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语文运动’

汉语,欲洁何曾洁

Wednesday, December 22nd, 2010

(本文为《新闻晨报》特约评论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昨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这一通知共有六条内容,其核心意思有两个:一是要求规范使用汉字。二是要求规范使用外语。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个禁止:“1、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2、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3、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

这三条禁令,高屋建瓴,语义玄妙,乍一看似乎摸不着头脑,然而经过一番揣摩,还是可以管窥其中的奥义。

首先,我们不能把《通知》中的禁令理解为“汉语出版物禁止出现英文单词和字母缩写”,那样的话,不但所有的计算机图书都必须禁毁,连三句话离不开GDP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被行政处罚,交警再也不敢在报纸上公布违规车辆的号码,CCTV不得不把LOGO更换为遮满半个屏幕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哦,不,我错了,最后一条不用担心,电视目前还归广电总局管。

那么按照我的理解,这条禁令的意思是“汉语出版物中不能随意夹带英文或字母缩写”。这是一条好禁令,我举中指和其余四个手指一起表示欢迎。我们知道,中文里夹带英文神马的,最讨厌了,《围城》中就批判过这种恶习,将其比作“牙缝中的肉屑”。然而,这条禁令同时产生了一个问题,什么叫“随意夹带”?“随意”的标准是什么?联通做广告宣传iPhone,算不算随意夹带英文,移动宣传G3手机呢?如果两者都不算“随意”,一个玩动漫真人扮演的社团称呼自己为“Cosplayer”算不算违反禁令呢?法无定法,则不若无法。

其次,禁令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汇,这可能是针对“火星文”所采取的措施。但它忽略了一个汉语发展的基本事实,那就是现代汉语的绝大部分词汇都是生造出来的,并且刚造出来的时候,都是“非中非外”的。例如出现在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的“给力”一词,并不是标准的中文词汇,也不是外文,它之所以被官方所认可、被网民所喜爱,乃是因为这个“生造”的词语新鲜有力、传达了以往词汇无法传达的内容。

最后,禁止增减、颠倒外文字母造词。按照我的理解,这条规定是禁止制造外语新词,可能针对的是网络上流行过一阵的新编英语词这一现象。有一段时间,网民创造了Smilence(Smile+Silence笑而不语)等词汇。按理说,禁止制造不规范的外文新词是国外新闻出版署管辖的范围,然而不但没看到国外类似的禁令,国外主流媒体还对一些英文新词大胆地“拿来”。今年11月18日,《纽约时报》报道了中国网民创造的英文新词“Ungeilivable”(不给力)。而去年《牛津词典》收录了日本网民创造的新词“hikikomori”(宅)。

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是发展变化的。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所谓现代汉语,并非天生血统纯正,而是杂交的产物。根据胡适的观点,近代白话从血脉上追溯,分别来自严复、林纾的翻译、梁启超的“新文体”、章士钊等人的欧化政论文、北方的评话小说和南方的讽刺小说。另外,西方传教士对白话文也做出了巨大贡献,1919年官话和合译本的出现与当时知识分子倡导的白话文运动不谋而合,更促进了白话文的推广。1949年以后,随着国家强力实施汉字简化方案和拼音方案,我们所是用的汉语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随着大国崛起,汉语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规范化也是应当的。但我们不要忘记,汉语是一门鲜活的语言,它需要不停地吸收外语的精华、民间的智慧才能不断地自我更新。世界上只有少数语言文字是一成不变的,那就是活化石“拉丁文”,还有汉语的文言文。现代汉语不应也不会变成一种仅供人们研究和缅怀的纯洁语言。

Loading

一道不规范的语言规范令

Wednesday, December 22nd, 2010

所有的文字,无论是嘴里说的,手上写的,纸上印的,匾上题的,电脑里打的,荧屏上滚的,都属于一个部门管辖,它就是集荣耀与权柄于一身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简称版署,网民通常称之为版叔。

问蛋哪得疼如许,为有禁令版叔来。临近岁末,版署突然下达了一道《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在官话语境里,一旦说“进一步”如何如何,意味着如梦初醒、如风乍起、如失心疯突然发作。

稍作分析,你会发现,版署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本身就是一篇病句杂陈、语义含混的不规范的烂文。

《通知》中说,“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这句话的主谓宾是什么?我们且来分析一下。主语省略掉了,“禁止”是谓语,那么宾语呢,是一个冗长而不知所云的词组“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你明白什么意思吗?其实奥妙都在“随意夹带”四个字上,怎样算“随意”,怎样算不“随意”,恐怕最终要看遂不遂文字检查官的“意”。

还有,“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现象”如何能“禁止”?按照《台湾国语辞典》的释义,现象有两层意思:“1、知識論上指我們認識外在事物,由於有主觀的先天概念加入其中,故所認識者只是現象,而非物的自體。2、通稱事實的狀態。”一种是独立于认识之外的表征,一种是事物的状态,这两者都不可能“禁止”。换言之,你可以禁止行为,禁止言论,但无法禁止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当然我们的版署足够NB,禁止现象只是小CASE,只要它愿意,禁止气象都是有可能的。

这样一份含混不清的通知,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发到各出版单位,急急如律令,字字皆悲催,名为维护汉语的规范与纯洁,实际上将打击和禁锢鲜活的民间语言、网络语言、全球化条件下生生不息的当代汉语,其作用必将适得其反,沦为历史的笑柄。

我们知道,中国白话文运动搞得最如火如荼的年代恰恰是民国时期,腐败专制如国民党者,都没有强制对汉语进行规范化、纯洁化,难道高举“以人为本”大旗的共产党反而会极力扼杀汉语的创造力吗?望观民风者察之。

Loading

隐喻

Thursday, November 25th, 2010

有一个小笑话:一群人在讨论,中国据说正处于盛世,古代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现在是什么之治啊?有人答:阳澄之治。

这句话里不但包含隐喻,还包含隐喻的隐喻,以及三重隐喻(和谐-河蟹-大闸蟹-阳澄湖),重重隐喻构成了网络河蟹时代的话语特征。

在军委副主席人选确定的新闻下面有大量跟贴,“祝永远健康!”这也是个隐喻,没有文革记忆的人肯定看不懂。

乔治-奥威尔在《政治与英语》一文中提出写作六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不要使用隐喻、明喻,以及其他你从报刊上看到的比喻手法”。这是因为一些比喻“早已丧失激发功能、用烂了的拙劣比喻,之所以仍在使用则仅仅由于他们省去人们自创新词的麻烦。”奥威尔反对比喻的原因,我认为是因为,过度的比喻,让语言变成暗语黑话,不便于直接了当地交流。

可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书面语言来到世界上,注定要经过层层审查。审查的最高级形式是自我审查。为了确保说话安全,人们写字的时候已经做了一层过滤,这些文字又要经过机器的第二层过滤,剩下的还要经过网站的人工过滤,最后还要经过网管机关的第四层过滤。这样存活下来的大概只有隐喻了。

没有好的隐喻和坏的隐喻之分,只有活的隐喻和死的隐喻。

隐喻的伪装一旦被揭开,就又换上新的包装,审查不止,隐喻不死。

今天的隐喻是:美国人感恩节吃火鸡,中国人感恩节吃什么?–蛋炒饭。

Loading

下周来看周云蓬

Friday, November 19th, 2010

周云蓬是个歌者,也是个诗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他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他的文章复活了汉语散文的伟大传统。意向奇异,气韵非凡,语言充满想象力,每个汉字都叮当作响,一扫口水满街、拖沓腐糜的文风。如果他改写散文戏剧和小说,定能给丢人现眼的中国当代文学挽回一点面子。

IMG_2649-zhouyunpeng2

(2008年5月2日拍摄于西湖音乐节,当时我还是个狂热的摄影初学者,跟周云蓬第一次打招呼。)

下个周末,11月27日,我将有幸作为嘉宾主持老周在杭州举办的一场读书会,介绍他的新书《春天责备》。这对我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美好的体验。

届时,我们的讨论的话题将包括:

诗与歌的关系,在先民的时代,诗歌不分家,唱即是吟,吟即是唱。后来诗与歌逐渐分开,两者的关系也就复杂起来。

中国没有产生12平均律,没有产生现代音乐意义上的和声,五声音阶体系与中国诗歌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另外中国领土广袤,方言众多,维系文化的命脉在于文字,而最美的文字都用是来铸造诗的。那么,诗歌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耳朵,汉语的音乐性对中文诗歌又有什么影响?

汉语诗歌,似有冥冥的一脉,从陶潜,到杜甫,到辛弃疾,到关汉卿,到翁藕虹,到汪曾祺,到侯德健。那种用最简单汉语组成强大意向群的汉语写作,在今天有没有被继承与发展呢?

马丁路德翻译圣经早就了现代德语,詹姆斯一世钦定BIBLE,创造了现代英语的典范。我们现代汉语的典范又在哪里?佛经没有承担起改造汉语的任务,到近代,不文不白的《和合本圣经》也没有挑起这个担子。难道是毛选塑造了我们的汉语?现代汉语的标准何在?

进而,有没有一种美好汉语,一种美丽中文,俗不伤雅,雅不避俗的汉语,既可以用来写洗衣机的说明书,又可以用来写诗歌和情书。如何打败粗鄙的汉语,那种把陶渊明的菊花变成肛门同义词的顽固的语言体系。

希望这一次交流能够像点燃的酒精灯,散发出蓝幽幽但高温度的火苗。

下周来看周云蓬,详情请看豆瓣网活动通告

Loading

语言洁癖

Tuesday, December 1st, 2009

安替经常在微博上把中文世界发生的消息,翻译成英文。这个工作难度很大,不但要选对新闻,而且要言简意赅。因为用中文写微博可以支持140个汉字,但用英文写只支持140个字母,这意味着安替基本上要拿出贾岛炼字的功夫才能把一条新闻转译。真是“推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有一位网友今天在微博上说:“安替英文很有问题,还总是要用英文来发微博。本来是个好事,但拜托发正确的英文行不行。有谁能把这条推给他提醒一下?”

一向谦虚宽容、谨守恕道的安替,得到这条消息后,唯唯称是,表示感谢。并自辩说,因为英文字数限制,只能用英美标题党的办法处理消息。

我看了他们的讨论,怀着谦卑的心,来到这位网友面前。我说,不妨翻一条给安替做个示范,来个简单的吧。“孙政才和胡春华均出生于1963年,地方一把手里与之年龄相仿的只有努尔·白克力,而后者不会有更大的发展。因此孙和胡成为目前第六代领导核心的领跑者。”

我同时请这位网友赐教翻译一下《红楼梦》中这句话。“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原是我们二爷不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

我佩服这位网友的英语水平和乐于助人的好心肠,不过这让我联想起了语言洁癖的问题。在英语国家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无论你英语多差劲,只要你敢开口说,老外都不会嘲笑你,而是给你赞许与鼓励。表达是一种勇敢的行为,是人类跨出封闭与孤独的冒险第一步。然而,你在国内说英语情况就不同了,会招来很多嗤笑、哄笑和浪笑。

所以说,目前世界上最有英语洁癖的不是英国人,而是中国人。死抠语法、拼写、读音,全然不知道语言本是鲜活的,泰戈尔的英文不合规范,但是别有东方韵味。中国人拿英语基本当棒槌使,分明是学舌鹦鹉,还真把自己当老鹰了。

我自己不下十次被中国女士嘲笑英语读音,那种对英语纯洁性的捍卫真让人感动,仿佛英语是她们的第三性征。当然患有语言洁癖的不仅仅是女人,某些北京男人纠正起别人的普通话来,那叫一个苦口婆心。其实,北京话不过是蒙古人和满族人说的半吊子汉语,现在居然成了标准国话,还二甲三乙地考死那么多师生。我觉得最受不了的就是播音腔,其次是话剧腔。

强调语言洁癖的人不懂语言学的最新进展。在语言学上本来就有两个流派,中国从小受的应试教育片面强调语言的规定性,用规则规定语言的对错。全然不知,语言还有个描述派,承认凡是人们说的就是对的。自己坐井观天也罢了,偏要跑上陆地来挥斥方遒。

语言洁癖的背后是国民心态。我觉得中国人,无论男人女人,亲人仇人,往往都以打击摧毁别人的自信为乐。有多少人就是因为害怕被嘲笑而不敢演讲,不敢登台,不敢说英语,甚至不敢朗诵母语。

当然,那位说安替英语有问题的网友用意是好的,她也表示,以后会具体指出错在何处,以利于安替继续提高。我上述的议论不过是借题有感而发,由此造成的误会也理应避免。

Loading

专业解

Thursday, April 30th, 2009



professionalism

原由 redredpei 上載

所谓专业,绝对不是汉语语境里“某种学习或从事的职业”这么简单的意思。

一、专业

专业在英文里是Profession,请教牟森,他说日本人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这本书中说过,专业是一种誓约,一种承诺。

查《牛津大词典》,profession词源来自拉丁文,意思是:公开的宣言;一个人公开宣誓参加的生意或者职业(a public declaration; a business or profession that one publicly avows, n. of action f. profitUrW to profess。)

”专业“一词与宗教有关,本义有多种,分别是:

1、加入一种宗教律令的宣言、承诺或誓言 (The declaration, promise, or vow made by one entering a religious order; hence, the action of entering such an order; the fact of being professed in a religious order.)

2、还有一个意思是:任何严肃、正式的宣言、诺言或誓言(Any solemn declaration, promise, or vow.)

3、对观念、信仰、意图和行为的宣告。( The action of declaring, acknowledging, or avowing an opinion, belief, intention, practice, )

有趣的是:原来专业作为信仰的宣告,是与实践相对比的。有一个例句这样说:这样的人在行为上已经是圣徒了,即便在“专业”上不是。(1868 Freeman Norm. Conq. II. viii. 218 Such a man was already a saint in practice, if not in profession. )

4、一个人靠熟能生巧所从事或跟从的职业(The occupation which one professes to be skilled in and to follow. )。最早的三个专业是祭司,法律和医学,后来增加了军事。

5、从宽泛的意义上讲,一个人用于经常性谋生的任何职业或呼召。( In wider sense: Any calling or occupation by which a person habitually earns his living.)

6、委婉语,指娼妓业。“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The oldest profession)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二、专业化,或专业主义

professionalism

1、专业化的品质、性格、方法或行为;带着特别的专业的记号(Professional quality, character, method, or conduct; the stamp of a particular profession.)

例句:嗜血的专业主义,绝对是拿破仑士兵们的特征。(1893 Athen鎢m 14 Oct. 519/1 The bloodthirsty professionalism+[is] decidedly characteristic of the Napoleonic warrior.)

2、专业人士与业余人士在地位或行为上的区别。专业级的品味。(The position or practice of a professional as distinguished from an amateur; the class of professionals)

例句:地方才俊也许甚佳,但在正规的专业主义面前,很多情况下只能相形见绌了。(1884 Elocutionist Aug. 2/1 Local talent+may be very good, but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it fades before proper professionalism.)

Loading

现在连狗都会英译中

Tuesday, August 8th, 2006

现在我去书店,只要看到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中文书,基本上碰都不碰。如果是俄、法、德文翻译过来的,还会大略地翻一翻。

原因很简单,现在的英译中的书质量实在太烂了!如今懂英语的人很多,加上有金山词霸的帮助,不少人就开始吃笔译这碗饭。但是他们一来英语没学好,瞎翻;二来汉语没学会,翻瞎了。那译文真是水烂水烂!有时候你不得不对着中文,揣摩英文的原文,才能明白一句话的意思。

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书《滇缅公路》(The Burma Road),译者是北大人类学的博士。应该说水平在众多翻译者中不算最差的。但是译文还是要捏着鼻子才能读完。

不知道哪位老师教的,这哥们酷爱四字词组和成语,英文里很朴实生动的表达,到他哥们手上就变成成语的僵尸了。

P28:“你愿意去吗?”马歇尔问道。

“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史迪威回答说。

我没有原文可对照,但是就纳闷这个“赴汤蹈火 ”是怎么出来的。

难道史迪威是这么说的吗? Even though walking in boiling water and tapping on burning flame, I will not refuse to go.

看来,语文运动要持续不断地搞下去啊!

Loading

很高级的餐馆 没文化的名字

Tuesday, August 1st, 2006

杭州是个很俗的城市,但俗得又不像成都那样朴实、彻底,总爱显摆点富贵,附庸点风雅。就拿这个城市的餐馆来说吧,就分好几个等级。金字塔上端的是一些沾金带玉的中餐馆。老板对自己餐馆的命名很得意,一些没文化的食客也觉得沾了些瑞气回来,殊不知,很多名字都经不起推敲。

1、玉麒麟

位于西湖边,据说是张曼玉来杭州必去且只去的地方。这地儿,我没去过,想必墙上挂了老板与MAGGIE的合影。为这名字,川浙两地的老板还打过官司

不知道两位老板有没有读过《水浒传》。玉麒麟卢俊义是梁山上几个戴绿帽子的好汉之一。皆因为卢员外“平昔只顾打熬气力,不亲女色”,他老婆就跟管家李固搞上了。

2、玉蜻蜓

很不错的餐馆,价格不太离谱,只是名字取得不好。《玉蜻蜓》是一出传统戏剧,讲的是一富家子弟与尼姑私通,病死庵中,尼姑生一子,过继给别人,取名徐元宰。后来元宰科举高中,庵堂认母,改回祖姓。

3、玉玲珑

很小资的场所,名字取得一般。《玉玲珑》也是一出戏名。描写宋代名妓梁红玉到宋营陪酒,见一巡更兵士,露宿于外。梁见他相貌英俊,并有猛虎相伴,遂生爱慕之情。一套磁,知他叫韩世忠,又听他谈吐中怀有大志,便请韩同回妓院,订了婚姻。
4、金玲珑

挺贵一地儿,据说禁止拍照。若问这个名字的由来,要到《金瓶梅》里去找。 潘金莲的竹竿掉下,砸到了西门大官人。西门庆当时的打扮,“头上戴着缨子帽儿,金玲珑簪儿……”

5、蝴蝶梦

杭州还没有叫这个名字的餐馆,不过可以预计将来肯定会有。 这名字听上去多诗情画意,多希区柯克。不过,如果这样的餐馆开出来,我是不会去的。因为《蝴蝶梦》是关汉卿的一出杂剧,全名叫《包待制三勘蝴蝶梦》,讲的是一凶杀案。包工梦到蝴蝶,劈开棺材,冤案才昭雪。这出戏后来改编成了京剧,有一个很新浪的名字《大劈棺》。

以上内容,是我在路边摊吃撑了之后,跟朋友聊天闲扯出来的,大家没事看着玩吧。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