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读书’

《柏林墙》书摘(1)

Sunday, November 15th, 2009

0、最近正在看一本《柏林墙》,The Berlin Wall: A World Divided, 1961-1989 (Paperback) 作者是:Frederick Taylor 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

1、我一直认为柏林墙是帝国主义为了阻挡社会主义阵营而修的,至少修了一部分,现在才知道原来是社会主义老大哥自己干的。

2、柏林墙的建立也得到了欧美三巨头的默认,无论是肯尼迪、英国的麦克米兰、还是戴高乐,都因为德国不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统一,而放任其分裂。至少这为欧洲除去了一个威胁。 L148-53

3、实际上西方政府尽管在表面上反对柏林墙,内心却也乐得其成。至少这是一个对共产主义做反面宣传的活教材啊。至于墙那边1700万东德人,就被悄然放弃了。

4、柏林墙的建造背景,要从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的核毁灭危机谈起。当时东西双方空前对立,核战争快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5、柏林有着严刑峻法的传统,1391-1448柏林科恩只有8000人口,却留下这样处决记录:绞刑46,火刑20,砍头22,车裂11,活埋17,酷刑折磨而死13。还有形形色色酷刑:断手、割耳、割舌头。 L188-195

6、尽管柏林小城管理严苛,但是还是带来了城市的便利。当时有句谚语:“城市使人自由”。

7、仇恨都是代代相传的,一战结束埋下了二战的种子。超级通货膨胀把德国人逼疯了。美元对马克,1920年1:50,1921年1:101,1923年1:75000,两个月后1:1千万,1923年秋天,1美元=42亿马克。

8、灾难性的通货膨胀,加上法国人占领了鲁尔工业区,让德国人顿感羞辱难当,右翼开始把怒火烧向犹太人。因为犹太人在战时和战后,都从黑市赚了不少钱。 L589-594

9、斯大林没少出卖投奔他的外国同志。1939年8月与德国签订强奸波兰的协议之后,为示友好,斯大林把上百个德国共产党交给第三帝国。这些人要么立即被处决,要么落到了盖世太保手里,或者进了集中营。

10、1945年柏林妇女最害怕听到的两个词“Frau,komm”,俄式德语“Woman, come”。

11、苏军在德国强奸的证据是,战后德国占领区中有200万妇女流产,其中多数都发生在苏军占领区。另外性病急剧上升,15万-20万“苏联娃娃”生下来,他们都是强奸的产物。以至于人们把德国苏联红军无名烈士纪念碑叫做“无名强奸者纪念碑”。 L684-89

12、柏林墙倒塌前昂纳克语录:“如果建立的原因还没消除,柏林墙将会屹立50年,甚至100年!” (1989年1月19日,柏林) “不是公牛,亦不是驴子,能够停止社会主义的运作。” (1989年10月7日,柏林) “武力镇压反革命人士是对的。” (89春夏之交后的评论)(yimaobuba笔记)

13、战后的柏林人,没什么吃的,也没有煤取暖,但是他们自1933年以来第一次想干啥就干啥,想说啥就说啥。难怪人们苦涩的戏称这段时间是“黄金饥饿岁月”。 L939-945

14、苏联为了控制东柏林,拍出特务在西柏林抓人。每一次,当西方指挥官向苏联红军总部Kotikov将军提出抗议的时候,将军总是先否认红军参与,然后长叹一口气,说:维护西区治安是你们盟军的责任。L987-991

15、战后柏林依然使用帝国马克作为货币,但由于苏联人控制了印钞厂,昼夜印刷,加上经济凋敝,通胀严重。香烟成为硬通货。1945年盟军士兵跟一个柏林妇女睡一晚的代价是5棵香烟。

16、1948年6月18日是改变德国乃至冷战格局的决定一天。这天,英法美三国占领军宣布帝国马克退出流通,代之以新发行的德国马克。苏联极其愤怒。立即给予技术性击倒,一夜之间,桥梁维修、铁路维护、电厂故障,东西柏林被种种借口隔断。L1060-65

17、下载看了《文涛拍案》柏林墙那一节,他同样讲了自制潜水艇和热气球逃亡的桥段,但是据我所知,这些在西方的严肃历史书上没有记载,应该来源都出自一篇中国人写的猎奇文章。

18、假如未来德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那些欢呼柏林墙倒塌的人们会怎么想?

19、我提出德国发动三战怎么办,是为了提醒大家,超国家的世界主义是虚妄的。英法德三国,恩怨由来已久,都不是善茬。现在纷纷贴近美国,并不是认同美国价值观,而是为了不落人后。将来还有的打呢

20、yimaobuba的回答是:请参考著名的美国段子:“现在最好的高尔夫选手是个黑人(伍兹),最好的饶舌歌手是个白人(痞子阿姆),法国人抱怨美国人傲慢,德国人完全不想打仗。这个世界真他妈的疯了!”

UPDATE

21、继续推《柏林墙》。上回书说到,1948年6月24日,由于盟军发行新马克,苏联震怒,用路障一夜之间把东西柏林分开。L1067-72

22、自1945年以来,盟军占领区的军民每天要消耗的食物如下:641吨面粉,105吨谷物,106吨肉和鱼,900吨土豆,51吨糖,10吨咖啡,20吨牛奶,32吨油脂,3吨酵母。在1948.6.24日之前,电力和能源的大部分都来自于苏占区。L1078-83

23、正当苏联强行封锁东西柏林,西柏林即将挨饿的时候。曾在中国战场上负责过滇缅空运的魏德迈将军来到欧洲视察,他主张用空运打破苏联的禁运。 L1083-88

24、为了实现空运,需要修建机场。此时遇到一个障碍,有个苏联广播电台立在那里,那可是苏联的喉舌啊。起初法军前去谈判,无果。最后,Jean Ganeval将军一声令下,电台飞上了天。L1109-14

25、在盟军向西柏林空投物资的日子里,出现了很多温馨感人的故事。Gail Halversen中尉,飞行时灵机一动,用手绢做成小降落伞,把糖果投了下去。从此他成了“糖果轰炸”的英雄。 L1124-29

26、1952年,斯大林突然做出一个举世皆惊的决定。他通告美英法三国,提议签订一个和平条约,在德国全境进行自由选举。唯一的附加条件是,德国拥有军事力量之后,不得以二战时的对手为敌,加入任何军事同盟。L1389-94

27、然而,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几乎立即拒绝了斯大林关于和平协定和普选的提议。阿登纳的拒绝,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批评,认为他错过了一个德国无痛统一的机会。其实阿登纳有苦难言,因为接受斯大林的提议,意味着失去东普鲁士等领土。L1405

28、还要再过40年,知道勇敢的德国领导人科尔出现,德国才承认了二战后划定的新边界。而1952年的阿登纳,没有这个条件。 L1405

29、阿登纳拒绝和平协议,东德加强了边界的控制。在东西德边界,设立了5公里无人区。只有经过特别允许的人才能进入边界500米,只有官员和边防卫队才能进入边界10米区。L1420-29

30、在柏林墙修建之前,如果一个人想逃离东德,他不需要跑到边境线去冒险,只要从柏林穿行去西德就可以了。不用担心被逮捕或被枪击。 L1430-35

31、1953年3月5日,约瑟夫-维-斯大林以实际行动超前响应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他死了。

Loading

读书与思考

Thursday, October 1st, 2009

1、接受牟森的朋友的建议,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当用的地方,不再折腾新闻双日报了。

2、希望利用假期这段时间,思考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写作?

3、与在译林出版社工作的张远帆兄第一次见面,愉快地谈了6个多小时。从他那里学到了很重要的读书方法。他每次新书买来,都会狼吞虎咽一口气读完,以后在慢慢品味咀嚼。这个办法,可以治疗我的买书不读症。

4、今日去书店,购得如下图书:

《美苏冷战的一次极限–加勒比海导弹危机》、
《样板戏史记》、
《消失的搭车者》、
史景迁《皇帝与秀才》(这已经是第三次买同一本书,送朋友一册,失踪一册)
反应美国南北战争的《大进军》、
《亚当斯密在北京》、
《从尤利西斯到布卢姆》、
萨伊德新作《报道伊斯兰》、
查韦斯送给奥巴马的《拉丁美洲-切开的血管》。

5、我准备用远帆的办法,把他们全都消灭光。会记录一些零星的笔记。

6、让心思沉静,把读书、写字、做事三者的关系理清楚。然后,设定目标,不乱节奏。

7、看来还得要思考很久。

Loading

周末读书之《失落的象牙塔-高校扩招的一个经济学解读》

Monday, September 14th, 2009

1、《失落的象牙塔-高校扩招的一个经济学解读》叶建亮 著,浙大出版社 2009年

2、一直以来,关于大学扩招带来的影响,坊间多有论述,民间亦有论争,但缺少理性定量的分析。

3、叶建亮在后记中写道:杭州文教区被迫迁往30公里外的大学城,转眼耸立起高贵的豪宅。这促使作者反思扩招问题。181页

4、1949年,中国本专科在校生一共有11.7万左右。当年招生3.1万,毕业2.1万人。2007年在校本专科一共1884.9万人。增170倍。第9页。

5、扩招从1999年开始。当年高校招生骤增50万,增幅47.3%. p.16

6、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大学生是纳入国家干部(公务员)进行管理的。大学生不但不需要付学费,还享受国家津贴。p.30

7、扩招的结果使得受高等教育者向劳力市场释放自身能力的信号减弱。雇主会不断提高显示信号的强度,要求文凭含金量。雇员不断提高信号强度,开始获取高层次文凭。p.35

8、作者用的数学模型很多,我看不懂。直接翻到章节末尾看结论吧。

9、高校扩招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但贡献率有限。直接拉动GDP增长大约在0.6%上下。作用微弱。p.69

10、我不同意叶建亮的这个观点。0.6%的增长贡献率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以杭州为例,每投入200亿,才能带动一个百分点的增长。

11、高等教育结果差异与高校扩招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我理解:说扩招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得不到数据支持。虽然结论堪怀疑,但我欣赏这种用数据而非感情说话的态度。)

12、地方政府是推动高校扩招的主要动力。p.107

13、地方政府推动高校扩招的三招:高校升格;高校合并;高教园区建设。p.120-123

14、分权和地区差异增加是导致地方政府推动高校扩招的根本原因。p.133

15、1997年部委所属高校与地方所属高校比例大致是1:2,2000年 1:9,2007年已经是1:13 p.133

16、1999-2007年,高校基建经费,地方累计支出1465亿,占总支出62% p.134

17、第五章结论没看明白。作者说,高校扩招如果要得到最大化支持,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扩招不收费,收费不扩招。p.154

18、作者修正了spence关于劳动力市场信号发送模型。p.159

19、失落的象牙塔看完了。书中没有出乎意料的研究成果,数据还扎实。一个重要问题没有回答:地方政府投入高校扩招的回报率如何?通俗点,我想知道,杭州文教区的消失与大学城的崛起,地方政府得到了多少好处?

20、《失落的象牙塔-高校扩招的一个经济学解读》综合评分 ★☆☆

附:卫西谛的三星加星评分制

1.☆☆☆:不予评分(不建议观看)
2.★☆☆:一星,尚可(不一定观看)
3.★★☆:两星,优良(值得一看)
4.★★★:三星,极佳(不得不看)
5.★★★+★:三星加星,经典(仅限十年以上的作品)

Loading

读书佳日

Friday, September 11th, 2009

一周一次的周末又到了,无论是在家宅居,还是出门吹风,书都是最好的伙伴。

holland-house

这幅照片拍的是二战时期的伦敦。这个地方叫荷兰屋,是一个图书馆,遭遇德军空袭,变成了现在的模样。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几位穿着得体的英国绅士,居然继续站在废墟中看书,全神贯注,气定神闲。

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Loading

第一乐章:最后的励志书和最后的毁志书

Saturday, August 29th, 2009

原载《广州日报》

lastlecture

在《纽约时报》畅销榜上,有一位卡内基-梅陇学院计算机教授兰迪-鲍许Randy Pausch写的畅销书《最后一次演讲》(The Last Lecture),这是作者用生命的最后时光写下励志书。

2006年,兰迪-鲍许被诊断出胰腺癌,这是一种典型的绝症,确诊后能存活5年的患者不足4%,所以说,他等于被判了死刑。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兰迪决定给世界留下点什么。兰迪开始平静地料理身后之事,他有恩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分别只有五岁、两岁和一岁。兰迪知道,将来这些孩子未必记得他们的爸爸。而他们一旦懂事之后,肯定会问:谁是我们的爸爸?兰迪决定留下演讲的录影,来回到孩子们这个问题。

兰迪在书中解释为什么不为夫人庆生,也要飞到大学里做演讲,”受伤的狮子要证明自己还可以怒吼”。”如同退役的篮球队员最后一次把球投进篮筐”。”爱我的人们啊,这可能是你们最后一次见到我的肉身了。”

兰迪的演讲非常成功,他成了网络上年轻人的偶像,在Youtube等视频网站上,世界各地的网民,聆听了他的演说:”手里有什么牌,不由我们决定,但我们可以选择怎么出牌。””砖墙的存在只有一个原因:它证明我们对目标的渴望有多么热切。”2007年9月18日,他做了最后一次演讲,后来他写下了这本书,2008年7月,他病情恶化,与世长辞。

兰迪的书很让人想起另外一本面对死亡的人写的书《潜水钟与蝴蝶》–前ELLE主编用眨眼皮的方式写下的回忆录。这两本书都令人心惊,因为它们揭露一个没有人愿意听的残酷事实:即使幸福也无法挽救人于死地。

然而,《最后一次演讲》所获得的也并非全是好评。在亚马逊网站上,有不少人给了这本书打了1星,有读者抱怨,这本书的道理太浅了,”写了些幼稚园所教的道理,但包装得像获了普利策奖一样。” 还有人更不厚道地说,他的书是将死之人对自己的赞美。

亚马逊网站上这些读者的指责有失厚道,但也引出一个话题:作者重要还是作品重要?

《最后的演讲》让我想起了另外一本遗著,罗伯托-波拉诺的《2666》。这是一本长篇小说,作者到死都没有写完。跟兰迪教授有一点类似,波拉诺也是在检查出致命疾病之后,决定写书的。罗伯托*波拉诺原籍智利,到西班牙做苦工,写诗,1992年被检查出严重肝病后,他认为自己时日无多,决定写小说,以便能够给子女留下一点遗产。1998年,波拉诺出版了长篇《荒野侦探》,使他跻身一流小说家的行列。2003年,他去世之前,他差一点完成了《2666》。

波拉诺的两部小说,让评论家们确信,又一个马尔克斯诞生了。只是波拉诺注定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第一是因为诺奖不会颁给死人,第二也许是因为即便他还活着,他也不反对自己的祖国。

《2666》这本长篇,有900页厚,全中国大概只有一位叫”比目鱼”的著名博客读过。根据他的评介,这是一本恢弘瑰丽的大书。乍看上去有些丑陋,这恰恰是一流作家的特征,二流作家只写人们熟悉的美的东西。

毫无疑问,兰迪教授本身的遭际,能够激起人们的恐惧与怜悯,这也正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然而,波拉诺的书却在提醒我们:作者是作者,书是书,两者不应该合二为一。

回顾人类的群星灿烂史,我们发现,不写自己的书似乎更有价值。荷马是个盲人,但《荷马史诗》却没有一句提到他自己;司马迁受了宫刑,然而在《史记》里,我们哪里能读到半句他对自己悲苦的描述。个人的命运和书的内容应该有一条分界线存在,至少不应该无缝粘合。

濒临死亡,造就了他们的表达。同样是最后的天鹅之歌,兰迪用教育家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励志书,他毫不掩饰对于人世的眷恋。波拉诺用了小说家的手法,他把自己的苦难浑然忘却,在书中创造了一个集美丽与丑陋于一身的世界。

在《2666》中,波拉诺笔下的人物向一位卧在病榻上即将死去的哲学家请教人生的意义,哲学家回答:”要快乐。要活在当下。要善良。或者干脆问问你自己:你是谁?你在这里做什么?离开吧!”

Loading

为手机而生的PDF版《二十四史全译》

Tuesday, August 25th, 2009

我曾经在博客上介绍过民营企业家投资5000万、老历史学家奋斗7年编写的《二十四史全译》的故事。最近,我忽然发现这套PDF版的图书有一个妙用。

因为它的排版是一页两栏,特别适合在手机上阅读。

我用iPhone做了一个测试,用Good Reader这个PDF阅读软件,把《二十四史全译》导入手机。

整页显示的效果是这样的(截屏效果,屏幕尺寸略小于图片,但清晰度比电脑上要高。)

PDF

看上去字体还是太小,不要紧,因为这本书的排版特殊,我们可以选择只看古文。

PDF

也可以选择看另一半译文,效果也不错。

PDF

请注意这个PDF版本的清晰度。

因为这是出版社自己出的PDF配套版,清晰度不是中华书局那些破铅字漫漶、山寨扫描的PDF所同日而语的。

《二十四史全译》原文有4000万字,译文有6000万字,相加1亿字,装进手机的话,够看一辈子了。

我请教牟森读史的办法,他说,24史只能当成史料,不必也不可能通读,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读就够了。

单从读书的角度讲,我们真是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

Loading

回到诵读

Monday, August 24th, 2009

昨天去书店不为别事,专程采购可以诵读的古文。一套中华书局竖排版的《古文观止》是不可少的,我还一狠心买下了《中國文學作品選注》(袁行霈主編),同样是中华书局荣誉出品。

我怀念我在中学的那些暑假。有一年,在我们村一位读师范的大哥的新屋里,我狼吞虎咽地读了《刘白羽散文选》、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张承志《北方的河》、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祖慰的怪味小说、还有某个高干子弟写的《两代风流》。那是我过得最愉快的一个夏天。新落成的瓦房里,凉风习习,真像陶渊明《读山海经》中所说的那样: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高二的暑假,我记得我得到一本大字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从此朱东润这个名字就深深印在我心里。我读的是先秦两汉那一册,差不多把江淹《别赋》都背了下来。当时,我给千岛妃子(也就是现在的经济学者郭艳茹)写信,通篇用的都是骈文体。开头就是一句:“偶尔一枕新梦,时常两本旧书”。

进了大学,我经常到山上读书。后来,在我的不成熟的小说《歌》中,描写了当时读书的场景:

整整一个下午,小旭捧着一本《复活》坐在小山丘上。风轻轻地吹着,矮小的马尾松在太阳照射下散发着清香,蜜蜂嗡嗡地盘旋在身边不知名的小花上。他有时放下书本,抬头看看堆着白云的蓝天,远处大海泛着一层白光,可以听到隐隐的海潮声。直到书本上的字迹渐渐模糊起来。他收起书本,揉揉眼睛,看到山下的灯火渐次亮起来,远处的海被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汽里。“该回家了。”他自言自语道。心里蓦地生起一种朦胧的、夹杂着欲望的温暖和欣喜。他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下山去,带着这淡淡的喜悦,溶进越来越浓的夜色里。

到了大二,我读的书变成了《圣经》,还是在山脚下,我读着苦难的《诗篇》: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我没有找到青草地和可安息的水边,却一直带着焦灼的心灵,带着郁躁的症候,在世上独行,有时穿过死荫的幽谷,有时登上获救的山巅。然而,书成了我身体和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它们,我在这世上定然孤苦伶仃,有了它们,再黑的黑夜也能对付。

我要回到诵读,找回汉语的语感。而这套《中國文學作品選注》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使用繁体大字印刷,很适合我对诵读本的要求。另外所选的篇什很多也是我曾熟悉的,重温它们就像找回了旧日的情人,并且她还带来了活蹦乱跳的儿子。

Loading

比亚马逊更大的书店

Monday, June 22nd, 2009

比亚马逊更大的网上书店?有吗?有,就在中国,就在淘宝。

话说兄弟在番邦的时候,在图书馆借过一本书《虚拟的自我》(The Virtual Self),作者是本-阿格尔(Ben Agger)。近来研究西马,才发现笨老的著作早就在中国印行了。那就是人民大学出版社的1991年出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Western Marxism: An Introdution)。这本书即便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也无处寻觅,因为当初只印了4000本,每家图书馆一本都不够。然而,我在淘宝上成功地买下,今天已经收到了这本书的复制品,复印带装订,牢靠又结实,开本与原书一样,价格跟现在的新书差不多。

再看这家淘宝店的介绍:“本店收藏的均为5年前至50年前出版的稀缺学术老书,市面上很难买到,售价高于一般图书,所以请与店主联系后再拍。”它的宝贝目录就是整个图书馆的目录,图书馆有多大,这家书店就有多大。不管什么书,只要你要,他们就能找到,然后通过一条龙的生产体系,从复印到装订,很快就给你复制出来。完全是现代化生产所推崇的按需生产,零库存,just-in-time。

当然,这其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版权问题。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么小众的书,再版的机会微乎其微,将其复印出来,并不怎么侵害版权方的利益,相反还传播了信息,恩泽了我辈,更不用说带动了就业,拉动了内需,所以,在这里不负责任地赞一声。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