经常附赠一些书摘小册子。无事闲翻,看到一个国际级广告公司的人讲他的生意经。

他的观点就是,要对客户无限好。他举了个例子,一次在飞机上,遇到一个老客户。客户在看书,问他有没有黄颜色的笔,划线用。

他没带,就找来空姐,空姐忙活半天,终于想出一个办法。飞机上有哄孩子用的玩具包,里面果然有一套颜色笔。

前后花了7分钟时间,搞定了。这位仁兄洋洋得意地说,若干年后,当客户面对他的时候,依然会记得那个飞机上画黄笔的遥远的下午。

我想,如果不是他客户,而是他爸爸要黄笔,不知道他肯不肯这么卖力。

把客户当爹的人,不得不让人佩服。不过话说回来,殷勤的人若是狠起来,也是够可怕的。

Loading

为3岁的她送行

Wednesday, October 12th, 2005

“如果你还有眼泪,现在就准备流出来吧!”莎士比亚《裘力斯.恺撒》中这句台词,我已经记在心里很久。没想到最终会这样应验……

2002年,暮春三月,北京沙尘暴突袭之前,飞机驾着我来到西子湖畔。我和激情满怀的同事们,一起创办了这份报纸。在我们心目中,这将是一份新锐、鲜活、性感的周报。我们的口号--不为面包为蔷薇!MAKE LOVE NOT WAR!

犹记得,当年5月份,我们做出第一期试刊,大家激动得彻夜难眠。大家高唱:2002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群青年在西湖边画了一个圆,硬生生编出一份报纸,28个版只卖1.5元……

2002年10月17日,报纸正式创刊。庆贺酒会上,请来了老蒋、马龙、蒋方舟、尚爱兰……小方舟的题词是:祝你们报纸早日红杏出墙!

我们真的出墙了!河南开封六网友被杀案,我们的记者曹、卢深入实地调查,克服种种危险,写出了最接近于真相的报道。同年西湖论剑,又是他们分赴京沪,用饱含热情的笔调,写下了一组专题--向不抱幻想永不绝望的人致敬!(现在想想,这帮新闻主角糟蹋了这个好标题。)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革命的前夜寒冷刺骨……”当年的内部晚会,堪比东方红时空。

转眼过了一年,我们在荆棘中前行,在黑夜中寻找方向。我们的理念是倡导一种网络时代崭新的大众文化,既然《读者》、《知音》代表了一种传统的大众心理速求,那么随着网络的普及,一种新文化、新道德、新生活方式也需要一个代言人。当仁不让地说,那就是我们!

2004年,是亦喜亦叹的一年。这一年有太多的变迁,曾经一起奋斗过的同事,相继离去,令人欣慰的是新生的血液也不断补充进来。这一年,我们找到了媒体赢利的第三条道路,通过几次成功的大型活动,我们已经踏过小媒体的生死线。

我们的辉煌,在“网络最经典”颁奖晚会中达到顶点。王小山、和菜头、老榕、老狼、两大网站的巨头,还有众多嘉宾一起来到浙江电视台大院,走上红地毯。

这苦海将干,彼岸不远!

同样是年终酒会,领导姗姗来迟,与我们推杯换盏。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我们不傻,我们知道,岷山过后,并不是会师的终点,前面依然横亘着无数的雪山。

春节后,一些突然的变故,造成了报纸被动的局面,小媒体的核冬天,并没有把我们吓退。我们依然在奋战,超级女声来得正是时候,我们的超女记者图图,虎口拔牙,硬是抢到了许多令同行垂涎的独家新闻。报纸也因此创下了一小时零售6000份的新纪录。

一切似乎都向好的方向转变,我们生来就没有枷锁,没有理由做谁的囚徒。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想象力正在夺权……

2005年10月8日,兴奋而疲惫的假期蒸发了所有的预感,秋风送来冬天的名片,上级通知,我们报纸明年要停办。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

2005年10月10日,推翻满清政府第94年,我们邀请杭州新兴的网站,一起成立了杭州2.0联盟。高朋满座,胜友云集,大家讨论最热烈的话题是创业,对于新生代来说,创业就是夺权。

现在是10月12日,如果今天你走上街头,看到我们的报纸,你可以把它买回家,也可以只看它一眼。只是不要漠然地匆匆走过,因为那里面倾注了一群人青春的血汗。

还有泪水,当然。

If you have tears,prepare to shed them now!

如果你还有眼泪,现在就准备流出来吧!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