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夜都在论坛里看帖子,换句术语叫运用社会科学定性研究之观察法。常常自己一个人笑起来,家乡话太好听了,家乡人太有才了。
唐赛儿是明代农民起义女英雄,我的同乡,当年为了反抗城管税务,率领众乡亲起义造反。我家黄河边上有座大桥,桥头立着唐赛儿的塑像。 雕像上,唐老师,挥枪跃马,无奈,那马太瘦,那枪太长。
于是老百姓编了一首歌谣–
唐赛儿,骑着狼,拿着棍子戳太阳。
标语是中国特色,英国大街上极少见,但是随着中国加入全球化大合唱,标语文化必将占领英伦。
南京汽车收购了伯明翰倒闭的罗孚汽车长桥制造厂,使得这一萧条的汽车城再次热闹起来。厂房顶上升起了五星红旗,墙上也多了鲜红的横幅标语。
昨晚,小东包同学带着达芬奇一样的微笑走到我的房间,手里捏着一张纸。我拿过来展开一看,原来是:
这是他对“研究”二字的研究。我手边没有说文解字,又上不了网,感觉他说的基本正确。
今天一上网,就调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线版。依《段注》:研,磨也,亦谓以石磨物曰研,左部从石,右部从手;究,穷也,深也。
所谓研究,正是小东包所说的“磨细--看成分”,“探其路径,摸其规律”之意。如果小东包的图解需要改进的话,木棒应该画成手,究字,应该画成潜龙在渊的样子。不过,能画成这样,说明还是理科生最有才。
宋石男的博客拆迁到牛博,是牛博的一件盛事。石男兄的文字畅快活泼,摇曳多姿。绣口一吐,就是半个大宋;妙手一敲,就是一个大辽。这正是--石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表扬未完待续,下面说点别的事。
在宋君的博客上看到一篇:市府达人恶搞西南交大110周年校庆,说的是某宣传部长,把西交的校训“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第一个字读成“埃”,引得师生大笑。这个字念什么,在牛博恐怕大部分人不认识。看了网友留言,才知道:“竢”音“四”,si,去声。
我觉得,宣传大人闹笑话,原因有三:一是他本人文化水平有限;二、讲话前没预习一遍稿子;三、秘书案头工作没做好。当官不专业,贻笑大方,应该。
然而,这件事暴露出一个问题。报纸平常在报道新闻时,太不把读者放在心上了。要么把读者都当成SB,编些侮辱智商的报道;要么把他们都当成老学究,整些高深莫测的学问。
其实遇到“竢”这种生僻字,报纸只要放下身段,在括号里注个音就能避免很多人日后闹笑话,但是没有人乐意这么做。
汉字太TM多了,且不说《康熙字典》里的4.7万个汉字,仅仅简体版支持GB2312-80规定的6763个字,都能认下来的都很少。对于这种问题,民间有个解决办法,就是硬念,汉字中形声字居多,很多人就念一半。但是,汉字发展了这么多年,声旁很多都变得面目全非了。有句谚语叫“山东秀才念半边”,讽刺山东的读书人经常念错字。其实,怪不得山东秀才。汉字太TM难学,谁也不是生而知之者。拿“竢”字来说,你记者编辑也是刚掰了字典,才认识的。为什么不直接告诉读者呢?
汉字注音还有一个排版的技术性问题。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中国一个很操蛋的部门--语委,这么多年,净琢磨着怎么敛钱了,却不做点顺应数字化的事。拼音注音的四个声调号,除了用专业排版软件根本打不出来。因此,记者即使有心,编辑即使有意,注音也是件很TM繁琐的事。
其实,早就有人倡议,用数字1234代表汉字的四声,跟在拼音字母后面,比如,“竢”后只要注上“si4”,问题就解决了。但是,SB们根本不理会这个建议。
下面列一些最近看报刊遇到的生字,不查辞书能认全乎的,都是我大爷。
1、钱镠
2、保俶塔
3、血脉贲张
4、安徽黟县
5、窨茶叶
6、女红
7、荨麻
算了,就这几个吧。
其目的是,一步步消灭汉字,走向拼音化。这个阴谋从民国就开始了。只不过建国后更激进,继承了过来。
简化字一共有2357个
平均每个字,减少了1.4划,实际上对于扫盲意义不大。
但造成的问题是,笔画减少,字反而不好认了。
因为自从有了简化字,意味着这个民族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果然,它们什么都干得出来。
影响是深层次的
对比一下两岸学生的国学修养,你就看出差别了。
简化字我指的是(二简以前的简化字)之所以还能让人可以忍受,因为简化字中大部分使用的是古代的俗体字,说白了就是文盲写的中国字。
但是,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因为汉字从说文结子以来,就形声化了。走的路子是形旁+声旁,一个形旁的简化是恐怖的,因为这意味着所有这些形旁的组字,都必须简化。
而简化字,最终没有敢把所有带有简化形旁的字,都用类推法,简化掉。最后只类推到那些常用字身上。
这叫早泻
当然,语言权贵们最终的目的是迎来罗马化的高潮,R-O-O-M,不过这个更遥遥无期,根本不可能实现。
所以,简化字,就是一场体外SJ的床上运动。
不过也有个把顽强的小精子,不小心钻了进去,于是诞生了我们简化字一代的文化。
但这种文化,势必先天肾虚体弱
其实,我们都在往回补。凡是略有点文化的我们,都掌握了两套汉字系统。
否则,连KTV都唱不了。
现在简化字的地位用法律的强权维护起来,这好比给阳痿小JJ上绑上一根小黄瓜。
隔着衣服看还挺着,实际上不堪一击
简化字的多对一,更是恶劣之极。
比如我的名字中的佩,本来我要用的是玉字旁,可是被强行简化成了现在的样子。
我的宝玉丢失了。
几千年来汉字的规律就是,由简到繁的过程。
原来一字多意,后来加上形旁,意思就更加精确了。
比如台风的台吧
对应着4个繁体字
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一种文盲掌权造成的恶果
简化字浪潮从民国开始的
有个1932年的简化字表,当时只有300多个简化字吧。
后来,都被DANG统统采用了。
简化字这笔帐要找鲁迅还有刘半农这些人去算
吕书香也是罪魁祸首
鲁迅国学功力深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就是喝了羊奶长大的狼崽子,回过头大骂羊圈里的一切。
于是,他们宣布,以后羊不许吃草,要向狼群看齐,都开始吃肉。
结果呢,现在的羊倒是学会了吃肉,不过吃的是羊肉。
现在我去书店,只要看到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中文书,基本上碰都不碰。如果是俄、法、德文翻译过来的,还会大略地翻一翻。
原因很简单,现在的英译中的书质量实在太烂了!如今懂英语的人很多,加上有金山词霸的帮助,不少人就开始吃笔译这碗饭。但是他们一来英语没学好,瞎翻;二来汉语没学会,翻瞎了。那译文真是水烂水烂!有时候你不得不对着中文,揣摩英文的原文,才能明白一句话的意思。
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书《滇缅公路》(The Burma Road),译者是北大人类学的博士。应该说水平在众多翻译者中不算最差的。但是译文还是要捏着鼻子才能读完。
不知道哪位老师教的,这哥们酷爱四字词组和成语,英文里很朴实生动的表达,到他哥们手上就变成成语的僵尸了。
P28:“你愿意去吗?”马歇尔问道。
“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史迪威回答说。
我没有原文可对照,但是就纳闷这个“赴汤蹈火 ”是怎么出来的。
难道史迪威是这么说的吗? Even though walking in boiling water and tapping on burning flame, I will not refuse to go.
看来,语文运动要持续不断地搞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