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电影’

英伦电影大师展

Tuesday, November 19th, 2019
这一年算下来,在电影院看了不少经典电影。 1月4-6日,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看了英伦大师影展。 片单如下:
  • 深闺疑云
  • 黑水仙
  • 小孩与鹰
  • 相见恨晚
  • 汤姆·琼斯
每看完一片,就认真地写一篇短影评,发到微信朋友圈上,汇评如下:

《深闺疑云》(Suspicion)

昨晚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看了希区柯克的《深闺疑云》(Suspicion),整部电影可以说是琼·芳登的一人秀,她也凭借此片,获得了1941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事实上,她1940年主演的《蝴蝶梦》,已经赔得这个荣誉了。在大银幕上看黑白电影,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细细欣赏光影的迷离变幻。当芳登怀疑自己丈夫(加里·格兰特)害死了富商朋友,从海边回到家中,她的脸在阴影中慢慢地移到光明处,全场观众鸦雀无声,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捏住提在空中。这部电影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不确定性,应雷电公司的要求,希区柯克没有把加里·格兰特塑造成一个杀人犯,他是否犯下杀人罪行一事,始终是一个谜。当然也没有把他塑造成无辜的人,尽管在其中一稿电影剧本中,让格兰特当上了飞行员为自己赎罪,还好没这么拍。这也增加了这部电影持久的魅力。不说破,是高级的讲故事技巧。后来这一技巧,被《虐童疑云》(Doubt)学去,影片中神父是否无辜,始终是一个谜(甚至连剧组的演员们都不知道,饰演校长的梅姨也不知道。)生活在上海的一个福利,就是可以多过几个电影节。今天继续去看英伦大师展,即将看到肯·洛奇的《小孩与鹰》,还有大卫·里恩的《相见恨晚》。两位导演都是我的最爱,幸福的一天又开始了。

《黑水仙》(Black Narcissus)

《黑水仙》Black Narcissus 属于那种一生至少在电影院看一次的电影。它获得了1947年的奥斯卡最佳摄影和美术奖。你难以想象,这个发生在喜马拉雅山麓峭壁上的故事,竟然是在英国拍的,其中画的布景,完全乱真。图一悬崖上敲钟的实景,实际上在一个一米高的台子上拍的。摄影师卡迪夫吸取了文艺复兴画家弗米尔、卡拉瓦乔、伦勃朗、以及梵高的用光和色彩构成,让这部用特艺彩色拍摄的电影今天看来依然如梦如幻,让使用高清摄影机和电脑合成画面的电影人们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麦克·鲍威尔导演的这个故事讲得太好了,至今仍有多种解读。我理解为一曲信仰之歌,一部护教之作。一群修女来到南亚,把原崖上的宫殿改成了修道院,并试图改造当地的人们,一场争夺灵魂的战争由此展开。因女主都穿修道服,脸盲症患者看起来略有障碍,不过当女一二号都换成俗家服装,光彩随之照耀,危险也紧随其后。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英国电影,尤其是四次敲钟,四次闪回,令人美得窒息,美得唏嘘。

《小孩与鹰》(KES)

拜卫西谛所赐教,我知道了肯洛奇导演,并且将他当成了私心最爱。这次在电影院观看《小孩与鹰》KES,一是要看看鹰在银幕上到底有多大(真的很大很漂亮),而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观察观众的反应。果然足球赛一段是大家的笑点,而最后结局可以听见啜泣。 《小孩与鹰》是肯洛奇最好的电影,那时的他不分左右,无问东西,只展示“生活的透明性”,而不乱开药方。电影根据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改编,启用业余演员。男主比利的扮演者大卫·布莱德利是一个矿工的儿子,听说被选中都傻了。片中有一场校长用教鞭体罚学生的戏,导演让真打,学生们猝不及防,表情真实得可怕。我注意到这场戏的一个镜头是从学生的身后拍的,而那里本来应该是一堵墙。肯洛奇就是用电影拆毁了生活的墙。在电影院看,有新的收获。本来我一直恨比利的哥哥,这一次居然可怜他,并且发现KES的悲剧并不仅仅是哥哥的责任,比利的逃避躲闪也难辞其咎。人类从伊甸园里开始,就学会了逃避,敢做不敢当。正如偷吃禁果后–天起了凉风,耶和华 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听见 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 神的面。耶和华 神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他说:“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我就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我便藏了。”(创世记 3:8-10 和合本)–成长就是面对,如同电影残酷的最后一幕。

《汤姆·琼斯》

多年没在影院看过这么欢乐的电影了。《汤姆·琼斯》拍摄于1963年,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和导演在内的四项奥斯卡,今天看来,这部电影既前卫又大胆。里面汤姆和Mrs. Waters吃饭的场景乐死我了,但是惜乎观众欣赏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不敢大声笑,憋出了工伤!要知道这是电影史上最著名和最可笑的吃饭场景之一。这个周末,看了英国电影大师展五场经典电影,花费仅仅300元,只够一张所谓先锋导演末等座的戏票钱。看电影是最理性和聪明的消费,爱看电影的人相当于活了三倍的人生。罗杰·伊伯特、卫西谛果然不吾欺也。

《相见恨晚》

《相见恨晚》拍摄之前,大卫·里恩正准备拍摄一部关于苏格兰女王玛丽的电影,跟他已经合作过三部电影的编剧、制片人Noël Coward说:“老兄,古装戏不是你擅长的。你应该继续拍当代题材,拍你了解的东西。我这里有一部短剧,你拿去看看,我很快就能扩写成一个剧本。”这个短剧叫《静物》,讲述的是在一个火车站一对男女相遇的故事。Coward很快增加了咖啡馆、电影院、公园泛舟、公寓幽会的戏,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剧本。这个电影如此动人,得益于影片女主角劳拉自己的旁白,这构成了她的三重身份的叙事:一、一个孤陋寡闻的妻子和母亲;二、一个深陷爱河的有夫之妇;三、一个自我反省的个人历史学家。作为观众,我们共享了她的秘密,并且跟她一起悬崖勒马、亡羊补牢。这部电影情感克制,但细节惊人。其中借朋友的公寓幽会并被发现一场戏,启发了比利·怀尔德,才创作出了《公寓春光》(Apartment),那同样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这部电影的男女演员Celia Johnson、Trevor Howard演得太精妙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让人过目不忘。《陆军野战医院》Mash的导演 Robert Altman21岁时,回到家对妻子说:
我偶尔走进电影院,看了一个英国片。女主角并不光彩照人,也不是那种甜心宝贝类型,但是我看了十来分钟,就开始为她流泪,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这部片叫《相见恨晚》。

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观众的想法呢!

Loading

我也是布莱克

Sunday, July 9th, 2017

一年一度的上海电影节,我看了四部电影,其中两部反映的是小人物的。第一部是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2》。里面讲到一个小人物丸田,七十多岁了,还站在路边为工地指挥交通。

在日本,这样的人,被称为是脱离了一般社会的人。日本社会等级森严,一个人能留在一般社会,还有希望,一旦坠落,万劫不复。

《家族之苦2》中的丸田,也曾经是社会精英,富二代,但是由于房地产业的衰落,他自己变得一贫如洗。从而年老时,也不得不出来揾食。

根据李淼先生的描述,在日本,如果你没有固定工作,只能成为日薪劳动者。这位老先生的工作就在工地附近负责车辆导引,用指挥棒引导车辆,同时不停地对过往车辆鞠躬致谢。

日本社会分级
日本社会分级

从事这个职业,意味着与一般社会告别了。

丸田老先生,被退休的老同学在路上巧遇到,就被约着一起去居酒屋喝酒。喝酒的时候,大家回忆起年轻时的辉煌。老先生曾经是高中足球队的守门员,虽然不帅,高和富,全占了。

大家回忆起当时中学时的班花,说了一些暗恋赞美之词。这时候丸田说:我娶了她。

大家都愕然,一朵鲜花啊。丸田继续说:不过没几年我破产,我们就离婚了。

居酒屋老板娘超了新鲜的银杏给大家吃。大家回忆起,丸田年轻时,家里的豪宅院子中央就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每年都请同学们去吃盐烘银杏。老先生自己也已经很多年没吃到了,这次索性吃了个够,喝了很多的酒。

次日,丸田死在了老同学的家里。

对于孤苦无依的老人,政府会出钱给这个人办最简单的葬礼,基本只有殡仪馆里的工作人员为他送行。可是这次,丸田的同学和子女,一起来给老先生送行。并在他的棺材里装满了银杏。当尸体推入火化炉的时候,传来了乒乒乓乓的声音。那些银杏像鞭炮一样,为这个孤苦可怜的生命送行。

电影节最后一天,承蒙卫西谛赠票,我到宝山看了《我是布莱克》。

布莱克是一个50多岁的英国木匠,平常在建筑工地上班。

影片一开始,他就被查出了心脏病。他去政府福利部门申请低保,但是先要通过有无劳动能力的测评。工作人员像个机器人一样,让他举手,走路,问他是否便秘,就是避而不谈他的心脏病。结果可想而知,他被福利部门认定还有劳动能力,不予低保。

布莱克,每天都去福利部门,排队,申诉。工作人员告诉他,申诉表你得到网上填。布莱克不会,只能去图书馆,在那里勉强填了表格。
然后再到福利部门排队。这时候,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刁难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妈妈,他说了两句公道话,结果也被保安赶了出来。

这个女人叫凯蒂,是个单身母亲。她身上只有12镑,没钱交电费,若拿不到福利,更是朝不保夕。

两人之间产生了友谊。布莱克给凯蒂家修马桶,修门,赢得了两个孩子的喜欢。

但是,他自己陷入了“第22条军规”一样荒诞的处境。为了能够领到福利,他需要证明自己在努力找工作,但是因为得了心脏病,哪怕得到工作机会,他也不能去上班。他就这样来回在福利部门跑啊跑,受尽了侮辱。

而凯蒂也做一些零工,但是显然不够开支,她就自己不吃饭,给孩子省着吃。

英国有food bank,就是专门为穷人免费提供食品和日常用品的商店。但是你得有食品券,并且还得排长队。凯蒂去了,里面服务人员态度倒是很好。领着她在货架上取东西。就在工作人员一转身的时候,她偷偷打开了一个罐头,吃了一大口。那是宠物食品。她大口呕吐,屈辱的泪水喷薄而出。

是的,上层阶级,一般社会的人,不会知道这样的滋味。大家都来安慰她,孩子也愕然地看着她。凯蒂无奈,只能在超市偷东西。她偷了一包卫生巾,被保安抓住。

在我家附近,有一个叫迪亚天天的超市,里面的东西比较便宜,老头老太去的比较多。有一天,一个老太太,脖子上被挂着一个“我是小偷”的牌子,在门口被示众。

我老婆为她说了几句公道话:“你们报警就可以了,为什么这么侮辱人家?”

超市老板说,你不知道,她是惯犯。

所以,千万不要说,老牌帝国主义不行了,大中华,棒棒的。说这种话的人,对于那些穷苦的人,绝望的人,要么没见到,要么视而不见。

回到电影,凯蒂被抓紧保安室,经理好心,替她买单,把她放了。她出门的时候,保安悄悄叫住她,说“以后缺钱找我,我有办法,这是我的电话。”

不用问,大家也知道,保安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叫她出卖肉体。

话说布莱克,因为实在受不了福利部门的荒诞,傲慢和官僚做派。他做了一生中最高光的一件事。他在福利部门的墙上,用黑漆喷上了下面一段话:

我,丹尼尔-布莱克,在这里发起请愿!福利部门电话的彩铃太难听了,强烈要求换一首。

大街上的人,为他鼓掌。有的起哄,有的真心同情。一个陌生人,还在警察带走布莱克的时候,把自己的外套给布莱克。

真是莫大的讽刺。共产党宣言的实际诞生地,恩格斯战斗过的地方,工业革命之后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发祥地。老百姓也只能发起这么荒诞的请愿。

布莱克因为没有前科,被释放。而凯蒂因为女儿在学校里被歧视,决定铤而走险去见了地下老鸨。如你所知,她成为了灰色收入阶层。

布莱克无意中发现了凯蒂的秘密,假装顾客登门。凯蒂哭着跑出来。
她不需要布莱克的关怀,也不需要布莱克的原谅,她需要英镑。她转身又回去工作了。

故事最后布莱克没有等来福利部门的批准,也没有等到申诉的胜利,他心脏病发作,死去了。

这不是导演的杜撰,也不是左派们的宣传。这是英国最现实的社会状况。

在爱丁堡电影节上,《我是布莱克》被电影放映后,人们留下的字条墙把编剧Paul Laverty给震惊了。人们纷纷留言,说这就是我每天所经历的!

《我是布莱克》的编剧看到了满墙的观众留言
《我是布莱克》的编剧看到了满墙的观众留言

看了这些电影,你还能把一个人的贫困,归罪到个人的懒惰、出身的低微、运气的不好、以及不知道认命……身上吗?不要觉得中国崛起了,我们有跟着一摸一样,甚至更重的人间惨剧。英国再不好,还有全民医疗系统NHS,医疗国家全部负担。日本社会再衰落,还有福利,还能把一个人体面地养老送终。

英国观众纷纷留言,痛诉自己布莱克一样的遭遇。
英国观众纷纷留言,痛诉自己布莱克一样的遭遇。

不要刚吃了两天饱饭,就觉得穷人不顺眼,底层人民活该。今天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也会发生在你身上。

张芯蕾:一个提前演习被埋葬的无助女孩
张芯蕾:一个提前演习被埋葬的无助女孩

四川内江,2岁半女孩张芯蕾,出生仅2个月就检查出先天性地中海重度贫血。父亲张利勇称,为治病家里已花光积蓄,借无可借,他无奈给女儿提前挖好坟墓,并陪女儿在坟中玩耍,称是提前适应,希望到最后一刻时没那么恐惧死亡。

让我们听一下凯蒂在布莱克葬礼上的话:

这是最廉价的葬礼,所以在9点举行。但是丹(布莱克丹名字)并不廉价。他给了我们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在他死的时候,我在他身上发现了这张纸,这是他写给政府部门的请愿信,我读给大家听。

我不是一个客户、顾客,也不是一个坐享福利的人,我不是懒汉,不是乞丐,更不是小偷。我不是一串社会福利号码,也不是屏幕上的闪烁的字符。我付账单,我纳税,一分钱也没少过,我为此骄傲。我看顾我的邻居,尽我所能帮助他们。我并不靠慈善福利吃饭。

我的名字叫丹尼尔-布莱克。我是个人,不是条狗。因此,我要求我的权利。我希望你们能以尊重待我。

我,丹尼尔-布莱克,是一个公民。

Loading

赫尔佐格的24条建议

Saturday, November 21st, 2015

德国电影导演沃纳·赫尔佐格在他的新书《迷津指南》(Werner Herzog—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中给出24条与电影和人生相关的建议。

  1. 总是主动采取第一步行动。
  2. 如有需要,为图一醉,在号子里过一晚也没什么。
  3. 放出所有猎犬,总有一只能带回猎物。
  4. 不要在自己麻烦的泥沼中滚来滚去。失望这件事,应当既私密,又短暂。
  5. 学会跟错误一起生活。
  6. 扩充对音乐和文学的知识储备与理解,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
  7. 你手里的赛璐璐胶卷可能是世上留存下来的最后一卷,所以用它来记录点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吧。
  8. 没有任何借口不拍完一部电影。
  9. 随身携带撬锁工具,想挡住你,没门。
  10. 抛弃因体制化而带来的懦弱。
  11. 宁事后求原谅,不事前求许可。
  12. 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13. 学会阅读一处风景内在的本质。
  14. 点燃内心之火,探索未知疆域。
  15. 一直走过去,不用绕行。
  16. 精密策划并误导,但是永远送达。
  17. 不要对拒绝充满恐惧。
  18. 发展出自己的声音。
  19. 开始的第一天,即是无归之点。
  20. 荣誉奖章应颁发给电影理论课考试没通过的人。
  21. 机会是电影的救命血。
  22. 打游击是最好的战术。
  23. 如必要,报复。
  24. 习惯身后有熊出没。

翻译这件事,舛误是难免的,附上原文:

  1. Always take the initiative.
  2.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spending a night in jail if it means getting the shot you need.
  3. Send out all your dogs and one might return with prey.
  4. Never wallow in your troubles; despair must be kept private and brief.
  5. Learn to live with your mistakes.
  6. Expand y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music and literature, old and modern.
  7. That roll of unexposed celluloid you have in your hand might be the last in existence, so do something impressive with it.
  8. There is never an excuse not to finish a film.
  9. Carry bolt cutters everywhere.
  10. Thwart institutional cowardice.
  11. Ask for forgiveness, not permission.
  12. Take your fate into your own hands.
  13. Learn to read the inner essence of a landscape.
  14. Ignite the fire within and explore unknown territory.
  15. Walk straight ahead, never detour.
  16. Manoeuvre and mislead, but always deliver.
  17. Don’t be fearful of rejection.
  18. Develop your own voice.
  19. Day one is the point of no return.
  20. A badge of honor is to fail a film theory class.
  21. Chance is the lifeblood of cinema.
  22. Guerrilla tactics are best.
  23. Take revenge if need be.
  24. Get used to the bear behind you.

Loading

Protected: 50周学电影

Friday, November 20th, 2015

This content is password protected. To view it please enter your password below:

Loading

丹麦小成本史诗电影《开战日》

Monday, October 12th, 2015

警告:影评有剧透。

我必须为电影April 9th (豆瓣翻译为《开战日》)写下几笔,因为我知道,一旦鲜活的冲动过去,我就再也不会为它写什么东西了。

故事非常简单,1940年4月9日,德军突然侵入丹麦。一群装备了自行车,并且只发40颗子弹的丹麦士兵,向配备了装甲车的德军摩托化部队发起阻击战。且战且退,一个排只剩下六个人,与德军进行了一场巷战。眼看寡不敌众,丹麦少尉带领士兵向德军投降,这时才得知,自己的政府已经几个小时前投降了。

这部电影质朴、感人,展示了人的尊严,即使是一个小国的一小队士兵,面临大军压境,也能恪守职责,挑战不可能。最终虽败犹荣。

身为战俘的士兵被押送回兵营,一路上看到自己的同胞没事人似地迎接德军,这一幕令人内心五味杂陈。

本片的启示:

  • 弱小也能激起英雄豪情,当警报声响起,丹麦士兵跨上自行车出征那一刻,我流泪了。
  • 战争有无数可能性,并不是非胜即死。历史远远比非黑即白的判断更为复杂。德国把丹麦人当成同种,虽侵略,但并不残害。丹麦抵抗了4个小时就投降了。德军只付出了16、7人的代价。从现实主义角度来说,这是最好的结果。
  • 电影是表达现实的复杂性的。电影就是辩证法。
  • 投降并不一定很可耻,战俘也有尊严。这在《桂河大桥》中已经表现过了。
  • 亚洲人的种族仇恨,在现实中几乎无解,而在古代是有解的。汉朝一直把和亲当成安抚匈奴的手段,并且付出高额的经济代价,来谋取边境的和平。这在当时被视为是最为理智的政策。
  •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蓄谋已久的一个题材,也是一支孤军,面对如潮的大敌,这其中的感天动地之处,一定能引起共鸣。
  • 写吧,伟大在前。艺术,或者票房,你总得要占一样儿。

Loading

重看《喜剧之王》

Wednesday, October 7th, 2015

我有一个朋友叫王崴,是一个酷爱电影的人。我们经常在网上谈文论道,有时也一起看戏聚餐。他结婚早,跟夫人非常恩爱,以至于吃饭的时候,两个人的手都紧紧扣在一起。

2003年,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夺走了他的生命,那是我第一次面对同辈朋友的死亡,那种感觉至今仍能牵动内心的伤痛。他去世后,他的夫人整理了他的遗著出版,取名《渐隐》《渐显》,刊登了他生前写的大量的影评。

我就是通过他的影评,第一次知道周星驰有一部刻画小人物的电影叫《喜剧之王》。里面两段对白,是王崴最为称道的:

周星驰扮演的尹天仇和张柏芝扮演的飘飘,在一夜激情之后,有一段对话。

(飘飘走出门回头看看,没有人,而天仇多在窗子后面偷看飘飘走远。天 仇追了出来)
天仇:喂!
飘飘:干什么?
天仇:走了?
飘飘:是啊。
天仇:去哪里呀?
飘飘:回家。
天仇:然后呢?

飘飘:上班喽。
天仇:不上班行不行?
飘飘:不上班你养我呀?

(天仇一笑,飘飘也一笑,两人挥手再见,飘飘继续走。天仇追了上来)
天仇:喂。
飘飘:(点燃一支烟背对天仇)又怎么了?
天仇:我养你呀!
飘飘:你先照顾好你自己吧,傻瓜!
(在即乘车上飘飘热泪盈眶,手里还攥着天仇的《演员的自我修养》)。

后来,天仇得到了杜鹃(莫文蔚饰)的提拔,要成为男一号,乘着杜鹃的跑车去应酬,恰巧遇见了来找他的飘飘。

(天仇上了杜鹃儿的车,慢慢驶去)
飘飘:喂!你上次说养我是不是真的?
(车子嘎然止住)
天仇:是啊。
飘飘:没骗我吧?
天仇:当然没骗你,等着你呢!
(飘飘高兴地跳了起来)

奇妙的台词和节奏,从此我就转变了对周星驰的看法。

作为一个九十年代末进城的文艺青年,我曾经一度鄙视周星驰的电影,认为那是小市民的文艺。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长,我明白了,周星驰电影才是工业化审美。

今天重看周星驰的《喜剧之王》,被深深震撼。这是包裹在喜剧外壳下的慷慨正剧,是卓别林的“含泪的笑、带笑的泪”之当代版。我以前少不更事,没有理解这其中的人生况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是看不懂周星驰的,只有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时候,才能被这位喜剧大师所触动。

片中最打动我的一个场景是:制片人告诉天仇,由于一位大哥级的演员没有档期,由天仇来扮演男一号,就在天仇享受男一号带来的荣光时,制片人告诉他,大哥又有档期了……此刻天仇脸上掠过一丝失望,但马上换成了强作镇定微笑。

自从王崴走后,世上又多了许多优秀的电影,比如:《指环王3》、《海底总动员》、《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艺妓回忆录》、《阳光小美女》、《曾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入殓师》、《UP》、《国王的演讲》、《非诚勿扰I》、《玩具总动员3》、《寻找埃里克》、《地心引力》、《大空港》等等。如果天国也有电影院,不知道是否能同步人间的档期。值得欣慰的是,他曾被《喜剧之王》这样美丽的光影照耀过,回首短暂的在尘世的日子,应该并无遗憾。

Loading

观影笔记之《一夜风流》

Friday, April 3rd, 2015

雨夜看了弗兰克·卡普拉导演的《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1934) – IMDb

看完才知道这是一部奥斯卡大满贯电影,获得了1935年的最佳影片、导演、男女主角四项大奖。

故事是从一个富家女的逃亡开始的。由于不想受到富豪父亲的约束,艾丽(克劳黛·考尔白)从游艇跳水,逃亡纽约,去找未婚夫卫斯理。路上遇到了落魄记者彼得(克拉克·盖博),彼得是个绅士,一路呵护照顾。当艾丽在大巴上醒来,意识到自己靠在了别人的肩膀上,抬眼看时,彼得俊逸微笑的脸看了看她,这一刻美极了,浪漫极了。

影片到了30分钟的时候,男女主角在荒村野店住宿于一室。彼得用绳子挂住毯子,把一室分割成两半,并趣称为耶利哥的城墙。这是《圣经》之《约书亚记》中的典故,耶利哥城墙很厚,但是以色列人在妓女的帮助下,里应外合,以吹角为号,攻下了城墙。这其中有一段对话真让人赏心悦目。

艾丽:你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吗?
彼得:不,但我睡觉喜欢保持一点隐私,不喜欢人偷看。

早晨醒来,卡普拉用一个长镜头表现了艾丽穿着彼得的浴袍,走了很长的路,去浴室排队淋浴。然后不惜菲林,表现了两人吃早餐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情趣,也暗示了两人成为眷属后的日常。

侦探来到旅馆搜查,彼得急智与艾丽假装吵架,骗过了他们。

此时,艾丽的父亲不惜重金悬赏,寻找自己的女儿。有图谋不轨的家伙,看到了照片和悬赏,劝说彼得跟自己一起,把艾丽交出去。彼得用了黑手党的手段,恐吓了此人。这段表演如此逼真,如果单独拿出来放进一个黑帮片里,也完全成立。

彼得:你听说过巴格斯杜利吗?
奥斯卡:没听过。
彼得:他和你一样是个好人,可惜太多嘴了。你知道他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吗?
奥斯卡:(惊惧地摇头)
彼得:我不能告诉你。但当他知道后,他就自杀了。

两个人为了躲开是非,在打谷场上过了一夜,次日又搭车进程。搭车的场景,是一个轻松而优雅的喜剧桥段。彼得用尽各种办法,都没有能让一辆车停下,艾丽只是撩起裙子整理了一下丝袜,立即拦下一辆敞篷车。这里还有段轶事,扮演艾丽的克劳黛·考尔白死活也不肯露大腿,最后只得用替身,等电影获奖之后,她又说替身的腿不如自己的好看。那个年代要是有推特,她肯定会被喷死。

剩下的故事,已经没有很大的动力了。所以,编导让艾丽对彼得表白遭拒,从中横生出一番波澜。

艾丽以为被彼得骗了,决定嫁给未婚夫卫斯理。而她的富翁父亲,见识了彼得的为人之后,劝女儿重新考虑。在婚礼上,艾丽做了落跑新年。

本片的精妙之处在结尾。在一家乡间旅馆,老板和老板娘在讨论这对度蜜月的夫妻怎么这么奇怪,这样的天,还多要了一条毯子和绳子,老板说是啊,他还让我买了一个塑料号角。此时,镜头给出了旅馆外面的镜头,在一扇窗户的灯灭了,接着听到了号角声。这是前后照应,巧用了攻陷耶利哥的典故。

《一夜风流》属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电影,那时的叙事讲究韵律感和对称美,由于严格的审片制度,所有性的场面都用暗示来表达,反而让人浮想翩翩,意趣无穷。换成当代电影,男女主角早就大战三百回合了,在那时的电影里,甚至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吻。加上一代大师们的无与伦比的表演和黑白光影带来的古典美,使这些电影成为不可替代的经典。

参考资料:

一夜风流 (豆瓣)

It Happened One Night (1934) – Trivia – IMDb

Loading

Saturday, May 24th, 2014

借美女漫画,开启新篇章。

Loading